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之歌》案例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收之歌》案例反思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浅要谈一谈这节课给我的反思。

一音乐风格的把握处理
这次执教的歌曲《丰收之歌》是一首丹麦的民歌,也是一首典型的西方大调式歌曲。

我在歌曲的处理方面做得过于细腻,学生在一开始学唱歌曲放慢速度的情况下可以做到我的要求,但是一上速度,就做不到了。

我一开始也为此纳闷,并且尝试在加快速度熟练演唱歌曲时反复用动作提醒学生声音的强弱连跳的变化。

金老师提出,这首歌曲过于细腻的处理反而失去了西方大调式歌曲该有的刚性,重点应该在于指导高音处唱的饱满直接有力量。

处理此类歌曲,不妨粗放一些。

我想,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是在于对歌曲风格的把握不确切。

细腻乐感的处理可能更适用于中国表达浓厚感情的抒情类民歌,比如《忆江南》等;而西方活泼欢快的歌曲的处理则可以走粗线条,比如《拉库卡拉查》等。

因此,拿到歌曲时对于歌曲要进行仔细的剖析。

在平时,也必须要多积累不同地域的不同音乐风格知识。

二音乐表达的贯穿始终
说到这堂课,首先是音乐和动作的设计。

动作必须要与音乐有关,能体现旋律高低或者是音乐的情绪。

不同乐句的动作,能表达出音乐的起承转合,给学生乐句变化的暗示。

再次人文应该用音乐表达。

乐曲《霍拉舞曲》的赏析不应该在一开始就灌输学生这是罗马尼亚人民欢庆丰收跳舞的场景,而应该先从听觉入手,让学生自己说感受,可以给出几个场景进行选择。

进而阐述他们在跳舞,跳的是一种霍拉舞,在丰收时跳的一种舞蹈,接着展示曲名。

这样一来,学生就是在音乐中体验感受人文,更加表现了用音乐表达的贯穿始终。

三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这一点,也就是教材难度的把握。

对学情的充分了解,能够及时作出教材升高或降低的调整。

比如借班上课,事先没有去了解我所执教班级的识谱情况,认为他们应该都能模唱歌谱。

没想到事实是他们基本没有模唱歌谱的习惯,我在课堂中做出了模唱环节难度的降低调整,但效果一般。

其实是我没有抓住歌曲模唱的重点,可以从听觉入手,让他们找到每句后半句都是相同的,形成听觉印象,再进行师生接口唱,让他们只唱后半句,如此,就能在简单的方法中让他们掌握歌曲的旋律。

另外,还要抓住课堂的资源,尤其是学生的回答,及时生成有效资源。

和学生用商量的口气半问半答,形成一种平等的师生交流关系。

罗列的这三个点只是我反思最深刻的部分,反思背后折射出来的一些深层次的理念更值得我们推敲琢磨。

上课只是一部分,能反思到能学到,就是唱响我自己的《丰收之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