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与中国狐鬼文化
浅析《聊斋志异》中“狐女”“鬼女”的独特性及婚姻观
浅析《聊斋志异》中“狐女”“鬼女”的独特性及婚姻观
《聊斋志异》是我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文言文小说之一,随着文化的发展与意识的开放,《聊斋志异》当中的故事越来越受到当代人的喜爱,关于《聊斋志异》的研究业日益丰富,其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深,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心态来浅析《聊斋志异》中那些在礼教思想观念严重束缚的封建社会中“狐女”“鬼女”的另类婚姻观。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一、通过分类比较的形式分析《聊斋志异》中对“狐女”和“鬼女”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及艺术性塑造;二、分析《聊斋志异》中“狐女”和“鬼女”独特性形象的形成原因并结合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经历作出解释;三、分别对作品中“鬼狐女”的爱情观、婚姻观差别及婚恋模式作出分析,浅析《聊斋志异》中三角模式(“夫妻妾”)婚姻观及异类三角模式的思想内涵同时指出作者笔下封建礼教正统婚姻的弊端;四、从创作背景的角度和从创作形象以及作者人生经历的角度分析《聊斋志异》中“狐女”“鬼女”形象产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神怪小说集,以记叙狐、蛇、鬼、怪等奇异幻想事物为主,其中狐女形象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狐女,即狐狸精变化成人形的女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富有色彩的形象,传说中的狐狸精通晓道家的仙术,能变化出形态不同的人、物、灵长类动物等。
而狐女一词则涵盖了她们变化成人后的形态。
在《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种类繁多,性格各异,有的善良、有的狡猾、有的险恶。
她们的形象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而且表现出了作者的文化修养、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聊斋中的狐女形象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狐女在变化成人形后往往具备美丽动人的外貌和出色的才华,她们温顺聪明,善解人意,具备吸引、迷惑、煽惑人心的魅力。
因此,她们有时会进入人间与凡人交往,甚至和人类男女产生感情,这种情感发展往往带有灰色的色彩,又因道德观念的差异而被人们视为不正常的行为。
其次,聊斋中的狐女形象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蒲松龄的眼中,狐女是一种注定无法得到人们信任的存在,因为她们往往带有欺骗、妖艳这些不好的特质。
但是,在《聊斋志异》中,狐女也有着极其美丽迷人的一面。
作者通过描述这些美丽动人的狐女,勾勒出了一种别样的美学观念,这种美学观念在许多狐女故事中均有所反映。
因此,聊斋中的狐女形象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美的执着追求的态度。
最后,聊斋中的狐女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于女性的某些偏见和歧视。
狐女虽然美丽动人,聪颖伶俐,但是在传统观念下,她们往往被视为有鬼、邪恶之物,或是美貌陷阱的背后一定存在有某种危险或者阴谋。
因此,在故事中,往往会有一些描写狐女让人含糊不清、陷入误会、埋下祸端的情节。
这种不公平和歧视,体现的不仅是中国传统观念的死角,也是反映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制约和不公。
总而言之,《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文化情怀、审美情趣、人生观以及人性观念,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狐狸精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研究
关于《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研究摘要:《聊斋志异》是一部志怪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出色的文言文小说之一,在我国流传广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本文主要是运用文学史研究、文本细读、对作家生平研究的方法,从狐文华的演变,狐女形象的分析以及狐女形象的创作背景三个方面来浅谈了《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关键字:狐女;《聊斋志异》;形象塑造一、狐文化的演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狐狸承载着多重文化因子,带有祥瑞的光环,又是灾祸的载体.。
这些人为赋予的文化因子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反映出了古人对于狐狸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
《聊斋志异》总共有494篇,其中涉及到狐的篇章有八十二篇,狐女是众多女妖形象中的一种.。
蒲松龄对狐在民俗审美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文学审美改造,也就是按照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标准来改造狐的人格属性,来赋予狐形象以美感形式.。
二、《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祖母形象.《王成》这篇文章中的祖母形象较为突出.。
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讲述了老妪狐女教导王成夫妇勤俭持家的故事.。
王成本是世家子弟,但因生性懒惰,导致教道逐渐中落.。
文中提到“生涯日落,惟剩破屋数间,与妻卧牛衣中,交谪不堪”,到夏日的时候只能在外面的凉亭睡觉,一日午睡過后,王成在草丛中看见了一根金叉.。
之后一位老妪前来寻找金钗,王成虽然家穷,但为人正直,将金钗交给了老妪.。
老妪曰:“钗值几何,先夫之遗泽也.。
”问:“夫君伊谁?”答云:“故仪宾王柬之也.。
”王成想不到竟然遇见了自己的祖母.。
询问才得知祖母是狐仙,而王成也回忆到祖父曾经说過自己娶過一位狐妻,所以也就相信了眼前这位老妪是自己的祖母.。
文中老妪先后做了三件事帮助王成一家重振嘉业.。
在这篇作品中,篇中的狐女无疑是一位关爱晚辈、心地善良、善于持家的女性形象,人类祖母中的美好品质在这位老妪狐女中展露无疑,在文中虽然没有记述老妪与王成祖父的故事,但是通過她帮助王成这件事我们也能想象到老妪与王成的祖父两人一定感情深厚、相敬如宾.。
明朝小说《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与民间信仰的结合
明朝小说《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与民间信仰的结合1. 引言《聊斋志异》是明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撰写的一部奇幻短篇小说集,许多故事情节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鬼怪形象。
这些鬼怪不仅仅是想象出来的虚构角色,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人物。
2. 聊斋志异中常见的鬼怪形象《聊斋志异》中出现了众多具有各种特殊能力和形态各异的鬼怪形象。
例如:•狐仙:狡猾聪明、喜欢变化身份与人交往;•妖女:美艳诱人,以迷惑男性为乐;•孤魂野鬼:无法超生投胎,游荡在阳间寻觅报复对象;•水鬼、山精等自然界精神体:具备特殊力量与能力。
这些形象不仅给读者提供了娱乐和想象空间,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对于神秘与超自然力量的向往和恐惧。
3. 鬼怪形象与民间信仰的融合《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并非完全凭空产生,而是深受中国民间信仰和传说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例子:•狐仙:中国民间传说中,狐狸被认为具有灵性,有时被人们视为神灵的代表。
在《聊斋志异》中,狐仙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通过改变外貌、盗取男性精气等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目标,正好体现了狐狸在中国文化中特定形象上的符号意义。
•妖女:早期中国传统观念里,女性往往被看作弱者或邪恶势力的代表。
因此,《聊斋志异》中妖女角色常被描绘成迷人却险恶的存在,正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权力和诱惑力的担忧。
•孤魂野鬼:孤魂野鬼这一形象源于中国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
人们相信无法得到安宁的亡魂会变成孤魂野鬼,由于死前的冤屈或未了之愿而无法超生。
在《聊斋志异》中,许多故事都围绕着这类孤魂野鬼展开,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报应与纠正的深切关注。
4. 聊斋志异与民间信仰的互动《聊斋志异》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民间信仰的简单记录,更是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创造与改编,对当时社会中流传甚广的民间信仰进行了艺术化地呈现。
它引导读者思考善恶、因果报应等问题,并从一个娱乐角度出发向读者展示中国民间信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 结论明朝小说《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与民间信仰紧密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神秘与灵异现象的兴趣和思考。
从传统文化角度看《聊斋志异》的狐精
贾茜内容摘要:《聊斋志异》是一部“遄飞逸兴”、“永托旷怀”之书,其鬼魅精怪的形象,包含着作者对于人之性情的见解和体悟。
以出现最多的狐精为例,往往具有洞鉴人生的智慧、超越世俗的胆量、美人的外表,她们身上体现出被礼教所压制的人性本真。
可以说狐性是人性中的狐性,人性是狐性(动物性)中的人性,二者交织互补。
从中可见人性中恶念与善缘的发生。
而人性与狐性的交织终究落在弃恶扬善的基调上,实际上是以“志异”的方式对人性地剖析,对传统道德与人格理想的张扬。
关键词:人性狐性互补在《聊斋志异》中,有关动物精灵的故事占篇章总数的半数以上,蒲松龄对动物精灵描叙得曲折婉转,或感其义气或述其奇异。
作者尝云:“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可见作者孤愤寄托于鬼怪精灵,他们区别于小说中人的特质,正是作者藉“万物有灵”的古老信仰,对人的某些天性的呼唤或展现。
聂绀弩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论集》之《〈聊斋志异〉三论》一文中讲:“它(精灵)实质却都是人,是人的生活。
是把鬼怪草木鸟兽虫鱼之类变成人,写它们的人的生活,而不是相反。
”基于此论断,本文认为:这些动物精灵实质是人之性情的载体,是人之性情夸张化和明显化的形式,同时也是人性中自然本真的一面。
那么,如此剖析人性与狐性的关系,终究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聊斋志异》高珩序曰:“吾愿读书之士,览此奇文,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并能知圣人或雅言、或罕言、或不语之故,则六经之义,三才之统,诸圣之衡,一以贯之。
”所谓“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必得从最深层的人性的层面来看方能做到,所谓“知圣人或雅言、或罕言、或不语之故”必得从狐性与人性之关系的角度剖析。
《聊斋志异》共出现动物精灵16种,共计104篇,包括狐、龙、犬、蜂、狼、鱼、蛇、龟、蝶、鸟、牛蚰蜒、青蛙、蝎、鼠、猴、鸡。
其中涉及狐精的篇章最多共计54篇,其余皆少。
《聊斋志异》狐形象研究
《聊斋志异》狐形象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狐这一意象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一形象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最终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本文将《聊斋志异》中的狐形象进行分类,并对《聊斋志异》中狐形象的文学意蕴进行研究。
标签:狐形象;《聊斋志异》;分类狐最初作为一种自然物,被原始先民视为不寻常的动物,对于狐这一形象,在历代人们眼中和文学创作上都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一、《聊斋志异》中狐妖形象多样性分类蒲松龄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有意识的收集各种材料,他说自己“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终于完成了《聊斋志异》这一伟大的著作。
其中不乏创作了大量的狐妖形象,但这些狐妖,一改过去狐妖在过去的邪恶形象,创造出了不少美丽感人的狐妖形象,她们或美丽善良或感恩图报或有情有义或天真烂漫或无私奉献,具有人性美,甚至超越人性的特点。
她们之间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狐妖形象的多样性主要分为以下五类:情狐、友狐、谐狐、侠狐、仙狐。
(一)情狐《聊斋志异》塑造了一批美丽动人的情狐形象,她们与人间男子相恋,是爱与美的象征。
《阿绣》描画了刘子固的痴情故事。
刘子固结识了杂货铺少女阿绣,因为阿绣“姣丽无双而对她念念不忘,但却因为阿绣已许人家而伤心难过,并希望能遇到一个类似阿绣的人。
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求欢,被发现后狐女坦坦荡荡地直抒衷情,转身离去,后来经历战乱,狐女施法将民女阿绣救出。
狐女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
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即使不特别加害,民女阿绣也清白难保,甚至性命难保,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狐女这位爱情失意者,没有悲哀,没有懊丧,没有嫉妒,没有怨天尤人,只有对所爱者的宽容和帮助,足见她对情的投入之深。
(二)友狐友情是蒲松龄非常重视的一种情感,其中有七十多篇题材涉及友情,知己之情在蒲松龄笔下被刻画的生动形象,知己之情不局限于人类之间,而是拓展到了人与异类之间,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聊斋志异》中狐意象的文化意蕴研究
《聊斋志异》中狐意象的文化意蕴研究王红丽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能见到蒲松龄借用狐作为一种意象来隐喻文章内涵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狐意象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狐意象所能影射的内容覆盖性极强,是所有的兽类意象中十分特殊的一种。
两汉时期,它呈现出瑞兽和妖兽的双重身分。
从六朝到唐朝,狐在被神化和妖化的同时。
也不断地在向人的方向发展,逐渐获得人的外形和气质。
在狐意象发展的流向过程中,它从远古时期先民的图腾崇拜意识成为后来的狐精典型,形成了一种狐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聊斋志异》又名《鬼狐传》,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佳作。
蒲松龄对狐形象进行大胆创新改造,狐狸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本文重点对《聊斋志异》中狐意象的文化意蕴进行探讨。
关键词:《聊斋志异》;狐意象;文化意蕴一、《聊斋志异》中狐意象的特性与意蕴根据文献资料的查阅,《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关于狐的多达86篇。
这些狐意象的文化意蕴究竟是在暗指什么,值得深思。
(一)《聊斋志异》中狐意象的特性在《莲香》篇中,男主人公问:“狐能死人,何不独合?”连香说:“是采补者流,妾非其类。
”莲香不但没有蛊惑人心,反而对男主人公真挚的感情促使她用自己的法术救了男主人公,可见,莲香能够为了男主人公能够好好地活下去,理性处理感情,其对男主人公感情的十分深厚;而在《周三》篇中,张太华“家有狐扰”,他家境富裕,经常受狐妖的骚扰,想了很多种方法驱除狐妖,但是并没有任何效果,实属无奈,请来周三降服。
张太华担心驱除狐妖,再招来一个狐妖的顾虑,周三却说:“我非他比。
”这两篇故事中,存有两种狐,善类和恶类,而人类对狐也就有了双重取向一一心怀畏惧与意存憧憬。
1.狐性之恶士人有言:“狐‘愈久便能变化,遂与民间男女相淫乱,各寻其雌雄以合,且善摄财物,以益如所私者,死复移他室’”。
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礼”便是士人所推崇的,而宋代的程朱理学则通过“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则将“道德”推到极致的地位。
《聊斋志异》与中国鬼狐文化传统
起 来 使 用 , 法 念 “ ” 常 是 促 作 咒 常 成 “ ” 验 的重 要 环 节 。 符 灵 另 一 方 面 , 残 害 ” 这 个 贬 义 “
怪 。这样 的故 事展转相 传 , 于是 , 人们 谈鬼 色变 ,也 因此 人们 在心 目中把鬼等 同于邪 恶。鬼老是 残 害人 , 是充 当邪 恶的角 色 , 老 于是
产生 的。事实上 , 聊斋》 , 在《 中 鬼
不 过 是 另 一 种 形 式 的 人 ,那 些 写 得 精 彩 的 鬼 多 是 包 含 有 “ 事 之 人 伦 次 , 物 之 性 情 ” 冯 镇 峦 《 聊 百 ( 读 斋 杂 说 》 。人 情 是 鬼 走 入 小 说 , ) 成 为 文 学 形 象 的 重 要 方 面 。在 这 方 面 ,蒲 松 林 的 成 就 和 贡 献 是 巨 大 的 。当然 ,聊 斋 志 异 》 《 中有 狰 狞 可
会 儿 又 说 :祭 如 在 ,祭 神 如 神 “
背 景 上 被 创 造 出来 了 。 后 世 民 间 就 有 了贴 钟馗 画像 以辟邪 的 , 钟 馗 起 了 门 神 的 功 能 。 ( 来 , 神 后 门
在 。” 处 对 勘 , 以发 现 , 孑 子 两 可 在 L 心 目中鬼 和神具 有 相 同 的功能 。 所 以 , 的所谓 “ 语 怪 、 、 、 他 不 力 乱 神 ”实 际上 等 于是 “ 语 怪 、 、 , 不 力 乱 、 ” 其 原 由 , 自己 解 释 说 : 神 , 他
学教 育
《 聊斋志异》 中国鬼狐 文化传统 与
圃 夸铝 荣
内容 摘 要 : 文 从 文 化 传 统 出发 , 析 中 国鬼 狐 文 化 发 展 演 变 的 历 史 , 述 蒲松 林 鬼 狐 小 说 的特 征 及 《 斋 本 分 论 聊 志 异》 写 鬼 、 上 所取 得 的 成 就 。 在 狐
《聊斋志异》中鬼狐形象历史原因探析
《聊斋志异》中鬼狐形象历史原因探析摘要:从分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鬼狐形象入手,对鲜活艳丽、风情万种的人狐仙鬼进行剖析,探讨蒲松龄独特的传统基质,提倡真性情的执着追求,曲折讥讽时政、大胆伸张正义的现实需求,深入挖掘蒲氏作品产生的历史及社会根源。
关键词:聊斋志异鬼狐形象历史原因四百余篇的《聊斋志异》中狐鬼花妖比比皆是,蒲翁既是抒愤,又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
那些原本令人害怕的花妖狐魅竟具有了人间的温情,原本阴森恐怖狰狞可怕的鬼狐为何成为形态美、智慧美、心灵美的可爱形象,这都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追求真诚、执着理想的社会需求蒲松龄写鬼狐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和他少年时代经历过的事情有很大关系,他处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时代,民族灾难深重——清兵入关屠杀中原百姓,人民奋起反抗。
公元1644年,刚刚5岁的蒲松龄就经历了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变革——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而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前赴后继的反抗者奋勇抗争,却一次次地被血腥地镇压下去,战火之后自然是尸横遍野、怨气冲天。
于是,鬼魂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蒲松龄家乡淄川县城的一处豪宅就是传说中多处鬼窟中的一个。
据说,这个鬼窟有一个十分悲惨的故事:清兵入关后的第三年,著名的谢迁农民起义席卷山东,为了镇压起义,清王朝调集重兵围攻淄川县城,城内一户王姓人家的大院里的战争尤为惨烈,血腥的厮杀在大院中整整持续了五个小时,起义军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而被全部杀害。
据说死在王家大院的冤魂就变成了厉鬼,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院子里总会看见鬼魅出没,总会听见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
清朝的一个大官霸占了这座宅子,搬到这里只住了一夜就得了不治之症,不久就暴毙了,从那以后,王家宅子成了人人谈之色变的鬼窟。
厉鬼惩恶也好,冤魂叫屈也罢,总之,都是对生活的曲折反映,这是蒲翁作品中鬼狐出现的社会生活的历史根源。
二、民族社会生活基质承继的需要传说虽然是传说,但却传达出了一个信息:蒲松龄写鬼狐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着一定的现实根基。
浅析聊斋志异中女狐形象的文化内涵
浅析《聊斋志异》中女狐形象的文化内涵有关狐狸的叙事故事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汗牛充栋,不仅构成了瑰丽奇特的狐狸世界,而且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狐狸形象。
先秦时期“狐”就与传说相联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狐狸从图腾到狐妖,再到狐仙,影响了后期文学作品中狐狸形象的走向和塑造特征。
到了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笔下的女狐形象,完成了人性与狐性的高度统一,丰富了狐文化的内涵。
在综合研究《聊斋志异》中的女狐形象之后,笔者发现,涉及狐或者描写狐的篇目大概占了六分之一,蒲松龄对于狐形象的青睐以及对其寄托的情感显而易见。
虽然现下学界对其研究视角多元化,在作者思想、作品主题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但是,专门从文化内涵角度对其研究得并不多。
故笔者试图从《聊斋志异》女狐形象的整理入手,对整理出的四十余篇作品依据情感寓意进行分类研究,并根据女狐形象的分类和特点,从古代民俗文化角度分析其文化内涵,希望能在前人的研究上有所发现。
一、《聊斋志异》及女狐形象的形成《聊斋志异》,明清小说四大传说之一,别称《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其含义就是记录在他书房里想象出来的志怪故事。
“聊斋”是他书房的名称,“志”指描写,“义”指奇闻异事。
在这个小说集中,蒲松龄创造了许多色彩斑斓、美丽动人的形象,尤其是“狐狸”形象,为我国古代文学增添了许多神奇而又令人感到神秘的色彩。
西汉刘安就曾在他《淮南子・谬称训》中写道:“今谓狐狸,则必不知狐,又不知狸。
非未尝见狐者,必未常见狸者。
” [I]最开始的时候,“狐”与“狸”是指大自然中的两种不同的动物,但是古人发现他们两者不管是外观还是生活习惯都非常的相似,于是渐渐地大家都将他们等同看待,于是“狐”和“狸”都指代“狐狸”。
《聊斋志异》深受学术界的关注,在其出版后,学术界大都多次进行校勘、删改、整理再出版。
在当前学界较权威的版本主要有张友鹤先生的《聊斋志异会注会校会评本》[2]、任笃行先生的《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3]以及赵伯陶先生的《聊斋志异详注新评》[4]等,三个版本各有特色,亦各有优缺点。
《聊斋志异》中人世界、狐鬼神世界的和谐与冲突
金圣叹曾说: / 天下莫易于认鬼, 而莫难于说 虎。无他, 鬼无伦次, 虎有性情也。说鬼到说不来 处, 可意为补接; 若说虎到说不来时, 真是大段著 力不得0。(5第五才子书6 第二十二回评语) 冯镇 栾则针锋相对地反驳: / 予谓不然。说鬼亦要有伦 次, 说鬼亦要有性情。谚语有之: 说谎亦 须说得 圆, 此即性情伦次之谓也。试观5聊斋6说鬼狐, 即 以人事之伦次, 百物之性情说之, 说得极圆, 不出 情理之外; 说来极巧, 恰在人意愿中。0蒲松龄寓幻 想于现实, 用一枝生花妙笔, 将迥异于人世界的 狐、鬼、怪、神仙世界与人世界浑然融为一体, / 虚 中有实, 实处生虚0, 虚需实实, 摇曳生姿。慧黠多 情的狐, 有异于常人的神秘力量和法术外, 但比人 世间的女子更具有女性的柔美; 与人为善的神仙, 外形让人不敢恭维, 狰狞的面目令人不寒而栗, 但 性情温和, 比人`世间的男子更有正气; 知恩图报 的鬼, 昼伏夜出, 害怕白天, 与常人不同, 但他们也 有自己生活的世界, 也有人在现实世界同样的烦 恼、困惑. . . . . . . 人世界与狐、鬼、怪、神仙世界并
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他们可以通过联系的纽带 相互交流沟通。蒲松龄通过对人世界与异人世界 和谐、冲突的阐释, 寄托了他向往理想世界的范 型, 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愤恨、不平, 也寄托了 他为和自己一样在八股考试中汲汲于功名士子呼 喊的心声。
一、人世界与狐鬼神世界的冲突
人世界之外是否存在着另一个与人世不同的 世界? 人的生、老、病、死为何因? 人死后归向何 处? , , 远古时候, 人们就对自己的生存之谜进 行了幻想和探索。屈原在5天问6 中, 采用问难的 方式, 一连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上天下地, 古 往今来, 天道人事, 包罗万象。/ 曰: 遂古之初, 谁 传道之? 上下未形, 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 谁能及 之? 冯翼惟象, 何以识之? 蒲松龄受中华民族浪 漫、奇幻文化的影响, 继承庄骚、楚辞寓现实于幻 想的创作传统, 驰想天外, 构建了一个迥异于人世 界的狐、鬼、怪、神仙世界, 并通过描述这两个世界
《聊斋志异》与鬼怪文化联系研究
《聊斋志异》与鬼怪文化联系研究1. 引言1.1 概述《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著名的鬼怪小说集,写作于17世纪晚期的清朝。
该书由著名作家蒲松龄创作,以鬼怪、神仙、妖怪等超自然现象为主题,描绘了各种奇幻离奇的故事情节。
本研究旨在探讨《聊斋志异》与鬼怪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分析其对鬼怪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是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和结构。
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聊斋志异》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部分将概述鬼怪文化,包括鬼怪的定义和分类,并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对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理的影响。
第四部分将重点分析《聊斋志异》与鬼怪文化之间关系,研究其中的鬼怪形象及其表现方式,并探讨与民间传说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聊斋志异》对鬼怪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贡献。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探讨对聊斋志异与鬼怪文化联系研究的意义和启示,以及可能的拓展方向。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聊斋志异》与鬼怪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对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鬼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揭示其对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理层面产生的影响。
此外,通过分析《聊斋志异》对鬼怪文化传承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我们还可以对于该经典作品及其在当代意义有进一步了解。
这项研究将提供新的观点和洞察力,丰富人们对于中国文学、传统文化以及鬼怪文化的认识。
《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写的一部集合了神怪、鬼魂和仙官等各种超自然现象的短篇小说集。
以下将详细介绍《聊斋志异》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1 聊斋志异的起源与发展《聊斋志异》最早出现在清代康熙年间,最初只有几个章节,并不完整。
后来,蒲松龄在雍正年间加入编写工作,并于乾隆年间完成了整个书稿。
这部作品共收录了四十多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涉及到人类与神怪之间的联系。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解读.doc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解读摘要:在《聊斋志异》的世界里,狐魅们被赋予了人多种人物形态,同时他们又有人类没有的异类能力。
作者通过塑造狐魅形象展示了人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也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每一个《聊斋志异》中的小故事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作者对良知和爱心的期盼。
下面笔者就通过论述《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来解读蒲松龄这部白话文小说。
关键词:《聊斋志异》;花妖狐媚形象;艺术特色1 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1.1 具有异化美与意象美蒲松龄笔下的花鸟鱼虫皆可幻化为人型,其中塑造的花妖狐魅形象最多。
其中狐妖是蒲松龄笔下最常出现的主要形象之一。
这也许是由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狐就是一种特殊物种,它不同于人,亦不同于其他妖和鬼魅,它本身就具有其他事物没有的灵气和仙气,而且狐狸善变。
正如纪晓岚所言:人物异类,狐则在人物之间;幽明异路,狐则在幽明之间;仙妖异途,狐则在仙妖之间。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传统文化中狐文化包含两方面,前期是宗教信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造中狐主要是为宗教服务;后期则主要体现在审美创造上。
蒲松龄笔下的狐魅形象则是致力于美化其形象,他笔下的狐魅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和音容笑貌,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某种物性,但是在保留狐魅物性的同时,作者对物性进行了筛选以使其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同时在小说中,这类狐魅形象的物性总能与人性中某种特征找到契合点,并将自身的物性美化身为人的美好品质表现出来,因此作者笔下狐魅异化之后的形象被升华和诗意化的形象,具有暗示美。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的外貌和常人无异,他们的物性、妖性具有隐蔽性,作者在描写时也通常会用人的某些特征暗示妖的物性特征。
例如,描写花妖时,会通过少女身上强烈的香气来暗示香樟或牡丹的自然属性。
(《花姑子》、《葛巾》);描写狐妖时并不重点叙述它们身上的狐骚臭而是让其具有超凡的美貌、善良而纯情的品质;描写鬼怪时并不突出他们的狰狞可怕,而是以少女的低体温手冷如冰和过于轻盈的身姿身轻若刍灵来暗示其为鬼的属性。
汉语言文学论文 《聊斋志异》中鬼狐形象审美意趣的发展
中国网络大学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聊斋志异》中鬼狐形象审美意趣的发展院系名称:网络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2016年02月22日《聊斋志异》中鬼狐形象审美意趣的发展【摘要】在中国鬼狐这一意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几乎再也找不出一种事物能够像它们一样被赋予如此奇妙而意味深刻的含义了!它们从最初的图腾崇拜发展到现在的妖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更是赋予了其无法超越的美好形象:它们是兼具人的形、情、义的鬼狐,它们是神秘而可爱的异类,同时它们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寄托美好愿望和摆脱现实黑暗的理想王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其形象演变的分析能够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人们审美意趣的发展演变。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鬼狐;形象;发展The Aesthetic Interest Development of Ghost and FoxesImage in "Liao Zhai Zhi Yi"【Abstract】In the Chinese Ghost Fox this image has been well received by the attention, the same as they have been given such a wonderful and profound meaning mean almost could not find a thing! They totem worship from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to the goblins now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process, Pu Songling's "Strange" is given that it can not go beyond the beautiful image: they are both shaped, love, defined ghost fox, they are mysterious and lovely heterogeneous, they also give people a sustenance of good wishes and get rid of the dark reality of the ideal kingdom, more importantly, its image evolution allows us to feel deeply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esthetic charm.【Key words】liao zhai zhi yi ;pu song-ling ;the ghost and fox;image ;development引言千百年来,鬼狐传说一直深受人们的青睐和追捧,不管是文人还是平民百姓无一不钟情于这一话题。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摘要:《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因个性鲜明、情感真挚而深受读者喜爱。
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的时候注重主次兼顾,使得每个形象都有血有肉,跃然纸上。
本文围绕《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做出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聊斋志异》;狐鬼花妖;塑造形象引言:《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直善良、不畏权贵的正面形象。
另一类则是邪恶狡诈、贪婪自私的负面形象。
其中正面形象占据了较大篇幅,这些形象人情味十浓,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本善的一面。
因此,对于这类形象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主次兼顾的形象刻画文学典型必须要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主要性格特征和相对次要的性格特征。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通过对狐鬼花妖形象的描写,将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大多具有正义感强、嫉恶如仇等特点。
例如《婴宁》中的王子服,虽为狐狸却有着强烈的报恩观念,帮助王子服摆脱困境。
《小翠》中小翠面对作恶多端的大盗时毫不畏惧,勇敢地与其搏斗并最终取得胜利等。
同样是狐女,婴宁是爱笑,小翠是善虐,两者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这并不影响她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作者还常常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多个狐鬼花妖形象,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又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为了突出这种个性化,作者在描绘狐鬼花妖形象时采用了一些手法,比如说通过语言、行动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或者通过外貌、服饰等方面进行区分等[1]。
同时,作者还会抓住角色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来突显各个形象的独特性。
例如,《画皮》中的王生与妻子分别变成了厉鬼与美女,两人在阴阳相隔后仍能相遇,说明人鬼殊途,即便死后重逢依然可以互相思念。
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更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性格中的其它方面放在次要的地方加以渲染和渗透,这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
例如,《连城》中的乔生虽然才华横溢且相貌堂堂,但是由于过于完美主义导致爱情屡遭挫折。
聊斋志异的狐鬼形象的守旧与创新
《聊斋志异》狐鬼形象的守旧与创新06中文4班周莹莹《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倾注了他毕生的心血。
他用积极的浪漫主义手法,构画了一个个美丽生动的故事,以狐仙,山精,树怪,神鬼为对像,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小说艺术形像,曲折地反映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其中,鬼狐的形象尤为突出,这些形象既有守旧又有创新。
以狐狸为例。
狐狸作为一个艺术形象,走进我国的小说,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由于狐性狡狯,常偷吃人畜之类却不容易捕捉它,因此狐与人之间常有矛盾。
人们憎恶它,就对狐编造了许多奇闻异事,其中很多是说狐的坏话的。
魏文帝曹丕的《列异传》最早塑造了一个“色赤无毛”的老狐狸形象。
从此,后代小说的形象画廊中就经常出现它们的身影。
这些狐狸形象虽然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完善,但始终难以彻底褪去浓浓的妖气。
直到《聊斋志异》问世,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
蒲松龄更新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塑造出一系列具有人性人情色彩的狐狸形象。
中国的传统志怪小说中大多数狐狸故事都是以狐狸幻进人世,与人产生种种关系为创作模式的。
在这点上,《聊斋志异》与传统小说没什么差异。
但在对狐狸形象的认识观念上却有着根本的区别。
在传统观念中,狐狸是一种既凶残又狡猾灵巧的动物,它常劫掠行人、诱人妻女或变为美女,吸人精气,所以至今民间仍有称淫荡害人女子为“狐狸精”的说法。
这类恶狐故事在传统志怪小说中数不胜数。
狐狸作为一种妖兽,以色祸人的观念已经渗透到小说创作中了,人们习惯狐狸的邪恶形象。
但是,蒲松龄在对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的写狐传统的继承上,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和创新,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悟,创造性地塑造了一批光彩照人的狐狸形象,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融入其中,把狐狸形象推上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
《聊斋志异》中的女狐、女鬼形象更接近现代文化对妇女的要求,她们更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传统志怪小说的女狐、女鬼都是性格单一的,多数都是作为一种符号而存在,或恶或善,或美或丑,很少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与中国狐鬼文化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神魔小说作为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见鬼神文化由来已久。
自古以来,狐鬼观念深入人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狐鬼文化是一种坚定信念,也是一种无形的束缚。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展示了神仙狐鬼精魅的千姿百态,跨人、妖、鬼、狐四界,揭露社会黑暗,批判科举弊端,歌颂人鬼相恋,追求美好理想。
本文将深刻分析狐鬼的性格特征,并以各类文学作品为例,诠释狐鬼文化之所以崛地而起并且经久不衰的原因。
关键词:《聊斋志异》狐妖形象鬼魅性格蒲松龄对狐鬼的描写尤其注重人情味,与其它文学作品中鬼、狐奸狡诡谲,雕心鹰爪截然不同。
【1】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可见《聊斋志异》确实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专集之最有名者”。
《聊斋志异》中的狐鬼大多热情洋溢,蔑视礼教规范,大胆追求爱情,与封建淑女背道而驰。
鬼狐表现了一种既宽广又集中地独具视角,狐鬼精魅的故事无不表现了科举的弊端,吏治的黑暗,而鬼狐的故事,是蒲松龄对现实生活的幻影,幻想是对现实的超越,非人的鬼狐形象可以不受人间道德伦理特别是所谓的男女大防的约束。
一、狐妖性格特征①敢于反抗、顽强搏斗《鸦头》中的狐女鸦头面对母亲的威逼恫吓依然百折不摧,王文家徒四壁,十米九糠,鸦头仍然义无反顾的跟随他,鸦头的不惧暴力、敢于反抗、追求幸福是蒲松龄所要着重突出的性格。
她姱容修态,卖驴子,集资本,开酒馆,绣荷包,生活逐渐富裕,饱食丰衣。
鸦头冰清玉粹与母亲见钱眼开形成鲜明对比,母亲凶狠残忍,鸦头仁慈温柔,菩萨心肠,是狐族中善良的唯一典范。
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所谓的反抗看似不忠不义,与中国传统道德背道而驰,但这是沉闷的社会风气下开出的思想解放之花,是历史不断进步的有力佐证。
蒲松龄描写的叛逆性格并没有得到完全塑造,这与他自身的矛盾性密切相关,身处乱世,蒲松龄既鞭挞邪恶势力,同时又维护封建孝道,这使他处于反抗与顺从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②摒弃浮华、追求真爱内外兼修的狐女的出现是蒲松龄期盼充满真善美的社会形成的一种反映,作者一方面赞扬敢于追求真爱的行为,一方面又有所保留,迸发了思想解放的萌芽却难以摆脱根深蒂固的封建束缚。
《红玉》中,红玉与冯相如的爱情历经艰难曲折,狐女红玉虽然知道冯家一无所有,却还想与冯相如订百年之好。
时隔多年,红玉对穷书生冯相如依然念念不忘,两人终成眷属。
她毫不贪恋荣华富贵,一颗赤诚之心,只为心爱的人无谓付出。
《聊斋》中,美狐总是喜爱勤奋好学、清贫善良的书生。
《辛十四娘》中,尽管冯生是名士,但辛十四娘不为所动,之后经老太太再三游说,命令难以违抗,征得父母同意才跟从冯生。
辛十四娘恪守妇道,一心一意,冯生含冤入狱,辛十四娘心急如焚,鼎力相救。
她善良机智,能辨是非,不被人的表面奢华迷惑,是非凡而又具有灵性的狐女。
红玉和辛十四娘都为自己的人生挣扎过,但身处反抗与遵从的两难境地,略显无奈。
③善良厚道、恩怨分明《武孝廉》中的狐仙对石某有救命之恩,遂二人结为夫妻,不料石某在狐仙的帮助下求得官职后抛弃妻子,另觅他人。
石某恩将仇报,竟想要置女子与死地。
狐仙在得知石某另娶妻子之后并没有责怪石某之妻王氏,而是将矛头直指石某,狐女恩怨分明,心地善良,而石某忘恩负义,喜新厌旧,是蒲松龄鄙弃的恶魔形象。
一介女流之辈想要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维护自身利益是不现实的,因而狐鬼形象应运而生,只有通过将现实中的女子幻化成仙,才能表达出蒲松龄寄托的理想。
《阿绣》中涉及到两个阿绣,一个为常人,另一个是狐仙。
【2】忽一女子,握腕趣遁,慌窜军中,亦无诘者。
女子健步若飞隼,苦不能从,百步而屦屡褪焉。
久之,闻号嘶渐远,乃释手曰:“别矣!前皆坦途,可缓行,爱汝者将至,宜与同归。
”阿绣被士兵所抓,经狐仙救助脱离险境。
狐女内外兼修,从不因为得不到刘子固的爱而嫉妒成性,相反还有意撮合。
狐女善良厚道,舍身为人,蕙心纨质,一寸丹心。
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大多品行善良,爱憎分明,招人喜爱,是具有人性美、情操美的情狐、义狐形象。
从塑造的狐仙形象来看,蒲松龄着重在于劝人向善,这是对社会现实的映射。
④天真烂漫、爽朗喜笑《聊斋志异》描写了大量人与狐魅花妖交往的小说,形象十分突出,在故事情节中往往处于核心地位。
其中,狐鬼形象所占比例尤重,当代学者多称为“美狐”形象。
《婴宁》中,婴宁荣华绝代,笑容可掬,她有两个显著特征,爱花成癖,爽朗喜笑,同封建时代要求女性笑不露齿的礼教规范大相径庭。
《娇娜》着重刻画娇娜仁心仁术,她爽朗诙谐,天真活泼,文中娇娜给孔生看病时嬉笑着告诉他,虽然症状危急,尚可治疗,只是皮肉凝固,非削肉不可,从这里足可以看出娇娜的可爱形象。
《聊斋志异》中多以雌狐变成的少女为故事主角,且大多风华绝代,狐女婴宁、娇娜嬉笑中伴随着丝丝伤感,揭露了死气沉沉的社会无情的压榨着天真活泼的少女。
在专制统治的迫害下,她们感受到世态炎凉,人心险恶,蒲松龄借此表达对世风的不满以及对清明社会的期望。
二、鬼魅性格特点①勤劳体贴、身不由己《聊斋》中的爱情婚姻故事的主人公多是狐鬼与书生相恋,而他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往往历经磨难。
《聂小倩》讲述了鬼女聂小倩和书生宁采臣的一段唯美姻缘。
聂小倩在宁家承担家务,给宁母端茶送水,下厨做饭,全按宁母的心思做事。
日复一日,不辞辛苦,勤劳体贴,虽为鬼魅,但具有人性,若在人世,乃中国传统道德之完人。
《连城》也是描写人鬼相恋,与其它篇章不同的是连城始终处于身不由己,深爱乔生却又不能与之相守,文中通过刺绣题诗、割肉疗疾等情节深刻批判了史孝廉的唯利是图,王化成的薄情寡义,歌颂了乔生的推诚爱物,反映了连城处于重重矛盾中的无奈。
蒲松龄将故事中的人与人,人与鬼进行鲜明对照,以此告诫人们远离邪恶,一心向善。
清明吏治腐朽不堪,蒲松龄寄希望于封建统治机构挽救社会,这无疑是一种遐想。
②有仇报仇、有恩报恩蒲松龄宣扬善报思想,但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封建迷信色彩。
他通过鬼神作用于人的心理,以此启示世人敢于撕毁丑陋面目,宣扬惩恶扬善,土豪劣绅横行霸道,百姓苦不堪言,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窦氏》叙写窦女与负心汉南山复之间的一段孽缘,窦女怀孕后遭南山复抛弃,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找南山复讨个说法,谁知南山复闭门不开,导致窦女悲愤致死。
窦氏香消玉殒,含恨九泉,一片痴心化为灰烬,南山复三心二意,玩弄感情,窦氏便化作鬼魂常常惊吓他,南山复最终也落得个身亡命殒的下场。
蒲松龄同情下层女子的悲惨命运,她们虽然品行高洁,忠贞不二,却不能得到理想的爱情。
情节虽然虚幻奇特,但奇中见真,符合逻辑,蕴含着真切的社会世态。
③感情丰富、情操高尚蒲松龄笔下的鬼魅各具其趣,但绝大多数都是兰质薰心,这对现实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宦娘》中的鬼女宦娘宽容美丽,情操高尚,她内心矛盾,尽管倾心书生温如春,却掩饰真情促成温如春与良工的美好姻缘。
宦娘惠心妍状,她那善良美好的灵魂,纯正无邪的心地,造就了一个充满博爱的世界。
宦娘形象的塑造渗透着蒲松龄高尚的道德理想,也是他对改变现实生活的美好向往。
三、狐鬼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鬼神信仰,信奉鬼神也是国家安定不可缺少的部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借助鬼神钳制人们的思想,从而保证社会安宁、国家统一。
不少文人志士热衷于描写狐鬼精魅,他们的悲愤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抒发,迫于无奈,借助狐鬼意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揭露社会黑暗,抨击统治者的暴戾恣睢。
清朝中叶著名文学家袁枚的《子不语》中就记录了很多奇闻异事,袁枚主要借传奇故事讽刺贪官污吏、程朱理学、封建礼教。
《蔡书生》讽刺世人惧怕鬼魅,烘托蔡书生的大胆与理智。
《骷髅报仇》写孙君寿时常辱骂鬼神,后来又一次对鬼神不敬导致大病。
袁枚并不是宣扬封建迷信,反而对鬼神非常怀疑,借助一系列鬼神故事表达自己内心的疑惑。
《搜神记》产生于魏晋时期,叙述人妖相恋的故事,《搜神记》中的狐狸形象主要是淫乱放荡、伤天害理,俗称“狐狸精”,以女色祸害世人。
它不同于《聊斋志异》,《搜神记》里男性知道女子为妖魅时都敬而远之,而《聊斋志异》里面尽管知晓她们为狐鬼,却依然毫不避讳。
干宝借助《搜神记》中的神仙鬼怪透视人生哲理,反映现实生活。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广为流传,作者深受影响记录下真实的鬼神文化。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着重描写狐,强调狐的善性,通过人狐之恋阐述伦理观和女性观,作者意在救时弊,匡世风,暴露官场腐败,肯定清正廉洁。
纪昀通过叙写人狐之恋对理学进行深刻批判,映射出作者对理想化世界的追求。
历朝历代涉及到狐鬼的著作比比皆是,狐鬼性格各有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蒲松龄的创作。
经过不断传承和摒弃,狐妖鬼魅形象描写逐步完善,感情寄托更加厚重。
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名落孙山,《聊斋志异》针砭时弊,不遗余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对文人志士的毒害。
【3】联系作者蒲松龄一生的境遇和他言志抒情的诗篇,则不难感知他笔下的狐鬼故事大部分是由他个人的生活感受生发出来,凝聚着他大半生的苦乐,表现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憧憬。
作者以自己的个人际遇有感而发,描写的是个人的失意、落寞。
《聊斋志异》中的狐鬼形象表露了蒲松龄的心声,寄予了作者的美好向往,用自己科举失意的心态,落寞生活中的梦幻,揭露了封建社会政治黑暗,针砭科举弊端,赞扬了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上的自主要求,让人自然而然感受到蒲松龄脑中所想,心中所盼。
参考文献:【1】道听途说话聊斋/胡狼拜月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
【2】聊斋志异/(清)蒲松龄撰.——北京:中华书局,2009.1。
【3】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袁行霈主编.——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