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院校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覃冯;覃卫玲;黄善斌;廖安平
【摘要】民族地区经济战略发展对民族院校民族学专业大学生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各民族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建设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又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新型实验室.文中在对民族院校民族学专业技能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建设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的实际经验,从多方面对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的功能定位、设备的选购及加工材料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实验室课程改革与师资配备给出具体建议,对同类实验室的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名称】《实验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14(012)006
【总页数】3页(P198-200)
【关键词】民族院校;人才培养;师资配备;课程改革;实验室建设
【作者】覃冯;覃卫玲;黄善斌;廖安平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设备实验管理处,南宁530006;广西民族大学设备实验管理处,南宁530006;广西民族大学设备实验管理处,南宁530006;广西民族大学设备实验管理处,南宁5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82
随着民族工艺产业的发展,社会急需民族院校培养合格的民族学专业人才。

各种会议、展览、个人收藏等消费市场需求;民族地区中、小学学生开展科技发明、创新
竞赛、艺术教育需要等,这些需求都已成为民族工艺人才的基本工作,对民族学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正是民族院校如何落实“特色”教育和体现教育“特色”的观念取向。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民族院校的民族学专业过分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学校往往也疏于开展民族工艺特色教育,导致民族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难以胜任民族工艺的基本工作。

同时,涉及科技发明创造、工艺艺术创新等领域,由于民族院校很少有这方面的资源,因此需要建设相应的实验室。

因此,民族院校要在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方面进行调整,转变已有的教学思路和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打造民族院校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为民族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是广西首批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是学校的龙头学科,民族工艺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经过10年的发展积累了一些建设和运行经验。

现结合我校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的建设过程,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的功能地位、设备和加工材料选择、课程与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讨论。

民族院校的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与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基地、实习车间是不同的。

职业技术学院可以通过购置机床给学生实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民族院校与之不尽相同,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在功能定地位时,就明确了实验室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成为具备工艺创新和手工发明制作技能的人才而不是专业技师。

但在人才培养计划里留给培养学生这些技能的时间仅仅只有1~2个学期,甚至只有到毕业论文设计制作时才训练,实验室培养能力方面定位要求应该更高。

因为要在短时间内培养操作技能,只有科学、高效的实验室资源配备才能完成。

1.1 民族工艺仪器设备的认知和使用
民族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多在民族地区,各类民族会展、民族特色工艺及民族艺术教育的设计和制作工作会落到他们肩上,为政府、企业、个人选购民族
工艺仪器设备可能是用人单位给民族学专业毕业生提出的第一个工作任务。

能否出色完成是开启个人事业发展的第一步。

因此,对民族工艺仪器设备档次高低和性能优劣的区分能力成为民族院校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提升学生技能的开端,对民族工艺仪器设备的使用能更进一步有效加强认知能力。

1.2 民族工艺自制仪器设备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
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的另一基本定位,应该是培养民族学专业大学生自制仪器设备的能力。

也就是除了对现有民族工艺设备的使用外,更要注重对其其他功能的开发甚至通过改进、创新等手段达到自制设备的目的。

因为市场上现有的民族工艺类仪器设备本来就很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也是市场设备开发的具体环节。

用户在实际使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极其类似于市场开发的过程,用户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这些过程中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同时,艺术教育的多样性也要求装备具有特色的仪器设备,这样的设备无疑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是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培养人才能力的应有内容。

1.3 为相关通识通选课程和科技竞赛搭建平台
通识教育是建立在生源多样化基础上的本科教育模式,目的是将层次相同的学生培养成不同的人,自上世纪末从美国引进国内后,各高校都非常重视。

为了拓宽大学生知识层面,促进其全面自由发展,广西民族大学开设了广西历史研究、艺术人类学、壮族历史与文化等通识通选课程,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应该为这些课程提供生动活泼的教育资源和授课场所。

另外,全校乃至全国范围内举办的各类竞赛:化工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民族院校在这些科技竞赛中融入民族特色的元素,体现学校的教育特色,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为这些活动提供制作设备、原材料、场地,能够为其他相关活动搭建基础操作平台。

2.1 设备的选择
广西钦州坭兴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荣昌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
成为广西的文化使者和钦州的城市“名片”。

随着“中国坭兴陶之都”花落钦州,钦州正在加快坭兴陶产业的规划发展。

一个特色文化产业创意在北部湾大地兴起。

广西民族大学承担着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十分重视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的建设,以陶艺制作作为切入点,将广西传统民间坭兴陶工艺与学校民族学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实验室购置有电窑、拉胚机、练泥机、烘干机、压泥板机、车模机、搅拌机、球磨机、磨釉机、挤泥条器、挤泥枪、拉胚工具等制陶加工设备。

设备选择遵循安全、小型、低耗原则。

学校投入三间合计120 m2的场地建设该实验室。

电窑用于陶艺制品的烧制,发热系统应按国标设计,选择测温表测温针均为进口高温型,窑炉外体采用机压成型,有热风循环系统,此外,为了让非专业人士在较短时间内能掌握,可选择自动控温品牌。

拉胚机机器内部采用36 V安全电压,能确保学生人身安全,转盘转速噪音低于20 dB,降低噪音污染,接泥水盆要耐用、易拆、易清洗、使用寿命长。

练泥机要选择美观防锈的不锈钢材料。

烘干箱要能智能控温并带有观察窗。

为了使泥团快速成为泥板,可以使用压泥板机。

车模机为使用中安全方便,应另行配备刹车装置。

设备选择要既利于非专业的大学生易学易用,又能够保证稳定运行,方便日常保养。

2.2 加工材料的选择
广西钦州坭兴陶主要使用白泥和紫红泥两种陶泥,资源丰富,分布较广,天赋的合理的矿物化学组成,使其具备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为多种多样的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白泥质地较软,粘度高,塑性好,易于成型;紫红泥质地较硬,易于加工,焙烧后不变形。

两种材料各有优势,优劣互补,完全可以满足钦州坭兴陶制作的需求,工业制造级别的材料用于民族院校民族工艺教学,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从材料成本的角度考虑,由于离两种材料的产区很近,两种陶泥都物美价廉且易于购买,材料的选用充分体现了节约和环保理念。

另外,由于钦州坭兴陶工艺已非常成熟,且产业化也较成功,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陶泥材料
也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的制陶教学更易出成绩、出特色。

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为教学、科研保驾护航[1]。

3.1 借他山之石,外聘技师
实验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分工不明确的现象在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2]。

工作仅仅只是停留在看管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实验室人员不在少数,难以胜任现代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且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只是停留在本科实验教学大纲的范围,对于科技类竞赛的有效指导非常有限。

因此,外聘技师显得尤为重要[3],他们大多是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的熟练操作者,熟悉设
备的操作方法和流程,且经过长期的操作,他们甚至能够预判设备故障并对设备的更新改进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聘请他们来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和科技竞赛显得尤为必要。

3.2 览别水之址,模仿验证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在接受外聘技师的细心指导并学会对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后,要求我们民族学专业的大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去检验理论是否真理,对照实验课程大纲反复练习基本功。

例如,坭兴陶制作的泥料配制、成型、装饰、烧制、打磨抛光等五大工序。

创新的前提是熟练,熟练的前提是多练。

学校更要鼓励民族学专业的大学生多参加各类科技竞赛,以赛代练,通过实践比赛,促进学生的对于民族工艺的兴趣和创造性[4]。

学校也可模拟坭兴陶制作的工厂操作流程,让民族
学专业的大学生能够提早了解陶艺制作的产业结构和规模,为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3 采众家之长,自成一派
由于民族学学科规范性不够成熟,民族学的发展任重道远。

民族学的专业教学必须
体现学科特点,以实习调查为灵魂。

教师授课必须避免陈述无用空话和死资料,必须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于可再生性知识的传授和应用示范中。

民族学专业课程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理论传授为主的普通课程相比[5],在教学目标、方法和成绩评定上差异较大。

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可以设计陶艺制作方面的课程(包括通识通选课),同时面向民族学专业的学生及全校其他专业的学生。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学会制陶设备的使用,了解陶艺设计和制作方法,体会动手实践的过程。

实验教学改革中应该大胆尝试,在实验教学任务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民族院校民族工艺特色实验室的建设是民族地区科技创新、艺术教育对民族工艺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更是民族院校实验室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但是这类实验室的建设缺乏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勇于探索,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努力闯出民族院校民族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天地。

【相关文献】
[1]张旭,马文权,刘晶晶.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
索,2006,25(3):397-399.
[2]安小六,邹小红.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增强高校实验室软实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0,35( 1) :229-232.
[3]邢立新.加强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J]. 职业教育研究,2010( 2) :122-123.
[4]刘龙,宋书中,陈岩,等.以“挑战杯”为契机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实践[J].理工高教研
究,2005,24(3):43-44.
[5]王建民.民族学的学术传统及其所存在的问题[N].光明日报,2003-06-17(B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