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狐形象解析
关于《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研究
![关于《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3c7ad81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b.png)
关于《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研究摘要:《聊斋志异》是一部志怪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出色的文言文小说之一,在我国流传广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本文主要是运用文学史研究、文本细读、对作家生平研究的方法,从狐文华的演变,狐女形象的分析以及狐女形象的创作背景三个方面来浅谈了《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关键字:狐女;《聊斋志异》;形象塑造一、狐文化的演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狐狸承载着多重文化因子,带有祥瑞的光环,又是灾祸的载体.。
这些人为赋予的文化因子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反映出了古人对于狐狸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
《聊斋志异》总共有494篇,其中涉及到狐的篇章有八十二篇,狐女是众多女妖形象中的一种.。
蒲松龄对狐在民俗审美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文学审美改造,也就是按照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标准来改造狐的人格属性,来赋予狐形象以美感形式.。
二、《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祖母形象.《王成》这篇文章中的祖母形象较为突出.。
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讲述了老妪狐女教导王成夫妇勤俭持家的故事.。
王成本是世家子弟,但因生性懒惰,导致教道逐渐中落.。
文中提到“生涯日落,惟剩破屋数间,与妻卧牛衣中,交谪不堪”,到夏日的时候只能在外面的凉亭睡觉,一日午睡過后,王成在草丛中看见了一根金叉.。
之后一位老妪前来寻找金钗,王成虽然家穷,但为人正直,将金钗交给了老妪.。
老妪曰:“钗值几何,先夫之遗泽也.。
”问:“夫君伊谁?”答云:“故仪宾王柬之也.。
”王成想不到竟然遇见了自己的祖母.。
询问才得知祖母是狐仙,而王成也回忆到祖父曾经说過自己娶過一位狐妻,所以也就相信了眼前这位老妪是自己的祖母.。
文中老妪先后做了三件事帮助王成一家重振嘉业.。
在这篇作品中,篇中的狐女无疑是一位关爱晚辈、心地善良、善于持家的女性形象,人类祖母中的美好品质在这位老妪狐女中展露无疑,在文中虽然没有记述老妪与王成祖父的故事,但是通過她帮助王成这件事我们也能想象到老妪与王成的祖父两人一定感情深厚、相敬如宾.。
对《聊斋志异》中狐精的认识
![对《聊斋志异》中狐精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2354afe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9.png)
对《聊斋志异》中狐精的认识对《聊斋志异》中狐精的认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又以多彩多样的女性形象占大多数。
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故事中的狐精们。
这些美丽的狐精在书中的女性形象中占了极大一部分。
她们被蒲松龄刻画的栩栩如生,并且使她们都人格化、化身为大胆追求爱情的多情女子。
她们一个个年轻貌美,敢爱敢恨,还具有独立的人格与精神。
狐仙的形象在中国自古就存在着,只不过最早是作为祥瑞的象征被人们崇拜,直到汉代狐仙的低位才急剧下降,从此狐狸精的形象一直都是淫邪的代表。
不过人们都认为狐狸精虽狡诈, 但是不失娇媚婀娜,在《聊斋志异》中,她们不仅美丽,还具有许多人类女子的美好品质,更有属于她们自己的独特个性,尤其她们在爱情方面都非常主动, 不管是在爱情的追求中还是和心爱的男子相处中她们都居于领导地位,用于对世俗传统说“不”。
在这些女性形象中,她们的性格与经历又各有不同。
一、具有独立精神、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在《莲香》中,女主人公莲香在一个晚上主动地找到书生,敲开了书生的大门。
书生在惊艳下和莲香结下秦晋之好。
后来书生受到鬼的伤害,不听莲香劝告, 又都是莲香主动搭救。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莲香始终都居于主动地位,当碰到任何难题时,男主人公都是束手无策,都需要莲香来解决。
在《张鸿渐》中,男主人公张鸿渐因为打官司在外面逃亡,因而借宿到一户人家。
这正是舜华的家,当她发现张鸿渐是一个老实可靠之人时,便主动地想与他成婚。
张鸿渐如实相告己有妻子,舜华表示并不介意,只愿意与他成为夫妻。
后来张鸿渐知道舜华是狐女时,希望舜华能帮助他和妻子见面时,她虽然很痛苦,最后还是帮他完成了心愿。
后来张鸿渐再次被抓,舜华又去相助,当张鸿渐问舜华何时相见时,舜华却没有理他,而是飘然而去。
舜华在追求自己爱情的同时又具有独立意识,并没有像以往故事一样,女主角完全依附男主人公,而是最后选择飘然而去。
在蒲松龄的笔下,像莲香、舜华这类狐精具有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不以男性为尊,也不依附于男性,相反还帮助男主人公去解决问题,在对待爱情方面也大胆追求,一旦得不到也绝不委曲求全,而是潇洒地离去。
试论狐性在《聊斋志异》中的人性升华
![试论狐性在《聊斋志异》中的人性升华](https://img.taocdn.com/s3/m/4c5d3cf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3.png)
试论《聊斋志异》中狐女性格的人性升华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形象中,狐狸这一角色,自古以来就是负面的居多,最为“特出”当推助纣为虐的妲己,她使商纣王遭致国破身亡的覆灭命运。
大约肇始于这个形象,狐狸贪婪、狡猾奸诈、魅惑好人、背信弃义等无恶不作的角色定位,便确立了,在从古到今的多个寓言故事中都是如此。
历代以来,人们关于狐狸的情感体验便局限于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而后快这样一个狭隘的范畴,数千年来基本没有改变。
到了清代,蒲松龄在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对狐狸形象的描写,来了一个大逆转,不仅刻画他们亦人亦仙的超凡本领,甚至还着力塑造他们作为人(女性)的一面的性格光辉。
这应该说是前无古人的。
兹从以下几个具体形象,加以粗略的论述。
除非特别注明,本文均以新疆人民出版社和新世纪出版社于1995年10月联合出版的《聊斋志异》为蓝本。
一、娇娜——美丽、善良、聪慧的形象书生孔雪笠远道访友不遇(朋友去世)而寓居荒庙,偶然在寺旁单姓人家遇见皇甫公子而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孔生钟情于皇甫公子的奴婢香奴,被其取笑:“君诚‘少所见而多所怪’者也。
以此为佳,君原亦易足矣。
”娇娜的出现,是在孔雪笠胸上长大疮,痛不欲生的时候。
文章这样写道:俄童入白:‚娜姑至,姨与松姑同来。
‛(皇甫)父子即趋入内。
少间,引妹来视生。
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
……女乃敛羞容,揄长袖,就榻诊视。
娇娜天生丽质的美丽清纯,作者用“娇波流转,细柳生姿”八个字作了粗线条的勾勒,给人留下宽广的想象空间。
在分析了病因和病况之后,是娇娜对孔生施救的过程:乃脱臂上金钏安患处,徐徐按下之。
创突起寸许,高出钏外,而根际余肿,尽束在内,不似前如碗阔矣。
乃一手启罗衿,解佩刀,刃薄余纸,把钏握刃,轻轻附根而割。
紫血流溢,沾染床席。
生贪近娇姿,不惟不觉其苦,且恐速竣割事,偎傍不久。
未几,割断腐肉,团团然如树上削下之瘿。
又呼水来,为洗割处。
口吐红丸,如弹大,着肉上,按令旋转:才一周,觉热火蒸腾;再一周,习习作痒;三周已,遍体清凉,沁入骨髓。
《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书生形象探讨
![《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书生形象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7503d4e46edb6f1afe001f22.png)
《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书生形象探讨《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书生形象个性鲜明,自成一体。
他们在总体上体现着作者蒲松龄不同的感情和寄托:鬼书生多是对现实世界的折射和作者自况,是作者科举失意的写照,而狐书生体现了作者思想中超脱的一面,是作者对自己理想中的书生形象的寄托。
标签:聊斋志异,鬼狐书生,形象,蒲松龄蒲松龄以他的如椽巨笔写成《聊斋志异》,成为我国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历来长盛不衰,研究者多把目光投放于作品中的女性狐鬼花妖,而对男性鬼狐形象的研究相对薄弱,鬼狐书生形象更是鲜少有人提及。
其实,男性鬼狐特别是鬼狐书生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聊斋志异》中,同样倾注了作者的心血,承载着作者的寄托。
因此,本文拟对《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书生形象作一点简单的探讨。
一、鬼狐书生形象概述据笔者统计,《聊斋志异》中存在狐书生形象的篇目有19篇,涉及鬼书生形象的计有6篇,分别是《叶生》、《褚生》、《司文郎》、《于去恶》、《素秋》和《周克昌》。
作品对于鬼狐书生的塑造,多从其思想、个性、行为谈吐入手,且大多精雕细琢,浓墨重彩,塑造出一批鲜活生动的鬼狐书生形象。
总的来说,鬼狐书生形象各异,难以一概而论,若一定要界定他们的身份,那就是他们在各自的故事中往往以普通书生的形象出现,忙碌于读书、拜师、写文章、交友等等各种事情,在某种场合,突然告诉人说自己原为“异类”,或鬼或狐,而以“人”的形象在从事书生的活动。
然而仔细研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鬼书生和狐书生的塑造是有所不同的,其中寄托的理想旨趣也大为迥异。
二、鬼书生——现实世界的折射和作者自况蒲松龄19岁时就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而文名大噪,可惜命运弄人,虽然他以后一直热衷科举却始终未能得志,只是在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
他饱受考试的折磨,一次次名落孙山,因此把沮丧、悲哀、愤懑的感情假借谈鬼说狐发泄出来。
他笔下的鬼书生,无一不饱尝失意落第的艰辛与困苦。
怀才不遇、抑郁而死的叶生说:“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而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
浅谈《聊斋志异》中的女狐形象
![浅谈《聊斋志异》中的女狐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f3d4617c7e21af45b307a8a2.png)
浅谈《聊斋志异》中的女狐形象摘要:清代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颠峰之作。
其中有近百篇写狐。
他把狐女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狐女高度美化,使她们不仅具有普通人的形体、外貌和生活经历,而且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本文就《聊斋志异》中的几个狐女故事进行论述,探讨狐女形象。
关键词:《聊斋志异》狐女形象清代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个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罕见的。
在这一人物画廊中,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
而蒲松龄却又喜欢写狐。
他的《聊斋志异》中有近百篇写狐。
他用一支生花妙笔在《聊斋志异》中为狐狸翻案,塑造出一个个多情多义、聪慧多才、温柔娇媚的、独具个性的狐女。
他使她们不仅具有普通人的形体、外貌和生活经历,而且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评的“花妖狐魅,多具温柔娇憨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
”1.美丽善良的狐女。
《聊斋志异》中的女狐大多是“世间罕有其匹”的美女。
如《娇娜》、《阿绣》、《青凤》、《婴宁》等。
《娇娜》中,孔圣后裔孔雪笠穷困潦倒,得皇甫公子相助,二人结为挚友。
孔生贪杯,身生恶疾,皇甫之妹娇娜子孙元气为其医治。
后孔生与皇甫表姐松姑成婚,却仍心系娇娜。
在得知皇甫一家为狐、将遭天谴之际,毅然舍身相救。
娇娜舍弃三百年修炼的红丸,使孔生起死回生,自己重返深山修炼。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美丽善良的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
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
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
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
刘子固得知狐女的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
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
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并且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
浅析《聊斋志异》对狐女的塑造
![浅析《聊斋志异》对狐女的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716ad9e210661ed9ac51f31c.png)
浅析《聊斋志异》对狐女的塑造《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中塑造了诸多的文学形象,特别是作者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狐女形象,与诸多精、怪形成了类比与对比,丰富了《聊斋》中的形象长廊,又渗入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追求与盼望,另外狐女追求幸福和高尚品质的精神,又是人类最美好的一面的体现。
标签:聊斋志异狐女形象塑造一、在比较中升华狐女形象《聊斋志异》中,作者塑造了诸多神灵险怪的文学形象,这与作者的“志异”的立旨是息息相关的。
读《聊斋志异》我们可以体验到神怪世界的黑暗,并通过他们窥视人类社会的黑暗面,因为往往灵怪世界就是人类社会的模板的再现,所以在《聊斋志异》中有一类作品暴露了当时的黑暗、腐败的政治,鞭挞了为虎为伥、无恶不作的贪官污吏。
例如《促织》、《席方平》、《向果》等。
这类形象诸多是人类社会中的上层社会对普通百姓、士子的压迫,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压迫与局限性,所以在《聊斋》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狐女的反封建压迫形象,这让诸者沉溺于美好人类社会的熏染下,对恶的势力则会更加充满愤懑与批判,这就形成了善恶对比,这种对比一方面是善恶对比,一方面形成了男性社会与女性社会的对比,古代社会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往往成为“淫乱”的祸水,并因此可能导致国亡家破的导火索,而在《聊斋志异》中作者一改先前的女性观,让女性恢复了她自身的社会属性,即对美好生活与爱情的追求,她们往往充满了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并为了维护爱情而不惜牺牲生命,所以在《聊斋》中数量最多的是爱情故事,这些美好的爱情故事,宛如奔腾向前、一泻千里的长江大河,冲出峡谷,绕过横阻,唱着欢快的青春的歌,向着理想的目标迅跑。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聊斋》作者对美的追求,更在这种对比中让美好形象得以耀眼。
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狐女形象,既完成了对历史文化渊源好的方面的继承,又实现了对不好方面的反拨,同时又与作品中其它诸类形象形成相同意义的对比,即善恶、美丑、雅俗的对比,在意象的比较和历史形象传承的比较中,突显并升华了狐女形象的美好。
试析《聊斋志异》中狐典型的文学审美化
![试析《聊斋志异》中狐典型的文学审美化](https://img.taocdn.com/s3/m/ff15fbce647d27284a735183.png)
试析《聊斋志异》中狐典型的文学审美化摘要:中国狐文化历史悠久,蒲松龄在继承狐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完成了狐意象从民俗到文学的审美流变,创造了美狐典型,寄托人类梦幻,给读者以审美愉悦。
关键词:狐文化《聊斋志异》狐典型审美化狐精是中国文化的独创,几乎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像狐一样被充分赋予意味深长的文化含义。
在狐文化中,狐基本上不以其原生态形式出现,而是被夸张、变形、虚拟,成为观念的载体。
狐是一种象征动物,一种神秘的文化符号,一种动人的审美意象。
狐文化前期是图腾文化和符瑞文化,后期是妖精文化。
狐妖从宗教民俗文化进入审美文化后,经历了全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改造,成为最具魅力的审美意象。
没有哪种妖物能像狐妖那样获得文学家(主要是小说家)的青睐。
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关于狐的小说莫过于《聊斋志异》。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狐狸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光芒四射。
从中国狐文化的视角研究《聊斋志异》中狐典型的文学审美化,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小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从民俗到文学的审美流变《聊斋志异》创造了一系列美狐形象,即具有人形美、人性美、人情美及艺术美的狐形象,其中犹以女性美狐最为突出。
蒲松龄笔下的美丽女狐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改变了传统的“狐媚”观念。
《聊斋志异》始,具有文学审美态的狐大量出现。
此前的文学作品中,狐形象仍然保持着宗教态特征――作祟、害人、媚人。
蒲松龄把狐纳入审美创造中,致力于创造美狐,这是文学创造中狐形象的重大转变。
蒲松龄对狐在民俗审美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文学审美改造,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标准来改造狐的人格属性,赋予狐典型以美感形式。
他把狐高度美化和理想化,将民俗宗教中的妖狐和狐仙转变为文学中的美狐。
蒲松龄笔下也有害人的狐精,如《贾儿》中迫害商人之妻的妖狐,《刘海石》中害人的白毛狐狸倪氏等,但为数甚少。
他锐意求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反叛。
狐精作为害人精的代名词,在尚礼仪、重伦理、父权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无疑是千夫所指的唾骂对象,在审美领域的价值取向只能是丑恶。
浅析《聊斋志异》狐妖形象之思想特征
![浅析《聊斋志异》狐妖形象之思想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ee26e5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a.png)
其次是思想独立。
在传统的父权社会中,男性拥有绝对话语权,女性则处于从属的地位,整个社会的传统观念如同枷锁般制约着女性的言行。
而长期以来,女性自身也被这些观念紧紧束缚,随波逐流,安于现状。
当时的女性最大的职责便是装扮自己,吸引王公贵族的注意,并嫁入上流社会。
第三是爱情独立。
在父权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几乎没有追求爱情自由的权利,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的婚姻幸福可想而知。
但芭丝谢芭却勇敢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将爱情选择权从男性手中夺回。
衡量理想伴侣的标准也从当时女性奉为第一准则的“权势”转移到“爱情”,这是精神层次的追求,也是女权主义思想的极致体现。
三、《远离尘嚣》引发的思考随着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当今社会的女性可谓十分幸运,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利使女性同样可以选择自己的幸福生活,女性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也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过去的传统思想仍然没有彻底破除,如就业时男性更受青睐。
女性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家庭中遭受暴力却逆来顺受等。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理应比芭丝谢芭做得更好,树立独立自强的精神,敢于追求自身幸福,敢于尝试有挑战的工作,做自己命运的主导者。
(吉林化工学院)《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一部抒发孤愤之书,通过传奇法以志怪的形式来谈狐说鬼,寄托作者孤愤情怀,侧面映衬了蒲松龄的传统文化心理及所处时代的社会矛盾。
蒲松龄创造性的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匠心独运的塑造了具有自立自强意识与初步拥有平等思想的男女形象。
《辛十四娘》便是《聊斋志异》中重笔描写狐妖内在精神,传达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内涵及折射蒲松龄内心思想的精彩篇章。
辛十四娘作为狐妖中的典型形象,完整的展示了儒家入世之情怀、道家出世之愿望、佛家超世之理想:郡君执意撮合冯生与其结为秦晋之好,而十四娘直言“如此草草,婢子即死,不敢奉命”,可见十四娘对儒家礼教之强烈恪守维护;待冯生出狱,几乎要有皆大欢喜之局时,十四娘再次敞言:“妾不为情缘故,何处得烦恼?……今视尘俗益厌苦。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8574dd2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a.png)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第一篇: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作者:蔡碧兰指导教师:李新灿教授(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524048)摘要: 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狐的篇章有82篇,专写狐女的达40余篇,占一半有余。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狐精形象的集大成者,它成功描绘了一幅狐女群像图,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粗笔勾勒,她们大都是美、善、智慧的象征。
本文就狐女形象的创作背景及其性格特征、意义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狐女形象;创作背景;性格特征;意义On “Strange” Female FoxesCai BilanSchool of Humanities,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Abstract: “Strange” chapter comes to Fox eighty-two designed to write the fox woman more than 40,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Pu Songling's “Strange” is the image of a master of the fox spirit, successfully depicts a female fox portrait view, whether it is meticulous fine description or crude pens, big is beautiful, good, and a symbol of wisdom.Female Foxes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 a brief analysis.Key words: female fox image;creative background;personality traits;meaning引言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形象中,狐狸这一角色,自古以来以负面形象居多,最为特出的当推助纣为虐的妲己,她使商纣王遭致国破身亡的覆灭命运。
《聊斋志异》狐形象研究
![《聊斋志异》狐形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8d48c54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8.png)
《聊斋志异》狐形象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狐这一意象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一形象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最终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本文将《聊斋志异》中的狐形象进行分类,并对《聊斋志异》中狐形象的文学意蕴进行研究。
标签:狐形象;《聊斋志异》;分类狐最初作为一种自然物,被原始先民视为不寻常的动物,对于狐这一形象,在历代人们眼中和文学创作上都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一、《聊斋志异》中狐妖形象多样性分类蒲松龄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有意识的收集各种材料,他说自己“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终于完成了《聊斋志异》这一伟大的著作。
其中不乏创作了大量的狐妖形象,但这些狐妖,一改过去狐妖在过去的邪恶形象,创造出了不少美丽感人的狐妖形象,她们或美丽善良或感恩图报或有情有义或天真烂漫或无私奉献,具有人性美,甚至超越人性的特点。
她们之间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狐妖形象的多样性主要分为以下五类:情狐、友狐、谐狐、侠狐、仙狐。
(一)情狐《聊斋志异》塑造了一批美丽动人的情狐形象,她们与人间男子相恋,是爱与美的象征。
《阿绣》描画了刘子固的痴情故事。
刘子固结识了杂货铺少女阿绣,因为阿绣“姣丽无双而对她念念不忘,但却因为阿绣已许人家而伤心难过,并希望能遇到一个类似阿绣的人。
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求欢,被发现后狐女坦坦荡荡地直抒衷情,转身离去,后来经历战乱,狐女施法将民女阿绣救出。
狐女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
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即使不特别加害,民女阿绣也清白难保,甚至性命难保,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狐女这位爱情失意者,没有悲哀,没有懊丧,没有嫉妒,没有怨天尤人,只有对所爱者的宽容和帮助,足见她对情的投入之深。
(二)友狐友情是蒲松龄非常重视的一种情感,其中有七十多篇题材涉及友情,知己之情在蒲松龄笔下被刻画的生动形象,知己之情不局限于人类之间,而是拓展到了人与异类之间,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562063e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1.png)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摘要:《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因个性鲜明、情感真挚而深受读者喜爱。
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的时候注重主次兼顾,使得每个形象都有血有肉,跃然纸上。
本文围绕《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做出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聊斋志异》;狐鬼花妖;塑造形象引言:《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直善良、不畏权贵的正面形象。
另一类则是邪恶狡诈、贪婪自私的负面形象。
其中正面形象占据了较大篇幅,这些形象人情味十浓,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本善的一面。
因此,对于这类形象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主次兼顾的形象刻画文学典型必须要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主要性格特征和相对次要的性格特征。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通过对狐鬼花妖形象的描写,将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大多具有正义感强、嫉恶如仇等特点。
例如《婴宁》中的王子服,虽为狐狸却有着强烈的报恩观念,帮助王子服摆脱困境。
《小翠》中小翠面对作恶多端的大盗时毫不畏惧,勇敢地与其搏斗并最终取得胜利等。
同样是狐女,婴宁是爱笑,小翠是善虐,两者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这并不影响她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作者还常常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多个狐鬼花妖形象,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又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为了突出这种个性化,作者在描绘狐鬼花妖形象时采用了一些手法,比如说通过语言、行动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或者通过外貌、服饰等方面进行区分等[1]。
同时,作者还会抓住角色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来突显各个形象的独特性。
例如,《画皮》中的王生与妻子分别变成了厉鬼与美女,两人在阴阳相隔后仍能相遇,说明人鬼殊途,即便死后重逢依然可以互相思念。
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更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性格中的其它方面放在次要的地方加以渲染和渗透,这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
例如,《连城》中的乔生虽然才华横溢且相貌堂堂,但是由于过于完美主义导致爱情屡遭挫折。
浅析聊斋志异中女狐形象的文化内涵
![浅析聊斋志异中女狐形象的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0e23e40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40.png)
浅析《聊斋志异》中女狐形象的文化内涵有关狐狸的叙事故事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汗牛充栋,不仅构成了瑰丽奇特的狐狸世界,而且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狐狸形象。
先秦时期“狐”就与传说相联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狐狸从图腾到狐妖,再到狐仙,影响了后期文学作品中狐狸形象的走向和塑造特征。
到了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笔下的女狐形象,完成了人性与狐性的高度统一,丰富了狐文化的内涵。
在综合研究《聊斋志异》中的女狐形象之后,笔者发现,涉及狐或者描写狐的篇目大概占了六分之一,蒲松龄对于狐形象的青睐以及对其寄托的情感显而易见。
虽然现下学界对其研究视角多元化,在作者思想、作品主题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但是,专门从文化内涵角度对其研究得并不多。
故笔者试图从《聊斋志异》女狐形象的整理入手,对整理出的四十余篇作品依据情感寓意进行分类研究,并根据女狐形象的分类和特点,从古代民俗文化角度分析其文化内涵,希望能在前人的研究上有所发现。
一、《聊斋志异》及女狐形象的形成《聊斋志异》,明清小说四大传说之一,别称《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其含义就是记录在他书房里想象出来的志怪故事。
“聊斋”是他书房的名称,“志”指描写,“义”指奇闻异事。
在这个小说集中,蒲松龄创造了许多色彩斑斓、美丽动人的形象,尤其是“狐狸”形象,为我国古代文学增添了许多神奇而又令人感到神秘的色彩。
西汉刘安就曾在他《淮南子・谬称训》中写道:“今谓狐狸,则必不知狐,又不知狸。
非未尝见狐者,必未常见狸者。
” [I]最开始的时候,“狐”与“狸”是指大自然中的两种不同的动物,但是古人发现他们两者不管是外观还是生活习惯都非常的相似,于是渐渐地大家都将他们等同看待,于是“狐”和“狸”都指代“狐狸”。
《聊斋志异》深受学术界的关注,在其出版后,学术界大都多次进行校勘、删改、整理再出版。
在当前学界较权威的版本主要有张友鹤先生的《聊斋志异会注会校会评本》[2]、任笃行先生的《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3]以及赵伯陶先生的《聊斋志异详注新评》[4]等,三个版本各有特色,亦各有优缺点。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5003ab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64.png)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1.1坚贞不渝,人狐之恋《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给狐女注入了人的情感。
她们拥有着人的复杂心绪,人的恋爱思维。
不管在现在还是在300年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爱情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众多写狐女故事的篇目中,人狐之恋成了主体。
这些人狐之恋的篇章也是最为上乘的佳作,也最为人所熟知。
在常人看来,人狐殊途,并非一类,就更不要说爱情了。
但在蒲松龄的笔下,他让人狐相识,相恋,而且故事本身并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甚至远远高于人间男女之爱。
小说中的狐女,她们有着千百年的道行,可化身为人形并且相貌出众,美若天仙。
她们多生活在深山树林中,与世隔绝,大多数狐女没有受到世俗观念的侵蚀,身上少了封建传统的束缚,相对那些笑不露齿,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凡间女子多了几分神秘。
正是她们身上这种不同于人间女子的个性吸引着凡夫俗子,但吸引他们的不止如此。
小说中,每个故事的爱情都有些相似的地方。
狐女与人相恋似乎都来自一见钟情。
她们往往刚刚出场便得到男子的爱慕。
在《娇娜》中,娇娜刚一出场,孔雪生便被娇娜超凡脱俗的美貌所吸引,书中写到:“望见颜色,频呻顿忘,精神为之一爽”。
[1]孔雪生身患重疾,但一见狐女娇娜便顿时忘记了疼痛并且精神大爽。
亦如《鸦头》中,王文与鸦头的爱情也发生在他们的初次相识:“俄见一少女经门外。
望见王,秋波频顾,眉目含情,仪度娴婉,实神仙也。
王素方直,至此惘然若失。
”[2]即使正直的王文也被鸦头的美貌一见倾心,不能自己,而“惘然若失”了。
《青凤》中,狂生耿去病遇到昔日借住他家荒园的狐仙一家,看见美丽的狐女青凤,便拍着桌子大叫:“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
”[3]再如《婴宁》中的王子服在上元节的灯会上遇见婴宁,拾起婴宁掉在地上的梅花:“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
”这是的王子服已被婴宁深深的吸引了并且难以忘记。
《聊斋志异》中的人狐之恋,以一见钟情开始,离奇曲折为叙。
从而开始了一段浪漫的传奇爱情故事。
不同于之前志怪小说中的狐妖鬼媚《聊斋志异》中的狐女们被作者描写成男人们的爱使和女神。
《聊斋志异》中狐狸形象比较研究
![《聊斋志异》中狐狸形象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253d7fc14791711cd79172e.png)
咬文嚼字○《聊斋志异》中狐狸形象比较研究□孙秋实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郭沫若先生对蒲松龄故居的题字。
《聊斋志异》又称《鬼狐传》,在此书四百九十余篇故事中,有82篇涉及狐狸。
蒲松龄对前代的狐狸故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思傅会,切磋琢磨,其对狐狸形象刻画的类型之广、故事之新、寓意之深,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聊斋志异》中的狐狸,在幻化成人、向慕情爱的通灵鬼魅的基础上,更有人情人性。
本文将《聊斋志异》中的狐狸与前代的狐狸、《聊斋志异》中不同类型的狐狸进行对比,以容华绝世、神通广大、聪慧广博、高洁率真、重情重义、敢爱敢恨、温良友善这七个词语概括了聊斋之狐,以期通过比较研究,更清晰地探究《聊斋志异》中的狐狸形象。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狐狸;人情;人性写狐写鬼莫高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其在塑造狐鬼神怪形象方面堪称集大成者,郭沫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评价可谓是恰如其分。
《聊斋志异》中的狐狸,通人性,有人情,他们容华绝世、神通广大、聪慧广博、高洁率真、重情重义、敢爱敢恨、温良友善,这些以往令人们避之不及的狐鬼仙神在蒲松龄的笔下有时却比“正人君子”更胜三分。
一、《聊斋志异》之前的狐类形象(一)先秦远古传说中的狐——瑞兽古代传说中的狐狸最早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就有体现,古人将狐狸与玄鸟、玄武等并列为祥瑞之物。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就记载了狐狸:“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这时的“九尾狐”异于普通狐狸,颇有些神秘色彩,但其性情颇为模糊。
夏后启的母亲所属的涂山氏族就与九尾狐有关,《吴越春秋》记载:“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
我家嘉夷,来宾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禹娶了以狐为图腾的涂山氏族女子为妻,其子启成为夏后。
正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令玄鸟成为商王朝的图腾一样,九尾狐成为夏王朝的图腾。
此时的九尾狐不仅是王权的象征,更与社稷家国紧密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狐形象解析
《聊斋志异》又名《鬼狐传》,一经问世,便成为“风行天下,万口传诵”的经典小说。
对这一经典的研究,无论是古之大家的点评,
还是时下学者的专著研究,都成果硕然。
其研究意义与价值也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历久弥新。
其中对狐精故事、狐形象的研究,亦是这一经典研究的魅力之一。
狐精故事、狐形象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经崭露头角,然而到了蒲松龄笔下才真正实现人形、人情和人性的完美结合。
笔者通过文本细读,以数量统计为手段,得出:《聊斋志异》中狐精故事共计84篇,占全部篇目的1/6。
故本文拟从这些狐精故事中的狐形象一途入手,先以历史发展为依据,总结出《聊斋志异》之前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的四大特点,即:祥瑞之狐、妖魅之狐、祭坛之狐以及人性之狐。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整理出《聊斋志异》狐精形象对前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在:善幻化、善蛊媚、能预知、初显人情方面的继承;以及在:人性特征的融入、人类情感的凸显、人狐关系的改造三个方面对以往狐精形象予以的突破。
在继承和创造的基础上,蒲松龄笔下的狐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人性化、情感化、个性化特征,还体现了人情、人性、人狐关系的复杂性。
以人形、人情、人性为基础,笔者从爱情、友情、侠义、才智、作祟五个层面解读了《聊斋志异》中狐精形象:使狐形象具有了敢爱敢恨之情、肝胆相照之谊,对人情予以张扬;划分了厚德仁行的侠狐、作祟害人的恶狐,对世间善恶予以评判;蕴含了足智多谋之才华,博采众长之学识,儒雅而才通古今,反映
了作家朴实的文学态度。
结合历史文献,进而探究作者在这一作品中
生动塑造狐形象的内在原因,挖掘其形象背后作者矛盾、孤愤、治世的独特的创作心态,既是作者深邃情感的寄托,也是自我生活状态的呈现,更是文人情怀的表达。
这不仅完成了深入挖掘蒲松龄与狐形象之间的联系,也实现了对狐形象的深刻解读,以至于通过狐精形象来读透,乃至读懂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