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4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二节探索宇宙第三节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选修三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第一节现代旅游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则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三节公众参与选修七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第二节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三章人眼的延伸——遥感(RS)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第四章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什么是GPS第二节GPS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什么是GIS第二节GIS的基本功能第三节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四节GIS的发展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社第一节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3.doc
地球历史150 亿年前宇宙的诞生奠定了地球产生的物质基础。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 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此后,地球系统由简单到复杂,各个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
地球系统的运动及运动带来的形貌变迁、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历史。
地球起源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所解释的太阳系的形成关于太阳系的形成,一类认为太阳系是一次激烈的偶然突变而产生的,即灾变说观点;另一类则认为太阳系是有条不紊地逐渐演变成的,即演化说观点。
1755 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原理,提出一个太阳系形成的假说,认为太阳系中的太阳、行星和卫星等是由星云——一种稀薄的云雾状微粒物质逐渐演化形成的。
1796 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与康德类似的星云说,后人常把两者合起来,统称“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
这个假说在 19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占统治地位。
星云说认为:恒星的形成是银河弥漫的原始星云的某一个球状碎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不断收缩,产生旋涡,旋涡使星云碎裂成大量碎片,每个碎片又逐渐转化为恒星。
太阳就是其中之一,它也不断收缩、旋转,在长期的运动中形成原始太阳。
周围的物体不断聚合、碰撞,越转越大,就形成了今天的八大行星。
行星周围的物质,也是这样渐渐形成了卫星。
这就是太阳系形成的一个主要假说。
]唯心主义认为,地球和整个宇宙都是依神或上帝的意思创造出来的。
18 世纪爱尔兰一个大主教公开宣称:“地球是纪元前4004 年 10 月 23 日一个星期天的上午9 时整被上帝创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远古的时候还没有天地,宇宙间只有一团气,在一万八千年前,有位盘古氏开天辟地,才有了日月星辰和大地。
[康德和拉普拉斯他们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庞大的旋转着的原始星云形成的。
原始星云是由气体和固体微粒组成,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
星云体中的大部分物质聚集成质量很大的原始太阳。
与此同时,环绕在原始太阳周围的稀疏物质微粒旋转的加快,便向原始太阳的赤道面集中,密度逐渐增大,在物质微粒间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渐渐形成团快,大团快再吸引小团快就形成了行星。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5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掌握其规律2.了解地质年代表3.熟悉地球的演化历史,掌握不同的地质年代的生物特征教学重难点: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问:1.请同学们画出八大行星的分布、分类示意图。
太阳大气层—对应太阳活动示意图2.说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意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说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二、讲授新课:播放视频:鹦鹉螺化石。
展示图片:化石提出问题:这是什么的化石?这些物种在地球上还存在吗?人类是如何得知他们曾经存在?这些化石在哪里发现?(地底下、土里——岩层中)地球历史本来距离我们很遥远,多亏了化石的存在。
这些化石发掘于地层之中,一层一层的地层犹如书页一般,成为了地球历史的记录者。
提出问题:什么叫地层?展示图片:科罗拉多大峡谷展示图片:出野外时地层剖面图提出问题:什么叫地层?它有什么特点?(明显层理构造)地层的主要构成物质是什么?(岩石)地层定义: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地层的形成具有一定时间顺序,它们都不是同一时间形成的。
提出问题:1-8岩层哪一个先形成?总结:一般先形成的层在下,后形成的层在上。
提出问题:不同地层含有的化石是否一样?谁更高级?总结: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简单向复杂进化,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的化石。
播放一段视频:CCTV生命起源/24小时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人类文明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我们怎样研究地球生命的演化?(P20自学窗,古生物学研究)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古生物化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分组讨论:四个同学分别来讲: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四个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生物进化、矿产、气候教师逐一对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四个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生物进化、矿产和气候进行总结补充,并展示一些图片。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6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起源和生命的产生及演化过程掌握通过位置判断地层形成先后顺序的能力了解地球在地质年代中的演变培养学生分组协作及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为地球圈层结构的产生及板块构造学说提供理论依据【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判断岩层相互关系及先后顺序难点:地质年代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合作探究法、视频演示法【教学技术、教学仪器和课时安排】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共1课时【具体教学过程】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古往今来,人们从没停止过对于我们生存的地方的研究,从最初的天圆地方,到麦哲伦证实地球是圆的,从对地球知之甚少,到现在的日益丰富。
科学家们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谜题。
今天就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认识这个神秘而又神圣的星球。
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首先我们跟着一段视频来了解地球的形成时间,和最初的地球是什么样子(视频引入)提问:形成时间?有无圈层结构引导:地球圈层结构的产生大气圈的演化水圈的形成总结:早期地球的特点: 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熔岩星球火山喷发出的水蒸气凝结形成原始海洋不含有氧气的原始大气(过渡)地球已经形成了内外部不同的圈层结构,但此时的它还只是一颗很普通的行星,并没有生命的存在,那么最初的生命出现在哪里?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图片:米勒模拟早期地球环境和生命发生过程目前广为接受的一种说法是米勒-尤里的生物形成实验。
在闪电、紫外线等多种能源的作用下,氢气、氮气、一氧化碳等气体会在原始海洋中生成氨、甲醛、氰化氢等有机分子,它们又进一步反应生成氨基酸和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脱水缩合后形成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高分子物质。
慢慢的,一些原始生命在海洋中形成。
(图:35亿年前最古老的丝状细胞蓝藻)自生命诞生以来,以蓝藻为例的原始植物蓝藻依附于层叠石上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氧气,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原始大气改造为现今富含氧气的大气,并产生了能减弱紫外线的臭氧层,为海洋生物登陆准备了条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2
地球的演化历史之相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在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或者地质过程时,有时候并不一定需要知道地质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而只需要知道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这种只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的方法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定龄方法之前,地质学家采用的就是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这种相对地质年代学的方法至今仍然是地质学家研究地质过程的主要手段。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①地层层序律N.Steno与地层层序律斯坦诺的职业是医生,他利用在医学中学到的生物学的知识研究化石,创立了生物地层学的原理,并提出了地层学的三个定律:地层层序律即先沉积的一定位于地层的下部后沉积的一定位于上部,由此可以确定沉积事件的先后顺序。
原始连续性定律即沉积过程中如果没有干扰因素,则原始的沉积地层一定是连续的。
原始水平性定律在原始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地层一定是水平的。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②生物地层学W.Smith与生物地层学方法(生物演化律/化石层序律)由于地层的发育往往局限于一定的区域,而不同地区的地层则很难进行对比,这种方法也受到了限制。
英国学者W.Smith发现在特定的地层中往往有一些特定化石类型,如果反过来用特定的化石种类来确定特定的地层就可以进行跨区域的地层对比了。
后来经居维叶、拉马克等人的不断完善,逐渐演变成生物地层学。
在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组合,而在相同时间和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中含有相同类型的化石组合,地层年代越老所含生物化石较简单、较原始,而地层年代越新则所含生物化石较复杂、较进步。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③构造地质学法构造地质学方法(切割律):上述两条准则主要适用于确定沉积岩或层状岩石的相对新老关系,但对于呈块状产出的岩浆岩或变质岩则难以运用,因为它们不成层,也不含化石.但是,这些块状岩石常常与层状岩石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穿插、切割的关系,这时,它们之间的新老关系依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来判定,即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0
地球成长史教学设计绵绵不尽的时间长河,谁会想到有一个源头?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谁能想到是从“无”到有?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正是在这一无尽延续的时间中,无穷拓展的空间里,所发生的无数科学传奇之一。
1 宇宙起源—大爆炸时刻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最初的宇宙,是从一个无穷小的“奇点”开始扩展的。
大爆炸中诞生的宇宙,经历了从初期的急剧暴涨,早期的迅速扩张和后来的局部收缩阶段。
其中一些重要的事件包括——大爆炸后的10亿亿亿亿分之一秒(10-34秒)内,早期宇宙的体积“从无到有”,急剧暴胀了10100倍;大爆炸后的1秒钟内,宇宙温度高达100亿K以上。
此时还没有原子和分子,只有电子、质子和中子等基本粒子;3分钟后,宇宙温度降至10亿K以下,质子和中子聚变为原子核,形成了最初的四种物质。
其中氢占78%,氦约22%,另有极少量氘和锂;10亿年后,膨胀较慢的区域发生局部收缩,星系开始形成;50亿年后出现首批恒星;90亿年后,太阳系诞生;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
2 地球的演化行星地球形成以后,地球在内、外两部发动机的联合驱动下,才得以开始不懈的运动与演化过程。
这两部发动机联合驱动,又各司其职,将地球系统的运动和演化过程从性质上划分为外动力作用过程和内动力作用过程,从时间上划分为短期过程(天至几百年)和长期过程(百万年至几十亿年)。
地球的起源与形成,是一部优美的三部曲:地球在刚形成时,温度比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后来由于陨石等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最后成为粘稠的熔融状态。
在炽热的火球旋转和重力作用下,地球内部的物质开始分异。
较重的物质渐渐地聚集到地球的中心部位,形成地核;较轻的物质则悬浮于地球的表层,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则构成了地幔。
这样就具备了所谓的层圈结构。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都逃逸了。
但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新的大气层。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0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部分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地层和化石【教学目标】1、通过对地层组成物质、厚度、相互关系和化石的研究,重塑古地理环境。
2、推测地壳运动幅度和地壳发展过程。
【教学重难点】1、古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
2、地壳运动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分析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塑料瓶、水、泥沙、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导入)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也被誉为地质学史的教科书,究竟是什么力量造就了科罗拉多大峡谷呢?今天我们将走进“科罗拉多大峡谷”,一起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推进新课)峡谷简介。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罗拉多高原西南部。
大峡谷全长446千米,平均宽度16千米,壁立千仞,当你走进大峡谷,从顶部往下望去,平均深度超过1500米,最深处2133米,是世界上最深邃的裂口之一。
总面积为2724平方千米。
走进峡谷,代表不同地质年代的一层层岩石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看到,岩石多呈层状分布,峡谷壁上这一层层的岩石是经过数十亿年形成的,越往底部岩层形成越久远,越往顶部岩层年龄越新。
这种具有时间顺序的岩层称为地层。
(板书:地层)借助地层的帮助我们可以重塑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大峡谷中央段内侧最深处的岩石是由大约17亿年前形成的毗湿奴片岩(变质岩)组成。
岩石中的的一种矿物质,石榴石在压力的作用下会改变化学成分,钙质会增多,而钙质含量越高,在显微镜下就越亮。
科学家们通过技术手段测得这种片岩上部约有9600米高的岩石。
可见17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最古老的山脉的一部分。
科学家推测,这里原来是一片海洋,海岸线从怀俄明州南部一直延伸到苏必利尔湖,最后到达加拿大境内,和如今的北美海岸线大相径庭。
这些山脉沿着古老的海岸线慢慢浮出海面,但是我们学过,高地容易被风化、侵蚀,这些山地也不例外,在5亿年后,经过不断的侵蚀,只剩下最底下的一层,便是大峡谷最古老的一层。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33
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板书】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板书】一、内力作用【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10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化石的形成过程及研究意义,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2.总结归纳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难点:
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
岩石标本、投影仪、实验用具(海绵)
的先后顺序。
图 3.5b 岩
【实验探究】试验模拟岩石形成先后顺序以及岩石的穿插关系。
【合作探究3】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不同地质年
【板书设计】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2课时)
二、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地层和化石
1、三种岩层的形成和特点
2、化石的形成及作用
三、地质年代
1、划分的依据
2、各个阶段的特点。
(人教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人教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人教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高中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该是什么样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高中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问题研究北京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高中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问题研究河流上改不改建大坝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高中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二节探索宇宙第三节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附录:活动星图高中选修二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高中选修三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第一节现代旅游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则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高中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高中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高中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四节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三节公众参与高中选修七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第二节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三章人眼的延伸——遥感(RS)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第四章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什么是GPS第二节GPS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什么是GIS第二节GIS的基本功能第三节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四节GIS的发展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社第一节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7
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智力发展水平来说对掌握本节概念性内容难度很大,学生不了解地球早期状况,但大部分学生对三类岩石的的概况很了解,所以本节教学主要考虑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水圈如何形成?
最初,水是以气态存在的,炽热的地球不断向外散热,地球开始冷却,水汽经冷凝通过降水过程,逐渐形成水圈。
生命如何起源?
P67阅读。美国科学家米勒尤里实验是关于生命起源的经典实验之一。
我们学习完了这四者的形成过程,发现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
过渡:人们是如何得知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呢?地层好比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一本书,地层中的岩石和化石就像是这本书的文字,下面我们学习第二框题
1、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2、培养学生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掌握考察、实验、调查等研究方法,更好的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师:PPT展示小组任务卡
2.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看几组图片
第一副是我国南沙群岛海下景观,浅海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鱼类沐浴在光亮温暖的海水中。第二幅是青藏高原的河谷景观,远处有积雪的山峦,近处有清澈的河湖。第三幅是著名的尼亚拉加大瀑布,位于美国和加拿大的交界处,气势磅礴。第四幅是我国南沙湿地(地表过湿,经常积水的地区):珠江三角洲的候鸟天堂。第五幅是贝加尔湖(世界最大内陆淡水湖)冬季的景色。这些景色有陆地的,海洋的,也有国内的,国外的。这就是我们的地球,大家说美不美。大家知道地球有多少岁了吗?他的年龄是多少?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地球刚刚诞生时就这么美,这么适合人类居住吗?我用一段视频带大家穿越到地球刚刚诞生的时候。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4
《地球的演化历史》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课标解读】: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质年代表,能够形成一种观念:地球有自身的演化规律,并在不同的演化阶段,有不同的生物进化特点。
【教学目标】:能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球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现象。
培养学生地理计算能力,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的、辩证的观点。
【内容分析】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历史的方法——地层和化石,然后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科学家把地球的历史按照宙、代、纪进行了编年,就形成了地质年代表。
然后逐一介绍的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壳运动、生物(动物和植物)演化、矿产和气候。
地球的演化历史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后出现的,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具有普通性也具有特殊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节课用《流浪地球》的片段引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活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法】实物展示法、图片演示法、讲解法、归纳法、讨论法【学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没有?大家有没有想过地球的未来地理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流浪地球》的片段。
播放视频教师:通过这段视频,我们了解到在未来,人类的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水源、河流、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生态环境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其实地球的地理环境一直都在不断变化之中,从地球诞生那一刻起。
那么地球是从哪儿来的?它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模样吗?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地理环境发生了那些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历史》。
提问:首先,我们来思考人类在地球上存在只有200-300万年,如何知道地球的年龄?学生:略总结:地层和化石。
展示地层和化石的图片。
问题探究: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8
现代大气成分尚未形成,大气中无臭氧层
如何验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这一观点?
米勒-尤里“生命生成机制”实验
生命在距今35亿年诞生,叶绿素的出现改变了原始大气的碳氧比,氧气不断积累,生命愈发活跃,臭氧层的出现减弱了紫外线的强度,海洋生物开始登陆…
回顾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水”,契合原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明确化石和地层与环境额关系。
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层和化石(形成)
不同分地层和化石→不同的地理环境(反演)
学会逆向思维,综合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实战演练:
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常常相互穿插、交叠,因此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可以推测一些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
你能说出下图的地质作用先后关系么?
观察岩石之间穿插和交叠关系,判断地质作用分先后关系。
第四纪以来被子植物种类数量增加,爬行动物衰退,哺乳动物迅速发展,灵长类出现,并从古猿演化成人类… …
明确地质年代划分,从古至今进行重要年代特征和主要事件介绍,体会环境演化
明确成铁时代
根据展示的寒武纪生物景观复原图,分析当时的环境特征。
明确成煤时代
展示海陆漂移,从联合古陆到现今的陆海分布,感受地球变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古往今来,我们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生从何来”(生命是如何起源演化的)
观看视频思考:
1.地球是如何诞生的?诞生的时间是?
2.地球诞生之初,便是这样丰富多彩的环境状况么?
观看视频,了解地球的诞生和演化
了解新生地球的景象,明确地球诞生时间。
播放:《地球诞生记》(1.5分钟)
回顾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和成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4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学设计1.学习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初生地球、大气的早期演化与水圈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和大气的继续演化)。
2.学习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3.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重点难点】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法指导】实验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1、思考回答:初生地球有什么特点?2、【启发提问】看课本大气的早期是怎样演化的?水圈是怎样形成?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3、学生讨论、回答:生命起源的过程怎样?大气又是怎样继续演化的?二、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岩层和化石1、学生讨论、回答: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2、【启发提问】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他有什么作用?三、地质年代1、【启发提问】地质年代划分依据是什么?2、学生讨论、总结。
各阶段的特点?【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属于内力地质作用?()A.地壳运动D.地震作用C搬运作用D变质作用2.某矿物呈黑色,玻璃光泽,一组极完全解理、板状。
该矿物可定名为()A.角闪石B.辉石C石榴子石D黑云母3.下列哪种岩石为岩浆岩?()A橄榄石B.灰岩c.石英岩D砂岩4某岩石呈灰白色,可见结晶颗粒,遇稀盐酸强烈起沟,具层理构造。
该岩石可定命月A。
石灰岩u.白云岩C花岗岩0.片岩5、下列哪种矿物为变质矿物?()A石英B.蛇纹石C方解石D.辉石6.根据岩土的水理特性,砂土层与黏土层相比,其隔水性()A差B相同C.好D.不能确定7.顶围原有的和新生的结构面相互汇合交截构成的分离体在重力作用下与围岩母体脱离,突然塌落而终至形成塌落拱这种围岩破坏形式属于<)A顶围悬垂与塌顶B.侧围突出与滑塌C底围鼓胀隆破D,围岩缩径及岩爆8.冲积土是()地质作用下形成的。
A.风化B.山洪急流C河流D.海洋9.一般基岩表面的坡度越大,坡积土的稳定性就()A越大B越小C不一定10.海洋的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A70%B.60%C80%D.90%11.沉积岩岩层的接触关系有()、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A整合接触B.侵入接触C沉积接触D.完整接触12.下列有关平行不整合接触哪项正确?()A.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产状不一致B.与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岩性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相对较早C.与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岩性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D.根据底砾岩无法判断上、下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13.下列有关角度不整合接触哪项不正确?()A根据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可以判定上、下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B.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不一致C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无沉积间断D.与不整合面产状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14.下列有关侵入接触的叙述,哪项正确?()A侵入接触是岩浆岩体与岩浆岩体之间的一种接触关系B.沉积岩形成时间较晚,岩浆岩形成时间较早C侵入接触是沉积岩与变质岩之间的一种接触关系D侵入接触是沉积岩与活岩浆岩之间的——种接触关系15.下列哪,页不是判别活断层的确凿证据?()A错断全新世以来的最新地层B.地面疏松土层出现大面积有规律分布的地裂缝C地层的重复或缺失D.古老地层与全新世以后最新地层是断层接触16.下列哪项是判别活断层的确凿证据?<)A.地面疏松土层出现大面积有规律分布的地裂缝B.地层的重复、缺失C断层三角而D.呈带状分布的泉17.按形成原因天然地震可划分为()A.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B.陷落地震和激发地震C: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D.A+B18.下列关于震级和烈度的组合哪一个是正确的?()A,每次地震震级只有1个,烈度也只有—个B.每次地震震级可有多个,烈度只有—个C每次地震艘级只有1个,但烈度可有多个D,每次地震震级可有多个,烈度也可有多个19.下列关于震级和烈度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震级是地震所释放出来能量大小的反映B.震级是由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决定的C烈度是山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决定的D每次地震的烈度只有一个20.岩层倾向与地面倾斜力‘向相反,则岩层分界线与地形等高线()A平行B.弯曲方向—-—致,但岩层分界线的弯曲度小于地形等高线弯曲度C.弯曲方向—致,但岩层分界线的弯曲度;大于地形等高线弯曲度D.弯曲方向相反二、判断下列各说法正误1.矿物是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元素单质和化合物。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3章第1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新生代的地质年代
标志:哺乳动物 的出现和繁盛
特征:全球气候 变暖,海平面上 升
地质事件:喜马 拉雅山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隆起
生物演化:哺乳动 物的辐射演化,人 类的出现和发展
各地质年代的特征和标志
太古代:地 球形成,原 始大气和海
洋出现
元古代:地 壳形成,原 始生物出现
古生代:生 物多样性增 加,鱼类和 两栖类出现
地球物理学:地球演化与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密切相关,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THNK YOU
汇报人:XX
地球的早期生命
生命起源:地球形成初期,原始海洋中形成有机分子,逐渐演化为生命
原始生命形式:单细胞生物,如蓝藻、细菌等
生命进化: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生命逐渐进化为多细胞生物,如藻类、真菌等
生物多样性:随着地球环境的进一步变化,生物种类逐渐丰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 统。
地球的早期地质活动
磁性地层学:利用岩石磁性的变化,确定地层的年龄和顺序
生物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的结合:综合两种方法,更准确地划分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的划分:根据生物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的研究,将地球的历史划分 为不同的地质年代,如寒武纪、侏罗纪等。
04
地球演化的历程
地球的演化阶段
地球的形成:约46亿年 前,太阳系中的尘埃和
地球演化的证据
地质年代:通过岩石和化石的年龄测定,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 地球化学:通过分析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 生物演化:通过研究生物化石和生物演化规律,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
地球物理:通过研究地球物理现象和地球内部结构,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
地球演化的意义
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研究地球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3章第1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共16张PPT)
•
• 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球内部能量长期
积累,达到一定的限度而突然释放时,导致地 壳一定范围的快速颤动。
二、外力地质作用
• 外力地质作用:是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 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 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能量来源: 地球自转动能和放射 性元 素蜕变产生热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 质作用和地震作用等
作用结果: 塑造山岭与凹地,是地 形变化的主导因素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热能、重力位 能、日月天体引力 表现形式: 风化、剥蚀、搬运、沉积、 负荷地质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作用结果: 削平高山,填平凹地
• 分类: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
• 地壳运动:由地球内力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发生变 形、变位(如弯曲、错断等)的机械运动,也叫构造 运动。
• 岩浆作用:地壳内部的岩浆,在地壳运动的影
响下,向外部压力减小的方向移动,上升侵入 地壳或喷出地面,冷却凝固成岩石的全过程。
• 变质作用 :岩石在风化带以下,受温度、压力 和流体物质的影响 ,在固态下转变成新的岩石
• 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在促使地球演化 过程中,是相互联系又是互相矛盾的。内力作 用对地球演化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和地壳运动等不断地改造地壳,并使 地表产生大陆、海洋、山脉、平原等巨型地形 起伏。外力作用则是进一步加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52021/8/252021/8/252021/8/258/25/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5日星期三2021/8/252021/8/252021/8/25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52021/8/252021/8/258/25/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52021/8/25August 25,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52021/8/252021/8/252021/8/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演化历史》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课标解读】: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质年代表,能够形成一种观念:地球有自身的演化规律,并在不同的演化阶段,有不同的生物进化特点。
【教学目标】:能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球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现象。
培养学生地理计算能力,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的、辩证的观点。
【内容分析】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历史的方法——地层和化石,然后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科学家把地球的历史按照宙、代、纪进行了编年,就形成了地质年代表。
然后逐一介绍的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壳运动、生物(动物和植物)演化、矿产和气候。
地球的演化历史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后出现的,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具有普通性也具有特殊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节课用《流浪地球》的片段引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活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法】实物展示法、图片演示法、讲解法、归纳法、讨论法
【学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没有?大家有没有想过地球的未来地理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流浪地球》的片段。
播放视频
教师:通过这段视频,我们了解到在未来,人类的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水源、河流、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生态环境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其实地球的地理环境一直都在不断变化之中,从地球诞生那一刻起。
那么地球是从哪儿来的?它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模样吗?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地理环境发生了那些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历史》。
提问:首先,我们来思考人类在地球上存在只有200-300万年,如何知道地球的年龄?
学生:略
总结:地层和化石。
展示地层和化石的图片。
问题探究: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播放视频:《化石的形成过程》
提问:请同学总结化石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学生:略
学生活动:若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是24小时,地球诞生于0点,你能算出图中的时间分别对应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吗?
学生计算古生代始于距今5.41亿年、中生代始于距今2.52亿年、新生代始于距今6600万年,分别对应24小时中的什么时刻?
教师点评:
古生代始于5.41亿年
46亿÷24小时(即1天)=5.41亿÷(24—X)
X=24小时—2.82小时=21.18时=21时10分48秒
中生代始于2.52亿年
46亿÷24小时(即1天)=2.51亿÷(24—X)
X=22.69时=22时41分24秒
新生代始于6600万年
46亿÷24小时(即1天)=0.66亿÷(24—X)
X=23.66时=23时39分36秒
分组讨论:全班分成8各组,每个组6个同学,第1、2组讨论前寒武纪的地球演化历史,第3、4组讨论古生代的地球演化历史,第5、6组讨论中生代的地球演化历史,第7、8组讨论新生代的地球演化历史。
从地壳运动、生物进化、矿产和气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然后填写学案上的内容,并把各个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图片和生物进化的图片粘贴到学案上。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学案(贴图片+写文字)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分别请4个同学上台来讲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四个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生物进化、矿产和气候,并展示自己填写的学案。
教师逐一对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四个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生物进化、矿产和气候进行总结补充,并展示一些图片。
在中生代,请同学上台用课件展示“恐龙灭绝的原因”。
(学生已经提前搜集资料,做了准备)。
关于恐龙的灭绝,到现在都没有定论,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四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球演化全部完成。
学生纵向总结:归纳自地球诞生至到现在地壳运动的变化,海陆格局的变迁;生物自38亿年前诞生到现在是如何进化的。
(目的:让学生形成自46亿年前地球诞生到现在的整体、联系、辩证的观念,地球的地理环境一直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今后我们生存的地球的地理环境的地壳、生物、矿产、地形、气候、水源、植被,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和生态环境还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的生态环境。
)
结束课程,播放视频:《假如地球历史是24小时》
学生完成课后的活动题。
课后思考:
煤是地质历史上的陆地植物在沼泽中大量沉积而成的。
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人们发现了丰富的煤藏。
请推测煤形成时南极洲的地理环境。
【结束课程】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自己的填写和贴图,让学生自己完成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四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球演化规律,对学生和我自己都是一种大胆的实践。
学生积极的做课件,并上台展示,学习兴趣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