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新)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3.10《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3.10《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843cdd300912a21614792963.png)
5.词类活用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穷”用作动词:走到头) 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名词“舍”用作动词:筑舍定 . 居) 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名词“名”用作动词:命名) . 火尚足以明 也(形容词“明”用作动词:照明) . 后世之谬 其传 而莫能名 者(形容词“谬”用作动词:弄 . . . 错。“传”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用作动词:识其 本名,说明白)
•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 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 为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 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 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著有《临川集》。 • 王安石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 改革家。
3.古今异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古义:不平凡。今义: .. 程度副词,很,十分) 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古义,是 .... 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 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 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于是 余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 .. 词,这件事。今义:合用为连词)
• 1.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阳、 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 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 项。 • 2.了解词类活用现象;进一步了解游记类 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 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 3.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 【赏析】 这首诗写于金陵,是李白赠给 送行朋友的。首句点明季节、时间。柳絮 飘飞的暮春时节,江南的一家小酒店里, 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饮酒。 “满店香”,柳花本无香味,这个“香” 既是春的气息,又是酒店酒香。次句写酒 店女主人捧出新压榨出来的酒劝客人品尝。 三、四两句写“金陵子弟”来为诗人送行, 欲行的诗人和相送的金陵子弟都喝尽了杯 中的酒,显示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厚。最 后“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以绵长的情谊与流之不尽的长江水相比较,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61da2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b.png)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在作文课上集中练习了“感受生活—描写生活”这一专题,其实在古文中不乏这样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写生活的典范散文。
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的旅游感受的。
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
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
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所以世人称为“王荆公”。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
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划线词注音释义是否正确?请在括号里作判断。
A 褒禅山(bōushán,即华山)亦谓之华山()B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ong,坟墓)也()C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ao,深远幽暗)然()D 既其出,则或咎(jiu,责怪)其欲出者()E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ang,帮助)之()F 何可胜(sheng ,完全,尽)道也哉()[1][2][3][4][5]下一页[1]教学重点篇二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篇三二课时《游褒禅山记》教案篇四A.课时安排:三教时。
最新褒婵山游记原文及翻译
![最新褒婵山游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c4cf7f127d3240c8447efc8.png)
褒婵山游记原文及翻译导语: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34岁时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游褒禅山记》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新教材)【部编版】《游褒禅山记》
![(新教材)【部编版】《游褒禅山记》](https://img.taocdn.com/s3/m/0b5344ce83d049649b66588b.png)
代游踪
那些到 的人
更
正在
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
体还 用
力
来
动词, 照明
已经
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有埋 人怨
乐也。
自他
己
18
第一自然段的行文顺序和结构
本名 别名由来及证明 华山洞名来由 从仆碑看出本名
指出音谬
山名由来
简 介
院名由来
褒
禅 山
洞名由来
仆碑考究
1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空
名作状
多
旷
从旁边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远幽暗的 样子
形作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那些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 连词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代游
动作名
懈怠
洞者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将,快要 完 于是 一起 20
游洞
21
翻译
华山洞的下面平坦宽旷,有山泉从旁边流出来, 在洞壁上记游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说的前洞了。
从华山往上走五六里,有一个洞看上去幽暗深 远,进去感觉非常寒冷,我们探问它的深度,就是 那些喜好游山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就是所 说的后洞。
12
‖
1、褒禅山
(bāo chán,也就是华山)
字 2、而卒葬之
(zú,死后)
词 3、庐冢
(zhǒng,坟墓)
注 4、有碑仆道
(pū,倒)
音 释
5、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7df057d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0.png)
(3)合作探究:请在第二段的记叙中找出与第三段的议论前后照应的句子。得出“要有志”的结论。
9.王安石游有所得,请谈谈你的学有所得。
10.作业置:把自己的心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周记中。
10.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有所 ——
↓前洞 \↓/志\ 尽
游 悔→叹 — 力 — 志
¦后洞/(得)\物/ 无
↑↑悔
记(事)————议(理)
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因此,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回顾旧知
4.一读:教师(配乐)范读第2、3自然段,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诵读、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课文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5.二读:学生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6.提出问题
(1)作者在第2段记游的过程中都去了哪些地方?
(2)前后洞有哪些区别?运用哪种表现手法?在文章的结构上作用有什么作用?
新课改《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课改《游褒禅山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efa666783e0912a2162acd.png)
暮色苍茫看劲松,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无限风光在险峰。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记 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文体 分为四类: 分为四类: 记游、 记亭台楼阁、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严羽《 严羽 沧浪诗话》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重点字词
名词作动词,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词作动词 筑舍定居。 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副词,表判断,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 之意。 之意。 承接上文,解释原因,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 为”的意思 也可指水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也可指水的北面)
结论:要有志, 结论:要有志,尽志
背诵指导
[有志者得非常之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 有 者得非常之观 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余有叹焉: 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以远,则至者少。 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 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了志还得有力]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 有了志还得有力 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 有了志还得有 有志矣, 不能至也。 不能至也。 [有了志与力,还得有物]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有了志与力, 有志与力, 有了志与力 还得有物 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 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再次强调志的重要性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 再次强调志的重要性 然力足以至焉, 再次强调志的重要性]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 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3.10《游褒禅山记》2(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3.10《游褒禅山记》2(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adabe7f2aa00b52acfc7ca9f.png)
如 纵一苇之所如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动词,攻克,打下
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如:像,动
如 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到,动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之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哀吾生之须臾 之: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我在幻想着 幻想在破灭着 幻想总把破灭宽恕 破灭从不把幻想放过
——顾城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赋”
“赋”
·讲究押韵
“赋”
·讲究押韵 ·讲究句式的对称
“赋”
·讲究押韵 ·讲究句式的对称 ·讲究辞采的华丽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侣鱼虾而麋鹿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侣鱼虾而麋鹿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麋鹿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倚歌而和之
动词,唱 名词,歌词 名词,歌声
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
歌 歌曰
倚歌而和之
动词,唱 名词,歌词 名词,歌声
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5e28806edb6f1aff001ffb.png)
10、《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教读《游褒禅山记》的一点新认识
![教读《游褒禅山记》的一点新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f8d82209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c.png)
教读《游褒禅山记》的一点新认识
《游褒禅山记》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歌内容丰富,表现了王维对自然美与禅境人生的追求,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除了
表面上的意味,我们在读这首诗歌时,还能够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和启示。
首先,从文学史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游褒禅山记》是唐代诗歌中一种新的文学
风格的代表。
在这首诗歌中,王维采用抒情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同时通过对自然景
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心灵与自然之间的联结。
这在唐代的文学史上是新的。
从此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歌作品开始强调心灵的体验和自然的联结,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其次,我们可以从这首诗歌中看到王维在审美方面的独特见解。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维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强调了自然的美和韵律。
他认为,大自然是有自己的音乐和
节奏的,而这种音乐和节奏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在这种审美观念的指导下,王维的诗歌
不仅注重意境和情感渲染,还注重韵律和音乐感。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歌中看到王维对于禅境人生的理解。
在这首诗歌中,王维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于人生的追求和理解。
他希望通过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和神秘,来达到一种清醒和宁静的心境。
在这种心境中,他可以获得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
洞察,从而超越生命的短暂和尘世的琐碎。
综上所述,《游褒禅山记》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有着深刻的思想和美
学内涵。
在读这首诗歌时,我们不仅可以赏析其表面上的意境和文学价值,还可以通过细
致的分析,获得更多的新认识和启示。
(新)游褒禅山记
![(新)游褒禅山记](https://img.taocdn.com/s3/m/0b2164f504a1b0717fd5dddc.png)
(5)指示代词 其中的
例“不能名其一处”
• • • • • • •
2 语气副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难道”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大概”“可能”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商量、劝勉的语气“还是” 例:“吾其还也” (4)将、将要
例:“其如土石何”
4、连词 (1)表选择,“还是” 例:“其真耶,其假耶?” (2)表转折, 例:众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3)表假设
其
悔其随之 其孰能讥之乎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其”用法总结
回上层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1 代词 (1)人称代词 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人称代词 他的 他们的 它的 例:“问其深” (3)指示代词 那 那些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人称代词 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名作动,识其本名, 说明白 形作动,照明 谬,使动用法,弄错, 使……错。传,动作名, 回上层 流传的文字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非常好 十分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种情况
于是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此 请他,于是他来了 顺承连词
至——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于——引出处所 到了…的结局 以致于
问其深, 它的,代后洞的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那些,代好游者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他们,代好游者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它,代后洞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它,代洞/那些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他们,代古人
其
其的用法
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新)
![游褒禅山记(新)](https://img.taocdn.com/s3/m/bbec105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6e.png)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它的,碑文的
第十页,共19页。
总结文言虚词(xūcí)“其”的用法
1 代词 (1)代词 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代词 他的 他们的 它的 例“问其深” (3)代词 那 那些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代词 活用(huó yònɡ)为第一人称,我、 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代词(dàicí) 其中的例“不能名其一处”
朗读(lǎngdú)停顿
以其/ 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 而/余悔其随之/ 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 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庐陵(lú línɡ)/肖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予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第三页,共19页。
联系课文内容,解说下列作者(zuòzhě)行踪路线图
东行5里
碑
翻过一座小山 后洞
慧空禅院
前洞
(chán
北
第四页,共19页。
阅读(yuèdú)难点
1、本文虽为游记,为何(wèihé)只记梗概?
从客观(kèguān)上说,此游乃不成功的游览,并无奇“伟瑰 之观”可记;从主观上说,本次记乃为借游览而说理,不 想过多渲染景物来干扰对主题的阐述,且所记梗概,每处 都服从于说理的需要。
第十一页,共19页。
2 语气副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难道”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大概”“可能”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商量、劝勉(quànmiǎn)的语气
“还是” 例:“吾其还也”
第十二页,共19页。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教读《游褒禅山记》的一点新认识
![教读《游褒禅山记》的一点新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c719d1c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fe.png)
教读《游褒禅山记》的一点新认识《游褒禅山记》是唐代诗人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王安石心境的自然流露,其写景、写人、写境等方面均极为出色,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如果仅仅将这首诗作为文学作品来研究,则显得太过肤浅。
从诗的内涵和王安石的思想、情感等多个层面来分析,《游褒禅山记》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
首先,这首诗是表达了王安石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诗中,他着重描绘了山水自然的奇妙和壮丽,同时表达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感和不可逆转的格局。
他用“万籁此俱寂”来形容山林的静谧,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而后,他又写道:“怀此山水,…”,始终抓住了人类心灵深处对自然的感悟,在对自然的敬畏和心灵的寄托中,诗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自然的恢宏,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其次,诗中强烈的“归隐”意味更是引人深思。
王安石在描述了褒禅山的自然之美之后,又用“才离此地三十五载”来交代自己的经历,行文中处处都有着离世归隐后的情感体现。
诗人通过“崇山峻岭”的景物而进一步升华了“归隐”一词的意义。
在诗人看来,褒禅山的幽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表现,更是归隐者避世的理想之所在。
因此,诗人展现了对人生存在的疑问和对归隐的向往。
最后,这首诗还体现了王安石对社会背景的反思。
在古代中国,文人多有隐居山林,从事修身养性的传统美德。
然而,在王安石的时代,这种文化传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诗人以褒禅山为背景,强调了文人重返山林、追求精神自由、走向自我而不是被社会束缚的愿望。
这种精神解放,不仅符合古代文化传统的内涵,而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级层面呈现的政治形势下,更体现出了王安石的前瞻性思考和奋斗精神。
综上所述,《游褒禅山记》不仅是一首美好的文学作品,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通过分析此诗的内涵和咏叹的对象,人们可以了解到王安石的思想和情感特征,进一步认识到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2023年最新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5篇
![2023年最新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f571c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5.png)
2023年最新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5篇切勿妄责前贤(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批评名人,尤其是批评古代名家,以显示自己的水平,近年来似乎渐成风气。
古之名家并非不可批评,虽说他们已不能为自己辩解了,但只要批评得在理,还是应该讲出来。
可惜不断看到的一些批评前贤之文,一般是尽量挑点所谓的毛病,而以居高临下的口气横加指责。
更有等而下之者,是因为未读懂或者读不懂前贤之作而乱发议论,全不知读书尚友、识前言往行之古训。
如四川《教师之友》(2023年第6期)所刊傅婷婷长文《〈游褒禅山记〉不堪作教学范文》,便为很有代表性之例。
《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系唐宋八大家之一,该文为古文名篇,傅婷婷之指责,自然会招不少读者一读。
《游褒禅山记》开头一段说: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傅文指出,这三句话,竟有明显文理病句二,妄言独断者一。
从而提出此文不应当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而待读其所述理由后,却教人不觉哑然。
且看傅文关于病句之批评。
其一,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山之阳指山朝南的一面,与洞名有何关系?傅文紧接着引了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注释: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
看正文下句,应作华阳洞。
这就是说,王安石文中的华山洞,很可能为后世传刻之误,当为华阳洞,因其在华山之阳而得名。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代游记选》,未知此文据何版本,即作华阳洞。
傅女士怎么能借这样的问题来指责王安石呢?其二,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既说漫灭,又说可识,这叫什么话?而指该句为明属无理不辞的病句。
这是傅女士不知,其文漫灭之文,指碑上所刻之字,为文,指所写的文章,即碑文里的话。
漫灭、漫漶,指字或图形因风化磨损等原因不清楚不易辨认,并非已不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于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至于颠覆,
至于小王, 至于小王,你就别管了 另提一事
古今异义
数字 十分之一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十一
学者
治学的人
表结果
所以 ……的原因 的原因
用来……的(表凭借) 的 表凭借) 用来
回上层
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 王安石 , 字介甫 , 号半山 , 因封荆国公 , 世 称王荆公, 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 政治家、 称王荆公 , 卒谥文 。 北宋临川人 , 政治家 、 文学家。 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 强调“ 文学家 。 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 , 强调 “ 权时 之变” 反对因循保守。 列宁称其为“ 之变 ” , 反对因循保守 。 列宁称其为 “ 中国 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 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雄健峭 语言简练, 唐宋八大家” 之一。 拔 , 语言简练 , 是 “ 唐宋八大家 ” 之一 。 代 表作有《 答司马谏议书》 读孟尝君传》 表作有 《 答司马谏议书 》 、 《 读孟尝君传 》 等。作品今存《临川集》。 作品今存《临川集》
朗读正音 1、庐冢(zhǒnɡ) 庐冢(zhǒnɡ 盖音谬(miù) 2、盖音谬(mi )也 yǎo) 3、窈(yǎo)然 4、仆(pū)道 ) 无物以相(xiàn 5、无物以相(xi nɡ)之 何可胜(shèn 6、何可胜(sh nɡ)道 王回深父(fǔ) 7、王回深父(fǔ) huá 今言“ 8、今言“华(huā )”如“华(hu )实”之 huá “华(hu )”者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慧褒始舍 以故其后名之曰“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 禅” 距其院东 3、距其院东五里 有泉侧 4、有泉侧出 入之甚寒,问其深 5、入之甚寒,问其深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者 火尚足以明 7、火尚足以明也 后世之谬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者
名作动, 名作动,筑舍定居 名作动, 名作动,命名 名作状, 名作状,往东 名作状, 名作状,从旁边 形作名,深度 形作名, 名作动,识其本名 识其本名, 名作动 识其本名, 说明白 形作动, 形作动,照明 谬,使动用法,弄错, 使动用法,弄错, 使……错。传,动作名, 错 动作名, 回上层 流传的文字
朗读停顿
以其/ 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 而/余悔其随之/ 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 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而不能至者, 庐陵/肖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予弟/安 君玉、 深父、 国/平父、安上/纯父 平父、联系课文内容, 联系来自文内容,解说下列作者行踪路线图
其
其的用法
既其出
助词,无实在意思 助词, 那个, 那个,代欲出者 代自己 副词, 副词,难道 它的, 它的,碑文的
其
则或咎其欲出者 悔其随之 其孰能讥之乎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总结文言虚词“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1 代词 (1)代词 他 他们 它 )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代词 他的 他们的 它的 ) 例“问其深” (3)代词 那 那些 ) 好游者不能穷也”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代词 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 ) 活用为第一人称,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代词 其中的 )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非常好 十分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种情况
于是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此 吾祖死于是, 请他, 请他,于是他来了 顺承连词
至——到 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于——引出处所 引出处所 到了…的结局 到了 的结局 以致于
褒禅山命 名的由来 游 褒 禅 山 记 记叙
议论的基础
学 者
者 , 尽 吾 志 而 不 能 至
不 可 不 深 思 而 慎 取 之
游洞的经过 游 山洞的
可 以 无 悔 矣
议论
记叙的 化
特殊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所谓华山洞者,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今言“ 华实” 有志矣,不随( ◇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有碑仆( ◇有碑仆(于)道 有以( ◇有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例
例“不能名其一处” 不能名其一处”
2 语气副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难道” )表示反问的语气“难道” 孰能讥之乎? 例:“其孰能讥之乎?” ”“可能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大概”“可能” )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大概”“可能” 皆出于此乎?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商量、劝勉的语气“还是” )表示希望、商量、劝勉的语气“还是” 还也” 例:“吾其还也”
以
其的用法 它的, 始舍于其址 它的,代褒禅山的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那,代褒禅埋葬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 那,代慧空禅院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它,代华山洞 其文漫灭,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它的 它 它的/它 其下平旷,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它,代华山洞 问其深, 它的, 它的,代后洞的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那些, 那些,代好游者 他们, 其进愈难,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他们,代好游者 然视其左右,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它,代后洞 盖其又深,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它,代洞 那些 代洞/那些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他们, 他们,代古人
东行5里
翻过一座小山
碑 慧空禅院 前洞
后洞
北
阅读难点
1、本文虽为游记,为何只记梗概? 、本文虽为游记,为何只记梗概?
从客观上说,此游乃不成功的游览,并无奇“ 从客观上说,此游乃不成功的游览,并无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可记;从主观上说,本次记乃为借游览而说理, 之观”可记;从主观上说,本次记乃为借游览而说理,不 想过多渲染景物来干扰对主题的阐述,且所记梗概, 想过多渲染景物来干扰对主题的阐述,且所记梗概,每处 都服从于说理的需要。 都服从于说理的需要。
“记”的文体 记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包括除传记、碑 记 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包括除传记、 记以外的一切以“ 名篇的记叙文。可叙事, 记以外的一切以“记”名篇的记叙文。可叙事, 可写景,可状物, 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 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大致可分为 台阁胜记、山水游记、 台阁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 四类。 四类。 ——摘自《学生古代文化知识词典》第496页 摘自《 摘自 学生古代文化知识词典》 496页
2、开放题:梁启超评价王安石文章时说: 开放题:梁启超评价王安石文章时说: 荆公则学人之文也” 联系本文谈感受。 “荆公则学人之文也”。联系本文谈感受。
要点:本文结构谨严,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堪称典范; 要点:本文结构谨严,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堪称典范; 虽是游记,却避实就虚,突破常规写法,叙议结合, 虽是游记,却避实就虚,突破常规写法,叙议结合,给人 启迪;文如其人,看到了作者的执着与追求。 启迪;文如其人,看到了作者的执着与追求。
以的用法
介词, 介词,因为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连词,因为 连词, 表修饰的连词, 由山以上五六里 表修饰的连词,“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表修饰的连词,“而” 表修饰的连词,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 表并列关系的连 夷以近,则游者众, 以远, 以远,则至者少 词,“而” 无物以相之 连词, 用来” 连词,“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