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认识到运动规律的存在,并激发他们对运动规律学习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运动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运动规律的概念及其探究的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意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运动规律的存在。

1.4 教学步骤导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运动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引出运动规律的概念。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运动规律实例,让学生感受运动规律的存在。

总结:强调运动规律的学习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握运动规律。

第二章:运动的类型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运动。

让学生认识到不同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2.2 教学内容不同类型的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周期性运动等。

各类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2.3 教学方法采用分类讲解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运动。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各类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2.4 教学步骤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运动。

新课:讲解不同类型的运动,分析各类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各类运动实例,让学生感受不同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总结:强调各类运动的学习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握各类运动的规律。

第三章: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

让学生认识到运动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

运动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解法,让学生了解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运动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4 教学步骤导入:回顾前两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

新课:讲解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运动规律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运动规律的实际意义。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规律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运动的定义和分类。

2. 规律的定义和特点。

3. 运动和规律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的定义和分类,规律的定义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和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规律的概念。

2. 讲解运动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规律的定义和特点。

4. 分析运动和规律的关系。

5. 总结本章内容。

作业布置:1. 学生课后思考运动和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

第二章:运动的种类和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运动。

2. 让学生理解各种运动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不同种类的运动:体育运动、艺术运动、科学运动等。

2. 各种运动的特点:竞技性、表演性、趣味性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同种类的运动和各种运动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运动项目的特点。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种类的运动。

2. 讲解不同种类的运动。

3. 讲解各种运动的特点。

4. 分析具体运动项目的特点。

5. 总结本章内容。

作业布置:1. 学生课后思考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分析其特点。

第三章:规律的定义和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规律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规律的定义和特点:规律的内涵、规律的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规律的定义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规律的概念。

2. 讲解规律的定义和特点。

3. 分析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

4. 总结本章内容。

作业布置:1. 学生课后思考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并总结其特点。

第四章:运动和规律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规律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和规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教案标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目标:1. 认识不同类型的运动,并能区分它们的特点。

2. 了解运动的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1. 运动的分类及其特点。

2. 运动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难点:1. 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教具准备:1. 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运动器材。

2. 幻灯片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运动器材,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平时喜欢的运动类型,并询问他们对这些运动的认识。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介绍不同类型的运动,如体育运动、户外运动、室内运动等,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区分它们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规律,如运动需要有规则、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等。

三、运动规律的认识(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不同运动的规律,如力学规律、运动轨迹等,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 引导学生发现运动规律的应用,如运动中的力的作用、运动速度的变化等,并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四、运动规律的应用(15分钟)1. 设计一些运动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运动规律的应用,如用不同力度推动物体的距离变化、用不同速度跑步的耗时比较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对运动规律的认识。

五、运动的益处(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如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如缓解压力、提高自信心等。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强调认识运动和把握规律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并关注运动的规律。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讨论,激发了他们对运动的认识。

通过讲解运动的分类和规律,培养了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设计】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关键字】设计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学案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学习目标: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重点难点:重点: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统一;2、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和改造世界。

难点: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运动的相对性?三、考点整合:(一)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例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二)运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关系1、对立(区别):(1)含义不同(2)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统一(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第一,运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第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3、反对夸大绝对运动不可知论;反对夸大相对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诡辩论,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例2、(2002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运动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三)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1)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的普遍性,。

(3)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其确立依据(1)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授课、案例教学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课!上课前老师想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看《西游记》呀?那么《西游记》里谁最厉害?学生有的说唐僧、沙僧、还有说猪八戒、但大多数说孙悟空。

教师:老师也认为孙悟空最厉害,因为他会72变。

这时老师想起了一个歇后语想让同学们猜猜:孙猴子的脸,下一句是什么?学生:略教师:正确答案是说变就变。

那么老师感觉哈尔滨最近的天气也像孙猴子的脸,是说变就变。

(完整)《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完整)《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单元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运动和规律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能够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三、教学重点难点规律的客观性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五、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教师:《不差钱》的台词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heng!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heng!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情境一:机械运动:刮风下雨、海陆变迁物理运动:分子的布朗运动、光的传播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生命运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社会运动:人类社会的变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哲学上讲的运动是什么?情景二:让一组学生列举“离开物质的运动”或“离开运动的物质",另一组学生进行反驳,同时允许第一组进行争辩。

全国版高中必修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全国版高中必修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全国版高中必修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全国版高中必修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理解运动、静止的哲学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习运用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分析事物,锻炼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教学重点难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前预习案】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物质和运动系①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②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

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运动是的、的和的;而静止是的、的和的。

联系:①是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⑴.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⑵.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 了解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 掌握运动的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 能够利用运动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匀速直线运动 3. 变速直线运动 4. 运动规律的应用三、教学步骤1. 导入与预习(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导入活动引发学生对运动的思考,例如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运动现象。

2. 引入新知(15分钟)通过课堂讲解和示例讲解的方式,介绍运动的概念和分类,并让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3. 学习运动规律(20分钟)3.1 匀速直线运动 -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之间的关系; - 给学生练习题,巩固对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3.2 变速直线运动 - 讲解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 给学生练习题,巩固对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4. 运动规律的应用(30分钟)•讲解运动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汽车行驶的速度计算、物体下落的时间计算等;•设计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团队合作解决,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报告。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再次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PPT演示文稿•课件•教学展示材料五、教学评估•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检查学生在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表现;•收集学生的作业,对问题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新知、学习运动规律和应用以及总结等环节,设计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运动规律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了培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精选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精选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精选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精选教案下面四本店铺为大家准备好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一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高中思想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政治《哲学生活》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的第二框题,共分为两目。

第一目论证分析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第二目分析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和利用的。

本课是在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之后,继续回答我们所面对的物质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同时,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课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2、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

2、通过提供一定量的诗词名言作为素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尊重客观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通过学习,初步形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难点: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五、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师生合作,探究知识与多媒体课件综合运用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回顾,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课堂探究】p3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此话错在哪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于不知不觉中,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毛泽东【理论升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因而运动是()()()【走出误区】p32 欧布里德为什么会如此荒唐?——错误观点:只承认()否认()则导致()判断?“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邹平县长山中学张娜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利用预习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

通过分析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在对生活现象的解析中,加深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教学难点其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其二,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第一个难点在于学生初学哲学,对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把握不深。

第二个难点在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难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层次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以及演示法。

4、学情分析:一方面,我校高中学生多来自农村,其学习成长环境不尽人意,导致许多学生基础薄弱,知识面较狭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另一方面,作为当代的高中生,其求知欲和上进心呈逐渐上升趋势,学习哲学知识的兴趣较浓,可塑性非常大。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学知识的增加,其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了思维的优势地位,具备了运用观察、实践、讨论、阅读等方法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出示漫画:设三组问题设疑1:牛顿是发现还是发明了万有引力?[引导得出]: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设跟踪练习: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2、新陈代谢3、阶级斗争规律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5、红灯停,绿灯行。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运动的概念及特征;–掌握运动的分类方法;–了解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掌握描述运动规律的数学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科学实践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规律和原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运动的概念和特征; 2. 运动的分类方法; 3. 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 4. 描述运动规律的数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运动的概念和特征;–掌握运动的分类方法;–掌握描述运动规律的数学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运用数学方法描述运动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有哪些常见的运动现象?2. 概念解释和探究(20分钟)通过讲解和举例的方式,介绍运动的概念和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分类方法以及不同类型运动的特点。

3. 规律探究(3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通过测量和记录数据,分析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4. 规律总结和归纳(15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运动的规律和基本原理。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

5. 数学方法引入(15分钟)介绍描述运动规律的数学方法,例如使用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来描述和计算运动。

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学例题,让学生掌握运用数学方法解决运动问题的能力。

6. 综合案例分析(2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综合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提示:可以从季节变化、交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入手,探讨运动与规律的关系。
2.小组合作,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
a.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b.我们如何运用规律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每组撰写一份研究报告,内容包括问题分析、观点阐述和结论,字数不限。
3.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理论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对现实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关注欲望。然而,由于运动与规律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接触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可能对运动与规律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提示:练习题将涵盖本节课的知识点,旨在检验学生对运动与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运动与规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提示:可以选择科普书籍、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关注运动与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5.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观察并记录运动与规律在展品中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图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动与规律的概念及其关系。
3.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运动与规律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运动与规律的现实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教学语言: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分析以下案例:为什么夏天会下雨,冬天会下雪?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是什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j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j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运动的概念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引导学生理解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

2. 教学难点: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运动规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介绍运动的概念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的重要性。

3. 讲解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些原理。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运动规律的应用题目,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些有关运动规律的应用案例,并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运动概念和运动规律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观察、分析、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收集学生课后作业,评估他们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运动现象和运动规律的应用案例。

2. 相关书籍、文章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

3. 实际运动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运动的概念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认知世界是可知的,学会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理解规律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学会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知识目标认知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明确运动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明确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理解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3.能力目标深刻认识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学会用这一原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学会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二.学情分析世界是物质的,解决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为进一步解决物质世界存在的状态创造了条件。

但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物质世界的“状态”,实现由世界是什么到物质世界是运动的思维转换是有难度的,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三.教学重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

3.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四.教学难点1.运动的特点,静止的内涵及特点。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五.过程分析(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合作探究: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合作探究: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3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4.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合作探究:欧布里德的荒唐错误是什么?5.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定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普遍的。

3.规律是客观的。

合作探究:为什么“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合作探究: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人与客观规律关系的看法。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基本概念2.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3. 物体的运动规律4. 实验探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难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规律。

3. 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简单的日常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

2. 讲解: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4. 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5. 总结:总结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以及物体的运动规律。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运动概念的理解、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掌握、物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小车、滑轮、尺子、计时器等。

2.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讲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 第2周:进行物体运动规律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 第3周:总结运动规律,进行相关练习。

九、教学反思1. 课后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十、课后作业1. 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加深对运动规律的理解。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四课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能力目标:联系哲学家的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反对否认运动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否认静止的诡辩论。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重点难点】1、重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规律是客观的2、难点: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或创造规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情景导入法、讨论法、自学阅读法与教师启发法。

【教学过程】导入: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节课我们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思考1:以下现象有什么共同点?水向低处流百花盛开人们的各种活动青蛙的成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学生: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运动的。

思考2:世界上有没有不运动的事物?试举例。

学生:没有。

老师: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机械运动:刮风下雨、海陆变迁;物理运动:分子的布朗运动、光的传播;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等。

老师:什么叫运动?学生: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思考3:万事万物为什么要运动?不运动行不行?学生:不行。

举例:人,不运动就得死;水,不运动就臭,就干涸。

老师: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思考4:P31风动、幡动、心动?到底是什么在动?人不看幡,幡动不动?学生:是风动、幡动,风动、幡动不是由人的心决定的。

老师: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的运动不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

上述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老师: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j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j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精选教案第一章:认识运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形式和分类。

3. 让学生理解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1. 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运动的形式和分类3. 运动与生活的关系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含义。

2. 讲解:详细讲解运动的定义、特点、形式和分类。

3. 实例分析:分析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4.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的形式和分类。

第二章:把握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规律的发现和应用。

3. 让学生理解规律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规律的定义和特点2. 规律的发现和应用3. 规律与运动的关系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规律的含义。

2. 讲解:详细讲解规律的定义、特点、发现和应用。

3. 实例分析:分析规律在运动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4.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规律的发现和应用。

第三章: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规律的应用领域。

2. 让学生掌握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3. 让学生能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运动规律的应用领域2. 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3. 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规律的应用领域。

2. 讲解:详细讲解运动规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实例分析:分析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和解决方法。

4.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第四章: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1. 让学生了解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2. 让学生掌握运动规律的研究技巧。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研究方法探索运动规律。

教学内容:1. 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2. 运动规律的研究技巧3. 运动规律的研究实例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2. 讲解:详细讲解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及其适用场景。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教案主题:认识运动规律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运动规律的概念;2.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3.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体验运动规律。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好教案和教材;2.搭建一个简单的实验场景,用于学生观察和实验;3.准备与运动规律相关的实例和图片。

教学活动:1.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认识运动规律”。

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想要了解运动规律的欲望;-提问:“你们平时都喜欢做哪些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概念解释(15分钟)-通过图片或实例,向学生解释运动规律的概念。

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让学生易于理解;-提问:“平时你们有没有观察过一些物体的运动,并发现它们有一些规律呢?”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举例说明。

3.实验探究(30分钟)-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验场景,比如让一颗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并观察其运动;-让学生观察滚下来的小球,在观察的时候,引导他们思考一些问题:“滚下来的小球速度是不是一直都是相同的?它加速的时候有什么特点?退慢下来的时候有什么规律?”;-提供一些实验工具给学生,比如一个倾斜的平面和磁铁小球,让他们自己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向学生讲解运动规律的相关知识,通过实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运动规律。

4.进一步理解(25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认识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滑冰运动员在比赛中会放开手臂,身体就能旋转起来?为什么打高尔夫球,球杆越长,球就飞得越远?”;-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多给予肯定性回答。

5.小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向学生进行小结;-与学生一起总结运动规律的相关知识点。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运动规律的小论文。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介绍一个他们所感兴趣的运动规律;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概念解释、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和小结等环节,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运动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学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学习目标: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重点难点:
重点:1、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和改造世界。

难点: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考点整合:
(一)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例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二)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对立(区别):
(1)含义不同
(2)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统一(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一,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第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夸大绝对运动不可知论;反对夸大相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诡辩论,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例2、(2002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的普遍性,。

(3)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4)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例3、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例4、2005年7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深度撞击”号经过170多天的飞行,成功地在距地球1亿多千米外准确命中坦普尔1号彗星内核。

“深度撞击”被比喻为“在高速飞行的针上穿线”。

撞击的成功,表明()
A.客观规律是可以为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C.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实验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1)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实事求是;又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

3、反对: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例5、水利专家说,治理淮河的思路逐步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也就是试图完全消除洪水灾害,转变为承认洪水的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设施,力争将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结合材料中淮河领域洪水“管理”的实践,谈谈如何理解“治水要按规律办事”。

四、难点解疑:
1、“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

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

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2、“规律”和“规则”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它、消灭它或者改变它。

规则是主观的,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制定的,可以制定它、废除它或者修改它。

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它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五、巩固练习:
1.一种社会制度从它产生到灭亡,社会性质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它没有任何变化,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都在不断地变化。

材料中的事实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A事物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B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05年9月,太阳表面出现大黑子,直径10万千米。

据此回答2~3题。

2.此次黑子的出现,是太阳活动剧烈的标志,可能随时出现耀斑爆发,放射大量的强力射线,同时放射大量的带电粒子。

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新事物在力量上强于旧事物
D.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3.伴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工作草图的宣告完成,将来人类可以通过生物工程来改造生命。

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①为世界物质性理论又一次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依据
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是对“神创论”的有力打击
③随着科学的发展,意识的反作用越来越强,总有一天可以摆脱物质的束缚
④证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是以人们承认和服从自然为前提的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2004年江苏)"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5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观念中运动。

”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
6.“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7.“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①承认物质,否认运动②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④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⑤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⑥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①③④⑥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8.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堰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9.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共飞行115小时32分钟,绕地球77圈,行程约325万公里。

返回舱实际着陆点距理论着陆点相差仅一公里。

这体现了()
A.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B.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10.唐朝诗人李商隐诗:“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事物运动有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想作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11、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

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六、体验反思:
七、课外作业:结合我国目前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节约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如何按客观规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