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

合集下载

如何应用管理的二重性原理

如何应用管理的二重性原理

如何应用管理的二重性原理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原理?管理的二重性原理是指管理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关联的维度:目标导向和人际关系。

在管理中,我们需要关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要关注人际关系,使员工感受到尊重和归属感。

如何应用管理的二重性原理?下面是如何应用管理的二重性原理的一些建议和实践:1.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期望•确定清晰的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员工明确工作的方向和期望。

•与员工沟通目标和期望,确保大家对工作的具体要求有共识。

2. 激励员工•设计激励制度,使员工工作积极主动,追求卓越。

•提供多元化的激励手段,例如薪酬奖励、晋升机会、培训发展等。

3. 倾听员工的声音和意见•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鼓励员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关注员工的反馈和建议,及时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环境。

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员工之间的互助和支持。

•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减少误解和冲突。

5. 提供员工发展机会•为员工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潜力。

•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帮助员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6. 建立正面的工作氛围•常态化表扬和鼓励员工的成果和贡献。

•创建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7. 坚持公平和公正原则•发挥公平和公正的管理制度,公正的处理员工的问题和冲突。

•避免偏颇和歧视,营造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

结论通过应用管理的二重性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平衡组织目标和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为组织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管理的二重性原理可以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变化。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具有两面性:既有发展和创新的一面,也有维护秩序和规范的另一面。

这种二重性在管理实践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管理者必须在不同的情境下加以权衡和处理,以达到有效地管理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

一方面,管理的发展和创新的一面强调创新、变革和动态优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的发展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管理者需要不断地进行组织创新和改进管理模式,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需求。

另一方面,管理的秩序和规范的一面强调维护组织的稳定和规范。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要确定和推行制度和规章制度,保障组织的稳定,并确保员工遵守规章制度,维护组织的正常秩序。

同时,管理者还需要对员工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员工的表现达到组织要求的标准。

管理的二重性还表现在管理的不同层面上。

在组织层面上,管理者需要关注组织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重点在于如何改进组织的机构、流程和人员结构,以提高组织的效益和竞争力。

在团队层面上,管理者则需要更关注团队的内部和外部关系,重点在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关系,协调各个部门和成员之间的工作,以达到团队目标。

在个人层面上,管理者需要关注员工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激励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建设和面临挑战,以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在管理的实践中,管理者需要合理地处理管理二重性的问题。

在发展和创新的一面上,管理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新鲜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寻找更优化的管理方法,与时俱进,赢得组织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在秩序和规范的一面上,管理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章,确定权责与限制的界限,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组织的稳定和效益。

总之,管理的二重性是管理实践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管理者需要对管理的不同面向进行平衡处理,合理运用管理手段和方法,达到协调组织内部各个方面的目的。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只有善于处理管理二重性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创新发展、提高绩效和取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管理“二重性”的失衡与矫正——兼论学术治理结构的去行政化

管理“二重性”的失衡与矫正——兼论学术治理结构的去行政化
s t r u c t u r e ,o p e r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a n d e t c . ,wh i c h c a u s e s i mb a l a n c e a n d c h a o t i c p h e n o me n a n o w a n d t h e n
培 养 规律 .又是 为维 护和 巩 固一定 的社 会政 治 和
经 济制 度服 务 的
与 高等 学 校 管 理 活 动 的 “ 二重性 ” 相应 . 高 等
学 校 的 管理 目标 也 具 有 “ 二 重性 ” 其 管 理 目标 反

意 义上 说 . 高等学 校 的管理 活动 就是 围绕 其 内外 目 标 所进 行 的协调 活动 . 也就 是高 校管 理者 在对 高等
46 一
施萱 : 管理 “ 二 重性 ” 的失衡 与矫 正 . 一
兼论 学术 治理 结构的 去行政化
学 校运 动 规律 的认 识 基础 上 .运 用一 定 的调 节 手
施萱 : 管理“ 二 重性” 的 失衡 与矫 一
兼 论学 术治理 结构的去行 政化
兼论 学术治理结构的去行政化
施萱
( 南京 大学科技 处 , 江 苏 南京
2 1 0 0 9 3 )
摘要 : 在 管理 目标 、 治理 结构和运行机制 等诸 多方面和环 节 , 管理 活动拥有 多方位的 “ 二 重性 ” , 这种 “ 二重性 ”
同性 。 这是 管 理 的 自然 属 性 ; 另一方面 。 管理 活动 又包 含 着某 些 反 映 了一 定 生产 关 系 和社 会 政 治制 度 .并 具有 与 一 定文 化 传 统相 联 系 的 阶级 性 和历

管理学的二重性名词解释

管理学的二重性名词解释

管理学的二重性名词解释管理学的二重性指的是在管理学领域中存在着两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方向或观点。

这种二重性体现在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既有关注整体系统的宏观观点,也有注重个体行为和细节的微观观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管理学的二重性。

首先,管理学的二重性从理论层面来看,表现为系统观与个体观之间的关系。

系统观强调整体性、全局性,将组织或企业视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强调组织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而个体观侧重于研究个体员工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关注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互动。

管理学的系统观更注重组织的整体架构、战略规划和组织结构设计,而个体观更注重个体的动机、激励和领导行为。

这两个观点的结合,为管理学提供了从不同层次研究和解决组织问题的视角。

其次,管理学的二重性还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解读。

管理学的方法既包括定性方法,又包括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主要通过观察、访谈和案例研究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强调对个体和团队的深入理解。

而定量方法则采用统计分析等数值化的方法来研究组织和管理问题,更注重大样本的普遍性。

两种方法各有优势,通过相互补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解释组织和管理的现象。

管理学的二重性还可以在实践层面上得到体现。

在管理实践中,既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原则来指导决策和行动,又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和情境做出灵活的调整和变通。

管理学的二重性要求管理者既要具备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又要注重细节、关注人员的需求和激励。

管理者需要在整体和个体之间找到平衡,既关注整体目标的实现,又关注员工的福祉和发展。

只有在整体和部分、宏观和微观之间找到平衡,管理者才能行使有效的领导和管理职能。

在管理学的二重性中,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管理学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把握好这个二重性,既要关注宏观的整体性,又要关注微观的个体行为。

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系统观和个体观相交融,才能更好地应对组织与管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的两重性

1、管理的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2、管理学的特点表现为(实践性、综合性、社会性)3、在管理理论走过“丛林”之后出现了两种较为统一的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4、管理科学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5、(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科学”理论基础6、巴纳德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7、霍桑试验的负责人是(梅奥)8、霍桑试验的四个阶段(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访谈试验、接线板观察试验)9、传统管理方法包括:(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学方法)10、计划工作SWIH中的IH指(HOW)11、计划的考评包括(对计划本身)和(计划实施效率)12、目标系统中最下层的目标是(个人)目标13、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而孔茨则认为决策是管理工作的(实质)14、决策的程序未发现问题(明确决策目标)拟定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执行方)和追踪检查。

15、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16、(定量决策)又成为决策的“硬技术”它一般由三大类型(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17、确定型决策方法包括(线性规划法、量本利分析法)18、不确定型决策的具体方法,按照不同的决策法则主要有五种决策方法分别是(最大最小损益值法、东观法、折中法、后悔值法和最大平均收益法)19、任何一个涉及到人的变革过程都包括:解冻、(变革)和(冻结)三个过程20、主管人员要想有效地领导下属就必须考虑究竟能有效的管理多个直接下属的问题即(管理幅度)问题21、一般来说,集权和分权的程度常根据各管理层次拥有的(决策)权的情况来决定22、个人负责制指的是整个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权集中在一个人手里23、部门主要是解决组织的(横向)结构问题24、个人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25、实行公开竞争的前提条件是(人才)必须合理流动26、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就是一个人(信息沟通)网络27、沟通是以(语言)为工具和载体的28、信息传递者障碍可以分为:表达障碍、语言障碍、传递障碍。

管理二重性原理的实践应用

管理二重性原理的实践应用

管理二重性原理的实践应用什么是管理二重性原理管理二重性原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但相关的逻辑:一是生产逻辑,即追求效率和规模扩张;二是社会逻辑,即追求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管理二重性原理认为,在追求效率和规模扩张的同时,组织应该关注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平衡。

管理二重性原理的实践应用在实践中,管理二重性原理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1. 组织文化•建立价值观:组织应该明确和传达价值观,使员工了解和认同管理二重性原理,以促进组织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关注社会责任。

•培养创新意识:管理二重性原理要求组织在追求效率和规模扩张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组织应该鼓励员工提出并实施创新的理念和方法。

2. 决策制定•采取综合考虑的决策:在制定决策时,组织应该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追求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管理二重性原理要求组织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和社会大众等,以实现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3. 绩效评估•设定绩效指标:组织应该设定一套符合管理二重性原理的绩效指标体系,不仅考虑经济利益,还要包括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进行定期评估:组织应该定期评估和反思自己的绩效,及时调整策略和行动,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平衡。

4. 员工培训和发展•关注全面发展:管理二重性原理要求组织关注员工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帮助员工提升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提供培训机会:组织应该为员工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帮助员工了解和应用管理二重性原理,以提高组织整体的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论管理二重性原理在实践中可以应用于组织文化、决策制定、绩效评估和员工培训等方面。

通过遵循管理二重性原理,组织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管理二重性(1)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方面,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另一方面,管理是人类的活动,而人类生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和一定的社会文化中,必然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企业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2)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客观存在。

管理之所以具有自然属性,是因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客观的、不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

管理理论揭示了这些规律,并创造了与这相适应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管理活动只有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才能保证生产等各种组织活动顺利进行。

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第二,管理在社会劳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实现劳动过程所必需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使各种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

这也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没有直接联系的。

(3)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

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4)管理二重性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管理具有二重性是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执行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这两种职能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缺一不可,由此,企业管理就具有了二重性。

(5)管理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中;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了;从另一方面来讲,管理的二重性又是互相制约的。

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

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

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第一篇: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摘要】范式是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而管理学的研究范式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关于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存在诸多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前者体现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社会性,后者体现科学性。

其实二者本质上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在于认识世界的西方大范式。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范式二重性一、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含义范式是托马斯·S·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来的一个术语,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赋予这个概念以关键性的作用,他提出科学认识不是简单而纯粹的知识积累;对科学理论进行构思、表述和组织的那种方式受到一些前提或预设的指挥和控制。

他要探测一种隐蔽在预设或前提之下的、绝对而自明的集体资源。

他把这些自明性称作范式。

范式的这一定义同时是语义的、逻辑的和观念——逻辑的。

就语义而言,范式决定着可理解性,给事物以意义;就逻辑而言,范式决定着最主要的逻辑操作;就观念——逻辑而言,范式是联合、淘汰、选择的第一原则,决定着观念的组织条件。

根据这三个生成的和组织的含义,范式指导、统治、控制着个人推理的组织和那些遵循范式的观念系统的组织。

范式的含义既强烈又模糊,强烈是因为范式具有一种彻底的意义,它是方法论的指导、思维的基本图式、预设或起关键作用的信仰,因此它本身带有一种理论统治权。

模糊是因为范式摇摆于多种含义之间,最终以含混的方式涵盖了科学家们对一种世界观的集体赞同。

范式概念的不充分和不精确不仅揭示了库恩思想的缺陷,也揭示了思考范式概念的困难。

一种范式,对于在这种范式控制下进行的所有话语而言,包含着可理解性的基本概念或主要范畴,同时也包含这些概念或范畴之间的吸引/排斥的逻辑关系的类型。

一种范式的性质可以通过下述方式来界定,第一是对主要的可理解性的范畴的推广或选择;第二是对主要的逻辑操作的规定。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相互矛盾和互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管理者需要在过程中保持公平和权威;另一方面,他们必须促进员工的参与和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管理二重性的概念、原因和应对方法。

首先,管理二重性是管理者日常工作中常常面临的一种现象。

管理者需要在权威和合作之间寻找平衡。

一方面,他们必须行使权力并作出决策,以确保组织达到目标。

这需要他们表现出公平和权威,以维持组织的秩序和纪律。

另一方面,管理者也需要促进员工的参与和发展,鼓励团队合作和创新。

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尊重员工的意见和价值观,以便建立一个有效的团队。

其次,管理二重性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组织和员工之间的不同期望和需求。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它们更关注效率和结果。

它们希望管理者能够严格执行政策和程序,以确保整个组织的顺利运行。

然而,从员工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关注个人发展和满足感。

他们希望管理者能够提供机会,鼓励员工的想法和建议,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

这种期望的不同使得管理者需要在权力和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兼顾组织和员工的利益。

管理二重性的存在给管理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管理者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意识,以应对不同的管理情境。

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在权威和合作之间转换角色,以适应不同的管理要求。

此外,管理者还需要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以确保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理解。

他们应该鼓励员工的参与和共享信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另一个应对管理二重性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开放和信任的工作环境。

管理者应该鼓励员工提出问题和意见,并及时对其进行回应。

他们应该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并鼓励员工进行合作和知识分享。

通过这种方式,管理者可以增加员工的参与和投入度,促进组织的创新和改进。

管理二重性也需要管理者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并寻求适时的支持和帮助。

他们应该学会处理冲突和压力,以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有效的工作表现。

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

1、管理的二重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管理的艺术性和科学性2、管理的职能。

(1)计划、组织、领导、控制3、管理者的类型。

依据其所处的管理层次高地分: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依据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的标准:综合管理者与专业管理者。

4、管理者的基本技能。

(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5、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2)试验法(3)演绎法(4)定量研究方法(5)权变方法6、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1)工作定额原理(2)选择、培训和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艺(3)实行“职能工长制”(4)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6)劳资双方为提高效率而合作(7)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7、法约尔十四原则(1)分工(2)全力和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指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个人报酬(8)集权(9)等级链(10)秩序(11)平等(12)保持人员的稳定(13)主动性(14)团结精神8、韦伯官僚行政组织结构(1)明确的劳动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员的任用(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严格的规则(6)组织中人员的关系9、古典管理学派对管理实践的贡献(1)古典管理学派首要的贡献是指明了管理是组织社会的一个特殊要素。

(2)古典管理学派明确提出了管理的基本职能。

(3)古典管理学派发展了许多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10、行为管理理论的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 ,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

(2)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还存在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提高员工“满足度”和“士气”来提高效率。

11、现代管理理论的贡献(1)强调系统化管理(2)重视定量分析(3)重视人的因素(4)重视非正式组织(5)重视信息和沟通工作(6)管理的权变观点(7)管理的技术系统观点12、计划的作用。

(1)计划能够给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指明前进的方向。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管理学产生于管理的实践活动,是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

研究和学习管理学,必需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管理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总牢固践经验并用推断和推理的方法,使管理实践上升为理论。

在学习和研究中还要熟悉到一切现象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切事物也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因此,还必需运用全面的历史观点,去观看和分析问题,重视管理学的历史,考察它的过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不能固定不变地看待组织及组织的管理活动。

(二)系统方法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必需对影响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总体的、系统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管理的可行的基本理论和合理的决策活动。

总体的、系统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研究和学习管理的原理和管理活动。

(三)比较研究法管理学研究不仅要做纵向的历史考察,还要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世界各国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全面比较和分析,寻其异同,权衡优劣,取长补短。

比较研究法还可鉴别出哪些管理思想和方法是根植于一国文化之中、不可移植的,哪些是具有共性的、可以移植的,可以洋为中用。

(四)调查研究法即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通过观看、调查、试验、实践,把握第一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这种方法既适用于从事实际管理的人,也适用于进行理论研究的人,他们可以以调查者、观看者的身份进行实地参观、访问,也可以用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其研究结论牢靠性大。

(五)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详细说可以是案例的调查和分析,边学习边实践,以及带着问题学习等多种形式。

理论联系实际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在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时,要留意管理学的二重性,既要汲取工业发达国家管理中科学性的东西,又要去其糟粕;既要避免盲目照搬,又要克服全盘否定;要从我国国情动身加以取舍和改造,有分析、有选择地学习和汲取。

管理的二重性原理的内容

管理的二重性原理的内容

管理的二重性原理的内容
管理的二重性原理是指管理活动具有两种不可分割的、但又互相矛盾的方面,即管理的目标性和约束性。

具体内容如下:
1. 目标性:管理的目标性体现在管理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包括经济目标、生产目标、质量目标、市场目标等。

管理活动的目标性要求管理者明确组织的目标,并通过规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

2. 约束性:管理的约束性指管理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法律和制度进行,以保证管理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和效果性。

管理的约束性主要包括法律、道德、规章制度、组织内部的规定等多个方面的约束。

管理的二重性原理强调管理既要注重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又要在一定的约束范围内进行。

只有管理者在追求组织目标的同时,遵守管理规则和制度,尊重员工权益,才能使管理活动达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管理者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目标性与约束性之间的关系,找到一个平衡点,使管理活动既能高效地达成目标,又能遵守各种约束和规定。

对马克思主义管理二重性理论的再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管理二重性理论的再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管理二重性理论的再认识【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管理二重性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但我国管理学界一般把管理二重性概括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其实,马克思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一般职能”同“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的“特殊性质”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管理的共性不仅局限于自然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中也包含着共性,这正是我们向西方企业管理学习和借鉴的方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管理二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共性/个性【正文】马克思主义管理二重性理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原理,才能真正充分地从西方企业管理中分离出它所蕴含的同社会主义管理具有共同属性、应予吸取的一切有益的内容;才能真正地处理好批判与继承、学习与独创、引进与吸收之间的关系。

然而,我国管理学界对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论存在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成为我们引进先进管理的理论障碍。

在我国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一般把马克思的管理二重性理论概括为“一方面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1 ]即“任何社会的企业管理都具有二重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二重性分别表现为合理组织生产力以及维护和发展生产关系两种管理职能。

‘指挥劳动’……表现了管理的自然属性。

监督劳动’……表现了管理的社会属性。

”[2 ]这种管理理论简单地把自然属性等同于共性、一般属性,是我们可以向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学习和借鉴的部分;把社会属性等同于资本主义管理的特殊性或阶级性,是我们应批判和抛弃的。

把管理的二重性理解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把管理的共性局限于管理的自然属性的观点,离开了马克思的本意,是对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论的误解。

它阻碍了我们充分地学习和借鉴西方企业管理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尤其是社会属性中的先进经验,从而不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

管理的二重性-详解

管理的二重性-详解

管理的二重性-详解(重定向自管理二重性)目录• 1 管理的二重性概述• 2 管理的自然属性• 3 管理的社会属性• 4 管理的二重性的解析• 5 掌握管理二重性的重要意义管理的二重性概述“管理”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经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字眼,但什么是管理呢?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想法。

有人认为管理就是和人打交道,把事情办好;更有人把管理和决策、命令、权力联系在一起。

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管理。

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和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必须认识到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他绝不等价为命令或权利,利用各种方法处理好各阶层的关系,才是管理的关键。

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它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所谓必要性,就是说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的组织劳动所必需的;所谓目的性,就是说管理直接或间接的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基本目的。

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它与具体的生产方式和特定的社会制度无关。

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的组织社会生产力,故也称作管理的生产力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它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管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受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也就是说,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都必然地要体现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定要求,为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服务,从而实现其调节和维护社会生产关系的职能。

所以,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叫做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既是生产关系的体现,又反映和维护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其性质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性质。

当前管理学研究范式发展综述

当前管理学研究范式发展综述

当前管理学研究范式发展综述一、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定义管理学研究范式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关于管理学研究领域的主流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等的总称。

它主要通过对管理学研究的取向、方法和理论的界定,从而揭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内涵和外延。

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不断发展既受到学科内部变革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管理学研究范式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趋势,这也是管理学研究范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首先是传统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形成阶段,它主要以经典管理理论和组织理论为代表,重点关注组织结构、管理职能和领导力等方面的研究。

然后是现代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兴起和发展阶段,它主要围绕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和制度理论等展开研究,强调管理决策和组织变革等问题。

接下来是后现代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崛起阶段,它主要以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等为主要研究领域,提出了组织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等新概念。

最近是当代管理学研究范式的探索和拓展阶段,它主要以创业管理、全球化管理和数字化管理等为主要研究领域,关注管理实践和管理创新等新问题。

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理论取向、研究方法和关注问题等方面。

首先是理论取向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它包括了经典理性主义、现代情感主义和后现代文化主义等多种理论取向,从而构成了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理论框架。

其次是研究方法的变革和创新,它包括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从而促进了管理学研究范式的方法论革新。

再次是关注问题的转移和拓展,它包括了管理实践、管理伦理和管理创新等多种关注领域,从而引领了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研究议题。

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和多元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管理学研究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影响了管理实践和管理创新等方面。

管理学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应该关注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变化和趋势,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以推动管理学的发展和应用。

管理的二重性名词解释

管理的二重性名词解释

管理的二重性名词解释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人们在对待两个相互独立事物时,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比如说,当我们处于“要”和“应该”之间时,就会有这样一种认识:一方面,我们认为,我们必须做某件事情,否则将影响到整个社会或者集体;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自由选择的余地,即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从事某项活动。

因此,正确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要坚持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注意协调各方利益、矛盾,又要灵活运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使工作更加符合实际、富有成效。

管理也就具备了适应性与灵活性,达到良好的管理目标。

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活动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或者特征。

一方面,管理是一种科学的方法,通过合理组织和调动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达成。

另一方面,管理也是一种艺术,需要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直觉和创造力,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

在实践中,管理的二重性经常会给管理者带来挑战和困惑,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去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在管理者需要运用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来处理和解决问题。

例如,管理者可以运用精确的数据分析和研究,来评估组织的绩效,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和计划。

此外,管理者还需要了解和应用管理学理论和最佳实践,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管理挑战。

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组织绩效,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管理也是一门艺术。

管理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经验,采取灵活的方式去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在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中,管理者需要具备创造力和韧性,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

管理者还需要具备危机处理和团队管理等方面的特殊技能,以便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挑战。

艺术性的管理使得管理者能够在变化不断的环境中灵活应对,使组织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

管理的二重性意味着管理者需要同时具备科学和艺术两方面的素质。

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之间保持平衡,既要遵循规则和程序,又要灵活应变和创新。

管理者需要注重数据和事实的分析,但更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直觉和洞察力。

他们需要学会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工具,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在管理的实践中,管理者还需要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

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由个人完成,而是需要通过合理的团队组织和协作,才能够实现组织的目标。

因此,管理者需要培养团队精神,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团队成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共同推动组织的发展。

同时,管理者还需要注重激励和奖惩机制的建立,以便使团队成员在工作中能够全力以赴,获得相应的回报和认可。

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的理解

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的理解

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的理解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

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

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为标志。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

管理,从最基本的意义来看,一是指挥劳动;二是监督劳动。

由于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因此,对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也就存在着两重性:一种是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管理自然属性,是由共同劳动的性质所产生,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

一种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管理社会属性,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社会制度所决定,是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的职能。

这就是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性质),它是马克思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它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所谓必要性,就是说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的组织劳动所必需的;所谓目的性,就是说管理直接或间接的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基本目的。

企业的生产活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因此,对这个统一体的管理必然要同时体现构成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的要求。

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反复阐述过的管理的二重性原理。

他认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都具有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企业管理的自然属性(一般性)企业管理的自然属性,即一般性,就是指企业管理具有生产力属性。

我们知道,管理是由于共同劳动中分工协作而产生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简述管理的二重性简答题

简述管理的二重性简答题

简述管理的二重性简答题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不仅仅是一个可以使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管理可以被认为是调整和协调组织中工作任务、资源和参与者之间关系、有效地实施活动以及确保组织决策的实现的过程。

管理的二重性可以有效地分解为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大领域。

首先,组织管理是指组织计划、组织结构、组织运转、组织控制、组织变革等组织相关的管理过程。

它的管理方式包括调整工作流程、重新设定组织成员的职责、对组织成员的培训和和谐等。

组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组织效率,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其成功目标。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分配、员工管理和员工能力发展等,并考虑员工的个人能力、知识和技能,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机制和激励。

其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绩效和技能,提高组织的整体竞争力,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系统,并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的组织效率。

因此,可以看出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既涉及组织管理,又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它们都基于组织和个人的特点以及管理活动中的团队协作和机制设计,从而使组织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目标。

此外,组织管理还可以促进有效的策略实施、工作流程优化和绩效改善,从而提高整体组织效率和管理水平。

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关注于提高员工的绩效和技能,确保组织的发展顺利和和谐,使员工能够发挥有效的工作表现,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总之,管理的二重性意味着管理既是一个可以使组织取得成功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过程。

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组织发展顺利,其中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两个重要支柱。

因此,在实施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遵循公平、公正和效率的原则,以促进组织和个人的发展,为组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管理的双重性——科学性艺术性

管理的双重性——科学性艺术性

论管理的二重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摘要:自从人类有了组织的活动,管理活动也就应运而生了。

古今中外对管理认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随着对管理理论与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化,管理的性质(即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竞相关注。

从管理的形成与发展来看,管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发展。

人们将这些作以分析,整理并形成系统,成为理论。

从这一点来看,管理是当之无愧的科学。

而我们谈论管理,不只是单纯的形式上的管理、理论上的管理,而是多姿多彩的全面的管理。

因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统帅全局、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作谋划,鼻血身先士卒和有缜密的思维。

因此说管理是一门艺术也不足为过。

关键词:管理科学艺术在探讨管理二重性之前,先要明确这里所说的科学和艺术都指的是什么。

根据中国百科大辞典的定义:“科学”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由社会的特殊活动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界、社会与思维及其它客观现实的规律及其本质联系的动态的知识体系。

至于艺术,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一个说法:艺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这个定义显然不把艺术限定在日常人们所理解的音乐、美术、舞蹈等范围,而是指一切带有创造性的、带有鲜明个性的活动和工作。

在搞清楚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强调客观性、可重复性,而艺术则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独特性。

首先管理是一门科学。

由于管理是一门社会活动,必定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自资本主义社会诞生后,就有了企业家和工人这两个阶级。

为了合理分配资源以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来使一个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就必须有良好素质的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管理。

而这些管理者的活动必定包括制定决策,进行战略管理;组织团队,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以及注重沟通技巧;激励员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宏观把握企业的命脉。

这些是管理者为了发展企业,壮大企业所必须关心和研究的一些问题。

由于管理者和一些社会科学家为了需要对这些问题不断地研究,以及对他们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提炼,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严谨方法,准确战略,科学战术的理论体系,也就是管理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摘要】范式是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而管理学的研究范式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关于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存在诸多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前者体现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社会性,后者体现科学性。

其实二者本质上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在于认识世界的西方大范式。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范式二重性一、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含义范式是托马斯·S·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来的一个术语,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赋予这个概念以关键性的作用,他提出科学认识不是简单而纯粹的知识积累;对科学理论进行构思、表述和组织的那种方式受到一些前提或预设的指挥和控制。

他要探测一种隐蔽在预设或前提之下的、绝对而自明的集体资源。

他把这些自明性称作范式。

范式的这一定义同时是语义的、逻辑的和观念——逻辑的。

就语义而言,范式决定着可理解性,给事物以意义;就逻辑而言,范式决定着最主要的逻辑操作;就观念——逻辑而言,范式是联合、淘汰、选择的第一原则,决定着观念的组织条件。

根据这三个生成的和组织的含义,范式指导、统治、控制着个人推理的组织和那些遵循范式的观念系统的组织。

范式的含义既强烈又模糊,强烈是因为范式具有一种彻底的意义,它是方法论的指导、思维的基本图式、预设或起关键作用的信仰,因此它本身带有一种理论统治权。

模糊是因为范式摇摆于多种含义之间,最终以含混的方式涵盖了科学家们对一种世界观的集体赞同。

范式概念的不充分和不精确不仅揭示了库恩思想的缺陷,也揭示了思考范式概念的困难。

一种范式,对于在这种范式控制下进行的所有话语而言,包含着可理解性的基本概念或主要范畴,同时也包含这些概念或范畴之间的吸引/排斥的逻辑关系的类型。

一种范式的性质可以通过下述方式来界定,第一是对主要的可理解性的范畴的推广或选择;第二是对主要的逻辑操作的规定。

管理学范式是一种世界观,是管理学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它主要从科学哲学角度探讨与管理学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管理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

在既定的范式中,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务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沿着既定的路径。

按照管理学家的解释,知识的发展一般是遵循一定的路径从而形成一定的理论范式。

在管理实践中,一般现存企业是在已有管理知识范式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寻求管理变革或改进管理的。

而新企业和新技术往往会带来知识跳跃式发展的新范式。

如果一种新技术的背后有全新的知识范式作为支撑,那么将对已有的管理理论、技术和能力构成威胁。

按照库恩的标准,管理学范式是划分管理科学共同体的标准,不同的范式决定管理学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而某个特定研究方向或领域内所特有的共同世界观、共识及基本观点则形成管理学家群体。

管理学范式就是管理学家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知识假设。

由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不同,所以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管理学范式理论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本体论视角,二是认识论视角,三是方法论视角。

所以管理学的范式理论是以管理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与管理学之间呈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管理学研究的科学主义范式西方的管理思想和学说从产生的时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泊的组织理论等;第二类是行为管理理论,发端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的人际关系学说,而后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第三类是当代的各种管理理论,产生和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至今。

这三类理论只是产生的时期有先后,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三个阶段。

它们相互影响,继承演变,形成各种流派。

根据不同的逻辑起点,管理学的理论研究有两个范式,一个是以组织的效率为起点,另一个是以人的需要为起点。

前者被称为科学主义范式,后者被称为人本主义范式。

科学主义范式是以组织的存在为根本,把人纳入组织,人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高组织效率;人本主义范式把人的存在和需要作为根本,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学的科学主义范式以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罗为代表,通常把科学主义范式称为泰罗范式。

该范式的核心是如何使工作更加多产和高效,“科学管理”注重的是如何改进职工的工作表现,演示了工作要素的可辩识性和可重复性,泰罗坚信通过确定出工人完成某项作业的最佳时间,管理者就可能判断工人是否干得出色。

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带来了组织效率的提高。

随着管理学的发展,在泰罗范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义范式以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把人的认识局限在人的经验所及的领域,其方法论范式深受自然科学方法论范式的强烈影响。

这种范式认为,组织及其管理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具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

管理学的任务就是要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从观察经验事实出发,研究和发展组织及其管理领域内的一般性普遍规律。

科学主义范式体现在具有理性约束的个体追求服从技术规律和组织纪律带来的高效率。

从人的行为特征来看,“经济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因此,假定每个行为主体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管理原理、原则和制度必须以管理主体的个人行为为基础并且可以从社会历史背景中抽象出来。

单个行为主体都服从于技术规律,通过时间动作的分析,实现工作方法的标准化、工作条件的标准化和工作时间的标准化。

适应这样的行为主体的组织是一个高度结构化、形式化、不受个人支配的集权组织。

三、管理学研究的人本主义范式管理学范式的第一次变革是由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完成的,人本主义者指责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是不道德的,是将工作“非人性化”,并把极具人性色彩的管理变成了简单的效率衡量。

他们对科学主义范式提出批评,认为管理的对象不仅是物的管理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管理问题,人是每一个组织中的核心,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应当重视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

从人本主义范式的理论主张可以发现,行为管理是为解决效率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而出现的。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对人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准则,使得管理活动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和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时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更加符合人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古典管理学的原罪促成了人本主义范式的兴起。

人本主义范式以新康德主义、现象学、诠释学等哲学思潮为理论基础,强调管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认为组织及其关系现象的本质是人的主体精神外化或客体化,是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

严格来说,行为科学学派来自于社会学,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在任何社会组织中群体总是由建立他们的价值观和规范来控制人们的行为。

人本主义范式强调应把人放在管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不是原材料、资本、机器、土地或能源,而是人。

这里所说的“人”,是被看成“生活在社会里的人”,他们是不断地被密如蛛网的人际关系网所包围,而他们自身也是这个关系网的一部分。

在人本主义范式中,整个人类的本性是由积极的与消极的、崇高的与卑劣的品质构成,他们反对科学主义范式把人看成仅仅是一味索取的自利主义的“经济人”,强调利他主义与给予的品质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

同时该范式强调人的潜质的生长与发展,而且这种潜质的生长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中,是不断成长和进化的,是随着时间和社会文化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的。

早在西方科学发展的初期,培根(F.Bacon)就觉察到了对一切认识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束缚,并同时觉察到了摆脱这些束缚的必要性。

他在对认识的社会——文化规定性进行诊断时指出,认识的使命在于把认识从社会——文化规定性中解放出来,使认识成为科学。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已经获得的合理性会随着促使它形成的那个过程的延续而削弱,合理性的操作特征会被不合理的社会力量所截取和利用。

组织理论学家布赖尔和摩根在《社会学范式与组织分析》一书中隐含地指出,社会科学理论主要有两条轴线,一条代表科学本质属性的连续体,另一条代表社会(组织)本质属性的连续体。

科学的本质属性强调稳定性、可证实性和规定性,而社会的本质属性体现为永恒的变革。

四、结论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分别是管理理论中注重技术与注重人的两个主要方面,这两种范式的发展构成了早期管理学发展的历史。

前者注重的技术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的,随着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科学主义范式不断变革,所以科学主义范式恰好体现了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社会性。

而人本主义范式注重人的需要,认为人是组织的核心,管理的对象不仅是物,而且是人,这样的观点恰恰体现了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科学性。

人是管理学研究的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样的研究方法正是辨证的和科学的。

组织及其管理的效率不仅是科学主义范式理性创新所产生的效率,也包括人本主义范式对工作认同的诠释所产生的效率。

从本质上分析,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在于西方大范式。

这个大范式是由笛卡尔提出并随着17世纪以来欧洲历史的发展而确立了下来。

笛卡尔的范式把主体和客体分离开来,使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领域,一边是科学和客观性研究,一边是哲学和反思性研究。

这个范式决定着一种二元世界观,也是同一个世界的二元化:一方面是必须接受观察、实验和操作的客体的世界,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提出存在、沟通、意识、命运等问题的主体的世界,客体世界对应着管理学的科学主义范式,而主体世界对应着管理学的人本主义范式。

参考文献:[1][美]丹尼尔.豪斯曼编,丁建峰译.经济学的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法]挨德加.莫兰著,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罗珉.管理学: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李郸.管理学的历史演进:研究范式的角度.财经科学,2005,(5).[5]罗珉.论管理学范式革命.当代经济管理,2005,(5).[6]魏文斌.西方管理学范式的三种维度.国外社会科学,2007,(1).[7]罗珉.论管理学复杂范式.管理科学,2006,(1).[8]肖海林.企业管理:主题演进与范式流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1).[9]罗珉.管理学范式理论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