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
末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经历了长达数千年不间断的发展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
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
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自身的烙印。
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
这个观点虽然是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提出来的,但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先贤早就有所认识。
例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并不是从地缘、血缘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的,而是着眼于文化。
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以人为本。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
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
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发明的。
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投向天庭,中国人则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
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的甚至势若水火,但他们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
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
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席不暇暖;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度。
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儒、道两家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
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继承:一是重视自然环境的生命观,以“民胞物与”的态度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二是既重物质又重精神的价值观,不会在追求物质文明时丧失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三是既重视群体又重视个体的道德观,儒家的大公无私与道家的个性自由形成互补;四是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随时准备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五是见隐知微的忧患意识,重视国家和民族可能面临的祸患
而绝不讳疾忌医。
今天,西方文化依然风靡全球并对其他文化强势入侵,许多民族都对如何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忧心忡忡,我们当然也不例外。
既然如此,我们在努力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优长的同时,更要从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资源。
只有当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取得成就时,才能打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进而为实现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莫砺锋《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2017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不间断地发展,中华民族有了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并最终获得了新生。
B. 中华的先贤早就认识到,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加起来都不如文化因素来得重要。
C.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生命认知完全不同,中华先民效仿圣贤求得生前建树,西方膜拜神灵求得死后入天国。
D.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以人为本,理想国就在人间,以儒、道两家为代表,都有对人生价值的把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旨在阐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B. 文章兼用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将中西方传统文化作比较,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应是以人为本。
C. 文章通过剖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即人的精神崇拜、道德准则等源自人还是神,阐明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D. 文章比较论述儒、道两家均以人为本,其思想同中有异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身的烙印,孔子从文化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支持了这一历史观。
B.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火种来源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
C. 中华先民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幸福感,与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有很大关系。
D. 需要我们继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其核心应是人生价值的把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剃头匠李莲英
海飞
李莲英在王家井开了一家剃头铺。
李莲英的剃头手艺是一流的,但是令李莲英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父母给自己取了一个大太监的名字。
李莲英的手艺好,出手快,收费低,所以剃头铺里总会排起长队。
铺子不大,坐不下那么多人,于是铺子外也会排起长队。
李莲英喜欢讲笑话。
他讲笑话的时候总是不动声色,有许多笑话要待客人剃完头正在洗头时才回过神来,于是哈哈笑出声来。
李莲英说别笑别笑会喝水的,客人照笑,水照样流进
嘴里。
客人喜欢来他的剃头铺,客人们说李莲英剃头好,又能听免费的笑话。
李莲英已经四十岁了,还没有老婆。
许多人问李莲英你为什么还不讨老婆,李莲英说,皇上说了小李子不许讨老婆,小李子讨老婆就要开除出宫。
于是大家都笑,但是谁都知道李莲英看上了镇西的寡妇王翠莲。
有小道消息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翠莲偷偷溜进了李莲英的剃头铺,情意绵绵地送给李莲英一双布鞋。
那天黄昏下着雨,有一个小个子撑着油纸伞,他站在剃头铺门口,对李莲英说,我想请你去给一个病人理发。
李莲英收拾了东西说,好的。
李莲英跟着那个人正要走,阿三来剃头。
阿三说李莲英你去干什么,李莲英说我去给一个病人剃头,很快就回来。
李莲英给那个病人剃了头,那人已经病了一年,一直没见好。
李莲英剃完了头,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问就回来了。
李莲英回来给阿三剃头,阿三说李莲英你怎么去了那么久。
李莲英说,路很远。
阿三说那个病人在哪儿?李莲英说,袁家,在袁家。
日子还是不紧不慢地走着,镇上总会在平静的日子里发生一些事情,可以让小老百姓们评头论足一番。
比如说,几天前一个越狱一年的地下党员被抓走了,而且不久就被枪杀;比如说,地下党是被人出卖的,那个人领走了很大一笔赏银;再比如说,李莲英突然变得不爱说笑话了。
有人问李莲英为什么不说笑话,李莲英叹了口气说我的笑话讲完了。
有一天,阿三又来李莲英这儿剃头,还刮了胡子。
剃完头,李莲英搀扶他在墙边的椅子上坐下来。
那天李莲英的兴致特别好,讲了许多笑话,客人们又开始开怀大笑,又开始在洗头的时候一不小心喝了水。
阿三也一直在微笑着,但是阿三什么也没说。
那天黄昏李莲英关店铺的时候,阿三还是那么微笑着坐着。
李莲英说,阿三,我要关门了。
阿三没理他。
李莲英笑着说,既然你赖着不走,那么我也就不关门了,反正这店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小老百姓们突然又有了一个让他们评头论足的故事。
他们在说剃头匠李莲英突然失踪,同时失踪的还有他简单的剃头工具和镇西一个叫王翠莲的寡妇。
这多少有了那么一种让人浮想联翩的味道。
让他们津津乐道的另
件事是李莲英居然连店铺的门也没关,店铺里坐着一个叫阿三的人,他对每一个前来看热闹的人报以热烈的微笑,但是一言不发。
后来人们终于发现,他早已死了,他的喉咙上被剃刀割了很深的口子,但是很难发现刀痕,就连一滴血珠也没有发现。
再后来,在王家井流传了这样一则传闻,阿三家里,有许多钱,据说那些钱是出卖一个地下党员的藏身地点而得来的赏银。
李莲英从此再也没有在王家井出现。
几十年后一张报纸上说,西塘小镇上有一个剃了几十年头的老剃头匠,喜欢讲笑话。
他和老婆养着一个瘫痪在床的老太太。
他们很孝顺这位老太太,而这位老太太不是他们的亲娘,这位老太太是一位烈士的母亲。
4.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这篇小说篇幅虽短却富有张力,明线暗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使人读起来如云里雾里,留下很多悬念。
B. 客人喜欢来李莲英的店铺,因为他剃头手艺好收费低,还能免费听笑话,所以铺里铺外总会排起长队。
C. 小说运用白描手法,十分精炼地勾勒了剃头匠李莲英的形象,同时也运用了不少伏笔,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D. 李莲英非常热心,当他得知越狱逃跑在家里病了一年的地下党员要理发时,连忙放下手头的活计,不顾路程遥远立刻前去,并在后来与老婆一起赡养烈士的瘫痪母亲。
E. 剃头匠李莲英与镇西的寡妇翠莲早就有私情,恰巧在阿三死的那天,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连店铺的门也没关就突然失踪,留给人们一个品头论足的故事。
5. 李莲英喜欢讲笑话,可他为什么“突然变得不爱说笑话了”?后来为什么“兴致特别好,讲了许多笑话”?(5分)
6. 有人说,阿三死后李莲英突然失踪故事就已结束,最后一段补叙纯属多余,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创造的北大辉煌,历来为人所敬仰。
他上任不久,就向全校发表演说,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
同时在管理中革故鼎新,将北京大学那一套封建腐朽的条例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蔡元培深知,要振兴一所大学,仅靠思想与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人本,师资才是最关键的。
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当日,就力劝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
考虑到出任文科学长需要一定资历方能通过,蔡元培甚至为陈杜撰了履历,使他顺利地到北大任教。
梁漱溟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讲佛教哲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蔡元培看了认为是“一家之言”,就破格请他来北大任教,讲印度哲学。
这一年,梁漱溟年仅24岁。
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强调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在蔡先生这种办学方针的指引下,那时北大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请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还聘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喜谈怪论的国学家黄侃,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和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坛。
特别是“性博士”张竞生,被封建卫道士辱骂为“四大文妖”之一,在半封闭半蒙昧的中国,张竞生的言论绝对算得上惊世骇俗,也被蔡元培延揽来北大讲“美的人生观”。
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所做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
那时有一个勇敢的女生王兰向蔡先生请求入学,蔡元培就让她到北大当了旁听生。
这件事当时轰动了全北大、全北京。
此后招生时,就允许女生和男生一样地应考了。
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后来各大学都兼收女生了。
北大学术上的争论颇多,蔡元培均能很好地处理各方关系,连最顽固的、拖着一条长辫的教授辜鸿铭也对蔡校长深为钦佩。
1917年,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一书,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概念。
由于恰逢五四时期,人们“反对满清”的情怀甚重,因此这本书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
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矛头直指蔡元培。
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蔡的索隐是牵强附会的“大笨伯猜笨谜”的方法。
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曾到处寻找录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
就在他求而不得、心灰意冷、近乎绝望
的时候,蔡元培却托朋友为他借到了此书。
胡适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
在蔡元培的影响与治理下,北大容纳了各派的学说和思想,空气新鲜得很。
特别是教师们对于学术争论的态度,都颇具大师风范。
如有一次钱玄同在讲课,对面教室里黄侃也在讲课。
黄侃大骂钱玄同的观点如何如何荒谬,不合古训;而钱玄同则毫不在乎这些,你讲你的,我讲我的。
蔡元培的两袖清风,不为自己置一物,是有口皆碑的。
1935年9月7日,蒋梦麟等联名给蔡元培祝寿,提出要为一生清廉,直至晚年仍全家租赁房屋,连藏书的地方都没有的老校长造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屋”。
后来这个计划虽然由于抗战全面爆发而未能付诸实现,但反映了北大师生对蔡元培的深深敬爱之情。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
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
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蔡元培一生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刘继兴《兼容并包雅量似海:一代人师蔡元培》)
7. 下列对蔡元培执掌北大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注重人本和师资,破格聘请陈独秀、梁漱溟任教,体现了蔡元培振兴北大的完美追求。
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激进派、保守派,甚至“性博士”都被延揽在北大登坛讲课。
C. 开放女禁,允许女生旁听,进而女生也可应考,由此开男女同校之先风,其影响深远。
D. 开展学术争鸣,黄侃在课堂上大骂钱玄同观点不合古训,钱不以为意,一派大师风范。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3分)
A.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担任过北大校长,所以更为人敬仰。
B. 蔡元培上任伊始即发表演说,号召学生潜心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由此造就北大的辉煌。
C. 蔡元培治校方针自成一格,既循世界各大学通例,又具独创性,北大由是得以荟萃各路精英。
D. 蔡元培知行合一,践行兼容并包主义,为胡适借来《四松堂集》一书,充分体现其雅量高致。
E. 学界楷模蔡元培病逝,不同党派分别举行相关悼唁活动,体现了他当时在知识界的巨大影响。
9. 请概括说明蔡元培“两袖清风”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之间的关系。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一)文言文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
入太学
..,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
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
擢进士,调须城主簿。
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
一夕,噪而溃,因致大狱。
执中往代,终帖然。
富民赂吏,将创桥所居以罔市利,执中疏其害,使者入吏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
”卒不能夺。
王安石为政,引执中编修《熙宁条例》。
章惇讨五溪,檄执中取大田、离子二峒。
峒路险
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
录功当迁秩,辞以及父母。
就徙转运判官,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
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
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
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
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
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元祐
..初,为吏部郎中,请选人由县令、录事参军致仕
..者,升朝籍,得封其亲。
兼徐王府侍讲、翊善,迁起居舍人、起居郎,权给事中。
有司以天下谳狱失出入[注]者同坐,执中驳之曰:“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
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
”进中书舍人。
邢恕遇赦甄复,执中言:“恕深结蔡确,鼓唱扇摇,今复其官,惧
疑中外。
”迁刑部
..侍郎。
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
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
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
论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六,有删改)
【注】出入,指出入人罪。
所谓“出罪”是指把有罪判为无罪或把重罪判为轻罪,所谓“入罪”指把无罪判为有罪或把轻罪判为重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B.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C.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D.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学,文中指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起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B.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 元祐,年号。
古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可能会更改年号。
D. 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职事,部长为刑部尚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乔执中工作勤奋,善于治理。
他任《五经》讲书时,五年没请假;有人不胜任官职,导致劳工混乱,他前去治理,稳定了局面。
B. 乔执中嫉恶如仇,为人刚正。
有富人贿赂官员,想借造桥取利,他不怕丢官,坚决反对;他反对恢复邢恕的官职,认为这会引起疑心。
C. 乔执中为民请利,恪尽职守。
有人提议收回各县牧地,他上奏朝廷请求还给百姓;黄河决口,他不顾危险登上堤坝,给众人做榜样。
D. 乔执中反对滥刑,宽厚为怀。
有人把“出罪”“入罪”同等对待,他认为这种行为会使百
姓纷纷犯罪;他掌管刑狱时洗清了很多冤案。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
(2)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
(二)古代诗歌阅读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 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 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
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凉。
D. 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
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 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5. 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明明如月,____________?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短歌行》
(3)《离骚》中诗人宁愿随流水而逝也不愿同流合污做出谄媚之态的语句:,。
三、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3分)
A. 长期以来,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国家中,美、英、法的立场比较一致,而中、俄的立场往往不约而同。
所以,中俄加强合作与联盟,就能达到双贏。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
我国那些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基业长青,就是因为他们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一言九鼎。
C. 电动车是一种绿色出行工具,因部分驾驶者不遵守交通规则,广州拟出台叫停电动车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