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利用城市郊区绿地和拓展城市外围绿色生态空间
城市绿地规划,中国——巴黎

绿地分布的基本模式: •点状布局:主要出现在旧城改建 点状布局: 点状布局 中,利用一些宝贵的空间进行绿化 。 •环状布局:绿地和城市用地由市 环状布局: 环状布局 中心一层一层分布出去。 中心一层一层分布出去。 •网状布局:由城市中的道路、水 网状布局:由城市中的道路、 网状布局 系等一些线形要素的绿化相互交织 而成的。 而成的。 •楔状布局;由郊区伸入城市中心 楔状布局; 楔状布局 的由宽到窄的绿地。 的由宽到窄的绿地。可增加城市通 风。
• 巴黎城市建设历史回顾 • 20世纪60年代以前巴黎是以市区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向外逐渐扩展的市中 20世纪60年代以前巴黎是以市区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向外逐渐扩展的市中 世纪60 心集聚程度高并逐渐向郊区方向递减.巴黎的商业、 心集聚程度高并逐渐向郊区方向递减.巴黎的商业、金融行政和科学文化主 要集中于市中心的核心区内巴黎城区边缘则主要为结构简单、 要集中于市中心的核心区内巴黎城区边缘则主要为结构简单、单调的住宅群 市区街道布局呈现放射状。这种格局造成了巴黎市区绿地面积下降、 市区街道布局呈现放射状。这种格局造成了巴黎市区绿地面积下降、居住地 与工作场所之间的距离增加、交通紧张, 与工作场所之间的距离增加、交通紧张,城郊基础设施落后发达的西部城区 与较为落后的国外城市规划巴黎地区的发展与规划阅后的东部城区的差距扩 大。 • 18世纪初 为了改变巴黎当时拥挤‘城市环境很差的状况, 世纪初. 18世纪初.为了改变巴黎当时拥挤‘城市环境很差的状况,巴黎政府提出 了建设一个‘清洁、安全、方便’巴黎的城市目标,改造了广场、 了建设一个‘清洁、安全、方便’巴黎的城市目标,改造了广场、交叉路口 维修了古建筑和桥梁美化了塞纳河岸;开辟了公共绿地;限制了建筑高度。 ;维修了古建筑和桥梁美化了塞纳河岸;开辟了公共绿地;限制了建筑高度。
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体系建构

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体系的建构摘要:通过对城市边缘区概念、特性及其环境生态变化的现状分析;结合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的功能定位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体系构建的一些途径,并期望通过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改善,来保护和维持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平衡,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品质。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生态环境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开发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区域,是城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与空间结构向农村过渡的中间地带。
这样特殊的地理区位,受城市辐射和乡村固有力的共同影响,同时,这一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多,结构复杂,变化迅速;人类活动频繁、复杂,生态环境体系呈现动态变化,并有恶化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体系的构建,对实现城市边缘区以及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城市边缘区概述概念r.g普里奥(1968年)认为: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
1.2特性城市边缘区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从城市形态上看,该地带位于市区向郊区过渡的地带,使其具有过渡空间的特性;由于其在土地所有制、土地利用形式、经济与人口构成、空间建设的模式与景观以及社会观念、管理体制上与城区存在着明显差异,使得“城”和“乡”的内涵和表象在这一地带混合,使其具备多元性的特征;加之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城市边缘区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使其具备动态性,今天的城市边缘区有可能是明天的城市的次级中心,今天的乡村有可能是明天的城市边缘区。
城市生态环境及其构成特定的城市区域中,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统一体以及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称为城市生态环境。
所以城市生态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沟通自然、社会、经济的各种人工设施和上层建筑(合称人工生态环境)组成。
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协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可持续发展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
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遵循原测环境保护园林绿化一、城市规划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原则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
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
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二、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的内容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笔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系统、开放空间的概念。
城市绿地: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城市行政区域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职位为主要形态的用地。
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地貌特征、基础种植和地带性园林植物,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规划设计的和现有各级各类园林绿地用植物群落的形式绿化起来,并以一定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构成的完整有机的系统,这一系统同时与自然、河川等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林地、农牧区相沟通,形成城郊一体的生态系统。
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子系统。
开放空间:开放空间是国外常用的大致与我国绿地相当的概念。
广义的开放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的重要场所,强调空间概念本身的开放性和可达性,不仅包括城市内部和外围的山体、水体、植被、林地等具有自然特征的空间,也包括城市中的公园、广场、庭院、步行街等人工环境。
开放空间涵盖的空间远远大于城市绿地涵盖的空间。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其中的专项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与细化。
⏹城市总体规划应明确城市绿化的目标和布局,规定城市各类绿地控制原则和指标,分层合理布置公园绿地,确定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等的绿线。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明确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的界线,规定公园绿地的绿化用地率、出入口、停车位、建筑密度等,规定附属绿地占单项建设用地的比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的内容与阶段相协调,优化人居环境,满足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性、维护经济性等城市发展需要。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解析版)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城乡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
经济增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工程)的变化以及气候变暖都推动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但主要驱动力取决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地理位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耕地向建成区转化的主要因素,而地形、坡度等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耕地向森林和草原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气温和降水增加为特征的气候变暖是东北和西北地区贫瘠草原和荒地转为耕地的主要驱动力。
一、乡村土地利用及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的可利用和已利用的程度及开发利用潜力。
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虽以农林渔牧用地即广义的农用地为主体,但其他形式的用地亦占一定的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未利用地等。
乡村土地利用受人口迁移、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政策等的影响,土地利用形式发生改变。
1.人口外迁,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撂荒地增加,引发农业经营的新模式,如土地流转;2.城市化推进,交通、住宅等对耕地的占用等;人口的迁移变化会影响城市郊区化速度、土地开发状况、房地产发展状况;3.乡村引进工业,工业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减少,用地结构发生变化;4.退耕还林、农业保护政策等都会对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影响1.(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
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
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
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而分散。
【解读】(1)由图及材料可以推断,珠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洼,河流多分叉,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网密布,使得能用来耕种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而且分散。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基于地理位置和分布划分的市中心城郊和郊区绿地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基于地理位置和分布划分的市中心城郊和郊区绿地城市绿地是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平衡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规划城市绿地,绿地的分类标准成为必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基于地理位置和分布,对城市绿地的分类进行讨论。
一、市中心绿地市中心绿地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绿地类型之一。
通常位于市区内,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健身锻炼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市中心绿地的功能往往多元化,包括公园、广场和花坛等。
这些绿地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为都市地区带来了绿色的氛围。
市中心绿地的划分还应考虑到其规模和特点。
比较大型的市中心绿地可以提供更大范围的公共服务,如举办大型体育比赛、文化活动等。
而较小型的市中心绿地则更适宜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
二、城郊绿地城郊绿地是位于城市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绿地类型。
这些绿地一般距离市中心较远,往往是由于城市扩张而形成的。
城郊绿地的位置和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包括郊区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城郊绿地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提供自然环境和绿色休闲活动。
城郊绿地的划分依据主要为绿地面积和生态保护价值。
面积较大的城郊绿地一般可以提供更广范围的生态系统服务,如保护野生动植物、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等。
此外,城郊绿地还可以为居民提供远离喧嚣的环境,使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三、郊区绿地郊区绿地是城市周边地区的绿地类型。
郊区绿地通常位于城市的外围,距离市中心较远,是城市与乡村交错地带的绿色界面。
郊区绿地的功能较为明显,包括农田、森林、牧场等。
郊区绿地的划分主要依据为土地利用和生态功能。
农田作为郊区绿地的一种,可为城市的食品供应提供支持。
森林和牧场等郊区绿地则可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如空气净化、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综上所述,城市绿地的分类标准主要基于地理位置和分布进行划分,其中包括市中心绿地、城郊绿地和郊区绿地三种类型。
合理划分城市绿地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综合检测试卷B卷含答案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综合检测试卷B卷含答案单选题(共50题)1、综合规划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也就是认为,任何一种存在都是由彼此相关的各种要素所组成的系统,每一种要素都按照一定的( )而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有机统一体。
A.排序性B.联系性C.规律性D.层次性【答案】 B2、关于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说法,正确是()。
A.竖向规划应与用地划分及建筑布局分开进行B.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多采用简单设计等高线法C.首先要配合利用地形,而不应把改造地形、土地平整看做是主要方式D.纵横断面法则常用于场地平整、土石方调配以及场地环境设计中【答案】 C3、关于组团式城市总体布局表述中,不准确是( )。
A.组团与组团之间应有两条及以上城市干路相连B.组团与组团之间应有河流、山体等自然地形分隔C.每个组团内应有相应数量就业岗位D.每个组团内道路网应尽量自成系统4、现代城市规划形成基础是( )A.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做一个平衡布置,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交通网B.对理想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改革改变当时不合理社会,并描述理想中建筑、社区和城市规划C.由于工业生产方式改进和交通技术发展,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集中D.在解决工业城市所面临问题基础上,综合了各类思想和实践后逐步形成【答案】 D5、城市总体布局模式是对不同( )概括表述。
A.城市性质B.城市地理环境C.城市规模D.城市形态【答案】 D6、社会利益涉及多方面,就城市规划作用而言,主要是指( )。
A.实现空间管制,保障公共安全,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建构高质量、有序、可持续发展框架和行动纲领B.通过预先协调,提供了未来发展确定性,使任何开发建设行为都能确知周边未来发展情况C.由土地和空间使用所产生社会利益之间协调D.通过开发控制来保证新建设而不会对周边土地使用造成利益损害,从而维护了社会公平7、下列关于邻里单位理论表述,错误是( )。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作用及意义5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作用及意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景观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
生态廊道中的河流湖泊,道路共同构成了城市生态廊道网络,成为了城市景观生态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生态廊道的生态、生物、游憩、景观效应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整治和优化了环境,提升了土地价值,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城市发展中及早确立生态廊道与斑块、基质相结合的生态规划思想将在城市建设的生态、经济、社会方面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价值。
1城市绿色廊道概括1.1城市绿色廊道概念及分类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景观基本模式由城市绿地斑块、城市绿地廊道、城市景观基质和城市景观边界组成。
城市绿色廊道是指在城市生态环境中不同于两侧基质的呈现线状或带状空间形式,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的城市绿色景观空间类型,具有栖息地、过滤或隔离、通道、源和汇五大功能作用[1],包括了道路、河流、各类绿化带、植被带等。
城市绿色廊道又可分为绿化廊道、绿色道路廊道和绿色河流廊道[1]。
1.2城市绿色廊道的作用城市绿色廊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起到改造作用,提高城市居住适宜度,建设美好的城市形象,而且对城市的交通、人口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城市绿色廊道具有以下作用:(1)提升城市的人居环境,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良居住环境,增进居民健康。
(2)绿色廊道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仅连接城市中孤立的景观源点,而且与郊区的绿地进行适当连接,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迁移和栖息提供了保障。
(3)具有游憩休闲作用。
城市绿色廊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开敞休憩空间,能够满足居民日常的生活休闲需求,为居民提供了优美、适宜的居住环境。
(4)大部分开敞的绿色廊道,能够在灾时作为避震疏散场所,保证了城市的安全性。
(5)维护城市绿色环境的可持续性。
2国内城市绿色廊道研究我国对城市绿色廊道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景观破碎度高,城市绿色廊道的作用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对城市绿色廊道的研究也大有进展。
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有限
对于城郊防护林体系和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尚不完善,缺乏对其生态功能、景观价值和生态安全等方面的 深入研究。
缺乏综合性研究成果
现有的研究多从单一的学科角度出发,综合性研究成果较少,需要加强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研究展望和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进一步明确城郊防护林体系和城市绿地系统的定 义、特征和作用等基本概念,深入研究其生态功 能、景观价值和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内在规律。
推进综合性研究
加强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开展综合性研究,推动 城郊防护林体系和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结合,为 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关系
城郊防护林体系和城市绿地系统是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的两个生态系统,它们共同 构成了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
VS
作用
城郊防护林体系可以发挥生态廊道作用, 将城市内部的绿地系统与周边的自然生态 环境相连接,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和连通性;城市绿地系统可以为城郊防护 林体系提供水源、改善小气候,同时为城 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提高城市居 民的生活品质。
研究方法
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案例,进行实地调查和观测,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分析 ,提出规划和管理建议。
02
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关 系
城郊防护林体系的定义和功能
定义
城郊防护林体系是指在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公路、铁路 等重要生态区域,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人民生活安全而建 设的森林生态系统。
功能
城郊防护林体系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 环境等多种生态功能,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 衡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大纲及答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大纲1、开放空间(open space)指“一部分或者全部作为庭园或者休憩活动场所、建筑物覆盖率不超过1/20的土地,和没有建筑物的未利用土地”。
(1906 《开放空间法》)开放空间的特性:⏹使用目的为娱乐休息的空地⏹使用者为公众,即具有公众性⏹由自治体或国家进行管理,对开放空间的设施维护也由自治体或者国家保证其财政来源。
2、美国城市公园运动的背景和代表作品背景:⏹环境和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知识分子团体宣扬公园对于城市的意义⏹公园墓地运动提升了人们对公园的兴趣;⏹政府领导人认识到必须通过城市公园的建设来推动纽约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明城市。
⏹19世纪后半叶成为美国历史上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发展最迅速的时期⏹1851 第一部《公园法》通过(美国)代表作品: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in New York )⏹弗雷德里奇﹒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与沃克斯(Vaux)⏹第33号方案——“绿色草原(GreenswardPlan)”⏹特点:1、公园绿地的建设走上了法律的轨道。
2、通过政府发行“公园债券”筹集建设资金。
3、公园建设与城市化同步进行。
布鲁克林市的希望公园(1876)波士顿富兰克林公园(1886)3、公园系统及代表作品美国的公园系统(Park System)指公园(包括公园以外的开放绿地)和公园路(Parkway)所组成的系统。
公园路的思想源于奥姆斯特德等先驱设计的林荫道或有公园状人行道的车道,作为公园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连接公园路(Parkway)的特征:⏹有两个地方车道绕山分成了不同的高度,这一做法后来成了技术标准。
⏹尽量加大公园路的宽度,以防止两侧出现广告牌。
⏹公园路延伸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则在道路两侧采用大量乡土植物材料间或夹杂着成片的野生花卉,整体效果就是要尽量减少任何公园路与周围地形的可见边界,从视觉上让人感到公园路就是乡村景观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

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近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香港郊野公园的概念和模式在许多城市被引进。
郊野公园作为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对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和生态基础设施,为城乡居民提供郊野游憩,遏制城市无序蔓延,改善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形态格局等目标和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城市边缘区或远近郊区及乡村,基于山林水体等优越的风景资源,规划建设郊野公园,使其成为服务于城市和乡村的永久性公共开放空间。
通过这种土地使用控制的方式先期将优质的公共自然风景资源保护起来的思路和做法,有利于避集体或个体的“圈地”“租地”活动对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资源的侵蚀,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开放游憩空间的需求。
本文拟从开放空间和公共风景资源保护的角度,立足于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的需求,正确处理好公共事业与农林等集体产业的关系,提出郊野公园的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包括基本概念、土地获得、选址和划定、规划控制和管理、政策引导等方面,以充分发挥郊野公园连接城市与郊区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实现其有助于城市空间良性发展的多重功能和目标。
郊野公园设置的功能目标包括:保护公共风景资源免受开发建设的1.郊野公园的概念和实践1.1郊野公园的概念内地郊野公园的概念和模式主要来自香港。
在香港的“郊野公园”背后闪耀着英国城市规划家 P.艾伯克隆比 (P. Abercrombie)的思想,也包含了美国国家公园在人类活动影响背景下对自然资源优先保护的理念。
国内对郊野公园在概念和范畴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差异:狭义的郊野公园通常指在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远近郊区,具有山体、水体、林地、湿地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风景资源的地方划定的区域,经过规划和建设实施,可为人们提供郊外休闲、游憩、自然科普教育等活动的公共性开放空间。
广义的郊野公园包括城市外围的绿化圈层、绿带、传统农田、郊野森林等 [1]。
目前,对郊野公园尚无权威的公认的确切定义。
从总体上看,大多认为郊野公园具有以下特征:1)位于城市边缘的远近郊区、具有较好的自然风景资源的区域,包括山林坡地、河湖水岸、沼泽湿地和良好的林地植被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编制内容
规划内容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需要统一考虑城市各类绿地的布局,保护和合理 利用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将城乡部分农用地(如耕地、园地、林地、 牧草地、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道路交通和未利用地(如荒草地、 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其他)纳入规 划之中。
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规划目标与指标、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城市绿地分类规划、树种规划、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古树名木保护、分期建设规划、规划实施 措施及附录。
图4 土地适宜性分析
•
⑷生态观 应用“反规划理论”, 优先确定生 态最敏感的区域,作为保护禁建区,规划的重 点从确定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脆弱资源的 有效保护利用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图 4)。规划通过绿地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空间结 构,保证城市山水格局的完整性。提出需要着 重保护“两江、四山”的宏观自然山水生态格 局。增强 “四山”森林生态景观,保证水源涵 养,建立城市生态保护的绿色屏障。加强主城西 部槽谷和郊区北部水源保护,郊区北部以及东 南部建设氧源、冷源基地。针对都市区南北向 生态廊道发育,而东西向生态联系较弱的实际, 着重加强东西向生态廊道建设,使都市区景观 生态格局最优。最大限度降低城市开发与资源 保护的冲突,保护山体和江河景观,构筑生态 廊道,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城市生 态系统内稳力,维护都市区城市生态系统平衡。
• •
• •
(6)建设项目配套绿地指标 建设项目配套绿地指标不搞一刀切,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 综合考虑建设项目的性质,所处的位置、规模、用地条件等 因素,规定各分区、各层次的建设项目最低配套绿地率指标。 在保证一定区域的绿地率指标总量达标,公园绿地分布不均 衡的前提下,局部区域绿地率指标可相对降低或提高,例如: 新区开发建设指标,城市规划新区中心地带的一般地带、组 团间隔带分别增加5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城市改造区一 般地带降低5个百分点;城市改造区中心地带、城市中心区 的一般地带降低10个百分点。此外,考虑到绿地及生态敏感 地带的保护和价值,对特殊区域绿地率指标也提出了要求 (表1:都市区特殊区域绿地控制表),越接近这些区域绿 地指标越高,保护了这些区域。 (7)绿地空间布局 根据都市区山水城市的特征,整体形成“两带”、“四楔”、 “多廊”、“三区”的空间结构体系。“两带”即对长江、 嘉陵江流经市区地段水位标高187米以上的江岸进行全面绿 化,在江岸结合地形,按需布置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及湿地 等,构筑两带滨江绿带;“四楔”即保护由南北向平行排列 的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形成贯穿都市区的四 条楔形绿地;“多廊”即沿主城对外交通干线两侧建立宽带 状绿色廊道网络,使城市绿地系统与四山林地和城郊大绿化 系统相衔接,形成都市区一体化绿化空间,以城市绿化分隔 主城十二个组团;“三区”结合城市用地布局特色和用地性 质对绿地布局的不同要求,规划按主城区、郊区小城镇、非 建设区三个区域层次分别布局城市绿地。此外,在建设路岸 林带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的过程中,通过逐步丰富原有林带 的单一树种结构,使防护林带单一的功能向综合的多功能城 市绿地转化。
发展城郊绿化与构建城市绿地的生态网络空间

Vo . 6 No 2 12 .
Ap . 0 r 2 07
发展 城 郊 绿 化 与 构 建城 市绿 地 的 生态 网络 空 间
李 灵 军
( 西南大学 园艺 园林学 院, 重庆 4 0 1 ) 0 7 6 摘 要: 通过研 究城 郊绿化 的质量对城 市绿地 系统布局 的影响 和绿地 系统存在 的 问题 , 结合城 市绿 地生 态 网络规
( )对增加 城市 绿地 率 的作用 2
土地 的压力 使城 区难 于维 持一 定 的城市 绿 化覆
盖率 , 于维 持一 定 的城市 绿地 率 和绿视 率 , 给城 难 并 市 生态 建设 带来 很 大 的困难 。实 践 证 明 , 郊 绿 地 城
可成为 城 区绿地 的重 要 补 充 , 城 市 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态 环 境 有 着 对
维普资讯
第2 6卷第 2期
20 0 7年 4月
文 章 编 号 :06— 89 20 )2— 0 5— 3 10 46 (07O 0 1 0
南 昌工程学 院学报
J u n lo n h n n t ue o e h oo y o r a fNa e a g I si t fT c n lg t
剧 减少 , 市绿 地 系 统 质 量 也 显著 下 降 。传 统 意 义 城
上 的城市 绿 地 系统 已不 能 满 足 城市 化发 展 的需 要 ,
城郊 绿 地 在地 域 上 突 破 了城 市 建 成 区 , 于城 属
市建 设用 地 范 围之 外 , 是 对 于 城 市 所 在 区域 在 生 但 态环 境保 护 、 观培 育 、 设控 制 、 景 建 减灾 防灾 、 光游 观 览 、 游探 险 以及水 源 保 护 等 方 面具 有不 可 代 替 的 郊 作用 。按 照绿 地 的 功 能 性 质 将 郊 区 绿 地 分 为 两 大 类 : 类是郊 区公 共 绿 地 , 郊 区公 园绿 地 ; 一 类 一 或 另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考核作业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考核作业姓名:学号:班级:任课教师:陈存友2014年10月20日考核题目运用所学的知识,试评述下列五大城市(区)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案(可从规划规划理念、规划布局原则、布局模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1、《海南琼山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理念: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构架和道路交通网络的基础上,构建此区域绿地系统的合理结构,从空间上对本市区范围的绿色空间进行统筹安排。
规划布局原则:生态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平原造网原则、山区育林原则、城市建绿原则布局模式:此规划采用的是环楔式的组合布局模式,它借助原来环境的水系环绕,从城市外围沿着城市辐射线的方向插入五个楔形块状绿地。
布局特点:这种绿地的布局收益自然也是结合了环式布局与楔式布局的特点的;那就是既能有效控制城市区域的扩展,避免城区的扩展与周边发生融合,保护这个城区的特色景观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琼山市新区的生态环境体现了其城市艺术风貌;又能有效的改善此区域的小气候效果,将城市环境与郊区环境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在促进城镇空气流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本市区城市艺术面貌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理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各类绿地布局合理、满足城市绿地因害设防、防灾、减灾功能的需要;巩固与发展共存,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宏观规划与微观建设相联系,逐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布局原则:生态性原则城乡一体化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系统性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规划布局模式:结合城市山水格局模式;即结合杭州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普遍绿化为基础,风景区、湿地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为重点,森林公园为补充,中心城区为核心,生态绿廊为纽带,各城市组团与村镇绿地系统为子系统,建立“山、湖、城、江、田、海、河”的都市区生态基础网架,构成“两圈、两轴、六条生态带”的生态结构体系。
布局特点:有利于城市绿地系统特色的塑造,增强城市归属感;有利于构筑绿地系统框架,承载城市生态安全;赋予绿地系统美学意境,体现自然之美和人事之工;提升城市品质,创造丰富多样、方便宜人的城市绿色空间场所;增添绿地系统文化色彩,赋予城市人文内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1

(2)《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
1993年,根据《城市绿化条例》第九条,为加强城 市绿化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国家建设部颁布 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 号)文件,提出了根据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人均 公共绿地面积指标。
3、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则、规划说明书和规划基础资料四个部分。
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规划目标与指标、市域 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城市绿地分类规划、树种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 规划、古树名木保护、分期建设规划、规划实施措施及 附录。
பைடு நூலகம்
规划图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区位关系图、现状图、城 市绿地现状分析图、规划总图、市域大环境绿化规划图、 绿地分类规划图(含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 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规划图等)、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 要求图纸比例与城市总体规划图基本一致,一般采用1 ︰5000~1︰25000,并标明风玫瑰,绿地分类现状和规 划图如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等可适当合并表 达。
2004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提 到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 上,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以上,绿地率38%以上。”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的要求,《城 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 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
3、林地 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
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 的护路、护草林。
4、牧草地 牧草地是指生长草木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城市生态功能区分名次解释

城市生态功能区是指根据城市内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和功能特点,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或区块,以便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管理、保护和规划。
以下是常见的城市生态功能区分类及其解释:
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是城市中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敏感性的区域,主要用于保护和维护原生物种、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这些区域通常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等。
生态修复区:生态修复区是城市中已经遭受人为破坏或自然退化的区域,需要进行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恢复。
这些区域可能包括受污染的土地、矿产开采区、工业废弃地等,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修复土壤、水体和植被等,恢复生态功能。
绿色空间:绿色空间是城市中的绿地、公园、花园和其他种植区域,用于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改善空气质量、增强景观美观性和提供休闲娱乐空间。
这些绿地有助于城市的生态平衡和社区居民的健康与福祉。
水域保护区:水域保护区是指城市中的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和湿地等,用于保护水资源、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提供水环境服务。
这些区域的保护和管理对于水质保护、洪水控制和生物多样性维护至关重要。
城市农业区:城市农业区是城市内用于农业生产的区域,包括城市农田、城市农园和屋顶农场等。
这些区域提供城市食品供应、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城市绿色景观和改善生活质量。
这些城市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和分类可以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扩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生态功能区,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全文

城市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Logo
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与用地规划、道路系统规划相并列的一项重要的 规划内容,也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项转也规划,其规划成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仅反映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中绿地的分布状况、数量指标、绿地性质和各类绿 地间的有机联系,而且要体现在市域大环境下的绿地体系。它包括绿地结构、绿地分类、绿地布局、 指标体系、绿化配置、绿地景观和近期建设等规划内容,并应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Logo
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原则
• 整体性原则
城市绿地之所以形成系统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因为将城市绿地各个组成部分作为 一个整体考虑具有明显的优势,即“整体大于其各个孤立部分之和”。因此无论哪类绿地的 布局和建设都不可能、也不应该独立存在,而是应该将其放到整体的建设背景之内,统筹安 排,同一布局。
•
综合以上各定义,可以认为:城市绿地是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保持
着自然景观,或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它以植被为主要
存在形态,具有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功能。城
市绿地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林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Logo
目录
1 城市绿地 2 城市绿地系统 3 城市绿地系统相关理论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
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概念
•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绿地界定为: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
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是指被人
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统筹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统筹的基本方法和作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统筹的基本方法和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地和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了当今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强省会”目标下兰州建设绿色城市的思考

“强省会”目标下兰州建设绿色城市的思考作者:赵瑞雪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9期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兰州城市学院研究阐释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专项课题的重点课题“共同体视域下兰州建设绿色城市研究”(编号:LZCU-ZX2022-01)的阶段性成果摘要:在“强省会”的新时代发展目标引领下,兰州要立足地理位置的区域性差异,聚焦绿色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大气污染严重、扩展空间狭小、环境脆弱、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尊重城市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上,以大气污染的治理为突破口,加强对市民绿色发展理念的教育引导,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探索治理城市污染提升人居环境、绿化造林拓展可用空间、提升绿色生态贡献率和突出文化特色等綠色城市发展路径,真正发挥兰州作为省会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强省会;共同体;兰州;绿色城市中图分类号:F127;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9-0064-04作为省会城市,兰州在甘肃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2022年5月27日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会议报告中的“强省会”行动部分指出“兰州是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开放中心,地位举足轻重。
甘肃现代化建设需要兰州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当好带动省域整体发展的火车头”。
兰州如何成为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在当今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经济衰退、环境危机凸显的严峻背景下,以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未来发展的绿色城市蓝图,成为兰州更好发挥省会作用的科学选择。
一、绿色城市的发展探索城市是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集约了人口、资源、环境等空间的地域系统,是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有机体。
作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和区域发展的极核,城市浓缩了特定区域内最优质的资源,代表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方向。
人类对城市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初步认识、探索思考、创新发展的过程。
浅谈城市近郊区域景观的保护和利用

成 良性 循 环 的 城 市 生 态 建 设 态 势 。
总 体 而 言 , 市 近郊 区域 景 观是 介 于 城 市 景 观 与 乡村 景 观 之 间 的 城 种特殊景观 , 目前 国 内对 其 尚 没 有 明 确 的 定 义 。其 范 围是 指 城 市 近 3 实 例 分 析 郊 区范 围 内 城 市 建 成 区 以 外 受 城 市 物 质 建 设 活 动 与 非 物 质 要 素 影 响 31 华 沙 的 “ 话 森 林 ” . 童 的 乡村 地 区 , 城 市 到一 般 乡村 地 区 的 过 渡 地 带 。城 郊 区域 景 观 具 有 是 波 兰 首 都 华 沙 西 北 的 Ka io 森 林 是 城 市 边 境 上 的 ~ 片 森 林 绿 mpn s 强 烈 的异 质 性 、 间结 构 的不 稳 定 性 , 空 是典 型 的 生 态 脆 弱 带 , 是 景 观 也 洲 。这 里 拥 有 北 欧 童 话 中 浪 漫 而 神 秘 的 典 型 自然 景观 。 15 9 9年 , 里 这 最 复 杂 、 富 变 化 的地 区 。 郊 区域 景 观 既 不 同 于 城 市 景 观 , 不 同于 最 城 又 被 建 成 了 一 座 国 家 公 园 , 有 大 量 的 动 植 物 和 珍 稀 鸟 类 。 这 里 距 离 华 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和利用城市郊区绿地和拓展城市外围绿色生态空间来源: 作者:刘定华梅瑶炯时间:2005-4-22 13:13:10 浏览:102前言:城市郊区是与城市密集建设用地之间进行直接的物质、能量交换的地带。
一方面,近郊自然山体、水域和农田为城市提供大气、水、生物流通的空间,也为市民近郊出游活动提供了活动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直接与集聚的社会经济活动相邻,近郊地带也是最易遭受生态破坏的地区,需要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着重安排,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郊区绿地。
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与日俱增的房地产和商业用地大大减少了城市绿化用地的范围。
尤其是在市中心一些地方,老城区的原有规模已远不能适应人们现在的工作、生活的需求,这些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束缚了城市绿地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拓展与实施。
再者城市规模向外的进一步辐射、延伸,缩小了城市郊区与市区的距离,快速发展的城市交通犹如从市中心发出的射线。
因此,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合理利用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城市郊区用地,并纳入到整个城市生态建设中来,营造第三大绿色生态空间,再配以灵活的市场运作方式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对达到城市绿地外空间的补充和拓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现实意义1.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推动城乡生态建设。
(1)城市郊区一般远离市中心,地段较为偏远。
但随着城市规模的外延、扩展,郊区的城镇规划及配套规划日益完善。
同时郊区土地开发潜力较大,因此本着科学、合理的规划原则,可将一部分土地纳入城市郊区绿地的范畴,这里面也包括对一些现有的自然植被群落用地的充分利用和合理保护,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2)城市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跟城市市政建设及其它配套工程建设紧密相连,特别是随着城市交通向四周城镇郊区的延伸和扩展,也为城市郊区绿地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具体来说就是郊区道路绿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郊区绿地的面积并拓展了建设范围和生态绿色发展空间。
(3)城市郊区绿地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在中心城区绿地日益的饱和的情况下,可弥补绿地面积的不足,能有效维持一定量的绿地增长水平,从这一点上来看,也就起到了充实、扩展城市绿网的作用,同时,随着郊区绿地面积的快速增长,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区域生态建设的进程,从而也达到改善城市区域环境质量的目的。
1.2丰富城市外围绿色空间,起到中心城区向四周辐射,扩展的配套服务作用。
这一点在城市郊区的道路绿化及防护林建设上,尤为突出,一个方面通过合理的规划及灵活的运作方式达到先绿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功能上也起到生态防护、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随着这一类郊区绿地的日益扩大,势必形成一道屏障,一座城市的绿色防护墙,大大地减少了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
这一点上的反面例子也是很多的,一些地区人为破坏现有的城郊绿色防护林,不注重林带建设的延续和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1.3带动乡村地方区域经济及其它产业的发展。
城郊绿地建设的方式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单一的植树造林,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地方区域环境服从当地城镇总体规划要求,并在此前提下,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模式建设,起到带动、引导的作用。
绿化规模逐渐形成,绿化景观不断突出,同时又提升了区域环境特色,通过一定时期的积淀,能形成较大的规划效益,这也为其它产业如:农林牧第三产业、房地产、旅游观光业带来契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反过来,地方乡村经济发展了,又促进了城市郊区绿地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建设态势。
1.4促进地方乡土树种的进一步保育工作。
地方乡土树种的进一步保育工作体现了物种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也提高了植物群落结构的质量,体现了地带性植被景观特色。
城郊绿地建设是在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进行,地方乡土植物是构建地带性植被群落的主体。
绿化植物材料应充分凸显城市的地带性特色,以乡土树种为主,积极引进适合本地域生长的优良园林植物,促进物种多样性,丰富园林景观,物种多样性是物种的富集程度。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遗传的多样性包含与物种多样性之中。
同时物种是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绿地系统中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性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的,缺乏生物多样性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甚至造成园林植物的毁灭性灾害,生物多样性对整个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群落稳定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适地适树的实现都要以植物物种多样性为基础。
2.存在问题2.1缺乏总体规划意识,目标单一,只关注于绿化。
城郊绿地建设无论在总体布局、景观设计、树种选择等方面都忽略了与城市文化艺术、市民休闲、医疗健康、保健防护等方面的关系。
同时,由于行政部门的条块管理障碍,导致了城郊有些已成熟的植被体系,往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被忽视和破坏。
利用和保护现有植被没有长期发展的目标和定位,致使一些植被群落遭人为破坏或占作它用,没有得到很好保护和利用。
2.2绿地建设过程中的拆迁问题尤为突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绿地区域范围内大多含有居民区,由于乡镇居民较为分散,长期遗留下来的观念,致使绿地建设过程中的拆迁问题尤为突出,就目前情况来看,此类情况在慢慢好转,这也表明我们的意识和观念在日益变化。
2.3资金落实不到位,建设进程缓慢。
由于建设前期投入较大,一些地方在建设过程中常出现边投资、边建设、边遭人破坏的情况,影响了城市郊区绿地建设的进程,直接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重复建设,资金浪费。
2.4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建设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经营理念。
在城市郊区绿地建设进程中,讲求工作效率必须依托科学、合理的建设管理模式和先进的、超前的经营理念,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具体措施如何处理好城市郊区绿地的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城市郊区绿地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自然生态基础。
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
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具体实践。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1城市郊区绿地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结合。
城郊绿地作为重要的城市外围绿色走廊,是重要的线形,块状和连续的生态景观要素,在城市生态环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生物的繁衍和自然界植物群落间物质、能量交换,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总体框架下,来实行城市郊区绿地建设的程序化、科学化、合理化,起到了总体上控制,局部突出特色的作用。
全面理解和正确运用生态学原理,改变设计理念,提高城市郊区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根据不同树种的生态特性,充分利用时间变化,垂直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生态位,建立物种丰富、结构合理、富于季相变化的园林植物群落。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适当扩大绿地面积和规模有利于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实现城市郊区绿地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完美结合。
3.2城市郊区绿地建设与区域农林经济的发展相结合。
城市郊区绿地建设是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绿地的生产性。
具体实施方面,选择经济植物,主要是油料作物和果树,模拟自然农业和果林的生产方式,增加绿地的经济产出。
这既是农业结构调整在局部的试验,也是以“绿地”养“绿地”的新方法的探索,使它向产业行为发展。
注重绿地的产业化,重视绿地“育苗”的作用。
除必要的地带选用大规模苗木以外,其余地带尽量选用树龄小、易于适应环境变化的苗木,为今后的自然景观及成苗外运做准备。
在城市郊区绿地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立为城市绿化,生产植物材料的圃地,包括苗圃、花圃、草圃、果园等。
结合生产绿地建设,建立种质资源基地,进行优良绿化植物材料的选育,保存和繁育,为推广应用打好基础。
一个城市生产绿地的建设质量,直接影响该城市的植物景观效果,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育苗与群众办圃相结合,结合市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鼓励郊区农民办圃。
(2)生产绿地建设与景点建设相结合。
建设具有“森林公园”外貌,园林苗圃内容的生产绿地。
在确保苗木供应基础上,对外开放,增加经济效益。
(3)加强苗木后备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地将一部分生产绿地安置在建成区外,不参加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4)生产与试验推广相结合,从生产绿地中拨出5—10%土地,建立“园林植物良种繁育推广中心”规划采条圃、种子园和新种类苗木引种驯化试验基地。
逐步实现城市绿化苗木良种化,主要植物材料乡土化,引种推广植物适生化。
3.3城市郊区绿地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
由于所处区域位置的不同及地域环境的不同,在建设中要适地置景,适地开发,最大限度发挥生态绿地的综合效用,特别是在一些自然条件和周边配套、环境设施较为完善的区块,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在绿地的总体设计中地将城市郊区旅游观光、景点开发与人的公共休闲活动、休闲度假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绿地建设成为开放性的自然、野趣、具有当地人文氛围的森林公园式绿地。
在绿地设计的同时,穿播一些如:农林观光、康体健身、森林生态浴、农事体验、绿色餐厅、休闲垂钓等活动项目,来吸引周边及中心区市民的光顾,也以此带动了周末、长假期间郊外旅游观光、度假业的发展。
特别是一些主题性很强的项目、更能吸引游客。
在此运作过程中,可采取灵活的模式。
(1)绿地建设与项目开发有机结合,从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大绿地系统角度保护并建设城郊地区绿色空间。
(2)努力营造规模效应,带动周边其它产业发展,改善近郊景区的绿化状况,丰富市民出游选择、完善城市游憩系统。
(3)绿地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进行,相互促进,保持近郊与城市建成区之间道路、水系、绿地系统的密切衔接,以加强城郊绿地连通,考虑城市近郊范围内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绿化建设工作。
3.4采用政府引导,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确保城市郊区绿化建设资金。
城市郊区绿化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方面,注意发挥多个积极性,资金来源形成多元化。
(1)通过城郊绿地建设与项目开发相结合,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
(2)在较大项目建设中统筹安排绿化建设资金,并把绿化纳入项目考核、验收的范围。
(3)通过企业认建认养绿地,以及市民参与建纪念林等方式,形成全社会参与绿化建设和管理的模式。
(4)绿化建设以区(县)投入为主,养护管理资金全部由区(县)落实,市政府通过补贴和奖励的形式支持区(县),调动区(县)的积极性。
3.5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