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6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3 能力提升训练(三)(
能力提升训练(三)(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汕头模拟)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
这反映了当时( )A.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B.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C.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D.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解析:选B。
由材料“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可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中原汉族文化典籍,说明分裂状态下已出现了国家统一的因素,故B项正确。
2.(2019·重庆模拟)南朝齐武帝宠信出身寒微的纪僧真,纪僧真想获得士大夫身份,齐武帝让纪僧真去拜见当时的士族领袖。
可在见面后,士族领袖竟命人把纪僧真赶了出来。
这反映了当时( )A.皇权与士族特权相依仗B.士族把持官吏的任免权C.士大夫自立于皇权之外D.社会等级制度十分森严解析:选C。
由材料中齐武帝让纪僧真去拜见当时的士族领袖却被赶出,可知士族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立于皇权之外,故C项正确。
3.(2019·衡水中学模拟)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C.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D.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紫微省和西台是中书省的别称,东台和黄门省是门下省的别称,中台是尚书省的别称,故高宗和玄宗时都是三省制,故A项错误;据所学中书、门下、尚书省长官都是宰相,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尚书省的官员设置和职权并未发生巨大改变,不能说明权力向尚书省集中,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从太宗到高宗、玄宗,三省的职权、人数设置并未发生较大改变,整体相对稳定,故D项正确。
4.(2019·济南针对性练习)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
2019年高考高中历史一轮通史复习 学案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a.北魏到唐朝前期曾推行①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相应
的义务。
b.隋唐时期出现②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c.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经使用③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
易混辨析牛耕不是中国传统耕犁定型的标志
(2)手工业
a.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b.唐朝时长安、洛阳最为繁盛,扬州“雄富冠天下”;作为地区经济中心
的杭州、湖州商业十分发达。
考点3魏晋、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魏晋、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
(1)思想
a.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
价值观念的地位。
b.唐代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唐朝中后期,李翱和①韩愈成为北
制度的成熟
经济
(1)魏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
坏,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
(2)隋唐:随着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隋唐农业达到新的高峰
思想
文化
(1)魏晋:社会主流思想方面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
士族阶层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
(2)隋唐: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书法
a.实施:③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b.进步性: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
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公平与公正。
c.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④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
精神和创造意识。
成就突出,唐诗繁荣。科技取得进步,出现雕版印刷术和火药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与繁荣__魏晋至隋唐第6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
栏目索引
考点1
栏目索引
2.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 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 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 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 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 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 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栏目索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 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6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
专题概览
栏目索引
栏目索引
魏晋至隋唐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至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是中国古
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魏晋
隋唐
政治 (1)国家分裂,政局动荡
(1)国家实现了统一
(2)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一定 (2)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
程度的破坏,选官制度由察举制演变为九品中 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
正制
熟
经济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农耕经济遭到 (1)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一定程度的破坏,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 (2)随着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
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
,隋唐农业达到新的高峰
思想 (1)社会主流思想方面出现了儒、佛、道“三 (1)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栏目索引
归纳总结 选官制度的演变
考点2
栏目索引
3.唐太宗 (1)主要功绩: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 a.“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⑤虚怀纳谏 ; 开明开放,兼容并包。 客观上:隋朝经济的繁荣为其奠定了基础;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2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思想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联考)《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 )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解析:选A。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成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
2.(2019·呼和浩特调研)佃农是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劳动工具及生产和生活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他们被列入豪强地主家籍,自由受到限制。
唐宋时代,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
这一变化( ) A.增加了政府掌握的土地数目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限制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D.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解析:选D。
根据题目中“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得出佃农获得国家编户的地位,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故D项正确。
3.(2019·成都模拟)贞观十三年(639年) 天宝十二年(753年)地区户数占总数之百分比(%) 地区户数占总数之百分比(%)北方道 1 370 569 45.1 北方道 4 922 183 55.0 南方道 1 671 302 54.9 南方道 4 051 451 45.0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解析:选B。
由对照表可知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户数增长要快,占比较大,说明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故B项正确;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快,不能得出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因而不能体现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C 项错误;材料体现北方户数增长较快,不能反映人口南迁,故D项错误。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
3.史料三为历史文献史料。史料“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 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说明了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共议国事。
┃运用史料┃
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 答案 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 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 宣读的‘敕书’”? 答案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 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4.选官制度 (1)魏晋:九品中正制 ①含义:以“___中__正___”所评定考察对象的品级授官的制度。 ②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 任高官。 (2)科举制 ①实施:隋朝创立,唐代完善。 ②实质: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 制度。
a.破除了世家大族 垄断官场的情形。 b.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 ③评价行政效率。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益于社会重学风气 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世宰相,名尤不 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唐代宰相名称不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 分散了宰相权力,与实际宰相地位不相符;皇权加强,削弱 了相权。
[史论归纳]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伴随相 权的逐步衰落和君权的逐渐强化而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 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了宰相 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 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 下的弊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_魏晋至隋唐单元综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
C.楚辞的浪漫风格 D.骈体文的浮丽风格
解析 答案
考向7 史学方法:历史古籍中的科技信息 (2017·大连二模,26)《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 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 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A.中层的变化 B.中下层的整合
C.上层的分裂 D.上下层的缓和
解析 唐代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大量的社会中层人员通过科举制进 入国家政权中,所以唐代最恰当的标题是中层的扩大,故选A。
解析 答案
考向3 论从史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园经济 (2017·武汉五月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 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 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_魏晋至隋唐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课件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 挑战。
易错易误 “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 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这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只是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2)书法 ①阶段:魏晋前处于 自发阶段,以后进入自觉阶段。 ②成就
类别
特征
实用
价笔值 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楷书 _____
审美高价值
楷书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
草书
纵情,
高
代表人物
魏晋钟繇、王羲之;唐朝 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东晋王颜羲真卿之、王献之;唐 旭、怀素等
兼具 行书
的规矩和
的放纵, 东晋王羲之、唐朝_____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 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 制的产物;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 的产物。
史料实证 1.论从史出
汉唐时期地方政治中心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 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
座)
时间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区域
黄河流域
765
669
结论 东汉后期,长县江城主流要域集中在黄河流3域4,2 长江流域数量较6少11;唐朝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专题闯关检测: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隋唐时期 Word版含解析
专题闯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8分)1.(2017四川绵阳一诊)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2.(2017四川宜宾期中)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说明唐代三省制()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B.提高了行政效率C.使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D.使政事堂权力膨胀3.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
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C.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D.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4.“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
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
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C.科举考试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5.(2017福建福州联考)有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
”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史实是()A.宗法制原则B.九品中正制选官C.皇位世袭原则D.科举制创立完善6.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朝代粮食亩产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总面积北方南方秦汉117(全国) 5.72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3.85 1.925 1.925隋唐124(北方),328(南方)6.42 3.21 3.21A.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B.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7.(2017四川宜宾一模)从武则天起,唐(周)中央政府经常“就食东都洛阳”,但中央禁军仍旧常年部署在长安及其周围。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
[史论归纳] 1.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运用史料┃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价值。有何重要启示? 答案 适应了新兴阶层的需求;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和思想解 放;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复兴运动的特点。
答案 采用复古方式,重视传统经典价值;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实现思想文化创 新。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等。
[知识拓展]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1.史实概念——士族庄园经济 魏晋时期“士族”势力盛行,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士族 在经济上广占良田,形成了庄园经济。士族庄园占有大量土地,拥有许多依附 农民,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 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它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王鸿《扬州散记》
┃解读史料┃
1.史料一为古人游记类史料。史料信息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中原地区战乱较多, 导致农耕经济发展一度缓慢;孝文帝改革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商业经济繁 荣。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3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单元过关测试(三)
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单元过关测试(三)一、选择题(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9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魏晋以来佛寺常依靠特权,侵夺民田、建立庄园,其佃农被称之为“佛图户”。
北朝周武帝曾开展灭佛运动,释放的“佛图户”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
“佛图户”的减少( )A.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D.推动了租调制的出现解析:选A 根据材料“佛图户”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可知增加了军队人数和国家税收,巩固了政权基础,故选A项;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和“佛图户”减少没有关系,排除B项;汉武帝以来,儒学一直是正统思想,且“佛图户”的减少与儒学没有关系,排除C项;东汉末年就出现了租调制,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19届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梁武帝时期建立国学五馆,国学馆学生通过“明经”考试择优入仕。
不久根据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确立的“举明经”逐渐取代了“举孝廉”。
材料表明该时期( )A.开创了考试选拔官员的新方式B.士族特权受到一定限制C.儒家受到佛道思想的巨大冲击D.汉代的察举制得以恢复解析:选B 南北朝时期盛行门阀士族,梁武帝根据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来选拔官员,说明当时士族的入仕特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朝廷的限制,故选B项;隋炀帝杨广开创了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佛道思想对儒家的冲击,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得出“举明经”取代了“举孝廉”,察举制并没有被恢复,排除D项。
3.(2019届福建泉州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下图所示内容为南朝梁元帝所作的《职贡图》(局部),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有关人物状态,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
该图( )A.将西方的写实与中国传统写意有机结合B.说明南朝时期的绘画以写实人物画为主C.可作为中原王朝与非洲国家交往的史证D.是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史的重要图文史料解析:选D 图中有波斯人,也有黑人,说明南朝时中国与外国已经有交流,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艺术手法,排除A项;一幅《职贡图》(局部)不足以表明当时盛行的绘画风格,B项存在以偏概全之嫌,排除;从图中可以看出波斯人与黑人皆来朝贡,说明南朝时中国不仅与非洲交往,与西亚地区也有来往,且南朝梁非中原王朝,排除C项。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魏晋南北朝: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均田制 土地制度:均田制(土地国有) (1)时间:北魏至唐中期 (2)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巩固统治 (3)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 民一定量的土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 役。隋唐时推迟服役年龄,甚至可以输绢代役。 (4)意义:是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制度, 保证国家的徭役征发和赋税收入;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北方少 数民族汉化。 (5)瓦解原因: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绣品
据莫高窟139窟晚唐 壁画女供养人衣图案 所绘的凤衔花枝图案
(2014·海南高考)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 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 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解析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手工业。题干材料中涉及的昌
南镇即景德镇,同时题干提供的信息表明这里因瓷器而名扬天
下,故D项符合题意。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排除A项; B项在材料中未提及;C项错在“海内外”。
三、商业
1、魏晋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 (1)社会动荡,商业发展受一定影响,货币作用减小,物物交 换为主要交换手段 (2)北方发展时起时伏 (3)南方有小幅发展,商税成为东晋南朝主要来源
跟踪训练
(2015·福建文综)《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 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 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K12课件
10
四、民族大融合 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
晋黄内河迁流的域匈后,奴出、现鲜了卑民、族E羯大v、a融l氐合u、的a羌趋t等i势o族。n与北汉魏o族n孝l联文y系帝.日改益革密促切进。了北北魏方统的一民 ith族大As融p合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Evaluation only.
ith①把As读p书o、s考e.试S与l做i官de紧s密联f系or起来.,有NE利T于打3破.5特权C垄l断ie、n扩t大官Pr吏o人file 才②来把C源选o、拔p提人y高才ri官和g员任h文命t化官2素吏0质 的0。 权4力-2收0归1中1央A,加s强p了os中e央集P权ty。 Ltd.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Hale Waihona Puke K12课件11重理解 1.门阀士族的衰落 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 历史舞台。
(1)门阀士族衰落最重要E的v原al因u在a经t济io方n面。only. ith①依南附As,北松p朝弛o后了s期e宗.至族S隋的l唐血i时d缘e期纽s,商带,品f聚o货族r币而关居.系N走E的向T发分展户3削.析5弱产了,C士农l族民i经e对济n地t不主再的P像r人以o身file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K12课件
2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闯关检测
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专题闯关检测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8分)1.(2017北京东城期末)北魏学者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这反映出( )A.民族矛盾阻隔了南北方交流B.政治分裂推动经济发展C.改革加速北方经济文化恢复D.士族门阀政治已渐消除2.(2016北京怀柔零模)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应该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3.(2016北京通州期中)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①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③它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朝影响深远,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4.(2015北京昌平统测)下面两幅图反映了汉唐间历史的变迁,以下选项正确的一组是()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①汉代的“州”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②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③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④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2017北京朝阳二模)唐僖宗时,(左拾遗)候昌业上疏:“上不亲政事,专务游戏,赏赐无度,田令孜专权无上,天文异变,社稷将危,上疏极谏。
”上大怒,召昌业至内侍省,赐死。
由此推断( )A.引导式劝谏有助于民主政治B.尊天道、施仁政的理念消亡C.左拾遗职责是内侍皇帝起居D.该官员隶属于谏诤监察机构6.(2017北京六十六中期中)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7.(2016北京丰台综合练习)司马光评价唐太宗时说:“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__魏晋至隋唐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
再见
第三步:紧扣图文信息,论证说明。迁移所学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对 响,论证说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及影响等,注意论据准确, 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 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 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 提供了条件。
【对点训练1】 (2018·河南濮阳模拟)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 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 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与材料“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不符,故A项错误; 体现了相权相互制约与平衡,而不是削弱,故B项错误;C项与“ 不符,且唐代实行群相制,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 答案 D
【对点训练2】 (2018·四川成都模拟)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
(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唐朝时规定
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
白衫”的称呼。这反映出唐代( )
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B.“只重衣冠不重人”的官场陋习
C.士子入仕前景更为黯淡
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
解析 题干说明北朝时期与唐代时期应试之士子的服装有所不同 的变化有关,故选D项。 答案 D
突破高考压轴大题——观点提炼类开放探究题 (2016·课标全国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Word版含解析
板块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
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 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 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
其主要目的在于(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
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隋唐》学案含答案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隋唐◆【考纲解读】1.政治:(1)南北朝时期:①三省制;②九品中正制;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①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③科举制。
2.经济:(1)魏晋时期农耕技术(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土地制度(均田制)。
(2)隋唐时期的农耕技术进步与经济的繁荣。
(3)魏晋至隋唐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4)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3.思想:(1)道教、佛教冲击儒学。
(2)唐代的“三教合一”。
4.科技文化:(1)唐代火药的应用。
(2)南北朝农书——《齐民要术》。
(3)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核心概念】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三省六部、节度使制(藩镇割据)、均田制◆【真题自查】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2014·海南高考·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3.(2016·海南高考·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4.(2012·海南高考·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回顾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阶段提升教案 岳麓版
模块
命题角度
(2017·全国Ⅰ,26)唐代历史事实的史料辨析
政治 (2017·全国Ⅱ,25)魏晋以后官修史书的特点 文明 (2016·全国Ⅱ,25)唐代科举制的作用
(2013·全国Ⅰ,41)汉、唐地方行政变迁的趋势
经济 文明
(2017·全国Ⅱ,26)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7·全国Ⅲ,26)唐代土地制度与自耕农的关系 (2015·全国Ⅱ,26)考查农业技术与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因果关系
——据袁行霈等主编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 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答模板] 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图文类观点论述型,且为求同 题眼是“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 第二步:紧扣题眼,概括观点。根据材料中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 交往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按照从“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的中国古代史实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对 论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及影响。
主题一 从位高权重到分散相权的中央中枢机构的演 【主题综述】 (1)秦始皇创立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作为百官之首,
事;汉初丞相地位进一步提高,同时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2)皇权与相权矛盾激烈,汉武帝开始设置内侍机构,作为皇帝 相权。 (3)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隋唐发展成为三省六部 为宰相,实质是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4)封建社会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围绕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 于防止专权、惩治腐败。
【对点训练2】 (2018·四川成都模拟)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 (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唐朝时规定 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 白衫”的称呼。这反映出唐代( ) 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B.“只重衣冠不重人”的官场陋习依旧 C.士子入仕前景更为黯淡 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讲解部分)
栏目索引
四、唐太宗 1.主要功绩: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虚怀纳谏; 开明开放,兼容并包。 客观上:隋朝经济的繁荣为其奠定了基础;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内容 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重视法律,颁行《唐 律》,肃清吏治。 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文教:发展隋朝③ 科举制 ,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栏目索引
考点清单
基础梳理
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1)北魏统一① 黄河流域 后,初步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 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2)北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不断发生人民起义,沉重 地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3)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积极推动北 魏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进行改革。
栏目索引
考点三 “三教合一”及科技文化
一、“三教合一”
背景 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有了新发展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即“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① 三教并行 的政策,即尊 道、礼佛、崇儒
影响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成就:北魏贾思勰的②《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 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栏目索引
2.功过评述 (1)唐太宗励精图治,进行一系列制度建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 “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 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3)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 (4)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 彩。 (5)尽管唐太宗晚年治国策略有不当之处,但他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 政治家,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年)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等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1)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特点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科技(1)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等。
(3)农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文化(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①繁荣原因a.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制度的促进。
②代表诗人a.初唐:王勃、陈子昂。
b.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c.中唐:白居易创作大量讽喻诗。
(2)书法①阶段:魏晋前处于自发阶段,以后进入自觉阶段。
②成就(3)绘画考点一唐代的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1.为什么说唐代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官制?唐代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1)相权三分,互相牵制,加强君权。
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权。
(2)职权分明,分工合作,行政效率高。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三省之间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3)节制君权,减少施政失误。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
3.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1.论从史出科举制——文官考试机制的起源史料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责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
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
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结论考试选拔组织严密,以制度建设防范特权舞弊,选拔范围广泛。
体现了此制度公平的趋势,扩大了人才来源,平民有了入仕平台,凸显标准客观、方式公平、范围广泛,趋向公平的特点。
2.史由证来分析史料,论证科举制对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
史料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
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提示:从积极、消极两大方面进行论证。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打破了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阶层固化局面,使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获得从政机会,改变社会地位。
但占社会多数的劳动者仍改变不了原有的社会地位。
考点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唐代手工业的空间分布说明手工业主要分布于北方政治中心及黄河、京杭大运河沿岸。
表明政治中心、人口分布、水陆交通、经济繁荣程度等影响手工业分布。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1)原因: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2)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论从史出汉唐时期地方政治中心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史料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结论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表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2.获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唐后期与前期在市的设置上有何调整?材料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的建置制度有所调整。
1.“上品无寒门”的九品中正制(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隋唐五代史论集》发现问题九品中正制使选拔人才的权力操纵在地方豪强地主势力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命题角度九品中正制的特征及弊端;两晋时期选官制度及评价。
2.海外人士对科举制的认识视角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
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美]本杰明·艾尔曼发现问题 材料作者从现代考试制度的视角评价科举制,代表了海外学者的一些观点。
命题角度 科举制与现代考试制度的历史联系;科举制与社会公平正义;科举制的“机会均等”原则与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契合。
3.汉唐的灌溉水利事业汉代灌溉区分布示意图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发现问题 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的发展,反映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命题角度 汉唐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方的社会环境与汉唐的农业经济。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1.命题点:官修史书修撰中的思想专制意识(2017·课标全国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 C解析史书修撰由私撰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意识引导的政治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C项正确。
史书的编写受编写者的才识和自身观念等影响往往带有主观性,官修的史书在史书中必然会体现统治者的意志,这都决定了其不可能完全真实、公正和客观,故A、B、D三项不准确,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