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3.2 命题与证明》精品教案 (2)
2014秋沪科版数学八上13.2《命题与证明》word学案2

孙疃中心学校”st”互助学习“三步九环节”学案孙疃中心学校”st”互助学习“三步九环节”学案之预学案年级学科主备教师纪勇审核人年级组长签名班级姓名时间课题:13.2.2 命题与证明一、自学目标(认定目标不放松)1.了解基本事实、定理的意义;2.能对真命题的证明过程给出依据。
二、自学过程1.请仔细阅读教科书P 至观察止并在书上做好记号。
2、我们学过了几个基本事实?请你写出来。
3.什么叫定理?和基本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4.数学符号的认识:因为怎么表示?所以呢?三、自学质疑(学要思,思要钻)请写下你的疑问:孙疃中心学校”st”互助学习“三步九环节”学案之研学案孙疃中心学校”st ”互助学习“三步九环节”学案之测学案班级 姓名1、已知,如图,BCE 、AFE 是直线,AB ∥CD ,∠1=∠2,∠3=∠4。
求证:AD ∥BE 。
证明:∵AB ∥CD (已知)∴∠4=∠ ( ) ∵∠3=∠4(已知)∴∠3=∠ ( ) ∵∠1=∠2(已知)∴∠1+∠CAF=∠2+∠CAF ( ) 即∠ =∠ ∴∠3=∠ ( ) ∴AD ∥BE ( )2.(本题8分)如图,已知点E 、F 分别在AB 、AD 的延长线上,∠1=∠2,∠3=∠4.求证:(1)∠A=∠3 (2)AF ∥BC3.(本题5分)如图,在△ABC 中,∠A=70°,BO ,CO 分别是∠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求∠BOC 的度数.4.如图,梯形ABCD 中, AD ∥BC, ∠ABC =60°, BD 平分∠ABC, BC =2AB.求证: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ADBCEF 1 23 4。
秋八年级数学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新版)沪科版【精品教案】

13.2命题与证明第 1课时命题与证明(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 理解真命题、假命题、公义、原命题、抗命题等观点.2.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 能划分公义、定理和命题 .3.理解证明的含义 , 体考证明的必需性和数学推理的严实性.【过程与方法】1.经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 , 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依据命题的证明需要 , 要修业生画出图形 , 写出已知、求证 , 训练学生将命题转变为数学语言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 经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 培育学生科学谨慎的学习态度和求真求实的作风.2. 让学生踊跃参加数学活动 , 对数学定理、命题的由来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 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亲密联系 ,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踊跃性 .要点难点【要点】学习命题的观点和命题、公义、定理的划分.【难点】严实完好地写出推理过程.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 导入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有一根比地球赤道长 1m的铜线将地球赤道绕一圈 , 想想 , 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缝隙有多大 ?能放进一颗枣吗 ?能放进一个苹果吗 ?学生交流议论后回答.生甲 : 都放不进去 .生乙 : 枣能放进 , 苹果放不进 .生丙 : 都能放进 .师 : 我们此刻用这个式子来算 , 设赤道的长为 C, 则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空隙是 -= ≈0.26(m), 可见 , 枣和苹果都能放进去 . 经过这个例子 , 你们遇到了什么启迪 ?生 : 有些东西想象的或感觉的不必定靠谱, 要详细剖析 .师 : 对 , 我们要做到有理有据.上一节研究三角形的性质时, 我们经过折叠、剪拼、胸怀等方法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但对这类方法, 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在剪拼时 , 发现三个内角难以拼成一个平角 , 不过靠近 180°的某个值 ; 胸怀三个角 , 而后相加 , 不必定能正确地获得 180°.两种状况怎么解呢?学生思虑、交流、.: 是的 , 研究几何形 , 从察和获得的 , 有会有差 , 以令人确信其果必定正确 . 所以 , 就得在察的基上有理有据地明原因 , 就是 , 要判断数学命的真假 , 需要做必需的推理 .二、共同研究, 取新知: 推理是一种思活, 人在思活中, 经常要事物的状况做出各种判断.教多媒体出示:(1)江是中国第一大河 ;(2)假如∠ 1和∠ 2是角 , 那么它相等 ;(3)2+3 ≠ 5;(4)假如一个整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 那么个数能被 3整除 .教找一名学生回答, 而后集体正 .: 在学中 , 凡是能够判断出真 ( 即正确 ) 、假 ( 即 ) 的句叫做命 . 上边的 (1) 、(2)、 (4) 都是正确的命 , 我称之真命 ;(3) 是的命 , 我称之假命 . 假如一个句没有某一事件的正确与否作出任何判断 , 那么它就不是命 , 比方感句、疑句、祈使句等 .教多媒体出示 :(1) 关上窗 ;(2) 你明日来上学 ?(3) 天真冷啊 !(4)今日夜晚不会下雨 .(5)昨天我去旅行了 .: 同学判断一下哪些句是命?学生后回答, 而后集体正.: 每个命都由、两部分成, 是已知事 , 是由已知事推出的事. 命常写成“假如⋯⋯那么⋯⋯”的形式 . 有我了便 , 省略关“假如”、“那么” , 如命“假如两个角是角 , 那么两个角相等” , 能够写成“ 角相等” .以“假如⋯⋯那么⋯⋯”关的命的一般形式是“假如p, 那么 q”, 或许成“若p, q”, 此中 p是个命的条件( 或假 ),q 是个命的( 或断 ).三、教多媒体出示:【例 1】指出以下命的条件与:(1) 两条直都平行于同一条直, 两条直平行;(2) 假如∠ A=∠ B, 那么∠ A的角与∠ B的角相等 .生甲 :(1) 中“两条直平行于同一条直”是条件, “两条直平行”是.生乙 : “∠ A=∠B”是条件 , “∠ A的角与∠ B的角相等”是.四、推, 深入研究: 将命“假如 p, 那么 q”中的条件与互, 便获得一个新命“假如q, 那么 p”,我把的两个命称互抗命, 此中一个叫做原命, 另一个叫做原命的抗命. 我在前面学了命都能够判断真假, 当一个命是真命, 它的抗命也是真命?学生交流议论后发布建议.师: 我们能够看这样一个例子 , “假如∠ 1与∠ 2是对顶角 , 那么∠ 1=∠2”是真命题 , 它的抗命题是什么 ?生 : 它的抗命题是“假如∠1=∠ 2, 那么∠ 1与∠ 2是对顶角” .师 : 它是真命题仍是假命题呢?生: 假命题 .师 : 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假命题的呢?学生交流议论后回答.教师多媒体出示以下图.师 : 对 . 我们能够举一个例子, 比方角均分线分红的两个角, ∠ 1=∠ 2, 但明显 , 这里∠ 1与∠2就不是对顶角 . 像这类切合命题条件 , 但不知足命题结论的例子 , 我们称之为反例 . 若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 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五、练习新知, 加深议论师 : 请同学们看教材中本节例1后练习的第 2题 .教师找学生回答, 而后集体校正获得:(1)假命题 .反例 :|-1|=|1|, 但-1 ≠1.(2)假命题 .反例 :(- 1) ×(-1)>0, 但 -1 是负数 .(3)真命题 .(4)假命题 .若两条不平行的直线与第三条直线订交, 同位角不相等 .师 : 我们来看第 3题 .教师找学生回答, 而后集体校正获得:(1)真命题 ,(2) 真命题 ,(3) 真命题 .师 : 在数学命题的研究中 , 为了确认某些命题是真仍是假 , 需要对命题的正确性进行论证 , 在论证过程中 , 一定追本求源 , 真谛不需要再作论证 , 其正确性是人们在长久实践中查验所得的真命题 , 作为判断其余命题真假的依照 , 这些作为原始依据的真命题称为公义 . 同学们想一下, 我们学过哪些公义 ?生甲 :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 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生乙 : 两点之间的全部连线中, 线段最短 .生丙 : 经过直线外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这条直线,师: 对 , 这些都是公义 . 有些命题 , 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获得证明 , 并被选定作为判断其余命题真假的依照 , 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 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甲 : 对顶角相等 .生乙 :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生丙 : 等角的补角相等.师 : 对 . 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下边 , 我们来证明一个七年级时用过的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师多媒体出示:【例 2】已知:如下图,直线c与直线a、b订交,且∠ 1=∠ 2.求证 :a ∥ b.师: 若已知“同位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这个定理 , 怎么证明“内错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这个结论 ?学生交流议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口述 , 教师板书推理过程.证明 : ∵∠ 1=∠ 2,( 已知 )又∵∠ 1=∠ 3,( 对顶角相等 )∴∠ 2=∠ 3.( 等量代换 )∴ a∥ b.( 同位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 )教师重申 :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 不可以想自然 . 这些依据 , 能够是已知条件, 也能够是定义、公义、已经学过的定理.【例 3】已知:如图,∠ AOB+∠BOC=180°,OE均分∠AOB,OF均分∠ BOC.求证 :OE⊥ OF.证明 : ∵ OE均分∠ AOB,OF均分∠ BOC(已知 )∴∠ 1=∠ AOB,∠2=∠ BOC.(角均分线的定义)又∵∠ AOB+∠BOC=180°,( 已知 )∴∠ 1+∠ 2=( ∠ AOB+∠ BOC)=90°.( 等式性质 )∴OE⊥OF.( 垂直的定义 )六、讲堂小结师 : 我们今日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 , 教师增补完美.教课反省在这节课上 , 经过举反例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培育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虑问题的方法. 经过重申正面的严实性, 让学生理解证明的必需性和推理过程要步步有据. 在教课方法上我主要采纳“举一”, 让学生独立思虑、自由交流、集思广益, 进而达到“反三”的目的. 尽可能地调换更多学生主动参加、交流、交流 , 经过自己思想碰撞建立新的认知构造 , 进而正确地判断命题的真假 , 关于假命题举出反例 . 关于命题的证明 , 要修业生能写出证明的一般步骤并能做到步步有据 .第 2课时命题与证明(二)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三个推论.2. 熟习并掌握较简单命题的证明方法及其表述.3. 研究并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4. 会灵巧地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个推论解决实质问题.【过程与方法】1. 经历研究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过程.2. 让学生在思虑与研究的过程中认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个推论.【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 经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让学生领会到数学的谨慎性和推理的用途.2.经过让学生踊跃思虑、踊跃讲话, 使他们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 .3.经过生动的教课活动 , 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 提升学生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兴趣 .要点难点【要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理.【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 导入新知师 :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你还记得它的内容吗?学生回答 .师 : 我们用什么方法证明过这个命题?生 : 用折叠、剪拼和胸怀的方法.师 : 很好 !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理的观点, 大家还记得吗 ?生 : 记得 . 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获得证明, 并被选定作为判断其余命题真假的依照, 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师: 对 .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一个定理 , 它能够被证明 , 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简单命题的证明 , 此刻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 .二、共同研究, 获得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例 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师: 在证明命题时 , 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 假如问题与图形有关 , 第一 , 依据条件画出图形 , 并在图形上标出有关字母与符号 ; 再联合图形 , 写出已知、求证 . 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师 : 这个命题与图形有关吗?生:有关.师 : 那我们要画出什么图形?生 : 一个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师 : 题目中没有已知、求证, 我们自己要写出来. 已知就是条件, 求证的就是要证的结论. 应当怎么写 ?生: 已知 : △ ABC,如下图 . 求证 : ∠A+∠ B+∠C=180°.教师板书 .师 : 从前我们经过剪拼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 这不是证明 , 但它却给我们以启迪 , 此刻我们经过作图来实现这类转变, 给出证明 .教师边操作边解说:在剪拼中我们能够把∠ B剪下 , 放在这个地点 , 在证明中我们能够作出一个角与∠ B相等 , 来取代这类操作 . 并且为了证明的需要 , 在本来图形上添画的线 , 这类线叫做协助线 . 同学们看, 应当如何添画协助线来帮助我们证明这个问题?生 : 延伸 BC到 D,以点 C为极点、 CD为一边作∠ 2=∠ B.教师作图 :师 : 对 . 假如再知道什么条件就能获得结论了?学生议论后回答.生 : 由于∠ 1+∠ 2+∠ ACB是一个平角 , 等于 180°, 假如∠ A=∠ 1, 那么就有∠ A+∠B+∠C=∠ 1+∠ 2+∠ACB=180°, 这样就证出了却论 .师 : 对 . 此刻我们看如何证∠A=∠ 1?学生交流议论.教师提示 : ∠ A和∠ 1是什么角 ?生: 内错角 .师 : 怎么证两个内错角相等?生 : 两直线平行 , 内错角相等 .师 : 在题中要证哪两条直线平行?怎么证它们平行?生 : 证明 CE∥ BA,由于∠ 2=∠ B, 由同位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 , 就能够证出 CE∥ BA了 .师: 很好 ! 我们此刻来把这个推导过程详细写一下 . 要注意 , 我们方才是剖析 , 能够由结论推条件 , 但在书写过程中 , 要先写条件 , 再写结论 , 这个次序要理清 .学生口述 , 教师板书 .师: 此刻大家想想 , 假如一个三角形中一个角是 90°, 依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此外两个角的和会是多少 ?生:90 °.师 : 对 . 两个角的和是 90°, 我们能够称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互余.师 : 对 . 由此我们获得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第一个推论.教师板书 :推论 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三、边讲边练师: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有多种方法 , 课本练习中给出了此外两种证法 . 大家能不可以说出第一题的思路 ?生 : 过点 A作 DE∥BC后 , 由两直线平行 , 内错角相等来成立两个相等关系 , 再由平角的定义便可证出了 .师 : 你们已经理清了思路, 此刻请大家将书上的证明过程增补完好.学生达成练习第1题 .师 : 第二个练习的思路大家清楚吗?学生交流议论后回答.生: 过三角形一边上一点作两条平行线 , 而后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使△ ABC的三个内角与构成平角的三个角分别相等 , 再由平角的定义证明它们的和是 180°.师 : 很好 ! 请同学们把证明过程增补完好 .学生增补练习第2题的证明 , 教师巡视指导, 而后集体校正.四、层层推动, 深入理解教师多媒体出示:师 : 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 我们以前如图中所示那样把△ABC的一边 BC延伸至点D,获得∠ ACD,像这样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伸线构成的角, 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在上图中 , △ ABC的外角 , 也就是∠ ACD与它不相邻的内角∠A、∠B有如何的关系?你能给出证明吗?学生小组交流议论后回答.生 : ∠ ACD与∠ ACB的和是 180°, 所以∠ ACD=180°- ∠ ACB;依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A+∠B+∠C=180°, ∠ A+∠B=180° - ∠ C. 由等式的性质 , 获得∠ ACD=∠ A+∠ B.师: 很好 ! 除了这个相等关系 , 还可以获得什么大小关系 ?生: ∠ ACD>∠ A, ∠ ACD>∠ B.师: 很好 ! 在证明中主要应用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我们把这两个结论称为这个定理的两个推论 .教师板书 :推论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师: 像这样 , 由公义、定理直接得出的真命题叫做推论. 推论 2能够用来计算角的大小 , 推论3能够用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例 2】已知:如下图,∠ 1、∠ 2、∠ 3是△ ABC的三个外角.师: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三角形外角和定理, 即三角形三个外角的和是 360°. 请大家想一下,怎么证明这个命题 ?学生交流议论后回答, 而后集体校正 .证明 : ∵∠ 1=∠ ABC+∠ ACB,∠2=∠BAC+∠ ACB,∠3=∠BAC+∠ AB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1+∠ 2+∠ 3=2( ∠ ABC+∠ ACB+∠ BAC).( 等式性质 )∵∠ ABC+∠ ACB+∠BAC=180°,(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 2+∠3=360°.五、讲堂小结师 : 我们今日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讲话 , 教师评论 .教课反省本节课我经过让学生自己思虑设计证明思路, 来培育学生踊跃思虑的研究精神. 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第一种证法中, 我率领他们回首了从前证明此定理的操作方法, 并说明这两种方法的思想是一致的. 一方面能够让他们学会把实质问题用数学形式表示出来, 另一方面培育了他们成立有关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意识, 促使知识的迁徙. 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练习中 , 我让他们先理清思路 , 再做题 , 不只能够借鉴识人的思路 , 并且能做到整体掌握 , 理清脉络 .。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3.2 第1-2课时 命题、证明

13.2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命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
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过程与方法】对于命题的结构,可让学生先自行观察或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关于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特别是对那些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是一个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适当多做些练习,对本问题不能要求学生本节课就必须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练习.对于真命题要注意强调“结论一定成立”中“一定”的含义是无一例外,总是正确的,而假命题就不能保证总是正确的;教学时最好要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对照起来讲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教学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
课前准备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
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水错误的。
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
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
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
初中数学八年级《命题与证明第二课时证明》公开课教学设计

命题与证明令令的知识储备,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基本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初步的~ 1 ~空间想象能力,但学生可能对寻觅证明思路,书写证明过程必须步步有据等接受有艰难。
令1.理解定义、基本事实、定理、证明的意义,能区分基本事实、定理和命题。
2.通过具体例子了解综合法证明的步骤和书写格式,体验证明的必要性和数学推理的严密性。
3.了解推理过程步步有据的重要性,能够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增强学生的推理论证意识,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习惯和能力。
4.通过对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的简单介绍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令令令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自主探索法~ 2 ~令本节课教学流程共分为五个环节,挨次是: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环节二知识回顾,认识概念环节三合作探索,学习新知环节四学以致用,深化理解环节五课堂小结,分层作业令微课视频简单介绍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教师介绍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引入本节课题“证明”.通过微课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渗透数学文化教育.(一)思量请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如果|a| = |b|,那末a = b .2.在角的内部,以角的顶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二)从基本事实或者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理方法判断为正确~ 3 ~的,并被选作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师生行为: (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命题相关知识,并进一步探索真命题的分类. (2)学生回顾已学的基本事实和定理.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定理的概念.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感受数学概念形成的自然性与合理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回顾基本事实为下面的证明做好铺垫.1.例题已知:如图,直线c与直线a ,b相交,且∠1=∠2求证:a∥b .2.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或者演绎法) .3.演绎推理的过程,叫做演绎证明,简称证明.师生行为: (1)教师点拨证明的书写格式及证明过程要步步有据. (2)学生探索证明方法,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教师板演.(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例题证明过程,归纳演绎推理和演绎证明的~ 4 ~~ 5 ~概念.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论 证,使学生理解严格的数学证明要有理有据,感悟学习演绎证明的必要.通过对 例题的反思归纳演绎推理和演绎证明的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此例题是 由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推理得出的定理,让学生体味欧式几 何公理化的演绎范式.练习已知:如图,直线c 与直线a ,b 相交,且∠1+∠2=180° 求证: a ∥b .师生行为: (1)学生自主探索完成练习题. (2)投影展示学生 解题过程并请学生自评.在例题中通过基本事实证明出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后出示此练习题,再用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另一个 命题的正确性,再次体味欧式几何公理化的演绎范式.例题已知:如图,∠A0B + ∠B0C = 180° ,0E 平分∠A0B ,0F 平 分∠B0C .求证: 0E ⊥ 0F.~ 6 ~师生行为: (1)学生独立思量完成例题,如有艰难可同桌交流 探索. (2)投影展示学生的证明过程,学生自评互评,教师适时点 .通过具体例子了解综合法证明的步骤和书写格式,体验证明的必要性和数学推理的严密性.体味推理过程步步有据的重要性,突破本节 课的难点.练习请在下题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依据:已知:如图,点B 、A 、E 在一条直线上,∠1 = ∠B . 求证:∠C = ∠2.证明: ∵ ∠1 = ∠B ( )∴ AD ∥ BC ( )∴ ∠C = ∠2 ( )变式一:已知:如图,点B 、A 、E 在一条直线上,∠1 = ∠2,∠EAC =拨~ 7 ~2∠B .求证: AD ∥ BC .变式二:已知:如图,点B 、A 、E 在一条直线上, AD ∥ BC ,∠B = ∠C . 求证:∠1 = ∠2.师生行为: (1)学生自主探索完成证明过程,同桌互评. (2)教师根据此题编出变式练习题,由学生完成完整的证明过程.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证明过程要步步有据. 变式练习设计目的是进一步巩固证明过程的书写,增强学生的推理论证意识,培养学 生的演绎推理习惯和能力.小结:请同学们静思一下,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师生行为: (1)学生思量后回答. (2)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 上,把学生反思与教师总结相结合,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个完 整系统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先请同学回顾,然后教师通过PPT 课件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学生将自我回顾与其融合,完善本节课知识体系.分层作业:必做题:课本P84 习题13.2 第5 、6 题.选做题:思量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巩固和反馈,选做题是对下节课知识的预习,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附:板书设计13.2.1 命题与证明~ 8 ~。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命题与证明》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章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运算、方程求解、几何图形的性质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证明过程,以及如何运用已知定理证明未知定理。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命题与证明的基本概念,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方程求解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命题与证明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逐步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于新的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理解定理的含义。
2.学会阅读和理解证明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能够运用已知定理证明未知定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与证明的概念,定理的含义。
2.难点:如何阅读和理解证明过程,运用已知定理证明未知定理。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
2.讲解法:讲解定理的含义,解释证明过程。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已知定理证明未知定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PPT,展示具体的例子和证明过程。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命题,什么是证明。
例如,给出一个命题:“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让学生思考这个命题是否正确,如何进行证明。
2.呈现(10分钟)讲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解释定理的含义。
通过PPT展示相关的例子和证明过程,让学生理解命题与证明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定理,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尝试证明。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 命题与证明 教案2

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命题与证明(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原命题、逆命题等概念.2.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能区分公理、定理和命题.3.理解证明的含义,体验证明的必要性和数学推理的严密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根据命题的证明需要,要求学生画出图形,写出、求证,训练学生将命题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2.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定理、命题的由来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公理、定理的区分.【难点】严密完整地写出推理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有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铜线将地球赤道绕一圈,想一想,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空隙有多大?能放进一颗枣吗?能放进一个苹果吗?学生交流讨论后答复.生甲:都放不进去.生乙:枣能放进,苹果放不进.生丙:都能放进.师:我们现在用这个式子来算,设赤道的长为C,那么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是-=≈0.26(m),可见,枣和苹果都能放进去.通过这个例子,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生:有些东西想象的或感觉的不一定可靠,要具体分析.师:对,我们要做到有理有据.上一节研究三角形的性质时,我们通过折叠、剪拼、度量等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对这种方法,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在剪拼时,发现三个内角难以拼成一个平角,只是接近180°的某个值;度量三个角,然后相加,不一定能准确地得到180°.这两种情况怎么解释呢?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师:是这样的,研究几何图形时,从观察和实验得到的认识,有时会有误差,难以使人确信其结果一定正确.因此,就得在观察的根底上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这就是说,要判断数学命题的真假,需要做必要的逻辑推理.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师:推理是一种思维活动,人们在思维活动中,常常要对事物的情况做出种种判断.教师多媒体出示:(1)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2)如果∠1和∠2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3)2+3≠5;(4)如果一个整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能被3整除.教师找一名学生答复,然后集体订正.师:在逻辑学中,但凡可以判断出真(即正确)、假(即错误)的语句叫做命题.上面的(1)、(2)、(4)都是正确的命题,我们称之为真命题;(3)是错误的命题,我们称之为假命题.如果一个语句没有对某一事件的正确与否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比方感慨句、疑问句、祈使句等.教师多媒体出示:(1)请关上窗户;(2)你明天骑车来上学吗?(3)天真冷啊!(4)今天晚上不会下雨.(5)昨天我们去旅游了.师: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哪些语句是命题?学生讨论后答复,然后集体订正.师:每个命题都由题设、结论两局部组成,题设是事项,结论是由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有时我们为了简便,省略关联词“如果〞、“那么〞,如命题“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可以写成“对顶角相等〞.以“如果……那么……〞为关联词的命题的一般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者说成“假设p,那么q〞,其中p是这个命题的条件(或假设),q是这个命题的结论(或题断).三、边讲边练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指出以下命题的条件与结论:(1)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A=∠B,那么∠A的补角与∠B的补角相等.生甲:(1)中“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是条件,“两条直线平行〞是结论.生乙:“∠A=∠B〞是条件,“∠A的补角与∠B的补角相等〞是结论.四、层层推进,深入探究师:将命题“如果p,那么q〞中的条件与结论互换,便得到一个新命题“如果q,那么p〞,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命题都可以判断真假,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它的逆命题也是真命题吗?学生交流讨论后发表意见.师: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如果∠1与∠2是对顶角,那么∠1=∠2”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生:它的逆命题是“如果∠1=∠2,那么∠1与∠2是对顶角〞.师: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呢?生:假命题.师: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假命题的呢?学生交流讨论后答复.教师多媒体出示以下图.师:对.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方角平分线分成的两个角,∠1=∠2,但显然,这里∠1与∠2就不是对顶角.像这种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我们称之为反例.假设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五、练习新知,加深讨论师:请同学们看教材中本节例1后练习的第2题.教师找学生答复,然后集体订正得到:(1)假命题.反例:|-1|=|1|,但-1≠1.(2)假命题.反例:(-1)×(-1)>0,但-1是负数.(3)真命题.(4)假命题.假设两条不平行的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同位角不相等.师:我们来看第3题.教师找学生答复,然后集体订正得到:(1)真命题,(2)真命题,(3)真命题.师:在数学命题的研究中,为了确认某些命题是真还是假,需要对命题的正确性进展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必须追本求源,真理不需要再作论证,其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检验所得的真命题,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些作为原始根据的真命题称为公理.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公理?生甲: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生乙: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生丙: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这条直线,师:对,这些都是公理.有些命题,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谁能举几个例子?生甲:对顶角相等.生乙: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生丙:等角的补角相等.师:对.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下面,我们来证明一个七年级时用过的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多媒体出示:【例2】:如下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求证:a∥b.师:假设“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定理,怎么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结论?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口述,教师板书推理过程.证明:∵∠1=∠2,()又∵∠1=∠3,(对顶角相等)∴∠2=∠3.(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强调: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例3】: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求证:OE⊥OF.证明:∵OE平分∠AOB,OF平分∠BOC()∴∠1=∠AOB,∠2=∠BOC.(角平分线的定义)又∵∠AOB+∠BOC=180°,()∴∠1+∠2=(∠AOB+∠BOC)=90°.(等式性质)∴OE⊥OF.(垂直的定义)六、课堂小结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答复,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上,通过举反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培养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强调正面的严密性,让学生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要步步有据.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举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集思广益,从而到达“反三〞的目的.尽可能地调动更多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沟通,通过自身思维碰撞构建新的认知构造,从而准确地判断命题的真假,对于假命题举出反例.对于命题的证明,要求学生能写出证明的一般步骤并能做到步步有据.第2课时命题与证明(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三个推论.2.熟悉并掌握较简单命题的证明方法及其表述.3.探索并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4.会灵活地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个推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过程.2.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个推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和推理的用途.2.通过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开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理.【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你还记得它的内容吗?学生答复.师:我们用什么方法证明过这个命题?生:用折叠、剪拼和度量的方法.师:很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理的概念,大家还记得吗?生:记得.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师: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一个定理,它能够被证实,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简单命题的证明,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师:在证明命题时,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如果问题与图形有关,首先,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并在图形上标出有关字母与符号;再结合图形,写出、求证.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生:条件是一个三角形,结论是它的内角和等于180°.师:这个命题与图形有关吗?生:有关.师:那我们要画出什么图形?生:一个三角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师:题目中没有、求证,我们自己要写出来.就是条件,求证的就是要证的结论.应该怎么写?生::△ABC,如下图.求证:∠A+∠B+∠C=180°.教师板书.师:以前我们通过剪拼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这不是证明,但它却给我们以启发,现在我们通过作图来实现这种转化,给出证明.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在剪拼中我们可以把∠B剪下,放在这个位置,在证明中我们可以作出一个角与∠B相等,来代替这种操作.并且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画的线,这种线叫做辅助线.同学们看,应该怎样添画辅助线来帮助我们证明这个问题?生:延长BC到D,以点C为顶点、CD为一边作∠2=∠B.教师作图:师:对.如果再知道什么条件就能得到结论了?学生讨论后答复.生:因为∠1+∠2+∠ACB是一个平角,等于180°,如果∠A=∠1,那么就有∠A+∠B+∠C=∠1+∠2+∠ACB=180°,这样就证出了结论.师:对.现在我们看怎样证∠A=∠1?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提示:∠A和∠1是什么角?生:内错角.师:怎么证两个内错角相等?生: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师:在题中要证哪两条直线平行?怎么证它们平行?生:证明CE∥BA,因为∠2=∠B,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就可以证出CE∥BA了.师:很好!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推导过程具体写一下.要注意,我们刚刚是分析,可以由结论推条件,但在书写过程中,要先写条件,再写结论,这个顺序要理清.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师:现在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三角形中一个角是9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另外两个角的和会是多少?生:90°.师:对.两个角的和是90°,我们可以称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互余.师:对.由此我们得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第一个推论.教师板书: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三、边讲边练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有多种方法,课本练习中给出了另外两种证法.大家能不能说出第一题的思路?生:过点A作DE∥BC后,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来建立两个相等关系,再由平角的定义就可证出了.师:你们已经理清了思路,现在请大家将书上的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师:第二个练习的思路大家清楚吗?学生交流讨论后答复.生:过三角形一边上一点作两条平行线,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使△ABC的三个内角与组成平角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再由平角的定义证明它们的和是180°.师:很好!请同学们把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学生补充练习第2题的证明,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订正.四、层层推进,深化理解教师多媒体出示:师: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我们曾经如图中所示那样把△ABC的一边BC延长至点D,得到∠ACD,像这样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在上图中,△ABC的外角,也就是∠ACD与它不相邻的内角∠A、∠B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给出证明吗?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答复.生:∠ACD与∠ACB的和是180°,所以∠ACD=180°-∠ACB;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180°,∠A+∠B=180°-∠C.由等式的性质,得到∠ACD=∠A+∠B.师:很好!除了这个相等关系,还能得到什么大小关系?生:∠ACD>∠A,∠ACD>∠B.师:很好!在证明中主要应用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我们把这两个结论称为这个定理的两个推论.教师板书: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师:像这样,由公理、定理直接得出的真命题叫做推论.推论2可以用来计算角的大小,推论3可以用来比拟两个角的大小.【例2】:如下图,∠1、∠2、∠3是△ABC的三个外角.求证:∠1+∠2+∠3=360°.师: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即三角形三个外角的和是360°.请大家想一下,怎么证明这个命题?学生交流讨论后答复,然后集体订正.证明:∵∠1=∠ABC+∠ACB,∠2=∠BAC+∠ACB,∠3=∠BAC+∠A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2+∠3=2(∠ABC+∠ACB+∠BAC).(等式性质)∵∠ABC+∠ACB+∠BA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2+∠3=360°.五、课堂小结师: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教师点评.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证明思路,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探索精神.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第一种证法中,我带着他们回忆了以前证明此定理的操作方法,并说明这两种方法的思想是一致的.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学会把实际问题用数学形式表示出来,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建立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意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练习中,我让他们先理清思路,再做题,不但可以借鉴别人的思路,而且能做到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13.2命题的证明 教案-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课题:13.2命题与证明(1)一、教学内容和内容解析教学内容:命题的概念与结构,命题的真假及判断,原命题和逆命题的区分以及反例的概念。
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是沪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第13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通过只凭剪拼的直观操作法来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难以令人信服的,说明推理证明的必要接着学习命题、命题的结构、互逆命题、反例等知识;本节内容是将前面学习的几何性质与后面即将学习的证明联系起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证明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原命题、逆命题、反例的概念,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关系;2、经历探究命题以及结构的过程,体会命题的内涵,明确反例的意义和作用,经历一系列问题串的探究过程,掌握有关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为后继学习做好准备;3、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掌握有关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为后继学习做好准备,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命题的意义和结构,判断命题的真假,以及互逆命题之间的关系。
难点:反例构造的过程。
四、教学策略分析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问题引领启发、引导、合作、探究,以及组合的教学媒体,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易的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渗透。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某种数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
根据如今各学校实际教学环境及本节课的实际教学需要,我选择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将有关教学内容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进行直观地观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疑问:(1)在剪拼时,发现三个内角难以拼成一个平角,只是接近180°的某个值。
(2)度量三个角,然后相加,有的接近179°,有的接近181°,不是很准确地都得180°。
八年级数学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案(新版)沪科版

13.2 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命题1.了解命题的含义.2.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3.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直角都相等.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4是正确的,句子3是错误的.像这样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上面判断性语句1、2、4都是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3是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4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教师提出问题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教师提出问题2: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1)对顶角相等;(2)如果a>b,b>c, 那么a>c.学生小组交流后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1)条件: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条件:如果a>b,b>c;结论:那么a>c.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逆命题.说出上题的逆命题,并讨论.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例1 写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a2=b2,那么a=b;(2)对顶角相等;(3)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分析:第(1)题中有“如果”“那么”,条件结论明显,第(2)(3)题可先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找出题设和结论.解:(1)题设是“a2=b2”,结论是“a=b”;(2)改写: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题设:“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3)改写:如果三个角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那么这三个角的和等于180°.题设:“三个角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结论:“三个角的和等于180°”.【归纳总结】通常情况下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当条件结论不是很明显的时候,把所给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题设和结论,在改写时,要做到语句通顺,措辞准确.例2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逆命题的真假.(1)如果∠α与∠β是邻补角,那么∠α+∠β=180°;(2)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那么△ABC的内角中一定有两个锐角.分析:(1)交换原命题中“如果”和“那么”后面的部分即可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然后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判断命题的真假;(2)交换原命题中“如果”和“那么”后面的部分即可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然后根据三角形的角的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解:(1)逆命题为:如果∠α+∠β=180°,那么∠α与∠β是邻补角,此逆命题为假命题;(2)逆命题为: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此逆命题为假命题.【归纳总结】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得到新命题,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所举的例子,如果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的结论,称之为反例;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教材P77练习.2.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随堂演练”内容.五、反思小结,梳理新知命题⎩⎪⎪⎨⎪⎪⎧命题的概念: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者不正确判断的语句(或式子)叫做命题;命题的结构: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逆命题:原命题为“如果p ,那么q ”,逆命题则为“如果q ,那么p ”.六、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时作业”内容.2.教材P84习题13.2第1~3题.第2课时 证明(一)1.理解和掌握定理的概念,了解证明(演绎推理)的概念.2.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能运用已学过的几何知识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重点证明的含义和表述格式.难点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的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演示,比较线段AB 和线段CD 的长度.通过简单的观察,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加以验证,体会验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证明的引入(1)命题“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直角边的2倍”是真命题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用几何语言描述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说明的结论.教师对具体的说理过程予以详细的板书.小结归纳得出证明的含义,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初步格式.(2)通过教材例3,例4的教学理解证明的含义,体会证明的格式和要求.【归纳总结】证明几何命题的表述格式:①按题意画出图形;②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条件,在“求证”中写出结论; ③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例1 如图,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有( )①因为∠1=∠2,所以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因为∠3=∠4,所以a∥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因为∠4+∠5=180°,所以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0个B.1个C.2个D.3个分析:结合图形,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逐一进行判断.①因为∠1、∠2不是同位角,所以不能证明b∥c,故错误;②因为∠3=∠4,所以a∥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正确;③因为∠4+∠5=180°,所以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正确.故正确的是②③,共2个.故选C.【归纳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例2 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已知:如图,∠D=110°,∠EFD=70°,∠1=∠2.求证:∠3=∠B.证明:∵∠D=110°,∠EFD=70°(已知),∴∠D+∠EFD=180°,∴AD∥______(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又∵∠1=∠2(已知),∴______∥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EF∥______,∴∠3=∠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分析:求出∠D+∠EFD=180°,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推出AD∥EF,AD∥BC,即可推出答案.∵∠D=110°,∠EFD=70°,∴∠D+∠EFD=180°,∴AD∥EF.又∵∠1=∠2,∴AD ∥BC,∴EF∥BC.故答案为:EF,AD,BC.【归纳总结】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平行线的性质有: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反过来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教材P78~79练习及P80练习.2.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随堂演练”内容.五、反思小结,梳理新知(1)证明的含义.(2)真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3)思考、探索:假命题的判断如何说理、证明?六、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时作业”内容.2.教材P84~85习题13.2第5~8题.第3课时证明(二)1.通过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究,进一步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2.能将几何命题的文字语言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出来.重点根据具体的证明过程,填写推理的理由.难点将文字语言表述的证明题改写成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述的证明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你还记得这个结论的探索过程吗?(1.度量法;2.折叠法;3.剪拼法.)但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结论并不一定可靠,这样就需要进行几何证明.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1)理解题意,分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2)请同学们分别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述命题.已知:△ABC,求证:∠A+∠B+∠C=180°.证法一:(请学生参照剪贴的方法去证明)证法二:(引导学生仿照证法一添加辅助线转化成平角去证明)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证法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2.总结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1)理解题意:分清命题的条件(已知),结论(求证);(2)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并在图形上标出字母;(3)结合图形和命题写出已知和求证;(4)分析因果关系,探索证明思路;(5)依据思路,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条理清晰地写出证明过程;(6)检查表述过程是否正确,完善.3.小试牛刀尝试写出下列问题的已知、求证并画图:(1)求证: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求证:对顶角相等.4.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请学生画图口答即可.)推论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由公理、定理直接得出的真命题叫做推论.推论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例1 如图,在△ABC 内任意取一点P ,过点P 画三条直线分别平行于△ABC 的三条边.(1)∠1、∠2、∠3分别和△ABC 的哪一个角相等?请说明理由;(2)利用(1)说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分析:(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即可证得;(2)根据对顶角相等,以及∠HPE +∠2+∠3=180°和(1)的结论即可证得.解:(1)∠1=∠A ,∠2=∠B ,∠3=∠C .理由如下:∵HI ∥AC ,∴∠1=∠CEP ,又∵DE ∥AB ,∴∠CEP =∠A ,∴∠1=∠A .同理,∠2=∠B ,∠3=∠C ;(2)如图,∵∠HPE =∠1,∠HPE +∠2+∠3=180°,∴∠1+∠2+∠3=180°,∵∠1=∠A ,∠2=∠B ,∠3=∠C ,∴∠A +∠B +∠C =180°.【归纳总结】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正确观察图形,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对顶角相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例2 如图所示,AB ∥CD ,∠BAC 和∠DCA 的平分线相交于H 点,那么△AHC 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分析:要判断△AHC 的形状,首先观察它的三个内角,其中∠1与∠2与已知条件角平分线有关,而两条角平分线分别平分∠BAC 和∠DCA ,这两个角是同旁内角,于是联想到已知条件中的AB ∥CD .解:△AHC 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因为AB ∥CD ,所以∠BAC +∠DCA =180°.又因为AH ,CH 分别平分∠BAC 和∠DCA ,所以∠1=12∠BAC ,∠2=12DCA ,所以∠1+∠2=12(∠BAC +∠DCA ),所以∠1+∠2=90°,所以△AHC 为直角三角形.【归纳总结】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既可以通过这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来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也可以通过有两个角度数之和为90°来判定.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教材P81~82练习.2.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随堂演练”内容.五、反思小结,梳理新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推论1、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证明定理的一般步骤⎩⎪⎨⎪⎧①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画出图形;②题设部分是已知部分,结论部分是要证明的部分;③利用已知条件,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推论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六、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时作业”内容.第4课时 三角形的外角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2.知道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3.学会运用简单的说理来计算三角形的相关的角.重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难点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时能准确地推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它是由什么组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内容是什么?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教学说明】为本节课进一步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作准备.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探究问题1:如图,把△ABC的一边BC延长到D,得∠ACD,它不是三角形的内角,那它是三角形的什么角?练习:如图,∠ADB,∠BPC,∠BDC,∠DPC分别是哪个三角形的外角?问题2:观察问题1图,∠ACD与∠ACB是什么关系,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教师利用投影出示图形,并提出问题.教师指出像这样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它是由三角形的一边和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然后教师利用投影出示练习,安排学生举手回答,并按照外角的定义一一指明这些角分别由哪些边组成.完成以后,教师提出问题2,并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说理证明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教学说明】教师指明外角的定义以后,马上进行练习,便于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结合图形,培养学生的图形变换能力.通过学生的归纳,总结,证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的成功与快乐.通过观察、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再让学生进行证明,由于准备进行得比较充分,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说出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教师出示教材例5,先让学生进行分析,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将三角形的外角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然后师生共同写出规范的解答过程.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证明?【教学说明】先让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图形能力,然后师生共同解决,规范学生的解答过程.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例1 已知:如图为一五角星,求证:∠A+∠B+∠C+∠D+∠E=180°.分析: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出∠EFG=∠B+∠D,∠EGF=∠A+∠C,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E+∠EGF+∠EFG=180°,代入即可得证.证明:∵∠EFG,∠EGF分别是△BDF,△ACG的外角,∴∠EFG=∠B+∠D,∠EGF=∠A +∠C.又∵在△EFG中,∠E+∠EGF+∠EFG=180°,∴∠A+∠B+∠C+∠D+∠E=180°.【归纳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形的特点,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将分散的角集中到某个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进行解决.例2 如图,求证:(1)∠BDC>∠A;(2)∠BDC=∠B+∠C+∠A.如果点D在线段BC的另一侧,结论会怎样?分析: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辅助线的作法及重要性,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证法一:(1)连接AD,并延长AD,如图,则∠1是△ABD的一个外角,∠2是△ACD的一个外角.∴∠1>∠3.∠2>∠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1+∠2>∠3+∠4(不等式的性质).即:∠BDC>∠BAC.(2)由(1)作图知∠1=∠3+∠B,∠2=∠4+∠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2=∠3+∠4+∠B+∠C(等式的性质),即:∠BDC=∠B+∠C+∠BAC.证法二:(1)延长BD交AC于E(或延长CD交AB于E),如图.则∠BDC是△CDE的一个外角.∴∠BD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DEC是△ABE的一个外角(已作),∴∠DE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BDC>∠A(不等式的性质).(2)由(1)作图知∠BDC=∠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DEC是△ABE的一个外角,∴∠DEC=∠A+∠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DC=∠B+∠C+∠A(等量代换).【教学说明】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几何证明题,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证明思路,特别是不等关系的证明题,因为学生接触较少,因此更需要加强练习.注意事项:学生对于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关系的证明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在证明过程中,引导学生作辅助线找到一个过渡角.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教材P83练习.2.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随堂演练”内容.五、反思小结,梳理新知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三角形外角的认识.主要从定义和性质两个方面.六、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时作业”内容.2.教材P85习题13.2第9题.。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教学课件:13.2 命题与证明第2课时 证明(共21张PPT)

经过证明的真 命题叫定理
推理
证实其他命 题的正确性
典例精析
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例1 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
求证:a∥b.
证明:∵∠1=∠2(已知),
c
∠1=∠3(对顶角相等),
3
a
1
∴∠2=∠3(等量代换),
2
b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你还能找出几种证法?
13.2 命题与证明
第2课时 证明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定理的概念,了解证明(演绎推理)的概 念;(重点)
2. 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能运用已学过的几 何知识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难点)
3.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探 索精神,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难点)
导入新课
观察与思考
程叫证明
一些条件
+
推理
证实其他 命
基本事实或公理
题的正确
性
经过证明的真 命题叫定理
费马 欧拉
大数学家也有失误
当n=0,1,2,3,4时,
22n 1= 3,5,17,257,65 537 都是质数
对于所有自然
数n,22n 1的值
都是质数.
当n=5时,22n 1= 4 294 967 297=
641×6 700 417
举出反例是检验错误数学结论的有 效方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 学习欧拉的求实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2.没有严格的推理,仅由若干特例归纳、猜测的 结论可能潜藏着错误,未必正确.
3.要证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举反例就是一种常用 方法.
二 证明与推理
13.2.2命题与证明(教案)

∴∠2=∠ACD,
又∵∠1=∠2,
∴∠1=∠ACD,
∴AB∥CD.
变式3已知:如图,AD∥BC,∠A=∠C,试说明AB∥DC
证明:
∵AD∥BC (已知)
∴∠A+∠B=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又∵∠A=∠C (已知)
∴∠C+∠B=180°(等量代换)
∴AB∥D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理解证明的含义,体验证明的必要性和数学推理的严密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根据命题的证明需要,要求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训练学生将命题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
沪科版本数学八年级上册13.2.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
课题
13.2.2命题与证明
单元
第三章第2节第2课时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以及命题与证明等几何知识。本章是在学生对几何结论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和结论的学习,比较系统的对证明的思维方法和表达形式展开研究。本节课主要讲证明、证明的一般步骤,并通过习题对证明过程的书写加深理解。
公理和定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都是真命题
不同点:公理的正确性是人们长期实践检验所证实的真命题;
定理的正确性是依赖推理证实的。
公理和定理的作用
公理和定理都可以用来作为证明其他命题的根据。
运用公理和定理证明其他真命题或假命题时,只能用已学过的公理或证明过的定理去证明未学过的命题。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将复杂的几何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思路。
3.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方法,深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2.总结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强调数学的实际价值。
3.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五)作业小结
1.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转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并能够运用该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3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命题与证明》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学会如何阅读和书写证明,以及如何进行证明的基本方法。
教材通过引入实例,让学生体会证明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几何证明,对证明的概念和基本方法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证明方面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证明方法的应用能力和证明过程的书写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部分学生对证明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逻辑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命题与证明的基本概念,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2.培养学生阅读和书写证明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能够运用证明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证明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与证明的概念,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2.难点:证明过程的逻辑性和书写规范,证明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命题与证明的关系。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证明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帮助每个学生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课件和教学素材。
3.练习题和测试题。
4.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勾股定理”,引导学生思考证明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命题与证明的基本概念,通过PPT展示证明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证明的结构。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证明的过程和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证明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几何图形的性质证明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 培优学案(二)

求证:OM⊥ON.
M
C
N 12
A
O
B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
从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问题三
已知:如图,直线 AB、CD 被直线 EF 所截,AB//CD,GM 平分∠EGB,HN 平分∠EHD.
求证:GM//HN.
活动二:议一议 1. 已经学过的基本事实有:
【问题探究】
问题一
如何从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证: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a⊥c(已知),
∴∠1=90°(垂直的定义).
∵b⊥c(
),
∴∠2=90°(
).
∵∠1=90°,∠2=90°(
).
∴∠1=∠2(
),
∵∠1=∠2(已证),
∴a∥b(
).
归纳: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一般步骤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M
G
A
B
N
C
D
H
F
【问题评价】
1.已知:如图,直线 a 与直线 b a∥b.
2.已知:如图,AD∥BC,∠BAD=∠DCB. 求证:∠1=∠3.
c 1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2节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2节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八上第十三章第2节“命题与证明”的第1课时,是实验几何过渡到论证几何的启蒙章节。
本节课通过由直观操作的办法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可靠,进而说明推理证明的必要性。
接着学习命题、命题的结构、真假命题和反例、互逆命题等知识,将前面学习过的几何性质与后面即将学习的证明联系起来,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以后的证明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意义;2.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意义。
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3.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4.初步感受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不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和数学推理的严密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命题及其结构以及真假命题的判断。
难点:把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以及反例构造。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性质,在认识这些性质时,使用了观察、操作和实验等方式,并对它们作出一些说理与解释。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渐趋成熟,由“形象思维”逐步转向“抽象思维”。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时首先要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其次知道证明什么,再进一步掌握命题的结论,以及真假命题的判断,最后再学习如何证明。
五、教学方法启发讲授、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
六、教学过程1.单元框架【设计意图】教师展示单元框架图,梳理知识的来源与生成,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
2.问题引入在学习“三角形中角的关系”时,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问题1.你还记得怎样得到的吗?问题2.展示一些同学在操作中的疑问,如何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学习几何需要观察和实验,同时也需要学会推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角形内角和相关知识的回顾,找寻本节课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意识推理的必要性,以及学习命题的必要性。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13.2第二课时证明(一)

第二课时证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公理、定理、证明的内涵,会进行简单的推理.2、经历探索证明的过程,弄清证明的基本方法,以及书写格式,体会演绎推理的意义.3、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和表述能力,感受证明的几何价值.重、难点与关键重点:掌握推理方法.难点:发展演绎推理意识.关键:应用数学转化的思想分析,寻求推理思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定义引入:在数需研究中,首先要确定数学的研究对象,例如,我们研究方程时,要明确什么是方程,在数学上称之为“定义”.2、公理引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大家常常把公认的并且长期检验所取得的真命题,把它们作为论证其它命题的根据,这样的最原始的真命题我们称之为公理.3、素材提供:(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称为对顶角.(2)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4、定理引入:有些命题,如“对顶角相等”,“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等角的补角相等”等,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定其它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5、证明引入:前面我们议到的话题:并不是所以命题都正确,只有经过演绎推理来论证,我们把这种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1、例1(课本77页例2)已知: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求证:a∥b.证明:∵∠1=∠2 (已知)又∵∠2=∠3 (对顶角相等)∴∠1=∠3 (等式性质)∴ 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见,证明是由条件(已知)出发,经过一步一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例2(课本78页例3)已知:如图,∠AOB+∠BOC=1800,OE平分∠AOB,OF平分∠BOC.求证:O E⊥OF.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1、课本77—78页练习第1,2题2、课本78—79页练习第1,2题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提问:1、定义、命题、公理、公理的概念是如何确定的?有何异同点?2、什么叫证明?3、如何进行推理以及表达?你有什么想法.4、你是否总结出了证明的常规思路?五、布置作业,反思提炼课本83页习题14.2第5题.选用课时同步作业.六、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 命题与证明第2课时 教案

13.2 命题与证明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定理、演绎推理的含义.2.能正确的运用演绎推理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的运用演绎推理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学过程:一、知识点回顾定义、命题的含义.(1)定义是揭示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特征的句子.(2)命题:可以判断是正确或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3)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种命题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二、新知学习1.公理、定理概念的学习公理:如果—个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公理.定理:如果一个命题可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命题叫定理.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等.注意:定理是正确的命题,但正确的命题不一定是定理.2.定义、命题、公理和定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四者都是句子,都可以判断真假,即定义、公理和定理也是命题,不同的是定义、公理和定理都是真命题,都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只不过公理是最原始的依据,而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因而它不一定能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3.演绎推理(1)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或演绎法),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2)证明的一般步骤是:①根据题意,画出图形;②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③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结论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并注明依据.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数学必具备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有大量的证明问题;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推论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因为它体现抽象思维能力,如果同学们对逻辑的理解不深刻,往往找不出最优的思维切入点,证明的盲目性很大,因此对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的训练是十分必要.(1)学习命题与证明主要以对比理解为主,通过比较各种术语之间的异同,理解其内在含义.(2)概念辨析法的一般步骤是:①分析研究题目所给条件和问题;②回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要点;③用概念去辨析题目所给条件与问题;④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综合得出正确结论.(3)证明一个假命题的方法是举一个反例,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可用分析法、综合法或分析综合法.三、例题讲解例1 已知: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求证:a//b.证明:∵∠1=∠2,(已知)又∵∠1=∠3,(对顶角相等)∴∠2=∠3.(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例2 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求证:OE⊥OF.【解析】要证明OE⊥OF,只要计算出∠1+∠2=90°就可以了.证明:∵OE平分∠AOB,OF平分∠BOC,(已知)∴∠1=12∠AOB, ∠2=12∠BOC.(角平分线的定义)又∵∠AOB+∠BOC=180°,(已知)∴∠1+∠2=12(∠AOB+∠BOC)=90°.(等式性质)∴OE⊥OF.(垂直的定义)四、巩固加深1.已知:∠1+ ∠2=180°,求证:∠3=∠4.证明:∵∠1+∠2=180°(已知);∴l1∥l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3=∠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如图,直线a∥b,点B在直线b上,且AB⊥BC,∠1=55º,则∠2的度数为( A )A.35ºB.45ºC.55ºD.125º【解析】∵直线a∥b(已知),∴∠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55º(已知)∴∠3=∠1=55º.∵AB⊥BC(已知),∴∠ABC=90º(垂直定义)又∠2+∠ABC+∠1=180º∴∠2=35º(等式的性质).五、教学总结六、作业布置教材练习题。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2 第2课时 证明

第2课时证明1.理解和掌握定理的概念,了解证明(演绎推理)的概念;(重点)2.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能运用已学过的几何知识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难点)3.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情境导入下面两个图片中,中心的两个圆形哪个大?眼见未必为实,实践出真知!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定理命题“对顶角相等”是( )A.角的定义 B.假命题C.基本事实 D.定理解析:“对顶角相等”的正确性是需要经过推理来证实的,而后又把它选定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所以它属于定理.故答案为D.方法总结: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不需要用推理的方法加以证明,并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基本事实.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都是基本事实.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理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并被选作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探究点二:证明与推理【类型一】简单推理如图,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有( )①因为∠1=∠2,所以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因为∠3=∠4,所以a∥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因为∠4+∠5=180°,所以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0个 B.1个 C.2个 D.3个解析:结合图形,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逐一进行判断.①因为∠1、∠2不是同位角,所以不能证明b∥c,故错误;②因为∠3=∠4,所以a∥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正确;③因为∠4+∠5=180°,所以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正确.故正确的是②③,共2个.故选C.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类型二】补充证明过程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已知:如图,∠D=110°,∠EFD=70°,∠1=∠2.求证:∠3=∠B.证明:∵∠D=110°,∠EFD=70°(已知),∴∠D+∠EFD=180°,∴AD∥________(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又∵∠1=∠2(已知),∴________∥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EF∥________,∴∠3=∠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解析:求出∠D+∠EFD=180°,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推出AD∥EF,AD∥BC,即可推出答案.∵∠D=110°,∠EFD=70°,∴∠D+∠EFD=180°,∴AD∥EF.又∵∠1=∠2,∴AD∥BC,∴EF∥BC.故答案为:EF,AD,BC.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平行线的性质有: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反过来就是平行线的判定.三、板书设计证明错误!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数学必备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有大量的证明问题;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加强推论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因为它体现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对逻辑的理解不深刻,往往找不出最佳的思维切入点,证明的盲目性很大,因此对学生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的训练是教学的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目标,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指向性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2《命题与证明》学习导航命题与证明涉及平面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以后复杂图形研究的重要基础.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命题与证明逐步渗透了推理论证的格式,并介绍了命题的结构和证明的步骤,所以命题与证明也是推理论证的入门阶段,命题与证明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关系到今后几何学习的重要阶段,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一、知识点回顾1.定义、命题、公理和定理的含义.(1)定义是揭示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特征的句子.(2)命题:可以判断是正确或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3)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种命题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4)公理:如果—个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公理.(5)如果一个命题可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命题叫定理.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等.注意:定理是正确的命题,但正确的命题不一定是定理.2.定义、命题、公理和定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四者都是句子,都可以判断真假,即定义、公理和定理也是命题,不同的是定义、公理和定理都是真命题,都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只不过公理是最原始的依据,而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因而它不一定能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3.证明(1)根据题设、定义以及已经被确认的公理、定理等,经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2)证明真命题的一般步骤是:①根据题意,画出图形;②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③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结论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并注明依据.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数学必具备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有大量的证明问题;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推论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因为它体现抽象思维能力,如果同学们对逻辑的理解不深刻,往往找不出最优的思维切入点,证明的盲目性很大,因此对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的训练是十分必要.(1)学习命题与证明主要以对比理解为主,通过比较各种术语之间的异同,理解其内在含义.(2)概念辨析法的一般步骤是:①分析研究题目所给条件和问题;②回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要点;③用概念去辨析题目所给条件与问题;④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综合得出正确结论.(3)证明一个假命题的方法是举一个反例,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可用分析法、综合法或分析综合法.二、思想方法灵活运用转化的思维方法是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思想方法.如变更发散命题,通过变更命题的形式,力求变换思维角度,多方位思考、多渠道辟径,对于每个知识点挖掘其深邃的内涵,拓展其广阔的外延,从而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命题与证明渗透的思想方法还有特殊与一般、逻辑推理思想等.在进行命题的证明时,体会命题证明的必要性,证明的步骤及格式,会根据一些简单的命题画出图形,并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进行推理论证,并且会注明每一步推理的理由.三、易错点归纳1.命题的结论和题设分辨不清【例1】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同角的余角相等;(2)直角都相等.[误解](1)常有以下几种错误改写:如果是同角,那么余角相等;如果两个角是同角,那么它们的余角相等;如果同一个角是余角,那么余角相等.(2)常有以下几种错误改写:如果是直角,那么相等;如果直角等于90°,那么直角都相等;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那么直角都相等.[正解](1)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如果两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剖析与指导]产生改写错误的主要原因是:(1)在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很分明时,分辨不清哪是题设,哪是结论;(2)不能正确地理解一些概念名称,如同角、余角、直角等在叙述命题的语句中的地位和意义:(3)缺乏把简单句变换成复合句的语法知识.命题的改写是命题教学的基础,在命题学习中,首先要掌握命题的构造,分清命题的题设是什么?结论是什么?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命题的改写.对于命题的改写,特别是题设和结论不很分明的命题的改写,应注意以下几点:(1)命题的“缩句”练习.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为明确语句中各词语的含义及地位确定这语句中的“主词”和“宾词”,可以进行类似于小学语文中的“缩句”练习.如把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缩写成“余角相等”,由此知道主词是“余角”,宾词是“相等”;又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平行”可以缩为:“两个角的平分线平行”,由此得主词为“两个角的平分线”.宾词为“平行”.(2)主词的数量表达方法.当主词的对象在数量上包含有“无数个”时,一般在主词前面加上“任意两个”或就写“两个”来表达这“无数个”.如同角的余角可以有无数个,在改写时一般只需写成“同角的任意两个余角”,或写成“同角的两个余角”.又如直角也有无数个,在改写时只需写成“任意两个直角”或“两个直角”.(3)改写方法.把命题的主词连同它的修饰部分.经过重新组织或添加一些词语.写成“如果……”部分,宾词写成“那么……”部分,把它们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就得到改写成的命题.2.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转换出现障碍【例2】对命题:“同角的补角相等”.画图,并写出已知、求证.(不证明)[误解] 如图1已知:∠AOB与∠COD是同角,∠BOE是∠AOB的补角,∠DOF是∠COD的补角.求证:∠BOE=∠DOF.[正解]如图2已知:∠CPD是∠AOB的补角,∠EQF是∠AOB的补角.求证:∠CPD=∠EQF.[剖析与指导]这类题目不仅要求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而且要求能够把文字叙述的命题正确地“翻译”为图形和符号语言.这两方面都是困难的.尤其是“翻译”---图形化、符号化,更是练习中的主要障碍.但这也正是继续学习几何的基础和必备的技能.对于把文字命题“翻译”成图形,与前面所提及的“读句画图”问题是一致的.把文字命题“翻译”成符号语言表示,即用已知、求证表示出来,一般分为两个步骤完成:(1)按照题意,画出图形;(2)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然后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写成已知、求证.在“已知”项中写出题设,在“求证”项中写出结论.[误解]中的错误主要是在画图时把“同角”理解成等角,并且把一个角的补角画成邻补角,变成了与原命题意义不同的“新”命题了.3.证明时推理依据不准确学习几何,必须学会证明,初学几何证明,往往会出现推理根据颠三倒四,拿着题设当结论,推理过程不严谨,甚至是错误的现象,现将其常见错误剖析几例,以期达到“治病”或“预防”之目的。
【例3】已知:∠1+ ∠2=180°求证:∠3=∠4。
【错证】:∵∠1+∠2=180°(已知);∴l1∥l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4(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剖析与指导】错证推理依据不对,其实质是混淆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正确的证明方法如下:∵∠1+∠2=180°(已知);∴l1∥l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3=∠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四、中考热点透视纵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涉及本章内容的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计算题、证明题.作为基础知识在综合题中也时有出现.主要考查的内容有真命题和假命题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外角定理.由于几何的推理论证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手段之一,因此本章内容显得十分重要.例1(2006安徽中考题)如图,直线a∥b,点B在直线b上,且AB⊥BC,∠1=55º,则∠2的度数为()A.35ºB.45ºC.55ºD.125º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平行线的性质.∵直线a∥b(已知),∴∠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55º(已知)∴∠3=∠1=55º。
∵AB⊥BC(已知),∴∠ABC=90º(垂直定义)又∠2+∠ABC+∠1=180º∴∠2=35º(等式的性质).例2(2006黑龙江鸡西市中考题)如图,AB∥C D,∠B=680,∠E=200,则∠D的度数为 .解析:∵AB∥CD(已知)∴∠B=∠CFE=68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而∠CFE=∠D+∠E(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D=68º-20º=48º。
五、方法技巧总结例1 有大、小两个正方形,大正方形的一个顶点和小正方形的中心重合.转动大正方形,重叠部分的形状会不断地变化.问在转动过程中,重叠部分的面积会变化吗?解析做这道题时,我们首先应该想象着或动手画一画,让大正方形在我们的眼前转起来,好像看到了重叠部分随着大正方形的转动而变化成不同的形状.接着,我们又发现,在转动过程中,重叠部分永远是小正方形中的一部分,而且转动一周,重叠部分会变化出无数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还会出现四个正方形(图1)和四个三角形(图2)(在图中画一画,看一看四个正方形和四个三角形分别出现在哪里,它们的面积是怎样的).最后,我们来看看那些不规则的四边形吧:在小正方形中过中心点画两条延长线(图中的虚线),于是,小正方形被分成了四部分(图3).很容易看出,这四部分的形状、大小是完全相同的,重叠部分的面积占小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无论大正方形转到哪儿,重叠部分的面积永远占小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是不会变的.将一般的位置转换成特殊的位置情形,体现解题的技巧性和灵活性。
例2 如图1,已知A B∥CD,求证:∠BED=∠B+∠D.分析:题中有平行条件,由此联想到平行线的性质,想到它所对应的图形.经对照发现,图中没有截AB、CD的线,所以我们要添截线.方法1:延长BE交CD于F,如图2所示.方法2:延长DE交AB于F,如图3所示.方法3:连结BD,如图4所示.方法4:过E点任作一线交AB于M、交CD于N,如图5所示.许多几何题都是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也常需要作辅助线.如例中,如果将结论转化为∠BED-∠B=∠D,这样我们又得到:方法5:以EB为一边在∠BED内部作∠BEF=∠B,或过E点作EF∥AB,如图6所示.有些几何题目条件比较分散,条件与结论难于联系,这时往往需要巧妙地添辅助线,将条件加以集中,便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