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2.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3.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
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
到宽松的过程。
4.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
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
的重要因素。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
的主要耕作方式和
土地制度,了解古代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
本特点。
1.掌握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知道几种主要的农业工具
和主要的水利工程,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认识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和危害。
3.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培养珍惜土地的意识和关注农
民的情怀。
一、“神农”的传说
1.农业的起源
(1)区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农作物:粟和水稻。
(3)传说:神农氏殖嘉谷,创制耒耜,教民耕作。
(4)史证: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先民们的农耕实践。
2.农业的地位
(1)农耕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思维点拨]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黄河流域以种植粟为主,长江流域则以水稻为主
要作物。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自成体系,农耕文明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图解识记] 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历程
阶段时间表现
刀耕火种原始社会、商周时期人们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
代;出现播种工具耧车;东汉时,某些地方出现了
较轻便的一牛挽犁
唐代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2.评价
(1)积极: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
(1)含义: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基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4)作用: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易混易错]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思维深化]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①内容: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②破坏:贵族官僚地主利用各种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农民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
2.土地兼并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2)表现: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民;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土地高度集中。
(3)影响: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赋税
(1)目的:古代国家通过征收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
(2)标准: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
(3)形式:田亩税和人头税,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
(4)结果:赋税征收使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赋税成为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
(1)基本含义: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积极作用: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
(3)消极作用: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
3.影响
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使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
土地过度集中导致耕者无其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水利事业的发展
(1)远古:大禹平息洪水危害,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时期: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3)汉代: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农民创造了“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等。
2.灌溉工具的进步
(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2)宋代的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灌溉。
(3)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思维深化] 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两点认识
(1)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它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旱涝灾害等。
(2)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进步,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主题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耕作方式
史料一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
[史料解读]
划线句子的意思是伐掉树木就能种庄稼,烧掉野草就能播种,用火烧荒种地,用水来除草,说明当时的耕作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问题思考]
史料一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何影响?
提示经济形态: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影响: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耕作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铁锄铁犁铁镰
[史料解读]
这组图片一方面说明农具的材质已经为铁制;另一方面铁锄、铁犁、铁镰的功能分别为松土、耕作、收获,这表明农具种类比较齐全,反映出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问题思考]
史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提示现象:反映了铁农具的使用。
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2.土地制度的演变
史料井田受之于公,毋得鬻卖。
秦商鞅开阡陌,废井田,遂得卖买。
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
民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
秦法规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史料解读]
由史料划线信息“开阡陌”“废井田”“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可知商鞅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由“遂得卖买”“兼并之患自此起”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问题思考]
据史料指出秦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后世统治阶级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提示变化:从井田制过渡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后果:土地兼并。
措施:改革田制,缓和社会矛盾。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格局: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
(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推广,唐朝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5)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多种形式并存。
(6)地位和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形成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封建社会后期日益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主题二古代农业经营方式——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綑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史料解读]
史料中农夫“耕稼树艺”,妇人“纺绩织纴”表明男女在生产中分工不同,由此反映出该经营模式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突出的特点?
提示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史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史料解读]
划线信息说明耕作方式、自然灾害、政府政策都影响着小农经济的发展。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影响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1.含义: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2.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具有分散性。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4)生产规模小、水平低,具有落后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具有脆弱性等特点。
3.影响
(1)积极影响
①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使人们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思想,这一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1.(2018·南充高一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考点】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题点】原始农业工具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6世纪前后”“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2.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二牛三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
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
【考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题点】耕作技术的进步
答案 C
解析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
3.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诗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民营手工业艰难经营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考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题点】小农经济的特点
答案 A
解析从题干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可以看出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A。
4.(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
”该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考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题点】小农经济的评价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D 项正确。
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考点】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题点】古代的户籍管理
答案 B
解析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综合分析这种做法的目的,B项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赋役的特点。
[基础达标]
1.(2018·厦门质检)如图中的人物为后世所称颂,主要是因为他( )
A.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B.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
C.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D.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答案 D
解析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农具——耒耜,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故选D项。
2.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县制的出现B.铁农具的使用
C.都江堰的修建D.一牛挽犁的出现
【考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题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答案 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故B项正确。
3.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
【考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题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因此选C项。
4.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
该“耕作农具”是( )
A B
C D
【考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题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答案 D
解析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使耕作更自如、更轻便,标志着我国犁耕技术的成熟。
5.(2017·山西学业水平考试)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
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
C.注重把握农时D.注重使用肥料
【考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题点】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答案 A
解析材料指出古代农业生产中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要点,表明这些谚语强调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特点。
6.(2017·北京学业水平考试)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 )
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考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题点】小农经济的特征
答案 B
解析这首诗中的“妇织”“儿锄”指的是妇女从事纺织、男子从事农耕的社会分工,由此可知诗歌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7.(2018·益阳调研)观察下图,它反映了( )
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
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
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
【考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题点】小农经济的特征
答案 C
解析从图中可知男耕女织,这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故C项正确。
8.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封建王权的强化B.土地数量的减少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
【考点】贫者无立锥之地
【题点】土地制度的演变
答案 C
解析A项封建王权的强化是在秦始皇时期;B项土地数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D项错误,因为材料所述并非上层建筑,故选C。
9.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
这反映当时( )
A.农业耕种技术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自然经济解体
D.土地兼并严重
【考点】贫者无立锥之地
【题点】土地兼并
答案 D
解析从题干材料“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故选D。
10.(2018·桂林高一期末)《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该水利工程是( )
A.灵渠B.郑国渠
C.都江堰D.京杭大运河
【考点】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题点】古代的水利工程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中“穿二江成都之中”可知此水利工程位于成都,灵渠位于广西,故A项错误;郑国渠位于陕西,故B项错误;都江堰位于成都,故C项正确;京杭大运河不经过成都,故D项错误。
[能力提升]
11.(2018·南宁联考)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这表明先秦时期( )
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
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
【考点】发达的古代农业
【题点】原始农业技术的进步
答案 C
解析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长期农业实践中存在培优选优,故C 项正确。
12.下图《雨中耕作图》(局部)截取自甘肃敦煌的唐朝壁画,它可以佐证( )
A.中国古代耕犁技术的萌芽
B.江东地区曲辕犁的结构变化
C.西北地区已经使用耕犁技术
D.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考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题点】耕作技术的进步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出现在甘肃敦煌地区的壁画,艺术是现实的体现,说明当时西北地区
已经使用耕犁技术,故C项正确。
13.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
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根本因素是( )
A.皇权专制B.等级观念
C.自然经济D.社会习俗
【考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题点】小农经济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图示信息与皇权专制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等级观念不是材料中图片所反映问题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男尊女卑”“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等信息可知根本因素应该是封建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社会习俗与图示信息有关,但不是根本因素,故D项错误。
14.《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
”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
C.铁犁牛耕D.土地私有
【考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题点】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答案 A
解析根据“五耕五耨”“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可知,农业种植需要深耕、勤除草、除害虫等,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A项正确。
15.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当时( )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农村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D.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
【考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题点】小农经济的特征
答案 B
解析通过材料来看,农妇的纺织品不仅供家用,还可以拿到市场交换,可见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故B项正确。
16.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
”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
岁代处,故曰代田。
……用耦犁,二牛三人。
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
……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
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
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
其勤极矣。
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
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
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
……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
……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使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
……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
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
【考点】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题点】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综合
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
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
特点:精耕细作。
(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
(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
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
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