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学业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六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泰安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用蓝黑色钢笔或中性笔认真书写。

2.本试卷共八个大题32个小题。

第1—20小题为选择题,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纸上。

3.所有题目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中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0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黄晕. (yùn) 扶掖.(yè)喑.哑(àn)锲.而不舍(qiè)
B.椭.圆(tuǒ)拮.据(jié)阴晦.(huì) 戛.然而止(gā)
C.炽.痛(chì)庸碌.(lù) 舴.艋(zhà)恪.尽职守(kè)
D.吞噬.(shì)舵.手(duò)嗤.笑(chī)莽莽榛榛
..(zhē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个衣服蓝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

B.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

C.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曲险路。

D.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彩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B.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C.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D.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或.遇其叱咄(《送东阳马生序》)
4.下列复句关系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并列关系)
B.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转折关系)
C.无论明天天气怎样,运动会都要按时举行。

(假设关系)
D.既然将军的哥哥说他是野狗,那它就是条野狗。

(因果关系)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B.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C.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副画的效果。

D.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6.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B.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D.黄叶地,碧云天,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二、(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云南的歌会》中的节选文字,完成7—10题。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

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多形式对歌 B.山野对歌 C.山路漫歌 D.村寨传歌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所指代的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向大家笑笑
....’”一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了神态描写、
...,我唱赢了
..,意思像是说,‘你们看
语言描写,表现了年轻妇女虽然歌唱得好,爽朗、高傲的性格特点。

B.“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多”字在文中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

C.“种种不同方式
......”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出问题,等待答解;互嘲互赞,随事押韵。

D.“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
..”,“平梁”是与梁相平的意思,形容那人荡秋千的技巧娴熟。

9.下列对文中画“”语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是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读之如在眼前。

B.这段文字是对人物进行了外貌描写。

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情感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C.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道出了她们得胜后由衷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人物直率泼
辣、开朗质朴的性格。

D.通过外貌描写,烘托出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场景。

10.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A.清新质朴,富含哲理。

B.质朴无华,描写细腻。

C.华美绚丽,生动形象。

D.古朴典雅,对仗严整。

三、(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不求甚解》节选的文字,完成11—13题。

(1)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2)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3)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4)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5)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11.对选文中作者批驳的观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实也不尽然。

B.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
C.反对不求甚解要有充足的理由。

D.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12.作者对读书是怎样的观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B.学习古人认真刻苦读书的好习惯,有时候死读书也是必要的。

C.读书的要诀在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D.读书的兴趣很重要,要对自己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充满自信。

13.对第(5)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和表达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道理论证,告诉我们读书要虚心,要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

B.举例论证,告诉我们读书要虚心,要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

C.对比论证,阐述了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的道理。

D.举例论证,阐释了要学习得好,就要有虚心的学习态度的道理。

四、(8分,每小题2分)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4—17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遂无问/津者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武陵人捕鱼/为业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所选文字作者是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的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选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种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17.与第②段划线句子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C.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五、(6分,每小题2分)
阅读《次北固山下》中的节选文字,完成18—20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8.下面对于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的“北固山”。

B.“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

“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19.下面关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B. 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C. 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

D.诗人重在写景,但写景中含情,作者为旧事物的逝去而感到惋惜与留恋。

20.下面对于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先写“客路”后定“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B.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对仗工整,蕴含着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C. 颈联不仅写景逼真,而且叙事确切。

D.尾联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浓浓的乡思愁绪。

第Ⅱ卷(表述题共80分)
六、课外积累与运用。

(10分)
21.请写出古诗词中三句含“水”字的诗句。

(3分)
22.填写出歇后语或谚语的后半截。

(3分)
(1)猪八戒照镜子,。

(2)人心齐,。

(3)兵来将挡,。

23.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下面一则新闻的标题,并补出篇末的相关文字。

(4分)
光明网北京3月6日电传统戏曲如何传承和创新?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在接受光明网专访时表示,对戏曲的创新、对唱腔的创新势在必行,但要遵循京剧的旋律和样板规律,京剧的创新不能打破板式和主流,否则就不是京剧了。

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现象,梅葆玖委员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
为,京剧的创新可以吸收一些艺术元素,但必须符合京剧的创作规律,运用京剧的艺术手法。

传统戏宝贵的唱腔规律不能打破,歌词的创新可以跟着传统戏曲的旋律走,打破传统的旋律重新编写歌词那就不像戏曲了。

梅葆玖拿《大唐贵妃》举例,他说《大唐贵妃》的梨花落梨花开,大家都在唱,这个就用了传统戏的板式,所以听上去才会非常抒情,因为它还是京剧的旋律。

这告诉我们
七、(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连处士墓表(节选)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

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

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

曰:“为人如连公,足矣。

”其鳏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

”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

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

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①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

”岁饥,出谷万斗以粜②,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

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

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

”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

以其柩归应山。

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选自《欧阳修集》)【注】①赒(zhōu):救济,接济;‚②粜(tiào):卖出粮食。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必以处士为法.
(2)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
(3)以牛自归.
(4)厚遗以遣.之
2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2)往省之,得疾而卒。

以其柩归应山。

(3)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

26.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刻画了“连处士”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八、(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

牛皮纸包着的月饼丁立梅
①朋友去北京,给我带回两盒包装精美的月饼。

红漆木盒装着,华丽、雍容。

②揭开盒盖,不多的几只月饼,躺在质地柔软的丝绒上,是皇家女儿,金枝玉叶着。

③洗净了手,和家人带着虔诚的心,切了一只月饼来尝。

为此,我还特地拿出宝贝样收藏着的印花水晶盘,把月饼摆成菊的模样。

一家人欢欢喜喜拿了吃,鱼翅做的馅,味道怪异,家人都只吃了一口,就放下了。

我坚持吃两块,但终究,也受不了那份怪异。

余下的,狠狠心,丢进垃圾筒。

丢的时候,我祖母似地念叨,作孽啊作孽啊。

④便格外怀念起小时的月饼来。

是些小作坊做的,用桂花或松仁做馅,外面的面粉,层层起酥,洇着金黄的油。

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⑤在中秋前一个星期,村部的惟一一家小商店,就把月饼买回来了。

散装的,搁在一个大缸里。

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香甜香甜的,很浓。

探头去看,总看到面皮白白的店主,在用牛皮纸包装月饼,五个一包,十个一包。

他动作舒缓,在那时的我们眼里,那动作无疑是美的,充满甜蜜的味道。

我们的心,开始生了翅膀,朝着一个日子飞翔。

⑥终于等到中秋这一天了。

起早祖父就答应了的,晚上,每人可以分到一只月饼。

那一天,我们再没了心思做其他的事,只盼着月亮快快升起来。

等月亮真的升起来了,我们不赏月,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

祖父出现了,手里提着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隔了老远,我们都能闻到月饼的味道。

兄妹几个,跑过去迎接,在他身边跳。

祖父说,小店里挤满了人,好不容易才买到月饼。

语气里有得意,仿佛他做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

⑦煤油灯下,祖父小心地揭开一层一层的牛皮纸,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用小手托着,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

母亲在一边教育我们,好东西要留着慢慢吃。

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舔.着吃。

总能把一只月饼吃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

⑧大人们也一人一只月饼,但他们多半舍不得吃,藏着,只等我们嘴馋了时,分了去吃。

但生活的琐碎和忙碌,会让他们忘掉藏月饼这件事。

我祖母有一次藏了一只月饼,等她记起时,月饼上面已长了很长的毛了,不得不扔掉,一家人为此痛心了好多天。

⑨祖母也曾把月饼分送给邻家两个孩子,那两个孩子跟着寡母过活,自是没钱买月饼。

中秋时,别人家欢歌笑语,他们家却冷冷清清的。

祖母说,可怜啊。

遂踮着小脚,给他们送了月饼去。

回家来安慰我们,让别人吃掉,比自己吃掉好。

那时年幼,不明白这句话,现在想想,祖母说的是帮人的快乐啊。

如今那两个孩子早已长大,都出息了,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杭州。

我祖母在世的时候,他们每年回来,都会去看看她。

他们说,忘不了小时候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27.梳理情节:本文以“牛皮纸包着的月饼”为叙事线索,文章可以这样概括:(4分)
店主包月饼——()——祖父分月饼——大家吃月饼——()28.把握情感:作者说牛皮纸包着的月饼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除此之外,这月饼里到底还包含了什么“滋味”让作者难以忘怀。

(4分)
29.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A. 请比较第⑤段画线句子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2分)
原句: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香甜香甜的,很浓。

改句: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可以闻得见空气里很浓的香甜香甜的月饼味。

B.请赏析文章第⑦段中加点词语“舔”的表达效果。

(2分)
30.题目写的是“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那开篇为何先从包装精美的月饼说起?(4分)
九、作文(40分)
31.一只狮子每次捕猎失败时,总是告诉自己,我的耐力可能比不上猎物,但我的爆发力强,下次捕猎时,我要想办法更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提示:命题者倡导朴实的文风。

语文中考试题(六)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答案】1.D 2.B 3.D 4.C 5.D 6.C
二、【答案】7.B 8. A 9.C 10.B
三、【答案】11.D 12. C 13.B
四、【答案】14.A 15.D 16.C 17.B
五、【答案】18.D 19D 20.B
【评分】以上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六、(10分)
21.例: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分)
22. 里外不是人;泰山移;水来土掩。

(3分)
23.(4分)梅葆玖谈京剧创新:不能打破板式和主流(2分)创新应该遵循原则,失去依托的创新毫无意义。

(2分)【评分】意思对即可。

七、(14分)
24.【答案】(1)榜样(2)遗憾(3)归还(4)送走
【评分】每条1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25.【答案】(1)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只要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2)(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3)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

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

【评分】每句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26.【答案】通过写连处士照顾父亲而不仕、资助乡亲度灾年、原谅窃牛者等事情,以及“应山之人”对连处士的赞颂和连处士死后的悲伤等言行,表现了连处士孝以事亲、乐善好施、宽以待人的高尚品格。

译文:
连处士是应山人。

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

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

说:“做人像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
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
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只要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

处士的父亲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

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

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

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

”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

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
举办丧事。


八、(16分)
27.【答案】店主包月饼——祖父买月饼——祖父分月饼——大家吃月饼——祖母送月饼【评分】本题共4分,每空2分。

28. 【答案】牛皮纸里包着的月饼,这是童年中的一个甜甜的回忆。

这里包含着一家人的幸福与快乐,有童年的天真与顽皮;也有家人的善良与淳朴;也有着浓厚的乡村情谊。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答出三个要点即可得3分。

29.A处示例【答案】1——原句突出强调了月饼使空气里充满浓浓的香甜味,表现了儿时的我们对月饼的渴望,表现了童年的天真。

而改后的句子语言顺序和原句不用,语气平淡,不能充分地表达这种感情。

示例2——原句运用短句,突出强调了月饼使空气里充满浓浓的香甜味,变现了儿时的我们对月饼的渴望,变现了童年的天真。

而改后的句子为长句,语气平淡,不能充分地表达这种感情。

【评分】能答出强调或突出占1分,作者的感情占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B处示例【答案】——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

写出了我们把月饼分成碎屑,用舌头舔着吃的动作,说明在祖母的教育与影响下下,我们将好东西留着慢慢吃,变现了舍不得一下子吃掉月饼的心情,突出了月饼的美味以及儿时的我们对月饼的喜爱,表现童真童趣。

【评分】本小题2分词语的含义1分,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30.【答案】开篇先写包装精美的月饼,由此引出下文对儿时牛皮纸报的月饼的回忆。

(1分)包装精美的月饼,虽然包装精良,却不合家人口味,最终被扔掉,与儿时的牛皮纸的月饼的令人垂涎形成对比(1分),突出对牛皮纸月饼的怀念之情。

(2分)
【评分】本题共4分,引出下文内容1分,指出对比的写法1分,对比的作用2分。

九、(40分)
31.【评分】从内容、表达、文面三个方面综合评分。

可分为五类卷:一类卷40-35分;
二类卷34-30分;三类卷29-20分;四类卷19--10分;五类卷0分。

文体不符为四类
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