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乐悦读)人文常识悦读_人文的内涵
(健康快乐悦读)人文常识悦读_斯宾诺莎的真观念是什么
斯宾诺莎(Barueh Spinoza,1632~1677),荷兰哲学家,是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莱布尼茨齐名。
他出生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斯宾诺莎在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和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
他于1677年去世,年仅45岁。
哲学上,斯宾诺莎是一元论者和泛神论者。
他的观点是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那就是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与宇宙就是一回事。
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
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组成部分。
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在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必然性;世界上仅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能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但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
斯宾诺莎提出以实体、属性和样式为中心的自由论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观点,并披上泛神论的外衣,同时还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
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必然的,认为“必然性的认识”就是自由。
他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只有通过理性的直觉和推理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是唯物主义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只要与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制于这种影响,就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
斯宾诺莎还认为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对以后17世纪的科学运动的意义在于其决定论的解释,为此后的科学一体化提供了蓝图。
他对后来的哲学家,比如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等人都有过影响。
斯宾诺莎哲学的目的是证实思想的真理性并获得自由,条件是放弃世俗的东西获得思想的自由,方法是对真理标准的重新确定,也就是真观念。
他把知识分为传闻的知识,经验的知识,理性的知识以及直观的知识四种,还认为直观的知识是最可靠的,就是真观念。
他克服了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广延是上帝实体的两个属性并各有各的样式。
斯宾诺莎的著作有《几何伦理学》(简称《伦理学》)、《神学政治论》、《政治论》、《哲学原理》、《理智改进论》以及《神、人及其幸福简论》等。
语文人文性之内涵
语文人文性之内涵作者:黄生祝来源:《湖南教育·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08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陸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
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语文人文性的内涵之一:提供自由文本,关注生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
为此,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语文教材,它必须具备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
所谓文学性,是相对于政治性、知识性而言。
教材不是道德说教,不是政治观念的简单诠释,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在“读经讲经”或“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上,这是对语文人文性的一种践踏;同时,教材也不单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不单是学科知识的载体。
“教材即知识”的“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教材观,也势必会让教育远离生命个体,蚕食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因此,语文教材的建设应立足于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选文要生动形象,“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保守性、单一性而言。
语文教材不是什么“长官意志”,不是部分人的利益体现,它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精神产品,是培养与造就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文化食粮。
随着素质教育战略的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长远需求,传统的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的垄断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纲多本”乃大势所趋,教材多样化已是社会必然。
不同版本的教材让学生拥有了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使用教材时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具体保障;同时,教材的灵活多样(诸如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生活教材等)也更具人性化,更接近学生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
(健康快乐悦读)人文常识悦读_苏格拉底写书了吗
苏格拉底(∑ωκρáτηS;英译:Socrates;前470~前399),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称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苏格拉底以朴实的语言与人交谈。
他具有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与神圣的思想。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同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和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许多有钱人家以及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曾3次参战,40岁左右他成为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认为,天上与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以及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主张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没有写过著作。
他的行为以及学说,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
苏格拉底的两个导师是文法家普罗迪科斯和狄奥提玛,狄奥提玛教导了苏格拉底有关爱的知识。
出于对国家与人民命运的关心,他开始研究人类本身,也就是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比如什么是正义等等。
后人把苏格拉底的哲学叫做“伦理哲学”。
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有:第一,心灵的转向。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到研究自我,也就是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苏格拉底想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以及永恒的真理,这就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第二,灵魂不灭说。
苏格拉底的灵魂学说,使精神与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
人文常识知识点总结
人文常识知识点总结人文常识是指对人类文化、历史、艺术等领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它涵盖了广泛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和掌握人文常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他人。
在人文常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一些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审视世界和人生,指导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本文将从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几个方面,总结一些人文常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文常识。
一、哲学1. 人生哲学:人生哲学是研究人生和人生意义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价值观、人生观等问题。
例如: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人的理智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尼采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超越传统道德的重要性。
2. 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价值、行为准则和人际关系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怎样做人、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哲学认为幸福是一种完整的人生状态,要通过理性和道德实践实现;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强调人们应该履行道德义务,而不是追求结果。
3.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研究客观实在和宇宙本原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了存在的本质、事物的本体、世界的构成等问题。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形而上学中的实质;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4. 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和思维定律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了正确的推理规则、思维方法和语言形式等问题。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思维方法强调了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重要逻辑学家卡尔·弗雷格将逻辑学与语言哲学相结合。
5. 自然哲学:自然哲学是研究自然和世界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了宇宙、自然现象、物质运动、自然法则等问题。
例如: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理念的投影,物质是灵魂的投影;伽利略提出了科学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文素养的定义和内涵
人文素养的定义和内涵
人文素养是一个涵盖广泛、多维度的概念,强调个体对人类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尊重和参与。
它涵盖了知识、道德、审美、情感和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
定义: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对人类文化、人类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关系的理解、尊重和参与。
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以及在社会互动中的道德判断、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
内涵:
人文素养的内涵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与思维:人文素养涉及对人类历史、文化、哲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知识的理解和欣赏。
这需要人们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异同。
道德与伦理:人文素养包括了对道德和伦理规范的理解和遵循。
它鼓励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秉持公正、尊重和关爱,同时具备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审美与情感:人文素养强调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包括对文学、艺术、音乐等的欣赏。
它帮助人们发展情感智慧,通过情感的共鸣与表达建立情感连接。
批判思维:人文素养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质疑现有观点、思考深层次问题,并能够就社会和文化议题提出独立见解。
人际交往与沟通:人文素养促进有效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帮助个体在多样文化背景下更好地理解他人,展现尊重和理解,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个人意义与人生目标:人文素养有助于个体发展对自身意义和人生目标的理解。
通过对文化和价值观的思考,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更有意义地追求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人文常识意思
人文常识意思人文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具备的一些普遍的文化知识和社会常识。
这些知识和常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与人交往和沟通。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人文常识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见的人文常识知识点。
一、人文常识的意义和重要性人文常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一些文化知识和社会常识,它具有以下几个意义和重要性:1.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环境。
人文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环境。
比如,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现状,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这个国家的社会环境。
2. 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交往和沟通。
人文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与人交往和沟通。
比如,了解一个国家的礼仪和习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这个国家的人民交往和沟通,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3. 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自己。
人文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比如,了解一些哲学和文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二、人文常识的知识点1. 历史和文化知识。
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现状。
比如,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现状,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中国的社会环境。
2. 礼仪和习俗知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礼仪和习俗,了解这些礼仪和习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交往和沟通,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比如,了解日本的礼仪和习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日本人交往和沟通,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3. 哲学和文学知识。
哲学和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了解一些哲学和文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健康快乐悦读)人文常识悦读_经验主义的内涵
经验主义的英文名字是Empiricism,它是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感觉,并且还是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的。
经验主义诞生在古希腊。
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
期间,它不断地和另外两种学说发生争议:一种学说为天赋论;另一种学说为理性主义。
作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经验一词主要指和理性认识相区别的一个认识阶段、认识形式,也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主义者将人们对有关事物的看法区分为一般的、易犯错误的信念与永久的、已被证实了的真理性知识。
他们声称,感觉经验只能产生关于表象世界的意见,并且表象可能让人受到蒙蔽,因此,这种得之于观察的经验是不可靠的,无法被确认为知识。
从恩培多克勒开始,经验主义学说就渐渐兴起。
经验主义怀疑理性所依赖的先天印象,认为它们是想象出来的幻象,并力图表明,正是观察才引起了知识,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声称唯有观察与感觉是唯一有效的知识源泉;事实上,人的感觉经验能够发现与揭示真理。
由此,便推动了经验主义研究感知系统。
恩培多克勒是历史上第一位经验论者,为了他的哲学目的,就展开了一个典型的心理学课题的探讨。
他认为,理性主义者所说的人为自身心灵的神秘内涵所吸引而进行实质是记忆的学习,并通过这种学习而获得知识的天赋主张难以成立。
经验主义希望通过找出知觉的作用机能来说明知识来源于知觉的观点,最终反证出理性与先天本性不可能充分知识的源泉。
(健康快乐悦读)人文常识悦读_苏格拉底有什么伦理学说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它的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与善德。
他主张人们要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与“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和有害的目的与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与至善的美德。
在苏格拉底看来,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与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以及正义等美德。
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与神的安排,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
这就是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伦理思想。
后来,这种伦理思想,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并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就被亚里斯提上继承并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
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
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是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健康快乐悦读)人文常识悦读_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简单地说,人文关怀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
也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同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人文主义是把人作为本位的世界观,集中体现在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与重视,它关心人的生命,关心人的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以及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与情感。
人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主体,同时还是自身存在的价值主体,它的根本是“内在”而非“外在”,因此,文明建设的根本是精神。
人文精神提倡把情感看成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要关注人的精神状态以及内在需求,避免人的异化。
人文的含义及其内容简介
人文的含义及其内容简介人文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涵盖多个领域和层面。
它既指代一种学科领域,也指代一个哲学观念,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和人类生活体验的关注和理解。
本文将对人文的含义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概念。
一、人文的含义人文一词源于拉丁语"humanitas",与"humanus"(人类的)有关。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人文通常与人类学科(如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等)相关联,强调对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思想、艺术和社会结构的研究和理解。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文强调人类的尊严、自由、创造力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重要性,关注人类的普遍性和个体差异。
二、人文的内容简介1. 文学艺术:文学和艺术是人文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语言、形式和情感传递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文学涵盖了小说、诗歌、剧本等多种体裁,而艺术则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
2. 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人文研究的关键领域,它研究人类社会和文明的演变过程,通过对过去文化和事件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现在,并对未来做出更好地决策。
3. 语言与交流: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同时也承载着文化、价值观和传统。
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交流行为。
4. 哲学与伦理学:哲学探索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如意义、真理和价值观等。
伦理学则关注人类行为的道德和伦理标准,研究人类应如何与自己、他人和环境相处。
5. 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人文研究的重要分支,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
它们通过对人类社会行为、心理过程和经济活动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6. 人文教育与价值观:人文教育强调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人文知识和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文价值观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平等和多样性,倡导个体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人文素质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人文素质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的界定2.1人文“人文”一词,在汉语词典上的定义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1”。
这个词最早见于《易经·贲卦·彖传》中,正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
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
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
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
可见,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进一步说,人文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内在的人性或修养,以及培养完善人性或修养的方式和手段。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先秦儒家对此己有相当自觉的认识,孔子及孔门学者对仁和礼的关系的说明,以及儒家在强调自我修养的同时,对教化活动、传统以及古代典籍的极端重视,其实己凸现了人文所包含的这两方面的含义。
1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72西方语言中的人文是指人性。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观是以人为中心的学说。
柏拉图就是以教人的知识和道德为生的,这时英文humanism 尚未出现。
古希腊重视教育,教育的希腊文为paideia。
古希腊的教育含有七门人文科学:语法、修辞、逻辑(即辩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直到罗马时代,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Cicero)把希腊文paideia 译成了拉丁文humanitas。
西塞罗认为humanitas是人和人性的培养或心灵的教养,即教育能使人的人性和人的潜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使人成为有人性的人,真正的人。
“人文”的含义
“人文”的含义(读者2006第4期)什么是“人文”?想必读过书的人也未必能说得清。
据11月20日《钱江晚报》报道,在绍兴文理学院,作家梁晓声用了6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的含义。
不少学生觉得惊讶,“‘人文’,我懂啊。
”“就一句话,以人为本。
”梁晓声因此发出一声感叹: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能告诉别人些什么呢?是啊,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知道“人文”更丰富的内涵吗?为了解说“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去郊区。
那天,刮着风,不时飘着雨滴,前边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断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
前车车轮滚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
他们的车想超过,但路很窄,他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
”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下来一位先生,对他们的司机嘀咕了几句,然后回到车上,把车靠边,让他们先过。
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回答,他说,“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边,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梁晓声说,就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这让我想起在澳大利亚的侄儿讲过的另一个故事:周末,侄儿随一位在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华人去悉尼周边海域捞捕鱼虾。
每撒下一网,总有收获,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位华人总要一番挑拣,将剩下的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
我侄儿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那华人平静地答道:“在澳大利亚,每个去海里捕捞鱼虾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国家法规规定尺寸的鱼虾才可以捕捞。
”我侄儿道:“远在公海,谁也不管你啊?”那华人淡淡一笑:“处久了你就知道,在澳大利亚,不是什么都非得要别人来提醒,来督促。
”两则故事,大体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文”。
“人文”其实并不晦涩,在我看来,它的实质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养成,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的解读
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的解读叶圣陶先生早年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生命发展(而且不仅仅是为了今天的生命),不能不关注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
由此可见,对语文教育中人文内容的解读和吸纳,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1要解读教材的人文内涵,注重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学生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园。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因此,我们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注重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学生。
《船长》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语文,文章结尾赞颂道:“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时,可让学生谈谈对“做人之道”的理解,学生各抒己见,纷纷说出了“舍己为人、先人后己、忠于职守、诚实守信、舍己救人、大公无私、孝亲敬长、尊老爱幼……”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收获,让他们的心灵接受一次洗礼。
2要努力实现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应必然是多元的。
因而,《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认识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限。
在解读文本时,他们的阅读体验可能存在偏差,甚至见解偏激,这在学习过程中是正常的、真实的。
关键是教师不能抛开教材的价值取向,无视学生认识的偏差,要把学生认识的差异及时地转化为教学资源。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也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肖邦强烈的爱国热情。
初读课文时,有学生认为肖邦是个懦夫,不是英雄。
教者没有立即予以否定,而是在肯定该同学敢于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大家继续潜心读书,将阅读引向深入。
人文内涵的意思
人文内涵指的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科学、优秀、健康的部分,以及其核心价值观。
它强调收养有序、强调和谐,更具体地说,它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超越功利的价值观:人文内涵主张价值观的超越功利性,即超越对物质和实用的追求,而去追求更加内在和超越的价值。
2. 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文内涵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自由、平等、公正和尊严等基本价值,并且强调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3.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人文内涵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可以带来更丰富的文化和更广阔的视野。
4. 追求知识和智慧:人文内涵强调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人类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精神境界。
5. 强调社会责任:人文内涵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认为个人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的来说,人文内涵是一种强调人的精神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尊重文化多样性、追求知识和智慧、强调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
试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
试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我们知道,讨论这个问题,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新课程标准施行已经好几年了,很少有人愿意正面谈这个问题,大概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这既意味着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但同时也说明讨论这个问题的必要。
把话题限定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很清楚,在语文课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张皮”而不是两张皮,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但总是把两者揉在一起,虽然让人觉得是一种“统一”,对于问题的讨论却并没有补益。
况且,既然提“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也足以说明两者虽然是“一张皮”,但毕竟还是两个概念。
为了讨论的方便,姑且这样说,应该会得到大家的理解。
另一方面,强调“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是因为我们觉得“人文性”和人性一样,是无处不在的,其内涵几乎就没有办法明确。
加上这样的限制,意在说明我们讨论的只是语文课程人文性中最最基本的内涵,而不是全面的论述。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之一: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
一个民族的母语,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印记,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
母语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几乎是完全同步的。
语文课程,承担着母语传承的重任,也就同时必然地肩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朱自清说过,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钱钟书也说过,母语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
学习母语,是学习语言,但又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的学习,学习母语的同时打下精神的底子,形成文化所属的籍贯,这是学习母语和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的本质区别。
民族的语言,是民族之魂的衣胞。
一个民族没有国家,没有军队,只要自己的母语存在,这个民族就不会真正被消灭。
因此每一个民族都会视自己的母语为民族的生命;而侵略者要真正消灭一个民族,则无不妄图从消灭和消解这个民族的母语开始。
大家都记得都德的《最后一课》,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母语则是最最主要的渠道,也是最最理想的途径。
高考作文阅读素材:什么是“人文”
高考作文阅读素材:什么是“人文”
高考频道为您搜集整理了2014年高考作文阅读素材,希望对2014年高考生备考复习有所帮助!本站时时更新,欢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以获取更多资料!
什么是“人文”
王翔宇
关于“人文”的含义,100个人有200种说法。
不过,这里有两则故事值得回味。
一则故事是梁晓声亲历的。
一次在法国,梁晓声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到郊区。
那天刮着风,不时有小雨飘落。
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
前车车轮碾起的泥水扑向他们的车窗,车身上满是泥污。
他们想超车,但路很窄。
梁晓声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
”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一位先生,对他们车的司机说了点什么,然后把自己的车靠边,让他们先过。
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转述了那位先生的话:“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面,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
”
另一则故事是我亲历的。
2008年9月,我和几个朋友在美国旅行。
在一处风景名胜地,来来往往的各国游客很多。
去了趟洗手间解完手,同行的一位女士从女厕出来,面带不解地对我说:“我发现一件怪事,六七个日本老太太,在一个厕位门口排成一排,另外一个厕位空着,她们却不上。
我以为要排队,结果一进去就有位置。
”想想吧,一个日本旅行团的老太太们,忍着内急而耐心地排在一个厕位门口,把另一个厕位让给别人。
什么是“人文”?“人文”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素养,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人文的定义
人文的定义人文的基本含义定义人文,是人类文化的简称,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它的角度,用自己或别人提出的方法对世界中已知或未知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又能被大众接受的属于个人主观的知识点。
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我们知道,文化是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
因此,具体到人类社会当中,文化不仅包含了人们外在的的衣、食、住、行,还包含了人们的内在的心理、意识或者说思维活动。
分类人文的分类,是一个简单而又繁琐的事情。
说它简单,是因为人文的核心是“人”,只要这个事物的出现跟“人”的活动有关,就可以作为一类罗列出来。
说它复杂,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不仅有区域的限制,还有时间上的不同。
这就造成了人们认知上的不同。
因此,其产生的文化是不一样的。
求同存异,是我使用的分类方法。
具体概括为,寻求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上的人们活动的共同点,保留有争议的地方。
因此,我把人文分为以下几大类:服饰文化:跟“衣”有关的,包含了人们所有的跟穿着、打扮有关的物品,比如服装、首饰、鞋帽等。
饮食文化:跟“食”有关的,包含了人们可以食用或跟食用有关的所有的物品,比如蔬菜、水果、调味料、畜产品、水产品、加工品等。
建筑文化:跟“住”有关的,包含了人们所有的可以居住或跟居住有关的物品,比如洞穴、房屋、阁楼、庭院等。
交通文化:跟“行”有关的,包含了人们所有的出行或跟出行相关的物品,比如,马匹、车辆、飞机、轮船等。
文学或者教育文化:用以帮助人们掌握相应技能,交流、知识的普及、进行大范围活动等具有特殊性质的文化。
其他文化:衣、食、住、行之外的文化,比如,商业、管理、宗教信仰、书画、音乐、节日庆典、军事、政治、武术、手工业等。
这些文化的产生,是跟人的职业分工有关,跟人的爱好有关。
自身的人文底蕴
自身的人文底蕴人文底蕴是指一个人在文化、艺术、哲学和道德等方面所具备的修养和素养。
它是一个人从内心深处所散发出的自信、温润和包容,是一个人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态度和观念。
自身的人文底蕴是每个人应该追求和发展的方向,它是塑造一个人品格和素质的基石。
一个人的人文底蕴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广博与深厚,更体现在对待生活的热爱和关怀,对待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人文底蕴反映了一个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同时也表现了一个人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人文底蕴越发重要,因为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人文底蕴培养需要广泛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个人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读书学习,不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涉猎各种文化和艺术领域。
通过阅读和学习,一个人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和眼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同时,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培养人文底蕴的关键。
一个人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
只有通过思考和分析,一个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所学的知识。
除了知识和思维的培养,一个人的人文底蕴还需要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丰富和完善。
一个人应该去实地走一走,去感受世界的多样性和魅力。
旅行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可以使一个人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同时,一个人还应该去参观艺术展览和博物馆,去欣赏音乐会和戏剧表演。
通过接触艺术和文化,一个人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
此外,一个人的人文底蕴还需要通过与人交往来塑造和提升。
与他人的交往可以使一个人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一个人应该与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交往,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人脉,还可以借鉴他人的人文底蕴,不断完善自身。
总之,自身的人文底蕴是每个人应该注重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广泛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实践和体验的丰富和完善,以及与人的交往与沟通,可以让一个人的人文底蕴更加深厚,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人文的概念和历史
人文的概念和历史广义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
从大的方面讲可以指社会的精神面貌和道德修养,从小的方面讲可指人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一个感悟和认知。
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我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
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
从文艺复兴的历史看,人文应该是重视人的文化。
狭义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已有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
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潮流,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并更为稳定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则始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7、18世纪的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和法国启蒙运动,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时期,反思于19、20世纪初的马克思、尼采、罗素所处的反思期,发展于20世纪中后期的现代时期。
在发展期,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宣言则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志,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则是现代人文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关注人文的意义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文化、人文的解释——摘录
文化、人文的解释——摘录文化者,文而化之。
把本真的东西掩饰起来,把蛮野的东西革除掉,将“天化”的一切给予人化的改造,即文化。
文的原意是纹,用有纹理的动物毛皮美化身体和环境是“纹化”的初义,在身体、建筑、用具、服饰等表面刻画上各种纹饰,是“纹化”的转义。
所以“纹”是人类文明长河的源头。
先民们正是在刻画纹饰的过程中发现了简单的、有规律的纹符可以记录某些语言,于是便产生了文字。
在青海柳湾等地出土的大约四五千年前的陶器上,就可以发现这类既象纹饰又象文字的符号,应该是文字的雏形。
(实际上中国的文字在表达含义的同时,从来兼有纹饰的功能。
)随着文字的出现,“纹化”终于转化为“文化”。
引伸后,人们将人类克服动物原始本性、美化自身言行、外表、生活、环境的一切手段和言行统称为文化。
以“文字化”这一狭义文化为代表的一切广义文化,是人类在谋求生存和发展中运用一种高级自然力——人智培育出的宇宙奇观,它属于地球的专利。
人们追求文化、尊重文化较高的人,就象动物“追求”美丽的羽毛和皮色,是一种出自地球深处文明进化的本能。
文化是人类的“羽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特征,正如羽毛是鸟之为鸟的主要特征一样。
一代代人通过对文化的传播、创造、提升,来实现整个人类超越森林法则的追求。
越是进化的民族、个人,文化内涵越深厚、文化结构越复杂、文化形态越美观,蕴涵其中的智能、人性越多。
一部人类史,就是文化不断向高智能、人性化的进化史,尽管在许多时期,有些文化种属会出现暂时的返祖、倒流、异化现象。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
《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
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
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的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它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各种文化现象、人世间事、习俗人情、寿命、教育水准以及生活质量。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等。
如果符号是文化的基础,那么,价值观就是文化的核心,而文化的主要内容有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等。
人文也就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而且,它的核心部分是先进的价值观(对于社会来说,就是先进的法律与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就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人文应该是重视人的文化。
它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
简单地说,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广义上说的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而不是自然的、原始的、天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