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常见穴位及意义..
人体头部、面部、胸腹腰部、下肢、脚部常用穴位集锦大全,快收藏
人体头部、面部、胸腹腰部、下肢、脚部常用穴位集锦大全,快收藏四总穴有句顺口溜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这句话言简意赅,指出了合谷、列缺、足三里、委中的治病作用,这四个穴位合起来就称为“四总穴”。
足三里穴主治腹部疾病,腰背部疾病则找委中穴,列缺穴可以治头颈部疾病,面部和口部的疾病就要看合古穴了,总体看这四个穴位几乎可以治疗全身病变。
这四个穴中两个在上肢,两个在下肢,均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根据中医远道取穴的原理,他们可以用来治疗头面躯干部的疾病。
1.合谷穴:头面部疾病的救星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大肠经气的聚居之地。
它在手背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之间,掌骨延长角的交点处。
只要肠胃不适、头面部出现各种病症时,不论何种原因,先按压合谷穴就对了。
手阳明大肠经始于上肢,走上肢外侧,然后经过颈项,上行于头面,终止于鼻孔旁,因此大凡头面部的疾病,都可取合谷穴治疗。
这与西医中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很大的不同,中医讲求的是整体观,中医认为一个部位的疾病,很可能是其他地方先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
2.足三里穴:养生保健的明星足三里最具有养生保健功效的穴位之一,在民间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医家心里也是治病的常选穴位。
因为足三里穴不仅能够疏经通络、祛风除湿,还可以健脾和胃、益气生血,具有很好的防病保健的功效。
足三里穴的主治范围相当广泛,从上治头面疾病、呼吸道疾病,到下治肠胃功能紊乱、生殖器官疾病,都有它的参与。
它属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在膝部的正下方,当膝关节弯曲成直角时,膝盖骨下方凹陷处下四横指,就是足三里穴了。
俗话说“身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常不干”指的就是要保持足三里穴的湿润,穴位在肌肤里面,怎样保持它的湿润呢?就是艾灸。
在古人看来,一天三次灸足三里穴,比天天吃老母鸡有更好的保健功效,因此又有句俗话说得好,“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3.委中穴:护腰功臣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合穴,本经经气在此汇合进入膀胱,经气较为强劲。
董氏奇穴治疗下肢疾病
董氏奇穴治疗下肢疾病第十二章下肢疾病(一)下肢疾病总治1、皆可先于委中点刺放血,再对症治疗。
(二)治疗膝盖常用穴道1、肩中穴、建中穴2、膝五针(内犊鼻穴、外犊鼻穴、鹤顶穴透通山穴、阴陵泉穴或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特效3、左右肩中穴,特效4、对侧曲池穴、内曲池穴,特效5、背部五金穴点刺放血,特效6、阳陵泉,特效7、土水穴8、内关穴9、膝灵穴(针刺半分)10、两膝眼(三)治疗坐骨神经常用穴道1、腕顺穴、三叉三穴、中白穴、外白穴、三河穴等区域2、明黄穴、其黄穴、天黄穴道(上三黄穴)3、灵骨穴、大白穴4、大腿后侧(委中上下左右区段,整条后侧)青筋点刺放血5、耳针,由臀穴扎向坐骨神经穴6、八关三穴、八关四穴7、上曲穴、下曲穴、肩中穴8、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9、掌诊坐骨神经区域10、臂诊坐骨神经区域、腰椎区域11、针玉火穴、中白穴,配合腕顺穴12、三河穴13、木魁穴、木科穴14、掌三针15、骨关穴、木关穴16、人士穴(四)治疗脚踝常用穴道1、云白穴、李白穴2、五虎穴3、土水五穴(小节穴)(土水五穴有外踝点、足背点、内踝点之分)4、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5、背部五金穴点刺放血6、手腕尺骨突7、董氏对应针法,取对侧手腕对应点(五)治疗小腿常用穴道1、手解穴(治疗抽筋立解)2、八关三穴、八关四穴3、木华穴、胆穴4、三叉三穴、中白穴5、手指中指背部区域(木华穴、胆穴、八关三穴、八关四穴)6、水沟穴(治疗抽筋立解)7、董氏对应针法,取对侧下臂对应点8、三灵一穴、三灵二穴、三灵三穴、腰灵穴、火圣穴9、阳陵泉穴、承山穴、委中穴、条口穴透承山穴(六)治疗大腿常用穴道1、天宗穴、地宗穴、人宗穴2、对侧上九里穴、中九里穴、下九里穴(七)膝盖痛1、针肩中穴,配通关穴,特效。
2、在背上五金穴点刺出血,奇效。
3、针中间穴、下间穴,有效。
4、针心膝穴,配膝灵穴,效果卓著。
5、针神肩穴,配建中穴,效果神速。
6、针两犊鼻穴,配肩中穴,特效。
下肢常用穴
1.行间属肝经。
(1)取穴法:在足第一二趾缝间,趾蹼缘的上方纹头处取穴。
(2)特定穴:荥穴。
(3)主治汇要:《明堂》:心痛色仓仓然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
咳逆上气,唾沫。
善惊悲不乐,厥,胫足下热,面尽热,嗌干渴。
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挽仰,腹中真满。
腹痛上抢心,以下满,癃,茎中痛,怒瞋不欲视,泣出,长太息。
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
喉痹气逆,口呙,月事不利,见血而有身反败,阴寒。
《千金》:小儿重舌。
《采艾编翼》:四肢逆冷。
《腧穴学》:月经过攀,闭经,痛经,白带,遗尿,胸胁满痛,呃逆,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恝从,失眠,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4)灸量:25~30分钟。
2.太冲属肝经。
(1)取穴法:在足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取穴。
(2)特定穴:输穴;原穴。
(3)主治汇要:《明堂》:环脐痛,阴骞,两丸缩,腹坚痛不得卧。
呕,厥寒,时有微热,胁下支满,喉痹痛,嗌干,膝外廉痛,淫泺胫逡,腋,马刀痿,肩肿,吻伤痛。
暴胀,大便难,面唇色白,时时呕血。
狐疝。
餮泄。
黄瘅,热中,善渴,阴痛,面尘黑,目下眦痛。
女人漏血。
《千金》:痢泄下血。
《千金翼》:产后出汗不止。
《腧穴学》:月事不调,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膝股内侧痛,足跗肿。
(4)灸量:25~30分钟。
3.中封属肝经。
(1)取穴法:当内踝前方,在商丘与解溪二穴之间,靠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中取穴。
(2)特定穴:经穴;原穴(《千金》)。
(3)主治汇要:《明堂》:疝,癃,脐少腹引痛,腰中痛。
身黄,时有微热,不嗜食,膝内廉内踝前痛,少气身体重。
女子少腹大,乳难,嗌干嗜饮。
女子侠脐疝。
《千金》:男子虚劳失清阴缩。
又:瘿。
《西方子》:咽遍肿,不可以咽。
《资生经》:膝肿。
《图翼》:一云能止汗出。
(4)灸量:25~30分钟。
4.蟲沟属肝经。
(1)取穴法:在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取穴。
(2)特定穴:络穴。
(3)主治汇要:《明堂》:阴跳腰痛,实则挺长,寒热,挛,阴暴痛,遗溺偏大,虚则暴痒,气逆,睾肿,卒疝,小便不利如瘾状,数噫恐悸,气不足,腹中悒悒,少腹痛,嗌中有热如有息肉状,背挛不可挽仰。
下肢常用穴位
• • • • • • • • • • • •
7、昆仑:外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凹陷。膀胱经 主治:头痛、颈强、踝关节肿胀、跟腱挛缩。 8、太溪:内踝与跟腱中间凹陷。肾经 主治:咽喉炎、牙痛、耳鸣、眩晕、腰痛、月经不调、 遗精、遗尿、足底痛。 9、三阴交:内踝尖直上三寸处。脾经 主治:腹胀痛、遗足掌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肾经 主治:高血压、惊风、发热、失眠、咽痛、头痛、便秘。 11、丘墟:外踝前下方的凹陷中。胆经 主治:踝关节扭伤、胆囊炎、坐骨神经痛、腹痛。 12、血海:髌骨内缘上上二寸。脾经 主治:膝关节痛、月经不调、高血压。
• 13、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嵴外开一横指。 胃经 • 主治:腹痛、胃痛、便秘、泄泻、消化不良、强 壮要穴。 • 现代报道,刺激足三里有如下作用: • (1)、使胃大、小肠阑尾的运动机能明显增强, 对胃酸及胃蛋白酶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促进胆 囊收缩,加快胆汁排泄,促进消化 。 • (2)、对血压和血糖有双向调节作用。 • (3)、可使白细胞总数增多,提高免疫能力。 • (4)、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 (5)、提高痛阈。 • (6)、解除平滑肌痉挛。
• 14、上巨虚:足三里下三寸。胃经 14、上巨虚:足三里下三寸。 • 主治:腹痛、腹胀、腹泻、偏瘫。 主治:腹痛、腹胀、腹泻、偏瘫。 • 15、丰隆: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之中点。 15、丰隆: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之中点。 胃经 • 主治:咳喘、头痛、下肢痛。 主治:咳喘、头痛、下肢痛。 • 16、解溪:踝关节前横纹中点,两筋之 16、解溪:踝关节前横纹中点, 间凹陷处。 间凹陷处。胃经 • 主治:足麻木、踝关节痛、活动受限。 主治:足麻木、踝关节痛、活动受限。 • 17、犊鼻:髌骨下缘,髌韧带外厕凹陷 17、犊鼻:髌骨下缘, 中。胃经 • 主治:膝关节痛、惊风、下肢痿软、伸 主治:膝关节痛、惊风、下肢痿软、 屈不利 屈不利。
背部下肢穴位_198
(1)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条直线。 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 腑,增元气,
(2)大椎: 作用:清热解表, 通经活络。
(3)肩井穴:
位置: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 作用:发汗解表。
(4)风门穴: 位置:第二胸椎旁开1.5寸。 作用:止咳平喘。 (5)肺俞穴: 位置:三胸椎旁开1.5寸。 作用:止咳嗽,调肺气
(4)委中穴: 位置:腘横纹中点 作用:治腰腿痛
(5)涌泉穴: 位置:位于足前部凹 陷处第2、3趾趾缝纹 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三分之一处。 作用:引火归元,退 虚热
(6)脾俞穴: 位置:11胸椎旁开1.5寸。 作用:健脾胃助运化。
(8)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与龟尾成一 (7)肾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旁开1.5寸。 作用滋阴壮阳,补益肾元。 直线。 作用:温阳止泻,泄热通便。
(9)龟尾: 位置位
(1)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 作用:多用于消化道疾病。 (2)三阴交: 位置:内踝尖上3寸 作用:通血脉,活经络, 健脾助运化。 (3)丰隆穴: 位置:外踝到外膝眼正好 是十六寸,外踝与外膝眼 两个连线的中点 作用:和胃气,化痰湿
人体针灸穴位图解系列--下肢穴位图
人体针灸穴位图解系列--下肢穴位图人体下肢穴位(点击穴位名称会显示相应位置)膝眼穴血海穴足三里百里穴梁丘穴承山穴阳陵泉复溜穴解溪穴阴陵泉阴谷穴委中穴三阴交膝眼穴取穴方法:取该穴道的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的取穴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膑部,取穴时将膝盖折成直角时,在它的下面凹陷处即是。
(详见此下肢穴位图相关图示)主治疾病:此穴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可以治疗膝关节疼痛等腿部疾病。
梁丘穴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详见此腿部穴位图相关图示)主治症状:此穴的主治症状为: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等。
该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复溜穴取穴方法: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
复溜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
(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详见此人体腿部穴位图相关图示)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肾炎、神经衰弱、精力衰退、记忆力减退、手脚冰冷、手脚浮肿。
该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俞穴。
阴谷穴取穴方法:取该穴道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谷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膝盖关节内侧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
(详见此人体穴道图有关腿部的相关图示)主治疾病:此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主治疾病为:指压该穴,对于治疗多汗症非常有效。
血海穴取穴方法:取该穴时候患者应采用仰卧或正坐、屈膝的姿势,血海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有称为“血海”的穴位。
(详见此腿部穴位图相关图示)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生理不顺、膝盖疼痛、更年期障碍(更年期综合症)、生理痛等。
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承山穴取穴方法: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
(详见此腿部穴位图相关图示)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小腿肚抽筋(腓肠肌痉挛)、脚部劳累、膝盖劳累、便秘、腰背痛、腰腿痛、脱肛、痔疮等。
下肢部穴位
四、三阴交 位置: 内踝尖直上3 寸处,胫骨内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面后缘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 端按揉,称按揉 三阴交
次数:按揉20~30次 作用:通经活络,清利下焦湿热 健脾胃,助运化 主治:遗尿,尿闭,小便短赤涩 痛,消化不良等症
临床应用: 按揉三阴交能通血脉、活经 络,疏下焦、利湿热、通调水道, 也能健脾胃、助运化,主要用于 泌尿系统疾病,如遗尿、癃闭等 症,常与揉丹田、推箕门合用。
临床应用: 1、推涌泉能引火归元、退虚 热,常与揉二马、运内劳宫等配伍, 治疗烦躁不安、夜啼等症;若与退 六腑、清天河水配合,亦可用于实 热症。 2、揉涌泉能治吐泻,左揉止 吐,右揉止泻。
三、足三里(保健穴) 位置: 外侧膝眼下3寸 胫骨外侧约一横 指处
操作: 用拇指按揉 称按揉足三里
次数:按揉20~30次 作用:健脾和胃,强身健体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 泄泻等症
临床应用: 1、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和胃、 调中理气、多用于消化道疾患。治 疗呕吐,多与推天柱骨、分腹阴阳; 治疗腹泻,多与补大肠、推上七节 骨合用。 2、与摩腹、捏脊等配合应用 于小儿保健。
作用:疏通经络,熄风止痉 主治:惊风抽搐,下肢痿软无力 临床应用: 拿委中能止抽搐、通经络, 常与揉膝眼、承山配合治疗四肢 抽搐,下肢痿软无力。
七、承山 位置: 腓肠肌两肌肤 之间凹陷的顶端
操作: 用拇、食、 中三指拿,称 拿承山;用拇 指按揉,称按 揉承山
次数:拿3~5次,按揉20~30次 作用:通经活络,止痉熄风 主治:腿痛转筋,下肢痿软
五、丰隆 位置: 外踝尖上8寸 胫骨前缘外侧 1.5寸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端 按揉,称揉丰隆 次数: 按揉20~30次
作用:化痰平喘 主治:痰鸣气喘 临床应用: 揉丰隆能和胃气、化痰湿, 主要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 症,多与揉膻中、运内八卦合用。
摩拉(MORA)手脚穴位点图示及其意义
手脚穴位点及其意义手部淋巴点:反应全身不同器官淋巴免疫功能状态变化,如值高考虑淋巴结是否有肿大等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问题,值低考虑是否有免疫系统是否低下。
肺经点:反应与肺部疾患的问题,如值低考虑肺气虚等,值高考虑肺热等表现。
大肠点:左手:乙状结肠疾患,如大肠功能,值高考虑便秘,值低考虑腹泻;右手:横结肠疾患神经点:腰骶,脊髓等疾患,更多考虑神经系统的反应情况如神经敏感。
循环点:同侧大动脉状况,心血管病变,整体循环状态,心冠状血管状况过敏点:反应人的整体情况,尤其要考虑是否存在过敏性疾病等问题器官退化点:身体实质性病变及脑上皮退行性病变,腹部盆腔器官实质性病变三焦点:与内分泌有关,性腺及肾上腺测量点(前列腺炎,乳房疾患,低血压),中医认为,人体整体功能情况。
心经点:左手:左心室内膜及主动脉瓣功能;右手:肺动脉瓣测量点,右心室内膜状况;值低考虑心气不足,值高考虑心火旺,失眠等表现小肠点:与神经系统有关,十二指肠下段和小肠的功能障碍所影响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失眠头痛体内缺水等。
;左手:回肠功能状态;右手:回肠末端功能状态。
中医小肠功能病变(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小肠与心相为表里)。
足部脾经点:左脾,脾脏病变(白髓功能【免疫,淋巴等】及颈胸上部病变,造血功能);右侧是胰经点,反应蛋白酶形成代谢,消化功能。
中医脾功能状态,如脾气虚,失眠乏力(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肝经点:中央静脉(门静脉)测量点,肝脏病变,肝细胞坏死,肝硬化,肝萎缩。
中医肝脏功能状况。
如肝火旺,肝气虚,肝血不足等(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关节点:关节病变,腰骶关节,骶髂关节,下肢关节病患。
胃经点:左足,胃大弯(溃疡),食物过敏;右足,幽门状况,消化不良。
中医胃功能病变。
(主受纳,主通降)。
结缔组织点:腹部盆腔及外生殖器疾患(下肢静脉曲张,子宫纤维瘤),考虑韧带等筋膜之间的问题。
皮肤点:腰部,臀部,下肢皮肤病变(湿疹,牛皮癣,霉菌病),考虑皮肤的病变。
第四节 下肢部穴位
(九)解溪 (别名:鞋带)
【位置】在踝关节横纹处中点,趾长伸肌与拇长伸肌腱之 间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用拇指爪甲掐解溪,称掐解溪;用拇指指端 或罗纹面着力揉动,称揉解溪。 【次数】掐3—5次,揉动50—100次左右。 【功用】解痉,止吐泻。 【主治】惊风、吐泻,足下垂等病症。 【应用】揉解溪可治疗踝关节去伸不利。
注意事项:推箕门用于尿潴留时,操作时间可以稍长一 些,能增强疗效。
(二)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 骨旁开一寸。 【操作方法】以拇指端或罗 纹面着力,稍用力按揉,称 按揉足三里。 【次数】揉3—5分钟。 【功用】健脾和胃,调中理 气,导滞通络。
【主治】腹胀、腹痛、腹泻、呕吐、下肢萎软无力。 【应用】本穴属足阳明经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 导滞通络。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常与推天柱骨、 分腹阴阳配合治疗呕吐,与推上七节骨、补大肠治 脾虚腹泻,且常与捏脊、摩腹等配合应用,作为小 儿保健之用。
(十二)仆参
【位置】在昆仑穴下,外踝后下方,跟骨外侧下赤白肉际 凹陷中。 【操作方法】用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着力,稍用力拿捏 ,称拿仆参;以拇指爪甲着力,稍用力在仆参穴上掐压 3—5次,称掐仆参。 【次数】拿捏 3—5 次,掐压 3—5 次。 【功用】益肾健骨,舒筋活络,安神定志。 【主治】腰痛、足跟痛、晕厥、惊风、足痿不收等病症。 【应用】治疗腰疼,与按揉或拿后承山等想配合。
(三)三阴交
【位置】内踝上3寸,胫骨后 缘凹陷中。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中指、 食指的罗纹面着力,稍用力 按揉,称按揉三阴交。 【次数】揉3—5分钟。 【功用】活血通络,疏下焦, 利湿热,健脾胃,助运化。
【主治】癃闭、尿频、遗尿、痿症、消化不良。 【应用】按揉三阴交能通血脉、活经络、疏下焦、 利湿热,通调水道,亦能健脾胃,助运化。主要用 于泌尿系统,如遗尿、癃闭等,与揉丹田、推箕门 等合用,亦常用于下止痹痛、瘫痪等。。
下肢穴位疗法
下肢穴位疗法风市穴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
或简便定位法:直立,手下垂于体侧,中指尖所到处即是。
主治:常用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股外侧皮神经痛、腰病及脚气的治疗和保健。
悬钟穴(绝骨穴)定位:在外踝高点上3寸,当腓骨后缘。
主治:常用于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痛、下肢痿痹、脚气的治疗。
足窍阴穴定位:在第四趾外侧端,距离趾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痛、胸肋痛、多梦等的治疗。
环跳穴位置:股骨大转子和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处。
主治:袪风除湿,强腰通经。
适用于风湿痹痛、下肢瘫痪、药膝疼痛、麻木不仁、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痛感,同时向下肢发散至小腿外侧及足部。
殷门穴位置: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之间,承扶穴下6寸。
主治:通利腰腿。
适用于腰脊疼痛、下肢瘫痪、麻木不仁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并向下肢后外侧发散。
足三里穴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
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
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三阴交穴位置: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烦。
适用于腹胀肠鸣、大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劳等病症。
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小腹部发散。
下肢穴位疗法涌泉穴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主治:开窍醒神,宁心安神。
适用于头目昏花、失眠、头项痛、足心热、中风、下肢瘫痪、目涩咽干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胀痛明显,有时可向下肢发散。
腿部穴位图解大全六个重要穴位解读...
腿部穴位图解大全六个重要穴位解读...腿部穴位图解大全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1.膝眼穴标准定位: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取穴:患者屈膝取穴。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髌韧带与髌内侧支持带之间、膝关节囊。
分布有隐神经的髌下支。
功用:活血通络,疏利关节。
主治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病,髌骨软化症等。
刺灸法:屈膝,从前外向后内或从前内向后外斜刺0.5-1寸,可灸。
2.梁丘穴取穴方法: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疾病: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尿血。
人体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胃痛。
刺灸法:直刺 1~1.2寸。
附注:足阳明经郄穴。
3.梁丘穴别名:鹤顶穴,跨骨穴。
穴义: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
3.复溜穴Fù liū(KI7)主治疾病: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后溪穴、阴郄穴治盗汗不止;配中极穴、阴谷穴治癃闭。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附注:肾经经穴。
4.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对侧取法仿此。
解剖: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人体穴位配伍:配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配曲池穴治瘾疹。
刺灸法:直刺 1~1.5寸。
别名:百虫窝穴,血郄穴。
穴义: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
腿部穴位图解大全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5.承山穴取穴方法:人体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解剖: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股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养腿就是养命!10大腿部穴位,按了都说好!
养腿就是养命!10大腿部穴位,按了都说好!养树需护根,养人需护脚,人的腿就好比树的根,根好树才能活着,腿好人才能健康!一、养腿就是养命!1、腿是“第二心脏”!人体血液运行包括动脉和静脉。
对静脉来说,肌肉收缩产生的压力是血流动力之一,腿部静脉回流就主要靠小腿肌肉收缩,把小腿照顾好,就等于在身体下部加了一个“泵”,可助心脏一臂之力,堪称人体“第二心脏”。
2、腿是“交通要道”!人体50%的神经、血管、血液都在双腿,小腿上还分布着60多个穴位,足三阳经、足三阴经这六条重要经络也从小腿经过,是人体的交通要道,维持着气血的上下通达、循环往复。
3、衰老从腿开始!俗话说:树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
人老后,腿部和大脑间指令的准确性和传导速度都有所下降,不像年轻时那么默契。
且双腿承受上身的所有重量,如果不注意保护,自然就“年久失修”了!4、腿是“疾病反映区”!很多疾病都会反映在小腿上,比如小腿抽筋可能和缺钙有关、肿胀说明脏腑有病、发凉意味着体质虚寒等,及时发现症状,利于早期防治疾,治未病。
二、10大腿部穴位,养身少不了!以下穴位不是我们常见常说的那些,而是拥有少见且拥有独特作用的穴位,1、风市穴:通经络,瘦大腿按摩风市穴可运化水湿、舒筋活络,除了能排除大腿多余水分,使大腿变苗条,还能缓解治疗下肢麻木、脚气、遍身瘙痒。
按摩方法:对着风市穴位敲100下为宜(或用拇指关节按压圈状按摩),力道由轻到重为好,效果出来会让你大吃一惊,原来肥肉都被敲走了!2、阴陵泉:祛湿,瘦小腿阴陵泉属于脾经穴位,按摩阴陵泉可以促进代谢、促进祛湿,修饰腿部的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等。
按摩阴陵泉穴时拇指指端放于阴陵泉穴处,先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以酸胀为度。
3、阳陵泉:调理腰腿常拨动阳陵泉穴,可调理腰腿问题、扭筋、月经不调、岔气、肝胆有郁气。
按摩阳陵泉穴的手法:用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两小腿的阳陵泉穴,两手掌心、掌根、指端一起用力,上下揉50下,常按可防治膝关节炎、膝冷痛、鹤膝风、老寒腿、下肢不遂、瘫痪等。
小儿推拿按摩常用穴位 下肢部穴位(一)
小儿推拿按摩常用穴位下肢部穴位(一)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小儿推拿是运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特定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且小儿推拿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尤其是消化道病症疗效最佳,对小儿某些慢性病及疑难病症均有显著效果。
一、委中穴:主要功效:疏通经络,熄风止。
穴位定位: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疾病:惊风、抽搐,下肢痿软无力,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
掌握以下两种穴位疗法,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上述疾病。
1.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点按在委中穴上,以顺时针的方向揉按30至50次,力度由轻至重,用相同手法操作另一侧委中穴,可缓解惊风、抽搐、腹痛、遗尿等疾病。
2.刮痧方法,准备刮痧板和经络油。
在委中穴上涂抹适量经络油,使用角刮法,将刮痧板的脚部着力于委中穴,力度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均匀,持续而轻柔的旋转,以20至30次或5至10分钟为宜。
用相同手法操作另一侧委中穴,可缓解小便不利,下肢痿软、无力、吐泄等疾病。
二、箕门学:主要功效:清热利尿,治水泻。
穴位定位:箕门学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呈一直线。
主治疾病: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等泌尿系统疾病。
掌握以下两种穴位疗法,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上述疾病。
1.按摩方法,合并食指,中指,用两指指腹,从腹股沟部位推至膝盖内侧上缘,操作100至300次,用相同手法操作另一侧箕门学,可缓解小便赤涩不利,尿闭等泌尿系统疾病。
2.刮痧方法,准备刮痧板。
经络油。
在箕门学上涂抹适量经络油,使用面刮法,将刮痧板的一侧着力于大腿皮肤,从腹股沟部位刮至膝盖内侧上缘。
着力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均匀、持续而轻柔的旋转,以20至30次或5至10分钟为宜。
用相同手法刮另一侧箕门学,可缓解尿闭、水泻等泌尿系统疾病。
三、百虫穴:主要功效:疏通经络,止抽搐。
穴位定位:百虫穴,位于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推拿特定穴之上下肢部穴位
第二页,共46页。
〈主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伤食,呕 吐,腹泻,便秘,痢疾。
〈次数〉:100-500次。 〈应用〉:
⑴补脾经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 的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
⑵清脾经用于饮食停滞,脾胃不和所引起 的胃脘痞满,呕吐等症,常与分腹阴阳结合 使用。
第三页,共46页。
1.脾经
〈位置〉:脾经亦称脾土,
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 〈操作〉:
⑴微屈拇指,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脾经。 ⑵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脾经。
⑶拇指伸直,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为平补平泻,
称清补脾经。 ⑷补脾经,清脾经与清补脾经称推脾经。
〈作用〉: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消积滞,化痰 涎。
2.肝经
〈位置〉:肝经亦称肝木, 食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 肝经,亦称平肝;反之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和补肝 经统称推肝经。
〈作用〉:平肝泻火,解郁除烦,养阴镇肝,和气生血。 〈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头痛头晕。 〈次数〉:100-500次。
〈操作〉:以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内劳宫。 〈作用〉:清热除烦,熄风凉血。 〈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 〈次数〉:100—300次。 〈应用〉:本穴乃清热除烦之要穴,用于治疗五心烦
热、口舌生疮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等法合用。
第十五页,共46页。
12.小天心
〈位置〉:手掌大、小鱼际交接之中点凹掐处。 〈操作〉:
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肺经;反之为补,称补肺经;清肺经和 补肺经统称推肺经。
〈作用〉:补益肺气,清肺泄热,止咳化痰。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胸闷。。
人体腿部穴位高清图解
人体腿部穴位高清图解3天前
脉诊手诊面诊耳诊
播放GIF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 伏兔穴的作用
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胸痛
● 阴市穴的作用
治疗腿痛、水肿、糖尿病
● 梁丘穴的作用
治疗膝部麻痹
● 犊鼻穴的作用
治疗脚气、膝关节痛麻、水肿
● 足三里穴的作用
治疗脚气、麻痹、各种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
● 上巨虚穴的作用
治疗四肢痛麻、腰痛、肠胃病
● 条口穴的作用
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麻、胃肠病
● 丰隆穴的作用
治疗下肢痉挛、痛麻
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贫血
● 解溪穴的作用
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 冲阳穴的作用
治疗胃胀、足麻痹
● 陷谷穴的作用
治疗胸胀痛、盗汗
● 内庭穴的作用
治疗腿肿、头痛、转筋。
腿部穴位
腿部穴位胆:(足少阳胆经)(由上到下)1:风市(feng shi)【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
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2:阳陵泉(yang ling quan)【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肋痛。
3:悬钟(xuan zhong)【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颈强,落枕。
4:丘墟(qiu xu)【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配伍】配昆仑,绝骨治踝跟足痛;配中渎治胁痛;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腕骨治黄疸,胆道疾患。
5:足临泣(zu lin qi)【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同,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配伍】配三阴交治痹症;配三阴交,中级治月事不利。
6:俠溪(xia xi)【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股痛,足跗肿痛,足跗肿痛,疟疾。
【配伍】配太阳,太冲,阳白,风池,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肝(足厥阴肝经)(由下到上)1:行间(xing jian)【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溪
[定位]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 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 下肢痿痹。 [附注] 足阳明经所行为“经”。
太溪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 处。 [主治] 1、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 喘,胸痛咳血,消渴 2、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 3、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腧穴、原穴
足太阴脾经
梁丘
[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 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主治]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 血尿。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附注] 足阳明经郄穴。
犊鼻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 凹陷中。 [主治] 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配伍] 配阳陵泉、足三里治膝痛。
委中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 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作用】:舒筋利节,清热解毒 【主治】:①腰脊疼痛,腘筋挛急,半身 不遂,下肢痿痹。 ②丹毒,皮疹,周身搔痒,疔 疮,发背。 ③腹痛吐泻 ④遗尿,小便不利。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合穴
内庭
[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 凹陷处。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 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 病,足背肿痛。 [附注] 足阳明经所溜为“荥”。
足少阴肾经
掌握穴位 涌泉、太溪
涌泉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约当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 前1/3与后2/3交点上。 [主治]1、头顶痛,头晕,眼花 2、咽喉痛,舌干,失音 3、小便不利,大便难, 4、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 5、霍乱转筋,昏厥。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井穴。
足三里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1、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 泻,痢疾,便秘 2 、下肢痹痛,水肿 3、癫狂等神志疾病 4、乳痈,肠痈,脚气等外科疾患 5、虚劳诸症 附注: 足阳明经所人为“合”。 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常 用于温灸法。
丰隆
阴陵泉
【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功能】 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主治】 1、 腹胀,腹泻、暴泄,水肿,黄 疸,喘逆 2、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 人阴痛、遗精; 3、膝痛。 【操作】 直刺1~2寸
血海
【定位】 屈膝,在髕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 的隆起处; 【功能】 健脾化湿,调经统血 【主治】 1、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 2、股内侧痛; 3、瘾疹,皮肤湿疹,丹毒。 【操作】 直刺 l~1.5寸。
足太阳膀胱经
掌握穴位: 承扶、委中、承山、昆仑、
足太阳膀胱经
承扶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作用】:疏经活络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昆仑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作用】:舒筋活络,清利头目。 【主治】:①急性腰痛,足跟肿痛。 ②难产。 ③头痛,项强,目眩,鼻衄。 ④小儿惊风。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经穴
经络主治概要 足少阴肾经 主治概要:妇科 病,前阴病,肾 脏病以及与肾有 关的心、肝、脑 病及咽喉、舌及 经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症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主治概要:肝 胆病,胸胁病 以及经络循行 的其他病症
主治概要:肝胆 脾胃病,妇科病, 前阴病,以及经 络循行经过部位 的其他病症
足阳明胃经
掌握穴位: 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条口、下巨虚、 丰隆、解溪、内庭
1、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2、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3、特殊作用----某些穴位具有双向的良性调 整作用和相对的特 异治疗作用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十二 经脉、奇经八脉、 和十二经筋、十二 经别、十二皮部, 以及十五络脉和浮 络、孙络等。
腧穴的定位法
1. 解剖标取穴法 2.骨度分寸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法 中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 4.简便取穴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以骨节为标志测量周 身各部的大小,长短, 并依其按比例折算为 定穴的标准
经络主治概要
足阳明胃经 主治概要:胃肠 疾病,头面五官 病,神志病,皮 肤病,热病及经 脉循行的其他病 症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概要:脾胃 病,妇科病,前 阴病及经脉循行 的其他病症
主治概要:头 面五官病,项、 背、腰、下肢 病症及神志病
下肢常见穴位及意义
xxx 2014年4月
腧穴的基 本定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 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 思。腧穴在《内经》中有“节”、“会”、“气 穴”、“气府”、“骨空”、“溪”等名称。 《甲乙经》中称为“孔穴”、《圣惠方》中称为 “穴位”。
腧穴的 主治特点
体表标志法:
固定标志,如人体的五官, 毛发,爪甲,乳头,脐窝, 骨骼等皆有一定的位置, 可以作为取穴标志。
活动标志
各部关节,肌肉,皮肤岁 患者活动而出现的空隙、 凹陷、尖端等
手指同身寸法
简便取穴法
临床上常用一种简便易行的取 穴方法, 例如: 两耳尖直上取“百会”; 两手虎口交叉取“列缺”; 垂手中指端取“风市”; 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 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 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 拇指尖下是血海。
掌握穴位: 隐白,三阴交,地机,阴 陵泉,血海
三阴交----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
呕噎阴交不可饶,死胎阴交不可缓 【定位】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後缘 【主治】 1、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消化 不良; 2、月经不调、崩漏、经闭、带下,遗精, 阳痿、疝气、小便不利、 遗尿等生殖泌尿 系统疾患; 3、心悸,失眠,高血压,湿疹、水肿; 4、下肢痿痹;阴虚诸症。 【操作】 直刺 l~1.5寸。孕妇禁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