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律常识》中案例的作用
浅谈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之间的关系

一、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基本内涵
) 一 + 法律规则
法律规则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 义务、 责任的准 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批 (() 微观的指导 示、 规定。法律规则具有三大特点: 性, 即在规则所覆盖的相对有限的事实范围内, 可以 (#) 指导人们的行为; 可操作性较强。只要一个具体 案件符合规则设定的事实状态,执法人员可直接适 用该规则,一般公民也能较容易地依据规则选择自 ( 1) 确定性程度较高。 2 ( 3 己的行为方式;
量” 。与此相比, 法律原则的要求比较笼统、 模糊, 它 不预先设定明确的、 具体的假定条件, 更没有设定明 确的法律后果。它只对行为或裁判设定一些概括性 的要求或标准,但并不直接告诉指明应当如何去实 现或满足这些要求或标准,故在适用时具有较大的 余地供法官选择和灵活应用。 #. 在适用范围上,法律规则由于内容具体明 确, 它们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 而法律原则对人 的行为及其条件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抽象性,它们是 对从社会生活或社会关系中概括出来的某一类行 为、某一法律部门甚或全部法律体系均通用的价值 准则, 具有宏观的指导性, 其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更 !" 宽。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有的学者把原则称为超级规 则。 2 , 3 1. 在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 的方式” 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如果一条规则所规定的 事实是既定的, 或者这条规则是有效的, 在这种情况 下, 必须接受该规则所提供的解决办法; 或者该规则 是无效的, 在这种情况下, 该规则对裁决不起任何作 它具有规则所没有的 用。2 " 3 法律原则的适用则不同, 力量上和重要性上的程度。 2 ’ 3 而且这些不同的甚至 冲突的原则都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当两个原 则在具体的个案中冲突时,法官必须根据案件的具 体情况及有关背景在不同原则间做权衡,强度较高 的原则对该案件的裁决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但另一 原则并不因此无效,也并不因此被排除在法律制度 之外, 因为在另一个案中, 这两个原则的强度关系可 能会改变。当然, 在权衡原则的强度时, 有些原则自 “比例原则” 始就是最强的, 例如行政法中的 , 民法中 “诚实信用” “帝王条款” 的 原则, 它们往往被称为 。 二、 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冲突适用 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在个案中是否存在冲突, “仅从一个标准形 一直以来都有争议。德沃金认为: 式看, 它是一条规则, 或是一个原则, 不总是非常清 2!3 当一条规则与一个原则产生冲突时, 楚的。 因而, 该规则往往已带有价值判断的因素, 这样一来, 这个
浅谈案件质量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案件质量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作者:吴高铎刘毅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5期一、近五年案件基本情况二、案件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表现近年来,尽管法律不断完善健全,法官素质有了提升,案件质量取得了质的飞跃,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明显的,案件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程序方面的问题:没有严格遵循程序法的规定。
其二,实体方面的问题:(1)认定事实不清;(2)对证据规则的理解认识及运用和证据的采信出现偏差,如简单的对单个证据进行取舍;(3)法律适用不当。
主要是对实体法规范的系统认识理解和解释存在问题;(4)判决主文表述不精当,可能产生歧异或无法执行的问题。
其三,裁判文书方面的问题:一是证据罗列现象较突出,缺乏分析;二是认定事实与法律分析之间缺乏应有的逻辑与关联性;三是说理的公式化和程式化,针对性不强;四是错、漏、别、多字现象普遍存在;五是语句不通;六是不公开审理的未写明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三、影响案件质量的主要原因从司法实践看,审判案件质量与效果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其一,对于案件质量标准缺乏明确认识。
法官们对办案讲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可谓耳熟能详,但具体如何把握案件质量标准,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
其二,对于程序与实体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尤其是未能充分发挥程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功能,从根本意义上未能实现两者的协调与统一。
其三,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的欠缺、不适应,或工作经验缺乏,基本判断失误,导致对案件事实与法律适用的认识不到位。
其四,责任心欠缺,因疏忽大意的过失或工作不严谨,犯一些常识性或低级错误。
其五,法律思维方法上的局限,因未经过专业的培养与锻炼,解决问题的思路相对比较狭窄。
其六,办案时间未妥当安排,当感觉时间较紧时,简单草率行事,导致办案质量不高。
其七,其他因素,如外界关系的影响或干扰。
四、提高案件的质量的对策第一,树立科学的案件质量观,为提高案件质量打下思想基础。
案例教学法在职高政治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职高政治理论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案例教学法应用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对案例教学法在职高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步骤,以及教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案例教学法职高政治实施步骤意义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中曾明确指出:在进行整治教学时不仅要科学,完整的地讲述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指导的相关基本理论,更要与实际紧密联系,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案例教学环节。
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进行科学地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政治课中只要案例选用得恰当,它能使一堂死水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呆板的接受教条为主动的探索理论,这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我们应在政治课教学中大力推广。
一、案例教学概念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自行制定一个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对此案例进行相关的分析、讨论的活动,通过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的积极探索和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教学案例都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这样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以及接受。
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老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而不再是直接给出结论。
二、案例教学法在职高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案例教学准备这是案例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所选案例既要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同时也要贴近生活,在选择案例时依据教学内容需要注意几方面。
1、注意方向性。
由于中职学生是未成年人,心智还不成熟,看问题容易偏激,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有欠缺。
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
浅谈对职场法律的认识及收获

浅谈对职场法律的认识及收获作为一名在校大三学生,我们即将告别丰富单纯的大学生活,走出校园,步入社会。
走进工作岗位,步入职场,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所需要经历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成功转换角色,轻松适应新环境是步入职场的关键。
而掌握法律常识,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职场成功的必备条件。
对于一名应届毕业生来讲,要想做到熟知职场法律,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而学校及老师为便于大学生求职维权,特开设职场法律课程。
通过这学期的课程学习,范悦老师真实形象的案例讲授剖析,我受益匪浅。
对于课程的学习内容大致如下:1. 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的签订1.1 就业协议书的定义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是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为了确定录用或就业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
(俗称三方协议)它是合同的一种形式,但不等同于劳动合同。
就业协议书是转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如果不签订该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城市。
洽谈成功后,一定要和他们签订具有法律效用的书面合同,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对双方权、责、利等有所规定;对一些远期承诺,也应写进合同中,合同可办理公正手续;签订正式工作合同时,要注意条款的设置,切勿签订“霸王条款”。
1.2 劳动合同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于本法。
”劳动合同一经签订,即在法律上确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通过书面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
1.3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区别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均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但它们是不同类型的协议,其主要区别在于:1.3.1 两者的主体不同就业协议适用于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学校三方之间。
普法之剑 深入人心——浅谈《并州之剑》普法工作中的可借鉴性

报道创 新
普 法形 式不断 变革
在栏 目开办之初 , 《 并州之剑》 主要依靠市太
原公安局提供案件材料来进行 报道 ,不仅被动 ,而
且缺少现场 。为 了改善这一情 况 , 《 并州之剑》 借
定位清晰
走专业法制新 闻之路
公安局 1 1 0平 台推广之际 ,加 入了民警 的出警队伍 中。当 1 1 0平 台派警时 ,得知消息 的记者们也第一
剑》 开播 _ r,节 目以太原市新近发生的治安刑事类
案 件 为 主 要 报 道 内容 ,通 过 一 些 生 动 典 型 的 案 例 向
观众 传播 法律常 识 ,以此来 提 高老百 姓 的法律 意
识 。在普法精神 的指引下 , 《 并州之盒 栏 目不断 发展 壮大 ,从一 开始的周播栏 目发展为一周 三期 ,
再 后 来 成 为 山西 省 的 日播 类 名 牌 栏 目 。而 在 这 十 五
实 的现场 , 在不知 不觉 中让 观众了解 到遵纪守 法 的
必要性 。
随着我 国普法进 程 的不断深入 ,法制栏 目肩 负的普法任务也越来越重。为此 ,栏 目的报道形式 也不 断进行改革 。在 2 0 1 0年 1 2月 1日, 《 并州之
法律 作为 国家 、政府建 构法律秩 序 的重要保 障,是每个公 民必须遵守的行 为规范体系。所以公
恶劣社会影 响的案件不报 ,能引人模仿的作案 细节 不说 ,暴露侦探秘密的情节不提 ,特别残忍的镜头 要做特技处理 ,同时尽可能地让每一篇报道体现人
文关怀。
民应该对法律信息享有知情权 和话语权。而媒体作
口 陈 小 晶
普 法之剑 深 入人,
并 州之 剑》 普 法工作 中的可借鉴性
法律讲座感悟心得体会(5篇)

法律讲座感悟心得体会(5篇)法律讲座感悟心得体会(精选篇1)如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大多数人都学会了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可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由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常识而违法犯罪的事件仍时有发生。
青少年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阶段,也是确立世界观、是非观、法制观的时期。
祖国的未来要靠这一代,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决不能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课堂,对学生的教育也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因而学科教学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
结合这段时间的教学,我浅谈一下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体会。
首先,法制教育让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学生能够知法、守法,特定情况下还能用法。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时,对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锻炼》。
其次,法制教育的渗透要求教师要做到深入理解和钻研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只有仔细琢磨,认真推敲,才能驾驭教材。
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堂课都适合渗透法制教育,因而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而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再适时渗透,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破坏教材原意。
渗透内容的分量要适中,目标要恰当。
渗透法制教育内容的分量要恰到好处,不占用过多教学时间,防止将数学课上成一堂法制课。
渗透内容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满足学生成长和走入社会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总之,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加强了学生的法制教育,同时也让教师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法律讲座感悟心得体会(精选篇2)很久很久以前,听到一个关于少年犯的故事,十分悲惨。
曾以为那只是故事,离我很远很远。
今日,在校领导的组织安排下,我们全校师生观看了法制教育片,才明白,故事里的事,离我们很近很近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不是一个漂渺的概念。
浅谈如何在法律与人情中平衡

法治论坛法制博览2019年04月(上)浅谈如何在法律与人情中平衡阚倩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00摘要:在各类案件的审判中,法律和人情总会占据其中,二者也一直是社会的关注对象,在对待二者的态度上也有着不同的发声。
我国法律的编制本着以人情为根本的出发角度,这是人情的一种表现形式。
农民群众懂得并且也愿意接受和处理人情,虽然以人情的角度去解决在案件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人情就高于法律。
法律是人编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的阅历多少决定法律是否更加全面,是否考虑到了各个细节,我们不可能要求法律没有漏洞,我们只能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去改善完善法律,争取达到全面平等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以“李昌奎”和“药家鑫”两个案件为例,对法律和人情在案件中的碰撞产生的问题提出以下看法。
关键词:法律;人情;平衡中图分类号:D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0-0125-01作者简介:阚倩(1995-),女,汉族,安徽明光人,沈阳师范大学,法学专业。
常言道,法律不外乎人情。
人情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相处的工具,在很多时候都是发自内心流露出来的,在我们依法治国的社会环境下,法制需要这样的监督,需要人们以人情为工具对法律进行监督。
在“药家鑫”案和“李昌奎”案中,人们对法律和人情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案例分析(一)药家鑫,就读于西安某大学,大三在读生,因为开车换CD而不注意路面情况将一名女工撞伤,在肇事逃逸一百米后又返回现场,此时发现伤者正在努力记忆车牌号,于是便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连续八刀刺于伤者,伤者当场死亡。
将伤者刺死后,慌忙开车导致途中再次撞伤路人,最终被人民群众抓获。
几天后,在警方的再次询问后,药家鑫在父母的陪同下向警方投案。
在罪犯开车撞人时,这还只是一起交通案件,但最后的惨绝人寰杀人行为奠定了这起刑事案件的严重性,其对待生命的冷漠使得此案件成为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
(二)李昌奎,于二零零九年五月一十六日,因口角和其村王家发生肢体冲突后,将其村一十九岁的女性打晕后强奸并将该女子的弟弟一并杀害。
职业学校学生法律常识教育问题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法律常识教育问题摘要:职业学校学生一方面要在学校学习,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或家庭的原因较早地接触社会,学生会更早地接触法律问题。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做到遵纪守法。
关键词:职校生法律常识教育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笔者感到劳动者权益保护和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违反法律是职业学校学生遇到较多的两个法律问题。
一、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1.学生遇到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很多学生有着迫切就业或边上学边打工的心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找工作时的盲目性,出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工作时间长。
学生缺乏实际经验,大多只能从事简单工作,个别不法单位利用学生这一弱势,要求学生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榨取学生的剩余价值。
比如,学生在饭店、超市当服务员,在生产企业担任基层员工等。
二是不按规定支付工资。
有些实习学生并不看重报酬而重实践经历,用人单位利用这一心理支付极低报酬。
教育部关于学生勤工俭学的有关文件都规定,学生勤工俭学,用人单位支付的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三是克扣、拖欠工资报酬。
部分不法单位利用学生维权能力弱、维权成本高这一特点,违反约定拒付或拖欠工资,很多学生无奈只能充当免费劳动力。
四是用人单位利用强势签订不公平劳动合同。
这在工作实习期、劳动培训等方面很常见。
五是人身权利受到侵害。
大学生由于未与单位签订合同,出现工伤事故而难以举证和自我保护。
在学校经常有学生向教师咨询外出打工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就涉及上述情况。
2.学生签订劳动合同遇到的违法案例2009年6月,正值学生毕业时间,有几个学习焊工、钳工的学生拿来一份劳动合同让老师看是否有问题,其中有一条款违法非常明显。
这份劳动合同第二条就规定学生在签合同进厂工作时,要把毕业证、技术登记证押在单位,这无疑是用工单位为了掌控劳动者而实施的违法行为。
浅谈典型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典型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刘建新由于政治科知识理论性较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较多,又比较深奥、抽象。
学生学习起来不易接受,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具体、生动、形象鲜明、通俗易懂的典型案例辅助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
典型案例在同类事物中具有代表性,对学生理解观点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即所举案例既能较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属性,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加深理解观点的实质,又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迁移知识的效果和目的。
现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典型案例在教学中运用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典型案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案例,在讲课时举出,使学生注意力、思维力集中到案例上,并产生渴望解答的状况,激发学生探究的心理,进入学习新知识的角色。
由此把学生带入学习新课的氛围。
例如,我在上初二法律常识下册第十五第一节《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这一框题时,就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副漫画《谁来为我作证》这副漫画分为上图和下图两部分。
上图是一个抢劫者拿着凶器当众抢劫一个妇女的钱包,而周围的群众却麻木不仁在围观,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下图讲的是一个警察匆忙跑过来,当众逮住歹徒,围观群众转过头去,背对警察,连收害者此时也一声不坑地走开了,没有人出来作证。
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副漫画,上下桌同学思考并讨论三个问题:(1)这副漫画中有几类人,分别是谁呢?(2)请你对这几种人的行为作一番评价?(3)如果你当时在场会怎样做呢?学生讨论片刻之后,我就导入新课的内容——《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之后我整节课也主要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起得很好的效果。
运用典型案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好课堂教学。
通过新奇的例子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浅谈

传授 , 而是运用正反面的典 型案例 , 以案释 毒 性 , 或 使得学生敢想敢说 , 从而能够展开 自己想像 法 , 以法析案 , 或 增加 了教 学 内容 的趣 味性和 黧 的翅膀, 畅所欲言。 这样各种思维的火花不断碰
吸引力 。例如 , 在上“ 依法惩治犯罪” 这一课时, 本 人选 用 了永安公安机关 20 年 1 1 04 o一 2月
日 早餐食用时发现带鱼罐头已经发霉长毛。认 真查看后才发现该产品没有生产 日 ( 期 其他标
生进行分析讨论 : ) ( 安砂水库反映了什么问题? 1 为什么会造成这一严重的问题? ) ( 这一问题有 2 什么危害? ) ( 九龙溪的污染问题实际上关系到 3
我们永安城 区居 民饮用水 的质量问题 , 请你对 解决九龙溪 的污染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圭 案例教学讨论活动 , 营造了一个民主 、 平等的探
维普资讯
讨氛围, 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使得 学生敢想敢说 , 拓展 自己的思维 。 学生在分析案
“ 色”这包括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 角 , 查找论点 、
论据 ; , 其次 要控制讨论的过程 。这是案例教学
能否达到预期 目的的关键 。教师要在学生各抒 己见之后 ,把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统一到正确
结论上来 。 当学生对现象问题争论不休时, 教师
例中, 还会不断探究 自己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 独特方案或最佳方案,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
二、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应注意的事项
要提出带有引导性的结论 ,使讨论深入到问题 的本质上来 ; 当学生争执不下时 , 教师要用代表 性 的意见进行点拨诱 导 ,使讨论朝正 确方 向
物大量滞留库区,导致水库放养的各类鱼种死 亡 。教师根据这一案例设计 以下几个问题 由学
浅谈法律意识

浅谈法律意识一、什么是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
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法律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等有密切联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不同阶级的法律意识各不相同。
在阶级社会中,没有全社会统一的法律意识。
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各阶级法律意识的内容,归根结底由该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在统治阶级内部,由于各阶层、各集团乃至个人所处的具体地位不同及其他原因,其法律意识也不完全相同,但在基本点上都服从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直接指导法的制定、执行和遵守。
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法律制度,保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法规等,都是在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指导下确立和制定的;司法人员在应用法律规范时,他们的法律意识对实施法律规范和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法律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法律意识的增强,有助于他们依凭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更好地履行法律义务,并对法制的健全、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为什么要树立法律意识?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要是没有法律,那么这个国家很快就会灭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与过去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
人治决策易变,不稳定,常使民众处于手足无措的状态,不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容易形成独裁和专制,所以法治比人治更可靠,更稳定,不会因领导人的变更而改变,不会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不会因现实条件的偶然变化而改变,所以一个国家必须有法律来维持,在这种认识下,法律是一个有强制效力的规范体系,遵守它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
对法律的认识与感悟

对法律的认识与感悟对法律的认识与感悟我对法律的认识作为现当代中国的一名大学生,我感受到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就社会主义法治方面而言,我国在不断地完善法律制度,坚持依法治国。
要想做一名遵纪守法的中国公民,我认为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出于对法律知识的渴求,我选修了周末的法律与社会课程。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人完全是在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的情况下犯的罪,还有一些人即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但是不知道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幕幕惨痛的教训摆在我的面前,下面举几个具体事例。
就拿非法拘禁罪来说。
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非法拘禁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自由权,所谓身体自由权,是指以身体的动静举止不受非法干预为内容的人格权,亦即在法律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身体行动的自由权利。
公民的身体自由,是公民正常工作、生产、生活和学习的保证,失去身体自由,就失去了从事一切正常活动的可能。
案例中的一位毕业大学生因为怀疑附近几个辍学儿童偷了自己的爱犬,所以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强行将几个儿童监禁在了自家的狗笼子里面,而且他没有将这些小孩交给公安机关处理,而是自己拷问。
其中一个孩子竟然被监禁长达七天之久,还好公安机关发现,将那个可怜的孩子解救。
很明显,这位青年犯了非法拘禁罪。
直到这位青年(对法律的认识与感悟)被警察拘留,被法院判处刑罚。
这位青年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但悔之晚矣,等待他的只能是将美好的青春埋葬在监狱里。
另一个典型事例是不作为罪。
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
案例中的男子因为和女朋友吵架,在女朋友生气喝下毒药奄奄一息之际,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救助,而是置之不理,最终导致女朋友抢救无效死亡。
当女方家人控告这位青年见死不救时,这位青年才知道自己的“不作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最终收到法律的制裁……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造成这样的人生悲剧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法律知识的欠缺和法律意识的淡薄,不仅毁了自己的人生,也给社会造成的很大的损失,这使我这使我更加认识到了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坚定了我学习法律的决心。
纪委跟班学习心得体会六篇

纪委跟班学习心得体会六篇【篇一】今年8月份,我在县纪委案件审理室跟班学习了一个月,通过审理室领导的业务指导、翻阅卷宗、协助审理以及对《xx市纪委监委机关执纪监督监察工作手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法律法规系统地学习,本人受益匪浅,现就如何做好案件审理工作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案件审理工作是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程序,是在案件调查结束后,对案件的事实、证据、定性、处理及办案程序所进行的审核工作。
案件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对违纪人员的处分是否恰当,纪律能否得到正确执行。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坚持案件审理制度,可以保证案件质量,使案件经得起检验,对于正确执行纪律和维护纪律的严肃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认识到案件审理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就要加强学习,学习新老《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案件的审理,就是对法律法规、纪律符合性的审查,只有加强学习,熟知法律、法规、党纪条例,才能正确、准确地进行案件审理工作。
二、注重程序,严把移交接收关监督执纪必须注重程序,一个完备的卷宗也是一部程序的卷宗,各个程序及环节都不能出现瑕疵。
案件移交接收前,审理人员对案卷材料要进行审查,认定手续完备、材料齐全、装订整齐方可签字认可移送,针对有些案件材料不足,证据不完善的,及时要求办案人员补充,有效避免接收案件后因证据不足而退回补证的现象。
三、坚持“二十四字”办案方针,细心审核审理人员要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办案基本要求,对案件卷宗细心审核,务必做到“四看”:一看证人证言,书面证明材料,包括实物等,与当事人谈话和错误事实见面材料,调查报告中所写的错误事实是否清楚一致;二看证据之间能否相互印证,符合逻辑,证据之间有无分歧或矛盾;三是手续是否齐全,程序是否合法,环节是否到位,当事人权利是否受到侵害;四是案件定性、量纪是否准确,条规是否适用,责任是否明确。
浅谈依法治理打骂体罚士兵问题

浅谈依法治理打骂体罚士兵问题引言:近几年来,一些基层单位打骂体罚战士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形式方法多种多样,各级领导机关可谓三令五申,明令禁止,各部队也都想方设法进行综合治理,但打骂体罚士兵的一些问题,仍没有得到基本的解决,有关单位调查问卷和召开战士座谈会发现,直接的打骂体罚战士现象相对少了一些,而变相的打骂体罚战士现象却依然较多。
究其原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打骂体罚士兵问题没有充分利用法律手段进行治理。
所以,我就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治理打骂体罚士兵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本论:现在基层打骂体罚问题有这么两种现象:一是胡乱惩罚,不能依照法律、条令条例去带兵。
个别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对犯了错误的战士罚站、罚岗、罚跑步、罚踢正步;有的战士训练上不去,•就加班加点,加大训练量,强行训练,•有的干部甚至认为以上这些方法仍不解气,就大大出手或命令战士自己打自己、两名战士互打,或命令班长去打。
二是对战士缺乏感情,把战士当成奴力,伤害了战士自尊。
有的干部讲话不够文明,粗言秽语,在战士做错事或训练跟不上时,就骂战士是“脑袋有病”、“笨得象头猪”。
这些做法违反了条令条例的规定,触犯了法律,影响了官兵关系。
一、打骂体罚士兵带来的危害。
(一)给战士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新时期的战士年龄普遍较小,正是长身体、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阶段,打骂体罚使战士肉体上带来了折磨,损害了战士的自尊心,给战士心理上带来了阴影,不利于战士的成长进步。
(二)对干部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因素。
尊干爱兵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打骂体罚士兵损伤了战士对干部的纯真感情,使官兵关系造成紧张局面,有的干部甚至违反了法律,对自身发展前途产生不好的影响,损害了自身在战士心目的形象。
这样的管理模式运行下去,使干部的心理造成扭曲,认为“非打骂体罚而不能管也”,使管理造成恶性循环。
(三)对部队建设有着十分严重的危害。
打骂体罚士兵违背了我军的宗旨,败坏了部队的声誉,破坏了军队内部团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最新政治教师教学心得体会(汇总9篇)

最新政治教师教学心得体会(汇总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最新政治教师教学心得体会(汇总9篇)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法医实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

法医实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法医实习心得体会精选篇1在学习法医学这门课程之前,我对法医学的认识仅仅来源于《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的法医朋友兼得力助手辅助主角破案时为数不多的镜头,而我身边的很多同学对于法医学的认识来自于最近热播的网络剧《法医秦明》,这些影视作品毫无疑问的带我们走近了法医学,但同时为了增加剧情的看点而设计出的精彩情节也会对我们造成常识上的误导。
经过对法医学这门课程系统的学习,我对法医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法医学的发展历史、主要的研究内容,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协助侦察及刑事和民事案件的审判,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科学,并为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医学资料。
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原以为法医学仅仅研究和尸体相关的内容,而这门课程为我开阔了视野,让我了解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
法医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但不局限于验尸,还包括活体检验,物品检验等等。
对于尸体的检验包含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死亡方式、作案工具等,对于活体的检验涉及到损伤原因、损伤程度、伤残等级等,对于现场的检验涉及现场物证,例如血迹、精斑等属于谁,是如何形成的,另外法医学还包含亲子鉴定等很多内容。
在实际应用中,案件可能发生的情形不计其数,法医学的内容需要面面俱到的包含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于是这门学科条理清晰又涵盖广阔,法医学鉴定作为案件审判的法律证据,需要严格秉持着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态度,因此我虽然不是法医学专业的学生,也时刻带着郑重的态度来学习这门课程。
法医学检验用科学的手段最大程度的还原事实的原貌,法医的职责是公正不阿的揭露案情的真相,还死者及相关人员的清白,并维护社会的公正,这是一个伟大的职业。
而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说,虽然我们未必会从事法医学的相关领域,但学习法医学课程也大大的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法医学的发展,更以下结合一则案例浅谈法医学的应用:一、案情简要某女,45岁。
高中生应该知道的法律常识

高中生应该知道的法律常识作者:杨涵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5期摘要:我国是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法制建设在我国的发展中一直被补充完善,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高中生群体多数没有接触社会,多数时间被学习和功课占用,所以高中生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时有发生。
文中对高中生应当了解的法律知识进行了总结概述,并针对一些典型行为提供了适当可行的解决办法。
希望能为同学们提供参考,并得以提升自身法律意识。
关键词:法律常识;高中生;法制教育;未成年保护高中生群体多数经历了长达十年以上的学校教育,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重保护,许多学生意识不到社会生活中潜伏的危机与问题。
所以对应有的法律意识也仅仅是了解皮毛或是完全不了解。
但是生活中纠纷与问题随时在发生,高中生面对的许多问题也都牵扯到法律知识,尤其近年来校园暴力、校园网贷等不良事件频发,高中生更有必要积极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用法规武装自己,抵抗周围的不良活动,保障自身和权益安全。
一、未成年高中生常见的不良范围多数高中生没有成年,所以了解未成年人不能去做的事情和常见不良行为,对纠正自身错误行为有重要作用,总的来说,未成年人常见的不良行为有以下几种:第一,无视课堂纪律,随意迟到早退,夜晚留宿校外;第二,随身携带危险道具或伤害性武器,对其他同学的安全造成威胁。
第三,随意殴打,辱骂同学,造成身体和精神伤害;第四,强行索取其他人的钱财物品。
第五,对公众设施,其他同学所有等不属于自己的物品随意践踏损毁。
第六,追求刺激,参与群体性的赌博和变相赌博行为。
第七,浏览黄色视频、录像带、小说,并且随意传播,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第八,进入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营业性舞厅、酒吧、歌舞厅等场所。
第九,自身行为严重践踏社会文明道德规范。
如果有以上行为或是行为倾向,都应当对自身行为思想做出检讨,及时更正,学习更多法律知识。
此外,我国今年来完善了《未成年保护法》同样也补充了预防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相关法规,其中不仅涉及上述行为,还包含了更为严重的扰乱公众治安、参与吸食、贩卖毒品等。
随处可见的“民法典”元素——论“吉言法语”助推新法普及彰显新闻能动

602021第05期 / 总第411期2020年,江苏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政法部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打造民法典宣传品牌,推出了一个以政法部负责人为形象代言人的栏目——“吉言法语”。
2020年6月23日,《盐城晚报》“吉言法语”专栏第一期《悬崖勒马,“一走”不能“了之”》和读者见面,随后,每周一期,每期半版,文字1300字,配一到两张照片,准时和受众见面。
每篇报道的文末,都有记者对该法治事件的评论。
截至2021年2月底,该专栏已经刊登各类法治类稿件35期,其中关于民法典的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从《网络世界,绝不是“法外之地”》到《停水停电是物管公司的“武器”》,从《建湖法院审理“典”后第一案》到《一场没有“赢家”的亲情官司》,“吉言法语”专栏随处可见“民法典”元素。
一、强化专业性,力求宣传精准法律宣传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权威准确的解读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民法典的宣传也是如此。
每期的“吉言法语”都是先选题,从众多的新闻线索中找到几个备选线索,然后对这些线索进行筛选,从时效性、新闻性等要素进行考量、取舍。
选中线索后及时和相关政法单位联系,商定采访时间和大概内容,如果新闻当事人愿意接受采访则安排采访。
稿件撰写过程中,面对相关法律术语,及时向法律专家求教。
在初稿完成后,邀请法律专家协助审稿。
“吉言法语”第35期推出《“以房抵债”为何被“亮红灯”?》,讲述的是一个常被人们忽视的法律常识:债吉德龙——论“吉言法语”助推新法普及彰显新闻能动随处可见的“民法典”元素【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称“民法典”)已经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截至目前新中国体量最为庞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保护私权利的法律汇总。
作为从事法治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宣传“民法典”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如何才能不落窠臼地宣传好这部重要法律,是摆在党媒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民法典;吉言法语;新媒互动送高考生前往考场;开展“微文明 随手拍”“争当文明使者”“爱心妈妈”等活动……多年来,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爱心公益活动项目还在不断延伸。
浅谈程序和实体的关系

浅谈程序和实体的关系161343120 刘明哲一、程序与实体中国法律传统“重实体、轻程序”过去往往被认为是程序依附主义,因此,有些学者在近年来的司法改革中认为我国目前需要进一步强化程序正义的作用。
法律人特别是诉讼法学者不满足程序作为实现实体权利工具的观点,从而追问若程序未实现实体法的价值时,程序难道就无价值?没有实体法时如何判断程序的价值?他们担心程序工具主义会走向只要结果公正、采用何种程序无关紧要的可怕后果.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法治建设最需要程序正义理念之时,程序中心主义的话语进入中国,并迅速成为法学家尤其是诉讼法学家建构理论、评点立法和指引实践的强大武器。
一时间,程序中心主义俨然成为中国法学界的主流观点.程序中心主义作为明确的诉讼法理论,由日本的兼子一教授提出,谷口安平关于“程序法是实体法之母”的论断将此观点推到极致,自治型法也强调“程序是法律的中心”。
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成为十多年来诉讼法学研究引证颇多的作品。
从法律产生的历史来看,程序法先于实体法的确是常见现象。
但程序中心主义的观点也矫枉过正,从而走向了一种程序乌托邦或者说程序浪漫主义,因为程序本身无法承受过重的负荷,过分强调程序的作用反而会导致新的问题。
正如诺内特、塞尔兹尼克主张,程序中心主义加剧了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之间的紧张关系,致使人们的公正期待受挫,从而导致人们对程序正义公正性的怀疑。
在此背景下,有人试图对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进行中庸式、策略性的定位,程序相对主义观点自然出现,即主张程序既有工具理性也有独立价值。
有关程序与实体、程序法与实体法、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关系的四种论点-—程序依附主义、程序工具主义、程序中心主义和程序相对主义,尽管在转型中国加强法治建设的场域下展开博弈,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纠缠和互动,但有一点已基本达成共识,即程序本身的独立价值不容否认。
不过,程序相对实体的独立价值究竟是什么,两者的权重究竟如何,特别是两者冲突时该如何应对,究竟谁更优先,诸如此类的基本问题仍无法达成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法律常识》中案例的作用
中二年级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教育。
我以为:它在初中德育和思想政治课体系中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为,它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其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如何上好初二年级的《法律常识》课对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以为一些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常识中的案例,在教学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我在教学中所运用的典型案例对学生学好《法律常识》,增强法制观念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搜集与教学有关的案例
在教学中,我首先根据教学目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有关的案例。
搜集和整理的案例一定要尽可能地蕴涵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不要凡是案例都无选择地照搬,而不管它是否与本堂课的内容有关。
在教学中要真正使学生在听案例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真实,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防微杜渐,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首先要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材料,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律与其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兴趣。
其次,注意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第三,提出具有普遍性、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实践,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些学生还通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来告诉大家如何知法、守法、懂法、护法,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自觉性。
万事开头难。
良好的开端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譬如,我在讲第一课第一节中的“什么是法律”这个概念时,因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特别注意从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例人手,讲了这样一个案例:青海省某地四年级学生xx因一次考试成绩没有每科达到90分,竟被母亲活活打死。
同学们听完这个案例后,个个义愤填膺,一方面大家为xx这样一个花样年华的少女的忍气吞声而感到悲哀,而另一方面又纷纷谴责女孩母亲惨无人道的行径。
从母亲打死孩子这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例人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教学内容的基本点,懂得了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行为规则——法律。
二、教师要调动学生搜集与讨论各种不同的案例
组织学生搜集和讨论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案例,有助于学生明辨是非,理解现实,增强使命感,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案例的搜集与讨论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分小组讨论案例,也可集体讨论案例。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环境和家庭,对学生们所提供的各种案例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有些案例要去粗取细,去伪存真。
学生们所提供的案例不仅对自己有教育意义,而且也可
以成为我们教师获取教学信息的来源,我们要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这样,教学相长,就会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学生是案例讨论的主体,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同学们可以各抒已见,畅谈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不要急于下定义,一定要让学生把话说完,一吐为快。
特别是对那些上课积极发言,而又敢于大胆提出自己观点和看法的同学,教师更要多加肯定和表扬。
这样,一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另一方面让学生“以案说法”,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理解法理,很容易掌握法律条款,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例如,初二八班的张某同学搜集到这样一起案例:一名中学生由于性情软弱,在遇到高一年级学生对他实施抢劫中,他不是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是采用忍让、退让的方式,使犯罪分子更加有恃无恐,最终将他残害致死。
这一案例发生在北京,如果同学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每个人将如何去面对?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有一位同学激动的说:“从这个案例当中可以说明,如果我们不懂得依靠法律,不但会纵容违法犯罪行为,有时甚至还会陪上自己的性命。
”大家对他的发言表示赞许。
三、案例对《法律常识》课的意义和作用
1.用案例切人问题,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法律常识”课的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较为合理、充分的发挥。
2.教师通过发生在初中生身边的犯罪案例及其分析,不断告诫学生要“防微杜渐”,这样对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3.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贯穿案例分析,灵活地采用了讨论启发学生为主的师生双向共同活动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样容易突破教学难点,抓住教学重点,不仅较好地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而且较为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去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受到教育。
总之,要想使学生真正学好法律常识,教师就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把与学生有关的最新动态、案例、事件及时反映到教学中,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