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中寄宿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综合复习题(培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搁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针对这个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
B.将该装置放在通风的地方,制冷效果更好
C.篮子上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
D.简易冰箱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一样,在工作时都有汽化和液化现象D
解析:D
A.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时需要吸热,降低篮子里的温度,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将该装置放在通风的地方,蒸发效果更加明显,则制冷效果更好,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加大表面积可以加快蒸发,因此篮子上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与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都是利用了汽化吸热的原理,但简易冰箱没用到液化放热,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说法正确是()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深秋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北方的冬天,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人工降雨经历了升华、凝固和熔化三种物态变化过程C
解析:C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深秋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北方的冬天,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正确;
D.人工降雨经历了升华、凝华和熔化三种物态变化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3.用一支水银温度计测量放在24℃房间里的一盆热水的温度时,当温度计的水银上升经过“29℃”这一刻度时,温度计的读数表示的是()
A.房间里的温度B.热水的温度
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D.无法判断C
解析:C
室温为24℃,所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入热水之前,示数为24℃,由于水的温度高,玻璃泡中水银的温度低,所以水银吸收热量,体积膨胀,液柱上升,当温度计的水银柱液面经过29℃这一刻度时,说明此时水银的温度是29℃。

故选C。

4.以下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冻豆腐里的小孔是因为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
B.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放热
C.寒冷的北方室外多选用酒精温度计测气温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高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外壁出现了小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凝华形成的A 解析:A
A.冻豆腐里的小孔是因为豆腐放进冰箱后,在低温环境下,里面的水先凝固,拿出来后吸热熔化形成的,故A正确;
B.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吸收人体皮肤周围的热量导致的,故B错误;
C.寒冷的北方室外多选用酒精温度计测气温是因为户外气温低,为了避免温度计破损,选择凝固点低的酒精温度计,故C错误;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外壁出现了小水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罐壁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5.如图,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中盛有乙液体,持续加热烧杯中的甲液体,能使试管中乙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A.甲液体的沸点低于乙液体的沸点
B.甲液体的沸点等于乙液体的沸点
C.甲液体的沸点高于乙液体的沸点
D.持续加热乙液体一定能沸腾C
解析:C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所以要用甲液体来加热使乙液体沸腾,条件是甲液体的沸点高于乙液体的沸点,故C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B.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C.云的形成涉及的主要物态变化为液化和凝华
D.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减少是汽化现象C
解析:C
【分析】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但沸腾的温度必须达到沸点,才会发生;
生活中的白气一般是液化现象;
云是液化和凝华形成的;
樟脑丸变小是升华。

A.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但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故A错误;
B.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云是由水蒸气升空过程中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和凝华成的小冰晶形成的,故C正确;D.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减少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7.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实验时大气压都高于标准大气压
B.100℃的水蒸气和100℃的水温度一样,如果烫伤到人以后,烫伤效果也一定相同C.实验中会观察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小
D.分析图乙中的图线可知,第一次实验比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多D
解析:D
A.由图可知两次实验中水的沸点都为9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00℃,说明此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A错误;
B.100℃的水蒸气烫伤到人时会发生液化现象,液化要放热,故会比100℃的水烫伤更严重,故B错误;
C.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因为水压强减小的原因,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大,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加热相同的时间,两次同时达到了98℃,但第二次水温更低,说明第二次水的质量比第一次小,故D正确。

故选D。

8.在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由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判断正确的是()
A.温度达到-118℃时,酒精是固态,水银是液态
B.温度达到-38℃时,水银是固态,酒精是液态
C.温度达到356℃时,水银和铅都是液态C
解析:C
A.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因此-118℃的酒精是固态;水银的熔点是-39℃,-118℃没有达到水银的熔点,水银为固态,故A错误;
B.水银的熔点为-39℃,-38℃高于水银的熔点,所以-38℃的水银是液态,故B错误;C.铅的熔点为328℃,356℃高于水银和铅的熔点,所以温度达到356℃时,水银和铅都是液态,故C正确;
D.液态铅的沸点为1740℃,1739℃低于铅的沸点,所以此时铅还没有沸腾,此时应为液态,故D错误。

故选C。

9.舞台上演员跳舞时,会喷洒干冰产生一种美丽的效果——“白雾”。

关于这种效果产生的整个过程中,所包含的物态变化主要有()
A.凝华、熔化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D.凝华、液化C
解析:C
【分析】
干冰是固态,喷洒出来变气态,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于是出现白雾。

为了达到舞台效果而喷洒干冰,干冰会迅速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吸收热量,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于是形成了“白雾”。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0.以下温度中,最接近45℃的是()
A.澡堂里洗澡水的温度
B.某同学发烧时的体温
C.我县夏季最高的室外温度
D.使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A
解析:A
【分析】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温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A.人的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洗澡水的温度比体温高一些,约为45℃符合实际,故A 符合题意;
B.人的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发烧时一般也不超过40℃,故B不符合题意;
C.睢宁县夏季最高的室外温度一般不超过40℃,故C不符合题意;
D.使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约为26℃,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升高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
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
解析:B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物态变化条件、特点、种类的掌握和应用,是热现象考查的重点,要熟练掌握基本规律。

A.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收热量,内能不断增大,但是温度却保持在熔点0℃不变。

故A错误;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冰晶。

故B正确;C.通常采用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故C错误;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故D错误。

故选B。

12.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与冬天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发雾原因相同的是()
A.黄河冰凌B.冰雪融化
C.草叶露珠D.枝头挂霜C
解析:C
【分析】
冬天室内的温度很高,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升高,遇到戴眼镜同学温度较低的玻璃镜片时,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所以镜片上出现雾气。

冬天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发雾,是由于热空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眼镜上所致:A.黄河冰凌是因为水由液态凝固成固态所致,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雪融化是因为冰由固态熔化成液态所致,故B不符合题意;
C.草叶露珠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液态所致,故C符合题意;
D.枝头挂霜是因为空气直接由气态凝华成固态小冰晶所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小吃街上出现了一种“冒烟”的冰激凌.只见店员将-196℃的液氮倒入容器中,然后放入液体牛奶和五颜六色的爆米花,冰激凌原料瞬间冷冻成型而容器中的液氮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
B.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液氮汽化成的氮气
C.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使容器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的现象A
解析:A
A C.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吸收了液体牛奶和五颜六色的爆米花的热量,温度升高,然后汽化,A正确、C错误;
B D.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液氮汽化从周围的水蒸气吸热,水蒸气液化为小水珠,B、D
错误;
14.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

下面能说明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A.B.C.D. A
解析:A
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据此分析可知:A图象符合题意,BC图象的沸点与原来不同,D 图象中水的温度不可能直接从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

故选A。

二、填空题
15.小明同学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冬天公共汽车的玻璃窗上常有一层水珠,该水珠是水蒸气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它形成在车窗玻璃的
______(选填“内”或“外”)侧。

液化内
解析:液化内
[1]玻璃窗上常有一层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由于是冬天,故是车内温度高,故是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故在内侧。

16.在研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和“沸腾的规律”实验中,共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和__。

温度计
解析:温度计
在研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和沸腾的规律的实验中,需要测量时间和温度,所以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和温度计。

17.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在第 2min 时,该物质处于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解析:固
[1]由图可知,物体在3~7min中内,继续吸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熔点为80℃。

[2]在第2min物体温度没有达到熔点,没有熔化,所以为固态。

18.甲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温度计甲的读数是______℃,乙温度是疫
情期间的测温枪,它是利用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进行测量的。

热胀冷缩-4红外线
解析:热胀冷缩-4红外线
[1]由图可知,甲温度计为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由图可知,甲温度计的示数在0℃以下,分度值为1℃,所以其示数为-4℃。

[3]乙温度计是利用红外线进行测量的。

19.黑龙江省一年四季分明,严冬季节在窗户的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冰花主要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_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在攀登雪山时一定不能大声说话,震动或巨大的响声有时会使山上堆积的冰雪突然崩塌,这表明声波能传递______。

凝华能量解析:凝华能量
[1]严冬季节在窗户的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冰花主要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形成的。

[2]在攀登雪山时一定不能大声说话,震动或巨大的响声有时会使山上堆积的冰雪突然崩塌,这表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点睛】
知道凝华概念以及生活中常见凝华现象、理解声传递能量的实例可解答此题。

20.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小组误将盐水倒入烧杯中加热,当盐水的温度升到88°C时,每隔1min读数,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012345678
温度/℃889497100103103103103
种类沸点
水银357℃
酒精78℃
(2)1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应记作 ______ ℃;
(3)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做出实验中盐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____);
(4)从实验中发现盐水沸腾时,需要 ______ 热,但温度 ______ ,盐水的沸点为 ______ ℃;
(5)小明的小组测出盐水沸点后,继续加热,25分钟后,发现温度计示数有所上升,他们考虑到可能是由于气压上升了,但是观察气压计示数不变,他们推测导致温度上升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 。

水银91吸保持不变103盐水的浓度增大引起沸点升高【分析】考查观察水沸腾实验
解析:水银 91 吸保持不变 103 盐水的
浓度增大引起沸点升高
【分析】
考查观察水沸腾实验
(1)[1]盐水的沸点是103℃,而酒精的沸点是78℃,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水银的沸点357℃高于盐水的沸点,所以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2)[2]图示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指在90℃上面第1小格上,因此温度计示数为91℃。

(3)[3]根据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其连接起来即可,如图所示:
(4)[4][5][6]由记录的数据可见,盐水的温度升高到103℃后,就不再变化了,因此此时盐水的沸点是103℃,并且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保持这个温度不变。

(5)[7]25分钟后,盐水中的水蒸发了很多,盐水浓度升高,沸腾时的温度也会相应升高,因此沸点升高可能与盐水的浓度增大有关。

三、解答题
21.综合问答——生活中的物理:
把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在酒精里蘸一下,再拿出来,用扇子扇一扇,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如果温度计玻璃泡不涂酒精,温度计的示数会变化吗?这是为什么?
解析:温度计示数先降低后升高直至达到室温.不会,因为没有液体蒸发吸热.
温度计示数先降低后升高直至达到室温。

酒精温度计玻璃泡沾有酒精,用扇子扇加快了空气的流通,从而加快酒精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会降低,当酒精蒸发完之后,温度计示数又会升高直至达到室温。

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没有液体蒸发吸热,温度计的读数不会变化。

22.生活中有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下面的两幅图就是为了使物体快速变干而常用的做法.请根据图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甲中做法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做法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蒸发
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1)[1]刚洗过的锅上用火烤一烤,是通过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的;
(2)[2]扫帚把篮球场上的水向周围扫开,是通过增大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的蒸发.2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初春或深秋,农作物常遭受霜冻。

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 ~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
被冻坏了。

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_____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

(2)由短文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和______。

(3)为了验证(2)中的猜想,小明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中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

你认为该实验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______。

解析:水蒸气 0℃以下的气温能冰块放到不锈钢杯子里,由于冰块温度低,通过执传递,导致杯底温度降低,杯底周围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底凝华成为霜附在杯底
(1)[1]水蒸气遇冷凝华成为霜;
(2)[2]霜形成有两个条件:空气湿润和0℃以下的冷气温;
(3)[3]4]冰块放到不锈钢杯子里,冰块温度低,由于热传递,导致杯底温度降低,杯底周围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底凝华成为霜附在杯底。

24.在通常情况下,许多物质的密度、沸点、凝固点、比热容等都是稳定不变的。

这些稳定不变的物理量既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也是自然界平衡与和谐的本质反映。

假如这些物理量发生改变,我们生产、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就会发生变化。

请仿照示例,就任一物理量发生改变,提出一个相关的物理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

(示例)问题:如果水的密度变小,轮船的吃水深度将如何变化? 猜想:轮船的吃水深度将增加。

问题:______;猜想:______。

解析:如果水的凝固点变低,会更容易结冰吗?凝固点变低,冬天会更难结冰
[1][2]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水的凝固点,如果水的凝固点变低,是否会更容易结冰;然后作出猜想,凝固点变低,即凝固的温度变低,那么水要降低更低的温度才能结冰,所以冬天会更难结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