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午节粽子的民间传说
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关于粽子,无论各人心里有怎样的牵绊,粽子的传说始终是由那位投了汨罗江的屈原开始的。
那么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呢?下面小编搜集整理了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版本一:粽子是给河里的鱼虾吃的,这也是流传最广的版本。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楚国百姓哀痛不已,渔夫们则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结果捞了半天都捞不到。
于是百姓们自发地拿出家里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在江中,希望鱼虾蟹们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大夫了。
版本二:粽子是给屈原吃的。
有天晚上,一位渔夫在梦里与屈原大夫相遇了,看见屈原消瘦了许多,就问他:“我们给您送去的食物,您吃到了吗?”屈原摇摇头,说:“你们送去的食物都让鱼虾蟹给吃掉了。
”渔夫问:“那要怎样才不会被它们吃掉呢?”屈原答道:“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有尖尖角的粽子,这样它们会以为是菱角就不会吃了。
”于是第二年端午,人们纷纷向汨罗江里投入了菱角一样的粽子。
可是过了端午之后,屈原又托梦给那个渔夫:“多谢你们给我送的粽子,我吃到了,不过多半还是被那些鱼虾蟹吃掉了。
”渔夫问屈原:“那还有什么办法呢?”屈原说:“请把送粽子的传装扮成龙的模样,因为鱼虾蟹归龙王统领,龙王的东西它们是绝对不敢吃的。
”于是从此之后,每年端午,人们都要划着龙舟到汨罗江投粽子以纪念伟大的屈原。
无论确切的版本如何,毕竟M不是研究历史的。
屈原大夫自然也不会托梦给我。
但是不管历史上的粽子最早是给谁吃的,现在都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端午节的一个重要内涵。
无论遇上什么节日,孩子总是最开心的一群人。
M还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母亲就要忙个不停。
总是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浸糯米、洗粽叶、晒粽叶、切配料……每一个步骤都特别隆重,都是几十年不变的老传统。
而M总是跟在她的屁股后面转个不停。
母亲还一边叨着:“跟着我做什么,厨房那么小。
”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有一年的端午,M便缠着母亲教包粽子。
粽子的类型很多,如果按馅料分,北方多包枣子馅儿,南方的粽子则更加丰富一些,有豆沙的、鲜肉的、火腿的、蛋黄的……M家传统的粽子是包蜜枣和花生,还有蘸糖吃的碱水粽子。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端午节粽子的由来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粽子的由来,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了解。
【粽子的来历】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同“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民间传说】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端午节吃粽子吧
端午节吃粽子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午节是一年中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民间的祭祀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来纪念屈原和他的爱国情怀。
粽子不仅是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也是民间传统小吃之一。
在这个美食盛宴的日子里,许多家庭都会准备大量的粽子,一起享受这个美味的传统食品。
粽子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其起源还是一个谜,有些人认为粽子最早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则认为粽子起源于商代。
在中国古代,粽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军粮,曾被认为是军队远征时必需的干粮。
传说中,粽子的由来与屈原有关。
屈原是春秋时期的爱国诗人,由于深爱祖国和人民,在反对当时的腐败政府时遭到了迫害,最后选择自杀。
为了保护尸体,人们在汨罗江放入许多的粽子,以饱满的粽子吸引鲤鱼,防止鲤鱼舔食屈原的尸体。
从此,每年端午节都会吃粽子来怀念这位爱国诗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的粽子已经变得多种多样。
在各地区都有其特色的口味和制法。
例如,南方的广式肉粽子、北方的北京咸肉粽以及福建八宝粽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粽子品种。
这些粽子各有其独特的口味和风味,可以满足不同的口感需求。
现代人还加入了一些创新元素,如用椰汁、芋头、绿豆、花生等进行调味,这样粽子的味道与材料都会有所不同。
制作粽子虽然是一项繁琐的工作,但是人们从准备粽子的材料、包裹粽子、蒸煮粽子到品尝粽子的整个过程,都会充满了欢声笑语与一份乡野的回忆。
对许多人来说,端午节吃粽子已成为了一种美好的民间传统,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轻松地到超市和商场购买到各种口味的粽子,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在这个端午节,让我们寻找一些传统的粽子配方,并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些粽子。
这不仅可以带给我们家庭温馨和美味的食品,同时也是一个了解昔日民俗和文化的机会。
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中国的传统习俗,并延续至今。
粽子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与习俗的传承。
每年端午节,无论是家里人在一起吃粽子,还是朋友聚会品尝粽子,这都是一个快乐的时光,也是人们怀念和缅怀历史的传统。
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包粽⼦的习俗 端午节包粽⼦、吃粽⼦、划龙⾈的习俗基本⼤家都知道,那么在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关于端午节包粽⼦习俗由来及传说分别⼜有哪些,下⾯就让我们⼀起来了解下吧!声明:图⽚由⽹友上传,来源⽹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端午节包粽⼦的习俗 端午节包粽⼦的习俗由来包粽⼦是源于屈原,屈原汨罗江⾃杀,⼤家捞不到他的⾝体,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体,就⽤苇叶包裹了糯⽶饭投进⼤江喂养鱼虾,后来就发展成了端午节吃粽⼦。
⽽也有说是为了祭祀屈原⽽包粽⼦投进⼤江的,但不管怎么说,传说包粽⼦是源⾃屈原的。
屈原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源⾃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话说当年屈原投⾝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
所以百姓未免让鱼虾侵蚀屈⼦,就纷纷将⽶粮投⼊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粮⽽不损伤屈⼦⾁⾝。
⽽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粮投⼊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如果⽤艾叶包裹,再绑以五⾊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这才有了后来的粽⼦.相传楚国名⾂屈原在汨罗江投江⾃尽后,曾托梦给当地的村民。
说:“我是屈原,在汨罗江投江⾃尽。
江中之鱼在啃咬我的⾁体,请快快救我的⾁体上岸。
”受梦的村民马上将此梦告知乡⾥,并召集村中壮年画着龙⾈,带着糯⽶去救屈原的⾁体。
带糯⽶是为了引开鱼,使他们不在啃咬。
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以及赛龙⾈和包粽⼦的⼜来。
并且在端午节还要喝雄黄酒,以避邪。
每年端午节,各家各户开始包粽⼦,不管是⾃⼰吃,还是为了表⽰纪念屈原,包粽⼦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活动。
⽽包粽⼦⼀般是选取上好的芦苇叶,放锅⾥煮软,增加弹性,也有消菌杀毒的作⽤。
然后取2-3⽚,窝成漏⽃状,把准备好的糯⽶以及其他如⾁、蜜饯、板栗等放进去,右⼿中指、⽆名指分开将其夹住,⼤拇指从后往前推压,使其紧、平。
左⼿拇指、⾷指顺势将漏⽃⼝朝⾥推成等边三⾓形,再将⼤拇指推过来的叶⾯盖在三⾓形上,并以左⼿拇指、⾷指顺势将漏⽃⼝集合处捏紧,再将余下的尾巴顺拐⾓贴折。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来历_端午节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来历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
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
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
”又说每年在夏至和端午这两个节日都吃这种食品。
另据古籍记载,夏至用黍和鸡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时就有。
后来端午节以粽子祭祀屈原,不过是原来风俗的演变和发展。
如今,粽子已发展成为终年可见的民间风味美食。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南北风味之别,但其中著名龙舟粽的生产地却在中原郑州,亦南亦北,口味丰富,有如有菠萝粽、黑糯花生粽、绿豆蓉粽、板栗粽、桂花红豆粽、紫糯八宝粽、蜜枣山药粽、薏米果仁粽、叉烧粽、板栗猪肉粽、香菇肉粽、中国台湾经典肉粽、港式鲍鱼粽、粤式瑶柱粽、嘉兴蛋黄肉粽、苏式金沙百合粽、京式桂圆莲子粽等等等等,算是照顾到了全国人民的口味“审美”,且口味之多,足可以可申请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又岂是一个整天叫嚣着掠夺中国文化的棒子国能比拟的?现在包粽子还是按照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中的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来包裹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1:驱赶蛟龙《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2:纪念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粽子的故事和传说
关于端午节粽子的故事和传说端午节,又称重阳节、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因为与吃粽子密切相关,也被称作粽子节。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重要食品之一,是把糯米和其他食材包裹在竹叶或者其他植物的叶子中蒸煮而成的。
在端午节之前,人们会忙着包粽子、赛龙舟、扫墓等一系列传统活动。
那么,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有哪些关于粽子和端午节的历史和传说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1. 历史渊源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
相传,贵族居住在楚国的京城,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多山地,居民很容易得病,因此,战国楚国的名医屈原曾任楚怀王的大臣,他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创作了大量优美动人的诗歌,讲述楚国的历史和民间故事。
但不久后,屈原发现国内的官员腐败,怀疑被官员阴谋陷害,最终思乡愁绪难平,投江自杀,世人为此感叹不已。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端午节,为屈原追思和祈福。
而为了防止鱼吞噬屈原的尸体,当地人会在江中放粽子,以防鱼噬。
这种做法逐渐流行开来,就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2. 传说故事2.1屈原投江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的著名诗人屈原曾经是楚国的一位贵族大臣。
由于屈原爱国,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经常与权贵对峙,最终被贬谪到湖北省的荆江郡官职。
他却依旧关注并关心着楚国的未来命运。
公元前278年,秦国灭了楚国,统一天下。
屈原的爱国心深深受到了伤害,思乡愁绪难平,最终毅然投江而去。
当地人为了纪念他的精神,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端午节。
2.2屈原与粽子的故事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还有一条与屈原有关的传说,它说明了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这个传统。
相传,当屈原下落不明的时候,人们在江水中撒下一种叫做“贾粽”的饭粽,以供鱼吃。
这样鱼就不会去啃屈原的尸体了。
因此说在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和避免祸事的发生。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孟子的《离婚Fan Wu》卷第四中,关于越国在庐山的一则神话,是关于上古代中国豪门家族的一个血腥故事,古时候,每年的五月初五越王会进行一次人类献祭活动,屈原的父亲就因为反对此事而被杀害。
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传说
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传说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传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在这个悠久的节日中,吃粽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习俗。
粽子是一种古老的中国食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传说。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吃粽子不仅是为了美食享受,更是有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传说。
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爱国人士,也是端午节的始祖。
据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为了反对国王秦穆公的倡导,被流放到汨罗江畔。
屈原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非常忧心,数次上书反对,但秦穆公不但没听从屈原的建议,反而诬陷他有罪,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待遇。
最后,屈原感到了绝望,投身到汨罗江中,船民闻声而至,急切救援却只能在江中寻找他的遗体。
为了避免其尸体被鱼虾啃食,人们就将糯米捏成长条,包入屈原喜欢的香菜、肉等食材,再用竹叶或芦苇叶绑紧形成粽子状,投入江中,以喂饱他的魂灵,防止他受到其他生物的侵扰。
自此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人们纷纷制作粽子,投于江中,以表达对屈原的思念之情,其形状和做法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别,但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比如南方人的肉粽以米、肉、菜为主,以象征屈原的后裔生活丰饶,而北方人则以蛋黄、糖、桂花等馅料为主,寓意着人们吃上甜头。
二、驱蛇除瘟另有一种传说称,粽子的形状源于汉朝时期的一位名叫虞舜的西南少数民族首领。
当时,南方的蛇虫肆虐,全国民众都深受其害,而虞舜则独具智慧,发明了一种防蛇神器:箭头呈V字型的筛子和用竹叶包裹的粽子。
他认为蛇会钻入粽子中,并被箭头钉死于筛子之上。
而且人们这样吃,一方面可以避免吃到有毒的蛇虫,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去疫驱瘟的作用。
于是,这种神奇的食品很快传播开来,成为了一种食用习俗,人们开心地用粽子来庆祝端午节。
三、纪念孝顺女儿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与孝道有关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贵族家庭里有一位寡居的母亲和她的女儿,母亲身体日益虚弱,希望女儿尽到自己的孝道责任。
端午节有关粽子的传说
端午节有关粽子的传说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公历每年的五月初五。
在这一天,人们会食用粽子、赛龙舟,同时还有冷饮、挂艾草等习俗。
粽子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食品之一,也是许多地方民间传统的食品。
据传粽子最早起源于祭祀屈原的食品,后来逐渐演变为端午节的重要食品。
关于粽子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以下为其中几个:一、屈原的故事古时候,楚国大臣屈原奉命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由于他忠于职守,对国家保持警醒,遭到了其他大臣的攻击,屈原被坑害死去。
当地百姓听闻这个消息后,心怀悲痛,他们沿江而上,撒入粽子以供鱼虾充饥,使之不至伤害屈大夫。
后来,人们便将这种吃粽子的方式传承下来,并成为了端午节食粽子的传统。
二、伍子胥的故事相传另一个出现粽子的故事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名将伍子胥。
在楚国国君越王勾践被吴国侵略之后,伍子胥协助越王勾践崛起,最终取得了胜利。
之后,越王勾践想要藉此来表达对伍子胥的感谢之情,于是他要求厨师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送给伍子胥。
由于当时战乱,伍子胥害怕食物被毒害,于是残忍地捏碎粽子,查看是否含有铁钉之类的东西。
越王勾践了解情况后,便向伍子胥解释:竹叶和糯米是用来保护食品,防止食品被蚂蚁等小虫子侵蚀,不至于腐败,不含铁钉等有害物质。
伍子胥对此非常感动,便品尝了这种美味的糯米包子,并将这种做法传承下来。
三、纪念武则天据唐代传说,初唐时期端午节是有关牛的节日。
后来,在唐中宗的时代,武则天上台后,她试图废除这个传统,改为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让人们不再牺牲动物,而是食用粽子。
这种做法也被广泛地传承下来,成为了端午节食粽子的习俗。
以上是关于端午节有关粽子的几个传说,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无论哪一个传说,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友情、感恩以及忠诚的赞许。
这也让端午节与粽子更加的有神秘感和文化魅力。
端午节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粽子的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丰富多彩,有许多习俗和传说故事。
其中,与端午节最为紧密相关的故事就是关于粽子的故事。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端午节粽子的故事。
古老的传说中,粽子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
当时,楚国的大臣屈原因言直谏之事被楚怀王所不容,被贬至湘江之滨。
屈原十分痛苦和思念故土,一天,他来到江边,悲伤地对自己说:“我即将离开江湖,离别之时,希望这些鱼虾蜃蛇能放过我,而不要伤害我的尸体。
”屈原深爱着楚国的百姓,他担心自己一死后,身边的居民会因为屈原安乐思乡而受到压迫和欺负。
为了保护百姓,他决定用自己的身体为盾牌,不让水中的妖怪伤害到百姓。
于是,在最后的一天,屈原用布袋装满了饭和菜,并倒入江中,吸引了所有的鱼虾蜃蛇,然后投江自尽,保护了百姓。
当居民们得知屈原的遭遇后,纷纷划船将他的身体救起,并撒下粽子来引开水中妖怪,免得屈原的尸体被伤害。
为了表示哀悼和尊重,居民们每年端午节都会划龙舟,撒下粽子,以纪念屈原。
而后来的人们便将这种以粽子来纪念屈原的方式传承下来,形成了现在的端午节习俗。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亲手包制粽子,填入糯米、豆沙、肉类等馅料,用箸子将粽叶围绕着粽子包裹起来,煮熟后食用。
据传说,这样做可以辟邪,保佑家庭的安康和幸福。
粽子的形状多样,既有三角形,也有菱形、长方形等。
它以香气浓郁,口感浓糯而闻名,让人在品尝的同时,也品味着古老的传统文化。
每年的端午节,餐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粽子,丰富多样的口味令人垂涎欲滴。
此外,端午节还有一个有名的活动就是划龙舟比赛。
人们将一艘由竹木制成的龙舟装饰得华丽而雄伟,然后聚集在江河湖海中,划龙舟竞赛。
这里的龙舟是指形状特殊,铺着彩色龙鳞,长约10米乃至30米的小船。
竞赛时,参赛的队伍会用力划桨,迎着波浪,迎着极速划动的龙舟行进在江面上,带起一派激情澎湃的景象。
这一活动既能浸润人们的体魄,又能激发人们的热情,更让大家体验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
端午节的传说答案
端午节的传说答案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在这一天,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穿香囊等一系列习俗。
但是,这个节日最有名的还是它的传说:屈原投江和粽子起源。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些传说的故事吧。
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诗人、政治家,他的爱国精神和文学才华广为传颂。
传说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深感大家闺秀“妇女之患”和政治上的不满,沉湎于酒色之中难以自拔,以致被流放到了汨罗江畔。
据《楚辞.卜居》云:“屈原既放,则思所亲爱之士,志不能无归,遂山川之阻,悲泣涕泗,舞剑断发,变为不受国恩者。
”屈原得知自己所处的国家已经失去繁荣富强,自己的同胞百姓正在遭受苦难,他的心中痛苦不已。
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决定投江自尽,宁死不屈。
但是,当地百姓为了避免屈原的尸体被蛟龙等毒兽伤害,纷纷划船捞救。
于是,为了远离这些恶兽,人们开始划龙舟赛,敲锣打鼓以示声援,而这就成为了龙舟赛传统的来源。
虽然最终屈原不幸自杀,但这件事情借以表达了人们对故去英灵的深深怀念,也体现出了他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粽子起源粽子也是端午节的另一重要传统,据传说,这和屈原的投江有关。
古代人们发现,不少救急者划龙舟救屈原时,为了使他的尸体远离毒兽,便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一并投入江中,就像现在用竹叶包裹着糯米做成粽子一样。
这就是粽子的起源。
另一个粽子的传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国君贵族大将伍子胥为报策士吴起的杀父之仇,屡次协同楚国、齐国、晋国、秦国等国多次进攻饮马川,但被之所居城滑翔、城攻不克,实际是商周遗迹的营垒,用复杂的引水工程所防,楚怀王一怒之下将此城城墙束缚其身后投身于汨罗江。
后人们哀悼伍子胥,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牺牲,便花费了很多精力破开城墙,终于找到他的尸身,但在他身上食物已经变质,他的部下周公戏曲唱念伍子胥快要死的几天中饥饿忍受的艰苦,悲痛之余,周公用粽角,割肉祭祀,称之为“屈”,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都称为“粽”。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三一文库()〔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导语:端午节马上要来了,说到端午节小编想到的就是粽子了,中国饮食文化是依附着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的发展。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人文▲粽子的来历最早是祭祀食品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
粽子用作祭祀,并不自祭祀原屈原。
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
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
”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角黍,即角形的粽子。
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
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粽子来历的民间传说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
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
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
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
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
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粽子来历的另一种说法纪念台骀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
粽子的来历简短介绍.
粽子的来历简短介绍.1.粽子的来历简介粽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用菇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在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及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屈原的尸体,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让鱼吃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
另说则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供品。
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备的食品,除了纪念屈原之外,江苏等地,粽子被认为跟伍子胥信仰有关。
当地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西晋周处《风土记》写道:“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齐民要术》卷九引《风土记》记述粽子“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
南梁时五月五日作粽,并在筒粽上盖楝叶、以五彩丝线缠之。
《续齐谐记》传说光武帝建武年中,长沙人区曲见自称“三闾大夫”的人谓:“闻君当见祭,甚善。
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
”扩展资料:一、趣事1、地球上最早江西德安县文物部门于1988年9月在一座宋代古墓里发现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
该古墓位于德安县城郊,葬于公元1274年。
墓主右手拿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两个棱形粽子。
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分别系于桃枝两边,外皮为粽叶,苎麻捆扎。
专家介绍,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亲属的哀悼。
两个粽子成双成对,象征吉祥如意。
2、历史最悠久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广西壮族出现过最大的粽子,它是将芭蕉叶垫在一个特大的方形笼格中,内放50公斤淘净并拌有酱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块的猪腿的肉,面上覆一层芭蕉叶,隔水蒸熟,这种粽子壮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两个月。
据香港的媒体介绍,香港有9位老人,曾经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春秋时期的楚怀王对国家的统治日益荒淫,导致国家内外交困,屈原多次劝谏国君,但都未能得到重视。
最终,楚怀王被迫投降给秦国,楚国沦为了秦国的一个附庸国。
屈原对楚国的沦亡感到痛心,他深知秦国的统治会给楚国带来灾难,于是选择了投江自尽。
在屈原投江自尽的那一天,楚国的百姓纷纷划船捞水,以示哀悼和纪念屈原。
据说,为了不让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人们还在江中投放了很多的粽子。
粽子,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食品,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的。
相传,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人们就把米包在竹叶里,再扔进江里,希望鱼虾吃了粽子就不会去伤害屈原的遗体。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每年都要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而屈原的爱国精神也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
屈原舍生忘死,为的是挽救国家,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无数的人,也影响了后人。
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对屈原的纪念,也传递着爱国情怀。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并不是口头上的说说而已,而是要付诸实际行动。
屈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爱国的真谛,而粽子则成为了这份爱国情怀的象征。
每逢端午佳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爱国精神。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心怀家国情怀,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粽子承载着屈原的思念,我们也要用实际行动来传承和弘扬爱国精神,让这份情怀代代相传。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及习俗
【导语】⼤家都知道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插艾草、挂⾹包,但过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呢?端午节吃粽⼦的习俗有什么缘由吗,整理“端午节吃粽⼦的由来及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家! 篇⼀:端午节吃粽⼦的由来及习俗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
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夫的⾝体了,⼈们见后纷纷仿效。
⼀位⽼医师则拿来⼀坛雄黄酒倒进江⾥,说是要药晕蛟龙⽔兽,以免伤害屈⼤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们想出⽤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
以后,在每年的五⽉初五,就有了龙⾈竞渡、吃粽⼦、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屈原。
吃粽⼦要注意什么 粽⼦⼤都是⽤糯⽶做成的,黏度⾼、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
⼀个普通的咸⾁粽⼦,含⽶量约⼀碗左右,热量约为400⾄500卡路⾥。
因此,专家建议,吃粽⼦,⼥性⼀天不要超过3个,男性不要超过5个。
吃粽⼦的同时,搭配蔬菜、⽔果可帮助肠、胃蠕动,可以避免因吃粽⼦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
此外,睡前两⼩时别吃粽⼦,不要碰含⽔分很多的寒性⽠果类,⽐如西⽠,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哪些⼈不宜吃粽⼦ 粽⼦并不是⼈⼈都适合吃的,专家还建议⼀些⼈别吃粽⼦。
⼼⾎管病患者:粽⼦的品种繁多,其中⾁粽⼦和猪油⾖沙粽⼦所含脂肪多,属油腻⾷品。
患有⾼⾎压、⾼⾎脂、冠⼼病的⼈吃多了,可增加⾎液黏稠度,影响⾎液循环,加重⼼脏负担和缺⾎程度,诱发⼼绞痛和⼼肌梗死。
⽼⼈和⼉童:粽⼦多⽤糯⽶制成,黏性⼤,⽼⼈和⼉童如过量进⾷,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胃、肠道病患者:粽⼦蒸熟后会释放出⼀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
糖尿病患者:粽⼦中常有含糖量很⾼的红枣、⾖沙等,吃时通常还要加糖拌和,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出现昏迷、中毒。
端午节有关粽子的故事简短一点
端午节有关粽子的故事简短一点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吴国的大夫屈原由于忠诚坚定但受到政治排挤,最终在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民众得知后纷纷划船搜寻,并投放米粥以防鱼虾鱼噎到他,并在这一天划龙舟以示哀悼。
而关于粽子,则有不同的传说和故事与之相关。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简短的粽子故事:
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屈原的,相传在江中寻找屈原尸体时,人们发现江水中有不少鲤鱼在咬东西,于是他们将粽子扔到江里,并在水面上划龙舟,以防止鱼噎到屈原的尸体。
此后,屈原流传成神,人们便在五月五日划船、吃粽子来纪念他。
第二则故事是与乱世有关,西晋时期,南阳县发生了一场叛乱,人民饱受煎熬。
一天,人们在家中炸粽子,当粽子炸开时,炮响声大作,令人震耳欲聋。
这声音鼓舞人心,使人民重新振作精神,奋发向前。
从此,吃粽子成为南阳县的习俗,人们在五月五日庆祝端午节时,也会炸一些粽子,以表达对英勇抗敌的致敬之意。
第三则故事与辟邪有关,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期,有一位叫做孙思邈的医生,他发现很多人在端午节这一天生病,经过寻找发现是因为粽子上的香叶过期变质,导致霉菌爆发。
因此,孙思邈便在粽子中加入雄黄、艾草等药材,使其具有辟邪的功
效。
人们吃了这样的粽子,不但不会生病,还能避邪驱邪,因此这样的粽子也成为一种流行的口福。
以上就是三个粽子的传说故事,它们展示了人们对于维护家国和平、远离疾病、避免邪气等愿望的共同追求,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传统文化和节日风俗的精神内涵。
现在,无论是传统的肉粽、蛋黄月饼还是创新的奶油芝士粽、红枣豆沙粽等,都成为了端午节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寓意着团圆、祈福和美好生活。
端午节传说10个小故事简短
端午节传说10个小故事简短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这个节日源远流长,有许多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和故事,下面就给大家介绍10个有趣的端午节传说。
1、屈原投汨罗。
传说屈原为了不忍心见到祖国痛苦的景象,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端午节这天丢粽子进江中,以此来表达对屈原英烈的怀念和敬意。
2、百无禁忌。
相传在古代,有一种瘟疫流行,很多人感染了这种病,并且都苦于无法治愈。
但是在端午节这一天,那些得病的人们竟然神奇地痊愈了。
这让人们开始相信,端午节这天没有任何禁忌,可以放心大胆地做任何事情。
3、屈原梦粽子。
另一种关于屈原的传说是,在他被放逐的日子里,他曾经有过一个梦,梦见天空中有五彩缤纷、香气四溢的食物,他清醒过来后解读出是粽子的暗示。
于是人们也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以示纪念。
4、百般歧路。
在古时候,端午节这一天是恶鬼出没的时候。
传说这些恶鬼会引诱人们走歧路,导致他们无法回到家中。
因此,人们会在门前挂上艾叶、菖蒲等草药,来保佑家人平安顺利。
5、吴起鼓瑟。
相传春秋时期的楚国吴起是一位著名的将军和文化家,他善于演奏瑟琴。
一年端午节这个日子,他意识到很多人居住在河畔,于是便漂船乘风前往,演奏了优美的音乐,以庆祝这个节日。
6、放龙船。
此传说说的是春秋时期的楚国,江湖上有一条巨龙经常出没,人们怕他伤害,便想出一种方法来骗他。
他们做了一条很大的龙船,上面装满了酒。
龙看到之后便不停地往里面灌酒,终于醉倒。
这个奇妙的计策就通过了,这个节日的常规活动——赛龙舟,就这样诞生了。
7、包粽子。
传说在端午节这一天,有一位名叫儿童节的少年,到河里游泳,却意外被淹死。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少年,就把他的象征化作了粽子的形状,以此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缅怀之情。
8、魏征唱歌。
唐朝时,大臣魏征善于唱歌,一年端午节这一天,他在天文台上唱起了悠扬的歌声。
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传说
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传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十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而粽子则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庆食品。
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传说,有很多版本。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个较为常见的故事:一、纪念屈原相传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和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深得百姓爱戴,但是却被当时的政治权贵所排斥和诬陷,最终跳入那里长江自尽。
屈原死后,百姓们非常悲痛,纷纷下河打捞,希望寻找到他的身体,但无功而返。
为了防止鱼虾咬食他的身体,他们又将粽子扔到江里。
此后,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会下河敬赠粽子,以祭奠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驱赶瘟疫相传在古代的一个夏天,南方出现了一种致命的疫病,人们十分害怕。
一位古代医生研究出了一个药方,并将药草包在竹叶和稻草里,然后扎成三角形的粽子,发放给百姓食用。
粽子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其中的药草能够抵御疫病,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雨露财源。
三、纪念伍子胥据史书记载,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大将。
他曾经为了报复心中的仇恨,而背叛了故国,将自己的士兵引向敌人的阵地,结果惨遭失败。
伍子胥因此十分懊悔,三次自缢不死,最终逃到了越国,并一直忠于越王。
在他死后,为了纪念这位为越国尽忠的大将,人们就在端午节吃粽子,以表达生者对亡者的怀念与感激。
四、驱逐屠龙相传,在古代的一个夏季,江湖上出现了一只可怕的恶龙,它口吐火焰,咆哮无比,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聪明的居民们发现了解决之道:他们把粽子塞进了龙的肚子里,这样龙就被撑破了,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
自此以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吃粽子,以纪念这个传奇的故事。
以上几个故事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而粽子也因为其丰富的含义和独特的制作方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家庭或是企事业单位,端午节都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人们从各个方面感受到了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文化。
端午节粽子的传说
端午节粽子的传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会举行庆祝活动。
而在这个日子里,人们最喜欢品尝的美食之一就是粽子。
粽子既是一种美食,又寓意着人们对家庭团圆和平安的祈愿。
而粽子的起源和传说也给了这道美食特殊的意义。
关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传说,最著名的故事是关于屈原的传说。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屈原是楚国的国相,非常得民心,因此引起了贵族阶级的嫉妒。
贵族们通过诽谤和陷害,使得屈原被贬为普通百姓。
失去了相位的屈原,非常痛苦和伤心,他觉得无力改变楚国的命运。
最终,屈原在五月初五的这一天,选择投身于汨罗江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地的渔民非常敬佩屈原,纷纷划船来打捞他的尸体,但是屈原的身体已经沉入了江底。
为了防止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啃食,人们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吃了粽子后就不再啃食屈原的遗体。
此后,人们每年五月初五都会划船赛龙舟和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生平和贡献。
除了关于屈原的传说,另一个和粽子相关的故事是关于乌鸦的传说。
相传,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酷热的夏天即将到来,而太阳神驱车踏云在天空飞驰,使得阳气和热气十分旺盛。
乌鸦是太阳神的忠实护卫,它们用长长的黑羽毛将太阳神的车厢遮挡,以便保护人们免受太阳炎热的侵袭。
为了感谢乌鸦的付出,人们每年五月初五都会包裹粽子,将粽子扔到空中,让乌鸦们享用。
这些关于粽子的传说,不仅使得端午节多了一份神秘和浪漫,也让粽子这道美食更加引人注目。
粽子的制作过程也因为这些传说而变得更加讲究。
首先,粽子的外皮是由糯米制作而成,相传是用来代表泥土,寓意着祈求丰收。
粽子的馅料也有多种选择,如咸肉、咸蛋黄、豆沙等等。
每一种馅料都有不同的寓意和喜好,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选择。
除了形状上的变化之外,粽子在口味上也有很大的创新。
如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不同口味的粽子,如巧克力粽子、果脯粽子等等。
这些创新的口味为传统的粽子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更多的人们品尝和欣赏。
端午节传说屈原与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传说屈原与粽子的故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挂上艾草、赛龙舟、吃粽子等等,但你是否知道,这些习俗和端午节的起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呢?古代中国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叫屈原。
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对于他来说,祖国的命运是他最关心的事情。
然而,由于宫廷斗争和政治阴谋,他被贬谪到了楚国。
在楚国,屈原以优美的诗歌才华和深情的爱国情怀打动了很多人。
然而,他并没有被楚国的权臣所欣赏,反而遭受压迫和陷害。
屈原心灰意冷,终日忧伤。
他看到祖国的分裂和苦难,内心痛彻心扉。
屈原对祖国的痛苦和忧虑逐渐转化为对文化的思考和表达。
他写下了许多有关政治、爱情和社会的诗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作品《离骚》、《天问》等,流传至今。
然而,不幸的是,他的忧愁最终使他选择了自杀。
屈原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手持石块跳入了汨罗江。
当群众得知这一消息后,都深感痛惜,纷纷搭船寻找屈原的遗体,但却无功而返。
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群众纷纷下湖撒下了糯米、豆子等食物,使得鱼虾免受病菌的困扰。
此外,人们在船上敲鼓、击剑,希望将屈原的魂魄赶离。
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划船、敲鼓,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这就是赛龙舟的起源,也成为了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此外,人们还会食用粽子,这与屈原的故事也有紧密的联系。
据说,当群众下湖搜寻屈原的遗体时,为了防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他们在湖中扔下了用竹叶包裹的糯米饭,避免了鱼虾对屈原的侵蚀。
因此,后来人们将糯米饭包裹在竹叶中,以纪念屈原,这就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粽子。
粽子有着多种不同的口味和品种,有咸的、甜的,还有各地的特色口味。
无论是缠绕传统绳子的粽子,还是现代加了许多新意的创意粽子,都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
端午节不仅仅是纪念屈原,更是人们团结协作、互相祝福的时刻。
在这一天,家人会聚在一起包粽子,共同度过一个愉快而难忘的时光。
人们通过亲手包制粽子,传承着传统文化和家庭的温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话说当年屈原
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
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另有民间传说:包粽子其实是暗示屈原是被绑着扔到水里害死的,并不是自杀的。
食品沿革
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
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眼下很多餐饮企业也会在端午节推出粽子产品,并且餐饮企业还会制作礼盒,方便大家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