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型小麦育性恢复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合集下载

小麦育种学小麦育种途径和方法

小麦育种学小麦育种途径和方法

2021/3/10
21
(二)、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恢复的研究和利用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CMS,主要通过小麦与异属、 异种间的核置换而产生的。其恢复基因主要来自提供 细胞质不育性的中(同质恢复系),也存在于其亲缘 物种和普通小麦中(异质恢复系)。
其中提莫非维小麦所导致的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其育性 恢复基因,是世界上迄今杂种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
杂交选育法:利用已有的恢复系与具有所需性状的品种或品系杂交,然 后从其后代中选育结实性良好而且兼具双亲优良性状的新恢复系。此法 比较简单,只需要一次杂交,可以育成多种类型的新恢复系,对所选恢 复系必须多次测交,检测其恢复力。
2021/3/10
27
恢复系的选育方法
测交筛选法:用已有的不育系为母本,广泛选用综合性状良好的许多品 种、品系为父本,进行测交,根据F1的结实率及综合性状表现,从而 选择其中育性恢复力强而综合性状优良的恢复系。用此法需要配制大量 的杂交组合,只有很少数能够达到要求。但也有可能选出个别优异的恢 复系。
2021/3/10
19
目前杂种小麦应该开展的工作
一是开辟新的不育细胞质源的研究; 二是扩大恢复源的研究; 三是杂种优势的研究 四是开拓产生杂种小麦新途径的研究 五是质核杂种的研究 六是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机理的研究。
2021/3/10
20
杂种小麦的产生途径
一是质核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 二是化学杀雄剂诱导雄性不育; 三是核基因不育性 四是核质杂种优势
2021/3/10
尽可能注意双亲的性 状水平,有利于优良品 系的选育。由于小麦许 多性状如产量、抽穗期 等都不同程度上属于数 量遗传的性状,而且它 们主要由许多具有加性 效应的基因控制。
6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在小麦相关性状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在小麦相关性状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收稿 日期:0 0— 1 0 2 1 1 ・9 作者 简介 : 王爱丽 (9 2 ) 女 , 17 一 , 山东郓城人, 农艺师。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21 0 1年
来 自于簇毛麦和鹅冠草的抗赤霉病新抗源 。张勇 等 ’分别 对小麦抗赤霉 病新抗 源 ¥2和 N 5 4 53 进行 了主基因 + 多基 因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 两 者均能检测到 2对主基 因, 主效基 因的加性效应
yed・rltd t i f h a eeit d c d i hsp p rt rvd e e ca nomain frw e t re ig il -eae at o e t r nr u e ti a e p ieb n f ilifr t o h a e dn r s w w o n o o i o b a d p mo t fr e p l ain a dd v lp n. n r o t s u t ra pi t n e eo me t i h c o
山东 农 业 科 学
2 1 , 2 2 0 17:7— 9
S adn gi l rl c ne hnogA r ut a Si cs c u e
主基 因 +多基 因混合遗传模 型在小麦 相关性状遗传研究 中的应 用
王 爱 丽
( 菏泽市牡丹 区农业局土壤肥料 站 , 山东 菏泽 240 ) 700
分 离分 析 方 法 , 在 大 豆 、 稻 、 并 水 小麦 、 米 、 花 玉 棉
在表现和遗 传上是不 同的…。经典 数量遗传 学 基于遗传学和统计学 的一些假定 , 出了一系列 导 分析数量性状遗传 的理论 , 大量实验数据证实在 上述假定 的基础上导出的基本公式与理论是有效 的。然而, 受上 述假定 的限制 , 有些研究 难 以深 入 , 多 基 因 的基 因 效 应 被 看 成 是 微 效 和 相 等 如 的 J 。盖 钧镒 等认 为 大 多 数 量 性 状 多 基 因 间 的

普通小麦籽粒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普通小麦籽粒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普通小麦籽粒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的报告,
600字
小麦籽粒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报告
本报告尝试分析小麦籽粒性状的主要基因及其多基因遗传模型。

从小麦籽粒性状丰度及质量方面来看,有不同程度影响的基因有新垣(Xyn)家族基因、赤霉素耐性基因(En)家族基因、
膨胀性基因(Ex)家族基因、糊精基因(Gluin)家族基因及
其他相关基因。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使用多基因遗传模型对小麦籽粒性状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基因家族对小麦籽粒性状的影响情况。

我们将基于多个数据集,包括植物基因组学数据、表型数据以及分子标记数据,对小麦籽粒性状进行遗传分析。

通过对基因家族及其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发现Xyn家族
基因在小麦籽粒性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丰度和质量都有显着的影响。

En家族基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小麦籽
粒质量的影响,Ex家族基因对小麦籽粒性状的影响最大,其
贡献率甚至可以达到90%,而Gluin家族基因则对小麦籽粒性
状影响最小。

将多基因遗传模型应用于小麦籽粒性状,可以有效地确定重要基因家族及其如何影响小麦籽粒性状,从而指导后续小麦种子性状调控技术的开发。

本报告对小麦籽粒性状的主要基因及其多基因遗传模型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为小麦籽粒性状精准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5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生物学特性及育性恢复

5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生物学特性及育性恢复

5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生物学特性及育性恢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CMS)是一种利用雄性不育基因和特定细胞质(质体)实现杂交育种的方法,它具有高效、简便等优点,在新品种培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CMS小麦败育也是影响作物产量和降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围绕5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生物学特性及育性恢复展开讨论。

一、结构紧密的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线粒体组成不同于普通小麦,线粒体基因组相对结构比较紧密,缺乏间隔序列,这种紧密的结构会诱导线粒体某些基因产生缺陷,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受到影响、能量代谢紊乱、膜通透性改变等生物学反应,从而使小麦败育。

二、不充分或过量释放线粒体基因产物线粒体基因不充分或过量释放其产物为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主要原因。

线粒体基因产物的不充分释放可能是由于异常的转录、翻译和基因组拷贝等多种因素导致,线粒体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途径功能减弱,呼吸过程中氧化磷酸化作用酶的数量和活性降低,直接影响细胞的光合复合物和能量代谢,从而导致小麦败育。

三、线粒体基因内的突变线粒体基因的突变也可引起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突变是由于线粒体基因自身的遗传特性引起线粒体生物合成过程出现差错,导致突变。

突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自然选择、外来DNA插入和放射线等,突变类型有替换、缺失、插入和转座等。

这些突变可导致线粒体基因失去正常的活性,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和能量代谢等过程失调,从而使小麦败育。

四、线粒体基因与染色体相互作用线粒体基因和染色体的相互作用也是小麦败育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总是相互作用的,因为在表现线粒体发育、功能和代谢水平时,线粒体基因做出决定性的贡献。

因此,当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相互配对时,可能会导致特定线粒体变异在染色体上表现出连锁现象,从而导致小麦的一部分膜和酵素的失调,进而导致小麦败育。

五、育性恢复解决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是通过育性恢复。

小麦品质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小麦品质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小麦品质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按用途分类,小麦品种可分为食用小麦和工业用小麦两大类。

食用小麦品质优良,对其品质的控制是小麦生产和加工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与小麦品质相关基因被克隆和鉴定出来,为小麦品质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一、品质相关基因的克隆品质相关基因即影响小麦品质形成的基因,包括小麦蛋白酶抑制剂、淀粉合成酶、氧化还原酶、赖氨酸合成酶等多种功能。

其中,小麦蛋白酶抑制剂是影响面筋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成为许多研究的热点。

目前已经克隆出了多个小麦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如WMC、WMA、WCI、WAI等。

这些基因的克隆为深入研究小麦面筋形成和品质优化提供了有力的分子遗传学支持。

二、品质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基因的克隆只是抱有一定的期望,想要真正理解基因的功能和作用,必须通过途径验证它对物种特别是个体表型的贡献。

因此,功能分析就成为了基因研究最为关键的一部分。

针对小麦品质相关基因,研究者们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功能分析。

1、基因沉默技术小麦基因沉默技术主要包括VIGS和RNAi两种方法。

VIGS是基于RNA病毒为载体,通过转录短发夹在基因茎状体上的方法来抑制目标基因的表达。

由于沉默效率较低,且有些基因不能被抑制,因此一般用于筛选目标基因参与品质形成的作用。

而RNAi是一种通过特异性环状RNA抑制靶标mRNA表达的技术,其沉默效率高,常用于理解基因功能。

2、转基因技术也称为外源基因表达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小麦品种中,使得目标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能够表达。

通过将目标基因表达在外源基因上,可以更加清晰的识别基因的功能和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转基因植物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生态风险方面的问题。

3、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在小麦品质研究中尚不常见,但其应用价值极高。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CRISPR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小麦品质相关基因的筛选和功能分析中,其能够快速准确的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和修饰,从而实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精细调控。

普通小麦品种Alondra's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普通小麦品种Alondra's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技术方法 ・
普通 小麦 品种Aln r。遗传转 化体 系 的建 立 o d aS
李 明浩’ ,陈炜’ 邢莉 萍’ 一 , ,肖进’ 王海燕’ 曹爱 忠’ 王秀娥 , , ,
’南京农业 大学作物 遗传 与种 质创新 国家重 点实验室 .南京 2 0 9 10 5 中国科 学院合肥物 质科学研 究 院。合肥 2 0 3 3 01
株,转化率 为05 .%。Aln r。遗传转化体系 的建立丰 富了小麦遗传转化 的基 因型,为小麦 品种 的转基 因改 良和在不 同背景 o das
下研究基 因的功 能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 。 关键词 愈伤 诱导,幼胚,高效再生,小麦
李 明浩,陈炜 ,邢莉萍 ,肖进 ,王海燕 ,曹爱忠 ,王秀娥 (0 0 .普通小麦 品种Ao da 遗 传转化体 系的建立 .植物学报 2 1) ln r’ s
等, 0 0 2 0 ;王永勤等, 0 2。 以小麦幼胚、幼穗作为 20 )
外植 体进行组织培养 ,不仅愈伤组织诱导率较 高,而
且分化成苗 能力 也较强( 乔亚科等 , 0 2 宋 国琦等, 20;
2 0 ;覃建兵等 , 0 5 。 03 2 0 ) 小麦幼胚培 养植株 再生过程 往往 表现 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 林毅等, 0 3 。基因 2 0) 型、 培养基及培养基和 基因型的相互作用对 小麦愈伤 组 织 的 形 成及 植 株 再 生 具 有 重 要 影 响 ( 碧 华 等 , 伍
20 : 0 1 余桂 荣等 , 0 3 。 同的培养基与激素配 比对 2 0 )不 小 麦幼胚愈伤 组织形成及 再生也有着 很大 的影 响( 安 海龙等, 0 2 。目前 的转基 因小麦一般仅局 限于扬麦 2 0)
18 5 、B b i 等 品种。因此建立适于 不同基因型小 o wht e

轮回选择改良群体和选育恢复系的方法

轮回选择改良群体和选育恢复系的方法

2021·06实验技术SHIYANJISHU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三系杂交小麦恢复系选育的效率,利用太谷核不育材料(含显性MS2基因),导入含有恢复基因和抗病基因的44个优良组合的种质,进行轮回选择育种。

结果表明:通过轮回选择到F 6代测恢,可以得到农艺性状优良,使不育系恢复结实率达到110%以上的优良恢复系;获得含有恢复基因、抗病基因有机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改良群体。

关键词:三系杂交小麦;轮回选择;恢复系轮回选择是指从某一作物基础群体中选择优良个体进行周期性的互交、自交和鉴定,实现有利基因优化重组,从而有效地提高改良群体优良基因频率,同时保持新群体仍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供下一轮选择的方法。

其中周期性的选优杂交有利于打破优劣基因的连锁,使优良基因充分重组和积累,自交和选择能从群体中排除不利基因[1],有效提高优良基因的频率。

2016年我们采用半同胞混合轮回选择方法开始小麦AL 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选育,建立了完整的轮回选择程序,成为我们选育恢复系的主要途径。

1轮回选择改良恢复系群体的方法轮回选择组群。

选择来源广泛的20个亲本,包括15个细胞质不育系CMS 的保持系(B )和5个恢复系(R ),配置100个F 1双列杂交组合,其中有44个组合为R ×B 、B ×R 和R ×R 组合(亲本含恢复基因),然后进行杂种优势群聚类分析,选择亲本有恢复系的10个强优势单交组合等量种子混合为授粉父本。

以矮败Tal 穗系为母本,与授粉父本按行比1∶1种植创建基础群体C 0。

轮选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年,矮败轮选C 0群体。

种植200行左右矮败不育株异交结实种子为母本,选含恢复系亲本的强优势组合混合种子为父本,母本和父本间行种植,行长1.5m ,行距25cm 。

每个母本穗行25粒,父本行30粒。

授粉期在母本穗系中选择矮败不育株(1~2株)其主茎穗人工套袋,选择近旁父本行优良单株(穗)挂牌标记并完成1穗对1穗人工授粉杂交。

小麦AL型胞质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小麦AL型胞质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小花 的结实 数/ 每穗有 效小穗 数 × )×10; ( 2 0
方法二 : 自交结实率 ( %)= 有效小穗 结实数/ ( 每穗 有效小 穗数 ×2 )×10 0。
作者简 介:崔凤娟(9 4 ) 女 , 18 ・ , 硕士生 , 专业方 向为冬小麦育种和品质 ;. i:u eg ad 0 @ 13 cr。 ema ci nj r09 6 .o l f u n 通 讯 作 者 :田笑 明 (9 3 ) 男 , 究 员 , 事 小 麦 杂 种 优 势 研 究 ;— i t mn7 9 13 tm。 15 - , 研 从 ema : i ig2 @ 6 .o lx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 , 乌鲁木齐 80 0 ) 30 2
摘要 : 采用 A L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A 1 A及保持系 1B和恢 复系 9 A 141 置杂交组 合 , 用得到 的 F 、2 L8 8 9 R4 -配 利 .F 世代以及测交群体 a C 、B , c C , B ,b C 和 B 。对小 麦 A L型胞 质不育 系育性恢 复基 因的遗传 行为 进行 了分析 。结果 表 明 ,9 R 4 - 对 A 1 A的育性 由 2对主效核基 因控制 ,: 育性分离表现 为 1 12对基 因具重叠累加遗传效 9 A 141 L8 F代 5: , 应 ;B 。 b C 群体分离偏离 3: 。由此初步认 为, L型细胞质背景可能影 响恢复基 因通过雌配子正常传递。 1 A
关键词 : 杂交小麦 ; 胞质雄性不育 ; 复基 因; 恢 遗传 研究
中图 分 类 号 : 5 2 13 ¥ 1 .0 文献标识码 : A
王 世杰和 茹振钢 ¨ 最早 育成 了小麦 A L型 细胞 质 雄性 不 育 型 ( 称 A 简 L型 不 育系 ) 王世 杰 等 研 , 究 发现 ,L型细胞 质雄 性不育 系 的胞质来 源 于河 南 A 省农 家小 麦 品种辉县 红 , T K、 与 、 V和 Q等类 型不 育 系相 比 , 类 型 自然 异 交 结 实 率 高 J无 不 利 细 胞 该 , 质 效应 , 为 A 认 L型 不 育 系 是 一 种 对 于 三 系 杂交 小 麦 有很 高研 究 和利 用 价值 的 理 想 不 育 类 型 。具 有 A L型不育胞 质 的恢 复系 百 农 8T 08的恢 复基 因 6 22 属 单基 因完全 显性 遗传 , 其不 育 胞 质 既易 被 普 通小 麦 品种 保 持 , 易 筛 选 出恢 复 基 因 资 源 j 又 。蒋 华 仁 的研究 表 明 , L型 与 Q 型 、 A T型 不 育 系 的恢 保 特性非 常相 似 , 复源狭 窄 , 持系 资源 丰富 。 恢 保 新疆 农垦科 学 院作 物 所 小 麦研 究 室 自 19 9 3年 从 王世杰 处 引进 A L型不 育 系和 恢 复 系 , 开始 用 新

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9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9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9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的报告,
600字
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的九项农艺性状遗传分析报告
本报告针对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对其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单株特性、叶片宽度、耐旱性、愈伤性、胚毛生长力、穗粒数量、穗粒数量比、千粒重、成熟期和单株百籽重等九项农艺性状。

本次分析所采用的是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104个种群,取新品种FSD多功能高效系统作为比较材料,同时采用MINITAB 17.0(MINITAB Inc., USA)软件对其农艺特性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发现,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在单株特性、叶片宽度、耐旱性、愈伤性、胚毛生长力、穗粒数量、穗粒数量比、千粒重、成熟期以及单株百籽重等九项农艺性状上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表明重组自交系群体具有优异的遗传性能,可以作为改良新品种FSD多功能高效系统的材料。

此外,本报告还比较分析了重组自交系群体和比较材料FSD 多功能高效系统的九项农艺性状,结果发现,重组自交系群体在耐旱性、愈伤性、胚毛生长力、穗粒数量、穗粒数量比、千粒重、成熟期、单株百籽重等七项农艺特性上都优于FSD多功能高效系统,表明重组自交系群体具有更优异的遗传性能,可以作为改良新品种FSD多功能高效系统的材料。

综上所述,本报告统计分析了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九项农艺性
状的遗传分布情况,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重组自交系群体具有优异的遗传性能,可以作为改良新品种FSD多功能高效系统的材料,为小麦种质改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转NLEA1基因小麦差异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的研究》

《转NLEA1基因小麦差异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的研究》

《转NLEA1基因小麦差异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的研究》一、引言小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提升与品质的改良一直是科研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小麦性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NLEA1基因作为一种与抗逆性相关的基因,其转导至小麦中有望提高小麦的抗逆能力及产量。

然而,关于转NLEA1基因小麦的生物学效应,尤其是其差异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的研究尚不充分。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转NLEA1基因小麦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以揭示其分子机制和生物学效应。

二、材料与方法2.1 材料本研究所用材料为转NLEA1基因小麦及其野生型小麦。

所有实验材料均经过严格筛选与纯化。

2.2 方法本研究采用差异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方法,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转NLEA1基因小麦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1)样品制备与蛋白质提取:分别取转NLEA1基因小麦和野生型小麦的幼苗、叶片、根系等部位,进行蛋白质提取与纯化。

(2)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采用质谱技术对提取的蛋白质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比较转NLEA1基因小麦与野生型小麦的蛋白质表达差异。

(3)代谢组学分析:利用核磁共振、光谱等技术对样品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与分析,比较转NLEA1基因小麦与野生型小麦的代谢差异。

(4)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转录组数据,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及代谢产物进行功能注释、互作网络分析等。

三、结果与分析3.1 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通过质谱技术,我们检测到转NLEA1基因小麦与野生型小麦在多个蛋白质上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蛋白质主要涉及抗逆性、光合作用、能量代谢等方面。

其中,抗逆性相关蛋白质的表达量在转NLEA1基因小麦中显著提高,表明NLEA1基因的导入增强了小麦的抗逆能力。

此外,光合作用相关蛋白质的表达量也有所提高,可能有助于提高小麦的光合效率及产量。

3.2 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代谢组学分析表明,转NLEA1基因小麦与野生型小麦在多个代谢产物上存在显著差异。

旱胁迫下2个小麦RIL群体苗期性状主基因与多基因的遗传分析

旱胁迫下2个小麦RIL群体苗期性状主基因与多基因的遗传分析

马斯霜,白海波,惠 建,等.旱胁迫下2个小麦RIL群体苗期性状主基因与多基因的遗传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4):87-93.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0.14.014旱胁迫下2个小麦RIL群体苗期性状主基因与多基因的遗传分析马斯霜,白海波,惠 建,吕雪莲,陈晓军,高颖银,李树华(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宁夏银川750002) 摘要:以宁春4号为母本,分别与宁春27号和Drystal为父本构建的2个RIL群体为材料,苗期旱胁迫处理,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分析法对胚芽鞘长、株高、根长、根数、叶绿素含量、枯叶率等6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

结果表明,株高、根数、叶绿素的最佳遗传模型为4MG-AI,4对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控制,表现为主基因-加性-上位性效应;根长的最佳模型为3MG-AI,受3对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控制,表现为主基因-加性-上位性;枯叶率的最佳遗传模型为2MG-Inhibiting,受2对抑制性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控制的;胚芽鞘长的最佳遗传模型为2MG-Duplicate,受2对重叠性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控制。

6个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在5.7107%~58.9855%之间,其中枯叶率、胚芽鞘长、根数遗传率比较低,说明环境对这2个性状影响比较大。

关键词:小麦;重组近交系群体;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遗传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2.10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14-0087-07收稿日期:2019-08-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660394);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育种专项(编号:NXNYYZ20180202)。

作者简介:马斯霜(1992—),女,宁夏同心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小麦、水稻生物技术育种方面的研究。

Tel:(0951)6886758;E-mail:masishuang@163.com。

《转NLEA1基因小麦差异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的研究》

《转NLEA1基因小麦差异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的研究》

《转NLEA1基因小麦差异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的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编辑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

其中,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农作物抗病性、抗虫性、抗逆性以及产量等性状的重要手段。

NLEA1基因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功能的基因,在小麦等作物中的运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研究以转NLEA1基因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转基因小麦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机制。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选用的材料为转NLEA1基因小麦及其野生型对照小麦。

所有实验材料均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鉴定,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方法(1)蛋白质组学分析:采用双向电泳、质谱等技术,对转基因小麦和野生型小麦的蛋白质组进行差异分析。

(2)代谢组学分析: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手段,对转基因小麦和野生型小麦的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3)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获得的蛋白质和代谢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转基因小麦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机制。

三、结果与讨论1. 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我们发现转NLEA1基因小麦与野生型小麦在蛋白质表达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蛋白质主要涉及光合作用、能量代谢、抗逆反应等多个生物过程。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NLEA1基因的转入可能通过调控这些蛋白质的表达,从而影响小麦的生物学特性。

2. 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转NLEA1基因小麦与野生型小麦在代谢产物组成和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类等多个代谢途径。

这些差异可能与NLEA1基因的转入引起的代谢途径改变有关。

3. 分子机制探讨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进一步探讨了转NLEA1基因小麦的分子机制。

结果表明,NLEA1基因可能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途径,从而改变小麦的生物学特性。

此外,NLEA1基因还可能通过与其他基因的互作,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进一步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转NLEA1基因小麦差异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的研究》

《转NLEA1基因小麦差异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的研究》

《转NLEA1基因小麦差异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的研究》一、引言随着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中,旨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对逆境的适应力。

转NLEA1基因小麦便是该背景下的一项突破性成果。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转NLEA1基因小麦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揭示其生长机制与潜在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转基因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对农作物品质的改良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NLEA1基因作为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因,其导入能够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研究其经过基因转录后的表现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而差异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转NLEA1基因小麦进行系统研究。

首先,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验证NLEA1基因在小麦中的表达情况;其次,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转基因小麦与对照小麦在蛋白质表达水平上的差异;最后,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探讨基因表达对小麦代谢产物的影响。

四、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转NLEA1基因小麦与对照小麦在蛋白质表达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蛋白主要涉及光合作用、能量代谢、抗逆反应等过程。

这表明NLEA1基因的转入改变了小麦体内一系列相关蛋白质的表达量,进一步影响其生物学功能。

五、代谢组学分析在代谢组学分析中,我们发现转NLEA1基因小麦与对照小麦在代谢产物上也有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糖类、氨基酸、脂肪酸等物质。

这表明NLEA1基因的转入不仅影响了小麦的蛋白质表达,还对其代谢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讨论与结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转NLEA1基因小麦与对照小麦在蛋白质表达水平和代谢产物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这表明NLEA1基因的转入成功改变了小麦的生长机制和代谢途径。

小麦穗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小麦穗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收稿日期:2019-06-19;接受日期:2019-08-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102004)、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陕西科学观测实验站项目;农业部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
实验室(试运行)、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转化项目(NYKJ-2015-037)、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2018TD-021,2018PT-31)、富硒食品 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陕西)项目 联系方式:解松峰,E-mail:xiesongfengboheng@。通信作者吉万全,E-mail:jiwanquan2003@
Center for Se-enriched Prducts, Ankang 725000, Shaanxi; 3Wheat Research Centre,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engzhou 450002; 4Crop Research Institute,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engdu 610066)
关键词:小麦;穗部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
Genetic Analysis of Panicle Related Traits in Wheat with Major Gene Plus Polygenes Mixed Model
XIE SongFeng1,2, JI WanQuan 1, WANG ChangYou1, HU WeiGuo 3, LI Jun 4, ZHANG YaoYuan1, SHI XiaoXi 1, ZHANG JunJie1, ZHANG Hong1, CHEN ChunHuan 1
中国农业科学 2019,52(24):4437-4452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粘类小麦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

粘类小麦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

粘类小麦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李红霞;张改生;张龙雨;牛娜【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036)004【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粘类小麦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机理.[方法]选取具有高恢复力的恢复系亲本材料rk5451为父本与ms(Kots)-90-110杂交,F1代再与保持系90-110回交,以ms(Kots)-90-110/rk5451//90-110的BC1F1代分离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定位于1B短臂染色体上的18对SSR引物和6B染色体上的47对SSR引物对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结果]初步筛选出Wms273和Wmc406 2对揭示育性恢复基因多态性的引物,用132株BC1F1回交群体对这2对引物进行进一步检测,得出Wmc406与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BS上的恢复基因连锁,遗传距离约为7.6 cM.[结论]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是由1对主效恢复基因和多对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标记Wmc406可直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总页数】5页(P65-68,74)【作者】李红霞;张改生;张龙雨;牛娜【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03【相关文献】1.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基因组中SSR和EST-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差异研究 [J], 杨新泉;刘鹏;韩宗福;倪中福;孙其信2.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分析 [J], 刘保申;孙其信;高庆荣;孙兰珍;解超杰;李传友;倪中福;窦秉德;魏艳玲3.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分析 [J], 石运庆;牟秋焕;李鹏;刘保申4.小麦粘类CMS育性恢复基因的SSR分子标记与定位 [J], 郭艳萍;张改生;程海刚;朱展望;张龙雨;牛娜;马守才;李红霞5.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2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和育性恢复基因的SSR 标记 [J], 董建生;杨守萍;喻德跃;盖钧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Ai-2染色体在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代换背景中的遗传

2Ai-2染色体在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代换背景中的遗传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9, 35(3): 424−431/zwxb/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 DOI: 10.3724/SP.J.1006.2009.004242Ai-2染色体在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代换背景中的遗传张悦1,2林志珊1,*曹保久3郭义强3王美蛟1,4叶兴国1辛志勇1徐琼芳1郭世华21国家作物基因资源和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 / 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100081; 2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3北方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宁夏银川750021; 4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130062摘要: 用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特异的EST-PCR标记检测5个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包括端体代换系)与普通小麦中国春(CS)杂交后代群体, 研究外源染色体2Ai-2通过杂种向后代的传递率及其结构变异, 并用基因组原位杂交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 第二部分同源群不同染色体代换背景对外源染色体传递的影响不同, 在2B代换系的杂种中外源染色体或片段显示优先传递, 而在2D代换系的杂种中其传递力则较低, 2B代换背景更有利于2Ai-2染色体或片段的传递; 外源染色体在杂种后代传递过程中会发生变异, 在多数组合中, 变异出现在着丝粒处; 与短臂相比,外源染色体长臂更容易在世代中丢失; 端体代换系中的外源染色体端体在杂种后代传递过程中容易丢失, 且也会发生结构变异。

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证明了分子标记跟踪外源染色体的可靠性。

关键词:二体异代换系; EST-PCR标记; 染色体; 传递率; 结构变异; 基因组原位杂交Genetic Behaviour of Thinopyrum intermedium Chromosome 2Ai-2 in Different Wheat Chromosome Substitution Backgrounds of Group 2ZHANG Yue1,2, LIN Zhi-Shan1,*, CAO Bao-Jiu3, GUO Yi-Qiang3, WANG Mei-Jiao1,4, YE Xing-Guo1, XIN Zhi-Yong1, XU Qiong-Fang1, and GUO Shi-Hua21 National Key Facility for Crop Genetic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2 Agricultural College,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18, China;3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Bioengineering, North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Yinchuan 750021, China;4 College of Plant Scienc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2, ChinaAbstract:Thinopyron intermediu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ene sources for high resistance to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striperust as well as tolerances to cold and drought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breeding. Several wheat-Th. intermedium addition lines, substitution line, and translocation lines have been developed as breeding materials, including the 2Ai-2 substitution lineswith high resistance to the GPV and GAV strains of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vide cytogenetical evidence on the behavour of 2Ai-2 chromosome of Th. intermedium in different wheat chromosome substitution backgrounds.Five wheat-alien disomic (or ditelosomic) substitution lines were crossed with common wheat variety Chinese Spring to generatethe BC1 and F2 populations, and the populations were detected using EST-PCR markers specific to 2Ai-2 chromosome and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In the F2 generation, plants with 2Ai-2 accounted for 83.1% and 82.4% in offsprings of the2Ai-2 (2B) substitution lines N420 and N439,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e expected ratio of 75%; whereas, the ob-served ratios in offsprings of the 2Ai-2 (2D) substitution lines N431 and N452 were 67.6% and 53.8%,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e expected value. Especially, the observed value in the hybrids of N452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expected value (P < 0.01), inferring that the alien chromosome or fragment might be preferentially transmitted into F2 generation in 2Ai-2(2B) substitution lines through the corresponding gametes. On the contrary, the transmission ratio of the alien chromosome or fragment was low in 2D-subsititution backgroun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ubstitution background on the transfer of the 2Ai-2 chromosome was different. In addition, in both 2B and 2D subsititution backgrounds, the transmission ratioof the alien chromosome or fragment was obviously higher through male gametes than female gametes. Furthermore, many plantswith 2Ai-2 in F2 and BC1 were detected using 2Ai-2-specific EST-PCR markers in a limited region, but not in other region, indi-cating that the alien chromosome was unstable when transmitting from hybrid to subsequent generations. From the results, it was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1159)资助。

新疆冬麦区AL型三系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杂种优势和聚类分析

新疆冬麦区AL型三系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杂种优势和聚类分析

新疆冬麦区AL型三系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杂种优势和聚类分析孔德真;聂迎彬;崔凤娟;李伟;桑伟;徐红军;刘鹏鹏;田笑明【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24(43)3【摘要】为了解新疆AL型三系杂交小麦亲本间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关系,利用稳定不育系8份,恢复力强的恢复系9份,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8×9)设计配制72个F 1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效应和杂种优势分析,再根据亲本性状和一般配合力划分杂种优势类群。

结果表明,三系小麦杂交组合中普遍存在产量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针对强优势组合的亲本选择,双亲之一一般配合力(GCA)或双亲GCA之和为正值且相对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中亲优势与父本和母本GCA值之和呈极显著正相关,父本和母本的GCA相关性大于特殊配合力(SCA)相关性。

针对6个性状的GCA效应值和性状表型值分别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配合力距离远的亲本组配可能出现强优势杂交组合的几率较大,性状表型值距离较远的两个亲本同一性状之间的优势互补也可以在后代中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将17个亲本划分为4个和5个类群,为后续AL型杂交小麦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配制提供了依据。

【总页数】8页(P129-136)【作者】孔德真;聂迎彬;崔凤娟;李伟;桑伟;徐红军;刘鹏鹏;田笑明【作者单位】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谷物品质与遗传改良兵团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相关文献】1.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亲本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2.几个籼型三系杂交稻亲本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3.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亲本9个农艺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4.北部冬麦区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5.籼型三系杂交稻稻米中重金属镉含量的杂种优势效应及配合力、遗传力分析(英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普通小麦品种Alondra's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普通小麦品种Alondra's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普通小麦品种Alondra's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李明浩;陈炜;邢莉萍;肖进;王海燕;曹爱忠;王秀娥【期刊名称】《植物学报》【年(卷),期】2010(045)004【摘要】小麦(Triticum aestivum)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再生有高度依赖基因型特征.为了建立和优化Alondra's的高效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为小麦遗传转化提供更多的受体基因型,以Alondra's的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了培养基种类、不同激素配比等对其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使用N6培养基时,添加3 mg·L-1的2,4-D并附加1 000 mg·L-1的CH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较好;添加4 mg·L-1的ZT、不附加IAA对愈伤组织的分化效果最好.通过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220.6,利用基因枪法将HYG基因导入Alondra's幼胚愈伤组织中,以建立Alondra's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结果在含100 mg·L-1潮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分化,获得了30棵抗性植株.经PCR检测,其中5株为阳性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0.5%.Alondra's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丰富了小麦遗传转化的基因型,为小麦品种的转基因改良和在不同背景下研究基因的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页数】6页(P466-471)【作者】李明浩;陈炜;邢莉萍;肖进;王海燕;曹爱忠;王秀娥【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5;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230031;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露地菊品种‘紫秋裳’遗传转化受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J], 杨春雪;高晓霞;高文杰;何淼2.矮牵牛Tidal Wave品种遗传转化受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J], 武术杰;李邱华3.易感线虫番茄品种Rutgers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J], 吴文涛; 董莹; 邓人可; 薛美静; 张靖; 王扬4.马铃薯品种'并薯6号'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J], 宋倩娜;梅超;霍利光;王慧杰;冯瑞云5.黄淮麦区推广品种小偃22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J], 奚亚军;高海战;吕晓依;路明;刘曙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e ei A ayi o x dMo e o jrGe ePu oy e e n t n ls n Mie d l f c s Mao n lsP lg n s
I h rtn efrF rit so ig Ge eo —tp b i h as n ei c o e ti Retrn n fAL y eHy rd W e t a ly
新 疆农 业科 学
2 1 ,7 7 :32—13 00 4 ( ) 13 35
Xnin g c l rlS ine ij gA r ut a c c s a i u e
A L型小麦育性恢复主基 因 +多基 因混合遗传分析
刘 小芳 , 田笑 明。韩 新年 崔凤 娟 相 吉 山 , , , , 聂迎 彬2
( 杂交 , 舍) 获得 杂交 后 代 分 离群 体 , 用 植 物数 量 性 状 主基 因 +多 基 因混 合 遗 传 模 型 分 离分 析 法 对 亲 本 P和 采 , P以及 杂 种 后 代 F 2 I 和 群 体 4个世 代 的 育性 进 行 分 析 。 【 果 】 L型 育 性 恢 复基 因 的最 适遗 传 模 型 为 E—l 结 A ,
A L—t eSr t e l e n t l l e e t nd r u w et r d g r rm , a n P ad2 n y ’ s r n ds re i r o a e o or ha be i o a e 2pr t 1 nP )ad p e o ri a e n w e b i f m i enpg e s( 2bedn ee t n( lnF ) o ec s A 1A × 9 A 14—1 f i yihrac e vsgt y r ig nr i sFad 2f m t r s L e g ao r h o 8 9 R4 , e l e t ew r i eta db t t ri n i n en i e
育 性恢 复基 因 由两 对 加性 一显 性 一上位 性 主 基 因和 加 性 一显 性 多 基 因共 同控 制 , 基 因遗 传 率 为 8 .2 主 5 9 %。
【 论】 麦 A 结 小 L型 雄 性 不育 育 性 恢 复基 因 由两对 主效 基 因和 多 对 微 效 基 因 控 制 , 效 基 因 遗 传 力 较 高 , 小 主 在 麦 育种 中有 较 高 的 利 用价 值 。 关 键 词 : 种 小麦 ; 杂 育性 恢 复 基 因 ; 遗传 模 型 分 析 中 图分 类号 :5205 ¥1 . 3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 3O2 1 )7 32 4 1 1 43 (0O 0 —13 —0 0
t i dm dl f a r ee l o gnso unit e r t. R sl R sl hw dt th ee c oe h m x oe o m j n u pl ee f qatav as 【 eut e t so e a te nt dl e e og p s y r ti ti 】 us h g im
( . 河子 大学 农 学 院 , 疆石 河 子 1石 新 8 2 0 ; . 疆农 垦 科 学 院作 物研 究 所 , 疆石 河子 3002 新 新 820 ) 3 0 2 820 300 3 新 疆 生产 建设 兵 团科 技 局 鸟鲁 木 齐 .

要 :目 的 】 究 A 【 研 L型 雄 性不 育 育 性恢 复 基 因 的遗 传 模 型 。 【 法 】 方 通过 A 型 小 麦 不 育 系 ( 与恢 复 系TI a g . , AN a Xio— mi g , n3
HA i N X n—na C IF n —ja X A i h n 。NI n i , U e g u n , I NG j —sa n E Yig—bn i
(. o eeo gi l r, h ht n ei - hho eXnag 820 , hn 2 Ist eo r s 1 C lg fA r uue Si o e U irt S i t i i 3 03 C i l ct h z v sy hz jn a; ntu Co , it f p Xn agAa e yo g cl rl n ea a o c ne , h ht iin 30 3 C i 3 Si t ca iin cdm A rut a ad Rc m tn Si cs S i o eXnag 8 20 , hn . c ni n j f i u l i e h z j a; ef d
Tcnl i l ueu , iin r utna osut nCr , rm i 3 0 2 C i ) eho g a B r o c a XnagPo co n C n rco o s Uu q 80 0 , hn j d i d t i p a
Ab ta t 【 jcie T eman p roeo i p p r a e t s d h eei mo e o eti etr g sr c : Obe t 】 h i up s ft s a e sst o t ytegn t d l f rly rs i v h w u c f it on gn f e eo AL—tp y r h as 【 to 】ntes d ,tep rnsa dtebedn e eain o h rs o y ehb dw et. Meh d I t y h ae t n re iggn rt s rm tecos f i h u h o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