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世界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科学的实践观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行”,这里的行都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研究实践,康德也研究实践,前者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后者专指道德实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主体实践主题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客体,只有客观世界中被纳入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被认为是实践的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它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和大脑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语言(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产生三种关系: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③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时间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 主体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客体物质性活动性质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和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有:①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a.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b.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c.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②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③社会历史性a.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b.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2)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主体a.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b.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c.实践主体具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②实践客体a.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新版)前四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
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有助于我 们提高自身的 思想修养和精 神境界。
有助 在改变 的同时 转向自 重视并 人自身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 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 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 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 态。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的改造”。
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 识必然性的基础上才有自由 是人的自有限度,也是自由 规律。
*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 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 观规律。
任性不是自由,无知不能获得自由 自由是有条件的。
认识条件 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AB
实
能够将获得的规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 史性的过程。
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 实践,由主客观条件制约的自由也必然 是历史的、具体的,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超越实践能力与实践发展水平的自由是 不可能实现的。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 从事实出发。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
思想路线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 行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一定的世 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贯彻。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涵: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 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改造世界——有利于生 展的需要,创造自己 界和生活方式。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
对立统一
客观世界
主观世
改造二者: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世界的观点有重要意义:
1
2
有助于我们 提高认识世界的 能力,在工作中 努力做到主观符 合客观,更好地 处理主观世界和 客观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一)实践的本质相关原著: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毛泽东在《实践论》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二)实践的基本结构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2)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2)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3)价值关系:主题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1.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4.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坚持反映论的立场。
2.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坚持先验论的立场。
马原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心得体会
马原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心得体会一、实践实践活动又称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它有以下几个特征:(1)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
(2)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3)社会历史性。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具体来看:(1)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2)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3)反映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
其一,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马原2018版教材知识点复习总结
绪论0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理论形象。
①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律的正确反映。
•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征和理理论优势,⻢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形式主观,内容客观(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②⾰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辩证法不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是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无产阶级政党进⾏行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以及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不断发展的⾏行行动指南•⾰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与科学性⾼高度统⼀一③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不断变化。
•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作⽤用来说,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里里理理论。
•从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收腰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中。
•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始终强调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世纪运动紧密结合。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利益。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
(一)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三)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正
确把握二者的创新关系,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结合新时代的新实践,不断推进新时代的理论创新。
第16页/共19页
◎重点:
第3页/共19页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第二、社会政治实践 第三、科学文化实践
(四)实践在认识活 动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 作用((1)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2)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认识对实践的 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 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 的促进作用,而错误 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 的阻碍作用。
第13页/共19页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14页/共19页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
(一)认识世界与 改造世界辩证关系
认识活动的任务不仅 在于解释世界,更重 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 提供理论指导,实现 主观与客观,认识与 实践的统一
(二)改造客观世界与 改造主观世界辩证关系
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 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 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 界,二者相辅相成,相互 促进,缺一不可
第5页/共19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而实践和 认识之每循环的内 容,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发明家爱迪生, 试验了1600多种 材料,经历了 8000多次的失败, 才找到了合适的 电灯灯丝。
2018版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世界
实践与认识在社会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而错误的认 识则可能导致实践失败。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将实 践和认识结合起来,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人们在 实践中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通过实 践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们通过实践创 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自身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未来发展展望
人工智能与大 数据:利用先 进技术推动实 践与认识的深
度融合
可持续发展: 关注环境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
理念
全球化视野: 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
性挑战
创新驱动:鼓 励创新思维, 推动实践与认 识的创新发展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实践与认识的概述
实践的定义和重要性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的定义和重要性
认识的定义:认 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的反映, 这种反映只有在 实践中才能实现
实践是认识的唯 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
2018年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实践客体
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 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中介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利用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 和方法
工物 具质 系工 统具
观
操作运用 念 工具的方法 工
具
语言工具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制约和客观规律支配的。 2)自觉能动性。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
择性、主体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自主性(使物按人的方式与人发生联系)
创造性(创造出按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 3)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社会的人;实
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 条件所制约的,随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教学互动:请大家结合教材61-63页的内容,举 例分析说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 现在四个方面。可以举具体的例子也可以引用谚 语、俗语、名言和诗词等。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 游《冬夜书示子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二)从实践到认识 (三)从认识到实践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及地位
认识被认识
主体
改造与被改造
2018版马原导论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
2024/3/23
20
•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 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 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 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 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2024/3/23
方式本质的观点, • 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 • 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本质的观点, • 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
2024/3/23
13
•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 •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 •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
观点, •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
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
“和谐”社会作了许许多多天才的构想。空
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圣西
门、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2024/3/23
28
• 圣西门认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是资产 阶级同封建主的斗争,也是贫苦大众同封建 主、资产阶级的斗争。他提出了“一切人都 应该劳动”的命题,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 的批判。他认为“人类的黄金时代不在过去, 而在未来”,相信人类将会出现一个平等、 幸福的社会。
•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 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024/3/23
7
•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 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 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 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 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以实践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2.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他所做的第一个作品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中首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历史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4.科学的实践观是不断丰富发展的。
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明确提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科学实践观从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中把握实践,揭示了实践的本质,指明了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结构、形式和实践标准等问题,深刻揭示出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5.科学实践观的意义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②建立了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③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创建科学的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把实践的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④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6.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7.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8.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一讲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18年版)
——由对学问的研究所得之思想体系、 原理、原则、人生观。
哲人语录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箴言:“人 啊,请认识你自己”。
➢古罗马哲人霍诺留斯说:“往 何处?为什么?怎么走?这 就是哲学的一切。”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 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 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 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 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 思考的状态。
8、《哲学是什么》胡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哲学 2、 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哲学
(1)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
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多种多样。按照适用范围划分
• 哲学方法:最普遍方法。如实事求是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质量分析方法、辨证否定方法,等等。
• ▲十九世纪以前的科学家一直被人们称为哲学家 ,其科学著作被称为哲学著作。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科学的实践观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行”,这里的行都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研究实践,康德也研究实践,前者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后者专指道德实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主体实践主题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客体,只有客观世界中被纳入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被认为是实践的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它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和大脑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语言(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产生三种关系: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③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时间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 主体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客体物质性活动性质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没有被反映 者,就不能 有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人 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 先于感觉经验、先于 实践的东西,是先天 就有的。它坚持从“ 思想和感觉到物”的 认识路线。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庄子
康德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 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性和主体性,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子系统
实 践 领 域 自然界
实践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价值创造
物质文明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
科学文化创造实践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客体主体化过程
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 主体 中 介 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 客体
主体客体化过程
制约着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方式,包括工具系统 和操作工具的方法系统。
工 具 系 统 方 法 系 统 哲学方法 数学方法 逻辑方法
其他方法
第三,客体
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对象性和社会制约性,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 神客体三种形式。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四,目的
目的是主客体之间发生关系的价值,具有客观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主体
主体
客体
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客体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认认 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 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 论原则,坚持从“物 到感觉和思想”的认 识路线。
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
17世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儿认为数学是科学的典范 ,要求一切科 学知识都要做到像数学那样确切可靠。他从 新兴的科学中借来机械方法,对人类的知识进行分析,指 出一切知识都是由观念构成的,这些观念一共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通过感官从外界得来的,带着个别性和偶然性, 而且常常会欺骗人们,因此单凭感性经验不能形成无可怀 疑的科学知识。第二类是人们由理性直观得到的,如数学 的、形而上学的公理,一看就知道,清楚明白,无可怀疑 ,这类观念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第三类是人们凭空虚构的 ,如飞马、金山之 类,没有客观有效性,当然不能成为科 学。笛卡儿认为,第二类观念是普遍必 然的,不可能来自 个别的、偶然的感性经验,只能是理性自身固有的“天赋 现念”。所以,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来自于人的天赋观 念,只有人类先天就具有的这些天赋观念才是知识的源泉 。
洛克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表明他坚 持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但把反省也 视为知识的一个来源,则表明了其唯物主 义经验论的不彻底性。洛克 的“白板”说奠 定了近代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成为18世 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源泉。洛克的 哲学思想对贝克莱的经验唯心主义、休谟 的不可知论经验主义以及康德的“批判哲学” 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思考:认识来自于天赋观念、感性经验、外 部世界、书本还是实践?
“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 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 之间的差别小很多,他 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 成的。”
李时珍《本草纲目》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 高也;不临深溪,不知 地之厚也。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凡以知,人 之性也;可以 知,物之理也 。
荀子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 本不隐藏自己的 大书,只要我们 去读它,我们就 可以认识它。
休谟的“怀疑论”
大卫· 休谟(DavidHume,1711—1776)是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 温和的怀疑论或不可知论者。休谟从经验论出发,提出了以怀疑论为 特色的哲学理论。他写到:“如果我们是哲学家的话,那么我们就应 该对一切持怀疑态度。这样才能名副其实。”在认识论上,休谟怀疑 感觉的来源。他把经验的对象称为知觉,它分为印象与念两大类,其 中印象又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观念来源于印象,反省印象来源 于感觉印象,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印象。至于感觉印象的来源,休 谟认为是一个不能回答的问题。休谟声称:“至于由感觉所发生的那 些印象,据我看来,它们的最终原因是人类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释的。 我们永远不可能确实地断定,那些印象是直接由对象发生的,还是被 心灵的创造能力所产生,还是由我们的造物主那里得来的。” 休谟认为他的怀疑论不同于皮罗的“极端怀疑论”,而是一种“温和 怀疑论”,即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怀疑只是追求确定知识的手段。 他的怀疑仅限于思辨领域,在实践中仍然相信健全的常识。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 规律世界
路 漫 漫 其 修 远 兮 , 吾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和价 值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 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实 践
游牧和农耕 丈量土地和商品交易 建筑、工业和战争
需
要
认 识
天文学 数学 力学
了解气候 精确计算 合理用力
政治统治
管理民众
政治学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人眼观察:微尘级
光学显微镜:细胞级
电子显微镜:原子以下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 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认识和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 映 具 有 摹 写 性 与 创 造 性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客体是主体认识的对象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 过程
能 动 性 体 现 摹写性 性状和关系
洛克的“白板说”
洛克反对当时盛行于欧洲哲学界的天赋观念论。他 认为,天赋观念不仅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 ,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假设。天赋观念论的主要理 由之一是认为一些观念和原则是全人类普遍同意 的,洛克批评说,即使足以证明一些观念和原则 是人类普遍同意的,也不能证明它们是天赋的, 它们很可能缘于其他的途径,更何况根本没有什 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与生俱来的观念和原则。天 赋观念论用以作为根据的上帝观念并非人人都有 ,也并非是天赋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学习中, 在神学蒙昧教育中才获得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 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 亲口尝一尝。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看规律是否可被实践结 果复制出来,看是否实践结
果大量重复出现,看是否在
实践结果中遇到反例。
克隆技术与克隆试验
延伸理解:“作品”与“人品”的关系
“人品”作为“作品”的表现即言行一致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感觉和思维
物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
感觉和思维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 映论
亚理士多德的“蜡块说”
肯定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活动
实 践 的 结 构
主体: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和方法
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洛克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他说:“人的心灵天 生就好比一块白板(tahularasa)——不是白颜色的板,而是 空白的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出生时 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一样,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印象。”“我 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 源于经验。”洛克把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 念的外在来源,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 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是“内部感官”,是心灵反思内部活 动而获得的观念。洛克还将物体的一切性质分为“第一性 的质”和“第二性的质”。前者指物体的大小、广延、可动 等;后者指由第一性的质所派生的、使他物发生变化的能 力以及在我们感官上产生颜色、声音、气味、滋味和冷热 、硬软等感觉的能力。他认为,物体的第一性的质是客观 的,是“实在的性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二性的质 是物体在人心中造成的不同于第一性的质的性质,是凭借 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能力在人的心灵中引起的观念,它在 物体中并不存在“原型”。
柏拉图的“回忆说”
回忆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论证他的 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学说。柏拉图认 为,人的感觉只能认识有变化生灭的、不 真实的现实事物,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 实的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 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为什么人能够通过 回忆来获得知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