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蚌埠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
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
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
2.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
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 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 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 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答案】A
【解析】
唐设安西都护府统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故A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错误;土地买卖文书减少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故C错误;高昌地区土地买卖文书减少,也无法得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的结论,故D 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
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
这反映出
A. 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微宗废除
C.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
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管理制度,D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宋代依然坚持,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徽宗被迫认同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没有体现其废除坊市制度,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史实,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思想为重农抑商,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必然向前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被迫调整统治政策。
4.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据此可知,三人都
A. 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B. 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
C. 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
D. 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C
【解析】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意思是: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义之
路?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认为应该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C正确;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无法体现“治国之道”,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排除D。
5.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
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
”由此可知该理学家
A. 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
B. 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C. 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
D. 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
【答案】C
【解析】
材料是说治国之道的根本在于君王的德行,君心正则天下安,故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C项正确。
材料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而不是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强化封建等级秩序,而是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而是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D项错误。
6.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
”他认为“人心”和“理”是一体的,而佛教“人心”和“理”是分离的。
这反映了朱熹
A. 主张人放弃一切欲望
B. 吸收了佛教有益成分
C. 倡导和谐的社会秩序
D. 反对佛教的禁欲主义
【答案】D
【解析】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朱熹认为“人欲”和“天理”是一体的,反对佛教把“人欲”和“天理”分离开来,据此可知朱熹反对佛教的禁欲主义,故选D。
A项说法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可以排除;BC两项的说法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可以排除。
7.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
这揭示了古代雅典
A. 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B. 审判流程公开公正
C. 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D. 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答案】D
【解析】
“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说明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说明雅典权力之间具有制约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反映公民大会作为权力的最高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权力制约关系,并不能说明审判流程公开公正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城邦主体的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
8.“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
……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
”这段话表明
A.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 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 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 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
材料的主旨是罗马法中对于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原先有严格的限制,但随着罗马的发展,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突破了限制,越来越大。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法律有漏洞可钻,说明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是不够严密的。
A项说法错误,那时女子地位与男子相比,还远远称不上“平等”。
C材料表达的意思是妇女利用漏洞获继承财产,这种继承本身不符合公民法的本意,只是钻了程序的漏洞。
D项表述错误。
妇女开始占有大宗财产是在“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之后,即罗马帝国时期,主要体现了“万民法”的灵活性。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9.古希腊学者力图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但他们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学、历史分开,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
这表明古希腊
A. 信仰与理性的密切联系
B. 宗教思想主宰政治生活
C. 理性思维推动学科发展
D. 民主促进思想文化繁荣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中可以看出,当时
古希腊宗教信仰和理性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A项正确,D项排除;B项错误,错在“主宰”;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科学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
点睛:材料“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理性思维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10.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
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
这反映了
A. 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B. 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 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
D. 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
【答案】C
【解析】
白银流入并未投入工商业生产领域,中国资本缺乏原始积累,故A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故B 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故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故D错误。
故选C。
11.18世纪,英国通过一系列商业垄断战争,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等方式确立全球海上霸主地位;19世纪,英国工业品大量销往世界各地,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从各地输往英国。
这表明
A. 工业革命是英国确立世界霸权的主要原因
B. 殖民活动与商品贸易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
C. 殖民活动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D. 英国民主政治发展推动了经济变革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的英国通过一系列商业垄断战争,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等方式密切了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世界市场;19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工业品大量销往世界各地,从而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因此殖民活动与商品贸易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故B项正确。
英国确立世界霸权是在18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
C项只符合材料前半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故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英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故D项错误。
12.下面是1750年—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分额(%)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18世纪中国经济引领世界潮流
B. 德国发展速度最快,与英国抢占世界市场
C. 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逐步转移到欧洲
D. 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答案】C
【解析】
材料数据反映了1750年-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分额中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比重上升,中印度的比重下降,这说明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逐步转移到欧洲,故C正确;材料只涉及1750年数据,不能说明18世纪中国经济引领世界潮流,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美国发展速度最快,故B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故D错误。
故选C。
13.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
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
这表明,光荣革命
A. 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
B. 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
C.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 使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材料“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说明,《大宪章》开了“限政”的先河;材料“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说明光荣革命是对政治传统的所捍卫,故A项正确;光荣革命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故BC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和“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从中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
14.牛顿的力学定律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斯宾塞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论证了西方国家殖民的合理性。
这说明
A. 自然科学影响社会科学的发展
B. 自然科学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C. 自然科学具有普世性的价值
D.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为补充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自然科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故选A;依据“斯宾塞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论证了西方国家殖民的合理性”无法得出“自然科学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的结论,故排除B;C项的说法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故可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故D的说法是错误的。
15.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
A. 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
B. 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
C. 树立民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
D. 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说明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是因为“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显然是从废除专制,开启民主形式的角度进行思考,所以该宣誓最大价值是对于民主作用,C正确;此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A错误;B 是《临时约法》的措施,主要是限制袁世凯专制角度;D不符合材料中主要价值的问法,排除。
16.近代谭嗣同说:“君臣朋友也;父子异官异财,父子朋友也;夫妇撣偶判妻;皆由两情自愿,而成婚于教堂,夫妇朋友也;至兄弟,更无论矣。
”其根本意图是
A. 提倡天赋人权强调德治
B. 宣扬西方思想鼓动社会革新
C. 主张改变社会经济观念
D. 推翻清政府的反动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兄弟、夫妇都是平等的,不应该有等级差别,其目的主要是宣传西方自由平等思想鼓动变法,B正确;
A、C和D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17.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
陈独秀强调的是
A. 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B. 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 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D.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
【答案】C
【解析】
“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属于民众思想觉悟问题,说明陈独秀意识到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C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A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进程曲折,D错误。
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
“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18.1953一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美国3.5%,英国3.5%,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
其经济的高速发展皆因为
A. 信息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B. 刺激需求、扩大消费以推动经济发展
C. 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经济增长
D. 充分发挥市场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1953一1973年”“美国3. 5% ,英国3. a%法国5.2%,联邦德国5. 9 %,日本9. 8 %”中可以看出,20世纪50-70年代初,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较快,说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刺激需求、扩大消费以推动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D项排除;A项是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的,排除;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故C项错误。
19.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衰退以来,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
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
这意味着
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
B.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
C. 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D. 经济全球化让大国间相互依存
【答案】C
【解析】
材料“,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
”表明新兴大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C符合题意;A“开始”的说法不正确;B与史实不符,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D与材料主旨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认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
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的理解和掌握。
20.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许多国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改革,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
这说明
A. 世界格局变化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
B. 世界各国完全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体系
C. 意识形态等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D. 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答案】A
【解析】
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纷纷变成资本主义社会,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说明国际格局的巨变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A正确;B中完全融入说法错误;C中意识形态说法错误;D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21.下列表述中,材料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材料结论
A
1930年,美国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
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
此种做法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模式。
B
列宁指出“商业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
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
说明列宁想借新政策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C
1967年,英国工党领袖竞选时的口号是:“让每个
英国人都成为股东。
”该口号反映出资本社会化的趋势。
D 2010年,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由原来的2.77%
提高到4.42%,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股
东国。
世行投票权大小要看该国是否
为世界银行创始国。
【答案】C
【解析】
A项反映的是美国提高关税,实行关税壁垒,这样主要是为了减少外国产品的进入,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它不但不能缓解危机,反而加剧了危机的危害,所以不是缓解危机的有效模式,故A项错误。
B项“商业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说明列宁要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而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B 项错误。
C项中的股东可以理解为资本家,每个英国人都成为股东,结合所学可知是指人民资本主义,反映的是资本社会化的要求。
故C项正确。
D项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的增加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行投票权大小与该国是否为世界银行创始国无关。
故D项错误。
22.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
材料的主旨是
A. 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B. 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
C. 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D. 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故有利于稳定国际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实行全
球治理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的材料重心,学生应该扣住“但”字,抓住转折性词语的强调作用,即可得出“最有效的减震器”的含义,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3.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
这说明当时
A. 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B. 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D.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而不是供给方面的,故可排除B;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到了90年代国务院颁布相关规定条例就是为了推动改革的深化,故选C;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可排除D。
24.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
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C. 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D. 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答案】C
【解析】
孙中山将共和与尧舜禹自治共和时代联系起来,并认为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这说明孙中山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批判君主专制,没有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故A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继承儒家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二、材料阅读(25题25分,26题15分,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什么是现代国家?近代以来,人们根据源于西方的各种观念,或将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作为现代国家的标志,或将建立联邦制、地方自治制度作为现代国家的标志,或将建立普选制议会制、两党制多党制作为现代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