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上下前后》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下前后》教案
学校一班级数学《上下前后》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详细活动中,让同学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次,初步培育同学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经受上下、前后空间位置关系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认识物体空间位置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培育同学肯定的辨别空间方位的技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位置
师:现在交通便捷,而且有序,大家都很遵守交通规章,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
(画面一: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画面二: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上、下”的位置关系。
①观测画面,认知“上、下”的位置关系。
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红绿灯)
师:对,是红绿灯,它们的作用可真大。
师:请小伙伴认真观测,这里的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呢?与同桌小伙伴轻声说一说。
联系实际提问:刚才,同学们把3盏灯的上、下位置关系说得很清晰,(板书:上下)再看看,在我们的教室有这样的上、下位置关系吗?我们的身体上呢?
②练习。
把数学书放存课桌的上面,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然后把你
的双手压在文具盒上面。
说一说,数学书上面是什么?你的双手下面是什么?
(2)教学“前、后”的位置关系。
①认知“前、后”的位置关系。
下面,请小伙伴继续看画面,绿灯亮了,汽车继续前行,这时,画面上有几辆车,你能不能用“前、后”来说说它们又是什么位置关系呢?
同学沟通。
(老师适时板书:前、后)
师:你喜爱哪辆车,就用“前、后”说说它的位置。
⑦练习。
a、出示十二生肖图,让同学说说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末面,谁排在谁的前面,谁排在谁的后面。
b、教室里的座位也有前、后这样的位置关系,看看你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也可以说,你在这个同学的在另一个同学的(被念到的同学请站起来)。
还可以问:从前往后数,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呢?
三、运用知识。
巩固练习
(1)师生一起玩“做一做”的游戏。
然后同桌两人出座位玩边说方向位置边拍手的游戏。
(2)做“说反话”游戏。
四、质疑总结
今日我们学会了什么?(师指着板书)“上”“下”“前”“后”在生活中我们会常常遇到,你能向老师这样举例子说明吗?学会了“上、下、前、后”的位置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在生活中将它们进行应用。
请小伙伴回家后结情境给父母说一说生活巾的“上、下、前、后”。
学校一班级数学《上下前后》教案2
教学目标
1、同学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同学形成辨别肯定的空间方位的技能。
3、培育同学观测技能和语言表达技能。
4、使同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同学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奇妙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谁?后面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前、后。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的例子吗?
2、观测画面,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2)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认真观测:你发觉了什么?告知大家好吗?
(3)大家发觉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得!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轮船上面有什么?大货车前面是什么?小汽车后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9页,完成书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
(1)老师发口令,同学上下拍手。
(2)听反语:老师说“上”同学在下面拍手,老师说“下”同学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
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3、做个老鹰抓小鸡的小游戏。
小华做老鹰,小林、小东、小平、小云、小玉5人依次抓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角,开始游戏,老师提问,小东前面是?小云住小玉的哪个面?看图再说一说,老师找同学起来,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四、小结
今日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本第11页的练习二的第1、2、3题。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校一班级数学《上下前后》教案3
教学内容:上下、前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辨别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技能目标: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别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参加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进展同学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知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同学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伙伴,后面呢?
同学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课件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雄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同学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同学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精确的描述。
同学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同学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练习:课件出示冰箱图,同学说一说各种物品的位置。
课件出示小树图,同学填空。
2、前、后。
课件出示主题图,同学说一说各位同学的前后
完成“做一做”。
三、综合练习。
1、看图说一说。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说一说各种物品的位置。
2、说一说,指一指。
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人和物的位置关系。
3、摆一摆。
4、看图说一说,回答小动物们的问题。
四、全课小结
今日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校一班级数学《上下前后》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第10~1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教材提供同学熟识的教室场景,让同学通过观测,领悟上下、前后的含义,认识上下、前后的方位,再组织同学领悟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想想做做”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培育同学观测、描述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同学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在详细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精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约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进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分组学习中培育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测:小伙伴观测自己宽敞、美丽的教室,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黑板、讲台、课桌椅、小伙伴……)
2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
3揭题: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
(板书:认位置)
二、争论沟通,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测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各小组推举一名同学说一说)告知同学图中四个小伙伴的姓名。
2争论沟通。
(1)组内争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
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前面。
(3)争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争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争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
4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指出:两物体之间有肯定的位置关系,
假如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
假如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5游戏。
(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
上拍拍,下拍拍,
前拍拍,后拍拍,
你拍拍,我拍拍,
上、下、前、后认得准。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同学指一指、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伙伴是,坐在后面的小伙伴是。
再让同学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伙伴是,坐在你后面的小伙伴是。
2“想想做做”第2题。
(1)根据指定的要求,同学独立摆一摆。
(2)小组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3)小组采用互帮活动,把小伙伴摆得不对的地方订正过来。
3“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境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伙伴能相互援助、相互学习,也兴奋地赶来了。
(投影演示动物图)
小伙伴,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争论后汇报。
情境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伙伴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伙伴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伙伴上来排排队。
上来排队的小伙伴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情境3:(投影演示冰箱)
小伙伴,你能依据冰箱里物品摆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说一句话吗?
情境4:最末,小动物们还邀请小伙伴去看电视呢!(投影演示组合家庭影院)
你能用今日所学知识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沟通后汇报。
四、总结评价
1今日这节课我们又学到哪些本事?
先让同学相互说一说,再告知大家。
2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种物品间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总评]
认位置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同学在详细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约问题。
详细地讲,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同学生活实际,让同学感悟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2引导同学在合作沟通的过程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不但培养了同学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技能,而且培育了同学的初步空间观念。
3选用了观测、争论、游戏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让同学在喜闻乐见中主动探究位置关系的改变过程,培育同学的应用意识。
4重视同学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技能培育。
如小组同学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小组成员间开展互帮活动,把摆得不对的地方订正过来等等。
学校一班级数学《上下前后》教案5
第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在详细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次。
2、培育同学上下、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同学能对上下、前后的位置加以精确的判断。
4、让同学了解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次。
教学难点:对同学上下、前后空间观念的培育。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游戏。
教具预备:课件、
学具预备:练习纸、各类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谈话:小伙伴喜爱游戏吗?今日,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比一比,谁最机智,做的动作最精确,我们就评他“小机智奖”。
2、老师喊口令,同学做动作。
小脚向上跳一跳,
小脚向下蹲一蹲,
小脚向前走一步,
小脚向后退一步。
3、评出“小机智奖”。
提问:我们口令中的上下、前后表示什么? (以同学喜爱的“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导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
二、猎取新知
1、(课件)出例如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些什么?
(2)认真看图:你能说说汽车、卡车、轮船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火车在汽车的下面,在轮船的(),卡车在汽车的(),汽车在卡车的(),完成以下空格和问题。
(4)质疑:为什么说火车一会在下面,一会在上面?
小组争论,汇报。
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上面还是下面就要看它和谁比,和
不同的人或物比,它的上下位置也就不同了。
也就是说物体的空间位
置是相对的,关键要看它和谁比。
2、(课件)出例如图:
(1)星期天,二(1)班的小伙伴想去展览馆参观。
你看,他们正排队
上车呢!共有几个小伙伴去?
李林排在谁的前面?王英的后面是谁?
张宁排在李林的哪儿?王英在张宁的哪儿?
从图书馆上车,依据站牌推想小伙伴经过几站路就可以到达展览馆?下一站是什么站?
图书馆后第四站是哪一站?公园的前一站是哪一站?(课件出示)
(2)路过体育馆的时候,小狗们正进行着激烈的游泳竞赛:(课件)
你们看到了什么?并完成相关问题
假如继续游泳,它们的前后顺次可能有什么改变?
(3)小组争论。
(4)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前面还是后面要看它在什么时间。
时间不同,前后位置也就不同,这是位置在时间上的相对性。
(新知教学围绕教材的情境图开展探究,让同学观测图,让同学了解同一个物体和不同的物体比,就有不同的位置,体会参照物不同,物体的上下位置就发生了改变,初步感知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
三、实践运用
1、说一说:课桌的上面有什么?课桌的下面有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摆一摆: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把铅笔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3、找“前后”的活动。
(1)老师请3位小伙伴上台(面朝北)。
谁在前面,谁在后面。
中间那位同学和谁比在前,和谁比在后.
(2)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末面?(向后转)
(3)4名同学排成队,按要求改变方向。
你发觉了什么?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
(面朝北时,1号在最前面,3号在最末面;面朝南时,1号在最末面,3号在最前面。
)
(4)质疑:为什么1号一会儿在最前面,一会儿在最末面?小组开展争论。
4、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前面还是后面也要看它和谁比,和不同的人或物体比,前后位置也就不同了。
方向不同,所指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5、让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前面有哪些同学,后面又有哪些同学。
6、找几位同学让他们分别说说自己的上面有什么,再找几位同学让他们举几个例子,什么和什么比在上面,又和什么比在下面。
(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让同学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通过找“前后”的游戏活动,观测同学的变换站立方向,一下抓住学校生的留意力,引起同学的思索,让同学去体验,去感悟其中的神秘,真正明白方向发生改变,前后位置也就发生了改变,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
四、联系实际
回家后,观测一下自己的卧房(如右图),把你卧房内物体的位置说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天回到学校,向同桌介绍一下自己的卧房。
(课后,让同学以自己最熟识的卧房为素材,让他们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的卧房,把学习融入生活和实践中,加深认识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