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单核细胞M 0.03 ~0.08 (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血液一般检查: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淋巴细胞 L 0.20-0.40(20%-40%)单核细胞 M 0.03-0.08(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正常参考值]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1、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血常规检查意义
血常规检查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项目,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以及预防疾病的发生。
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等多个指标。
以下是血常规检查中各项指标的意义及其参考范围。
1. 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负责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
血红蛋白浓度的测量可以评估贫血的程度。
正常成人男性的参考范围为130-175 g/L,女性为120-155 g/L。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体内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人男性的参考范围为4.5-5.5 × 10^12/L,女性为4.0-5.0 × 10^12/L。
3.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身体抵抗感染。
白细胞计数可以评估体内炎症或感染的程度。
正常成人的参考范围为4.0-10.0 × 10^9/L。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凝结的关键因素,维持正常的止血功能。
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体内出血或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
正常成人的参考范围为150-400 × 10^9/L。
5. 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比例,可以反映体内红细胞的总量。
正常成人男性的参考范围为0.40-0.54,女性为0.37-0.47。
除了上述常规指标,血常规检查还可以包括其他指标,如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多种疾病,如贫血、感染、炎症、白血病等。
例如,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计数常常低于正常范围;感染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可能异常增高或减少。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单核细胞M 0.03 ~0.08 (3%-8%)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白细胞主要反映有无感染,当然作用很多,这是主要作用. 红细胞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贫血. 血小板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 以上是常用的作用.又较口腔温度低℃~℃。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
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
若高烧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
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严格来说,是没有细菌性感冒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
病毒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一般不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如果感冒引发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可能就是你说的细菌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就会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这是典型状态,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在参考范围),这就是血常规的主要区别。
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一般没有太大区别。
细菌性感冒发病急,持续时间短伴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血液分析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液分析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血液分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为医生提供大量有关患者健康状况的信息。
血液分析中的各项指标反映了人体内部的代谢状态、免疫功能、细胞数量和功能等方面,对诊断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血液分析中常见的几项指标,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是衡量机体供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常见于贫血、骨髓抑制、失血等病症。
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则可提示机体存在着慢性缺氧或肾脏疾病等问题。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的异常表现可能是贫血、高原适应、心脏病等疾病的指示标志。
2.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参数。
白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预示着机体存在炎症、感染或免疫系统异常等情况。
而白细胞计数的减少则可能暗示机体存在着免疫功能低下、骨髓抑制或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等问题。
通过监测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直观地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状况,提前预防和诊断疾病。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反映了血液的凝血功能。
高血小板计数可能表明机体存在感染、炎症、出血或骨髓疾病等情况。
低血小板计数则暗示着机体易于出血,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原因引起的。
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处理凝血功能紊乱相关的疾病。
4. 血糖水平(Glu)血糖水平是评估机体糖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
高血糖水平通常是糖尿病的表现,而低血糖水平则可能是由胰岛素瘤等疾病引起的。
控制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通过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
5. 血脂水平(TC、TG、HDL-C、LDL-C)血脂水平是评估机体脂代谢状态和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
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的异常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密切相关。
血液分析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十四、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同RBC一样,它也是反映PLT大
小不等的客观指标。
十五、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各种疾病PLT与MPV的临床意义如 下:1、PLT总数低而MPV值高: 骨髓自身功能是正常的,PLT低主 要是外周血中的PLT数减少(各种 原因引起)。2、 PLT总数高而 MPV值正常:骨髓功能有问题,考 虑骨髓增生性疾病。3、 PLT总数 和MPV值均下降:主要见于AIDS (艾滋病)、再障、骨髓纤维化、 化疗等骨髓受抑制的疾病。
4、 PLT总数和MPV值均升高:一 般是急性大出血、内出血等应激 性升高。5、 PLT总数正常而MPV 值均升高:慢性白血病、地贫。 另外MPV可用于观察病情变化:白 血病化疗时MPV上升是骨髓功能恢 复的第一征兆;局部炎症时MPV正 常而败血症时MPV;在感染时如果 说MPV持续低说明感染未能得到控 制,如果MPV随PLT数持续下降则 为骨髓衰竭的征兆。
五、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和嗜酸 性粒细胞百分比(EO%):这两个指标也 是嗜酸性粒细胞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两者临床意义差不多,同样嗜酸性粒细胞 绝对值是以每升多少个来表示所以它比嗜 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更有意义,一般来说嗜 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过敏性疾病、寄 生虫病、猩红热(一般急性传染病时嗜酸 性粒细胞均减少唯独猩红热增高)、慢粒 及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嗜酸性粒细胞减 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及应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十八、红细胞体积直方图的临床意义:与 WBC不同,某些贫血RBC体积直方图有其 特点,根据图形变化结合其它参数进行分 析对贫血类型的鉴别诊断很有价值。分析 时要注意观察图形的位置、峰底的宽度、 峰顶的形状及有无双峰现象。1、缺铁性贫 血的直方图:其特点是波峰左移,峰底变 宽,显示小细胞不均一性。2、轻型B-地贫 的直方图:图形表现为小峰左移,峰底变 窄,典型的小细胞均一性贫血。3、铁粒幼 细胞性贫血的直方图的特点是出现“双 峰”。4、巨幼贫的特征是波峰右移,峰底 增宽,显示出大细胞不均一性。
血常规检查意义
血常规检查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以及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查的意义及其相关指标。
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负责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
血常规检查中的Hb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贫血程度,如贫血则说明红细胞中的Hb含量减少,可能与缺铁、营养不良、出血等因素有关。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血常规检查中的RBC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红细胞数量,偏高可能与脱水、肺疾病、肾脏疾病等因素有关,偏低可能与贫血、出血、骨髓问题等因素有关。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血液凝结过程。
血常规检查中的PLT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偏高可能与炎症、感染、骨髓问题等因素有关,偏低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问题、药物反应等因素有关。
4.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血液中的免疫细胞,主要负责抵抗感染和炎症。
血常规检查中的WBC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偏高可能与感染、炎症、应激等因素有关,偏低可能与骨髓问题、免疫缺陷等因素有关。
5. 血液分类:血常规检查还可以通过观察血涂片来判断血液中不同细胞类型的比例和形态,如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分类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白血病等疾病。
6. 其他指标:血常规检查还可以包括血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血液信息,帮助医生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总结起来,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以及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血常规检查的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血常规检查项目表
血常规检查项目表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常规检查之一,用于评估人体内部环境的健康情况。
血常规检查项目表包括了多项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判断人体内部的状况,以及是否患有某些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查项目表中各项指标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10×10^9/L。
白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它们可以识别并消灭病原体和异常细胞,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如果白细胞计数过高,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过敏等因素引起的,如果白细胞计数过低,可能是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引起的。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4.0-5.5×10^12/L。
红细胞是人体的氧运输细胞,它们可以将肺部吸入的氧气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果红细胞计数过高,可能是由于缺氧、肺部疾病、肾脏疾病等因素引起的,如果红细胞计数过低,可能是由于贫血、失血、骨髓疾病等因素引起的。
3. 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为120-160g/L。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它可以结合氧气,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如果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可能是由于缺氧、肺部疾病、肾脏疾病等因素引起的,如果血红蛋白浓度过低,可能是由于贫血、失血、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的。
4. 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大小。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平均体积范围为80-100fL。
红细胞平均体积可以反映红细胞的成熟程度和功能状态。
如果红细胞平均体积过高,可能是由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等因素引起的,如果红细胞平均体积过低,可能是由于地中海贫血、遗传性锈蚀细胞贫血等因素引起的。
5.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分析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分析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实验室检查指标,通过检测血液成分和数量,可以提供许多有关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酸碱度和红细胞形态等指标的测定,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和病情进展情况,对于疾病的诊断、监测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血红蛋白测定是衡量人体贫血程度和贫血原因的重要指标。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组织。
当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时,可能意味着贫血的存在。
贫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通过血红蛋白测定,医生可以确定贫血的类型和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
例如,如果血红蛋白浓度低且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能提示患者可能患有缺铁性贫血,需进一步测定血清铁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等指标予以确诊。
其次,红细胞计数是评估全血细胞数量和血液稠度的重要指标。
红细胞计数用于评估贫血类型、骨髓造血功能,以及评估炎症和感染的程度。
例如,红细胞计数异常低下可能表明患者患有贫血,如果伴随着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能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异常,需要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
另外,红细胞计数还可以用于评估病情的变化。
例如,对于正在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来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用来监测疗效和判断药物对造血系统的抑制程度。
此外,白细胞计数是评估身体免疫功能和感染程度的指标。
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等不同种类,每种细胞对应不同的免疫功能。
当白细胞计数异常高或异常低时,可能提示感染、炎症、过敏反应或骨髓问题的存在。
例如,白细胞计数升高伴有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能表示患者正在发生感染。
相反,白细胞计数下降可能暗示免疫功能低下或骨髓抑制。
因此,通过分析白细胞计数及不同种类细胞比例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类型、感染程度,以及评估免疫功能。
血常规检查意义
血常规检查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用于评估人体血液的健康状况。
通过血常规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血细胞数量、形态、功能以及某些疾病的存在与否。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查的意义及其相关指标。
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
通过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判断贫血的存在与程度。
贫血可能是由于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等营养不足,或者是由于失血、溶血或骨髓功能障碍引起的。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成分,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
红细胞计数过高可能是由于缺氧、心脏病、肺疾病或肾脏问题等引起的。
而红细胞计数过低可能是由于贫血、骨髓问题或出血引起的。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的状况。
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是由于炎症、感染或骨髓问题引起的。
而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是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或骨髓问题引起的。
4.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用于抵抗感染和疾病。
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可以判断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
白细胞计数过高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问题引起的。
而白细胞计数过低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问题、药物反应或骨髓问题引起的。
5. 血细胞比容(HCT):血细胞比容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通过检测血细胞比容,可以评估血液的浓缩程度。
血细胞比容过高可能是由于脱水、贫血或肾脏问题引起的。
而血细胞比容过低可能是由于贫血、骨髓问题或溶血引起的。
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红细胞的平均大小。
通过检测平均红细胞体积,可以判断贫血的类型。
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可能是由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或酒精滥用引起的。
而平均红细胞体积减小可能是由于缺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的。
7.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是红细胞内平均的血红蛋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主要反映有无感染,当然作用很多,这是主要作用. 红细胞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贫血. 血小板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 以上是常用的作用.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
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
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
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
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
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
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
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
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
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
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
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
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
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严格来说,是没有细菌性感冒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
病毒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一般不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如果感冒引发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可能就是你说的细菌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就会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这是典型状态,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在参考范围),这就是血常规的主要区别。
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一般没有太大区别。
细菌性感冒发病急,持续时间短伴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一般的抗生素就能医治。
病毒性感冒发病慢持续时间长,发烧的同时伴有浑身酸痛四肢无力等症状
检查血常规就可以准确的判断出感冒的类型。
病毒性感冒淋巴细胞会升高,得此类型感冒的人,如果抵抗力强,常常可以自愈,一般是3到7天,细菌性感冒是,白细胞会升高,这时身体会发烧,头痛,咽痛,咳嗽,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等,细菌性感冒可由病毒性感冒转化而来,也可一开始就是细菌性感冒。
细菌、病毒及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的区别
按:一天,与一位朋友讲起感冒的事情,发现他把细菌和病毒整混了,还以为是我弄错了。
借这个机会学习了相关知识(主要是现代医学的知识),整理如下,若有不妥,欢迎指正。
1. 病毒与细菌
2. 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后记:
在我国,特别是给儿童滥用抗菌素现象非常严重。
据有关报道,我国是消耗抗菌素的大国。
约占世界消耗量的一半。
相当于发达国家使用抗菌素量的十几倍。
感冒的90%以上是病毒感染。
抗菌素对病毒是无效的,每次感冒都服用抗菌素是不好的。
要有细菌感染的证据再投用抗菌素。
不要因为怕细菌感染而预防性给药,这是错误观点。
抗菌素是杀灭细菌的。
没有细菌使用抗菌素只能杀灭白细胞。
抗菌素的半衰期是有限的,最长不过几小时。
没有长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