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南京古玩行的回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南京古玩行的回回
【南京回族史料】民国时期南京古玩市场经营之主客体人群 ...
民国时期南京古玩市场经营之主客体人群研究
南京作为民国首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烙有浓厚的民国印记。古玩业是以经济的形式,挟浓厚的政治因素,贩卖文化的经营品类,是政治、经济、文化融合的统一体,为民国最好的形式化载体。作为地区阶段性历史研究,民国时期南京古玩市场的相关学术研究一直较为薄弱,但已经始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研究论述以1934年《南京市古玩玉器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录》[1]为参照对象。
1934年南京古玩市场正是处于高速发展期。三年之后由于日军的占领,南京古玩业遭到毁灭性打击。之后又奇迹般的复苏,进而更加蓬勃发展。这一切与此时南京建设带动下的古玩业良好的发展契机分不开。从会员名录中我们发现当时南京共有古玩店铺19家,其中前清开办2家,其余17家皆为民国后开业。从店铺资金方面看,19家店铺共拥有固定资产10,800元,流动资产19,900元,总资产为30,700元[1]。而这些资产的分配并不均等,大铺与小铺的差别甚至达80倍。有的店铺只有固定资产,有的店铺仅有流动资产。因此,根据各铺总资产情况,可将其分为四类。
南京古玩店铺一般都规模较小,其基本结构大致为一个掌柜与一两个伙计,部分大的店铺再加上一两个学徒。南京的古玩业不比北京
和上海,店铺规模自然不会很大。当时古玩业从业总人数为70人。通常一家店铺仅一两人,最多也就四五人。雇员与店铺实力相关,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的店铺雇佣店员也相对较多。但限于古玩行业的特殊情况,店铺规模大小差异不是很大,资产的占有量自然决定了雇员数量。例如作为当时南京古玩业龙头的迪华斋雇员为四人。而另一家前清开业的经古舍虽然资金为1200元,却因经营时间长,雇员亦为四人。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南京古玩业正处在有序发展阶段,历史悠久、经营有方的铺子已经有了喜人的规模,而其他店铺则相对较弱。此时南京古玩玉器同业公会登记的19家店铺正是三年后南京古玩业大发展的基础,而这群从业人员日后也成为南京古玩业发展的骨干和支柱。
第一章市场从业者
马克思曾提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以劳动为手段,人脱离动物行列形成社会,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商业社会的从业人员,作为市场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市场的形成、发展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国时期,南京古玩业无论人从员数量还是店铺规模来看都属于中小行业。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古玩业发达的城市,与其他行业相比古玩业同样仅能类属于中小行业。这是由行业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然行业虽小,人员分类却相较其他行业更为丰富。除通常意义上的卖
家,还有同时兼具买家与卖家双重身份的掮客,这同样决定于古玩行业独特的性质。
回民作为古玩行业从业者中一个特殊群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将对该群体作详细分析。
第一节代表人物对比分析
为便于比较,本节从历时38年的民国时期南京古玩行业众多从业人员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五位进行抽样观察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他们各自所代表群体的独有特点。
1、马应山:1923年出生,江苏南京人,学历初小,回族。
马应山十岁入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南京,他由此结束了四年的初小学习,开始跟着父亲摆古玩摊。在父亲的引领下,他学会了基本的古玩知识和买卖方法。1938年后受日本占领者对中国古玩爱好的刺激,南京古玩市场奇迹般的恢复并异常的蓬勃发展起来。马应山与父亲的小古玩摊也越做越好。不久父亲同一位叫庄懋才的同业在瞻园路72号开设懋云斋文艺社做古玩扇子生意。从行商转为坐商,马应山与父亲的事业正像当时许多南京古玩业主一样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迎来胜利,马应山的父亲却于同年去世。在前马应山跟随父亲做古玩生意已有8年。而父亲的去世意味着懋云斋合伙生意的终结,并促使马应山独立走向古玩市场。之后,马应山借了高利贷同合伙人一起在宁沪路带跑红木家具古玩扇子生意。从其
经营方式而言,此时他仍可称为古玩业主。但没过多久生意失败,店铺亦转与他人。马应山同马学志、孙如良、沈补山、吴文彬一起另择铺面,继续从事宁沪路上的古玩红木生意。马应山主要从外面找货,拿回来卖给本店,赚点钱维持家庭生活。此时的马应山已经完全成为一名掮客。唯一与其他掮客不同的是,他的交易对象只是与同伴合伙的本家店铺。马应山的掮客生涯延续了三年,直至1949年解放。
2、陈新民:1914年12月16日出生,江苏南京人,当时学历高小。
陈新民1931年在考棚小学学完高小课程,进入贡院西街鲁筱松的春源斋古玩店作学徒。刚来时,17岁的陈新民对古玩并无太多了解。但他聪明好学,深得师父鲁筱松的的喜爱。因此,三年学徒满师后,师父鲁筱松就绍他到上海环龙路铭德里的罗孝同处为伙一年。从学徒到伙计,陈新民已经由一名古玩新手转变为行家里手。在上海的一年中,他学会了更多古玩行业的规则和生意经。
一年期满,他回到南京,与沈补山合伙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古玩事业。此时他们还没有固定的店铺,从事的业务主要是异地代销赚取差价,销售对象为同业店铺经营者和德国顾客。为了更好的学习古玩业务,同时也为了扩大自己的客户群体,陈新民决定为当时南京最大的古玩铺迪华斋做掮客。在一年的专职掮客生涯中,陈新民积累了更多的经验。1937年,他同沈补山又一次合作,筹资六百元租下贡院西街85号的店面,开设集粹斋古玩店。拥有了固定店铺,陈新民的身份也由此正式转变成古玩业主。
然而新店开张不久,日寇占领南京。逃难令店铺所有商品损失殆尽,陈新民多年积攒的心血转眼间付之一炬。1938年时局稍稍安定,陈新民重新回到南京,开始二次创业。起初他在莫愁路收货卖给同业,随着生意逐渐平稳,不久又回到贡院西街的原址营业。1939年他与沈补山的合作告一段落,尽管仍在一个铺面,但二人已独立经营。直至1947年,陈新民希望扩大经营规模。便租下瞻园路同业汪乃历的房屋,在此单独经营新铺“重庆古玩店”。而后随着沈补山将原店铺归还,陈新民便在此开设字画店,请孙光华和父亲共同经营,直至解放。
陈新民共经历民国时期的古玩业十八年。从学徒逐渐发展到拥有两家店铺,在同业中颇有实力的业主。他代表了南京古玩业从业人员中颇具实力的部分人群。
3、刘怀义:1915年6月8日出生,江苏邳县人,文盲。
与马应山和陈新民不同,由于家庭极度贫困,刘怀义没有上过一天学。他自小跟父亲劳动,在中山陵附近放牛卖菜。至16岁,父亲借日本人的高利贷做流动小贩专门贩卖日货。日本人的高利贷需要每天结算利息。因此在交完利息后所剩无几的盈余还不够一家五口人每天的伙食。但就是这样的营生也并未持久,不久日本人要收回本金,刘怀义父子小贩的生意也随之终止。
1937年,刘怀义借资开始做古玩玉器的流动生意。而在这之前他与古玩可以说毫无关系。随着生意逐渐起色,他在夫子庙东市场找到半间房子,开了一爿宝心斋古玩玉器店,由行商转为坐商。然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