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期末复习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期末复习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种草不如种青稞
凌仕江
他最初并不知道种草不如种青稞的道理所在。
那是一个名叫阿里的地方。
传说,那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一个上世纪80年代进藏的中专生。
他刚去的时候正值春满人间的4月,残冬的尾巴就像一道无休止的漠风扫荡了一切生机。
接待他的局长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一口一声地说自己老了,老了。
那个局长的样子看上去的确比其他地方70岁的人还见衰老,然而他的真实年龄却不到50岁,每看一眼局长那张脸,他就不寒而栗:难道50岁之前,我在这里也会这样衰老吗?
最初的几天,他几乎觉得他会疯狂,不分白天黑夜地对着空寂的雪山发怔,仿佛生命正在被狂暴的寂寞飞速地卷走,仿佛它每天都在自己的心灵刻下一道没有印记的年轮。
一个人的时候,他脑子里成天就转念着一个念头:明天醒来就老了!
他顶着星辰,一个人冲到山崖边,握紧拳头——他似乎什么也握不住——声嘶力竭地叫喊着。
那撕心裂肺的声音节奏如花腔般颤动,像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飞过死一般寂静沉睡的荒原,向浩瀚夜空飘去,在凝固的、无边无际的、冰冻了的雪浪上飞奔、回荡,渐渐变得越来越尖细而微弱,很快又消失得无声无息。
没有任何人回答他,只有强劲的岁月在他声音的后面飞逝呼啸。
一个星期以后,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不顾一切地跑到附近的公路上,拦了一辆车,跑了。
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会停在狮泉河边。
那些青青的草儿告诉他:不必怀疑世界,春光依然灿烂,生命从没远逝!
他一下子平静地坐了下来,立刻为自己的冲动感到不可思议。
既而是恐惧,他惧怕将为这次冲动付出沉重的代价,处分、记大过,更严厉的是开除。
不过,很快,他又想,即便如此,也绝不后悔。
这何尝又不是一场壮举呢。
几天后,他回到了阿里。
局长语重心长地问:“去哪里啦?”
“狮泉河。
”
“为啥呢?”
“就是想证实世界是否还活着。
”
“活的,死的?你都看见了?”
“看见了,世界还是活着的。
”
“活着,究竟是个咋样子?”
“挺好,青青的。
”他从怀里掏出一株草。
“嗯,好歹总算见到了绿色。
”
6月,阿里草长莺飞的时候,他把房间收拾得一干二净,还学着当地的藏族人在桌子上铺了一张好看的卡垫,上面摆放了一个盆景,里面只有一棵草。
每天随着气候变化,搬进搬出的,像呵护一个婴儿。
局长看着这一切,蹲在墙角,燃起一支烟,笑也不是,哭也不是,那样的表情使他本来已显苍老的脸上又增加了几道盘根错节的年轮。
终于有一天,局长把他叫到了办公室。
没有别的可说,局长只是胸有成竹地对他说了一句:“你知道吗,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
”
他不问为什么,只是狠狠地点头。
说干就干,他掏出了盆景里的冻土,垫上羊粪,他要种几株青稞试试,他的行动真是可以令万物感动。
他种的青稞像他的心情一样,一天比一天长势喜人,他每天都看着青稞的变化打发寂寞时光。
那阵子,局长还特意跑来告诉他:青稞虽不结实,但是有整齐的穗,也比草高,只要有风吹过,它在阳光下婀娜摇曳的样子,实在是比草好看多了。
不久,局长就退休了。
后来,他也当了局长。
他同样喜欢用老局长那句朴实无华的话,去告诉新来的大学生: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
他期望他们都能像老局长那样,在一个看似不顺心的地方,安心,并且长久地呆下来。
因为,摇曳的青稞,总有成熟的时候……
(选自《今日文摘》2009年1月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作者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不仅可以深入揭示“他”和老局长的内心世界,而且也便于作者站出来发表议论。
B.小说结尾写道“他也当了局长”,说明越是艰难的环境反而越容易使人获得成功,只要能够像青稞一样扎根一处,有所作为。
C.小说擅长用精炼的词语刻画人物形象,“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等言词,表现出老局长对人才的渴望与包容。
D.小说以“他”去到、逃离、回归和最终扎根阿里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生命只有安下心长久呆下去才会走向成熟。
2.小说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阿里地区环境的恶劣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3.局长说“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这句话有哪几层意思?
【答案】1. B
2.①自然条件:春满大地的四月没有生机,只有空寂的雪山;②老局长的老相: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二十岁;③“他”的感受:喊叫没有回应,觉得生命在虚度,内心充满恐惧,逃离阿里。
3.①自己好好活着,再艰苦的世界也有生气;②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生命也不要甘于平凡,而是要出类拔萃;③在艰难的环境中,更需要的是像青稞一样地有所奉献和作为。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B项,“越是艰难的环境反而越容易使人获得成功”于文无据。
小说结尾所写的“他也当了局长”,说明要像青稞一样扎根一处,有所作为,生命才会走向成熟。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阿里地区环境的恶劣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是考查对小说中环境描写方法的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考生要认真阅读小说,要抓住题干中“恶劣”一词,找到表现阿里地区环境的恶劣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概括分析。
环境描写既有正面的描写,也要找到侧面描写的语句:“春满人间的4月,残冬的尾巴就像一道无休止的漠风扫荡了一切生机。
”只有空寂的雪山,看不到一丝绿色。
这是从自然条件直接介绍环境的恶劣。
“那个局长的样子看上去的确比其他地方10岁的人还见衰老,然而他的真实年龄却不到50岁”,这是通过局长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二十岁的老相侧面介绍阿里环境的恶劣。
“那撕心裂肺的声音节奏如花腔般颤动,像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飞过死一般寂静沉睡的荒原,向浩瀚夜空飘去,在凝固的、无边无际的、冰冻了的雪浪上飞奔、回荡,渐渐变得越来越尖细而微弱,很快又消失得无声无息。
没有任何人回答他,只有强劲的岁月在他声音的后面飞逝呼啸。
一个星期以后,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不顾一切地跑到附近的公路上,拦了一辆车,跑了”,最后,小说通过“他”的亲身感受侧面表现阿里地区环境的恶劣。
考生只要从环境自身、局长的老相和“他”的内心感受三个方面回答即可。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局长说‘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这句话有哪几层意思”,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
有的语句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解答本题时,要阅读小说,抓住关键句来理解局长的话。
如“那阵子,局长还特意跑来告诉他:青稞虽不结实,但是有整齐的穗,也比草高,只要有风吹过,它在阳光下婀娜摇曳的样子,实在是比草好看多了”“他同样喜欢用老局长那句朴实无华的话,去告诉新来的大学生: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
他期望他们都能像老局长那样,在一个看似不顺心的地方,安心,并且长久地呆下来。
因为,摇曳的青稞,总有成熟的时候……”,在这些句子中,不难理解局长说的“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好好活着,再艰苦的世界也有生气;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生命也不要甘于平凡,而是要出类拔萃;在艰难的环境中,更需要的是像青稞一样地有所奉献和作为。
再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他”去到、逃离、回归和最终扎根阿里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生命只有安下心长久呆下去才会走向成熟。
本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结合全文思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唢呐王
徐树建
今年青山乡唢呐大赛爆出了冷门。
连续几年的冠军得主“唢呐王”韩老海与一个叫林宝贵的年轻人得分相同,评委会决定后天再次决赛。
韩老海心情有点郁闷,自己只会一些老掉牙的曲子,可林宝贵会的曲子更多更时尚,看样子属于自个儿的辉煌时代要过去了,而且年轻气盛的林宝贵还放出话来,决赛志在必胜。
瘦竹竿来了,明天他儿子结婚,特来请韩老海吹唢呐助兴。
韩老海满口答应,谁知瘦竹竿提了一个奇怪的要求:“老海哥,你必须吹足半个小时,其间不能中断,最多换口气、喝口水,我给你200块钱酬劳。
”
送走瘦竹竿,胖根又来找他,他儿子也明天结婚,也请韩老海吹唢呐。
韩老海一听,说:“你来迟了,我已经答应瘦竹竿了。
”胖根顿时急了,脸红脖子粗地嚷道:“又让他抢了先,他凭什么事事都压我?他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你一口气吹半个小时,等再给我家吹时就没劲了,他这是故意挖坑要我好看!”
韩老海想了想,突然明白了,瘦竹竿和胖根两家房子一前一后,曾经因为一点小事闹得不愉快,两家儿子选择同一天结婚也是在暗地里较劲哩,而现在抢夺他韩老海同样是为了向对方示威。
这时,胖根叫道:“老海哥,你可以给他吹完,休息一下再给我吹,但要吹足一个小时。
我给你400块。
”
韩老海说道:“最多半小时,我岁数大了,真的吹不动了。
”
胖根急了,喊道:“谁不知道你是唢呐王,怎么会吹不动?我给你500!”
韩老海一字一句用力地说道:“甭说500,就是5000也不行.我只吹半个小时。
”
胖根气得喘起粗气来了,说道:“老海哥,我一向尊重你,你不帮我这个忙,就别怪我翻脸无情了,我听说这回唢呐大赛林宝贵跟你打了个平手,你不答应的话,我就找他了。
”
韩老海说:“随你找谁,我不生气。
老伙计,何苦呢……”
胖根暴跳如雷;“老海,以后我就没你这个朋友了,再见!”
第二天,韩老海来到瘦竹竿家,他举起锃亮的唢呐,一扬头,一首首欢快的唢呐曲调奏了起来,大伙们忙着迎新娘,院内院外顿时一片欢腾。
没过多久,胖根家也传来嘹亮的唢呐声,吹唢呐的自然是林宝贵。
韩老海像是没有听到,依旧专注地吹着,那曲调如行云流水,中间没有半点停顿.果然是唢呐王,大家个个鼓掌叫好。
半个小时到了,韩老海走了,而隔壁胖根家的唢呐声还在响着,并且越发高亢,看样子林宝贵真的要吹足一个小时了,瘦竹竿全家人的脸顿时阴了下来。
谁知,就在这时又有一阵唢呐声响了起来,听声音隔着老远,可丝毫没有被林宝贵的唢呐声压下去,反而更显得穿透人心。
这是谁吹的啊?
很快有人来说,王奶奶刚刚咽气,享年98岁,高寿而仙游算是喜丧。
而吹唢呐的人正是韩老海!
可他昨天不是跟胖根说,他只能吹半个小时吗?为什么现在还这般有劲?
两户娶亲的人家正发愣。
林宝贵放下了唢呐,沉吟了一会儿对胖根说:“胖叔,我吹足半个小时了,我不吹了,我事先答应你吹足一个小时,现在算我违约,辛苦费不要了。
”
一向牛脾气的胖根此刻竟没发脾气,他望向唢呐声传来的方向,喃喃道:“老海哥,我懂你的苦心了!”
第二天,村里传出一个新闻:瘦竹竿和胖根两家和好了,瘦竹竿主动拎着两瓶好酒登了胖根的家门……
紧接着,村里又爆出一个新闻,林宝贵来到韩老海家,心悦诚服地说:“老海叔.我不和你比了,因为我不如你,你才是真正的唢呐王。
”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老海只会吹一些老掉牙的曲子,年轻的唢呐手林宝贵年轻气盛,吹的曲子也更时尚,韩老海因此有些郁闷,对决赛没有信心。
B.瘦竹竿和胖根都找到韩老海,都想压住对方,可见两家积怨很深,谁也不想让步,这反映出农村中普遍存在的自私、狭隘和偏见。
C.结尾部分是胖根说“老海哥,我懂你的苦心了”,而主动提出和解的却是瘦竹竿,说明瘦竹竿同样理解了韩老海的良苦用心。
D.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同绕吹唢呐展开,一波三折,反映了当今农村邻里之间的一些矛盾,能够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2.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3.故事最后,林宝贵为什么说韩老海“才是真正的唢呐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引出主要人物韩老海和林宝贵,并简要交代了二人的特点。
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③与出乎意料的结果相呼应,前后形成较大反差,使小说更具艺术魅力。
3.①林宝贵发现自己的水平其实不如韩老海。
韩老海在距离较远的王奶奶家吹奏,唢呐声丝毫没有被林宝贵的唢呐声压下去,反而更显得穿透人心。
②林宝贵感到自己在品格上不如韩老海。
韩老海不会为钱加长吹奏时间,他却答应了。
③林宝贵对韩老海能够使仇家变和睦感到心悦诚服,自愧不如。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
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A项,该项考查小说的情节,正确;
C项,考查小说情节内容,正确;
D项,该项考查小说结构和主旨。
B项,“普遍存在的自私、狭隘和偏见”错误,因为文中的“韩老海”“林宝贵”都不自私、狭隘,胖根
和瘦竹竿也都摒弃前嫌,可见“自私、狭隘、偏见”并不普遍。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首先要根据题干的提问,明确设题的段落,如本题“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小说第一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与下文的关联。
从文中来看,第一段主要交代唢呐大赛上韩老海和林宝贵打成平手,并准备再次决赛,从内容上来看,第一段把韩老海和林宝贵两个主要人物引了出来,并且交代了二人的特点,韩老海“只会一些老掉牙的曲子”,而林宝贵“会的曲子更多更时尚”;从结构来看,第一段交代之后二人要决赛,并且展示二人对决赛的态度,韩老海是郁闷,认为自己的辉煌时代要过去了,而林宝贵则“放出话来,决赛志在必胜”,那么结果到底如何?小说开头以此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而小说的结尾林宝贵心悦诚服地承认韩老海的唢呐王的地位,前后形成反差。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情节,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故事最后,林宝贵为什么说韩老海‘才是真正的唢呐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然后理解这“真正的唢呐王”包含的意思,再结合上文韩老海和林宝贵的表现进行概括。
从文中来看,小说最后“林宝贵来到韩老海家,心悦诚服地说:‘老海叔,我不和你比了,因为我不如你,你才是真正的唢呐王’”,这里的“真正唢呐王”应包括技艺和人品两个方面,是这两个方面才让林宝贵真正“心悦诚服”。
结合上文来看,先看技艺,“就在这时又有一阵唢呐声响了起来,听声音隔着老远,可丝毫没有被林宝贵的唢呐声压下去,反而更显得穿透人心”“现在还这般有劲”,同样是吹唢呐,距离较远的韩老海竟然没有被林宝贵压下去,还更“穿透人心”,这让林宝贵认识到韩老海吹唢呐的技艺之高超。
从人品上来看,“一向牛脾气的胖根此刻竟没发脾气,他望向唢呐声传来的方向,喃喃道:‘老海哥,我懂你的苦心了!’”“瘦竹竿和胖根两家和好了,瘦竹竿主动拎着两瓶好酒登了胖根的家门”,这两家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与韩老海分不开,这让林宝贵佩服;面对胖根的要求,“韩老海一字一句用力地说道:‘甭说500,就是5000也不行.我只吹半个小时’,韩老海不会为钱加长吹奏时间,林宝贵却答应了,这一点让林宝贵佩服。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
“去包队吗?
“是。
胜利大队。
”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一一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
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
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
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
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
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一一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
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
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
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
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
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
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
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
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
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
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
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