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如何真实地落实到课堂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改革如何真实地落实到课堂上
作者:李秋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倡导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促进课程的民主化。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如何将课程改革真实地落实到课堂上,在教学一线工作25年,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长期不懈的探索,发现:课程改革落实到课堂上是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课程改革的强大生命力在于教师群体的主体参与;课程改革的希望在教师,要求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成长,做到真正轻负高效的课堂。
一、课程改革落实到课堂上,要有完美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第一次发力。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到:教学设计追求精准的教学品质;目标明确,简约而不简单;亲近文本,尊重学科素养;实现有效学习并体现学科味道;每节课课后反思对自己和学生要有启示和提高;每堂课不是所学内容“量”的增加,而应是经历的改变,让学生进课堂与出课堂后不一样,有促动和感悟,即有“增量”;教学设计要有创新,“金字塔一定不是奴隶建造的”。
一个人没有自由宽松空间一定没有创造力,课堂教学中教和学也一样,有压力不能焕发创新。
二、课程改革落实到课堂上,要以教学方式转变为突破口
课堂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思想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符合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是有方向的,教师要做到三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教师不讲;学生能跟学生学会的知识教师不讲;怎么讲都学不会的知识教师不讲;教师不讲正确的废话,在课堂上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教学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观念,把“讲堂”变“学堂”,让“书中学”“做中学”并存。
“书中学”是直接知识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做中学”是间接知识是研究性的实践性学习。
教师的角色从课堂“教学”转向课堂“导学”。
我们都知道:学生教师教材是课堂教学三个基本要素,三者关系决定课堂教学的性质特点效果。
课程改革下学生教师教材是主体导体载体的关系。
世界上也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让教师当风景学生做背景,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决定教师用不同的方法教学就是创新。
三、课程改革落实到课堂上,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组教学”的教学模式。
是对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充分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传统的课程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拥有绝对权威。
教师角色从知识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
大多靠个人力量解决课堂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及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新课程增加教育者间的互动关系,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的组织形式和专业分工。
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解放了学生才解放了教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视学业成绩向重视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静态占有者向动态研究者转变。
每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让课程改革真实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不断追求教育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