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古诗二首第2课时精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咏、妆、丝、绦、裁、剪”6个生字,会写“碧、妆、绿、丝、剪”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咏柳》,背诵《咏柳》。
3.能抓住“碧玉”“绿丝绦”等词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
能抓住“碧玉”“绿丝绦”等词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难点】
能抓住“碧玉”“绿丝绦”等词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谈话引导:小朋友,“拂堤杨柳醉春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阵阵轻柔的东风吹来,杨柳树摆动它长长的枝条,轻轻扫过堤岸,真美啊!柳树是描写春天的典型景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专门写柳树的诗歌吧!(板书:咏柳)
设计意图:本课两首诗在题材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写春天的古诗,并且在内容上都有“柳”,借“柳”话春,复习旧诗,引出新诗,自然贴切。
二、夯实基础
1.情境听读
播放《咏柳》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同桌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咏”(yǒn g)、“剪”(jiǎn)都是第三声,“丝”(sī)、“裁”(cái)都是平舌音,“绦”(tāo)不要读成(tiáo),“妆”(zhuān g)是翘舌音、后鼻音。
(4)听老师范读,感受古诗节奏。
3.集中识字
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点拨:
(1)“咏、裁、剪”可以偏旁识字。
“咏”指用口吟诵、赞美,所以是口字旁;“裁”本意是裁制衣服,所以形旁是“衣”;“剪”要用刀,所以下面是“刀”。
(2)“妆”本意为对容貌进行修饰,可以组词“化妆、梳妆打扮”。
(3)“丝、绦”可以借助图片识字,“丝”就是蚕吐的像线的东西,是绸缎的原料。
“绦”是丝织的带子,与“丝”有关,所以是绞丝旁。
过渡:在正式理解这首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诗的作者吧!
4.知人论世
老师出示课件:贺知章(公元659-744年),字季真,号“四明狂客”。
他的诗作都清新自然,自成一格。
著有《回乡偶书》等。
5.解读诗题
引导:你知道诗题“咏柳”的意思吗?
点拨:咏——赞美,柳——柳树。
“咏柳”的意思就是赞美柳树。
我们还学过赞美其他事物的古诗,比如《咏鹅》等。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自读、互读多种方式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为后面的古诗理解扫清文字障碍,简要介绍作者,为下文学习做好准备。
过渡:同学们,诗人贺知章笔下的柳树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去寻找答案吧!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插图理解古诗,小组内交流古诗大意。
2.探究过程
(1)理解诗中关键字词的意思。
(2)借助古诗插图理解古诗,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成果展示
(1)字词梳理:
①碧玉:碧绿色的玉石。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②一树:满树。
③万条:形容柳树枝条很多,枝叶茂盛。
④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⑤似:好像。
(2)诗意梳理:
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纤细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荡的绿色丝带。
这一片片细细的叶子是谁的巧手裁出来的呢?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二)自主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古诗大意,贺知章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我们去探究一下吧!
1.探究任务
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柳树的美和春天的生机。
2.探究过程
(1)自读第一、二句诗,思考:诗人眼中的柳树是什么样的?
(2)自读第三、四句诗,思考: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3.探究活动
(1)自读第一、二句诗,思考:诗人眼中的柳树是什么样的?
①理解“碧玉妆成一树高”。
引导1: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
预设:像碧玉。
柳树像是用一粒粒绿色的玉石妆扮而成的。
(板书:碧玉)
引导2:出示碧玉图和柳叶图,对比一下,你发现有什么相似之处?
预设:颜色相似——绿得鲜嫩、绿得发亮。
引导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柳树?
预设:我看到了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
(板书:一树高)
②理解“万条垂下绿丝绦”。
引导1: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诗人对柳树的赞美?
预设:绿丝绦。
(板书:绿丝绦)
引导2:出示绿丝绦图和柳枝倒垂图,对比一下,你发现有什么相似之处?
预设:颜色都是绿色,都很飘逸、垂顺。
引导3:读着“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句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预设:纤细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荡的绿色丝带。
(板书:万条)
(2)自读第一、二句诗,思考: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
预设:作者用了两个比喻来赞美柳树。
把满树的柳叶比喻成“碧玉”,把随风飘荡的柳条比喻成“绿丝带”。
(板书:比喻)
引导:这么美的柳条,这么嫩的柳叶,是谁裁出的呢?(板书:细叶谁裁出)
预设:二月的春风。
(板书:春风似剪刀)
引导:发挥想象,说一说,春风是怎么裁剪的呢?
预设:春风姑娘跑过柳树林,用她那灵巧的双手,把河岸边的柳树剪裁出了许多的绿叶、嫩芽。
(板书:想象)
引导:想象一下,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还会裁出什么?
预设:二月春风唤醒了小草,二月春风唤来了燕子,二月春风染红了桃花……
引导:春天真是一个()的季节,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和()。
预设:生机勃勃、赞美、热爱。
(答案不唯一)
4.诵读指导
过渡: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吧。
教师从整体上指导诵读:前两句诗用高昂而轻快的语调,读出对柳树的喜爱之情;第三句读时,尾音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最后一句要读出恍然大悟,满心愉悦的感觉。
5.情境背诵
播放情境课文(背诵版),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柳树的喜爱。
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试图字字落实进行翻译,显然是不适宜的。
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根据低龄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
位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帮助他们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碧、妆、绿、丝、剪”5个字,交流书写注意点。
点拨:
(1)“妆、绿”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
“妆”左边为点、提、竖,写在竖中线左侧,为右边的“女”让出空间。
“绿”左边为绞丝旁,第二笔撇折从第一笔的收笔处偏上方开始起笔,右边为“录”字。
(2)“碧、丝、剪”是上下结构。
“碧”中“王”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下方的“石”字要写得扁且宽。
“丝”上长,下宽;四个撇折平衡地分布在横中线和竖中线周围。
“剪”上宽、长,下扁、短;上部分均在横中线下方收笔。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独立练写,让学生在书本上书写,描一个写一个,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4.集体讲评。
写完后选取部分学生作品,屏幕呈现,师生合作讲评,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字的结构特点,并进行相应的归类指导,在相同中寻找不同点,使教学更加扎实。
五、课堂小结
小结:诗人独具匠心,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赞美了初春的柳树(板书:赞柳),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我们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板书:颂春)。
六、拓展延伸
1.补充与“柳”有关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渭城曲》
2.教师小结:诗人高鼎和贺知章都写了柳树,还有这么多的文人墨客都咏过柳树,那么柳树为什么那么受人青睐呢?是因为她吐绿最早,而成为春天的新生象征。
七、布置作业
1.背一背《咏柳》。
2.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画一画诗人贺知章笔下的柳树。
【板书设计】
碧玉一树高比喻:赞柳咏柳万条绿丝绦
细叶谁裁出想象:颂春
春风似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