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江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

在这幽深的竹林里,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照映。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被称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

【主题思想】全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

(1)“独坐幽篁里”的“幽”,“深林人不知”中的“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2)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3)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
(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歌语言讲究凝练,一字便能透露作者的情思。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知”和“斗”二字的妙处。

(2)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贬抑“杨花榆荚”的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褒扬“杨花榆荚”的诗。

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③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④。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作者避安史之乱南下流亡途中。

②估客:商贾。

③三湘:本指湘江流域,泛指江南地区。

④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愁”字堪称本诗的诗眼,从三、四联看,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具体说说三四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7.诗歌鉴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诗歌前两句中“送”、“动”字用得很巧妙,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早作
(宋)裘万顷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注】①井梧:井边的梧桐树。

②缄:包藏。

③斗:北斗星。

④河:银河。

(1)诗中“井梧飞叶”与“________”的景致非常具有秋天的味道。

诗句“________”点明了文题中的“早”字,意为此诗是诗人在黎明破晓之时创作。

(2)诗人怎样营造出山中清晨宁静的氛围?请结合第四句做分析。

9.古诗阅读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唐]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甲乙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乙]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两首古诗都写到了“花”,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大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11.古诗阅读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菱,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2)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一个“等”字和一个“惜”字。

请分别说明它们是怎样突出这个字的。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九日与陆处士羽①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重阳②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注】①陆处士羽:陆羽,唐著名茶学专家,与僧人皎然是朋友。

②重阳: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1)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在“九日”这一天有饮酒、________的风俗。

(2)两首诗都以“九日和友人相聚”为题材,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志趣不同,请做具体赏析。

13.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家①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①移家:即搬家。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用得精确传神,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诗歌鉴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诗歌前两句中“送”、“动”字用得很巧妙,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象,请你找出两个体现这一季节特征的物象。

(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四句中“羡”“醉”二字用得好,请你选自己最有感觉的一个说说其表达效果(可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考虑)。

1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17.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贾生才调更无伦 ________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
(2)这首诗歌采用________的手法,通过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意在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自己________的感慨。

1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千寻塔”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
(2)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唐)李华
宜阳①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①宜阳:县名,在当时是著名的风景区,游人如织。

然而在安史之乱中遭到严重破坏。

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经过宜阳写下此诗。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春行即兴》相近的一首,并简述理由。

2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________。

(1)诗中展现的是一幅________(填季节)风景图,从________这一景物可以看出。

(2)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字填入诗歌结尾横线处,并简述理由。

A.眠 B.憩 C.玩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幽篁:幽深的竹林。

长啸:长声呼啸。

(2)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两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2.(1)“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独坐、弹琴和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宁静、淡泊的心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意境的能力。

解答时,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意境。

通过分析可知,这首诗中的“幽”和“深”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和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把握诗歌内容,根据诗中“弹琴复长啸”可知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独坐、弹琴和长啸这些事,体现了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本题考查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根据诗歌内容可知:前两句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后两句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一轮明月当成知己朋友来写,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和高雅的情趣。

故答案为:(1)“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独坐、弹琴和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宁静、淡泊的心情。

【点评】在做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题目时,一定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还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分析。

3.(1)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

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解析】【分析】(1)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皇上寻求每个臣子中有贤德的人,贾谊的才华气格更是无人能比。

可惜到了半夜前面的坐垫空了出来,文帝不问天下苍生而去问鬼神之事。

可怜:可惜,可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2)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

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

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

全诗显然寄寓着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哀叹,感慨深沉。

故答案为:(1)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

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点评】(1)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
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先看修辞。

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和议论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白描细描、用典等。

4.(1)柳:垂处绿;桃:末梢红。

(2)①写春天桃红柳绿,诗人静居亭馆、步游溪山,表现对家乡、对早春的热爱。

②通过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的对照,表现诗人叹老却不服老的情绪。

③面对充足的新雨,诗人今年肯定诗歌比去年还好的丰收年景,表现对民生的关切。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颔联写柳绿桃红的早春景色,早春柳枝返绿时,总是首先从下垂的枝条末梢部分开始,故说“垂处绿”;而小桃花初绽时,也总是首先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故说“末梢红”。

下来,上去,分写柳条桃枝的特点;“垂处绿”,“末梢红”,则正是他们在春天到来时的显著变化。

这两句观察细致,造语新颖,紧扣题目“早春”写出“动人春色不须多”的特点。

(2)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一老翁的身份去写早春,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切。

故答案为:(1)柳:垂处绿;桃:末梢红。

(2)①写春天桃红柳绿,诗人静居亭馆、步游溪山,表现对家乡、对早春的热爱。

②通过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的对照,表现诗人叹老却不服老的情绪。

③面对充足的新雨,诗人今年肯定诗歌比去年还好的丰收年景,表现对民生的关切。

【点评】(1)本题是对诗歌内容理解,也是分析关键字词的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和柳有关:垂处绿;修饰限制桃:末梢红。

(2)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题干要求: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赏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5.(1)花木本是无情之物,但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现出诗人爱春惜春之情。

(2)示例一:我认为是贬抑。

杨花榆荚既无绚丽色彩,也无妩媚姿态,经风一吹纷纷飘落,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虽然有了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

示例二:我认为是褒扬。

杨花榆荚虽然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但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天,它们也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为留住春色不惜牺牲自身,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为增添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解析】【分析】(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知”字,用在“草树”上;“斗”用在“红紫”上,可知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其作用当与拟人法的作用大致相同。

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外,还要答出诗人的情感态度。

(2)这是道比较开放的试题,答题时可自由选择答案,但都必须言之有理。

如果认为是贬抑,可抓住杨花榆荚虽然有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的特点分析;如果认为是褒扬,可从它们为增加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方面去分析。

故答案为:⑴花木本是无情之物,但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现出诗人爱春惜春之情;
⑵示例一:我认为是贬抑。

杨花榆荚既无绚丽色彩,也无妩媚姿态,经风一吹纷纷飘落,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虽然有了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

示例二:我认为是褒扬。

杨花榆荚虽然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但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天,它们也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为留住春色不惜牺牲自身,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为增添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
⑵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把握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6.(1)愁的原因:①羁旅漂泊,思乡盼归;②家业荡尽,功业落空;③战乱未平,国事堪忧。

答出关键词“思乡”“战乱”亮点即可。

(2)第三联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

以秋色烘托羁旅之愁,以明月衬托思乡之情。

第四联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厌战、忧国之情。

【解析】【分析】(1)第三联抒发诗人身世飘零之感和彻骨的思乡之情。

飘零于江湘之间,国难家愁,已染成我两鬓星霜,刚巧又正值这肃杀的秋天,这一怀愁绪怎生了结!离家万里,欲归不能,这一片乡情,只能托与夭上的明月。

第四联直陈诗人的感慨。

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再传来战鼓的声音?这一句言外之意是: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

倘若真的碰上,那简直无法忍受了。

由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对家乡的思念,对国事的担忧,战乱又使自己倾家荡产,漂泊他乡。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

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

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

“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四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直抒胸臆,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

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

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

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愁的原因:①羁旅漂泊,思乡盼归;②家业荡尽,功业落空;③战乱未平,国事堪忧。

答出关键词“思乡”“战乱”亮点即可。

⑵第三联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

以秋色烘托羁旅之愁,以明月衬托思乡之情。

第四联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厌战、忧国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诗,把握诗意,结合三、四联内容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

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

结合三四两联的具体内容分析抒情方式。

7.(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秋风”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了“送”“动”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解析】【分析】(1)考查诗词炼字效果。

回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

此处用到的是拟人的修辞。

“萧萧梧叶”“秋风”巧用了“送”“动”就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2)考查诗歌情感表达。

回答时要把诗句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分析出来,同时注意表现手法的使用。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故答案为: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秋风”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了“送”“动”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⑵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8.(1)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2)以声衬静。

鸦鸟乱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以鸦鸣声来衬托出青山深处的黎明的静谧。

【解析】【分析】⑴分析诗中所写景物抓住“秋天的味道”一词,“菊”是秋天的花,据此写出短语。

根据注释,“斗”指北斗星,北斗星还在天边一角,说明是凌晨之“早”。

综述为: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⑵从诗人所写景物及其特点,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理解分析。

作答时,要抓住“表现手法”一词,从作者描绘景的动态来理解以动(声)衬静的方法,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即可。

本题用鸦鸟乱鸣打破了清晨的寂静,来衬托出大山深处的黎明前的清幽和静谧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⑵以声衬静。

鸦鸟乱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以鸦鸣声来衬托出青山深处的黎明的静谧。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

具有秋天的味道的景物:梧桐落叶,菊花盛开;黎明破晓之时:斗柄横斜河欲没,天快亮星星稀疏。

⑵本题考查分析以声衬静写法的作用。

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以声衬静写法更加突出幽静,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就是代表。

本诗用鸦鸣声来衬托黎明的静谧。

9.(1)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
(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

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

这里用“珠”字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⑵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

做题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这首诗写出了李白对倩红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
⑵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

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10.①甲诗诗人以落花自喻,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愿意为国家效力(不忘报国)的情怀。

②乙诗诗人用拟人手法,从花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去的春天的热爱和不舍。

【解析】【分析】甲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诗人以“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