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疼痛管理对髋关节置换患者康复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模式疼痛管理对髋关节置换患者康复的影响
侯鸽平
【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管理对缓解患者疼痛及促进早日康复的效果。

方法将收住的80例患者列入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以知情同意及自愿形式参与。

对照组以常规按需镇痛,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疼痛管理(有效的疼痛评估、完善健康教育、积极的心理及社会支持、提供舒适的医疗休息环境、合理应用止痛药物等)。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术后疼痛的评估,给予及时有效的镇痛治疗。

结果患者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出院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规范化疼痛管理可减少髋关节置换患者卧床时间,更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
【年(卷),期】2016(000)002
【总页数】2页(P333-334)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疼痛管理;康复
【作者】侯鸽平
【作者单位】317100 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指用人工材料制成的假体代替人体自身被破坏的髋关节,解决患者畸形、疼痛等各种功能障碍,改善和恢复患者各项运动机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在临床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
的第五个生命体征[1]。

据统计,75%的手术患者有比较明显的术后疼痛,如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可导致呼吸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康复[2]。

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让患者安全舒适的度过功能锻炼期,本院对其进行规范、多模式的疼痛管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共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48~98岁,平均73岁。

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股骨颈骨折58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3例;其中合并心血管疾病62例(男34例,女28例);全髋置换35例,股骨头置换45例。

1.2 疼痛管理方法(1)术前教育认知干预:术前根据患者的教育程度及对事物的接受能力进行健康宣教,如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医师、术前准备内容、术后产生的不适及程度和应对方法。

使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及对疼痛的一个正确认识。

(2)心理和社会支持:患者的负性心理,可加重术后疼痛[3]。

护士是疼痛患者及家属的教育者和指导者[4],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能帮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提高痛阈值[2]。

因此,护士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做好解释及安慰工作,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创造舒适的休息环境:保持病房安静、舒适,严控探访人数及时间。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避免阳光直射脸部。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疼痛情况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对照比较见表2。

2.3 两组患者出院满意度评估见表3。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将疼痛定义为:组织创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情感体验和感觉。

在临床骨折的手术中,常因有骨折段端移位或手术切口造成组织损伤,导致术后大部分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本资料中80例手术患者术后均出现疼痛。

近年来,随着疼痛医学的迅速发展,已将术后镇痛视为提高患者安全、促进
患者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临床医护人员有责任、有义务为手术患者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治疗[5]。

而在疼痛管理中护士起重要的作用。

传统观念认为,所有镇痛方法及镇痛药都有“副作用”,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只有在患者无法耐受疼痛时才用或减少使用次数。

而本资料表明,早期、及时、按时给予镇痛干预更安全、更有效。

所需镇痛药的强度和剂量也最低,可避免出现痛觉过敏、异常疼痛等难治性疼痛[6]。

在8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作者通过完善健康教育、提
供舒适的休息环境、积极的心理和社会支持、使用有效的止痛药物和疼痛评估方法等一系列规范化的、多模式的疼痛管理措施,最终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实现早日下床活动,两组术后康复对照表显示,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下床活动早2~3d。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未发生呼吸及心血管等系统的相
关并发症,出院满意度评估表显示,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1.3 疼痛的干预(1)术后体位的安置:术后去枕平卧6h,患肢肢体下方垫一
软枕,两腿之间放一梯形枕,使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

之后抬高床头约30°,开始进行患肢静力性肌肉收缩锻炼,促进肢体肿胀的消退,既有利于患者减轻疼痛,又有利于切口愈合。

(2)音乐放松疗法:根据患者的喜好选择音乐,使患者放松,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

(3)触摸疗法:触摸是人际沟通最亲密的动作,能让患者感到被重视及关怀,提高痛觉阈。

(4)按摩疗法:术后给予按摩患肢,即予以向心性按摩肢体。

既能松弛紧张的肌肉,又能加快局部血液循环。

按摩既能促进肢体肿胀的消退,减轻疼痛,又可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5)药物干预:患者有疼痛反应时要及时处理,不能让患者忍受疼痛,以免引起血压及心率的异常波动:①手术时间长或切口较大者可用镇痛泵止痛,要经常观察其效果,保持通畅,教会家属使用自控键的方法。

②超前镇痛,避免疼痛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多在麻醉作用消失后,感觉开始恢复,切口疼痛逐渐加剧,尤以手术当天下午
及夜间为甚,次日减轻[2]。

神经近端轴索断端无乐变性在72h左右发生,刺激兴奋传入大脑导致疼痛可持续3~4d,少数患者因创伤突性或继发早期低度感染可持续6~12d,且该手术方式适合老年患者,而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

疼痛研究表明,早期预防疼痛的治疗方法可有效缓解随后发生长时间的疼痛。

超前镇痛法的临床应用提高了患者的痛阈,使镇痛药量减少,对于手术时间较长、手术损伤较大的患者在术后麻醉药药效未消失时即应按计划用药。

1.4 疼痛测量及评估方法疼痛测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手术后患者回病房立即测量,以后定时或随时测量疼痛程度,连续3d。

将结果记录在病情记录单上,并告知医生,医生再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

记录患者疼痛分值、术后功能锻炼情况、下床活动时间及出院满意度。

出院满意度表采用问卷形式调查,问卷调查表发放80人次,收回80人次,回收率10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关文献】
1 赵继军,崔静.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83~384.
2 赵继军.疼痛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8~9,311.
3 苏冬梅,范娇娥,刘广萍,等.实用疼痛护理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5~101.
4 赵继军.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2):188.
5 易智慧.疼痛知识培训对改善外科护士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效果.中国实用医药,2009,36(4):254.
6 李沂红,刘红霞.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研究.中国伤残医学,2010,18(5):17~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