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幸福观”(朱雪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幸福观”
——学习十八大报告有感
闵教附校朱雪骊
读着十八大报告,有一个词语不断映入我眼帘,那就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语,看不到、摸不着,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是不是“幸福”没有标准模式,只有当事人自己的感受——你觉得自己幸福,那就算全天下人都认为你不幸福,你还是喜笑颜开;你要是觉得自己不幸福,那就算全天下人都认为你幸福,你也会终日愁眉不展。

先给大家说个来自于《论语》的故事。

孔子有个心爱的弟子叫做颜回,孔子说起颜回的时候是这样讲的:“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颜回吃的是粗糙的米饭、喝的是白水、住的是简陋的小巷,就算是孔子的时代,这也是非常贫穷的生活,所以换做别人是不能忍受而感到忧愁的,但是颜回却依旧每天乐呵呵的。

孔子说:贤哉回也,就是“颜回真的很贤德呀!”这就是对颜回的赞美。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觉得颜回幸福吗?毋庸置疑,他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他心里是满足的,这种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已经远远超越了外物能给他带来的影响,因此“回也不改其乐”呀!从颜回的故事,我们能感受到:幸福来源于我们的内心,它和外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从内心感受到幸福的滋味呢?
首先,热爱学习、生活丰富的人一定会感觉到幸福。

人这一辈子,真的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到大学本科毕业,那么在学校就要呆上16年。

如果我们能活到75岁,那么我们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里学习。

我这里说的学习,并不专指在学校的正规学习,我所说的学习是自我的提升,比如坚持每天读书读报、比如有常常学做一个新菜、比如写个博客……热爱学习的人,一定是对生活充满了兴趣的。

在这些人的眼里,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而这些学习每一样都很有意思。

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小提琴爱好者,“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先生则喜欢歌剧。

如果觉得他们二位太伟大难以接近,那让我们来看看身边那些退休之后出入于老年大学的老先生、老太太们,学
钢琴、学书法、学编织、学舞蹈……不断地学习让他们感觉到年轻了、充实了,这样的生活怎么会不幸福呢?与其无所事事、终日哀叹自己的不幸与孤独,不如多读读书、看看报、学学新本领,生活一旦丰富多彩起来,要想不幸福恐怕都很难啊!
其次,经常锻炼、身体健康的人一定会感觉到幸福。

我们都知道,人在运动的时候,身体会分泌一种奇妙的物质叫做“胺多酚”,它最大的作用是可以减轻身体的疼痛,让人心情愉快。

我们常常以工作繁忙、身体疲劳为借口逃避运动,宁可花大量时间窝在沙发里面吃着垃圾食品看电视、或者唱着卡拉OK喝着啤酒找乐子,却不愿意抽出一个小时去打打球、散散步,要知道出汗是在排毒,同时也在分泌胺多酚,运动是会让我们感觉幸福的。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80岁的高龄依旧神采奕奕、精力过人,坚持日日亲自下稻田搞研究,原来他最喜欢游泳和打排球,几乎每天都会去练一练,让自己保持体力。

坚持锻炼让我们身体健康,健康的人抵抗力强不容易生病,没有比生病更加不幸的事情了,总是生病的人怎么能感觉到幸福呢?我相信,一个久病在床的人一定会愿意牺牲自己的财富去换取健康,在他们的眼里,健康才是最为幸福的,不是吗?
再次,感恩知足、乐于奉献的人一定会感觉到幸福。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社会里,说到底就是活在各种人际关系里,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觉,它让人感觉幸福、而不好的人际关系则让人感觉无助与抑郁。

“被尊重”、“被需要”的人,往往是最为乐于奉献自我的人。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一生为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被誉为“加尔各答的天使”。

她活了80多岁,永远为他人服务和奉献,不求回报,甚至拒绝领取诺贝尔和平奖。

对比之下,那些总觉得人家要欺负自己、私底下在算计着自己,于是处处小心、处处设防的人能幸福吗?虽然我们比不上特蕾莎修女的伟大,但如果我们换个思维,多看看别人对自己友好的地方,多念着人家的恩惠,多为别人着想一点,是不是也能多幸福一点呢?
最后,认真工作、自我成就的人一定会感觉到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职业、一份工作,工作本身并无优劣,只有合适与否。

我们靠这份工作养家活口,同样也靠这份工作自我成就,怎么能不认真呢?何必斤斤计较、抱怨不断呢?脚踏实地、把本职工作做成事业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中外
闻名的梵文专家,他从留学德国开始致力于吐火罗文的研究,直到80多岁高龄时才完成专著《吐火罗文译释》,那一刻他一定是倍感幸福的;同样是袁隆平先生的例子,他从小时候的一次郊游确定了“学农”的意愿后,一辈子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为中国、为全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看看身边那些认真工作、自我成就的人,我们怎么能不心生钦佩?而他们,一定是最为幸福的人。

最后还是用《论语》中的另一则故事来结束: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曾皙竟说出一段诗情画意的话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所描述的场景是一种社会大同的景象,国家已经完善到不需要人去治理,人民安居乐业、富足美满。

所以孔子听完曾皙的话,喟然叹曰:我的想法和曾皙一样呀!
幸福的感觉来自于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最重要的一点还有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

我衷心希望大家都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和谐、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