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阳气之升浮 散郁滞之阴火
肾中阳气旺,身体才健康,这个名方驱散阴寒,补回丢失的阳气
肾中阳气旺,身体才健康,这个名方驱散阴寒,补回丢失的阳气大家都知道,肾作为“先天之本”,是精气和能量的生产地。
肾中的精气能量充足,五脏六腑没有后顾之忧,便能正常运行,共同维持身体平衡。
在中医里面的阴阳学角度来看,精气又分为阳气和阴气。
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相互交替更迭,滋养万物。
阳气和阴气也是如此,相互配合,彼此制衡。
现代生活中,人们生活压力普遍很大,饮食作息不规律,情绪变化大,很容易伤及阳气,导致阴盛阳衰的现象出现。
主要的症状有腰酸腿痛:腰部酸痛没有力气,稍微做一点儿重活就直不起腰来。
时常感觉腿上软绵绵轻飘飘的,有时会有胀痛感。
畏寒肢冷:腰部周围感觉寒凉,即使在大热天,用手摸还是感觉凉飕飕的。
手脚四肢冰冷,出的汗都是凉汗,特别是夜间会更加明显。
尿频尿不尽:常会有便意,有时不到两个小时就要去一次卫生间,但是每次小便又不顺畅,排不尽的感觉。
针对肾阳气亏虚,中医里有一剂非常有名的方子,右归饮,出自明代名医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卷五十一》中。
被很多医学大家运用,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右归饮·解▋组方熟地黄30克、山药12克、枸杞子12克、山萸肉9克、杜仲9克、熟附子9克、肉桂9克、甘草6克。
首先,该方中用到了补肾阳的两味专用药,附子和肉桂,附子能够补益气血,把身体中的精微物质,转化为所需的气血,增加肾中的阳气,从而达到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而肉桂负责把“走散的阳气”,带到专门储存阳气的地方,肾脏处。
再监督肾脏根据具体情况,把阳气合理地分发给脏腑和四肢经络。
二者相互配合,附子补充阳气,肉桂输送阳气,使得肾脏中的阳气充盈且流通,达到了补益肾阳的效果。
其次,方中用到了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山药和杜仲。
它们均具有补肾益精,既补阳又滋阴,阴阳双补的功效。
中医里面讲究“平衡之道”过犹不及,若是一味地补助阳气,物极则反,反而也会伤及阴液,损害肾脏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此方用药相对谨慎,使得阳不过盛阴不过衰。
“阴火”本质之再辨
・医师 笔谈 ・
“ 阴火"本质之再辨
冯保 斗
Hale Waihona Puke ( 广 东省 阳江高新 区人 民医院,广 东 阳江 5 2 9 5 3 3 ) [ 中图分类号 ]R 2 2 8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1 0 0 4 — 2 8 1 4( 2 0 1 7) O 2 一 O 1 8 9 一 O 2
4 总 结
阴盛格 阳,逼阳外越所致 ”。明代医家李时珍在 《 本草 纲目・ 火部第六卷 》 中也首次对 阴火提 出了阴阳对
立 的描 述 : “ 五行 皆一 ,唯 火 有二 ,二者 ,阴火 、 阳火 也 。诸 阳火遇草而炳 ,得木而燔 ,可以湿伏 ,可以水 灭 ;诸 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 ,得湿愈焰 ,遇水益炽 , 以水折之 ,则光焰诣天 ,物穷方止 ;以火逐之 ,则灼性 自消 ,光 焰 自灭 。” 指 出 了阴火 、 阳火 的概 念 ,指 明 了 治疗大法 。然阴火 除了阴证所生之火 这个概念 之本 之 外 ,应还需附加两个重要 的条件 … 。第一,它属于虚证 范畴 ,只能是虚证 ,具有 “ 得水则燔 ,得 日则散 ,补 阳 则消”的特性。第二 ,阴火只能以热药治疗 ,用药则唯 辛热之剂, 所谓以火治之 ,补阳即消。 2 郑 钦安 之 阴火本 质
郑 钦安在 《 医理真传 》、 《 医法 圆通 》中都 提到 “ 阴火 ”,认为 “ 阴火”由 “ 虚阳之气上奔”或 “ 真阳 上腾 ” “ 真 气上 浮 ”而致 。 肾阳上 浮 是 “ 阴 火 ”产 生 的 病机 。其 对 “ 阴火 ”理 论做 了大量 的研究 ,书 中共谈 及 “ 阴火”1 1 次,论及阴火之证也甚多 ,如在 《 医理真 传 》中列举 了3 1 种阳虚证 ,有1 6 种属于 “ 阴火 ” … 。 《 医理真传 ・ 坎卦解 》云 : “ 天一生水 ,在人身为肾, 点真 阳,含于二阴之 中,居于至阴之地 ,乃人立命之 根 ,真种子也。真 阳二字 ,一名相火 ,一名命门火 ,一 名龙雷火 ,一名无根火 ,一名阴火 ,一名虚火。发而为 病 ,一名元气不纳 ,一名元 阳外越 ,一名真火沸腾 ,一 名肾气不纳 ,一名气不归源 ,一名孤 阳上浮 ,一名虚火 上冲。”郑钦安 明确指 出,阴火产生的本质 ,就是 肾中 之虚阳向上或向外飞越 的现象。肾中之阳气 ,包涵在肾 中之阴精之中 J 。此火虽 已离位 ,但与真 阳同出而异 名 ,同气相求 ,随真阳之升浮沉降周流全身 ,但见身之 元气不足之处 ,即乘虚而人 ,欲救此处元气之不足 ,元 气不足则阳气不治 ,故 阴火代之。郑氏还指 出相火 的升 降是产生阴火证之主要 因素 , 《 医理真传 ・ 真龙约言 》 云: “ 一也者 ,真气也 ,天之体也 ,气虽在下 ,实无时 而不发 于上也。若离中真 阴,地体也 ,虽居于上 ,实无 时而不降于下也 。故 《 易 》日 “ 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 者亲下” ,此阴阳升降之要 ,万古不易之至理也 。”指 出君火是 以明 ,相火是以位 ,君火是不动的,水生木 , 水为阴 ,阴中有火才能生木 ,君相二火关 系的重点是升 降 ,相火在升 ,升到君火之后还要降 ,降的还是相火 , 是人体一气周流运动的本质 ,相火不降了,才会产生诸 多僭越 之证 。对 于阳气 须沉藏 的重要 性 ,郑钦 安也指 出: “ 真气 ,命根也 ,火种也 ,藏于 肾中 ,立水之极 , 为阴之根 ,沉潜为顺 ,上浮为逆。”告诫世人 阳气藏在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寒热错杂证探析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9 V ol.(11) No.26 -132-黄连和大黄解毒消除糜烂的作用,同时嘱咐患者嘱戒酒,戒辛辣厚味饮食,注意饮食节律,故患者服用7剂,空腹隐痛好转、进食量增加后以赵棻教授健运二芽汤健胃育阴收尾。
总结:《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甘露饮乃养阴清热,宣肺利湿之良方,适用于阴虚火旺挟有湿热的证候。
上述4个案例均以阴虚湿热为根本病机,笔者均以甘露饮为基础方,临证随机配伍加减,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观念,从湿热入手、索本求原,笔者应用甘露饮时,都去掉滋阴碍胃之熟地黄,取二冬、石斛清热养阴,枳实(枳壳)、枇杷叶清降肺热,通调水道,茵陈、黄芩清利湿热,甘草调和诸药,临证随机配伍加减,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精髓,揭示了笔者使用甘露饮的原则,只要配伍恰当,化裁合理,用方精准,均能收效[3,4]。
参考文献:[1]罗素芳.甘露饮加减在阴虚湿热证型角结膜干燥症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9(32):113-114.[2]桑凤梅,燕飞,彭书玲等.甘露饮合三才封髓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9):119-120.[3]赵彦.甘露饮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6, 35(04):14.[4]刘新亚,聂国林.赵棻脾肾同治临证经验[J].江西中医药,2004,35(06): 10-11.编辑:田杏茹编号:EA-4181026167(修回:2019-09-14)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寒热错杂证探析Discussion on treating the Hanre Cuoza symptomwith the Bupiwei Xieyinhuo Shengyang decoction任金华(武汉市新洲区中医肾病专科医院,湖北武汉, 430400)中图分类号:R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9)26-0132-02【摘要】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杲的《脾胃论》,具有补益脾胃、清泻阴火、升举清阳之功,此方的创立宗旨,重在顾护脾胃元气,体现了东垣以脾胃为中心的学术思想,临床上对于脾胃虚弱、清阳下陷、阴火内升所致之复发性口疮、顽固性血尿等症效果显著,本文选取了相关案例,对其进行阐述。
体内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怎么办?明代医家陶节庵:或可用这个良方
体内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怎么办?明代医家陶节庵:或可用这个良方我们都知道体内存在着阴阳二气,共同维持着生命机制的正常运行,也知道阴阳虚损,或阴阳偏盛,都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尤其是体内的阳气,一般而言指的是脏腑之气,既可以来源于先天,又可以从后天食物中获取。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原始动力,我们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阳气有关,所以古代的中医也提到“得阳者生,失阳者亡”。
当外在的寒邪直接进入我们体内的三阴,阴寒内盛,出现阴极盛、阳极衰的症状。
真阳微衰欲脱,患者就会出现四肢厥冷、呕吐腹泻、神志衰弱、恶寒蜷卧等一系列的症状。
寒邪直中少阴经,会出现害怕寒冷,喜欢蜷卧在床,四肢发冷,不自温;寒邪直接入侵太阴经,因此会口不觉得干渴,但是呕吐和腹泻;寒邪入厥阴经,则会导致全身感受寒气,出现战栗,嘴唇、指甲出现青紫,甚至脉搏跳动不明显,欲欲将脱。
这些都是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象,这个时候需要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如果寒邪直中三阴,出现真阳衰微证,面对“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这样棘手的病症,该如何选用药方医治,在明代医学家陶节庵的《伤寒六书》中就有答案。
其中收录的回阳救急汤,可以起到回阳救逆的效果,因此后来很多的医家都用此方治疗或缓解这些症状。
回阳救急汤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按照明代医家陶节庵的原著记载,全方由“熟附子、干姜、人参、甘草、白术、肉桂、陈皮、五味子、茯苓、半夏”等10味主药组成,原方未曾记录药用剂量。
但在煎服方法里提到了要增加两味中药,第一个是生姜三片,第二个是麝香三厘。
陶节庵对回阳救急汤证可能出现的或然证,也给出了加减化裁的方法,比如说如果还有呕吐涎沫或者小腹疼痛,可以酌加盐炒吴茱萸;如果出现无脉的情况,需要加用猪胆汁一汤匙;如果出现泄泻不止的情况,要酌情加用升麻和黄芪;如果出现呕吐不止的话,要加姜汁适量。
虽然看着回阳救急汤的药物组成比较多,但其实仔细去观察,就会发现,这就是四逆汤与六君子汤的合方,再加入肉桂、五味子、麝香、生姜等4味中药组成的。
李东垣学术思想
病例二
李某,女,51岁,形体肥胖,背部皮肤热痒难耐达五年,严重时常抓出
血痕方感缓解,秋冬时节病情加重。
2015年2月13日,主诉口大渴月余,伴背部皮肤热痒。
刻诊:口大渴,渴饮凉水,口燥口干及咽干咽痛甚。无恶寒发热,神清,
头晕头痛时作,口苦口黏,纳差,厌食油腻,体重减少,失眠多梦,大 小便可,喜凉与甜食,舌淡苔薄黄腻,脉沉细滑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苔薄白,脉大无力。
摘选自《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注:中医的气指机体的功能状态,此处的气虚发热机理应该是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 比较缓慢,难以满足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为了获得所需能量,机体的新陈代谢 会出现一种虚性的“代偿性加快”来为自己提供能量,因此出现了发热。
病例分析
辩证思路:刘老认为本案属“气虚发热”范畴。由于脾胃气虚,不能 升清降浊,阴阳失调所致。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20g,党参15g 白术12g 当归12g 陈皮8g 桔梗9g 升麻3g 柴胡各6g 炙甘草5g 生甘草5g 生姜3片 大枣12枚 水煎服,连服10剂,食欲增加,体力有增,午后没有发热及腹中 灼热等症亦大减。
学术思想
1、脾胃为元气之本。“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 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这说明 了胃气即是元气,元气是生命的源动力,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突出了 胃气的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性。
2 、脾胃为升降的枢纽。精气的输布依赖于脾气之升,湿浊的排出依赖于胃 气之降,从单纯对消化的作用扩展为对精气代谢的作用。李氏尤重气的生长 与升发。认为元气充足,百病不生,而元气虚损,多因脾胃之气不升所致。 临床治疗擅长用升麻、柴胡等升发脾胃之阳气。
一、甘温除热法与火郁发之法
《脾胃论》——李东垣
《脾胃论》——李东垣序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
《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
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
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叮咛之。
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
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脾胃虚实传变论《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者,五脏主之。
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又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李东垣与朱丹溪阴阳升降观之异同比较
㊃学术论坛㊃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重点攻关项目(2020⁃JYB⁃ZDGG⁃018)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李梦茜(硕士研究生)㊁宋佳]作者简介:李梦茜(1996-),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历代名医学术思想及学术流派等研究㊂E⁃mail:limengxi96@通信作者:宋佳(1983-),博士,副教授㊂研究方向:历代名医思想及学术流派研究;中医医案学研究㊂E⁃mail:jiasong@李东垣与朱丹溪阴阳升降观之异同比较李梦茜 宋佳【摘要】 阴阳升降观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自‘黄帝内经“描述了 阳升阴降”与 阴升阳降”两种升降形式之后,后世医家不断进行了补充与完善㊂金元时期李东垣和朱震亨结合各自的临证经验分别对 阳升阴降”与 阴升阳降”进行了重点阐发与论述,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遣药制方特色㊂本文通过分析李㊁朱二人各自升降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他们的遣药制方思路,认为李杲基于 脾胃论”思想重视 阳升阴降”,尤其强调 升阳”,临床善用 风升生”之品配合甘温之品,益气升阳,清阳得升浊阴自降;朱震亨在 相火论”与 阳有余而阴不足论”的思想基础上更重视 阴升阳降”,强调 阴阳比和”,临床善用苦寒之品清降火邪以使 阳降”,补益阴血又常佐以升散之品以 升阴”,认为阴升阳降方能阴阳交感达到 阴阳比和”㊂二位医家所侧重的阴阳升降形式在人体中是同时并存,缺一不可的㊂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对人体的阴阳升降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㊂【关键词】 李东垣; 朱丹溪; 阳升阴降; 阴升阳降; 升降【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1.011 阴阳升降理论源自于‘黄帝内经“[1](后简称‘内经“),‘素问㊃六微旨大论篇“云: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㊂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㊂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2],深刻指出阴阳升降有序对生命形成以及生命正常活动的重要性㊂‘内经“中虽未系统论述阴阳升降,但却描述了阴阳升降的两种形式,即 阳升阴降”与 阴升阳降”㊂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云: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2],描述的就是 阳升阴降”;而在‘素问㊃六微旨大论篇“中的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2],则描述了 地气上升㊁天气下降”的 阴升阳降”㊂‘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阴阳升降理论做出了进一步的完善与补充㊂较有代表性的当属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与朱丹溪,他们在继承‘内经“阴阳升降观的同时,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发展了阴阳升降论的不同侧面㊂李东垣着眼于脾胃升降,侧重于升发人体脾胃阳气,重视 阳升阴降”,朱丹溪则在 阳有余阴不足”论基础上发展了 阴升阳降”思想,并提出 阴阳比和”的观点,从而使得阴阳升降理论更加完善㊂二者的阴阳升降观虽各有侧重,但也彼此联系,异中有同,笔者将结合两位医家学术思想及临床医案,分析二者阴阳升降观的异同㊂1 李东垣以 脾胃论”为基础的 阳升阴降”观1.1 从脾胃的生理㊁病理强调阳气的生长与升发李杲作为补土派的创始者,提出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独创性的理论体系 脾胃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㊂在李杲的脾胃理论中,一方面他认为脾胃为人体元气之本,提出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3],又说 夫元气㊁谷气㊁荣气㊁清气㊁卫气㊁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4]㊂又云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3],指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㊂在此基础上,李东垣认为脾胃除了为人体元气提供来源支持,脾胃还是人体气机斡旋的枢纽,而人体气机主要表现为阴阳的升降,阴阳的升降浮沉决定了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㊂故李杲在‘脾胃论“中对于气机升降的论述颇为丰富,如他从‘内经“的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2]出发,进一步引申为 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3]㊂这里李杲以自然界的四季交替类比人体的阴阳升降,认为脾气升发有如自然界的春夏之季,生机洋溢,元气充沛,而脾气下降则如自然界的秋冬之季,生机消减㊁元气亏乏,其侧重于脾胃阳气的升发不言而喻㊂不仅如此,李杲论病时也极为强调阳气升发的重要性㊂如其对‘内经“ 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解释为 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㊂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3],认为只有胃气上行方能使人体有如春夏之季,生机勃发㊂又如其在论述胆腑时 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㊂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澼,不一而起矣”[3],强调了胆气升发是人体阳气升发的关键,若胆气不升,则清阳不升,就会导致变证丛生㊂同时,他在‘脾胃论“中多处强调脾气不升会导致阴火上冲,而阴火上冲又会导致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生,如 元气不生,胃气下流,胸中三焦之火及心火乘于肺,上入脑灼髓,火主散溢,瞳子开大”[5]会造成内障眼病㊂又如 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3],说明人体诸窍不利往往是由于脾气不能升发所引起㊂因此,李杲强调 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3],再次强调阳气能升能浮是九窍通利的重要条件㊂可见,李杲无论从脾胃生理还是病理,都不断强调阳气升发的重要性㊂1.2 从遣药制方强调阳气的生长与升发在治疗中,李杲多以脾虚则阳气下陷为病理基础,遵循补气升阳的原则㊂故选药多取用其师张元素所说的 风升生”之品,风药法象于风木,具有轻扬升散之特性,能够升发清阳之气[6],以此恢复脾胃升降枢纽的作用,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㊂正如李杲在‘脾胃论“中所云: 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㊂”[3]李杲临床应用这些升阳风药有如下几点作用:1.2.1 升发脾胃清阳 李杲‘脾胃论“中所载方剂63首,而其中55首均与补气升阳相关[7]㊂补中益气汤作为补中升阳的代表方,主治脾虚下陷所致各类疾病㊂方中黄芪㊁人参㊁甘草甘温,补益脾胃中元气㊂白术健脾除湿,陈皮理气使诸药补而不滞,当归以和血脉㊂最后配以二三分升麻㊁柴胡以升引阳气,如同其在‘脾胃论“中指出: 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㊁太阴引经之药也㊂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万化之根蒂也㊂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㊂”[3]其又在‘内外伤辨惑论“中云: 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㊁柴胡以引之,引黄芪㊁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 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㊂”[4]可见治疗脾胃元气不足㊁清阳下陷,升阳风药的应用必不可少㊂不难发现,李杲处方中有一类诸如升麻㊁柴胡等 风升生”之品,这类风药配合甘温益气之品,得以使脾胃元气上升,谷气上浮实荣卫,人体生长之气亦旺故病可除㊂此为李杲重视运用升阳风药之一端㊂1.2.2 发越脾胃郁火 李杲运用升阳风药还常用以发散脾胃郁火,‘内经“云 火郁者发之”,如李杲发散郁火的代表方剂升阳散火汤,‘脾胃论“云此方能治疗因 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而导致男子妇人四肢发热㊁肌热等内伤发热之症㊂此方病机仍在于脾虚则气机升降失常,阳气不升壅遏于中焦而化为郁火㊂故该方在人参㊁甘草补元气,芍药酸以敛阴基础上配以柴胡㊁升麻㊁葛根㊁羌活㊁防风㊁独活等大队 风升生”之品,用以升举清阳,宣通中焦郁遏气机,发散郁遏之火,郁火散而内热自除㊂此方之意正符合李杲所说: 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㊂”[3]可见李杲运用风药升引清阳之气的同时,一并可助脾胃郁遏之火的散发,此为李杲重视运用升阳风药之二端㊂1.2.3 发散脾胃水湿 李杲在治疗脾胃湿浊中阻时也非常重视应用升阳风药,他在‘脾胃论“中云: 湿寒之胜,助风以平之㊂”又云 以风胜湿”,阐述了升阳风药在调治脾胃时可以通过使阳气升浮发散而达到祛除湿邪的目的㊂这种 风药除湿”的用药思路突破了常规的淡渗利湿从小便而出的治湿思路,使得阳气得升湿邪得去,能更好的顾护脾胃之气㊂而传统的淡渗利湿法虽可除湿但同时也使阳气降泄,症虽除而脾胃更伤㊂李杲这种从 阳升阴降”角度治湿的思路为后世开拓了一条新路子㊂如‘脾胃论“记载了一则李杲自治案,记载的是癸卯岁六七月间,淫雨阴寒逾月不止,时人多病泄利,一日李杲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并下者三,小便闭塞㊂在治法上,他认为若用传统的淡渗之剂是 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是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而阳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谓也㊂故必用升阳风药即差”[3]㊂故其制方为:柴胡㊁升麻㊁羌活㊁独活㊁防风㊁炙甘草㊂主用升阳风药宣达腠理,升提下陷之阳气,使脾胃升降恢复正常,使入侵之寒湿从表而散,同时亦随着脾胃升降复常,脾之运化功能正常,水湿亦可化津生血[8]㊂因此,风可胜湿乃李杲重视运用升阳风药之三端㊂综上可见,李杲制方中善用 风升生”之药乃李杲 阳升阴降”思想的重要体现㊂其重视阳气的升发与当时所见疾病多为内伤脾胃㊁元气不足㊁清阳下陷㊁阴火上冲有着密切关系㊂2 朱丹溪以 相火论”为基础的 阴升阳降”观2.1 强调 阴升阳降”的 阴阳比和”思想朱震亨作为金元四大家的最后一位,可以说是集前三位(刘完素㊁李杲㊁张子和)临床思想之大成㊂尤其在升降观方面,朱丹溪在继承李东垣 阳升阴降”观的同时,提出了 阴阳比和”的观点[9],认为要达到 阴阳比和”,必须以 阴升阳降”为基础㊂他认为人体之气 阳往则阴来,阴往则阳来,一升一降,无有穷已”[10],指出人体的阴阳二气,既有阳升阴降,又有阴升阳降㊂比如就五脏而言,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谈到: 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之人㊂”[11]以水火而言, 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11],强调肾水上升而心火下降㊂以气血而言,其在‘局方发挥“提到: 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10],说明朱丹溪认为要想达成阴平阳秘,水火既济的状态,除了阳升阴降之外,还必须要有阴升阳降㊂正如自然界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方能成天地交泰之象,而在人体,阴升阳降才能使阴阳交感㊁水火既济㊁气血冲和,亦即朱震亨所说的 阴阳比和”状态㊂朱丹溪的 阴升阳降”观,主要源于其 相火论”与 阳有余阴不足”的学术思想㊂他根据当时的临床实践,认为人体在生长壮老已㊁天癸的形成与断绝过程中,相对阴液充盛㊁阴平阳秘的时间只有三十多年,因此阴气难成而易亏,进而得出 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结论㊂而在病理方面,人的欲望无涯,又常常引起相火妄动,煎熬阴精,使得 阳有余阴不足”的情况更加凸显,因此临床常见阴虚火旺之证,而这种阴虚火旺证会导致人体在气机升降方面阴不能升阳不能降,有升无降进而导致种种疾病㊂比如心火不能下降,心火动就会导致相火亦升,使阴精下流不能上承㊂肺受火邪,会导致肺气不能降,火热炎上,有升无降,导致气逆㊁气上,甚而出现呕吐㊁噎膈㊁痰饮㊁吐酸等证㊂若阴虚于下,阳亢于上,火载血上,破经妄行,会发为吐血㊁衄血等症,甚则阴亏于下,虚阳上越,会形成虚脱暴绝之证㊂凡此种种,皆是阴不能升阳不能降,阴阳不能比和的结果,因此朱丹溪在升降观上强调 阴升阳降”与其在临床中见到大量的因相火妄动导致阴虚火旺的病证有着密切联系㊂2.2 重视 苦寒降火”的 阴升阳降”思想2.2.1 阴精虚而火旺 朱震亨在治疗阴虚火旺证时,非常重视苦寒降火,因相火煎熬精血,使得阴虚于下,阳亢于上,基于火宜降水宜升的 阴升阳降”观,立方遣药多用苦寒泻火与滋肾养阴之品[12],从而达到水升火降,阴阳交感的状态㊂大补阴丸作为朱丹溪滋补阴精的代表方剂,方中黄柏㊁知母性苦寒,具有清热作用,热除则肾精可以保存,其次苦寒之药有下沉趋势,可以潜降上炎心火㊂熟地滋补肾阴,龟板㊁猪脊髓等血肉有情之品,益精填髓,使已亏肾水得以补充,其上升之势能够恢复㊂此五药合用达到泻火为补阴之功,补阴则虚火自降的目的㊂以此使得心火与肾水得以相交,而恢复心肾阴升阳降的正常生理秩序㊂2.2.2 阴血虚而火旺 对于阴精虚而火旺其用大补阴丸治疗,对于阴血虚而火旺则用四物汤加知母㊁黄柏㊂朱震亨在‘金匮钩玄“中认为: 荣者,水谷之精也㊂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㊂”[13]此处 荣者”可理解为营血,血属阴,当升发宣通以濡养四肢百骸,朱丹溪把这种血宜宣通流动的观点上升为 阴宜升”理论[14]㊂故知柏四物汤中除了用知母㊁黄柏清热泻火,使虚火自降防止耗伤阴血㊂又用当归㊁地黄㊁芍药滋养阴血从而制约妄动相火㊂还有最后一味川芎,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认为其性 浮而升,阳也”㊂则其能升发已补之阴血,从而使得人体血气流通全身,生命活动可以正常运转㊂正如‘局方发挥“中所云: 补养阴血,阳自相附,阴阳比合㊂”[10]由此见得,朱震亨在运用此方时补阴与降火并重,升阴与降阳并重,进而达到阴宜升阳宜降,血宜升气宜降的 阴阳比和”状态㊂如在‘古今医案按“记载朱震亨治疗脱发一案,一女子因多食酸梅以致在膈间湿热之痰,随上升之气至于头,此热气熏蒸发根之血,血少则发根营养不足而渐成枯槁㊂朱震亨认为: 治须补血升散,乃用防风通圣散去硝,惟大黄酒炒三次,兼以四物,合作小剂与之㊂”[15]防风通圣散乃刘完素清热思想的代表方剂,其在临床上运用范围极为广泛,方中黄芩㊁栀子㊁连翘㊁石膏等药性味苦寒,能清热降火去除熏蒸发根之热气㊂脱发根本原因在于血亏无以荣养发根,方中当归㊁白芍㊁地黄等药正能补血益阴,养血清热㊂而方中的川芎㊁防风㊁薄荷㊁荆芥穗等药均质轻味薄,属于张元素所说风升生之类药物,具有升引气机的特点,既能引阴药上行,同时可升血于上部,滋养发根㊂整首方剂合泻火降火㊁养血升散于一方,正体现了其 阳降阴升”的思想㊂3 朱、李二人升降观异同比较3.1 朱㊁李二人升降观不同之处从前文可知李东垣与朱丹溪二位医家临床都十分注重阴阳气机的升降,但由于其所处时代以及地域不同,且当时在临床所见病证亦有所差别,故二者所形成的理论基础不同,从而导致其升降观也各有侧重㊂李杲创立脾胃论,提出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㊂基于此点,李杲在治疗疾病时重视脾胃清阳的升发,侧重 阳升阴降”,尤其强调 阳升”,认为人体气机失常,往往是清阳不升导致,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则阴火上犯,清阳不升则诸窍不利,而清阳不升又常与脾胃元气不足㊁湿浊内生并见,因此制方时常补土与升阳并重,益气升阳,泻火除湿㊂在选药时常用黄芪㊁人参㊁甘草之类补益元气,并重视风药升发脾胃清阳的作用,从而使下陷阳气得升,则阴火自降,水湿得散㊂而朱震亨结合自身感悟,提出了 相火论”和 阳有余阴不足论”㊂同时在接受李杲脾胃论和阳升阴降思想的基础上,为使人体达到阴阳比和的状态,其在升降观上更侧重于阴升阳降”,尤其强调 阳降”即 降火”的思想,认为当时很多疾病皆因相火妄动煎熬阴液导致阴虚火旺而致,阴(精血)虚于下,阳(火邪)亢于上,久之变成阴阳离绝之势㊂因此临床常用黄柏㊁知母等苦寒药物降火以保阴,又添入熟地㊁龟板㊁猪脊髓等血肉有情之品滋阴降火,则阳可降阴可升使得阴阳比和,有如天地交泰之象㊂由此见得朱㊁李二人由于所依据理论基础不一,致使升降观侧重不同,从而使得他们在认识疾病以及选择治法方药时走向了不同的道路㊂3.2 朱㊁李二人升降观相同之处二者升降观侧重点截然不同,但医学的发展并非只有创新而无传承,于二人升降观中亦能找到不少相同之处㊂首先二人均认为脾胃是阴阳升降有序的核心与枢纽[16]㊂前文已述李杲的脾胃理论中认为脾胃是人体气机斡旋的枢纽,若脾气不足,脾气下陷,会造成清阳不升㊁脾湿下流㊁阴火上冲,进而导致多种临床疾病的发生㊂因此纵观李杲处方用药,除了人参㊁黄芪㊁炙草等培补脾土之品,还有一类诸如柴胡㊁升麻㊁葛根㊁防风㊁川芎等 风升生”之品用来升引脾胃清阳之气,清气升则浊气降,五脏安和,九窍通利㊂朱丹溪虽更重视 阴升阳降”,但也同样认为脾土是 阴升阳降”的枢纽,如他认为 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之人”[11],就是强调脾土在阳降阴升之间的枢纽作用㊂又如他在‘格致余论㊃鼓胀论“中认为: 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㊂”[11]从这段朱丹溪对鼓胀的论述可以看出,他结合‘易经“中 否” 泰”二卦,认为若脾土正常,则阳可降阴可升,故而天地交泰,阴阳比和;若脾土失职,则阳自升阴自降,则天地不交,阴阳离绝而成鼓胀之病,由此可见朱震亨强调的是脾土在阴阳交感过程中的转输作用㊂因此无论是李东垣的 阳升阴降”,还是朱丹溪的 阴升阳降”,都离不开中焦脾胃的斡旋,只有脾胃气机通畅,方能上下交通,阴阳升降无碍㊂其次,二位医家在对药物功效和特性的认知上具有一贯性㊂如二者均认为苦寒药物具有潜降阴火的作用,李杲在‘兰室秘藏“中治疗因脾气不升而阴火上冲所导致的内障病的时候,除了常规使用补气升阳药物,同时也采用黄连㊁黄芩泻上中二焦之火,此二味药物均为苦寒之品,在此处李杲取其沉降之性使上冲阴火得以潜降,这与上文朱震亨运用黄柏㊁知母降火保阴之法不谋而合㊂又如二者处方用药时均有取用 风生升”之品的升发之性,在第二节因血虚而发根营养不足所致脱发一案中,朱震亨就曾使用大量风药如川芎㊁防风一类,通过借助于风药上升之性,将阴血与阴药送至头部,以达到 阴升”之效㊂相较于李杲利用风药升举脾胃清阳实现 阳升”的目的而言,朱震亨此举进一步扩大了风药特性的使用范围㊂由此见得朱㊁李二人虽对阴阳升降两种形式的关注重点不同,但是在对具体药物的认识上还是存在一致性㊂4摇结语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就不同点来讲,朱㊁李二人升降观各有侧重,李东垣更重视 阳升”,而朱丹溪则更重视 阴升”和 阳降”,他们分别阐发了‘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升降的不同方面,对阴阳升降学说均作出了重要的阐发与完善㊂而相同点在于二者对具体药物功效和特性的认识上具有一致性,且同时都重视脾土在阴阳升降中的斡旋与枢纽作用,在调理升降时均重视顾护脾胃㊂由此也可看出朱震亨在继承李杲 脾胃论”以及 风升生”等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人体阴阳亏损㊁脏腑气机升降的理解,对李杲升降观做出不少探索与创新㊂故只有将二者的观点结合起来,才能对阴阳升降理解得更全面,要知道,无论是阳升阴降,还是阴升阳降,都是健康人体中存在的升降形式,二者并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在临床中如何把握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调理阴阳升降至为重要㊂参考文献[1] 刘瑞,鲍艳举,花宝金.‘黄帝内经“中气机升降理论思想的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4,9(3):299⁃301.[2] 战国㊃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45,137⁃138.[3] 金㊃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12⁃14,45,62⁃63,67,71.[4] 金㊃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5.[5] 金㊃李东垣.兰室秘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6] 刘钟阳,姜婧,张钰欣,等.易水学派医家李杲 风药”理论的渊源㊁含义及功用探析[J].环球中医药,2022,15(11):2150⁃2153.[7] 徐鹏.东垣补气升阳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21.[8] 刘江凯.风药在肝胆疾病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1,43(10):129⁃130.[9] 郑可男,郑晨,林栋,等.援易解医论李东垣 阳升阴降”与朱丹溪 阴升阳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9):1166⁃1168.[10] 金㊃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等.金元四大医家医学全书下[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44,946,952. [11] 元㊃朱震亨.格致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52.[12] 张航,冯嘉玮.李东垣 阴火”与朱丹溪 相火”之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7):871⁃873. [13] 元㊃朱震亨.金匮钩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79.[14] 郑海文,周向锋,方虹,等.丹溪养阴学理论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4):4⁃7.[15] 清㊃俞震.古今医案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91.[16] 许芸,王芙蓉.李东垣 阳升阴降”与朱丹溪 阴升阳降”之比较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2,31(6):10⁃13.(收稿日期:2022⁃11⁃14)(本文编辑:韩虹娟)。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作者:王海明郭希勇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08期关键词:李东垣;阴火理论;病理机制;脾胃论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96-02李东垣,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以号行世,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是金元四大著名医学家之一,“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李东垣著作颇多,代表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1]。
他在中医理论方面提出的创造性论点,如内外伤辨惑论、内伤脾胃论和与之相关的阴火学说等,这些论点的提出都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关于“阴火”理论,其内容散在于内外伤辨惑论与内伤脾胃论之中,李杲本人未列专论,也并未作为一种学说单独阐述,经后人对其总结归纳,而为阴火学说。
笔者在研读李东垣原著后,结合临床实践,对李东垣“阴火理论”作了系统的深入研究,现对阴火的概念内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禁忌等做出梳理与归纳。
1阴火的概念“阴火”的提出,是李东垣运用阴阳学说,精研《内经》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辨别内伤和外感发热不同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提法。
他在《脾胃论》中引《素问·调经论》“病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又说:“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2]。
”将内伤病引起的发热认为生于阴者为“阴火”,将外感病引起的发热认为生于阳者为“阳火”,为了把因于外感六淫之邪的发热和内伤饮食劳倦的发热鲜明的区别开来,李东垣提出了“阴火”、“阳火”。
李东垣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壮火散气”的理论,认为“阴火”是指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而导致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阳气浮动,气火失调的一种致病性内伤之火,《内经》称其为“壮火”。
它不仅包括心肝肾诸脏内生火热,而且君火、相火、虚火、实火,郁火等也蕴含其中,如果试图用某一种火如心火、肾火、相火、虚火、实火来代替“阴火”,恐以偏概全,有失东垣本意。
吕志杰教授运用升阳散火汤的验案举隅
临吕志杰教授运用升阳散火汤的验案举隅△惠慧(海南省中医院海南海口570203)摘要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
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
呂志杰教授常巧用升阳散火汤治疗多种疾病,疗效甚佳。
本文就呂志杰教授运用升阳散火汤治疗的2则验案进行总结,以飨同道。
关键词升阳散火汤;吕志杰;名老中医经验;验案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
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
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
是治疗内伤发热的名方。
全国第六批师承导师之一、全国名中医吕志杰教授.曾执教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从事《金匮要略》教学、仲景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疾病,学验俱丰,主编专著多部。
笔者跟师学习期间.收获良多,现摘录吕志杰教授临床妙用升阳散火汤验案2则,以飨同道。
例1:咳嗽。
患者岑某某,女,34岁,于2019年1月4日首诊。
诉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无发热、怕冷,手心发热,鼻塞、流鼻涕.鼻涕黏稠明显,稍腹胀,食欲不佳,大便3-4次/d。
舌暗红.苔黄.薄腻。
脉沉、滑,且切诊久按感手下热甚。
目前已怀孕8个月。
吕志杰教授辨为:怀孕8个多月,胎前多热,肺窍不利。
治法为升阳散火、柔肝养血。
方选升阳散火汤合当归散。
处方:升麻10g、柴胡5g、防风10g、荆芥穗5g、连翘20g、白芷5g、苍耳子15g、辛夷10g、黄苓30g、生白术15g、生白芍20g、当归10g、川茸5g、薄荷10g、甘草5go7剂,水煎服。
2019年1月11日复诊:诉服用上药后鼻塞明显好转,鼻涕明显减少.鼻涕为清鼻涕,痰黄。
“读经典,学名著”大型读书活动辅导试题 《脾胃论》试题(二)
、
填 空题
1 五脏别论》 : 、 《 云 “ —
2 所谓— 、 谷入 口, 则— — —
—
—
、 —
—
、
、
三焦、 膀胱 , 此五者 , 气之所生也, 天 其气象天 , 故泻而不藏。 ”
者, 藏精 气而不泻也, 故满而 不能实; 实而— 虚; 食下 , 则
,
者 , 化物而不藏 , 传 故实 而不能满。所 以然者 , 水
防风 、 橘皮 、 人参 、 草 、 甘
、
青皮、 自豆 蔻
仁、 黄柏。 2、 阳明 胃经行身 之前, 6足 主
,
宜 下 之。 盖 阳 明 化 燥 火, 液 不 能 停 , 津 禁
为重损津液 , 此二禁也。
—
2 7、
—
行身之侧 , 在太 阳、 阳明之间, 病则往来寒 热、 口苦 、 胸胁痛 , 只宜
实 而 虚。
3《 、阴阳应象 大论》 I谷 气通于 云 “
4《 、通评虚 实论》 1头痛耳 鸣, 云 “ 九窍不利 , 5《 、经脉 别论》 :食 气入— 云 “
于 脉 。 ”
六经为川 ,
之 所 生 也 。 ”
,
为 海,
为水注之气 。 ”
浊气归 , 淫精
—
, 散精 于
, 水谷之 海不足 , 则
— 、 —
, 阴阳喜怒。 ” — 、 , 焦不行 , 上 下脘 不通 ,
、 ,
, 气衰少, 形 — — —
热气熏胸 中, 故为 内热。
— 之本,
三 焦 、 胱 者, 膀 —
之居 也, 日器 , 名 能化糟粕 , 转味而入 出者也。 ”
—
, 味有所 藏, 以养五脏 气; 气和而 生, 津液相成 ,
浅谈风药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
浅谈风药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风药,即一类具有祛风作用的药物,藉此可解表达邪,多用于感受风邪所引发的一系列病证。
而内伤杂病多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和或经络失畅所致,一般不会出现风药的适应证,但由于风药味薄气厚,其性辛散走窜、轻清升浮,佐用之可治疗多种内伤杂病,并常有拨转之效。
笔者现就风药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浅谈人的理解。
1 宣畅肺气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因而风邪最易入中,致肺失宣肃。
此时用风药当属正治,往往为君以开宣肺气。
内伤过程中,如肝气不畅可致肺气郁痹,痰浊阻塞可致肺气壅遏,出现咳喘痰哮诸疾。
此时也常借风药宣达之性以治之,临床常用麻黄、桂枝、细辛等,方如定喘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
治疗哮病时可加蝉蜕,取其轻开肺闭之意。
肺可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影响着水液的代谢。
若肺气郁闭,不得宣降,即可致水行不畅,小便不利,发为癃闭。
治当宣散肺气,畅达水源,此即所谓“提壶揭盖”之法。
《普济方》中治疗大小便闭的验方倒换散(大黄、荆芥穗)即寓此意。
2 疏肝解郁肝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功主疏泄。
风药与其相类,可入肝经而助升发疏泄,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中柴胡即为例证。
痛泻要方用于治疗脾虚肝郁之痛泻,在补气健脾、柔肝理气的配伍中,加入一味防风,也蕴有此义。
《医方集解》云:“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
“方中配白芍能疏解肝郁、柔调肝体,配白术能舒脾升清,配陈皮能理脾胜湿。
或曰:柴胡疏肝解郁之力胜于防风,为何弃此而用彼?盖因柴胡入肝而不走脾,其虽能升发少阳之气,而无舒脾胜湿之功。
文献中也有许多调肝方剂,《千金》补肝汤、补肝散、补肝防风散,《济生方》中柏子仁汤等,均是在不同适应证的基础上伍以少量风药而成,皆取其疏散肝气之用。
《血证论》中引用的治疗肝肾气血亏损诸证的滑(伯仁)氏补肝散(山茱萸、当归、五味子、山药、黄芪、川芎、木瓜、熟地黄、白术、独活、酸枣仁),在大队养血补肝药中配伍一味独活,乍看毫不相干,实则寓有深意。
脾胃论白话解脾胃论(5)
脾胃论⽩话解脾胃论(5)导读:泻真阴,竟绝肾⽔,先损其两⽬也,复⽴变证加减法于后。
⼼⽕乘脾,乃⾎受⽕邪,⽽导读:不能升发,阳⽓伏于地中;地者,⼈之脾也。
必⽤当归和⾎,少⽤黄柏以益真阴。
脾胃不⾜之证,须少⽤升⿇,乃⾜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
使⾏阳道,⾃脾胃中右迁,少阳⾏春令,⽣万化之根蒂也。
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发阴阳之⽓,以滋春之和⽓也。
脾虚,缘⼼⽕亢甚⽽乘其⼟也;其次肺⽓受邪,为热所伤,必泻真阴,竟绝肾⽔,先损其两⽬也,复⽴变证加减法于后。
⼼⽕乘脾,乃⾎受⽕邪,⽽不能升发,阳⽓伏于地中;地者,⼈之脾也。
必⽤当归和⾎,少⽤黄柏以益真阴。
脾胃不⾜之证,须少⽤升⿇,乃⾜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
使⾏阳道,⾃脾胃中右迁,少阳⾏春令,⽣万化之根蒂也。
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发阴阳之⽓,以滋春之和⽓也。
脾虚,缘⼼⽕亢甚⽽乘其⼟也;其次肺⽓受邪,为热所伤,必须⽤黄最多,⽢草次之,⼈参⼜次之,三者皆⽢温之阳药也。
脾始虚,肺⽓先绝,故⽤黄之⽢温,以益⽪⽑之⽓,⽽闭腠理,不令⾃汗⽽损其元⽓也。
上喘⽓短懒语,须⽤⼈参以补之。
⼼⽕乘脾,须⽤炙⽢草以泻⽕热,⽽补脾胃中元⽓;⽢草最少,恐资满也。
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虚,腹中急缩,腹⽪急缩者,却宜多⽤之。
经云∶急者缓之。
若从权,必加升⿇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卒不肯退,反致项上及肾尻⾁消⽽反⾏阴道,故使引之以⾏阳道,使清⽓之出地,上迁⽽上⾏,以和阴阳之⽓也。
若中满者,去⽢草;咳甚者,去⼈参。
如⼝⼲嗌⼲者,加⼲葛。
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伤其⽣发之⽓,营⾎⼤亏,营⽓伏于地中,阴⽕炽盛,⽇渐煎熬,⾎⽓亏少;且⼼包与⼼主⾎,⾎减则⼼⽆所养,致使⼼乱⽽烦,病名⽈;者,⼼惑⽽烦闷不安也。
是清⽓不升,浊⽓不降,清浊相⼲,乱于胸中,使周⾝⾎逆⾏⽽乱。
《内经》云∶从下上者,引⽽去之。
故当加⾟温、⽢温之剂⽣阳,阳⽣则阴长。
已有⽢温三味之论。
或⽈∶⽢温何能⽣⾎,⼜⾮⾎药也?仲景之法,⾎虚以⼈参补之,阳旺则能⽣阴⾎也。
论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思想
论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思想陈震萍;沈丹;牟重临【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core thought of Li Dongyuan’s spleen and gastric theory, grasp the basic spirit of Dongyuan theory, and better guide the clinic. [Method]Basing on some relevant theories from NeiJing, the eminent physician in Jin and Yuan Dynasties established the academic thought centering on regulat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n treatment of the deficiencies. [Result]The thought revealed the cooperative function between invigorating Yang and tonifying middle-energizer and Qi. It also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 Yin-fire” and the method of relieving high fever with drugs of sweet flavor and warm nature, creating a series of prescriptions of invigorating Yang and tonifying middle-energizer, which broadening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lusion]The academic thought centered on adjusting spleen and stomach by raising Yang and tonifying Qi, broadens the TCM clinical therapy, today still effectively guides clinical practice.%[目的]探讨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思想,把握东垣学说的基本精神,更好地指导临床。
李东垣阴火理论及升阳散火治法对消渴病治疗启示
李东垣阴火理论及升阳散火治法对旖渇病治疗启示*董广通,魏军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摘 要:“阴火”致病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运用于临床阐释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理论学说。
其 产生机制与五脏失调密切相关。
李氏重视脾胃与元气,依据五行子母关系独创“升阳散火”治法以及特色组方用药对消渴病治疗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意义深远。
本文就阴火理论对李东垣对消渴病的治疗思路进行剖析,并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脾胃与气、火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期能够 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关键词:李东垣阴火消渴doi :10.11842/wst.2019.01.017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易水学派五大中坚(张元素、张壁、李东垣、王好 古、罗天益)尤以东垣先生为胜。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 之一,学术上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说。
愈病无数,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东垣对消渴病的论治独具一 格,对临床上消渴病的施治不无裨益,笔者受其启发尝 试从阴火及子母补泻理论予以探讨发掘,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1阴火理论阐述:火与元气不两立,阴火内生1.1阴火理论渊源关于阴火理论的起源,后世医家大都一致认为当 归之于《素问•调经论》中关于“阴虚则内热”的阐述叫 《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胶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虽未明确说出“阴火”二字,但说明内伤正气而导致发热的发病机理,中气(脾胃)不足为内伤发热的基础。
“壮火 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壮火散气”,《素问•阴阳应收稿日期:2018-11-21修回日期:2018-12-2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保健局中央保健科研课题(W2017BJ43):新诊断T2DM 肥胖与非肥胖中医证素特征与胰岛0细胞功能相关性研究,负责人:魏军平。
* * 通讯作者:魏军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对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的防治°象大论》也阐述了阴火与元气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
李东垣对五体病的治疗经验
李杲,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在脾胃 病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称之为“补土派”。他提出的 “内伤脾胃,百 病 由 生 ”的 独 到 见 解,对 传 统 病 因 做 出新的补充; 其 “阴火论”的阐述对各类病证的病机 归纳上开阔了新的思路。李氏主要著作有《内外伤 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是中医学宝库中 的重要宝藏。笔者忠于李氏思想,故对其著作略有 研读,小有体会,现详述如下。
·28·
AC T A U N IVER SIT AT IS T R ADIT IO N IS M EDIC ALIS SIN EN SIS PHAR M AC O LO GIAEQ U E SHAN GHAI Vol. 26 N o. 2 M ar.,2012
“脾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足则四肢不用”[2], 太过者,以湿盛为多,不足者,以脾虚为甚。太过曰 敦阜,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或为外湿相合,或为内湿 自生,湿浊内盛,令四肢为困、沉重不举。不足则脾 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四肢肌肉无气以充,无营以 荣,故四肢不用,倦怠思卧。
2 李氏对五体病的认识
2. 1 四肢皮病 脾胃虚,肺最先受病。肺主皮毛, 皮毛者,身体之卫外者也,居于最外,挡其外邪,然卫 外之功赖于卫气之充,卫气一损,则寒热自生。
皮肤生寒者有二: 一为卫气乏源,“脾胃之气下 流,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护其营 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 也”。可见 李 氏 认 为 脾 胃 不 足 是 五 体 皮 病 之 根 本, 气血不足,阳 气 不 充,卫 气 乏 源 乃 致。 二 为 卫 气 耗 损,如《兰室 秘 藏 · 自 汗 门 》之 调 卫 汤,治 汗 出 伤 及 阳气,损及卫气所致不任风寒。治疗多从脾胃调之, 脾胃充健,谷气生化得当,阳气布于四肢皮毛,行固 护之职,以黄 芪 为 先,此 可 谓“补 土 生 金 法 ”的 巧 思 妙用。皮肤生热者,如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 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之症,曰“热伏地中”, 此为中阳下陷,阴火上冲,郁于四肢皮毛腠理之间, 故扪之烫手。李氏以升其清阳、散其阴火为治,创制 升阳散火汤,重 用 升 麻 柴 胡 升 阳,轻 用 防 风 羌 活 发 散,且勿忘生甘草行泻火之职,人参补脾胃之气。一 言以蔽之,李氏对于皮毛之病注重从脾调治,令母平 则子安。 2. 2 四肢肉病 李氏以脾胃为先,脾主肉也,脾病 则四肢沉 困 乏 力、沉 重 不 举。 脾 病 含 脾 实 和 脾 虚,
脾胃论卷下的主旨特色
《脾胃论卷下》的主旨与特色卷下,重申脾胃病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阐明大、小肠,五脏的营养物质皆来自于胃,胃气虚则脏腑的营养受到影响,而发生病理上的变化,并结合临床实践,具体论述了脾胃与升降浮沉的关系及治疗方法的运用。
1.胃虚则五脏六腑俱病东垣引《内经》云:“耳鸣、耳聋、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此胃弱不能滋养大、小肠,故有此证,然亦只从胃弱而得之”。
“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百病生焉,岂一端能尽之乎”( 《脾胃论》注释29页)。
东垣进而阐述:“胃者十二经之源,水谷之海也,平则万化安,病则万化危;五脏之气,上通九窍。
五脏禀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胃既受病不能滋养,故六腑之气已绝……五脏无所禀受而气后绝矣”(《脾胃论》注释30l页)。
在这里,引申的意思是说,耳鸣、耳聋,九窍不利,都是从肠胃内部所发生的疾病。
归根结底病的本质在于胃气虚弱。
胃气一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百骸得不到营养的供给而百病都会发生,岂只限于九窍不利的问题。
洁古云:“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
”此内受天之气而外用于窍也。
胃既受病,不能发挥滋养全身的作用。
所以六腑之气得不到胃的营养供给而先衰竭于内,全身之气运行不畅,阴火乘机窃发而上行,引起一连串的病理变化,这就是胃虚则五脏六腑俱病的实质所在。
东垣特别指出:“三焦者乃下焦元气生发之根蒂,为火乘之,是六腑之气俱虚也”(《脾胃论》注释308页)。
三焦,其下焦是生发元气的根本所在,配命门相火,为生气之源。
因得不到胃气的资生,为阴火所乘,则三焦气弱而六腑俱衰矣。
2.四时升降浮沉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东垣引《阴阳应象大论》云:“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经言:“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也;岁半以后地气主之,在乎降沉也。
”至于“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天清凉,冬气冷冽,”此则正气之序也。
故曰:“履端于始,序则不愆。
升已而降,降已而升,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
升阳散火汤——精选推荐
升阳散⽕汤出⾃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也有记载,在《兰室秘藏》中将本⽅从李东垣的⽴⽅来看,这个⽅⼦的主要是针对“⾎虚”、“热伏地中”、“郁遏阳⽓于脾⼟之中”⽽导致的发热,这个发热实际上也就是内伤发热,⽽且是郁⽕导致的发热,从病机⾓度来看,这个主证的发热是由于内伤⽽不是外感,是由于内虚⽽不是邪实,是由于郁⽕⽽不是明⽕,所以李东垣以“升阳散⽕”⽴⽅,先升阳,再散⽕,只不过是这两个步骤⽤⼀个⽅⼦来解决罢了。
既然这个升阳散⽕汤有这些奇妙的作⽤,那么它的配伍奥秘⼜是怎样的呢?⽅中⽤柴胡发少阳之⽕为君药。
升⿇、葛根发阳明之⽕;羌活、防风发太阳之⽕;独活发少阴之⽕;此五味药共为⾂药。
⼈参、炙⽢草补脾胃之⽓;⽣⽢草泻阴⽕;此三味药共为佐药。
芍药泻脾经之⽕⽽能收敛阴⽓,且酸敛⽢缓、散中有收,以免损伤阴⽓;与⽢草相伍酸⽢化阴,调和肝脾,养⾎敛阴,健脾益⽓;两味药共为佐使药。
升阳散⽕汤之所以能够巧妙的起到升阳散⽕的作⽤,关键在于升⿇、葛根、柴胡、羌活、独活、防风这六味药,能够起到“助阳⽓之升浮,解阳⽓之郁滞”的妙⽤。
正如清代名医汪昂在《医⽅集解》中所说,“此皆味薄⽓轻,上⾏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邪皆散矣”。
当然,全⽅还有⼀味极其奇妙的中药,那就是芍药,芍药“味酸⽽苦,⽓薄味厚”(《汤液本草》),能够“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泻利,和⾎,固腠理,泻肝,补脾胃”(《医学启源》)。
不过对于李东垣在这⾥提到的⾎虚,需要注意,并⾮常规理解的⾎虚,⽽是脾胃之⽓虚弱,导致“中焦受⽓取汁”的能⼒变差⽽出现的病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东垣在⽤药理论中曾有“⾎虚以⼈参补之”的说法。
脾胃⽓虚,中焦受⽓取汁的能⼒变弱,⽆⼒升浮阳⽓,从⽽导致阳⽓郁滞于脾胃,从⽽抑郁⽽化为阴⽕,所以,在治疗的时候,要“补其中,升其阳,⽢寒以泻其阴⽕”(《内外伤辨惑论》)。
升阳散⽕汤与补中益⽓汤的原理有⼀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两个⽅⼦都能升阳、补中、泻阴⽕,不过升阳散⽕汤主要以升阳为主,补中、泻⽕倒在其次;⽽补中益⽓汤却是以补中为主,升阳、泻⽕倒在其次。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一、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谓四气,四性添平五气谈。
药性寒凉能清热,泻火解毒养阴管。
温性药物能通络,助阳温中能散寒。
寒凉属阴治热病,温热属阳阴寒散。
药性平和作用缓,实际平性有偏袒。
辛酸甘苦咸五味,药味不同作用换。
味辛能散行气血,气滞血瘀表证散。
苦味能泻善燥湿,泻火通便降气宜。
酸涩收敛固涩用,久痢脱肛遗盗汗。
咸有软坚润下功,痰核瘰疠便秘搬。
甘能补虚和缓急,补益调和缓痉挛。
甘淡渗湿利小便,水肿胀满最好用。
黄连苦寒能燥湿,浮萍辛寒风热散。
黄芪甘温能补气,芦根甘寒清热烦。
更有药物兼味多,兼味越多功亦繁。
二、升降浮沉药有升降浮沉分,体内作用不一般。
升浮质轻上行走,升阳发表散风寒。
沉降质重善下行,潜阳降逆能收敛。
升浮性多辛甘热,沉降寒凉咸苦酸。
辛温甘平或微苦,气薄发汗升阳散。
麻黄荆芥柴胡类,升麻葛根均发散。
气厚温里能散寒,附桂姜萸诸药联。
味厚能泄苦咸寒,清火泄下三黄煎。
味薄能通甘淡酸,通降下行茯苓串。
花叶质轻能升浮,旋复独降不一般。
种子果实质量降,芫荽牛蒡能发散。
根据需要定性能,炮制配伍能变换。
酒炒能升姜炒散,盐炒下行醋炒敛。
升降浮沉配伍好,跟随主药能升潜。
三、归经药物总有特殊用,治疗疾病有殊功。
药物归经是特点,长期实践认识通。
脾病泄泻食不馨,止泻健运脾经从。
咳嗽痰喘是肺疾,止咳化痰肺经供。
桑皮清肺能归肺,夏枯草清热肝胆攻。
石膏清热并泻火,肺胃有热此药送。
熟地补肾归肾经,白术健睥脾经碰。
《中药口诀》大全《中药口诀》大全中药性能歌中药主有几性能四气五味及归经,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无毒统而称。
四气歌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成效彰,寒凉清热并泻火,解毒助阴又抑阳,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大法此为纲。
五味歌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助阳气之升浮散郁滞之阴火——升阳散火汤浅识
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2月2日
□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升阳散火汤作为治疗内伤发热名方,为李东垣“深达‘火郁发之’之义”(《医方论》)的杰作,是中医治法中“升阳散火”一法的代表方剂。
但令笔者诧异的是,古今历代医家善用此方者极少,方书中多见有关本方方论而少见绝佳医案者即为明证。
翻阅《实用中医内科学》和《现代中医内科学》两书,竟然没有升阳散火汤的身影。
升阳散火汤的由来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
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
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
”方药组成:“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以上各五钱),甘草(炙)、柴胡(以上各三钱),防风(二钱五分),甘草(生)(二钱)。
右件 咀如麻豆大,每服称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大温服,无时,忌寒凉之物。
”此方也载于《脾胃论》中。
在《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两书中更名为柴胡升麻汤。
四书中对于主治病症的文字表述稍有出入,药物次序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脾胃论》所载方中柴胡用量为八钱,而其他书中柴胡用量为三钱。
升阳散火汤“散”什么“火”
本方主治“郁火”,在这一点上历代医家的认识似无歧义。
但火如何郁?郁火由何而得?则众说不一。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古方八阵》中指出:“东垣升阳散火汤,治胃虚血虚,因寒邪郁遏阳气,以至肌表俱热如火,扪之烙手。
此火郁发之之剂也。
”认为郁火因于“寒邪郁遏阳气”。
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指出:“此方治外来之火,郁于表分,而不得解散者。
”认为郁火因于“外来之火,郁于表分。
”费伯雄在《医方论》中直言“郁结之火”,而不言何由而郁。
李畴人在《医方概要》中指出:“火郁多在肝胆之经,以木盛能生火,而二经挟相火……”又将郁火置于肝胆之经。
从李东垣原文分析,本证之成因于“血虚”、“热伏地中”、“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因于内伤而非外感,因于内虚而非邪实。
况从方名分析,“升阳”在前,“散火”在后,所治为“火证”,治法为“散”,“散火”的手段是“升阳”,也就是说,通过升阳以达散火之效。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共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分别是“饮食劳倦论”、“暑伤胃气论”、“肺之脾胃虚方”和“肾之脾胃虚方”,是李东垣根据《内经》“藏气法时”理论按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依次写作而成。
升阳散火汤见于“暑伤胃气论”这部分内容中。
也就是说,也许李东垣制方本意为通过升阳散火以纠正体内气机该浮不浮的状态。
那么,体内为什么会出现气机该浮不浮呢?根据原文,我们可以找出成因有二:一是因“血虚”致“热伏地中”;二是因“胃虚过食冷物”致“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
成因之二较易理解,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过食冷物,影响气机升浮,致阳气郁滞而化为阴火。
而成因之一较难理解,“血虚”何以会引起“热伏地中”呢?难道血虚引起虚火内生转而被郁?从所用方药组成来看,这种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
考李东垣在书中多处提到“血虚”,李东垣笔下的“血虚”是在内伤的基础上胃气(脾胃之气)虚所导致的,是“中焦受气取汁”不足的结果。
也就是说,所谓的“血虚”是以
气虚为前提和以气虚为主要表现的,如此理解即符合李东垣的用药“血虚以人参补之”。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血虚”致“热伏地中”仍然是由于气虚无力升浮而致阳气郁滞化为阴火。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升阳散火汤所治之火是由于脾胃气虚,无力升浮,或者在此基础上过食冷物,进一步损伤和抑遏阳气,致阳气郁滞于脾胃所化之阴火。
方解
方中选用升麻、葛根、柴胡、羌活、独活、防风,此六味俱属“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之“风升生”类药物,以助阳气之升浮,以解阳气之郁滞。
正如《医方集解》中所写:“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
”同时佐用人参、炙甘草,甘温补脾胃元气,针对气虚无力升浮而设。
佐用生甘草泻已成之阴火。
至于白芍药,《汤液本草》中说:“气微寒,味酸而苦。
气薄味厚,阴也,降也。
”“能停诸湿而益津液”,“补中焦之药”,对诸风药之升浮有佐治之功,对人参补血虚有佐助之用。
与补中益气汤的比较
李东垣治疗脾胃内伤诸病总的治法为“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阴火”(《内外伤辨惑论》)。
从组方所体现的治法来看,本方与补中益气汤方主要区别在于本方是以升阳为主,补中、泻阴火为佐;补中益气汤是以补中为主,升阳、泻阴火为佐。
从病机分析,本方证主要矛盾在于阳气郁滞而不得升浮外达,补中益气汤方证主要矛盾在于脾胃气虚下流而不得升浮。
从病症表现看,本方证症状主要表现在四肢和肌表,而补中益气汤方证症状表现于周身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