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命运悲剧的性格诱因——《鸿门宴》项羽形象深层分析(网友来稿)
命运悲剧的性格诱因——《鸿门宴》项羽形象深层分析(网友来稿)湖北黄梅第一中学黄智平“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一曲悲壮缠绵的《霸王别姬》唱出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无奈和悲哀——残阳如血,凄风阵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英雄美人,喋血乌江。
玉人窈窕已成灰,逝水滔滔叹乌骓;征西万里等闲过,江东咫尺势难归。
项羽把自己的生命捐弃给了乌江,逝水悠悠千载,巨浪却淘不走他的英魂。
项羽留给历史的是一个悲剧的背影,让后人生出几多的感慨,出发几多的评述:说项羽、颂项羽、评项羽,或为他的重义尚勇的豪侠之气而击节赞赏,为或他兵败乌江的穷途末路而扼腕叹息,或为他生死不渝的恋情而潸然泪下……末路英雄经过后世艺术家的渲染而变得可爱、可亲、可敬。
然而历史需要真实,历史需要辨证,千秋功罪自有公断评说。
今天就让我们拨开情感的重重迷雾,用一双慧眼去寻觅、去审视项羽的悲剧命运的性格诱因。
“义”铸就了项羽的“不忍”之心。
楚汉之争时期,虽然已经“礼崩乐坏”,但是人们还是受到“礼”、“义”的约束。
古人认为“义”,就是“宜”。
《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
”唐人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
”也就是说,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义从本质上是一种伦理观念,一种道义,一种责任。
历史上不乏“义”的佳话,如三国时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羽义释曹操等。
因一个“义”字,人们撇开了敌我的界限;因一个“义”字,人情由冷漠而变得温暖。
《鸿门宴》里,在项伯为刘邦求情的说词中,打动项王并最终让项羽放虎归山的只有一句话,就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这里的“义”其实涉及到了一个普遍的伦理原则,那就是“义”。
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崇尚武力而不讲究斯文,但在骨子里虽是个虔诚于义气的豪侠。
按照项羽的逻辑而推之,曹无伤背叛刘邦向自己告密,是“不义”的,因此一旦刘邦试探问起,他立马交出这个“不义”的“叛徒”:“此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项羽自己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而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啥闯帐护主等等,却是有“义”之举。
垓下之围项羽的性格形象分析
垓下之围项⽻的性格形象分析
四⾯楚歌之时,项⽻惊⽽起,起⽽饮,饮⽽歌,歌⽽泣,这个场景表现多情善感、铁⾻柔情的性格。
项⽻“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表现出项⽻英勇神武且⾃负的性格。
项⽻在乌江边拒渡、赐马、增头表现项⽻知耻重义和视死如归的性格。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
作者通过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刎三个场⾯的描写,多⾓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情长,⼜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负,⼜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
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艺术加⼯,写出了许多⽣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绐⽈”的⽣死机缘、愧对⽗⽼的知耻良⼼、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荡⽓回肠。
项⽻军在垓下,不但兵少,⽽且粮草不够,⼜被刘邦⼏⼗万⼤军包围,于是,率领⼋百骑兵趁夜突围,天亮后,汉军发觉项⽻离去,于是,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追击,等他渡过淮河,随从的骑兵只有⼀百多⼈了,来到阴陵时,项⽻迷路了,他去问⼀个⽼农,⽼农回答:“左”往左去,陷⼊了⼀⽚沼泽,耽误了时间。
汉军追了上来,经过⼀场激战,项⽻⼜往东去,到达东城的⼀座⼭上,只剩下了⼆⼗⼋骑,⽽追击的汉军却有数千⼈。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宴会上主角们各具性格,这里将进行人物性格分析。
1. 项羽:勇猛果敢
2. 刘邦:精明谨慎
刘邦是宴会上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精明谨慎,足智多谋的领袖。
不同于项羽,刘邦更重视计划和策略。
他不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分析整个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他的外表庸俗,但却善于借鉴敌人的优点。
这种谨慎的性格让他更能鞭策自己的部下,并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吕布:野心勃勃
吕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男人,具有野心勃勃的性格。
他野心勃勃,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在宴会上,他向项羽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并提出加入项羽的要求。
不幸的是,他受到了项羽和其他成员的嘲笑和不屑,这触发了他的狂妄和愤怒。
他也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和缺陷。
4. 韩信:狡黠多端
韩信是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狡黠多端的人,总是设法从困境中脱身。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但他的智慧和反应灵敏度让他在宴会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擅长利用关键时刻来展示自己,如在宴会上与项羽难分难舍之时,他提议用炮轰鸟群的方式来解救孙子,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然而,韩信的性格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他的狡猾做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鸿门宴成为历史上著名事件的原因之一。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勇敢无畏:项羽天生勇猛,敢于冒险,不畏艰险。
他在战争中常常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2. 骄傲自大:项羽虽然勇猛无比,但也有着骄傲自大的性格特点。
他常常轻视敌人,不把敌人放在眼里,这也导致了他在战争中的一些失误。
3. 仁爱之心:项羽虽然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但也有着仁爱之心。
他对待士兵非常关心,常常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爱戴。
4. 优柔寡断:项羽在一些关键时刻常常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他在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没有及时杀死刘邦,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5. 重情重义:项羽是一位非常重情重义的人。
他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士兵都非常关心和爱护,这也让他在战争中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总的来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勇敢无畏、骄傲自大、仁爱之心、优柔寡断和重情重义。
这些性格特点既成就了他的一生,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人物形象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人物形象刘邦项羽争天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项羽最终战败,自刎乌江,更是传奇中的传奇。
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叹息,认为项羽心理薄弱,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所以最终没有回江东图谋东山再起,而是选择了自尽。
更有甚者认为项羽这是懦夫的表现。
项羽回江东还能东山再起吗?乌江自刎,是懦夫的表现吗?自刎乌江之前,项羽在垓下经历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大战。
战前,项羽与刘邦议和于鸿沟,约定彼此退兵,结束争端。
此时,长年累月的战争使得双方都心力交瘁,所以,议和的时候刘邦是认真的,项羽也是认真的。
然而,就在项羽领兵返回大本营的路上,经过张良的撺掇,刘邦反悔了,意识到此时议和,得到的并不是长久的和平,而是长时间的休战,一旦项羽喘过气来,战争必然会从头开始。
于是,刘邦单方面撕毁议和条约,咬住项羽的尾巴,尾随而上。
项羽暴怒,掉过头来杀了个回马枪,刘邦大败,逃回固陵,深沟高垒,避战不出,项羽则将固陵围起来,猛攻猛打。
为了解围,经由张良提议,刘邦命令韩信、彭越、英布迅速赶往主战场会和,对项羽形成夹击之势。
在固陵多逗留一天,被夹击的危险就大一分。
项羽久经阵仗,当然知道这一点。
本来,他可以在刘邦的援军赶来之前撤回彭城,补充军用物资,以备再战。
但是他没有,而是选择了与在固陵与刘邦僵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希望在韩信、彭越和英布赶来之前击溃刘邦。
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就是这个道理,一旦击溃刘邦,前来援助刘邦的各路援军就成了一盘散沙。
项羽擅长猛攻,被项羽打怕了的刘邦擅长防守。
最终,项羽的如意打算落空了,在固陵僵持许久,他意识击破固陵无望,于是决定撤退。
然而,这时候他已无法撤往彭城,只能撤往根据地江东,因为南下的韩信太猛,就在他与刘邦对峙于固陵的时候,彭城被韩信攻占了。
在项羽撤往江东的路上,前来营救刘邦的各路大军对他形成了合围之势。
不过所谓的合围只是一种宏观的地理概念,并不是说各路汉军与楚军近在咫尺。
在韩信抵达之前,刘邦不敢轻举妄动,而且并不是人人都像韩信那么猛,比如北上的英布就很难说是项羽的对手。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从鸿门宴看性格决定命运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代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从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性格的弱点导致的,这在《鸿门宴》一文中就可窥一斑。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鸿门宴》中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再者刘邦“谢罪”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再其次帐中饮酒座位的安排,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
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一点都没把刘邦放在心上。
最后刘邦不辞而别,他本该追究,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妇人之仁。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鸿门宴中项羽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中项羽人物形象分析千秋功过我来说——解读《鸿门宴》中项羽的人物形象一、教学目标:结合教材故事情节发展及相关矛盾冲突,参考自己手头的参考资料,分小组进行人物形象(项羽)分析。
活动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及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三、活动过程:(一)1、导入: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悲剧的英雄代表,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后人既被他的英勇善战、霸气之气折服,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鸿门宴》中的项羽人物形象。
对于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描写手法、典型环境、故事情节。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②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
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有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
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
另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也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
项羽的形象分析
项羽的形象分析乌骓马、天龙戟、巨鹿之役、鸿门宴、垓下之围、霸王别姬、自刎乌江——历史中的霸王项羽让历代文艺家咏叹不绝。
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代枭雄形象活跃于历代戏曲舞台上。
我国戏曲历史上,在唐代出现了歌舞戏,项羽形象首次以配角出现在《樊哙排君难》中。
宋代杂剧中则出现了《霸王中和乐》《霸王剑器》《诸宫调霸王》等剧目。
元代是我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高峰,出现了《霸王举鼎》《霸王垓下别虞姬》等反映项羽形象的剧目,项羽勇武、孤傲的舞台形象开始慢慢清晰。
明代中期的《千金记》是一部影响以后项羽舞台形象的重要剧目。
《千金记》主要选取了“起兵江东”、“鸿门会宴”、“别姬自刎”三个片段,成就了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
清代项羽戏曲形象代表作是篇幅巨大的《楚汉春秋》,共十本二百四十出。
《楚汉春秋》不仅丰富了项羽的血性男儿形象,而且增加了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更加凸显了项羽的悲壮色彩。
一代京剧宗师梅兰芳先生改编的《霸王别姬》将虞姬由配角发展成为主角,以虞姬的绝美与凄凉来反衬项羽的自傲与不羁。
“八千子弟俱散尽,乌江有渡孤不行。
难见江东父老等,罢,不如一死了残生!”将项羽不愿苟且偷生的铮铮铁骨刻画得淋漓尽致。
建国以来,项羽形象一直活跃于各地方舞台及各地方剧种,但大都受《霸王别姬》的影响,难有突破。
2009 年,国家话剧院演出的话剧《霸王歌行》以叙述的形式刻画了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集侠骨与柔情于一身的完全不同于传说的项羽形象。
2011 年,济南京剧院演出的《重瞳项羽》亮相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让人耳目一新。
《重瞳项羽》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一个固守信义孝悌而不擅权谋、敢于担当又铁血柔情的项羽形象。
济南京剧院的《重瞳项羽》为诠释一个真挚、重义、深情、顶天立地的悲情英雄,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使千年霸王戏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而项羽的文学形象最开始被人熟知是因为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评价项羽“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社会动荡,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
他们两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
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大敌当前,岂能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
樊哙为救其主,敢作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兼备,堪称好汉。
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
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
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的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第三,项羽的英雄本色还在于他的本真和纯朴的人性美。
项羽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个凡夫俗子,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得本真而洒脱,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的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3)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3)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二)坚毅果断而又刚愎自用。
项羽拥有胆大心细,善用时机的英勇果敢的精神,主要表现在杀宋义的事情上。
当时,杀宋义从项羽的主观情感上是必要的,从客观的形势来看,杀宋义是为了解决当时的起义军的燃眉之急。
项羽矫王命,杀宋义,夺兵权,充分地显示了他的果断。
而且,项羽不仅敢杀宋义,而且在杀宋义之前向广大受冻挨饿的士兵们宣布其罪行,为自己的行动充分制造了舆-论。
杀宋义之后,项羽矫王命,并捏造了宋义谋反的事实,证实了他杀宋义的合理性,由此可以看出项羽的为人并不是粗枝大叶的,而是蛮有心计的,敢于当机立断的。
但由于项羽出身高贵,从小任性,形成了他刚愎自用的狭隘自私的性格。
他混淆是非,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表现在用人上:他狂妄自大,压制贤能之士,“为人意忌信馋”,“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工不能用”,他“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行地而不予人利”。
他舍不得将自己的忠诚和谦逊给予他人;他一味的依赖富贵,重视华而不实的威仪,表面豪迈豁达,实际上心胸狭小,“坚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此不附”。
他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
他的重要部将如韩信、陈平、黥布等都因得不到他重用和赏赐从而先后背判楚国归服汉朝,成为协助刘邦置项羽于死地的对头;就连谋士范增也被他气走了,难怪刘邦笑他“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以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恃战胜自强”,以为只单单的依靠自己的能征善武,就能得到天下,很少利用人,依靠别人的帮助,失去了协调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
正是因为项羽只有“匹夫之勇,不能任贤属将”,结果在政治和军事决策中连连失误,贻误了战机,最终被刘邦所灭。
项羽性格上的分-裂,反映了他政治上的幼稚、脆弱以及任性,他固守自己性格中不利于实现目标和理想的片面性因素,在矛盾斗争中盲目自大。
三)性格豪爽而又生性多疑。
“破釜沉舟”一事,不仅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豪爽特征。
从《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和“垓下之围”试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以示之者三 , 项王默然不应。 ”刘邦为什么要 “ 距关”?为什么又主动登
门谢罪 ?范增为什么多次 以 目 示意要杀刘邦 ?这些问题 , 项羽根本没有 考虑。他完全被眼前 的虚假现象所迷惑 , 忘记 了自己的远大 目 标 ,因而 不知如何是好 。项羽还被封建礼教严 重束缚 ,亲亲之谊使他不仅没有处 分私通敌方 的项伯 , 反 而听信其 “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不义也 ,不如因 而善遇之 ”的说词 , 并按此行事。范增 多次 以目示意 , 项庄舞剑 ,项伯 “ 常以身翼蔽沛公” , 他始终没有触动 , 这是 “ 义 ”字制约 了他 , 使他不 愿在宴会上暗算敌手。结果放走了刘邦 ,留下 了无穷的后患 。 鸿 门宴放走刘邦 固然是一个大错误 ,但如果以后策略得 当也不会导 致失败 。可惜的是项 羽接二连三地犯错误 ,使 自己逐渐陷入被动。就在 鸿门宴后不几天 , 项 羽领兵进驻咸阳。如果他有政治头脑 ,就在咸阳建 立项氏王朝 ,中国历史一定是另一个样子 。但他只知报仇雪恨 ,又一次 忘记 了自己的政治 目 标, 一到咸 阳就杀人放火泄私愤 ,“ 收其货宝妇女而
门与项羽见面时 , 刘邦更是卑躬屈膝 ,言必称 “ 将军” , 并把先 入成阳的
行动说成是 “ 不自 愿” , 把 “ 得复见将军”当做 自己莫大的幸福。为了逃 避罪责和摸清底细 ,他还把项羽的愤怒归咎于 “ 小人”的挑拨 ,装 出一
七 十余战 , 所 当者破 , 所击者服” ,在击败秦军 、 推 翻秦王朝的过程 中建
变了原来 的主意 。为了 自 我辩解 ,居然主动地把曹无伤告密 的事说 了出 来, 真是没有政治头脑 到了极点 ! 饮酒 时,“ 范增数 目项王 ,举所佩玉诀
鸿门宴项羽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项羽人物形象分析鸿门宴项羽人物形象:优柔寡断、率直粗犷、不善用人、骄傲自大、自矜功伐。
比如,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的话,宴会上排座次,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等。
鸿门宴项羽形象①应涉及的几点内容:优柔寡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沛公逃席而安然受璧);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闻樊哙“谯语”而“未有以应”);不善用人(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骄傲自大(宴会上的排座次)。
②要害是他“自矜功伐”(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
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③自矜功伐而最后终于遭致失败,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
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项羽综合评述项羽是名门之后,知书达理。
项羽比常人热血十倍,愤怒时会狂暴如虎,憎恨时会大肆屠杀敌方军民,还有他流放并杀死奉为主公的怀王的行为都给人残暴的印象。
同时,与此相矛盾的是,他厚待同伴,礼遇长者。
这表现了项羽绅士的一面。
确实,项羽能使人感到他伟岸的灵魂。
但是,这伟岸的灵魂中,也隐藏了比常人更多的孩子气。
这种孩子气,使他有时勇敢,有时表露出异常澄澈的感情。
但是,孩子所具有的功利性和残酷性.他却无法控制。
项羽是这样一个不能用常理衡量的人。
而且,"项羽好勇","以勇为衡量人的第一标准",因此,"项羽认为有功的都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勇将,对在后方做坚强后盾者的功劳不屑一顾"。
所以"他的论功行赏,常常招致混乱和反叛,或是使人对他灰心失望"。
项羽的性格也是失败的主要,他性格最大优点自信,最大缺点也是自信乃至于是自负,目中无人,骄横跋扈,自恃勇猛盖世把天下群雄都不放在眼里,同时他残暴,多疑,也使他最后兵败垓下兵败,自刎于乌江。
《鸿门宴》人物形象解析
• 人们大概都熟悉张良拾履的故事。 传说张良闲暇时在桥上散步,有一位老年 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张良呆的地方, 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 去拾鞋。”张良猛然一惊,真想揍他,一 见如此大的年纪,就给他拾了鞋。老人要 张良替他穿上,张良既已为他拾鞋了,也 就跪下来为他穿鞋。穿好后,老人笑着走 了。走了1里远,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 个孩子很可以培养,过5天,天一亮你来等 我。”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 粮道,吾 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 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 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 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公元前197年,陈稀反汉,自立为王。次 年,张良跟随刘邦出兵,消灭了陈稀。这 年正月,刘邦的妻子吕后杀韩信,三月杀 彭越;七月,英布反汉,第二年败死。张 良看到这种情况,便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 他说:“我的祖先是韩国宰相、韩国亡后, 我舍去万金家财,为韩国报仇。我只有三 寸之舌,就封万户侯,对一个普通人来说 已达到极点了。我的愿望已经达到了,我 想学道去。”后来,张良学道8年后去世。
刘邦——从浪子到皇帝
•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 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 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 他人为己所用。 •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 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 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 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 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 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 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浅析(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刻画
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浅析(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刻画——浅析《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刻画项羽,是司马迁成功刻画的一个“失败英雄”的形象。
尽管他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英勇让人自叹弗如,垓下之围时自刎乌江的悲壮令人荡气回肠,然而他在鸿门宴上刚愎自用性格的表露无遗,却暗示了他最终的失败。
鸿门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在那种剑拔弩张的形势下,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项羽的轻敌自大、优柔寡断,更是被描绘得穷形尽相、入木三分。
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塑造那个形象的呢?首先,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项羽在鸿门宴中的语言动作并不多,却特别能表现他的性格特征。
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击破沛公军”,充分表达了其纠纠武夫的直率性格。
但是当他听到项伯所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时,又马上改变了主意,承诺“善遇”刘邦,同时告诉刘邦“此曹无伤言”,以至后来樊哙闯帐,礼遇有嘉。
这一切充分表达了其沽名钓誉、寡谋轻信,在虚伪的“仁义”幌子下轻易妥协的软弱性格。
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项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视假设无睹。
到樊哙闯帐,怒目而视,他不但没有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生彘肩,赐坐。
这又充分展现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
其次,出色的细节描写。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
古人言:骄兵必败。
果然,鸿门宴上刘邦的一席谎言,竟使得他洋洋得意,失去了杀刘邦的最好时机。
此外,鲜亮的对比描写。
一方面表现在项羽在杀不杀刘邦这件事前后不一的态度上,反映了他的有勇无谋和优柔寡断;另一方面是项羽与刘邦的对比,反映了项羽的盲目自尊和夜郎自大的心理;再次是项羽与范增的对比,如结尾对刘邦所送礼物的不同表现:项羽安然收下,范增摔在地上,并用剑剁碎。
范增的坚决果断,反衬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自命不凡;范增的老谋深算,更表达出项羽的幼稚轻率、不善权谋。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鸿门宴项羽的性格特点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鸿门宴项羽的性格特点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
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
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
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
历史人物项羽的个人评价
历史人物项羽的个人评价项羽,又称项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是楚国的一名王子,被誉为“大江东去”。
项羽逆天独行,以雄才大略,勇猛无畏的战斗风格,征战川汉、楚汉之战,直至最后一战垓下之战,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人物。
以个人能力评价项羽,首先他的勇猛和决断力不能忽略。
项羽在战场上无所畏惧,屡建战功,征战北方时战无不胜,甚至直接消灭了所有的敌军。
而在鸿门宴上,项羽的果断决策和人才选拔能力显示出了他的智慧和眼光。
他对刘邦不屑一顾、嗤之以鼻,以至于直言刘邦不足为虑,只有高祖刘邦笑夸:“我为世胄矣,虾蟆何足论!”可见项羽在自己的眼中是傲视群雄、独步天下的存在。
其次,项羽的胸怀和气度也值得称道。
在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下,项羽能够和刘邦一度联手,并且为了粉碎刘邦的计谋而放过了他。
虽然最终项羽失败了,但他表现出的气度和胸怀令人敬佩。
他允诺司马错,即使失败也会尽力保护他的家族;他在垓下战场上为将士们送了一地的黄金,激励士气。
这些举动显示出项羽是一个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的人。
然而,我个人认为,项羽在统治才能和政治手腕上显得相对不足。
他虽然亲率大军征战中原,但在建立王朝和治理国家方面却不如刘邦。
项羽比较激进,过于好斗,没有形成强大的统治团队,致使楚军最后逐渐被刘邦打败。
相反,刘邦具备统一全国和治理国家的能力,他思虑周密,善于协调各方势力,最终建立了汉朝。
另外,项羽在处理与同僚和部下的关系上有时欠缺宽容和讲道理的态度。
在鸿门宴上,他对司马错的指责几乎已经是恶言相向。
虽然司马错是有过失,但项羽的过激反应显露出他的霸道和习武之人的非常态度,这也导致了楚军内部的团结瓦解,最终败亡。
总的来说,项羽是一个极富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人物,但在政治手腕和统治才干上尚有不足。
他的战斗勇猛和对抗刘邦的决心让后世称赞,但也因为他的冲动和独断而让他失去了成为一位伟大统治者的机会。
然而,无论如何,项羽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他的所作所为和奋斗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项羽刘邦形象分析
项羽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恩施一中胡家寨2012年8月
人物分析:
《鸿门宴》项羽
在听到细语后,他轻信于人,勃然大怒;在刘邦恭维时,他口无遮、天真幼稚;在范增多次暗示他时,他默然不应、优柔寡断;在刘邦借机脱逃后,他坦然收礼,神情木讷。
项羽鸿门宴上的失败在于他错失良机,放虎归山,也在于他沽名钓誉,麻痹大意。
项羽虽然最终兵败乌江,但项羽身上那种反抗暴秦、力能扛(gāng)鼎、所向披靡、垓下别姬、不回江东、拔剑自刎的英雄气概却让后人敬仰叹惋。
人物概括:
项羽是一个心直口快而又轻信于人,刚愎自用而又优柔寡断,脾气暴躁而又光明磊落的武者形象。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人物分析:
刘邦
在项伯密告张良时,他知道屈尊降贵,收买人心;在鸿门会见项羽时,他懂得恭维逢迎,隐藏野心;在鸿门宴会上,他能够见机行事,虎口脱险;在离开鸿门后,他留下张良,只顾自己逃命,这时的他自私残忍;回到军营后,立诛奸细,这时的他做事坚决果断。
人物概括:
刘邦是一位心怀大志、知人善任、勤政善听、能屈能伸、而又虚伪狡诈、自私狠毒的智者形象。
人物对联:
平民出生泗水亭长醉酒斩白蛇,沛县举义旗,萧何张良韩信赞襄成就千古帝王梦。
贵族后裔少年英雄痴心敌万人,江东起风云,范增龙且离昧遭弃独留一个乌江刎。
分析《鸿门宴》中任一人物作文600字
分析《鸿门宴》中任一人物作文600字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老师好,我是小明!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鸿门宴》里面项羽的看法。
项羽是一个非常勇敢、有担当的人。
在战争中,他率领军队打败了很多敌人,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可是项羽也有一些不太好的地方,有时候他会做一些很冲动的决定。
比如在鸿门宴的时候,项羽和他最好的朋友刘邦吵了一架。
刘邦建议两个人不要再打仗了,一起平分天下当国王。
可是项羽却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战功更大,理应当皇帝。
于是两个人就吵了起来,最后连朋友都不再是了。
我觉得项羽这个决定太冲动了。
作为好朋友,他们本来可以商量一下,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的。
可惜项羽太固执,没有好好听刘邦的意见,结果把一个很好的朋友变成了敌人。
再说项羽的为人,他对手下的将士真的非常好。
有一次战役,项羽军队伤亡惨重,他就下令说,谁家里有两个儿子,就可以让一个儿子回家了。
这样做能让更多的家庭免于倾家荡产。
可见项羽是一个很有同情心,很关心手下将士的好领导。
不过有时候项羽也会做一些很残忍的事情。
比如在垓下之战的时候,项羽万军覆没,败走黎阳。
途中非常渴望喝水,可是一路上的水源都已经被刘邦军队污染了。
最后项羽只能杀一个小伙子喝他肚子里的血水。
我觉得这样做太残忍了,虽然当时情况确实很绝望,但也不应该这样伤害无辜。
总的来说,我觉得项羽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
他有很多优点,比如勇敢、重情义、关心手下。
但同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做事较为冲动固执,有时候手段也过于残忍了。
不过,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来说,项羽确实做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值得我们敬佩和铭记。
以上就是我对《鸿门宴》中项羽这个人物的一些看法,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喜欢。
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请老师和同学们多多指出。
谢谢大家!篇2《分析《鸿门宴》中的项羽》大家好,我是三年级的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文章,分析古代著名历史故事《鸿门宴》里的一个人物。
我决定写项羽这个人物。
项羽是个勇敢的将军,也是个伟大的领袖。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2)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2)2.项羽的性格中有做事轻率草莽、不计后果的一面。
项羽在西进关中时,投降楚国的秦军受楚军虐-待,产生了敌对情绪,导致军心动摇。
项羽为了稳定军心,一夜之间在新安城南袭击活埋了20万投降的秦军。
20万人命,一夜之间成了军事斗争的牺牲品,激发起了众多的民怨。
火烧了阿房宫,熊熊燃烧的大火三个月不灭,大火宣泄着项羽对暴-政的愤怒,但这样做更是他草莽轻率的体现。
其行为只会让他尽失民心,没有民心的政权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源本,他的政治统治基础就处处潜藏着危机。
3.项羽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
《鸿门宴》开始,项羽处于主动地位,用樊哙的话来说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找机会处死刘邦是易如反掌。
但是项羽耳根子软,他在项伯的劝说下,改变了原来的意图。
最后在项庄舞剑时,亚父多次示意下手,项羽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动手,一次次错失了良机,由主动转向被动。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乌江河畔,他不思如何破敌脱困,只想着美女宝马、儿女情长,葬送了自己。
他没有冷静而果决的心智,缺少成为帝王所必需的理智与冷酷。
4.项羽的性格中有胸无城府、缺少谋略的一面。
他没有做大事的计划与战略目标,在刘邦为了得天下而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的时候,项羽想着的却是如何在前进的路上,在只走了一半的情况下衣锦还乡,向父老炫耀。
打仗时他不是在阵中统筹全军,而是披甲冲杀在队伍最前方,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是匹夫之勇,而非将帅。
甚至在决战垓下之时,他还想快战一场,以显英勇,鲁莽而只顾一时的痛快,使他逞了一时之能,却败了一世伟业。
尽管项羽性格中存在种种缺点,但我们仍认为项羽是一个悲壮而色彩浓烈的英雄。
项羽的性格中有着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
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羁绊,正好验证了这句话,因此,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缺少谋略。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著于自己的人生,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这种固执往往在他遭遇苦难时,容易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遭受失败的命运。
鸿门宴人物形象对比分析报告
《鸿门宴》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一、关于项羽的形象。
1、自矜功伐,自尊自大。
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
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自矜功伐而最后终于遭致失败,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
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2、优柔寡断。
项羽虽然英勇善战,骄横残暴,却又有他优柔寡断的一面,耳朵根软,容易轻信别人,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马上大怒,要出兵进击刘邦,因刘邦冒犯了自己的尊严;而项伯一对他说刘邦的好话,他竟又允许“善待”刘邦。
3、刚愎自用。
他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有足够的警惕心,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肠,丝毫听不进范增的进言,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迟迟不表态、终于放刘邦安然离去。
他尽管能够称雄一时,但最终还是夺不到天下。
4、昏暗无谋,敌友不分。
竟然十分愚蠢的出卖朋友,绝敌营内应。
他傻乎乎地向对手泄露身在对方营垒愿意为自己充当间谍提供情报的曹无伤,彻底断绝了对方人员投靠己方之路,从而也切断了对方内部的重要情报来源。
5、意气用事,麻木不仁。
运筹军事,如同儿戏,关键时候突然改变急击刘邦的决定,缺乏战略头脑,沛公逃席却安然受璧,麻木不仁,毫无政治军事斗争的敏锐性,根本就看不到事情发生后所形成的极大潜在隐患。
6、不善用人,养奸贻患。
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计谋,甚至后来竟然怀疑并撵走这位忠心辅弼自己的军师,而对充当内奸的叔父反而言听计从,竟然毫无怀疑,一直重用。
二、关于刘邦的形象。
1、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事产业的无赖,贪财好色。
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他错误地采取了“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产生冲突。
但是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够虚心地承认错误,接受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鸿门宴》、《垓下之战》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必学的文言文,也是司马迁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项羽——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在步步为营、充满暗藏杀机的宴会中,在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战斗中,从占据主动地位的他一步步走向了被动,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其自身的双重性格造成的,因为故事中项羽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毫无疑问,司马迁对项羽是抱着肯定与欣赏的态度的。
司马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笔端,塑造了这样一个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却兵败自刎的悲剧英雄,其目的在于通过“悲”反衬出“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
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
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社会动荡,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
他们两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
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大敌当前,岂能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
樊哙为救其主,敢作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兼备,堪称好汉。
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
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
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的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第三,项羽的英雄本色还在于他的本真和纯朴的人性美。
项羽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个凡夫俗子,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得本真而洒脱,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的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
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窥见了他心底最真实的一面,这里有他的自责,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对江东父老的深深歉疚。
他宁死也不肯回江东,源于他的自尊,同时,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
项羽是一个英雄豪迈、骁勇善战、多情重义之人。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
死;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实乃重情重义之人;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身处绝地,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他爱江山更爱美人,爱得轰轰烈烈,荡气回肠。
他是一个硬汉子,但也有软弱无助、孤寂难奈的时候,他也需要女人纤纤细手的抚慰,也需要爱情的滋润。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悲歌慷慨痛别佳人,一幕“霸王别姬”,把一个男人爱的情怀、爱的无奈展漏无遗,让人心碎。
分封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只做了个徒有虚名的“西楚霸王”。
项羽,是一个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二、刚愎自用、缺少谋略的项羽
项羽本应该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泽被后世,名垂青史,但是什么将这铁血男儿拉入了英雄末路的深渊是他的自私吝啬、目光短浅、冲动鲁莽、优柔寡断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失败!
1.项羽的性格中有自私吝啬、唯我独尊、唯权至上的一面。
在反秦之初,他有地不肯分,
有权不肯释,不知收买人心,缺乏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知人善任的眼光。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他拱手将众多人才送给了对手,也将天下民心尽付与刘邦。
2.项羽的性格中有做事轻率草莽、不计后果的一面。
项羽在西进关中时,投降楚国的秦军
受楚军虐待,产生了敌对情绪,导致军心动摇。
项羽为了稳定军心,一夜之间在新安城南袭击活埋了20万投降的秦军。
20万人命,一夜之间成了军事斗争的牺牲品,激发起了众多的民怨。
火烧了阿房宫,熊熊燃烧的大火三个月不灭,大火宣泄着项羽对暴政的愤怒,但这样做更是他草莽轻率的体现。
其行为只会让他尽失民心,没有民心的政权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源本,他的政治统治基础就处处潜藏着危机。
3.项羽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
《鸿门宴》开始,项羽处于主动地位,用樊哙的话来
说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找机会处死刘邦是易如反掌。
但是项羽耳根子软,他在项伯的劝说下,改变了原来的意图。
最后在项庄舞剑时,亚父多次示意下手,项羽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动手,一次次错失了良机,由主动转向被动。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乌江河畔,他不思如何破敌脱困,只想着美女宝马、儿女情长,葬送了自己。
他没有冷静而果决的心智,缺少成为帝王所必需的理智与冷酷。
4.项羽的性格中有胸无城府、缺少谋略的一面。
他没有做大事的计划与战略目标,在刘邦
为了得天下而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的时候,项羽想着的却是如何在前进的路上,在只走了一半的情况下衣锦还乡,向父老炫耀。
打仗时他不是在阵中统筹全军,而是披甲冲杀在队伍最前方,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是匹夫之勇,而非将帅。
甚至在决战垓下之时,他还想快战一场,以显英勇,鲁莽而只顾一时的痛快,使他逞了一时之能,却败了一世伟业。
尽管项羽性格中存在种种缺点,但我们仍认为项羽是一个悲壮而色彩浓烈的英雄。
项羽的性格中有着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
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羁绊,正好验证了这句话,因此,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缺
少谋略。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着于自己的人生,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这种固执往往在他遭遇苦难时,容易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遭受失败的命运。
然而,若不能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活下去,他是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苟活,所以他选择以自刎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这就是项羽身为悲剧英雄的体现。
他像流星般一闪而逝,留给后人无限地唏嘘与感叹。
南宋词人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一座金铸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历史的战车上,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