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点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具有双重含义,即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以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为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压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的活动。
2.世界现代教育发展呈现的基本特征
1教育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2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结合,职业教育多层次的发展
4精英化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同时推进
5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6终身教育体系在逐步构建
3.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过萌芽期。成形期和发展期
成形期: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具有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教育学名著的出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被认为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发展期:1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梅伊曼与拉伊的实验教育学,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学;2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3教育学的分化
4.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育影响。
5.教师职业角色的定位。
从教师的社会义务来讲,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
从教学与管理的层面讲,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2是教学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3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拓展者;4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从心理定向这个角度讲,教师是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
6.教师成长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人的教师”的成长,强调教师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二是“作为教师的人”的成长,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
1专业知识的发展,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2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的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3专业情意的发展,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教师专业自主是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力。
我国学者叶澜等从“自我更新”取向角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分为五个阶段:
“非关注”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
“生存关注”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教师自我反思的内容:
1教育事
件反思
2教育过程反思
3教育风格反思
4心智模式反思
7.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学的学科特征有理论性、实践性。艺术性。
9.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情境
教育内容特点:
1是一种特定的。具有教育性的人类文化成果;
2是人类文化再生产的结果;
3具有简洁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征;4是师生活动共同的客体。
10.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1教师中心论 2学生中心论 3”主导-主体“说 4“主体间性'说
11.教育主要的功能是教育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和教育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12.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
13.辨析。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错误,遗传素质只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认得身心发展还受到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14.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包括: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社会化反映在:
1促进人的观念的社会化
2促进人的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
3促进人的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个性化体现在:
1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2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3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15.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
1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2教育的经济功能;
3教育的政治功能;
4教育的文化功能
16.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包括:
1社会物质生产制约教育发展,一制约教育发展的水平与速度,二制约着教育的结构与内容;
2社会政治制约教育发展,一社会政治通过确定国家教育制度实行对教育的制约,二队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制约性,三现代社会通过加强教育立法保障与促进教育的发展
17.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指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性,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与要求的制约。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或决定性的制约。
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8.教育制度是根据国家的性质制订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它是国家为了组织系统上保证教育目的和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制定的。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
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9.中国现行的基本教育制度包括:
1学校教育制度
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3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学业证书制和学位制度
6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20.教育体制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教育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教育体制的核心是教育管理体制。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公立高等中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管理机构。
21.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主要教育观念:终身化的教育观;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不断变革与创新的教育观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22.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无限延伸。
终身教育思潮从个体角度论述教育时间的延伸,全民教育思潮从全体角度论述教育机会的拓展,教育国际化思潮则从空间的角度论述教育超越国界的发展。
1965年,保罗?朗格朗的《论终身教育》标志着终身教育概念和体系的形成。
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在教育目的的维度上,追求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2在个体受教育时间的维度上,是一种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
3在教育内容的维度上,终身教育的内容是综合性的,是面向未来的;
4在教育主体的维度上,是受教育者向环境学习的自我教育,是一种自主的教育;
5在教育对象的维度上,是面向所有人的;
6在教育形式的维度上,是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机构教育的整合;
7在教育功能的维度上,终身教育成为促进人的发展的工具,彻底改变现代教育体系侧重于选拔人才的状况。
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概念。
法国是在世界上首先提出并使用了“终身教育”的术语,并且是第一个为终身教育立法的国家。我国1995颁布的教育法首次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终身教育体系”。
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扫除成人文盲,普及初等教育以及减少男女受教育的差别。最终目标是: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1994年6月,“世界特殊需要大会:入学和质量”提出了全纳性教育和全纳性学校的概念。
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将本国教育置于世界教育发展的系统之中来确定发展的方向,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从而使本国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
部分的过程。
23.如何理解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民族性?
1概念
2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任何一个国家教育要发展,都必须融入世界教育中去,借鉴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回避教育国际化,孤立地发展本国教育史违背历史潮流的。但是,在教育国家化的宏大浪潮中,如何看待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民族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又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尤其必要。
3教育是一种民族性的事业,它的发展必然建立在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的基础之上,脱离了民族的教育是无源之水。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保持文化和教育的独立性对于每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4主张保持民族性并不代表我们提倡民族中心主义,处理国际化和民族性之间关系的正当态度是在二者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我们要以“和而不同”的精神来看待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既要追求世界的“和”,又要保持各民族的“不同”。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具有国际视野的同时具备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24.学生的素质是以学生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前提,以后天的环境、教育为条件,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个体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生理素质表征了学生个体的“自然力”或“物质力”,心理素质表征了“精神力”人,社会文化素质表征了“社会力”。
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包括:求真的科学素质,求善的道德素质和求美的审美素质。
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心理过程、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综合表现,体现了学生的精神力量。根据这种力量作用的性质来分析学生心理素质的构成,首先可以分为产生操作作用的心理能力因素和产生驱动作用的心理动力因素;根据这种力量作用的效果来分析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又可以分为适应性因素和创造性因素。
学生心理能力因素作为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学生各种认知因素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心理素质的教育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双重功能:1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1发展学生的心理能力因素
2提高学生的心理动力因素
3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4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是构成学生科学素质的首要因素。科学精神则是学生科学素质的驱动因素。
25.为什么说
科学知识的掌握黑丝科学素质教育的基础?
1在科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于科学方法的掌握要以科学知识的授受为基础,有许多科学方法本身就内含于科学知识的体系之中,有许多科学知识本身就体现了科学方法的精髓。
2科学兴趣的培养也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掌握,也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
3科学态度的形成和科学意识的树立,也都是以科学知识的授受为前提的
26.学生的道德素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学生的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当别人或自己的言行符合学生个人所认同并要求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引起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学生的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也具有定向的作用。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上升为道德信念,道德需要转化为道德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没有道德情感体验,学生对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难以认同、信服。
道德意志是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上升为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道德行为是在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支配下,采取的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动。它是学生满足到的需要、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也是衡量学生道德素质的主要标志。因为“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二是根据他的行动”。
学生的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一个学生如果只在道理上懂得了道德规范,但没有在实际上掌握相应的道德行为方式,往往难以实现知识的转化。
27.道德素质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体现在:
1制约道德素质教育过程的社会因素的广泛性上
2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学生接受的道德影响的多重性、矛盾性上
3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上。 辨析:道德教育过程可以一劳永逸。错误
28.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道德观念的最高形态,也是最强大的道德动机。
29.学生审美素质的结构包括:审美需要、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其中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是最主要的因素。
审美经验是学生在欣赏和创造各种美的事物、美的现象、美的作品时产生的认识和愉悦的心理体验。
30.辨析:在审美素质教育过程中,审美素质教育主体和审美素质教育内容是一种必然的关系,审美素质教育客体和审美素质教育内容是一种或然的关系。
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审美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把所有的审美素质教育内容尽可
能地转化成学生的现实的审美对象,使学生能够进行更多丰富的审美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审美素质。
31.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具体途径主要有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活动以及课外活动。
32.课程,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它主要体现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之中,从广义上来看,课程是按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
课程的分类。从课程的形态划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从课程的存在方式划分:显课程和潜课程。
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它是指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包括:校容校貌、班风学风、礼仪习惯、人际关系、信仰偏见等。
从课程开发过程划分,分为五种不同层次:1理想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 4观察的课程 5体验的课程
33.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34.辨析。现代化的教育是由具有现在教育观念的教师队伍来支撑的,而绝不是徒有形式的现代化物质外壳。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是学生学习、获取或内化的对象,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
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并不会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环境等因素。
35.课程改革的理念:
1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倡导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倡导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5倡导发展性的课程评价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
36.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2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
3改善课程实施的过程
4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5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37.教学原则:1教学的整体协调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启发创造原则 4循序渐进 5因材施
教 6直观性 7巩固性
38.辨析:在课程教学中,讨论法有利于。。。所以尽可能采用。。。
错误。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是境况统一考虑。全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使有缺陷的。虽然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但不是所有的学生和内容都适合用这种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较差,同时,学生获得的知识往往比较零散、粗糙,需要及时归纳、概括和总结。另外这种方法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也较高,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和难度不是特别高的内容。
39.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分类: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1讲授法 2谈话法 3谈论法 4读书指导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1演示法 2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1练习法 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
40.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4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也成班级教学、课堂教学,是根据年龄或文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两种变式:复式教学 现场教学
42.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内容:教学结果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学习行为
形式:总结性评价【事后】 形成性评价【事中】 诊断性评价【事前】
43.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反馈、教学目的和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多边互动活动,是由教学实践反复检验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