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菌血症流行病学及影响近期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医院感染假丝酵母菌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

1 9 f r a g me n t s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e f f u s i o n s f r o m p r i ma r y l u n g c a n c e r
E J ] . C h e s t , 2 0 0 5 , 1 2 8 ( 4 ) : 2 2 9 8 2 3 0 3 . [ 3 ] S h i t r i t D, Z i n g e r ma n B . D i a g n o s t i c v a l u e o f C YF R A 2 1 - 1 , C E A,
c a r c i no e mb r yo ni c a n t i g e n, n e u r o n — s pe c i f i c e n o l a s e a n d c yt o ke r a t i n
_
C E A、 C A1 9 - 9 、 C A1 2 5 是 重 要 的肿瘤 标 志 物[ 4 ] 。 在 本 次
o f 1 1 6 c a s e s a n d r e v i e w 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 J ] . On c o l o g i s t , 2 0 0 5 , 1 0
( 7 ): 5 0 卜5 O 7 .
[ 4 ] 陈涛 , 唐 育斌 , 杨椿, 等. T S GF等 多 项 肿 瘤 标 志 物 联 合 检 测 在 恶
6 . 3 ) n g / mL、 CAI 9 — 9( 8 5 .5士 2 6 . 1 )U/ mL、 CA1 2 5( 2 8 9 . 8±
2 . 1 两 组 肿 瘤 标 志 物 比较 结 核 病 组 E C E A( 6 . 5 ±3 . 8 ) n g / m L、 C A1 9 — 9( 5 4 . 1 ±1 3 . 2 ) U/ mL - ] 与肺 癌 组 [ C E A( 4 1 . 3 ±8 . 9 )
菌血症演示课件

患者因免疫力下降,容易并发其他部 位的感染,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菌血症可能导致多个器官受累,引发 功能障碍,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肾衰竭等。
预防措施建议
加强个人防护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皮肤 破损,减少病原菌入侵的 机会。
提高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睡眠 ,适当锻炼,增强身体抵 抗力。
$number {01} 汇报人:XXX
2024-01-22
菌血症
目录
• 菌血症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案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与展望
01
菌血症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菌血症是指细菌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或静脉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在血液中繁殖,引起全身性感染的一 种疾病。
提高治疗依从性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支持方法
包括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需求,给予关心和鼓励;提供疾病相关知识和信息,帮助患者正确 面对疾病;引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冥想等心理调适方法,缓解紧张情绪。
家属参与和沟通技巧
家属参与的重要性
家属是患者的重要支持者,他们的参与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 的挑战。
分型
根据病程和临床表现,菌血症可分为急性菌血症和慢性菌血症。急性菌血症起 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而慢性菌血症则病程较长,病情相对较轻。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及标准
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头痛、 恶心、呕吐、心率加快、呼吸急 促等全身感染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培养阳性是诊断菌血症的金标 准,同时可结合血常规、C反应蛋 白(CRP)、降钙素原(PCT) 等炎症指标进行辅助诊断。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感染的分析

营养 ,发现疑 似真 菌感染后及 时拔 出导管且与血标 本进行送检 ,经检 测结果 显示5 例 患者导 管培养呈 现阳性 ,与血培养 结果保持 一致性 。 由此可 知此5 例 患儿有 可能发 生导管相 关性真菌 感染症状 。而此疾 病 发生往 往出现在 5  ̄ 7 B ,此 时节往往多 雨 ,气候 潮湿炎热 ,对于真 菌 生长具有较高促进作 用。对MC U内空气 、所用设备等 实施 真菌培养 , 并未有真菌 出现 ,由此可知查到真 菌来源存在一 定困难 度。 在 临床 中新生儿假丝酵母菌病进行治疗 时往往采用抗 真菌药物 ,所 应用药物主要为氟康哇和二性霉素B 等。临床中氟康 哇由于具有较长半 衰期 、亲脂 性较弱 、低蛋 白结合率等优势 ,属于具有较高理 想性的一
时间会增长 ,由此感染真 菌的概率 明显上 升。所 以与患儿 相接触前需 严格 执行洗手制定 ,采用的用具应 经彻底 性消毒 ,由此可 以有效避免 院内真 菌感染症状发生 。
选取9 例重症 监护室 内假丝酵母菌 败血症感 染新 生儿 ,分析 其治疗 效
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 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选取 我院2 0 1 2 年1 B至2 0 1 3 年1 2 月9 例 重症监护室 内假
医院感染 败血症 是新生儿 重症监 护病房 ( N1 C U)内导致 新生 儿 死亡 的一种重要原 因,假丝酵母 菌败血症属 于较为常见 菌种… 。本 文
后 ,显示2 9 %经培养 存在 假丝酵母 菌 。有研 究对N I C U 新 生儿观 察 , 分析 1 2 h 内与平均 医护人员相接触 频率 达到7 8 次。通常病情更为 严重 时,早 产儿通过检查 及侵 人性操作频率 也越多 ,而经广谱抗 生素治疗
加 ,提高 了病死率 。在本文研究 中 ,8 例患者 均置人P I C C 并实施静 脉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感染九例分析

培养阳性。 例假丝酵母菌7 24 例,- 月份7 例。
9 例中以外院转人的 1 例临床表现最为严重和 典型, 现详述如下: 该例出生后因呼吸窘迫综合征呼
转入的1 通过经皮中心静脉置管(IC 1 例) P )另 C ,
例通过外周静脉途径接受静脉营养。
因结肠穿孔, 于生后 3 行肠造疹术, 1 d d 生后 3 因粘
・6 5 ・ 9
连性肠梗阻再次手术; 例因呼吸窘迫综合征, ; 1 继发 慢性肺部疾病, 长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 病程中曾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4 例因呼吸窘迫综合征在 dl ; 当地医院呼吸机辅助通气 4 9 d 例全部 自出生当 o 天起应用抗生素 1 一 5 7 2 d其中4 , 例应用 1 种抗生
ptn ree at n t r y S ptn wrc d t d d io ptnt ta etwr aet e i d f 脚 h a . aet e , i ad n aet r t n e i s v n u c i e p i i s u w e n n i h em s x e r e o e e e ge u in t p et C nl i s h h h fts Cni s tei i n br ia s v p场 h a n. c sn Te rk o o ad a ima e o n n e s o u o r i i a r f d e c g s c p n n t w f
NICU内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

洗手装置外 , 在每张床旁配备 健之素手消毒 剂和 P E手套 , 在每个水槽旁增添一台 自动干手机和持 续供应一次性抽取式擦手纸 , 每个水槽上贴有“ 六
步法洗手” 的宣传 画, 使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前后均
严格 规范 洗手 。
血症患儿 , 现就其危险因素提 出相关 的护理对策 ,
报 告如下 。 1 临床 资料
312 环境及空气的消毒 : C .. NIU收治的新生儿 病情严重 , 各种抢救技术和侵入性操作多 , 易造成 感染 , 因此应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 重视患儿周 围环 境的定期消毒。采用空气动态循环 消毒机进行空 气消毒, 通风是减少空气 中致病微生物有效而简 单易行 的办 法 , 窗换 气 每 日 2 开 ~3次 , 次 2 ~ 每 0 3 i; 0m n病床终末消毒采用床单位臭氧消毒器消毒 3 i; 0mn 物体表面及地面每 日 110 用 : 施康消毒液 0 擦拭 3 , 次 若有血液 、 体液污染时 , 及时清洁消毒, 并提高消毒剂浓度。 313 吸氧装置及呼吸机管道 的消毒 : .. 近年来文 献报道 吸氧装 置 及 呼吸 机管 道 受细 菌 污 染 日益 增 多, 致病菌检出率可高达 2 %[ 若不及时消毒灭 0 ,
呼吸窘迫综合征 , 例结肠穿孔患儿先后行肠造瘘 1 术和黏连性肠梗 阻手术 ; 9例首次血培养均阴性 ,
出现败血 症 症 状 后 即 复 查 血 培养 , 培 养 出假 丝 均
酵母菌 , 同时拔除 8例 PC IC导管并送导管尖端培 养 , 例培养出假丝酵母菌。 6 12 结 果 6例 治愈 , 例 放弃治 疗 , 死亡 。 . 1 2例 2 假 丝酵母 菌感染 的危 险 因素 本组 9 例全部为胎龄小于 3 周 的早产儿 , 3 其 中 23为 V B 9 自出生当天起均应用 1 / L W; 例 种或 多种广谱抗生素 , 间长短不一 ; 时 9例均应用完全 肠外营养 , 例应用 PC 8 IC置管 ;/ 13曾应用人工呼 吸机 , 均符合真菌感染高危因素[ 。
ICU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进展

・ 9・
I C U真 菌 感 染 高危 因素分 析 及 护理 进 展
田 雯娣
摘要 综述 了I C U真 菌感 染的 高危 因素及应 对措 施。应对措施 包括 了呼吸道 管理 、 机械 通气的护理、 严格 无菌操作 、 尿管管理 、 深静
、
脉导 管管理及 皮肤 真菌感染护理。认为提 高对 I C U真 菌感 染的认识 . 可以更好的应对 、 降低 I C U患者 的死 亡率。 关键词 : I C U; 真菌感染 ; 高危 因素; 护理 中图分类 号 : I t 4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6 4 1 1 ( 2 0 1 4 ) 0 1 - 0 0 0 9 - 0 3 菌感染多见 于恶性 血液疾病 患者。 1 . 2 I C U肺 真菌感 染 还 与长期 使 用 糖皮 质 激素 、 患有 C O P D ( 慢 性阻塞性肺病) 、 严 重肝功能衰竭有关 。李 昂等的观察 组
单孢 菌 、 大肠埃 希菌 ) 。 由于真 菌感染 多发 生 于机体 免疫 力 低 下, 器 官功能 障碍的老年 患者 , 其 预后 差 , 死 亡率 高 , 成 为近 年
来美 国 I C U患者 的 主要 死亡 原 因 J , 同时也 是 美 国 院 内感 染 的主要病 原体 。据调 查发生 在美 国 的院 内感染 其 中念 珠菌 感
的原 因, 其 胃肠道 内乳酸杆菌 、 双歧杆菌减少 , 菌群失调 , 易继发
染为多 , 其 中肺部 感染 占7 2 . 4 %( 2 1 / 2 9 ) , 泌尿系感染 占 2 7 . 6 %
( 8 / 2 9 ) , 肠道 感染 占 6 . 9 %( 2 / 2 9) ; 真 菌感 染 以 白色念 珠菌 居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肺部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将2 0 9例 呼吸机相 关性
肺炎患 者按 是否存在肺部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分 为感 染组和对照组 , 比较两组年龄 36 0岁 、 男性 、 合并 2种或 以上基 础疾病 、 住 院时间 >3 0 d 、 入住 I C U> 5 d 、 发生院内感染 >1周 、 留置导尿 > 5 d 、 留置 胃管 >5 d 、 深 静脉置 管 >5 d 、 气 管切开或插管 > 5 d 、 有创通气 > 5 d 、 应 用糖皮质激素 >7 d 、 应用制酸剂 、 应用镇静剂 >3 d 、 血 白蛋 白低 于 < 2 5 g / L、 抗菌治疗 >2周 、 更换抗 菌药物 >3种 、 联合用药 > 7 2 h 、 1年 内住 院 >2次 的构成 比。对感染 组和对照组有 差异 的影响因素进行多 因素 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 。结果 多因素 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 , 应用糖皮 质激素 > 7 d 、 应用 制酸剂 、 血 白蛋 白 < 2 5 s / L 、 更换抗 菌药 物 > 3种 、 1年 内住院 >2次与是呼吸机相关性肺 部假丝 酵母 菌属感 染有关 ( P< 0 . 0 5 ) 。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患者发 生肺部 假丝酵 母菌 属感 染受 多种 因素影 响 , 应积极 消除 各种 危险
山东 医药 2 0 1 5年第 5 5卷第 3 8期
延长 , 故可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突变型 p 5 3蛋 白。 能与 胃癌进 展 相 关 , p 5 3基 因表 达 可 能 与 胃癌 组 织
有研 究发 现 p 5 3阳性表 达率 与淋 巴结 转 移及浸 润 深
度有 关 , 而且 与肿 瘤增 殖能 力关 系密 切 , 提示 p 5 3能
p 5 3表达有 相 关 性 。提 示 p 5 3和 K i - 6 7蛋 白表 达 可
口腔假丝酵母菌感染和带菌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甘 草酸 与锌 结 合 的有 机 锌 制 剂 , 两 种 成 分 在 治 疗 斑 秃 时 发挥 了不 用 的协 同作 用 , 在 儿 童 多 发性 斑 秃 患
2 0 0 2, 4 1 ( 1 1 ) : 7 4 8 - 7 5 3 .
[ 6 ] 杨竹 生 , 林 麟 .自 身反应性 T细胞与斑秃 [ J ] .国际皮肤性病学
杂志 , 2 0 0 6 , 3 2 ( 6 ) : 3 6 2 .
可透 达 1 . 5 m m 的真 皮浅层 ] , 是诱 导皮 损 中病 理 性 T淋 巴细胞 凋亡 的最 佳 波 长 , 对 T淋 巴细胞 参 与 的
率、 有效率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合甘 草 锌颗粒 治疗 时痊 愈 率更 高 , 起效更快 , 效 果更 加显 著 , 值得 临床 应用 及推 广 。
参考文献 :
[ 1 ] 张学军 .皮 肤性 病学 [ M] .第 6版 , 北京: 人 民卫生 出版 社 ,
2 0 0 6 .1 6 8 —1 6 9 .
a r e a t a[ J ] .D e r ma t o l S u r g , 2 0 0 7, 3 3 ( 1 2 ) : 1 4 8 3 — 1 4 8 7 . [ 5 ] T a n E, T a y Y K, G o h C L, e t a 1 . T h e p a t t e r n a n d p r o i f l e O f a l o p e c i a a r e a t a i n S i n g a p o r e— a s t u d y o f 2 1 9 A s i a n s [ J ] .I n c J D e r ma t o l ,
老年ICU患者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行感染分析

·论著·老年ICU患者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行感染分析王艳惠肖广辉钟殿胜邓琦张雯琴李世彬胡志东李金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保健医疗部(王艳惠、肖广辉、张雯琴、李世彬),肿瘤科(钟殿胜),微生物检验科(胡志东、李金);30019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邓琦)通讯作者:肖广辉,Email:guanghui_xiao@DOI:10.3969/j.issn.1008-9691.2018.02.017【摘要】目的观察老年重症加强治疗病房(GICU)患者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行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5年6月收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GICU血培养或导管培养真菌阳性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45例(近平滑菌感染组),非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15例(非近平滑菌感染组)。
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和机械通气、基础疾病、导管相关感染、置管方式患者例数以及肌酐(Cr)、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等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统计两组患者7、14和28 d生存率,观察不同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和对肝功能的损害情况。
结果非近平滑菌感染组患者机械通气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近平滑菌感染组〔73.3%(11/15)比33.3%(15/45),P<0.05〕,其余各项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近平滑菌感染组和非近平滑菌感染组患者7、14和28 d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 d:82.2%(37/45)比66.7%(10/15),14 d:75.6%(34/45)比60.0%(9/15),28 d:66.7%(30/45)比46.7%(7/15),均P>0.05〕。
酵母菌感染

酵母菌感染关于《酵母菌感染》,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日常生活的自然环境之中,是有很多细菌存有的,当身体的抵抗力和抵抗能力减少的情况下,这种细菌便会乘虚而入,影响身体的身心健康,而酵母便是这种细菌中的一个。
实际上酵母是存有于身体当中的,假如说它的总数是在一切正常的范畴以内得话,并不会给身体的身心健康当来影响。
说白了的酵母感染,是由于有益菌失调所造成的一种细菌感染状况,它主要是存有于女人的阴道以内,如果是发生了酵母感染得话,也就是会造成女性妇科炎症的病症出現,实际酵母感染的有关专业知识,文中为您作出深入分析。
酵母感染可能会产生在人体的一切位置,产生目标无论性別。
16-35岁中间的女士更非常容易出現阴道内酵母感染,但它也可能产生在10岁上下的女生或年龄超过35岁的女性的身上。
阴道内酵母感染不一定是由性生活造成的。
阴道内酵母感染的临床症状便是下身痒痛。
别的病症包含阴道分泌一种乳白色无气味的粘液,多伴随外阴唇炙热疼痛,尤其是在小便时。
并并不是每一个女士都是出現所述病症,但大致而言,如果不出現痒痛,那麼也不太可能是酵母感染。
一些女士在生理期会出現分必物,一般这并不暗示着她出現了酵母感染状况,尤其是在沒有出現痒痛病症的状况下。
虽然痒痛是酵母感染的临床症状,但假如以前从没出現过感染,你可能难以搞清楚是啥造成了你的不适感。
这就需要医师的确诊。
之后,假如再出現相近的病症,你也就能搞清问题的所属,或是最少能差别酵母感染和别的症状。
了解了酵母感染能够造成的病症都有哪些以后,针对女性朋友而言,在平常一定要留意防止酵母感染的状况产生,尤其是在经期即将完毕的情况下,要留意私密部位的环境卫生,防止酵母感染出現,给您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酵母菌菌落生长动力学及其对代谢的影响论文素材

酵母菌菌落生长动力学及其对代谢的影响论文素材酵母菌菌落生长动力学及其对代谢的影响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空气、土壤、水体中,也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微生物。
酵母菌具有很高的生殖速度和代谢能力,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酿酒业、生物燃料生产等领域。
了解酵母菌的生长动力学以及其对代谢的影响,对于优化生产工艺、改良菌株性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酵母菌菌落生长动力学酵母菌的生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菌落生长动力学是研究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生长速率的科学。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测定关键指标等方法,可以揭示酵母菌菌落的生长规律。
1. 生长曲线研究酵母菌菌落生长动力学的第一步是确定其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描述了酵母菌在培养基中生长量随时间的变化。
常见的生长曲线包括S 型曲线、对数曲线等。
其中,S型曲线是典型的酵母菌生长曲线,包括潜伏期、指数期、平稳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通过测定生物量、光密度、ATP含量等指标,可以建立起酵母菌菌落的生长曲线,分析其生长规律。
2. 影响因素酵母菌的生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营养物质、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
营养物质是酵母菌生长的基础,不同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都会对酵母菌的生长速率产生影响。
温度是影响酵母菌生长速率的重要因素,过低或过高的温度都会抑制生长。
pH值对于酵母菌的生长和代谢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酵母菌株对pH值的要求也不同。
氧气浓度是酵母菌产酒、产酸等代谢过程的关键因素。
二、酵母菌菌落对代谢的影响酵母菌是一类代谢活跃的微生物,其代谢过程对于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酵母菌菌落对代谢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开发新的酿造方法、提高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
1. 酒精发酵酵母菌通过酒精发酵将糖类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是酿酒业中不可或缺的微生物。
菌落的生长速率和产酒能力密切相关,通过调控生长条件可控制菌落对糖的利用率、酒精产量和发酵效率,从而提高酿酒的产量和质量。
《2024年呼吸科真菌性肺炎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分析》范文

《呼吸科真菌性肺炎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呼吸科疾病的治疗与诊断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然而,真菌性肺炎作为呼吸科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机制和致病因素尚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重点分析呼吸科真菌性肺炎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理论参考,并提高对真菌性肺炎的认识与治疗水平。
二、病原学分析1. 常见病原菌呼吸科真菌性肺炎的病原菌主要包括曲霉菌、念珠菌、毛霉菌等。
其中,曲霉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感染多与机体免疫力下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等因素有关。
念珠菌感染则多见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
毛霉菌感染则多见于糖尿病患者。
2. 病原菌传播途径真菌性肺炎的病原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如患者吸入含有病原菌的空气中的孢子或分生孢子而感染。
此外,医源性传播也是真菌性肺炎的重要传播途径,如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医护人员手部未彻底清洁等。
三、危险因素分析1. 免疫力下降免疫力下降是导致真菌性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慢性疾病、老年人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更易感染真菌性肺炎。
此外,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结核病等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2.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患者体内的微生态平衡,使有益菌群减少,而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
因此,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是导致真菌性肺炎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
3. 医院环境及医疗操作医院环境及医疗操作也是导致真菌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之一。
如医院内空气污染、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医护人员手部未彻底清洁等都可能成为真菌性肺炎的传播途径。
此外,医疗器械如呼吸机、吸痰器等在使用过程中若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清洁,也可能成为致病菌的传播途径。
4.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其他如气候潮湿、空气湿度大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真菌性肺炎的发病率。
此外,长期接触鸟类、宠物等也可能成为致病菌的传播途径。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呼吸科真菌性肺炎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免疫力下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医院环境及医疗操作等因素都是导致真菌性肺炎发生的重要因素。
酵母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酵母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风险评估目的本次报告旨在对酵母菌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以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实验活动的安全进行。
二、风险评估方法以酵母菌实验活动为基础,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风险评估:1. 仔细研究酵母菌实验活动的操作流程,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因素;2. 调查相关历史数据和文献,了解酵母菌实验活动中已发生的安全事故;3. 执行现场考察,观察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的安全状况;4. 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酵母菌实验活动中的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经验。
三、风险评估结果根据以上方法,对酵母菌实验活动的风险评估结果如下:1. 潜在危险因素:酵母菌实验活动涉及的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2. 已知安全事故:过去发生过实验设备故障导致化学物质泄漏的情况;3. 现场考察结果: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整体维护良好,但一些安全警示标志不清晰;4. 访谈结果:相关人员对安全问题的认识较为一致,但个别人员对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不够重视。
四、风险管理措施为降低风险并确保实验活动的安全性,建议采取以下管理措施:1. 使用化学物质时,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手套和防护眼镜;2. 定期检查实验设备的安全性能,确保设备运行正常;3. 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参与实验活动的人员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储存的意识;4. 更新并加强安全警示标志,确保人员能够清晰理解相关安全要求;5. 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化学物质泄漏或事故情况。
五、风险评估报告结论本次酵母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发现,酵母菌实验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但通过适当的管理措施,这些风险可有效降低。
建议执行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实验活动的安全性。
《2024年呼吸科真菌性肺炎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分析》范文

《呼吸科真菌性肺炎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真菌性肺炎的发病率在呼吸科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此类病症的研究和治疗成为临床的重要课题。
本篇将围绕呼吸科真菌性肺炎的病原学和危险因素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病原学分析1. 常见病原菌呼吸科真菌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包括曲霉菌、念珠菌、毛霉菌等。
其中,曲霉菌是最为常见的致病真菌,其具有极强的致病力,能够引起严重的肺部感染。
2. 病原菌致病机制真菌性肺炎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真菌的侵袭力、毒力和宿主的免疫状态。
真菌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利用其细胞壁和分泌的酶等物质破坏宿主呼吸道黏膜,进而在肺组织内繁殖,引起肺部感染。
三、危险因素分析1. 宿主因素(1)免疫功能低下:包括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这些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袭。
(2)年龄因素: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功能减弱,容易发生真菌性肺炎。
(3)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等,这些疾病导致肺部结构改变,容易发生感染。
2. 环境因素(1)医疗环境:医院内由于患者众多,空气中的真菌含量较高,容易引发真菌性肺炎。
(2)气候因素:潮湿、高温的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增加真菌性肺炎的发病率。
(3)职业暴露:如长期接触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可能增加患真菌性肺炎的风险。
四、诊断与治疗诊断真菌性肺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上,首先应去除诱因,如停用免疫抑制剂、控制血糖等。
其次,根据病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同时,加强支持治疗,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对于重症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五、预防措施(1)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式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2)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高温的环境中。
(3)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免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影响微生物生长与死亡的因素

影响微生物生长与死亡的因素影响微生物生长与死亡的因素生长是微生物与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一定限度内环境因子变化会引起微生物形态、生理或遗传特性发生变化。
但超过一定限度的环境因子变化,常常导致微生物死亡。
反之,微生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通过自身活动,改变环境条件,以适合于它们的生存和发展。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
为了抑制和消除微生物的有害作用,人们常采用多种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来抑制或杀死微生物。
常用以下术语来表示对微生物的杀灭程度。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及细菌芽胞、霉菌孢子等),称为灭菌。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仅能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芽胞和孢子不一定完全杀死,称为消毒。
用来消毒的药物称为消毒剂。
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方法称为防腐或抑菌。
用于防腐的化学药品称为防腐剂。
某些化学药物在低浓度时为防腐剂,在高浓度时则成为消毒剂。
无菌:指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
采取防止或杜绝一切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物体的方法,称为无菌法。
以无菌法操作时称为无菌操作。
在进行外科手术或微生物学实验时,要求严格的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不同的微生物对各种理化因子的敏感性不同,同一因素不同剂量对微生物的效应也不同,或者起灭菌作用,或者可能只起消毒或防腐作用。
在了解和应用任何一种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抑制或致死作用时,还应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例如在增高温度的同时加入另一种化学药剂,则可加速对微生物的破坏作用。
大肠杆菌在有酚存在的情况下,温度从30℃增至42℃时明显加快死亡;微生物的生理状态也影响理化因子的作用。
营养细胞一般较孢子抗逆性差,幼龄的、代谢活跃的细胞较之老龄的、休眠的细胞易被破坏;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对微生物遭受破坏的效应也有明显的影响。
如在酸或碱中,热对微生物的破坏作用加大,培养基的粘度也影响抗菌因子的穿透能力;有机质的存在也干扰抗微生物化学因子的效应,或者由于有机物与化学药剂结合而使之失效,或者有机质覆盖于细胞表面,阻碍了化学药剂的渗入。
最新:罕见酵母菌感染诊断和管理全球指南(完整版)

最新:罕见酵母菌感染诊断和管理全球指南(完整版)新出现非念珠菌、非隐球菌的酵母菌作为住院患者侵袭性酵母菌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
然而,临床上对这些酵母菌引起感染的知识是不够的。
由于这些菌属缺乏临床药物折点,故抗真菌药物敏感谱也难以解释。
由于没有这些病原特异性标记物,基于培养的方法仍然是诊断的核心。
优化管理依赖于识别感染获得诊断和治疗选择。
欧洲医学真菌联盟(ECMM)与国际人类和动物真菌学学会(ISHAM)及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合作,提供了这一指导文件,以促进侵袭性罕见酵母菌感染患者的最佳诊治。
以下为重要内容摘译。
一、地霉病(Geotrichosis)1. 流行病学:地霉属(Geotrichum)在遗传基因上与大孢酵母属(Magnusiomyces)与Saprochaete亲缘关系密切。
原头状地霉(Geotrichum clavatum)现改名为头状大孢酵母(Magnusiomyces clavatum)。
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常存在于土壤、腐烂的有机物和食品中,也被用于奶酪的生产,是目前属内唯一致病菌种。
白地霉感染病例报道多来自欧洲和美国,只占罕见酵母菌病的一小部分。
其易感因素包括血液病、HIV感染、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恶性肿瘤以及摄入污染的奶酪等。
血流感染伴/不伴皮肤病变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最为常见,也可见于局部感染(如肠道、眼部和心脏瓣膜)。
肿瘤患者白地霉感染死亡率可超过60%,其他患者人群低于40%。
2. 诊断与治疗图1. 地霉菌感染患者的循证诊断路径图2. 侵袭性地霉菌病患者抗真菌治疗和管理的循证治疗路径3. 病例补充一名50岁男性糖尿病患者,既往糖尿病治疗不规范,于2019年2月因间歇性发热和咯血于印度某医院就诊。
胸部CT如图所示。
肺组织穿刺组织涂片HE染色可见透明分枝菌丝和关节孢子。
痰和肺部穿刺标本培养为白地霉,患者在接受抗真菌治疗后好转。
(出处:Indian J Med Res. 2020 Nov;152(Suppl 1):S123-S124. PMID: 35345161)二、大孢酵母属(Magnusiomyces)及Saprochaete感染1. 流行病学:Saprochaete包含的菌种以前属于地霉属(Geotrichum)或芽生裂殖菌属(Blastoschizomyces)。
不容忽视的MRSA菌血症

不容忽视的MRSA菌血症MRSA(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即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经过基因改造后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MRSA菌血症是指MRSA细菌引起的感染进入血液循环,引发严重疾病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该病不容忽视,因为它在近年来的流行趋势已经表现出与传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相比较高的致死率和传染性。
首先,MRSA菌血症的致死率较高。
MRSA由于对大多数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得治疗变得异常困难。
一旦感染进入血液循环,细菌通过循环系统迅速传播到全身各个器官,导致新的感染点的形成,同时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和中毒症状。
这些复杂的生理变化导致了MRSA菌血症患者的生命威胁。
根据研究,MRSA菌血症的致死率可以高达20%-50%,明显高于传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致死率。
其次,MRSA菌血症具有很高的传染性。
MRSA菌血症通常发生在医院环境中,尤其是在重症监护室和外科手术室等高风险区域。
由于患者状况较差,抵抗力低下,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密切接触很容易导致细菌传播。
此外,MRSA也可以通过患者周围环境和医疗器械等途径传播,使得疾病的传染范围不断扩大。
因此,MRSA菌血症的防控措施需要高度重视,包括加强手卫生、消毒环境、使用有效的感染预防措施等。
另外,MRSA菌血症还存在多重耐药性的问题。
MRSA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这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传统的β-内酰胺类和青霉素类等常用抗生素无法有效杀灭MRSA细菌,导致治疗选择性极为有限。
治疗MRSA菌血症通常需要靠强力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等,但由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较大,使用需谨慎。
随着抗生素过度使用和滥用的问题日益突出,MRSA耐药性的发展势头愈加严重,这使得MRSA菌血症的治疗日益困难。
最后,MRSA菌血症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预防和控制MRSA菌血症的蔓延,医院和卫生部门需要建立有效的感染控制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 U Xi a o. Yi ng , W U Li n , CHEN Yi n g , YANG Zhi . Ta o w, ZH OU M i n 4, LI J i e ,
U n i v e r —
s i t y S c h o o l f o Me d i c i n e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2 5,C h i n a; 2.De p a r t me n t o f G e r i a t r i c ,Ru i j i n Ho s p i t a l ,S an h g ai h J i a o , 理U n i v e r s i t y S c h o o l o fMe d i c i n e ,S an h g h a i 2 0 0 0 2 5,C h i n a;3.P 6 l e S i n o - F r a n c a i s d e R e c h e r c h e s e n S c i e n c e d u V i v a n t e t G  ̄ n o mi q u e , Ru i j i n H o s p i t a l , S h a n g ai h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c h o o l f o Me d i c i n e , S h a n g — h a i 2 0 0 0 2 5,C h i n a;4 .D e p a r t m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Mi c r o b i o l o g y, Ru i j i n Ho s p i t a l ,S an h g h a i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 t y S c h o o l f Me o d i c i n e ,S an h g h a i 2 0 0 0 2 5,C h i a n
.
2 3 4.
微生 物 与感染
J o u r n a l o f Mi c r o b e s a n d I n f e c t i o n s , D e c e m b e r 2 5 , 2 0 1 3 , 8 ( 4 ) : 2 3 4 . 2 4 3 h t t p : / / j mi . f u d a n . e d u . c n
MA0 En Qi a n g ,CHEN Er . Zh e n
j .D e p a r t me n t fE o me r g e n c y &E me r g e n c y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 Ru i j i n Ho s p i t a l , S h a n g h a i J i a o
瑞金 医院老年病科 , 上海 2 0 0 0 2 5 ; 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法生命 科学与基 因组研究 中心 , 上 海 2 0 0 0 2 5 ; 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微生物科 , 上海 2 0 0 0 2 5 摘 要: 酵母 , 尤其是假丝酵母( 又称 念珠菌 ) 导致 的血流感 染逐年上 升 , 且 病死率 高。本 文 回顾性 研究上 海
关键词 : 酵母 ; 血 流 感染 ; 病死率 ; 合适 的经 验性 抗 真 菌 治 疗
Epi de mi o l o g y a nd r i s k f a c t o r s f o r s h o r t — t e r m o u t c o me s o f y e a s t
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2 0 0 8年 1月  ̄2 0 1 2年 1 2月 医 院 内 获 得 性 酵 母 菌 血 症 患 者 的 临 床 资 料 , 分 析 其 发 生
率、 菌种 分布 、 2 8 d病死率及抗 真菌治疗对 预后 的影 响。结 果显示 , 酵母菌血症 发生率为 0 . 3 4 / 1 0 0 0 人院患 者 。2 8 d医院 内病死率达 2 7 . 1 % 。1 2 9 例 血流感 染患者 中 , 白念 珠菌 血症 4 5例 ( 3 4 . 9 %) , 非 白念珠 菌血症 8 4例 ( 6 5 . 1 %) , 其中近平 滑念珠 菌 占 1 8 . 6 %、 热带念 珠菌 占 1 4 . O %、 光 滑念珠 菌 占 7 . 0 %、 季 也蒙念 珠菌 占 5 . 4 %、 清酒念珠菌 占4 . 7 %。1 0 1例患者( 7 8 . 3 %) 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 其中9 O例 ( 6 9 . 8 %) 的经 验性 抗真菌 治疗合适 ; 2 8例 ( 2 1 . 7 %) 未接 受任 何抗 真菌 治疗 。发 病 5 d内接 受合 适经 验性 抗 真菌 治疗 患者 的病 死率 ( 2 0 . 0 %) 显著 低 于 未 接 受合 适 治 疗 患 者 ( 4 5 . 5 %) 。多 因素 C o x回 归分 析 显 示 , 年龄 ( HR :1 . 0 3 6 , P= 0 . 0 0 5 ) 、 中性 粒细胞减 少( HR=1 5 . 4 9 7 , P <O . 0 0 1 ) 及合 适 的抗真 菌治 疗与 2 8 d病死 率有关 ( HR=0 . 3 2 5 , P=0 . 0 0 2 ) 。因此 , 早期诊 断并进行及时适 当的治疗是减少酵母菌血症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论 著
酵 母 菌 血 症 流 行 病 学 及 影 响 近 期 病 死 率 的 危 险 因 素 分 析
刘晓颖 , 吴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陈影 , 杨之涛 。 , 周敏 , 李洁 , 毛恩强 , 陈 尔真
1 .上海 交通 大 学 医 学 院 附 属瑞 金 医 院 急 诊科 &急 诊 重 症 监 护 室 , 上海 2 0 0 0 2 5 ; 2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医学 院 附 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