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发挥比较优势率先融入合肥经济圈_41feed9e_a697_4171_b59
政治2021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政素材+典型习题)

政治干货2021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政素材+典型习题)一、时政热点素材(积累时政术语、分析时政考点)国家主席8月20日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他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一年多以来,三省一市和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工作抓得紧,有不少亮点。
一是对党中央战略意图领会到位,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放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扣紧了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
二是创新方式方法,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以点带面加快一体化进程。
三是战略实施成果已经显现,规划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多层次工作机制发挥实效,在这次疫情防控和恢复经济过程中,一体化机制和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发挥了作用。
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
这说明,党中央决策部署是正确的,各方面落实是有力的。
他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要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在当前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第二,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
合肥都市圈实施方案

合肥都市圈实施方案合肥都市圈是安徽省的重要城市群之一,也是国家“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推动合肥都市圈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我们制定了合肥都市圈实施方案,以期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合肥都市圈范围内,我们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快铁路、高速公路、市域快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打通交通要道,提高区域交通效率。
同时,加大对水、电、气等公共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优化产业布局。
合肥都市圈将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各城市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互补发展。
在合肥主导产业的带动下,加强周边城市的产业配套,形成产业链条,提高整个都市圈的产业集聚效应。
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推进城市协同发展。
合肥都市圈将推进城市协同发展,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建立健全的城市间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形成合肥都市圈整体发展合力。
同时,加强城市规划的统筹,实现城市布局的合理有序,提高都市圈的整体城市化水平。
四、改善生态环境。
合肥都市圈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提高都市圈的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五、促进人才流动。
合肥都市圈将促进人才流动,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通过建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与流动,推动都市圈的人才集聚与创新驱动发展。
同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以上就是合肥都市圈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我们将全力以赴,落实好各项措施,推动合肥都市圈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
希望各界朋友共同关注和支持,共同为合肥都市圈的发展贡献力量!。
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及定位分析

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与定位分析第 1 章概述1.1研究背景与意义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继续进行,各国产业结构的互动性和关联增强,信息技术迅速传播,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而承接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加快开放的快捷通道,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国家提出“中部崛起”背景下,中部六省各具特色的区域规划均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相继获批。
作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产业调整也甚为活跃,一些加工制造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合肥等九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国家级示范区,辐射安徽全省,应全面对接长三角经济区。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大力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进入攻坚阶段。
合肥经济圈要牢牢抓紧机遇,顺应潮流,圈内加强成员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圈外不断推进同长三角经济区、武汉经济圈、昌九城市群、南京都市圈等地区的竞争合作。
合肥经济圈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近邻,地缘相接,文化相近,经济与贸易往来历史悠久,具有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并最终实现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且实现安徽经济快速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产业转移实际上产业结构的转移、整合与及产业的对接。
那么,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经济圈应如何分析及利用自身综合优势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应如何进行产业转移下的产业定位?产业定位依据是什么?又怎样来实现产业定位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安徽的崛起?1.2相关理论基础1.2.1 比较优势原理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即使在生产上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由于它同其他国家在生产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也可以利用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专门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以获取经济利益,其基本思想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娶其轻”。
相对优势理论,有利于资源的区域配置,节约成本,加快经济发展,因此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这对合肥经济圈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
坚定信心 走具有舒城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实施。加 强 与高校 、 科 研机 构共 建 多 利 质押贷款尽快破题 。 种 形 式的产 学研 战略联 盟 、 工 程技 术 二 是 提 高企 业知 识 产 权 综合 管
责任编辑 : 刘赞扬
圜 圈 _
2 0 l 3 年 第 5 期
’
二是 加 强签 约项 目的跟 踪 落实。 企业进行 发 明专利 申请 目标 考核 。加 师 1 0名 。通过 知识 产权代 理 人考 试 选择 1 0个 2 0 1 2年 签 订 的产 学 研 合 强知识产权 的评 估 、流 转 、交易 、 质 1 - 2名 . 新增 专利联络 员 3 0名 。开展
效
精 制 技 术研 究” 省级 科 自主创新环境 不断优化 。一是 强 大企 业创 新 能力培育 , 引导企 业做好 油低 温压 榨 、 化政 策 落 实 , 制 定《 舒 城 县 人 民政 府 专利 申报 、 高 新技 术企 业 、 高 新 技 术 技 成 果 鉴定 3项 , 新 认 定省 、 市 级 工
建设 。
“ 黄 山市专利 奖” 的评选 活动。 三是加 强知 识产权人才培 养。举
办知 识产权 大型 宣传 活动 2 — 3次 . 知
七、 注重 专 利 服 务创 新 , 推 进 知
识产 权产 业化
一
识产 权培 训人 数达 到 1 0 0 0人次 。要
是提 高专 利创造 的质量 。 力促 求 全 市新 申报 的专 利 试 点 企 业 必须 黄 山市专利 资助有突破 。对高新技 术 培养 1 名 专利工程 师 , 新增 专利 工程
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

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姓名:朱杰班级:10地理科学一班学号:170210016一、经济圈基本概况合肥经济圈地处皖江城市带和皖北沿淮城市带结合部,紧邻长三角城市群,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圈内交通便捷,拥有水、陆、空三级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公路和铁路网纵横密布。
合肥经济圈从行政区域上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安庆市的桐城、芜湖市的无为县、马鞍山市的含山县和和县。
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一)自然条件分析1、气候水文合肥经济圈地处北亚热带,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左右。
经济圈北有淮河,南有长江,区域内部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区内还有多条小河流(南淝河和北淝河等)。
2、地形地貌该经济圈西北部和西南部属于山地地貌,东部和北部属于丘陵地貌,地貌总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本区的地貌类型主要有河流地貌和部分风化地貌,山地主要是构造山地,但海拔均在2000米以下。
3、土地资源经济圈内的地带性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在局部地区也会有红壤的出现,本区的人为土壤也比较典型,主要是水稻耕作土。
本区土地资源丰富,但在西北部和西南部主要为山地,可耕地较少,由于本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较少。
4、矿产资源本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如淮南主要为煤矿资源、六安金寨的有色金属矿产、安庆桐城的铜矿和其他有色金属、巢湖主要为石灰岩矿和建筑材料、马鞍山市的含山县主要为地热资源丰富,综合起来看,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二)社会经济条件1、劳动力资源:本区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2000万左右,并且有一大部分受过较好的教育,高素质劳动力较多。
2、交通:本区拥有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各种交通齐全,并且都有较大的运输能力,公路主要有国道、高速,铁路主要有高铁和普通铁路,民航主要为国内航线,国际航线正在逐步增多,水运主要有长江的水运和淮河的水运。
3、金融:本区以合肥为经济中心,金融体系健全,信誉良好,实力雄厚。
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 推进桐城跨越发展

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推进桐城跨越发展摘要:桐城作为合肥经济圈的唯一县级市,在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做好各项对接,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是实现桐城跨越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合肥经济圈桐城跨越发展合肥经济圈是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加速实现安徽崛起的重要支点。
”2005~2010年,合肥经济圈五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855.8亿元提高到47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由34.7%提高到39%”,已成为牵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2009年8月才加入合肥经济圈的桐城市,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对推动桐城经济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一、桐城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实现快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发展的机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成为安徽省加快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有利于桐城市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开放性。
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有利于桐城市接受合肥辐射带动,加快经济圈一体化进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战略机遇。
1、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机遇。
”十一五”期间,桐城的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2.6:46.6:30.8调整为2010年的15:55:30①。
”十二五”时期,双新经济开发区建设全面启动,南部新城框架全面拉开,产业规模将快速扩大,随着融入合肥经济圈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将大幅度增加。
桐城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2、北融南接快速推进的机遇。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建设全面推进带来多重发展机遇,有利于桐城市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开放性;有利于接受合肥辐射带动,更多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和要素,加快经济圈一体化进程。
3、国家和省加大对民营经济支持的机遇。
桐城民营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家纺服装、制刷制盖、化工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并形成了以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10多个镇(街道)产业集中区为依托的产业发展平台。
安徽省舒城县 创新发展机制 推进油茶基地建设

直接兑现到大户 , 促进 了油茶种植大户 的发展
四、 自主 互助 联 合 , 展 油 茶 专 业 合作 组 l 发
随 着油 茶 产 业 的 不 断 发展 , 城 县 油 茶 产 舒
目前 ,企业建油茶基地 已成为舒城 县推进油茶产
业 发展 的 主 要 模 式 , 展 势 头 强 劲 。 两 年 来 , 有 安 徽 发 已
二 、 油 茶 基 地 建 设 纳 入 区 域 治 理 。 决 了 资 金 不 把 解 足 的矛 盾
销、 加工一条龙的专业合作组织。在专业合作
导 下 , 农 之 间 实行 联 户 种 植 经 营 , 技 术推 林 在
料供应 、产 品销售等方面 由专业合作组织统
务 , 免 了 无序 竞 争 、 避 节约 了生 产 成 本 、 强 了 增 风 险 的能 力 , 大 地 推 动 了 舒 城 县 油茶 产 业 极
决 定 , 油 茶 开 发 作 为 县 域 经 济 的特 色产 业 , 把 山库 区 的
把 小 流 域 治 理 工程 与 油 茶 基 地 建 设 有 机 城 县 推 进 油 茶 产 业 发展 的 又 一 个 成 功 模 式 。 林 业 部 门 密切 协 作 , 山丘 区利 用 小流 域 治 理 在 营 建 油 茶 林 基 地 , 县 小 流 域 治理 工 程 , 要 全 只 适 宜 发 展 油 茶 , 规 划 发 展 油 茶 基 地 。施 工 [ 都 小 流 域 治 理 工 程 , 利 用 工 程 治 理 措 施 基 本 完 地 ,再 按 照 油 茶 造 林 技 术要 求 对 造 林 地 整 理
特别 策划
J ECI T1 KI P AL S KI NG
油 茶 是 安徽 省舒 城 县 的 优 势 产 业 。 全 县 现 有 油 茶 林 1 公顷 , 万 资源 面 积 位 于 安徽 省 前 列 。 在 2 0 早 0 3年 , 县 委 、县 政 府就 正式 做 出 了全 面 实 施 油 茶 开 发 的战 略
充分认识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定位

其次,安徽与长三角其他区域文化联系密切。在 经商文化上,皖南徽文化对浙商影响颇大。当时的徽商 奉行亦儒亦贾的处事原则,主要从事以盐业为主的商贸 往来,而浙商与徽州以盐业等为纽带,受其处事原则影 响颇深,直至如今浙商生意原则中仍有受徽商影响的影 子,造就了现在发达的浙商派系。在文学文化上,安徽 的桐城派深深影响着长三角其他区域的文学创作等,当 时的“江南才子”大多受桐城派影响。在语言文化上, 安徽皖中及沿江地区与江苏中南部地区同属于中国方言 中的“吴语”体系。在行政文化上,安徽与江苏曾同属 于江南省,行政渊源颇深。
28
பைடு நூலகம்党政论坛 2019年3月号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PARTY&GOVERNMENT
FORUM
新观察
PARTY & GOVERNMENT FORUM
新等模式,催生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安徽的新发展。 三、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中的优势与短板 1.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优势明显 首先,安徽区位优势明显。安徽承东启西,历史
PARTY&GOVERNMENT
FORUM
新观察
PARTY & GOVERNMENT FORUM
引言 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世界区域经济发展进入 以城市为主导的阶段,而城市化的更高级发 展应该是城市群带动下的发展。由于地理区位、交通、 文化、产业结构等各方面的逐步趋同,很多的城市群衍 生成更大规模的特大型城市群,其发展边界甚至超过国 界,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①。目前世界 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包括: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北 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英国中南部城市 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及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 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 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③。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 召开的新一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了2019年七 大重点工作任务,其中之一就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④。 事实上,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协同发展机制早在1997 年就已起步。1997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建立了政府 间联席会议制度,主动推动城市群发展。这16个城市集 中在上海、江苏和浙江两省一市,即我们现在所称的 “小长三角”地区。到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 见》也明确提到,长三角地区要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 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⑤。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 功举行,更是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提 供了有力佐证。2016年,安徽正式加入,使得长三角地 区变成了现在的三省一市。这三省一市常住人口2.2亿, 占到全国1/6;2017年全年经济总量约20万亿元,近全国 1/4,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正是基于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我国国家战 略的需要以及长三角地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 近平总书记提到,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
六安市产业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六安市产业发展的机遇与优势六安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部,是安徽省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六安市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下是六安市产业发展的机遇与优势的几个方面。
一、地理位置优势。
六安市地处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带交汇处,距离皖江仅60多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而且,该地区位于中国东部的经济和交通大动脉上,接近国际高速公路、铁路和河路运输网,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这使得六安市能够迅速接触全球市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
二、资源丰富。
六安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
比如,该地区的煤炭、铁矿石、大理石等矿产资源丰富,能够为工业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六安市还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产品基地之一,农产品质量优良,如茶叶、花生、蔬菜等,具有很高的市场竞争力。
三、优良的产业基础。
六安市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该地区的制造业涵盖了机械制造、化工制造、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
同时,六安市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也十分发达,能够为农产品提供深度加工和价值提升。
四、政策支持。
六安市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支持举措。
比如,该地区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提供创新资金和科技奖励等支持。
此外,六安市还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的扶持力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兴业。
五、强大的人才优势。
六安市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这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该地区的人才教育水平较高,具备良好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此外,六安市还能够吸引外地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在以上的机遇和优势的基础上,六安市的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会。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动六安市的产业发展:一、注重创新。
六安市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共同研发和技术转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舒城电商产业园

舒城电商产业园
舒城电商产业园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南部,是一座集电商孵化、电商培训、电商服务、电商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电商园区。
该园区建设于2017年,占地面积约600亩,总投资达10亿元人民币。
园区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旨在推动舒城县电商产业的发展,助力当地经济的腾飞。
作为舒城县首个电商产业园区,舒城电商产业园是当地电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舒城县政府推动电商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园区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服务至上、共赢合作”为理念,致力于为电商创业者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为舒城县的电商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舒城电商产业园的建设,为舒城县电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
园区内设有电商孵化中心、电商培训中心、电商服务中心、电商展示中心等多个功能区,为电商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创业孵化服务。
园区内的电商孵化中心,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设施支持,为初创电商企业提供启动资金和运营经费。
电商培训中心则提供多种形式的电商培训课程和讲座,帮助创业者提升电商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除了孵化和培训服务外,舒城电商产业园还为电商企业提供多种专业服务。
电商服务中心提供电商平台搭建、营销策划、品牌推广等服务,为电商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运营支持。
电商展示中心则为电商企业提供展示和销售平台,帮助企业扩大市场,提高销售额。
舒城电商产业园的建设,为当地电商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带动了当地电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为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舒城电商产业园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当地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舒城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安徽省舒城县种业现状及创新发展建议

安徽省舒城县种业现状及创新发展建议赵晓东(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舒城231300)摘要:种子是粮食的基础,种源安全才能保证粮食安全。
对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种业发展现状及特色进行介绍,包括农作物种类、面积,生产经营企业情况,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及种质资源圃建设情况,总结了近年来的经验做法和成效,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主体粮油产效不高、县级科研能力不强等,提出要开展“保、育、繁、推、管”一体化模式,包括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大对种业企业的扶优扶强、展示示范推广力度,强化市场监管及政策支持等,为政府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徽;舒城;种业;创新;发展;现状;问题;建议Current Situ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Seed Industry in Shucheng County,Anhui ProvinceZHAO Xiaodong(Shuche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Shucheng 231300,Anhui)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种子虽小,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国之大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
打好种业翻身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需求。
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打好种业翻身仗,按照“保、育、繁、推、管”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品种选育及种苗培育、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种业企业扶优扶强等方面发力,加快建立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促进种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粮食安全和现代种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 舒城县种业发展现状及特色舒城县是个农业县,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巢湖之滨,江淮之间,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肥西速度”领跑安徽县域经济

花卉、 家禽 养殖 等 6大 特 色产 业 初 显 规模 。 同时 , 河 、 三 紫蓬 山等地 的休 闲旅 游经济 , 成
6 — —
维普资讯
Ⅲi . IⅢ Ⅲlmf I Ⅲ 圳lI 0 P o  ̄ iI l iI 删 oI I
为 肥 西 县 “ 创 全 国百 强 ” 又一 支 柱 。 争 的
出 “ 大 板 块 ” 即 县 城 城 市 建 设 区 、 业 园 四 , 工 区 、 游风景 区和新 农 村建设 试验 区。 旅
行 综合整 治 , 建店 埠河公 园三期 工 程景 民 续 游 园工程 等 。该 县 还 把 狠抓 新 区 、 岗 、 龙 化 学 工业 园等园 区建 设 , 为发展 壮大 县域 经 作 济 的增长级 。 ( 安徽 m l l l ! I l I
利用现 代 化 计 算 机 网 络 技 术 、 容 管 理 技 内 术 、 像处理技 术 等手 段 , 信息 资 源 精 华 图 将 以及贴 近大众生 活的社会 文化信 息资源 , 进 行数字 化加工处理 与整合 , 实现 我市文 化信 息 资源 的信息采集 、 储 、 存 管理 、 利用的 全流
个 规划面 积 约 6平方 公 里 的家 电产 业 聚
第 九 期
工业投 资 l . 8 8亿 元 。固定 资产 投 资 总 量 、 增 速 继续居 全省 十强县 第一 。 ( 安 晚报 ) 新
今年 l 8月 , 西 县 实 现 规模 以上 工 业 肥
产值 8 元 ; 4亿 固定 资 产 投 资 5 6亿 元 , 中 其
肥 东打 造省 城 “ 东方 明 珠 ”
民信息发 布 与交 流 , 商务 活 动 服务 , 区 中 社
介 服 务 等 社 区 信 息 资 源 服 务 功 能 , 设 社 区 建
舒城综合大市场前景

舒城综合大市场前景舒城综合大市场前景展望舒城综合大市场作为舒城县唯一的大型综合市场,其前景令人振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舒城综合大市场将为舒城县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方面,舒城综合大市场的建成将进一步推动舒城县农产品的销售。
作为农业大县,舒城县农产品众多,品种丰富,但由于销售渠道的不畅通,很多农产品面临滞销的尴尬局面。
而综合大市场的建设将打破这一瓶颈,为农产品提供更广阔的销售平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另一方面,舒城综合大市场将成为舒城县商贸流通业的集聚地。
市场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利于商贸企业的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市场的规范化经营将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商家前来投资经营。
这将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此外,舒城综合大市场还将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作为大型综合市场,市场的建设与运营离不开物流、金融、餐饮等各个环节的支持。
这些配套产业的发展将为市场的运营提供有力保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舒城综合大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管理。
政府应该加强市场的管理,疏通市场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市场的扶持力度,引导和培育更多的商户进入市场,推动市场的全面发展。
总之,舒城综合大市场前景看好。
市场的发展将为舒城县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
政府应加强市场的管理和扶持力度,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支持。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舒城综合大市场将发展成为一个繁荣、舒城县经济的新亮点。
安徽省政协机关精准帮扶舒城县纪实

安徽省政协机关精准帮扶舒城县纪实举县而为打蠃脱贫攻坚战恋贫帽,志拔穷根。
2019^1^年4月29日,经安徽省人 民政府批复,舒城县正式退出贫 困县序列!这一天,舒城县上下欢欣鼓 舞,奔走相告!舒城县地处安徽省中部、大 别山东麓,位于合肥、六安、安 庆三市交界处,集山区、库区、 老区、贫困地区、巢湖生态屏障 及合肥饮用水源保护区于一体, 被誉为“合肥的后花园、六安的 桥头堡”。
全县辖21个乡镇、1个李兴才谢正勇/文省级开发区,面积2100平方公里,总人口 102万。
2014年,舒 城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40893户10.9万人,贫困发生率12.44%。
2017年至2019年,80个贫困村 全部出列。
截至目前,全县建档 立卡未脱贫人口 1084户2407 人,贫困发生率0.27%。
近年来,舒城县紧紧抓住合 肥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 皖江产业带梯度转移的历史机 遇,发挥毗邻省会的区位优势, 谋划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 统一,确立“服务合肥、发展舒 城、等高对接、全面融入”的定 位,着力建设全市的“开放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专栏004J I A Z G H U A 1^M Z S H 1的先行区、创新发展的示范区、绿色发展的集聚区、协调发展的 探索区、共享发展的样板区”,在 坚决打贏脱贫攻坚战的同时,踏 上奋力再造舒城新高地,向全省 第一方阵冲刺的新征程。
舒城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县之力,集中打好脱贫攻坚战。
实施 “交通+扶贫”铺就富民路,全县 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公交,上车只 要1元钱,让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实行“电商扶贫”带动贫困 户增收,舒城县被阿里研究院评为“全国电商消贫十佳县”。
坚 持产业扶贫抓特色,按照“村有 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 一技之长”和“四带一自”模式 的基本要求,积极探索创新贫困 户利益联结机制。
实施公益岗激 发大扶贫,贫困群众通过公益岗 劳动获得收入。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扬皖所长

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专题报道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扬皖所长文/本刊记者潘勤如何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发展优势?一体化进程中,怎样推动自身发展与融入长三角接轨?带着这些问题,在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之际,记者采访了部分省人大代表。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承载了引领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省人大代表、六安市金安区政协副主席、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鲍丙华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生态绿色为主基调,离不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推进。
而作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已在全国试行近两年,其与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落实有着天然的结合点,二者应进行对接并相互成就。
鲍丙华说,高质量和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两个关键。
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探索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率先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实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这是对上述两个关键的最直接诠释。
探索有实效可复制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对于实现生态共建共享,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鲍丙华建议,一方面需借助生态绿色一体日2020年第02期17■TEBIEGUANZHU特别关注化发展信息资源互联共享机制实现区域和部门间数据共享与工作协作,另一方面需通过明确责任边界与落实问责,推动赔偿权利人切实承担索赔责任。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建设100个以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对促进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确保种植端增收致富,消费端吃得放心、安心。
”省人大代表、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启斌在和记者谈到《政府工作报告》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但是我在农村调研中注意到,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与长三角先进地区相比,我们的现代农业还存在低小散弱特征较为明显、农产品缺乏有效溯源机制、要素保障不够有力等短板。
舒城——我的家乡

欢 迎 您 来 到 舒 城
交通区位
舒城历史
西周时期属舒国,分立舒鲍、舒龙等国,史
称群舒国。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舒县, 翌年改龙舒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设舒城县延用至今。据《旧唐书· 地理志》: “取古龙舒县为名。”
龙 头 塔
舒城的象征
龙头塔始建于明天启元年,清乾隆1764年重修。 此塔牢固雄伟,是舒城县城的标志。 塔旁有飞霞亭。每当飞霞晚照,宿鸟归林,古寺钟声弥漫着 “落日回光归宿鸟,余霞散绮贯长虹”的氛围。被誉为“飞霞晚照”,是 “龙舒之一。
人间福地——汤池
汤池镇绕泉而建,因
泉而得名。据记载公 元前164年,汉文帝 始建庐江国,就有汤 池的位置,古称“东 坑泉”后称汤池,亦 称东汤池。据县志记 载,宋代王安石谪贬 舒州途经此地,曾入 池濯足并留有“咏东
汤池温泉
空中楼阁——万佛山
万佛山因主峰老佛顶
似弥勒大佛西南盘座, 气势宏伟,群峰拱卫 其四周,形成诸佛拜 祖之景观,上有诸佛 寺,有石匾曰“万佛 名山”,因而得万佛 山名;还有因万佛山 中,悬崖绝壁之上拥 有天然“万佛山”三
周瑜试剑石
舒城茶叶——伟人为之驻足
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
辟茶园 ——毛主席
九一六茶厂
特色旅游产品
茶叶 舒城小兰花茶
特色 产品
凉席
舒城贡席
板栗
优质板栗
舒城小兰花,香飘千万家
兰花茶名有两种说法:
一是芽叶相连于枝上, 形似一枚兰早花;二 是采制是正直山中兰 花盛开,茶叶吸附兰 花香,故而得名。
据县志记载宋代王安石谪贬舒州途经此地曾入池濯足并留有咏东空中楼阁万佛山万佛山因主峰老佛顶似弥勒大佛西南盘座气势宏伟群峰拱卫其四周形成诸佛拜祖之景观上有诸佛名山因而得万佛山名
舒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1 现状概况1.1地理位置安徽舒城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位于舒城县城北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东临国道206线,距合九铁路舒城站20公里,距沪蓉高速公路舒城入口22公里,距安徽省会合肥54公里,距合肥骆岗机场54公里,距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36公里,距安庆港130公里。
1.2 县域环境资源舒城地处华东腹地,安徽省中部,距省会合肥市54公里。
总面积2092平方公里,东西长约86公里,南北最宽处约49公里,呈橄榄状。
县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形成四级阶梯。
第四级梯为平原地区,海拔高度50以下(最低高度为7米),相对高度小于10米,面积862.4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41.2%,开发区位于该区域。
舒城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季风显著。
全县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县域有农作物120多个品种,是全省粮、油、棉、麻、茶、桑、果的重点产区县。
和生姜、蒜头、黄心乌为江淮地区名产;中药材资源丰富,尤以皖贝母、杜仲、半夏、厚朴、天麻、麝香为名产;茶叶----“白霜雾毫”、“舒城兰花”和板栗----“大红袍”等闻名中外。
瓷土、砂、砾石、大理石等建材资源蕴藏量丰富,加上可供开采的其它矿产资源,为城镇和乡镇企业、集市贸易和对外贸易创造了条件。
舒城山水天全、人杰地灵,有省级风景名胜古迹,丰富的现代文明,构成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舒城古有著名的“龙舒八景”:“飞霞晚照”、“龙眠毓秀”、“三堰余泽”、“金鸡古墩”、“桃溪春浪”、“梅山晓烟”、“鹿起晴岚”、“牧马旧市”;今有国家3A级风景区----万佛湖和正在申报中的国家森林公园----万佛山,闻名遐迩的万佛温泉等。
杭埠河、丰乐河纵贯全境,通巢湖入长江。
此外,舒城先人们早在汉代就创造了与“都江堰”齐名的水利工程“七门堰”,还有明代建筑“龙头塔”,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人工大坝——万佛湖大坝等。
1.3 县域经济发展舒城曾是毛泽东主席视察过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不断开拓进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日益优化。
浅谈舒城县如何打造“金三角”融入“长三角”潘忠发

浅谈舒城县如何打造“金三角”融入“长三角” 潘忠发发布时间:2021-10-01T06:25:11.621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8期作者:潘忠发[导读] 安徽省舒城县“金三角”区域:是以县城为核心,以县经济开发区(城关园区、杭埠园区)为重点,以206国道桃溪段至舒城、六舒三路沿线、丰乐河沿岸的产业发展格局。
区域涵盖县经济开发区和城关镇、桃溪镇、杭埠镇、千人桥镇、棠树乡、柏林乡、干汊河镇8个乡镇(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区域内集中了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关镇)、1个省级开发区(城关园区、杭埠园区)、一个省级扩权强镇试点镇(杭埠镇)和两个市级扩权强镇试点乡镇(千人桥镇、棠树乡),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巨大,是打造舒城“金三角”的不二选择。
本人就如何打造舒城“金三角”,融入“长三角”?这里谈谈几点个人意见。
安徽省舒城县重点建设项目服务中心安徽六安 231300摘要:安徽省舒城县“金三角”区域:是以县城为核心,以县经济开发区(城关园区、杭埠园区)为重点,以206国道桃溪段至舒城、六舒三路沿线、丰乐河沿岸的产业发展格局。
区域涵盖县经济开发区和城关镇、桃溪镇、杭埠镇、千人桥镇、棠树乡、柏林乡、干汊河镇8个乡镇(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区域内集中了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关镇)、1个省级开发区(城关园区、杭埠园区)、一个省级扩权强镇试点镇(杭埠镇)和两个市级扩权强镇试点乡镇(千人桥镇、棠树乡),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巨大,是打造舒城“金三角”的不二选择。
本人就如何打造舒城“金三角”,融入“长三角”?这里谈谈几点个人意见。
关键词:“金三角”;“长三角”;1 加强基础建设,建好平台坚持规划引领,积极创造条件,构筑工业集群发展平台,不断优化产业和空间布局,重点加快县开发区(城关园区、杭埠园区)以及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完善路网、管网、电力、通讯、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为产业发展打造完备的基础设施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率先融入合肥经济圈是实现舒城崛起的现实选择。
积极主动地融入合肥经济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失为加快舒城发展的明智之举。
舒城发挥比较优势率先融入合肥经济圈
66
决策DECISION-MAKING2007.2
拓展思路、创新思维为率先融入合肥经济圈提供认识基础
合肥经济圈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地理紧密相连,交通便捷,合肥与六安、巢湖等周边地区的联系日趋紧密,合作交流不断加强。
构建省会经济圈的地理、历史、人文基础和经济基础都已具备,合肥经济圈正在加速形成,呼之欲出。
率先融入合肥经济圈是实现舒城崛起的现实选择。
积极主动地融入合肥经济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失为加快舒城发展的明智之举。
融入不是依赖,而是借力发展;不是维持现状,而是缩小差距,在融入中发挥优势是最佳选择。
融入合肥经济圈可以利用其资金、技术、人才发展舒城经济,利用其带动效应发展扩散、配套产业,利用其广阔的市场输出过
剩劳力、扩大农副产品和原材料销路,从而达到缩小差距、共同发展的目的。
舒城与省会合肥地相连,水相通,路相接,人文环境相近,交流合作具有地利人和优势。
从区位交通条件看,舒城毗邻合肥,被称为“合肥后花园”,东北部的杭埠镇距合肥仅20分钟车程。
206、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穿境,交通便捷,运输成本低廉,信息畅通,享有城市功能辐射的好处。
独特的区位使得舒城具备城市和农村双向比较优势。
从基础设施条件看,舒城城市道路、供水、供气、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承载能力强。
县经济开发区、杭埠工业园区、万佛湖旅游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为承接合肥产业转移提供了宽阔的平台。
从工业发展条件看,全县拥有工业
企业516家,其中规模企业67家。
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有蔬菜食品加工企业6家,羽绒加工企业68家,竹编企业
10家,茶叶加工企业50家,优质稻米加
工企业56家,茶油精加工企业3家,工业生产规模和加工配套能力逐年增强。
从自然资源禀赋看,万佛湖、万佛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环境资源、水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蕴藏量可观;盛产米、油、茶等农作物,具有一批“名特优”农产品;舒城是全国第八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和首批省级生态建设综合示范县,为绿色产品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规划,准确定位为率先融入合肥经济圈提供前提条件
未来五年,合肥将向“141”城市布局扩展,改造提升核心主城区,建成集政
治、文化、金融、商务、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元功能区;在主城区的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4个城市副中心;沿巢湖逐步兴建一个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湖新区。
“141”结构一旦形成,合肥市的人口规模可能超过800—1000万,将对舒城县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特别是舒城县的东北部地区与合肥地区相邻,处于规划建设的滨湖新区边缘,以东北部的率先发展带动全县的发展,必须作为舒城县未来五年发展的重中之重。
按照东北向发展战略,根据舒城县“十一五”发展总体规划,全县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为“一核两面三区”,即以县城为核心,以东北部发展工业经济、西南部发展生态旅游经济两个基本面,重点打造县经济开发区、杭埠工业园区、万佛湖旅游度假区。
舒城将在坚持总体规划不变的前提下,把县城和东北部地区,特别是杭埠镇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区域,作为率先融入合肥经济圈的桥头堡。
杭埠镇是合肥的近邻和卫星镇,杭埠工业园规划总面积已调增至10平方公里,核心规划区4平方公里。
舒城将把杭埠镇定位于合肥配套产业加工基地和仓储物流基地。
在土地价格、税费征收、投资服务等方面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将杭埠镇建成承接合肥经济辐射的新基地。
发挥优势,承接辐射为率先
融入合肥经济圈提供产业支撑
做好产业对接是率先融入合肥经济圈的核心。
为此,舒城将突出“一个核心,打造三大基地”,即突出工业的核心地位,精心打造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
按照“食品加工唱主角,机械制造当配角,轻纺工业搞外协”的思路,精心选择项目,主动向合肥及周边地区宣传。
舒城县食品加工业已有一定基础,以食品加工业唱主角,不仅可以发展工业,对农业也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
舒城将进一步做好食品加工业项目规划,落实项目资金,加快建设。
机械制造业要充分利用产业的垂直分工,搞好配套产业的发展。
轻纺工业要巩固业已形成的配
套协作关系,进一步扩大外协规模和档
次。
舒城县已有的工业企业要加以引导
和指导,特别要引导67家规模以上企业
做好发展战略规划,争取到2010年有10
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0个销售收
入超5千万元企业、30个销售收入超1
千万元企业。
突出名特优产品,打造绿色食品基
地。
瞄准合肥及周边市场,面向大城市消
费需求,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
标准要求,以现有的“名优土特”农产品
为主,加强品牌建设,扩大产品宣传,形
成区域特色,开拓产品市场。
坚持用发展
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围绕龙头企业抓农
业,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突出青山绿水,打造旅游休闲基地。
按照“合肥后花园、安徽北戴河”的定
位,把旅游业作为三产的龙头加以壮大
和延伸扩展。
充分利用万佛湖、万佛山、
西汤池等自然旅游资源和新四军四支队
驻舒城旧址、文翁故里、周瑜城等人文旅
游资源,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
的指导思想,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深
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商品开发,全面
提升旅游服务业。
以旅游、文化、生态优
势为依托,把以“万佛湖”为核心的景区
建成全国著名旅游度假胜地、生态示范
基地和水上运动培训基地。
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分工协作,全
方位承接合肥地区支柱产业的扩散,关
键要选准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
区段,一是劳动力价格低廉是目前舒城
县比较明显的优势,在对接产业选择上,
要把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
产业或区段作为对接的重点;二是在产
品选择上,要选择那些既能发挥自身优
势,同时又有足够市场需求的产品。
转变机制,落实措施为率先
融入合肥经济圈提供体制保障
加快体制和机制接轨,培育融入合
肥经济圈的软环境。
一要着力营造“亲
商、扶商、和商、富商”的投资环境,让外
来投资者享受到创业的乐趣;二要着力
培育良好的服务环境,营造规范、有序的
发展环境;三要进一步创新市场体系及相
关政策,与合肥直接接壤的地区,允许其
与合肥地区的政策接轨,实行更加灵活优
惠的政策;四要充分利用合肥高等教育资
源和科研院所人才优势,吸引、借用一批
专家、学者到舒城挂职、兼职、任职,改变
舒城人才层次偏低的现状。
实施非均衡推进战略。
既要在资源
共享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产业对接,又要鼓
励杭埠镇等重点地区,以及重点领域和重
点项目的先行融入,允许其探索各具特色
的合作方式。
要敢于和善于在合作中提
升竞争优势,在竞争中加强合作。
抓好园区经济。
园区经济是推进工
业化进程的“孵化器”,要加强功能建设,
完善配套服务机制。
进一步将县经济开
发区定位发展为综合性经济园区,将杭埠
工业园定位于以工业为主、兼顾商贸物流
业的经济园区,做实做强园区经济。
要抓
好面向合肥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跟
踪合肥及周边地区资本流动特点,不失时
机地推出一批招商项目。
扩大民间往来。
目前,舒城与合肥两
地企业法人层面的联系较少,亲朋之间的
联系也大多局限于亲情关系,缺少经济色
彩。
因此,首先要积极发挥舒城企业家协
会和驻肥招商联络处的作用,扩大两地企
业家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要积极争取省
工商部门,提供信息,促进企业间的接触、
了解,进而促成企业间的合作和联手。
其
次,通过亲朋之间的活动,宣传舒城的地
价、房价、劳动价格等优势,吸引合肥人到
舒城来投资建厂、购房置业,为合肥与舒
城亲朋之间的关系注入更多的经营基因。
未来五年是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的
加速期,也是舒城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
期。
舒城将制定一系列措施,加速融入、全
面参与合肥经济圈建设,在六安市各县区
实现“率先突破”。
未来的舒城是一个更
加开放的县域,舒城热忱欢迎并期待着合
肥经济圈内的有为之士来舒城洽谈合作,
投资兴业,共同推进合肥经济圈经济和社
会的全面发展。
■
67
2007.2DECISION-MAKING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