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
近代建筑遗产名录
近代建筑遗产名录
1. 中国大陆:
北京天坛、颐和园、故宫;上海外滩、豫园;广东岭南建筑群;福建土楼;浙江西湖、千岛湖;江苏虎丘、拙政园;湖南岳阳楼、张家界风景区。
2. 香港:
中西区、铜锣湾、半山区、太平山顶、海洋公园、迪士尼乐园。
3. 澳门:
妈阁庙、大三巴牌坊、澳门塔、新马路、葡京赌场。
4. 台湾:
故宫博物院、中正纪念堂、阳明山国家公园、台北101大楼、九份、阿里山。
5. 日本:
东京银座、浅草寺、京都清水寺、大阪城、福冈博物馆。
6. 韩国:
首尔景福宫、昌德宫、韩国民俗村、济州岛蛇岛、釜山海云台。
7. 新加坡:
圣淘沙岛、滨海湾金沙、乌节路、牛车水、植物园。
8. 马来西亚:
吉隆坡双峰塔、槟城老城区、马六甲古城、沙巴顶端。
9. 泰国:
曼谷大皇宫、沙美岛、普吉岛。
10. 越南:
河内水上市场、下龙湾、岘港皇城。
中国近现代建筑
• 新中国十大建筑,建国十周年献礼
• 北京革命军事博物馆
• 民族文化宫
• 80年代
– 1978年,提出“四个现代化” – “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
• 90年代,商品化,国际化,多元化
• 北京长城饭店,第一个玻璃幕墙建筑
• 北京图书馆,1987
• 北京香山饭店,1982
• 1989菊儿胡同
• 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尝试,“中西合璧” 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尝试, 中西合璧”
北京· 西什库教堂· 北京 西什库教堂 1703
上海·1924 上海
上海· 上海 1923
上海· 上海 汇丰银行 ·1923
天津· 天津 劝业场 ·1928
武汉· 武汉 江汉关大楼 ·1924
青岛· 青岛 老火车站 ·1904
北京· 北京 燕京大学 ·1921-1926 -
• 20c30年代,向现代建筑过渡,表现为留洋 归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探索
• 上海国际饭店1934 • 上海百老汇大厦1930-34
• 19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竣工,南京中山陵
• 1931年,广州中山纪念馆
• 20c30年代,南京政府外交部大楼
(3)中国近现代建筑
• • • • •
清末民初 20c30-40年代 新中国十大建筑 80,90年代 中国新十大建筑
清末民初
• 伴随近代城市的诞生,西方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建 伴随近代城市的诞生, 筑在中国的克隆、 筑在中国的克隆、传播和变异
– 西方人则直接将本国的建筑风格植入租界和其势力范 围 – 中国的设计者多以西方建筑造型为时髦,争相模仿 中国的设计者多以西方建筑造型为时髦,
• 1995上海博物馆新馆
1998上海大剧院 1998上海大剧院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建筑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建筑风格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而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因此,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了解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要特点包括:一、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占,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风格,特别是欧洲建筑风格。
这种西方建筑风格包括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些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中国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呈现出了与传统建筑极为不同的特点。
二、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融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从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继续了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新的建筑形式呈现出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这种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有所体现,而且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上也有很多的发展。
三、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而且也对建筑文化和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时期既承载了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历史痕迹,又反映出了社会发展的新风貌。
因此,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也需要了解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了解,可以认识到中国近代建筑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是一个充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历史,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一个反映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因此,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建筑传统和艺术精髓。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
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中国的近代建筑的作文范文
中国的近代建筑的作文范文中国的近代建筑近代建筑是一个国家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
中国的近代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还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近代建筑为例,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和意义。
首先,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颐和园是清朝皇家园林,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风格独特。
整个园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富丽堂皇的长廊、山水和宫殿建筑群,二是秀丽的后湖。
颐和园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西方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和折衷精神。
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象征。
其次,上海的外滩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性地标。
外滩位于黄浦江畔,集中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形成了著名的“万国建筑博览群”。
这些建筑包括西式的洋房、巴洛克风格的银行大楼以及现代主义的高层建筑。
外滩展现了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开放包容的精神,也见证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
此外,广东的陈家塘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典型代表。
陈家塘村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保存了大量的民居建筑。
这些民居建筑采用了传统建筑风格,如歇山顶、斗拱、雕花等,同时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
整个村落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景象,不仅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也反映了广东地区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历史。
总的来说,中国的近代建筑在设计风格上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这些建筑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们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记录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近代建筑,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在当代社会中寻找到文化自信与创新发展的方向。
中国的近代建筑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建筑的保护和研究,让它们继续为我们传递历史的信息和文化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在建设新的建筑时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要追求创新和发展。
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的近代建筑将继续为我们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同时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简述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建筑的延续
近代中国的建筑发展,始于清朝末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而建筑领域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
清朝末年,中国传统建筑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建筑大多采用木质结构,有着精美的装饰和雕刻。
在这个时期,一些富有的家庭和朝廷官员开始建造规模更大、更华丽的建筑,比如颐和园、故宫等。
二、西式建筑的影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西方文化也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西式建筑开始在中国出现,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有着简洁明了的线条和几何形状。
在这个时期,一些中国建筑师开始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他们开始将西式建筑的特点融入到中国传统建筑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建筑风格,比如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
三、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
20 世纪中叶,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现代建筑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崛起。
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是简洁、实用、经济,不再过分追求装饰和华丽。
在这个时期,许多建筑师开始尝试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建筑,比如北京的“十大建筑”、上海的“四大建筑”等。
四、近代中国建筑的代表性建筑
近代中国建筑有许多代表性建筑,比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天
坛等,这些建筑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貌。
此外,西式建筑也对近代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广州的白云楼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建筑到西式建筑的影响,再到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建筑是从近代以后建筑界发生的一个新的革命性的发展阶段,它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与当代社会文化背景无缝衔接,以及中国与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痕迹。
如今,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传承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精髓继续流传发展,将“简约、雅致、大气、和谐”这一传统文化取向,融入在现代建筑中,使我们现代的建筑更加抽象、更加高雅、更加现代。
2、注重建筑技术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所注重的是建筑技术的提升,例如有关现代建筑材料、结构设计、给排水技术、建筑环境调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3、注重实用性与节能性。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注重实用性,从普通住宅到大型公共建筑,都需要满足实用性的要求,节能性也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从建筑材料到设计细节,都需要进行把控和设计。
4、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也充分考虑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从一些现代公共建筑中,可以看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这可以激发建筑师和设计师的灵感,提高中国建筑设计水平,也有助于推动和改善国内建筑发展。
总之,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它包括传统
建筑文化的传承发展,建筑技术的发展,实用性及节能性,以及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都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特征。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篇 中国近代建筑(公元1911~1949年)第一章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 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社会状态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国建筑——近代建筑时期。
第二节 发展分期1、传入期(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2、形成期(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末)3、繁盛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末)4、夭折期(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末)第二章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第一节 概述一、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城市的特点(1)中国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
(2)绝大部分城市是地主封建统治者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
(3)城市大部分是消费性的。
(4)城市的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城市的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
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由于社会所发生的剧烈变动,而产生急剧的变化。
中国城市的变化开始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
其结果:香港被强行割让给英国侵略者;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被强行开放为通商口岸:上海、广州被划定“租界”。
继后,从沿海到内地,约70多座城市被强迫开辟为殖民地式或半殖民地式的商埠城市。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家已在各通商口岸建立近代工商业企业。
6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曾一度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7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近代企业也开始产生。
由于工矿、商业、交通事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先后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
此外,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动,又促使原来的封建旧城市逐渐地发生变化,旧的城区衰落了,新的城区在成长。
第二节 近代城市发展的两大类型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1、第一类: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属于这类城市的有:A、 帝国主义国家侵占的城市。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是指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内产生的建筑作品。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变革,建筑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出现了多种风格和特点的建筑形态。
一、思潮与建筑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与思潮息息相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涌现了一系列新思潮,其中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等。
这些思潮的影响下,近代建筑开始注重西方技术和理念的引进,建筑师开始采用新的建筑风格和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
二、建筑风格中国近代建筑的风格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民族风格、西方风格和现代主义风格。
1. 民族风格在面对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时,中国建筑师开始回归传统,在建筑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例如,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群,它们的设计和布局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如紫禁城、天坛等。
2. 西方风格西方建筑风格也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
建筑师开始学习欧洲的建筑理论和技术,将西方建筑风格引入到中国,形成了一系列充满西方特色的建筑作品。
如上海外滩的沿江建筑群,其建筑风格明显受到了欧洲的影响,如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等。
3. 现代主义风格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的建筑逐渐开始追求现代主义的风格。
这种风格追求简洁、实用和功能性,破除传统的建筑形式和装饰,注重建筑的科技性和流线型。
例如,毛泽东纪念堂和天津意式风情区的建筑,它们体现了现代主义风格的特点。
三、代表作品中国近代建筑有许多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建筑特点。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代表作品:1. 圆明园圆明园位于北京,是一处规模宏大、建筑风格多样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欧洲和中国传统的元素,是中国近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2. 上海外滩上海外滩是一条位于黄浦江畔的著名滨江大道,沿路建筑具有独特的西方建筑风格,代表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近现代建筑赏析
1. 汇丰大楼
汇丰号称“从苏伊士运 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 究的建筑”, 建筑面积 23415平方米, 是远东最 大的银行建筑, 也是世 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 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 行大楼。至今依然被公 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 漂亮的建筑。
汇丰大楼是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1921年 开工, 1923年建成, 主立面成横5段, 竖3段 的格式, 2-4层中部为艾奥尼克立柱, 圆形穹 顶为铜框架结构。
表现了从折衷主义向现代式建筑过渡的特
点
4. 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 大的政治家、伟大的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 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 念建筑群。中山陵面 积共8万余平方米, 主 要建筑有牌坊、墓道、 陵门、石阶、碑亭、 祭堂和墓室等, 排列 在一条中轴线上, 体 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 风格。
当时, 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 墓设计方案。结果, 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 “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 从空中往下看, 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 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 半月 形广场是钟顶圆弧, 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 顶, 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8. 香山饭店
贝聿铭说: “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 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 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从香山饭 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香山饭店结合地形采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 式的建筑, 将体积约15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切成 许多小块, 以达到“不与香山争高低” 的目的, 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 室内室外都和 谐高雅。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 建筑产生了韵律。
3. 沙逊大厦
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 是英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 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40 万元, 在上海外滩20号(南京 路口)兴建的一幢10层大楼 (局部13层), 总高77米, 是 外滩最高的建筑物, 建筑面积 36317平方米, 由芝加哥学派 哥特式设计风格的建筑师设 计, 以一个海拔77米的绿色铜 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外墙 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 由旋转 厅门而入, 大堂地面用乳白色 意大利大理石铺成, 顶端古铜 镂花吊灯, 豪华典雅, 有“远 东第一楼
中国近代的建筑类型
中国近代的建筑类型近代中国的建筑类型丰富多样,融合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与西方的建筑技术,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介绍几种典型的中国近代建筑类型。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典型类型,也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是由四个房屋围合而成的中空结构,形成一个四方形的庭院。
四合院在近代中国的建筑中,常常作为民居或者公共建筑的选用,如胡佛大学的大楼就是采用四合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2. 洋楼洋楼是近代中国建筑中的一种典型类型,也是中国现代化建筑的代表之一。
洋楼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元素,外观上常常采用西方的建筑风格,内部则保留中国传统的布局和装饰。
洋楼的设计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的实现,使得建筑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又具有现代化的功能需求。
3. 别墅近代中国的别墅建筑在设计上更加注重私密性和豪华性,常常是具有庭院和花园的独立住宅。
别墅的设计风格多样,既有西方的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也有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如琉璃瓦、雕梁画栋等。
别墅的建筑面积通常较大,内部空间布局合理,注重舒适性和功能性。
4. 高层建筑近代中国的高层建筑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体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高层建筑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上注重简洁、大气的设计风格。
高层建筑的设计还要考虑到自然环境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如风景观、交通便利等。
5. 商业建筑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建筑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商业建筑包括购物中心、商场、写字楼等,它们通常具有大面积的营业空间和多功能的设计,以满足人们购物、办公等需求。
商业建筑的设计注重商业性和宣传性,外观上常常采用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如玻璃幕墙、霓虹灯等。
近代中国的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建筑类型不仅展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体现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近代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中国近现代建筑美学的特征
中国近现代建筑美学的特征一、建筑风格:1.建筑风格多样: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包括中西合璧的中式建筑和引进外来建筑风格的西式建筑。
中式建筑延续了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如传统的木结构、拱券和抬梁等,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
西式建筑则受到了欧洲建筑风格的影响,如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现代主义等。
2.兼容并蓄:近现代中国建筑风格不仅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还吸取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建筑特点,如日本和印度的建筑风格。
通过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的建筑元素,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呈现出多样的面貌。
二、建筑结构:1.简洁而稳重:中国近现代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简洁和稳重,以达到功能和美学的统一、建筑结构采用了现代工业化的方法和技术,如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以提供更好的力学性能和空间利用效率。
2.强调平衡和对称:中国近现代建筑在结构布局上注重平衡和对称。
借鉴了传统建筑的对称美学,追求建筑整体的平衡感,使建筑外貌更加和谐统一三、建筑装饰:1.借鉴传统造型:中国近现代建筑装饰往往从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中取材,如琉璃、瓷砖和彩绘等。
这些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得到重新诠释和运用,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展现了现代建筑的创新和个性。
2.强调细节雕琢:中国近现代建筑注重细节的处理,通过雕琢和装饰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细致的装饰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设计使建筑更加精致而美观。
总结起来,中国近现代建筑美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等方面。
它既继承了传统建筑的文化积淀,又吸收了西方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建筑元素,形成了多样的建筑风格。
在建筑结构上注重简洁和稳重,并强调平衡和对称。
在建筑装饰上借鉴传统造型,并强调细节的雕琢。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近现代建筑在功能和美学上都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中国近代建筑设计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下述三类。
一、居住建筑
近代中国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采 取传统的住宅形式。新的居住建筑类型主要集中在通都大邑的部分 地区。这种新的住宅有独户型、联户型和多户型等基本形态。 独户型住宅。1900年前后出现了独院式高级住宅。这些住宅基 本上是当时西方流行的高级住宅的翻版,一般都处在城市的环境优 越地段。房舍宽敞,有大片绿地,建筑多为一、二层楼的砖(石) 木结构;内设客厅、卧室、餐厅、卫生间、书房、弹子房等,设备 考究,装饰豪华,外观大多为法、英、德等国的府邸形式,居住者 主要是外国官员和资本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上层人物也开始仿 建。从近代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建造的“濠南别业”,可以看出这类 中国业主的独院式高级住宅的特点:建筑形式和技术设备大多采取 西方做法,而平面布置、装修、庭园绿化等方面则保存着中国传统 特色。 20年代以后,独户型住宅形态逐渐从豪华型独院式高级住宅转 向舒适型花园住宅,建造数量增多,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了成 片的花园住宅区。联户型、多户型住宅 包括里弄住宅、居住大院 和高层公寓三类,大都是由房地产商投资统一建造,再分户出租或 出售。
上海沙逊大厦
建筑风格
中国近代建筑的风格面貌相当庞杂。这个时期,既有旧建筑体系, 又有新建筑体系;既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又有西方各种风格的建 筑。于是,中与西,新与旧,民族化与近代化,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交 织情况。旧建筑体系数量上占据优势,除了局部的改进外,整体风格 缺少新的变化。中国近代建筑的风格发展,主要反映在新体系建筑中, 由新体系建筑的外来形式和民族形式两条演变途径构成中国近代建筑 风格的发展主流。 近代外来形式的建筑风格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 家的建筑风格经历了由古典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通过折衷主义建 筑、新艺术运动向现代主义建筑的转化过程,这些不断变化的建筑风 格都曾先后地或交错地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反映出来。在某一个帝国主 义国家独占租借地的城市,如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建筑风格较为 单一;在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占领租借地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汉 口等,则出现建筑风格纷然杂陈的局面。从建筑风格的演变来看,近代 中国首先传播的外来形式是西方各国的古典式和“殖民式”。19世纪 下半叶建造的外国使领馆、洋行、银行、饭店、俱乐部以及20世纪初 外国建筑师为清末新政活动设计的总理衙门、大理院、参谋本部、咨 议局等都属这一类。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近代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交融与碰撞,是一段充满变革与创新的历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建筑史,包括建筑风格的转变、建筑技术的革新以及建筑的社会背景。
一、建筑风格的转变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转变主要源于西方现代建筑的传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被引入中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洋楼建筑,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标志,体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洋楼建筑有着西方建筑的特点,比如欧式立面、拱券和带有西式装饰的建筑细部。
同时,传统中式建筑的某些元素也被保留下来,例如屋顶的琉璃瓦和悬山顶。
而在20世纪中叶,中国建筑风格又出现了一次转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探索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建筑风格。
这就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兴起。
中国现代建筑以功能性强、拥有独特形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特点。
建筑师们开始倡导“人民大众的建筑”,追求简约、实用与美的统一。
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转变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建筑技术的革新近代建筑技术的革新对中国建筑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引入下,中国的建筑技术经历了一次飞跃。
在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基础上,引入了钢铁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种技术的改变使得建筑能够更高、更宽、更大规模。
同时,电梯、自动门、中央空调等现代科技设施也逐渐应用于建筑中。
这些技术的革新使得建筑更加舒适、便利和安全。
此外,建筑材料的革新也是建筑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
在传统建筑中,砖、石和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
例如玻璃、铝合金、玻璃钢等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变得更加透明和轻盈。
同时,受到环境保护意识的影响,建筑材料也开始注重可持续性和绿色环保。
三、建筑的社会背景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和变化离不开社会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中国近现代建筑
北京·西什库教堂·1703
上海·1924 上海·1923
上海·汇丰银行 ·1923
天津·劝业场 ·1928
武汉·江汉关大楼 ·1924
青岛·老火车站 ·1904
北京·燕京大学 ·1921-1926
• 20c30年代,向现代建筑过渡,表现为留洋 归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探索
(3)中国近现代建筑
• 清末民初 • 20c30-40年代 • 新中国十大建筑 • 80,90年代 • 中国新十大建筑
清末民初
• 伴随近代城市的诞生,西方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建 筑在中国的克隆、传播和变异
– 西方人则直接将本国的建筑风格植入租界和其势力范 围
– 中国的设计者多以西方建筑造型为时髦,争相模仿
• 上海国际饭店1934 • 上海百老汇大厦1930-34
• 1929年竣工,南京中山陵
• 1931年,广州中山纪念馆
• 20c30年代,南京政府外交部大楼
• 新中国十大建筑,建国十周年献礼
• 北京革命军 1978年,提出“四个现代化” – “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
• 90年代,商品化,国际化,多元化
• 北京长城饭店,第一个玻璃幕墙建筑
• 北京图书馆,1987
• 北京香山饭店,1982
• 1989菊儿胡同
• 1995上海博物馆新馆
1998上海大剧院
• 1997北京新东安市场
• 新十大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与分期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与分期一、本文概述《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与分期》一文旨在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揭示其演变的主线,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期。
中国近代建筑,作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既承载了传统建筑的精髓,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中国近代建筑的演变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框架。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环境。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现代化的推进,中国近代建筑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风格的交融、碰撞,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
同时,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政治运动的影响也在建筑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的研究将围绕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展开,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西方建筑风格的引入与本土化、以及建筑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这些核心问题的深入探讨,我们将揭示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
本文还将对中国近代建筑进行分期研究。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风格、技术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将划分出中国近代建筑的若干阶段,并阐述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与分期的系统研究,揭示其历史演变的规律和特点,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主线可以概括为“中西交融,传统与现代并存”。
这一主线贯穿了整个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又反映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与渗透。
一方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近代得到了持续的传承与发展。
在材料使用、构造技术、空间布局等方面,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得以保留并进一步发展。
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技术的进步,传统建筑在形式和功能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审美观念。
中国近代建筑有什么特点
中国近代建筑有什么特点
首先,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在近代,中国面对外来文
化的冲击,建筑风格开始多元化。
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风格相
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西融合”的风格。
例如,北京的中山公园、
上海的外滩等建筑是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既保留了传统的中国风格,又
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
其次,中国近代建筑注重功能性。
中国在近代进行了一系列的与现代
化建设,建筑的功能性成为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
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
要求有更多的商业建筑,例如银行、酒店、商场等,这些建筑在设计上追
求效率、舒适和现代化。
同时,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也促进了工厂、码头、
铁路及汽车站等建筑的兴建,这些建筑注重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和交通流动
的便利。
此外,中国近现代建筑在灾害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特点。
例如,受
到地震、战争等灾害的困扰,近代中国的建筑风格更加注重安全和抗震性,使用了更加牢固、耐久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是多样化、注重功能性和时代特征的
体现。
这些特点是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变迁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
和发展需求。
通过研究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近代
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的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
大量的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近代以来,中国建筑在技术、设计和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建筑师们开始研究引进外国建筑理念,从而演变出了许多特别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中国近代建筑的技术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制作建筑框架结构,还开始广泛地应用电力,大大推动了建筑的发展。
同时,设计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建筑师不仅把注意力放在建筑物的外观,还重视人们的实际需求,把审美融入建筑的功能。
例如,风格多样的建筑,如国际式、古典式、中式建筑等,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得以发展。
另外,中国近代建筑的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功能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风格,到如今更加多样化的建筑风格。
其中,国际式、古典式、中式和混合式等各类建筑风格在中国的近代建筑发展史中都有所体现。
总的来说,近代以来,中国建筑领域在技术、设计和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近代建筑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 1 -。
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
停滞期
从1937年到1949年,中国陷入了持续12年之久 的战争状态,建筑业极为萧条。这是近代中国建筑活 动的一段停滞期。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建筑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大规模、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推动了建
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大大丰富了。
中国近代建筑
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的新 建筑体系已经形成。从1927年到1937 年的10年间,达到了近代建筑活动的
繁盛期。
在通商口岸,一些租界和外国人居留地形成了新城区。这些 殖民输入的建筑以及散布于城乡各地的教会建筑是本时期新建筑活 动的主要构成。他们大体上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外观多为 “殖民地式”或欧洲古典式的风貌。
代建筑技术接踵在中国出现,产生了中国近代的 新建筑体系,形成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
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及其相互渗透、 融合的状态。
中国近代建筑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进西方近代 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企业、宪政变革和城市生活 的普遍需求。从而推进了各类建筑的转型速度。
早期赴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继在20 年代初回国,并开设了最早的几家中国人的建筑 事物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
筑业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1953年,在全盘学习苏联的热潮中,建筑界 接受了苏联当时的建筑创作理论,把“民族的形 式,社会主义的内容”提到建筑创作方向的高度来 贯彻,从而掀起了创造民族形式的热潮。
北京电报大楼
复古主义
这些建筑基本上沿袭着20~30年代的古典式手 法,以局部应用大屋顶为主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科学为基础的建筑学著作;
5. 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实现了近代化。
4· 衰落期(1937年——1949年)
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建筑活动基本停 止。在日伪控制区有些临时性工程,采用了欧洲现代主义
建筑(特别是柯布西耶)
三·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 1· 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并存。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本质上有代表封建 关系的传统建筑,和殖民地性质的西式建筑两类。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
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1.关于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
2.关于近代建筑的生产关系--建筑系统的现代化过程
3.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4.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5.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
仅就中国建筑近代化过程的宏观而言,三个重要时期:
被中国社会接受而推行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以及相应的对 中国建筑造型母题的使用; 以南京中山陵设计为例的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 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及其对中国风 格新建筑创作的推动。
中国营造学社
-- 近代中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事实上它不 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还主导了对于中国 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
④新兴的中国资本主义商业城市,如南通、无锡、 石家 庄、蚌埠(津浦铁路与淮河交汇,有小渔村迅速发展 起来); ⑤政治文化中心,如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3· 从建筑风格、思潮看,“共时”的特点,远超出 “历 时”的特征。 · 随着西风东渐,西方2千多年经历的各种建筑式样、风 格,以及正在发生的新建筑,几乎同时传入中国,如 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 古典主义、巴洛克、折衷式等。 · 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也因为西化洋化,出现了诸多变 体;
“梁思成所代表的营造学社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和写作,是 以官式建筑为对象,在史论上受到了西方近代建筑的结构
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认识对反思当时甚至当前的中
国建筑研究有很大启发。” -- (台湾)汉宝德、夏铸九
☆
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新建筑类型的出现和新技术的应用作为中国建筑近代化的 重要特征。
--五、六十年代的建筑类型研究注意较多的是与近代社会、 经济、文化联系较大的新的功能类型,如:工业、文化娱乐、 宗教、商业,和居住建筑等。
中国近代地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地域的角度打破了统 一而匀质的“中国建筑”的假设。
☆
近代建筑教育
近代教育1923年,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设立建筑科,开启
了中国的建筑教育。
早期欧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继于20年代初回
国,并开设了最早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务所,诞生了中国 建筑师队伍。 -- 专业的内涵与职业运作方式的彻底变化; -- 与自由建筑师的出现相关的一个重要课题便是建筑 教育。
30年代红军建筑
赣闽中央苏区建筑
中山陵
《条例》对陵墓的建筑风格、材料、功能等都作出了规定: 陵墓应体现“特殊与纪念之性质”。 祭堂建筑“须采用中国古式”,“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格亦可”。 墓室建筑“在中国古式虽无前例,惟苟采用西式,不可与祭堂建筑太相 悬殊”。 陵墓应便于游人参观并方便举行纪念活动。墓地须有登临石阶和墓道大 路以利交通,祭堂前须有“可立五万人之空地”以举行仪式。安放灵榇 的墓室要设在祭堂之内、通向墓室的墓门要能灵活开关以供入内瞻仰。 建筑材料要求“均用坚固石料与钢筋三合土,不可用砖木之类”,以图 建筑永久保存。 陵墓应简朴庄严,不求奢侈华贵。 对应征图案将评设首奖、二奖、三奖各一,并对奖金有具体规定。
-- 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时期
--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清末的新政时期到南京政府成立之前的民国初期 成立之后的国民政府时期 -- 20世纪30年代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
1·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时期----萌芽期(1840年—19世 纪末)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国门,从1842年开放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港口岸开埠,到 1894年甲午战争前,全国开放商埠达到34处。 外国人在中国租地建教堂、领事馆、银行、医院、学校 等,多以西方结构、材料、技术 ,这些建筑施工精良, 其风格涵盖了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哥特建筑 等几乎全部西方建筑,被国人冠以“洋房”。
4、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首都计划和上海中心区域规划,
展开了一批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和居住建筑等活动。促使中 国建筑师集中地进行了一批传统复兴式的建筑设计探索。
东北沦陷后,日战区内进行了城市规划,建筑活动频繁。 5、建筑留学生回国,建筑事务所增多,形成了建筑创作、
建筑教育、建筑学术活动等活跃局面。
目前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至1937年间)的建筑问题 注意较多,但对其他时期的探讨还欠系统。 新政时期的建筑成就: 1、对以北京城为代表的传统城市市政设施的近代化改造; 2. 建造了大量不同功能和造型类型的近代建筑; 3. 通过全面学习日本,从日本引进了建筑的名词、近代建筑
科学和许多建筑人才;
• 建筑机构
• • • 中国建筑师学会(1927年) 上海市建筑协会(1931年) 中国营造学社(1930年)
☆ 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与古代建筑史不同,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一部有“点。 建筑家生活经历、他们同时代中外建筑师的实践和当时 西方流行的建筑思潮研究。
中国是一农业为主的大国,在乡村广袤地区,传统建 筑得到延续;
2· 近代化发展不平衡,途径多样化。
· 中国近代化过程,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扩展 · 中国近代城市的多样化:
①殖民地式,如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等城市;
②以租界区为中心的城市,如青岛、哈尔滨、旅顺与大 连、上海、厦门;
③传统建筑与租界区并存,如广州、福州;
--揭示近代中国在建筑的科学和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第一节 居住建筑
近代中国的居住建筑,可粗分为三大类别: 一是传统住宅的延续发展,在广大的农村、集镇、偏僻县城,
少数民族聚居的城乡和一部分大中城市的旧城区中,仍然继 续这旧的传统民居的建筑方式;
二是从西方国家传入和引进的新住宅类型,主要分布在大中
中国近代建筑
1840—1949
☆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 中国建筑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曾不断地吸收外来 文化的影响。 如:15世纪多中心的世界格局(商贸作为联系纽带) 汉魏六朝受佛教影响 唐朝受西域影响 元朝时受欧洲影响等
十九世纪后,清王朝的日趋衰落和欧美各国因工业革
命而迅猛的发展。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 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 程,也以此为开端--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 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 --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
建筑教育与机构
• 我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建筑系于1927年在东南大学诞 生,它的前身是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设建筑科。 • 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在1923年设建筑科,学制3年,主 要课程有建筑意匠、建筑结构、中西营造法、测量学、 建筑力学、中外建筑史和美术等。 • 1927年6月,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转至南京,在 东南大学新创建筑系。 • 东南大学后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又改名为中央大学。
☆
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学校教育替代师徒关系成为传承专业知识的主要方式,
因此,知识的来源所反映的外来影响以及学校教学体系所 体现的人才知识结构无疑有助于理解中国建筑的近代化过 程和特点。
-- 学院派 影响在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中所占的主导地 位
知识的来源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 近代中国建筑教育中办学及其建筑教育思想; -- 近代学艺于在华洋行的中国建筑师; -- 近代建筑留学等。
城市生活需要,有独户、联户型住宅、多层公寓、高层公寓 等; 三是由传统住宅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接受外来建筑影响 而糅合、演进的新住宅类型,如里弄、竹筒屋等
外来移植的住宅
外来移植的住宅主要是通过外国移民输入和建筑师引进的国
外各类住宅形式,早期多为独户型和联户型。 独户型住宅有高标准和普通标准两类。
此间,清王朝修建了
颐和园等最后一批皇 室建筑。
中国开始出现受西方
影响的洋式建筑,其中 以西方的巴罗克和殖民
地式,影响最盛。
大水法遗迹
大水法
2· 1902年到清末的新政时期---初始期(19世纪末——20世纪 初)
戊戌变法(1898年)后,中国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西方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中国式建筑,以后被冠 以中国固有形式建筑.如美国圣工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所建 的怀施堂(1894)、格致楼(1898)、思颜堂(1903)等。 美国建筑师墨菲(H·K·Murphy)规划的长沙雅礼大学、 金陵大学、燕京大学校园,影响最大。
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轴线
总体规划——轴线
轴线起点 博爱坊
陵门
碑亭
细部
檐口
券洞
陵堂
陵堂
中山陵音乐台
浦东发展银行
上海国际饭店
1927年到1937年,近代建筑达到了繁盛局面主要体现在: 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结束了军阀混战局面,取得
了相对稳定的发展10年。 2、军阀、买办、地主等在租界投资商业活动,经营房地产, 修建私人住宅,建筑活动在租界区急速发展。 3、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国内建筑市场带来机遇。
--近代建筑师 中国
吕彦直
刘敦桢
梁思成
童寯
杨廷宝
中国近代建筑根据创作主体的不同可分为:
--近代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
--近代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