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下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1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
青·蒋春霖
芳草闲门,清明过了,酒滞香尘。

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

东风阵阵斜曛°,任倚遍,红阑“未温。

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
【注释】①柳梢青:词牌名。

②楝:暮春开花的一种树。

③斜曛:夕阳斜照。

④阑:栏杆。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的面面。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一句的妙处。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________”,作者的心境是“________”。

(各用诗中一字概括)
(2)诗的颔联现已化为哪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5.阅读《送友人》和《谢亭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呜。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两首诗都运用了景物描写来表达离别之情。

请你结合《送友人》五六句(颈联)诗,《谢亭送别》后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2)古往今来,诸多文人墨客对于别离总是歌吟不绝。

一种别离,多样情思。

下面诗句中最能体现旷达乐观情怀的一项是()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每章的开头都以景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B.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又或许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的幻觉。

C.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显示出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述。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简要赏析。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中“辅”和“望”的妙处。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看法
11.下列对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 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包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这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不鼓舞和安慰。

D. 尾联“歧路”照应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流露出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12.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诗人选用梅子、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标题中“闲”字的理解。

14.诗词赏析: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5.古诗鉴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B.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表达词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D. “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

(2)请对下阕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营造了一种幽静、美好的氛围。

B.“流之”“采之”“芼之”分别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的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求之”中的“寤”指睡着,“寐”指醒来,可见君子日日夜夜思恋之苦。

D.作为《诗经》第一篇,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2)诗中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解释词语“一任”“零落”的意思。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1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初夏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描写了初夏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颇具生活风情,意趣盎然。

(2)品味“闲看儿童捉柳花”一句中“捉”字的妙处。

1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晚秋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1)这首诗写的是晚秋初冬的景象,可以从秋声作威、________、________等处看出。

(2)参照颈联“叶浮嫩绿”的注解,给“橙切香黄”写一条注解。

叶浮嫩绿:新酒的酒色像嫩绿的竹叶浮在上面那样鲜绿清亮。

橙切香黄:________。

(3)这首诗透露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

20.古诗阅读
遣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________”字看出。

颔联中的“________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示例:庭院中的楝树开满了白色的花,海棠花朵朵凋零,随风飘落,不知不觉已到黄昏。

(2)【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愁比作春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春愁之浓重。

【示例2】运用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将无形的春愁比作有形的春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春愁之浓
2.(1)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色的霜。

(2)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惆怅、苦闷之情。

【解析】【分析】(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为: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描绘画面时,需紧扣景物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如:芦苇生长于河边,茂盛青翠,向世界心情的渲染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天气转凉,苇叶上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雪,仿佛点缀于叶面上的细碎珍珠。

(2)“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点明了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主人公痴恋伊人,苦苦追寻,可伊人却行踪不定,求而不得,这三句塑造了伊人朦胧恍惚,可望而不即的形象。

表现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强烈意愿和求而不得的惆怅与苦闷之情。

故答案为:⑴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色的霜。

⑵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惆怅、苦闷之情。

【点评】⑴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3.(1)展现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作用:①是起兴句,引起下文。

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抒情主人公对所思慕之人的真挚感情。

③烘托萧瑟冷清气氛,衬托抒情主人公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2)全诗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读诗歌写景的理解。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客观环境;渲染、烘托气氛,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等角度理解。

这首诗的景物“蒹葭”“白露”“霜”,构成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

每一节以景物开头,目的是用这些景物起兴,引出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感;“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了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蒹葭”“白露”“霜”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萧瑟冷漠气氛,衬托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

重章叠唱的抒情艺术可以从借助音乐效果、强化主题、结构和意义递进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

时间的层层推进,也表现主人公焦急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展现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作用:①是起兴句,引起下文。

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抒情主人公对所思慕之人的真挚感情。

③烘托萧瑟冷清气氛,衬托抒情主人公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⑵全诗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理解能力。

首先要对诗句内容有清楚的了解,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诗句的内容。

注意描写不等于翻译诗句。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手法。

答题时应注意,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考试时联具体内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4.(1)幽;悦
(2)曲径通幽,某种高过常人的境界或成就的获得,都不是一路坦途,都需要经过挫折和坎坷才能获得。

【解析】【分析】(1)“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

“竹径”、“禅房”都是高洁的事物,“幽”、
“深”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

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这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

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

“悦”和“空”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故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幽”,作者的心境是“悦”。

(2)诗的颔联是千古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后禅院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曲径通幽”:在深远之处,有弯曲的小路,能通往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蕴含的哲理为:想取得某种过于常人的境界或者成就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必须经过曲折和坎坷才能获得成功。

与此同时,太易获得的事物都是比较平凡的,人们往往不会太珍惜。

故答案为:⑴幽;悦;
⑵曲径通幽,某种高过常人的境界或成就的获得,都不是一路坦途,都需要经过挫折和坎坷才能获得。

【点评】⑴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⑵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①揭示手法;②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此手法的;
③表达效果:结合语句意思、主旨、情感分析这种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5.B
解析:(1)《送友人》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远处夕阳徐徐下坠,似乎不忍离开大地。

景物描写抒发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谢亭送别》中的“日暮”“风雨”,描绘出夕阳隐去暮色苍茫、风雨满天的迷惘凄清的景象,衬托诗人在朋友离去后的孤寂之情。

(2)B
【解析】【分析】(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颈联是说,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颈联写得十分工整,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日暮酒醒人已远”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满天风雨下西楼”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2)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李白与友人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
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D.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

故答案为:⑴《送友人》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远处夕阳徐徐下坠,似乎不忍离开大地。

景物描写抒发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谢亭送别》中的“日暮”“风雨”,描绘出夕阳隐去暮色苍茫、风雨满天的迷惘凄清的景象,衬托诗人在朋友离去后的孤寂之情;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对比阅读。

通读两诗,明确同是表达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结合主题“旷达乐观情怀”即可知道应选择B。

6.(1)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李白与友人的依依借别之情,感情真挚热烈而又豁达乐观。

【解析】【分析】(1)描绘诗句画面,就是要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描绘句子画面,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2)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故答案为:⑴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⑵李白与友人的依依借别之情,感情真挚热烈而又豁达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结合诗句内容和写作背景体会感情。

7.C
解析:(1)C
(2)这首诗抒发了求而不得的惆怅和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理想)的追求、向往。

【解析】【分析】(1)C.“地点的转换”错误,是暗示了时光的流逝。

(2)《蒹葭》是一首怀念人的诗,诗中写追寻所怀念的人,但终于使可望而不可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 C
⑵这首诗抒发了求而不得的惆怅和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
幸福生活、理想)的追求、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8.(1)安史之乱
(2)诗中描绘了风高雨急、屋破漏雨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3)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9.(1)“白玉条”是恰当的。

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与下文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

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

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显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解析】【分析】(1)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

恰当。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

“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开之密集而缤纷,洁白而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

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

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不知近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

“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故答案为:⑴“白玉条”是恰当的。

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与下文相呼应。

⑵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

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

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显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点评】⑴这首诗着重写出了“早”字,“早”指梅花开放之早。

全诗通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句意,体会运用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把握写出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

10.(1)“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意境开阔。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拉近了两地的距离,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这两句诗意境高远,格调豪放,一扫离别诗的低沉情调,改变了送别诗悲伤、悲凉的传统格调。

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真挚的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