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魏碑的特殊技法和历史地位
魏碑的特点总结为
魏碑的特点总结一、魏碑的历史背景魏碑,又称为东魏碑、北魏碑,是中国历史上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的一种石碑书法风格。
北魏时期,由于政权的迁徙和社会的动荡,书法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魏碑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二、魏碑的基本特点魏碑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 笔画饱满有力魏碑的字形丰满饱满,笔画粗壮有力,横平竖直,呈方正的形态。
笔画的粗细程度恰到好处,既不过于粗犷,又不过于纤细,给人以庄重、稳重的感觉。
这种饱满有力的笔画特点,使得魏碑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构图整齐划一魏碑的构图整齐划一,字与字之间的间距相等,字形规整,排列有序。
魏碑排字工整,字数相当,每个字的大小和形状都一致。
整齐划一的构图风格,增强了魏碑的稳重感和庄严感。
3. 字形严谨规范魏碑的字形严谨规范,字的结构清晰,笔画之间相互呼应。
字形的严谨规范,不仅表现在字形的整体结构上,还表现在笔画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每个字的笔画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融合,形成整体统一的风格。
4. 用笔多变且富有变化魏碑的用笔多变且富有变化,既有平直的笔画,还有弯曲的笔画。
用笔的变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笔画特点,增加了字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三、魏碑的艺术价值魏碑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魏碑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作为北魏时期的产物,魏碑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记忆,是历史的见证。
通过欣赏魏碑,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其次,魏碑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魏碑的字形规整、笔画饱满有力,给人以庄重、稳重之感。
整齐划一的构图和严谨规范的字形,赋予了魏碑以高雅的艺术美感。
魏碑的艺术风格与其他书体不同,独具一格,令人难以忘怀。
再者,魏碑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作为稀世之宝,魏碑的存世数量有限,而且经过千年的岁月洗礼,流传至今的魏碑已经极为珍贵。
无论是个人收藏还是博物馆珍藏,魏碑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四、如何学习魏碑书法要学习魏碑书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需要掌握基本的书法知识。
魏碑的核心技法
魏碑的核心技法一、线条技法语言■ 书写习惯和非书写习惯:书写习惯是以二王行草书、唐楷笔法为规范的书写技法,书写习惯的特征是追求“笔法性”,强调从前人的墨迹中总结和掌握其用笔规律,并在创作中针对不同的对象用固定的用笔规则进行书写;非书写习惯是相对于书写习惯而言,非书写习惯强调其“无笔法性”,它是针对碑的原始状态随时调整用笔的技术动作,不同的线条或者线段的变化都可以用不同的动作类型进行表现,是随线条特征变化而变化的非固定的书写技巧。
■ 斧凿之迹: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凿刻痕迹,它表现出来最原始的刀刻效果,这个效果决定魏碑的线条的石刻特征;二是天然痕迹,它表现石质肌理和因自然现象对魏碑线条的修饰和追加;三是人事痕迹,它表现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积累和沉淀。
斧凿之迹是魏碑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本质特征,是与帖学的取法的根本区别。
■ 无笔法性:魏碑书法的本质是以汉字的石刻效果作为学习的主体,斧凿之迹相对墨迹要显的自由而多变,用毛笔表现其线条,无法用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形成相对固定的笔法,而是以魏碑书法线条的线形、线质和线律来随时调整用笔动作,因此,魏碑没有固定的笔法,只有随形而生的动作。
■ 线条中段:线条中段变化是区别碑学与帖学的主要依据,这里的线条中段不是一个方位概念,而是一个形质概念,它是指魏碑线条的内容含量。
魏碑线条的内容含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线形的内容变化,指在一个线形中的方与方、圆与圆、方与圆的微观线形在线段中的随机组合;二是线质的内容变化,指线条的形和势的随机组合和调整使线条质地发生改变;三是线律的内容变化,指书写的动作和速度的调整而导致线条产生节段效应和质感效应。
■ 线条构成要素:线形、线质和线律□ 线形:线条的形状,魏碑书法的线条形状的基本类型:方笔线条、圆笔线条。
□ 线质:线条的质感,魏碑书法的线条质感的基本类型:温润线条、刻露线条。
□ 线律:线条的节律,魏碑书法的线条节律的基本类型:变速线条、匀速线条。
魏碑字帖-
魏碑字帖魏碑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字体系,通常被认为是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一。
它的风格优美、流畅,因此深受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
今天,我将带您了解一下魏碑字帖的历史、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魏碑字帖的历史魏碑出现于北魏末期的北魏书法家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的书法之中。
其风格奇特、多姿多彩,并在随后的唐代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进一步发扬了魏碑的特点,形成了欧阳体。
此后,又有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在欧阳体基础上发挥,如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米芾等等。
魏碑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书法,还被用于篆刻、金属镌刻、绘画和印章制作等领域。
二、魏碑字帖的特点魏碑独特的韵味从其结构、笔墨和布局三方面体现出来。
1.结构: 魏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字形的均匀、稳健、舒展上。
它的字形搭配紧凑,字体较为简洁,每一个笔画都非常均匀,给人一种平稳、自然的感觉。
在结构方面,魏碑字帖需要我们注重笔画的放松、自如,以达到字体均匀的效果。
2.笔墨:魏碑的墨色一般是浓厚的黑色或丹砂色,饱满而富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在墨色方面,魏碑字帖需要我们注重笔墨的度量,掌握好墨量和颜色变化,以达到墨色饱和度和灰度的自然过渡。
3. 布局:魏碑字帖的布局通常是本末倒置,字体排列不规则。
它的布局虽然有些随意,但这种随意不是简单的随意,而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将自由度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三、魏碑字帖的学习方法学习魏碑字体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入门前应了解毛笔的基本构造及其用法。
2.选好字帖,先对字帖的整体结构进行了解,了解笔画组成和笔顺,掌握整体感。
3.进行课外练习,可载带入门级字帖上临练。
每天练习一个字并加以熟悉,然后再整体练习,以达到字形均衡美观的效果。
4.注意字帖的布局风格,边看边模仿,把笔画和构造按照所学的组合在一起,向字帖中的笔画、构造进行感悟表达。
5.在学习魏碑字体的过程中不要过于追求速度,应以字体完整、笔画准确为重点,多练习,多领会,逐步掌握其精髓。
浅谈魏碑书法的技法因素
浅谈魏碑书法的技法因素作者:李彦华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3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时期,这段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战事频繁,民族融合加剧。
表面上看来这段时期民不聊生,社会生产遭受到了极大破坏,但这些动荡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自从晋室南迁后,中国的南北分立之势渐趋明显,书法风格的南北之分也随即而成。
南派显疏放妍妙而长于尺牍,如《枳阳府君碑》、《瘗鹤铭》、《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等;北派则显劲朴方严,长于榜书,如《晖福寺碑》、龙门二十品、《吊比干文》、《张猛龙碑》等。
由于北魏时期(公元386年—公元534年)的存世碑刻数量颇多,而且北魏碑刻最能代表北派的书法特点,故将此类碑刻统称为魏碑。
然而关于魏碑书法风格的形成以及今人临写魏碑的技法方面,尚有许多值得探讨和推敲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研究魏碑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方法,以及更好地临习魏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站在魏碑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角度,从坐姿和家具的嬗变、执纸法、执笔法、气韵的偶然性四个方面分析魏碑书法在技法方面的一些因素。
一、坐姿和家具的嬗变我们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中可以看到当时陇地的坐姿是两膝着地式,从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北魏屏风漆画《列女古贤图》、唐韩休墓的乐舞壁画等也可以见到这种坐姿。
自唐代开始,两膝着地式的坐姿逐渐被双腿垂立式的坐姿取代,至宋代已完全转变为双腿垂立式的坐姿,坐具和桌案也增到极高。
这种坐姿和坐具的嬗变使得书写姿势也进行了极大的改变。
原先的手执简牍、纸的书写形式变为铺纸于案书写的形式。
坐姿变化及铺纸于案导致了书法中一连串的革新现象出现。
二、执纸法唐初之前的书写材料多为竹简、木牍、纸、绢帛等,除了质地柔软的绢帛外,简牍一类硬物在书写时多为左手执简牍,右手执笔的书写形式。
唐初之前的纸类书写材料品类较杂,但多为硬纸,纸面粗糙,略厚且吸水性差,故能以执简牍的形式执纸进行书写。
谈谈魏碑书法
魏碑是由隶书到真书过渡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书体。
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是书法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它以率真的用笔,精妙的技法,奇异的造型,雄强的气势,显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受到人们的喜爱。
魏碑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在过去和现在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我国书法历史上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探讨魏碑书法的渊源,进一步了解魏碑的历史地位和艺术特色,对魏碑的临习是非常有益的。
魏碑书法是指我国历史上以北魏为主包括整个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碑刻新书体,其中碑版墓志、塔铭造像题记、摩崖石刻数以千万计,遗迹甚为丰富。
它不仅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我们学习魏碑书法的楷模范本。
就其风格而言,大约可分为三种:有率真古拙,呈现朴素浑穆一路的;又有端庄雄伟、茂美雄强一路的;还有工稳细致、飘逸恬静一路的。
康有为先生在他的论著《广艺舟双辑》中对此作了全面地分析和评价。
总结出魏碑书法有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与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
”纵观魏碑书法,深感他的结论并不过誉。
魏碑书法在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上承汉隶,下开唐楷,魏碑书法的代表作是龙门石窟一千方左右的北魏造像题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龙门二十品”的二十方。
龙门二十品的书法艺术,其风格笔力劲拔、气势雄强、刚健有力,峻荡奇伟。
用笔多方折,体态取横势。
结体和用笔则在隶、楷之间,也显现出其过渡性的承隶启楷风格。
当它以朴茂雄强的面目初现之时,表现出大朴不雕、朴素率真的民间气息以及刀劈釜凿的笔意,貌似粗头乱服的书风一经出现,即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显现出它艺术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除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外,洛阳出土大量的北魏墓志,其中《北魏元怀墓志》、《北魏元怿墓志》、《北魏高猛墓志》、《北魏元肥墓志》等都是魏碑书法精晶。
由魏碑的历史地位可以看其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
首先,魏碑对唐楷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唐楷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书法家的楷书百花争艳,在当时书法造诣上都已达到顶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无不与魏碑有着直接关系。
魏碑的历史简介
魏碑简介魏碑,又称为北碑,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起源于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
魏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魏碑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历史价值以及在现代书法中的地位等方面,对魏碑进行深入探讨。
一、魏碑的起源与发展魏碑起源于北魏时期,当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碑刻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北魏王朝为了宣扬佛教,大量雕刻石经、佛像等,并在这些雕刻品上附上文字说明,这些文字便是魏碑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碑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不仅在字体、结构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还在书写技法、章法布局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二、魏碑的艺术特点字体特点:魏碑字体以方笔为主,结构严谨,线条刚劲有力,转折处多用顿挫之法。
笔画之间有明显的粗细变化,整体给人一种厚重、质朴的感觉。
章法布局:魏碑在章法布局上讲究疏密有致,注重空间的利用。
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美感。
书写技法:魏碑的书写技法十分丰富,包括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多种笔法。
在运笔过程中,书家善于运用提按、顿挫、轻重等手法,使笔画呈现出丰富的变化。
三、魏碑的历史价值书法艺术价值:魏碑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研究中国书法史和艺术史具有重要意义。
魏碑的出现丰富了书法的艺术形式,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
历史文献价值:魏碑作为历史文献的载体,记录了北魏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魏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民族文化价值:魏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
通过学习和传承魏碑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魏碑在现代书法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书法艺术逐渐从实用领域向艺术领域转变。
魏碑书法特点和艺术成就研究
所谓魏碑,是对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石刻的通称,其中以北魏的文字石刻最具代表性(图1、2、3、4)。
从形式上看,魏碑大致可以分为墓志铭、叙事碑文、摩崖石刻以及题记传记等。
魏碑石刻的主要特点是形式多样、字体不拘一格。
现存较具代表性的魏碑作品包括张玄的墓志铭、元怀的墓志铭以及郑文公、张梦龙、高贞等人的碑文,均成为后世书法的标准和楷模,开创了隋唐书法的盛世。
特别是清代中期倡导的“尊碑抑帖”,使魏碑更为风靡,改变了长期以来的书风书学,为现代的汉字结构和笔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魏碑书法的基本概况书法是我国的国粹,在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书法艺术不仅包含毛笔书写的相关艺术,而且包含着碑文等文字形式,多样性的形式使书法成为了一种艺术符号,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碑刻书法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魏碑书法在碑文书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国内部分学者主张复兴魏碑,认为魏碑是楷书之源,应该以魏碑为根基重新树立楷书的风格和形式,把魏碑的书法艺术提升到新的境界,既保证魏碑书法的刚柔相济,又保持魏碑书法的风格清奇,把魏碑作为当代书法发展的必经之途、必由之路。
可见,魏碑成为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一股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当代审美艺术不断发生转变和内在变化的前提下,魏碑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契机。
这也是我们重提魏碑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研究的重要用意之一。
二、魏碑书法的艺术特点魏碑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魏碑艺术的发展对我国的楷书字体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在承接汉朝隶书的基础上,影响了后世的唐朝楷体,推动了隋唐时期书法盛世的到来。
但是魏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途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
魏碑能够在后世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主要得益于当代书法的不断求索和艺术追求,以及魏碑书法自身的艺术价值在长期的研究和发展中逐渐得到认可,其艺术特点与艺术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魏碑书法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关于魏碑的研究报告》五下作文
《关于魏碑的研究报告》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篇关于魏碑的研究报告。
魏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碑刻文化,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下面是关于魏碑的一些研究内容:
魏碑的历史背景
魏碑是六朝时期的一种碑刻文化,起源于魏晋时期。
魏碑以其独特的字体和雕刻技法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碑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碑的特点
魏碑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字体。
魏碑的字体工整、方正,笔画刚劲有力,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同时,魏碑的雕刻技法也非常精湛,刀法娴熟,线条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魏碑的艺术价值
魏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碑的字体和雕刻技法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
魏碑的历史意义
魏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魏碑,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魏碑也是古代文人墨客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通过魏碑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魏碑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和传承魏碑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魏碑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需要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应该加强对魏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魏碑的艺术魅力。
总之,魏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碑刻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研究魏碑,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保护和传承魏碑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魏碑的概念及特点
魏碑的概念及特点
魏碑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字体风格,以其独特的笔画结构和雄浑刚健的气势而闻名。
它起源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魏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笔画结构稳定:魏碑的笔画结构非常稳定,严谨而有力。
每一笔都显得沉稳而有力量,给人以挺拔刚硬的感觉。
这种稳定的笔画结构使得魏碑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令人过目难忘。
2.气势雄浑:魏碑的字体线条粗壮有力,给人一种雄浑威严的感觉。
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力量和张力,表现出作者的气势和个性。
这种雄浑的笔画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豪放与豪迈。
3.硬朗工整:魏碑的字形规整划一,每个笔画的形状和位置都非常准确。
每一笔都显得坚实有力,没有多余的装饰,给人以整洁利落的感觉。
这种硬朗工整的特点使得魏碑具有一种独特的凝重感,给人以一种庄重肃穆的印象。
4.简练而不失华丽:魏碑注重笔画的简练和力度,每一笔都显得简洁而有力。
它舍弃了繁琐的装饰,追求字形的纯粹和力度的凝聚。
魏碑的字形虽然简练,但并不失去华丽感,简洁中蕴含着一种高贵和庄重。
总的来说,魏碑以其独特的笔画结构、雄浑刚健的气势和简练而不失华丽的风格,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的影响不仅限于古代,而是一直延续至今。
无论是在书法领域还是在其他艺术领域,魏碑都是一种经典的表现形式,令人叹为观止。
名词解释魏碑的定义
名词解释魏碑的定义魏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源于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擘之一,被誉为“书圣”。
他以流畅自然的行书和气度雄浑的楷书而闻名于世,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碑即以王羲之在魏晋时期所创作的碑刻作品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对于魏碑的定义,可以从字形、结构和技法等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魏碑的字形端庄稳重,线条流畅优雅,力度协调刚柔相济。
其特点是字形端正而力度深重,遒劲大气,秉持着一种庄重慷慨之姿。
其行笔有力,取法晋唐,力求达到“遒大洒落”的效果。
其次,魏碑的结构严谨有序,字间距离紧凑合理。
整体上追求立体感和空间感,并注重字形与字形之间的呼应和协调。
魏碑的结构重视部分和整体的协调,注重字与字、字与行、行与行之间的平衡。
它的字形饱满,线条流畅,字形韵味十足,整体呈现出紧凑有力的美感。
再次,魏碑的技法独特,书法家常用的书写手法主要有按部就班、数点要素等。
其用笔技巧丰富多样,包括用笔的重心变化、横画与竖画的相得益彰、勾画和点画的运用等。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魏碑的作品更加生动,形态丰满而有力度。
另外,魏碑强调气势恢宏和笔法的大气磅礴。
其作品以字体健美、内涵丰富而著称,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魏碑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宏阔深邃的艺术氛围,展现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魏碑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艺术流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魏碑便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书法流派,影响了很多书法家的创作。
例如,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等,宋代的米芾、黄庭坚等,明代的文徵明、董其昌等,都在魏碑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总的来说,魏碑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流派,其以王羲之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魏碑的字形、结构和技法等方面,都体现了其端庄稳重、严谨有序和独特技法的特点。
通过对魏碑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和发展,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远意义和独特魅力。
魏碑写书论
魏碑写书论
魏碑是中国古代碑学中的一种石刻字体,也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关于魏碑的书法理论和技法,有一些经典的论述和著作。
其中,有一本著名的《魏碑书法》,该书是清代书法家米芾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详细介绍了魏碑的特点、风格、技法以及对书法的影响等内容。
以下是关于魏碑书法的一些论述和要点:
1.特点和风格:魏碑书法以刚健有力、笔势遒劲、端庄稳重为特点。
字形
多以方正刚劲为主,线条粗细有力,结构严谨,整体给人以庄重、雄浑之感。
2.笔法和技法:魏碑书法的笔法注重用笔沉稳有力,重视气韵的挥洒和韵
律的节奏感。
在运笔和用墨上有着独特的技法,注重运用横折、挑笔、转折等技巧。
3.影响和地位:魏碑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深
远。
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一种风格,也是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和流派,对后世书法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4.书法家的研习:论述者常常鼓励书法爱好者通过研习魏碑书法,以提升
自己的书法造诣。
他们推崇魏碑书法的刚劲挺拔和端庄秀丽,认为研习魏碑有助于书法修养的提高。
《魏碑书法》等类似著作是对魏碑字体、书法技法和理论的深入阐述,为研究魏碑书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通过研习和了解魏碑书法,书法爱好者可以更好地领悟中国书法的魅力和内涵。
大同魏碑书法介绍
大同魏碑书法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重要形式,源于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的大同地区。
魏碑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同魏碑书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笔画粗犷豪放:魏碑书法的笔画多以方笔为主,笔画粗重有力,给人一种豪放、粗犷的感觉。
这种笔画风格的形成与北魏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2.结构奇特多变:魏碑书法的结构变化多端,常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布局和组合。
这种结构的变化不仅体现了书法家们的个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3.韵味古朴浑厚:魏碑书法的韵味古朴浑厚,给人一种深沉、厚重的感觉。
这种韵味的形成与北魏时期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和理解。
大同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如《张猛龙碑》、《始作平城方山永固陵碑额表》、《穆亮妻尉氏墓志》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北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总之,大同魏碑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碑的历史发展趋势
魏碑的历史发展趋势
魏碑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代表作品,它起源于中国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历史发展中,魏碑经历了以下几个趋势:
1. 起源阶段:北魏时期,魏碑的起源阶段主要是将汉字加以工艺美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碑刻作品多用平直的笔画,字体整齐,线条清晰,以求简练、美观。
2. 发展阶段:隋唐时期,魏碑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碑刻风格更加严谨、稳重,雕刻技术也更加精湛,成为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碑刻艺术之一。
此时的魏碑作品不仅有书法上的精湛,更在雕刻技艺上较为成熟。
3. 衰落阶段:唐朝后期,魏碑的发展逐渐趋于衰落。
由于社会政治动荡和战乱等原因,碑刻艺术逐渐式微,魏碑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
此时期的作品技法相对简单,已经丧失了早期的创新精神和风采。
4. 复兴阶段:明清时期,魏碑文化得到了重新振兴。
在这一时期, 贾公彦、艾敬等碑刻家致力于魏碑的复兴和创新,以传承其艺术传统,使魏碑在此时期得以实现了新的发展。
贾公彦等人的碑刻创作使魏碑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的来说,魏碑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起源、发展、衰落和复兴等不同阶段,但是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魏碑作为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代表之一,始终具有深远的影
响。
魏碑书法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071魏碑书法的特点和艺术成就张 彤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石头雕刻统称为魏碑,之所以将这种书法这样命名,是因为北魏时期的文字石刻在这个时间段最具有代表性。
叙事碑文、传记、墓志铭等形式都可以统称为魏碑,它的特点主要是多样化的形式及不拘一格的字体风格。
魏碑书法深深地吸引了张梦龙、张玄、郑文公等古代文人骚客,这种文学风格到了清代中期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到各类作品当中。
本文根据多方面的资料调研,深入了解了魏碑书法的特点及艺术成就。
一、魏碑书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基本概况书法作为我国从古至今都广为流传的国之精粹,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无论是毛笔书写还是碑文雕刻,它们都是书法形式多样化的一种体现,彰显出泱泱中华大地所富含的文化底蕴。
其中,魏碑书法在碑文这一表现形式中对文学界具有更深层次的影响,它既是楷书的起源,又以刚柔并济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了其独有的文学地位,为我国当代书法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正因为现代审美艺术的不断变化,其表达形式本就多样的魏碑也迎来了一个更加有利的发展契机。
这也是我们更深层次研究魏碑艺术特点及其成就的主要目的之一。
二、魏碑书法的艺术特点魏碑书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更加高效地推动了楷书字体的形成,对推动书法形式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尽管魏碑书法间接地推动了隋唐时期书法盛世的到来,但在其迅猛发展的背后,依旧经历了各式各样的坎坷,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受世人所待见。
然而这种书法之所以能被广大学者发现,归根结底在于古代文人对艺术的不断探索与追求,他们在长期的研究中认可并扩展了魏碑书法的艺术形式,让它的魅力与特点得以更为完美地释放。
(一)独特的艺术形式魏碑拥有极其广泛的书法形式,虽然都是以石刻的方式为主体,但都有其截然不同的风格与样式。
在现代艺术界当中,魏碑石刻已经成为一股独立的流派,对其独有风格的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多变的字体特征这种书写方法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关键在于其发展的时期正处于书法历史的过渡阶段,极其符合当时的社会特征,使得魏碑书法变成了形态多样化且意义鲜明的新字体。
魏碑书法的起源及历史
魏碑书法的起源及历史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同时也陶冶着人们的思想品格。
书法分类有多种:楷书,隶书,草书,行书,魏碑作为楷书的一种,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魏碑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
佛、道的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
尤其佛学,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
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
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
魏碑应运而生。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
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堪称汉碑中的上品。
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近现代书法家,对魏碑甚为推崇,临学者众多,尤以我国北方地区更兴,也许雄强古朴的魏碑与北方人豪放的相符,有较高造诣者也为数不少。
如南京的萧娴为康有为的学生,用笔潇洒中参透魏碑的笔意。
_敏遍学历代书法大家,倡导“碑帖结合”“引碑入草”是他的一大贡献。
于右任的行楷书艺术,便是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可谓融碑帖于一炉,形成他独特的书作。
武中奇,慰天池等书法造化出奇,凝神透劲,其魏碑味道仍是很浓的。
他们书法之高,在于取魏碑之神,而创造出有自已个性特色的艺术境界。
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于入门而取形,出门而取神。
应用历史南北朝时期是楷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其时南北分割,书法上形成南北两派不同风格。
两派共祖钟繇、卫瓘,但南派以王羲之为宗,承江左风气,比较疏放,多以书牍见称;北派以索靖为宗,继中原古法仍存隶意,以碑板见称。
魏碑源流与技法述要
魏碑源流与技法述要魏碑又称魏书、魏碑书,也有称作正书、楷书、今隶的,是汉代隶书向隋唐成熟楷书的过渡书体,因它主要流行于北魏(386—534)、东魏(534—550)、西魏(535—556)期间,故而得名。
魏碑开始变隶法为主的写法为楷法为主,点画上不再追求波挑的装饰效果,用笔以按提笔法为典型特征,结字方式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广义的魏碑书,不仅指三魏(北、东、西)时期的刻石,还包括具备这种形式特征的十六国、北齐、北周的作品,即“北碑”这一更宽泛的概念指代的范围。
另外,风格特点相近,云南出土的东晋《爨宝子碑》(406)、南朝宋《爨龙颜碑》(458),以及南朝梁的《瘗鹤铭》(514),也被列入魏碑门系,作为学习魏书者比较和研习的对象。
清代碑学运动以来,取法魏碑的墨迹作品,也作为学习魏碑的参照体系。
一、魏碑源流楷书笔法的萌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简书,黎泉认为:“简牍书体中有些字因急于速成,或出于书写者的兴趣,波折不甚明显,棱角突出,这种书体比隶书易写,又比章草规整,看来这就是早期的楷书。
中国书法史上占重要地位的魏碑,由此发展而来。
”(黎泉《简牍书法》)和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楷书的成长也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最初的楷书笔法和笔画形态特征是偶然出现的,后来不断增加,渐渐趋向稳定,从而在样式上区别于隶书,从日常的实用隶书中独立出来。
进入十六国以后,禁碑之令不像曹魏和西晋那样严格,虽战争连绵,刻石无多,我们仍能从十六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刻石中窥见当时的书法取向。
前燕的《汉白石神君碑题字》(354)、前秦的《邓太尉祠碑》(367)《立界山祠碑》(368)、后燕的《崔遹墓志》(395)等,虽然出以隶书面貌,但已掺入了大量楷书笔法,结字体势也出现了右肩略提的特点,魏碑书法的序曲已经奏响。
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刻石之风大盛,百余年间留下了大量碑刻、墓志、造像、摩崖等,数量之大,风格之多,令人叹仰。
而且,这种刻石之风,到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一直因袭下来。
魏碑的名词解释
魏碑的名词解释魏碑,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字体风格,发源于魏晋时期,因起源于魏朝而得名。
它追求骨力之美,形势稳重,笔势豪放,被誉为中国书法的瑰宝之一。
一、起源与特点魏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那时人们开始在长石阶中雕刻字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字体风格,即后来的魏碑。
魏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魏碑的字形简古大方,骨力突出。
它的字形笔画粗实有力,笔画之间的关系紧密有序,给人一种稳重庄重之感。
这也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有一定关系,人们倾向于用沉稳、有力的笔画来表达对社会的期望和思考。
其次,魏碑的行笔豪放自如,平稳而有力。
书法家在用笔时,能够灵活运用笔锋和笔法,使字的形态与意境融为一体。
魏碑在豪放中不失稳重,形式与内涵相互映衬,使人欣赏之余产生共鸣。
再次,魏碑具有浓厚的汉魏气息。
魏碑的形成和发展与魏晋时期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们思考和追求思想境界迥然不同于先秦和东汉时期,魏碑的独特风格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二、艺术价值与影响魏碑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
首先,魏碑对后世书法造诣的影响不可忽视。
作为一种独特的字体风格,魏碑自东晋时期成为一种通行于士人、文人之间的正书,对后世的书法影响巨大。
唐代以来,魏碑的影响逐渐蔓延至民间,成为广泛传承的书法流派之一,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方式和技巧。
其次,魏碑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审美效果。
魏碑以其骨力雄浑、笔势豪放的特点,使之成为书法中的经典之作。
它在形态上追求稳重庄重,给人以壮丽与庄严之感;在笔法上追求自由与奔放,给人以豪放与畅达之感。
这种独特的审美效果,使得魏碑成为书法家们追求的典范之作,也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最后,魏碑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魏碑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变迁和演进,对于研究当时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魏碑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魏晋时期社会风貌、人文精神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魏碑研究报告
魏碑研究报告魏碑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它起源于北魏时期,兴盛于南北朝时期,发展演变至隋唐时期。
魏碑的特点是笔力雄健有力、结构简洁明快、线条流畅有韵味。
它既秉承了秦汉碑刻的遗风,又吸收了南朝骨碑的柔美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
魏碑研究是对魏碑艺术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的学术研究。
这一研究领域包括对魏碑的历史背景、创作技法、艺术特点、风格演变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魏碑研究需要对魏碑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了解。
魏碑起源于北魏,这一时期正值中国古代历史的动荡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对于魏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者需要通过梳理历史资料,了解北魏时期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以深入理解魏碑艺术的兴起和发展。
其次,魏碑研究需要对魏碑的创作技法进行探究。
魏碑的创作技法包括用笔方法、结构布局、字形特点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对魏碑碑帖的仔细观察和比较,研究者可以总结出魏碑的创作规律和技巧。
研究者可以借鉴诸多的魏碑帖文进行分析研究,如金石要录、石鼓文、睡虎地秦简等。
再次,魏碑研究需要对魏碑的艺术特点进行评析。
魏碑的艺术特点包括笔画的形态和结构、字体的韵律和布局等方面。
通过对魏碑碑帖的深入分析,研究者可以揭示其独特之处,并与其他碑刻流派进行比较和对比,以了解魏碑在中国古代碑刻艺术中的位置和价值。
最后,魏碑研究需要追踪魏碑的风格演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魏碑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
通过对魏碑碑帖的年代分析和风格对比,研究者可以描绘出魏碑风格的演化轨迹,以及不同时期魏碑的特点和变化。
综上所述,魏碑研究是对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一项重要研究领域。
通过对魏碑的历史背景、创作技法、艺术特点和风格演变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魏碑艺术的内涵和意义,为中国古代艺术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魏碑结体的朴拙到风格多变,尽显其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魏碑结体的朴拙到风格多变,尽显其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
虽南碑之绵丽,齐碑之逋峭,隋碑之洞达,皆涵盖渟蓄,蕴于其中。
故言魏碑,虽无南碑及齐、周、隋碑,亦无不可”——康有为提起魏碑书法,你可能觉得不太陌生,魏碑继承了汉隶的笔法,结体严谨,雄健挺拔,隶楷错变,在碑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起源中蕴含着我国北方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因为在北魏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魏碑”,所以说,北魏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就是,魏碑书法的形成、演变。
因此,作为传统书法艺术的一部分,想要深刻了解魏碑书法的发展现象,就不能只局限于魏碑本身,还要涉及到南北朝时代的书法的演变。
一、魏碑的形成及意义人们通常说的“魏碑”“魏体”,是指北魏刻石书迹,而且是指“真楷”,北魏洛阳时期的楷书,被普遍采用到碑志中。
1、魏碑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历史的动荡,社会的变迁,人们的思想和审美意识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开始改变字体形状,减省笔画波折,进一步化圆为方。
出现大量体貌各异的楷书,成为碑刻、摩崖、造像记、墓志等石刻书体。
在笔画结构中既有汉隶遗意又有楷法的创新,由于北魏时期的出现了大量的这类书体,人们将北魏时期的石刻楷书称为“魏碑”。
主要有四大类:一是造像记,如《龙门十二品》;二是碑碣,如《张猛龙碑》;三是摩崖石刻,如《郑文公碑》;四是墓志铭,如《张玄墓志》。
2、魏碑的意义北魏时期是书法艺术过渡的主要时期,由隶书向楷书进行转变,初步形成了楷书的雏形,初唐时期的书法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他们的书法中的运笔都魏碑影子,盛唐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他的楷书也明显的吸收了北魏的风格。
因此说,魏碑促成了正楷书体的形成与发展。
二、魏碑书法艺术发展演变共经历了2个阶段,即平城时期、洛阳时期1、平城时期平城时期是指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百余年,公元425年,太武帝下达的整齐文字的诏令中,就有“篆隶草楷,并行于世”语,这里的“楷”是我们现在所见的平城时期的楷书大多是所谓的“体兼隶楷”的书迹,第一种情况是杂有楷式,其中隶多于楷书,当隶书看;第二种情况是作者想书刻成隶书,结果刻出来的像楷书;第三种情况是刻的楷书却带有隶书的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4一、魏碑的出现及对书法的发展产生的作用1.魏碑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在北朝强悍刚健的流派中,首推魏(包括北魏、东魏、西魏)时期出现的造像题记、墓志碑碣、摩崖上的刻石文字,其中以出现在公元470年至530年之间的碑文水平最高,故称为“魏碑”。
西晋以后,中原战祸频繁,人口锐减,西北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杂居的势态,这时关中地区少数民族几乎占人口的一半。
孝文帝为巩固北魏统治,有意识地推进鲜卑族的汉化,实行均田、改姓改服、改变宗教、迁都洛阳等举措,大大促进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由此在传统的汉文化中掺揉进强烈的少数民族豪放泼辣、朴实清新的文化素养,形成了一种新鲜的独创艺术品味。
从此,书法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具有了粗犷刚建的线条和错落自然的结构,呈现出雄浑壮美、朴拙敦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
2.当时社会的需要。
这一时期人民深恶战乱,普遍有着避祸祈福,求得一种精神寄托的信念。
这种信仰迎合佛教的教义,于是整个社会信佛之风大盛,同时加上统治者的推崇提倡,人们建寺造塔,刻石造像之风盛行。
当时的洛阳就成为佛教中心,寺庙到处可见,仅洛阳城一地就多达1300多所,佛教盛行的结果,与弘扬佛教所需要的物质条件,诸如碑碣、刻经、造像、墓志等纷纷出现,蔚为大观。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开凿的石窟,给后世流传下非常宝贵的艺术宝藏。
从公元495年开始动用18万人造像数万尊,造像题记多达2000多块。
从上到下的宗教热潮,必然对书法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魏碑的渊源魏碑,其渊源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
其笔力字体强劲。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曾盛赞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从文化史看,魏碑与唐楷,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座自觉创造的艺术高峰。
自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提出并鼓吹碑学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书法家身体力行,书坛一直呈现着学碑、帖共存的多元局面。
随着时间的流逝,碑与帖在此消彼长中不断互融,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1]。
三、魏碑与其他书体的区别魏碑作为书家临习的楷模与其他书体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他书体主要是手写墨迹(包括勾摹),而魏碑则主要是刀刻斧凿之迹,写与刻是很重要的一个对比基点。
唐碑虽然也为碑刻,但它的线条形态却是书写式的,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用笔线条类型为准绳的,因此,无论是欧、虞、颜、柳其石刻碑版在技术类型上与其说靠近同为石刻的魏碑,不如说更接近于“二王”墨迹的基本运笔方法。
正因为唐宋刻碑手的凿刻理念是尽量重现、还原墨迹线条,因此它更是帖,而非魏碑意义上的碑。
有如我们看到宋代《淳化阁帖》以下的刻帖,它也是刻的,但它显然更接近于墨迹书写而大异于真正的石刻斧凿。
事实上两种写法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比如说实用性的书写,要求准确、快捷、方便、流畅,从隶书到唐楷到宋元行札用笔技巧都是以“起、行、收”为基本技法套路的,它已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约定俗成而为一种经典,每一个笔画都有着固定的模式,无论怎样变化都不会离开这一宗旨。
通常“起”与“收”都十分讲究,而“行”由于书写要求方便快捷,通常是一笔带过,最多也只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中锋”而已。
作为实用性的书法,这当然是经过多年“优选”而成的方法,也是经典无疑的。
但站在碑书艺术化的角度上说,情况则刚好相反。
首先北碑的探索是艺术风格的探索,与实用性的书写无关,因此方便快捷,简单省时则不用考虑,而可采取“自找麻烦”的方法。
包世臣在《书论》中特别提到一个概念叫“中实”。
他曾严厉批评许多明清书法家的笔法线条“中怯”。
为什么?因为这些书家都是古典技法“起、行、收”三段式理念中训练出来的。
“起、收”部分有许多名堂,而“行”则显得较为单调、乏味。
在整体上显得两头强,中间弱。
而我们在探索北碑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则可在行笔过程中添加入“顿、转、挫、扭……”等多种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达到“中实”的艺术效果。
可以说,这也并非是今人的发明创造,试想当年那些在荒山野岭中凿刻的石匠,在面对书丹时,会不会严格的按照书写动作的先后步骤来实施凿刻呢?正因为如此,写与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技法行为过程。
写是“起、行、收”,刻却没有这样的动作要求。
四、刻镌的种类古代刻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独立于书迹之外的独立的石刻形态,魏碑即是其典范。
还有一种是依附于书迹的石刻形态,唐碑与宋刻帖即是。
因为古代的刻碑刻帖更多的目的不是为了书法,而是为了便于传播和推广。
比如在没有图像印刷术的情况下,石刻法帖,木刻版画等也是为了化身万千,广泛传播。
唐碑以下的刻帖皆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但魏碑却没有这样的目的,创艺术的是人民,对于一个既会雕佛像又会刻造像记的石工而言,印刷传播的目的他肯定是没有的,刻佛像留题记本身就是目的,现在看到的刻石文字都是当时手艺高超的匠人的力作。
这种不为传统束缚,大胆泼辣的艺术风格,也许当时作者无心,但是流传浅谈魏碑的特殊技法和历史地位王萌摘要魏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王朝工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北朝强悍刚健的流派中,首推魏时期出现的造像题记、墓志碑碣、摩崖上的刻石文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味。
随着当今社会人们对精神审美追求的不断提高,魏碑可以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人结合实际操作的一些特殊技法和现代工具材料,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新面貌。
关键词魏碑渊源技法234--··2010·4下来的作品却因此可以不依附于墨迹而呈现出刀刻斧凿的独特艺术魅力来。
五、魏碑有其特殊的技法和地位书写和石刻两类不同的书法作为历史的存在,它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是作为一种创作技法进行探讨我想它却远远不是人人了解的反而是多数人不知道的。
比如学书法临“二王”当然是以写对写,以今之墨迹对古之墨迹,这本身并无问题,但在临习石刻作品如《石门铭》《张猛龙碑》时却不可能是以刻对刻,而只能是以写对刻,这种事实必然导致用学帖的技法特点动作要领去模仿石刻之迹。
这是一种必然的“误读”和“歪曲”,因为除了用“二王”唐楷的方法来写石刻之外,没有办法选择第二套方法了。
于是猛狞肆张的北碑很自然地被以“二王”为本的线条动作表现所改造,成为点画标准规范的北碑线条。
再于是,原有的关于北碑石刻线条的刻凿尤其是石花、剥蚀、中段的刻凿痕迹等都会被“起、行、收”的三段式动作所淹没,所改造。
凡此种种,我们能看到清代以来,以北碑知名的许多书家其实都是在以写对刻。
以“二王”之法对北碑之法。
或如前所述,用“墨迹的书法”去替代北碑所代表的“石刻的书法”。
我们学习书法,每个人都会先学“起、行、收”的基本动作要领。
“起”要回峰,“行”要通畅,“收”要顿笔,这些基本的动作要领是“二王”行草与唐楷的书写特征,如果用这些传统方法去写魏碑自然会形成以“二王”唐楷为底子的魏碑,是书写的魏碑,而不是作为历史事实存在的石刻的魏碑。
当然,亦不能要求书法家改行成为碑刻家,但是“以写对刻”这种方法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切入的。
比如是否以写代刻只能以“二王”唐楷去简单的代替魏碑,换种说法是否写的技法只能是“二王”唐楷?有没有办法去寻找北碑的“刻”法来“写”?这就涉及了问题的关键,大多数书家认为只要是“写”就一定是写字。
写“二王”与写魏碑一样的,不存在“二王”唐楷以外的“写”,但我觉得除了可以有“二王”唐楷的写之外,还可以有魏碑之“写”。
也可以理解为,如果是简单地写毛笔字,那么只要有“二王”唐楷之写就足矣,无须另起炉灶。
但如果是书法艺术创作,那么,还应该有各种不同方式的“写”。
北碑是一种,还可以有好多种。
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艺术之“写”不要求简便迅速的实用性,但却以“写”的各种不同技巧来丰富书法艺术线条表达的情感。
因此,可以把“二王”唐楷的写归结为实用与艺术兼容的要求而把北碑之写归结为非实用的,仅从艺术创作需求出发的要求。
确立了“北碑之写”的特殊技法地位,就有了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空间,当我们把北碑当作一个稳定的对象时,即可从中细分为碑版、墓志、摩崖、造像记等不同的石刻类型。
从而使一个魏碑的概念呈现出丰富多变,艺术表情多彩的立体性格。
它们都不是基于实用性的目的。
而从艺术角度提示把握它,这样却有可能打造出一片广阔无垠的新天地。
明确了刻的线条类型与技法动作类型,以古典的魏碑为楷模,这样我们就对碑书有了全新的理解,首先最关键的就是线条,魏碑的线条是什么?石刻的线条如何理解?包世臣所说的“中实”的线条又是什么样的概念?魏碑、石刻、“中实”等线条不仅关注头尾的变化,更关注线条中断的探索,就好比工匠的凿刻是没有头尾概念的,一刀下去,可能是头尾但也完全有可能是线条的中段。
表面上这也许打乱了“起、行、收”的用笔节奏,使线条从传统的“强、弱、强”变成了“强、强、强”。
但是中段的“强”也并非是线条的“重、厚、慢”而可以理解为“线型”或“线质”的变化,我们也可以换一种理解的方式,线条的节奏仍然是“强、弱、强”,但在形态上却变成了简单———丰富———简单。
为何如此重视线条的中段呢?因为在几千年的风吹雨淋,雷火剥蚀中不可能只光顾到“头”和“尾”,中段的剥蚀比比皆是,变成拓片墨本我们看到的魏碑线条中段的变化也是极其丰富的,真可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2]。
笔者认为既然我们能看到这些丰富的中段变化效果,为什么要局限在“帖学”的“起、行、收”的旧有观念呢?而不敢对线条中段丰富的变化持一种充分表现的尝试态度呢?书法的美是自然美的反映,艺术是现实的反映。
艺术之美就应该是现实之美的反映。
没有自然之美作为依据书法之美便无法创造。
这也是早已被传统的书法理论与书法实践所证明了的。
书者应当从自然宇宙中获取形式感,形体意识赋予书法形象以生命意义的形态。
中国书法是生命的运动和运动着的生命体的轨迹[3]。
换言之,我们为什么要被老套的旧有观念束缚住自己的手脚,尤其是被束缚住想象力呢?重新回到碑书的线条中来,我觉得凡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拓本中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线条,石花剥蚀之类都应该用毛笔临书出来。
这样便能够发现,原用于“帖”的“起、行、收”的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魏碑。
每一件魏碑石刻作品,因为大部分都在野外,所以线条不会只顾“头、尾”而不看中段。
首先即使当时有熟练的书丹手是按照“起、行、收”来写,但刻时还是要一刀一刀的凿过去。
“行”的中间线段绝不可能一划而过。
其次,是几百年的风雨水火,石花剥蚀也不可能不约而同的选择“头、尾”而不涉“中段”,于是,“中段”便丰富起来,“线型”多变,“线质”多变,“线律”多变,最后导致“线构”多变。
这也就成为了魏碑不同于唐楷与晋帖的一个标志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