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教育学大纲知识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侠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4.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也就是指有层次结构的、按年级分级的教育制度,即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其典型代表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5.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7.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的《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并提出“泛智教育”
10.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11.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1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科学的教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3.康德首先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讲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促进民主
2.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学质量,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5.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6.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7.学校文化:指全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8.学校文化的特性: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学校文化以传递传统文化为己任
9.校园文化: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1.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12.信息革命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
13.现代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本
14.教育是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人身心发展:通常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发展的过程。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个人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孟子、弗洛伊徳、威尔逊、格塞尔都是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华生、洛克是外铄论的代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中要因材施教)
4.个体身心发展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5.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试验,证明儿童的发展受到了遗传因素的影响。个体成熟的主要标志: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6.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层次:(1)生理活动 (2)心理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
7.学校教育对个体的作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
9.13、14~16、17(少年期)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初中)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侠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选择作用,协调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5)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
3.教师的职业角色: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示范者;学生的朋友
4.教师的专业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学科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5.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6.良好师生关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树立民主教育思想,尊重学生 (3)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4)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7.教师领导方式的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