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往年真题2
2、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答:(1)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3分)a.改革,就是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改革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直接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c、改革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必要途径(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4分)a、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精辟概括b、改革为什么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首先,这是由改革的实质决定的。
判断一次社会变革是不是一次革命,最根本的是坚持生产力标准,看其是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改革就是要清除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和弊端。
其次,这是由改革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决定的。
再其次,这是由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时间的紧迫性决定的。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3分)改革的对象、方式和目的决定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
b、社会主义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的渐进式的改革。
c、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2.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和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到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②避免文化产业化过程中文化政绩化的现象,加强创新机制,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③改变中国文化产业规模小、相对分散、总体实力弱的现状,走出中国文化产业的碎片时代,对现有文化产业进行整合,发挥规模效益。
④积极吸取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坚持文化“外推”和“内引”相结合的方针,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文化。
⑤政府加大文化立法的力度,增强文化保护意识。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何种要求?(一)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
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有感
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有感摘要: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将再次出发,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贯彻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将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开始新的征程。
关键词:“改革” 十八大“改革”是十八大报告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全文出现86次。
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重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篇文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篇文章中关于改革的深刻含义。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之原因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主要原因有:第一,社会主义改革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但也不是个别方面和环节上的细枝末节上的修补,而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第二,改革必然会涉及和引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必然会触及到每个人的实际利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调整。
从改革引起的社会变革和深度来说,他实际上是一场新的革命;第三,改革的目标同过去革命的目标一样,都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正是在解放生产力的意义上,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及其重要经验文章中有一句话,说:“改革能否成功,再过几年就能看清了。
”那么,我们今天看来,改革是成功的吗?很明显是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明显得到改善,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攀升,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等等。
我们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归根结底,就是“一条道路”“一个体系”“一种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复习资料 大纲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使学生懂得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进而增强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难点: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理论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这个规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中的运动形式,但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也和其他社会一样,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
列宁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
斯大林前期曾强调人们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是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把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一概看作敌我矛盾,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晚年虽承认矛盾,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它是非对抗性的,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4)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有感“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于中国如何走好现代化建设这条道路的精辟论断与思想的结晶。
从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这一伟大的论断,我不禁为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所折服,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改革的确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
1985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也是改革)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改革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例如,社会主义必须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等。
那么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一,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社会主义改革目的要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第二,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因为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因此,改革也就是革命。
第三,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就其变化的领域的广度与深度来看,完全称得上是一次革命。
第四,改革具有全面性,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全面变革,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第五,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在当前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发展生产力与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其他方面体制的矛盾,只有改革,才能解决这一矛盾,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个国家要发展、要进步就要不断的改革。
一个事物能否很好的发展、前进取决于自身内部的矛盾是否得到了好的决解,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改革是不断决解各种所存矛盾的最好方式,也是一个国家不断的更新血液、不断的以更好更好崭新的面貌面对时代检验的重要途径,它能以强劲的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什么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 )A.间接动力B.最终决定力量C.直接动力D.根本动力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考查要点]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答案解析] 本题实质上是考查考生对社会发展间接动力、最终决定力量、直接动力、根本动力的区别。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是科学技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考生对此要熟练掌握。
改革这个中文词现在经常指的是改变旧制度和旧事物。
为了对旧的生产和上层建筑关系进行部分或根本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通常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的改善和创新。
与革命相比,它以极端的方式推翻了原始政权,以达到改变现状的目的。
改革是指在现有政治体制内实施改革。
通常,改革能否成功将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
如果成功,则可能导致稳定性。
如果失败,则可能导致内乱或冲突。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政策。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港村实行“农地分户,损益尽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合同),拉开了中国国内改革的帷幕。
在城市中,国有企业的自我管理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政府正式批准广东和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采取灵活措施,这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一步。
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根据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时期。
2013年,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
深化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2]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通过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为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迅速发展。
经济增长。
的发展。
因此,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要点之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般原则和政策,是建设强国,党和国家发展的道路。
进步的活力来源。
改革,即内部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调整和改革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联系,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生产力和各种事业。
国家的全面进步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它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斐然。
通过这一重大改革和开放,已经实现了三个重大转变:
第一个重大转变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个重大转变是从封闭和半封闭的社会向完全开放的社会的转变。
第三个重大转折点是人们的生活从衣着向小康社会的转变。
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大变化。
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什么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A、间接动机B、终极权力C、直接功率D、基本动机正确回答C答案分析【考点】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答:]本题从本质上考察了考生对社会发展的间接驱动力、最终决定力、直接驱动力和根本驱动力的区别。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是科学技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是生产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应聘者必须精通这一点。
现在的汉字改革往往是指改变旧的制度和事物。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从局部或根本上调整旧的生产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改革通常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改进和创新。
与革命相比,它以极端的方式推翻了原有政权,达到了改变现状的目的。
改革是指在现有政治体制内实施改革。
通常,改革的成功与否将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
如果成功,可能会带来稳定。
如果失败,可能会导致内乱或冲突。
改革开放是我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了“农用地分家,盈亏负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承包),拉开了我国国内改革的大幕。
城市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明显提高。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这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一步。
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根据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2年10月14日召开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最具特色的时期。
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
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2]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大之路和活力之源。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解答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重大意义: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原因如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
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和辩证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
我国原有体制中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
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3)十多年来,经过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促
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
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答案要点: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性质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解决的方式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但完善加以解决;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2、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
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答案要点:(1)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的特点: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4)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4、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答案要点:(1)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
(2)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的性质
1.改革开放的性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革,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如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泛滥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等.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致词中说:"中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经济领域要改革,政治领域要改革,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都要改革,要进行全面改革.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邓小平对全面改革的对象,内容,目标,原则和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构想,从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2)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 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可自觉性." (四),改革要有新思路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的实质,就是进行体制创新. (1) 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2)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 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4)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6)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7)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8) 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9)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10)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11)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 邓小平通过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敏锐观察得出结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并多次强调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指出:"要发展生产力,(8) 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2,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 实行对外开放为我们解决现代化建设中资金严重短缺和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提供了必要条件. 2,实行对外开放为我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提供了条件. 3,实行对外开放为我们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提供了条件. 4,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了解世界信息,掌握世界跳动脉搏的重要条件. 5,实行对外开放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必要条件. (三),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2, 对外开放是分步骤,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3, 对外开放是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四),对外开放新局面经过长期谈判,我国已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贸组织,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从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以及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丰富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三⼤时,第⼀次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科学的概括,标志着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四⼤将它正式载⼊党的章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开放,⾃⼒更⽣,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
这⼀基本路线,概括了以下⼏点内容:第⼀,明确规定了“⼀个中⼼,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核⼼和主体;第⼆,明确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标;第三,明确指出了实现初级阶段奋⽃⽬标的领导⼒量、依靠⼒量第四,明确提出了⼀个必须坚持的基本⽅针。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内容是“⼀个中⼼,两个基本点”。
“⼀个中⼼”与“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整体。
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开放为强⼤动⼒的经济建设;我们的改⾰开放,是以进⼀步解放和发展⽣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开放”;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向前进,同时⼜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经验,体现了改⾰开放时代精神的四项基本原则。
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经济建设就会迷失⽅向;离开改⾰开放,经济建设就会丧失动⼒。
这就是“⼀个中⼼、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关系。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理解和正确处理“⼀个中⼼、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不动摇。
(1996年理科第10题,单选题) (⼆)四项基本原则和改⾰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于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实践 1 四项基本原则是⽴国之本 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
核⼼是坚持党的领导。
成考《政治》常考选择题知识
易考选择题的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5、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为始基:“水”是万物“始基”(泰勒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外无物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理性为自然立法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柏拉图:理念论黑格尔:绝对观念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熹:理在事先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8”就是发,喜鹊报喜,彗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二、物质和意识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4、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二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 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3.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4.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未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的矛盾规律未进行系统的阐述。
★斯大林认为精神和道义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虽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未作为根本问题提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出发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给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以高度的评价,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正是这两种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题目: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积极和消极)积极:一、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革,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改革开放,我们会面临不少困难,但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我们只能是死路一条.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国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真正是到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地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现代化的今天,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许多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这就更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继续深化改革.第二,进入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便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起步和发展.第三,改革开放每深入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就更趋深刻、更趋完善、更趋成熟.30年的改革开放,从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我们党经历了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和创新的过程.30年的中国社会主义与世界历史进程的融合,尤其是国门的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进程的自觉流动,引进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和科学,引进反映新时代历史潮流和规律趋势的世界优秀精神产品和观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和先进性.二、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第一,改革开放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不断打破陈旧体制机制的束缚,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又好又快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之所以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就因为它已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新时期以来,正是通过变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生产力才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第二,改革开放是促进和推动人们思维方式深刻转变的革命.可以说,促进和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转变,是改革开放作为新的伟大革命的一个突出标志.改革开放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声,不断引导人们打破落后思维方式的束缚.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新的伟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落后思维方式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功绩,就是从变革旧的体制机制入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造和取代自然半自然的小农经济,从而造成了落后思维方式必须主动改变的社会现实.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有力推动下,国人逐步自觉转变着思维方式,树立与时代发展潮流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改革开放的历史进步性,也见证着人们思维方式转变的空前深刻性.第三,改革开放是加速提升中国社会总体文明发展水平的革命.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全方位地激活了当代中国社会总体文明发展的战略棋局.就改革来说,我国实行的是系统配套的大改革,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全面展开和深入推进,为当代中国社会总体文明发展不断地扫除障碍、注入活力,开辟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就开放来说,我国实行的是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开放,它把中国社会文明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历史地贯通了起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空前跃升.三、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第一,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从困境中重新奋起.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和党建等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从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到年均9%以上的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全球排名跃升至世界第四;从长期不能解决温饱的贫困状态,到实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历史性跨越,贫困人口从2.5亿降至2000多万,老百姓享受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些无不印证着改革开放这条伟大之路的正确.第二,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未能解决.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基础比较薄弱,人民民主权利缺乏有力的保障.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四项基本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政治和法律制度的保障,人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过的实惠,实现了前所未有过的权利.四、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样,在这种条件下,改革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完善和发展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始终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推动,通过开放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来加以发展.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革.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活力和生机,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发扬优势、革除弊端、大胆创新的过程.不进行改革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不进行改革和体制创新,就不可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继续保持蓬勃生机;不进行改革和体制创新,就会葬送党和人民八十多年奋斗的全部成果.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仍将有赖于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消极:一:首先改变开放了中国女人,解放思想最成功的也是中国女人。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纲目号】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入此)【编著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作者】沈宝祥【原文出处】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原文日期】19940100【原文页号】134~156【出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文献形式】文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但这个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这个问题本身有它的复杂性,党的十四大以来,广大理论工作者都在研究这个问题,理解和阐释很不一致。
第一节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的历史回顾十四大报告进一步归纳、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共九个方面。
其中第四条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这里,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而且作了简明的回答,但这个问题还需要展开论述。
我们这里讲的社会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包括人的发展和进步,但最主要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所谓社会发展动力,实质上,就是什么力量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早就科学地论证和阐明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阐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
[①]在阶级社会,这种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因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革命。
革命是实现社会飞跃发展的形式。
正如马克思所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已不存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抗,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内长时期存在,但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样,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就必须搞清楚一个重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学说,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学习、研究邓小平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的论述,对于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一全党思想,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继承了马恩的思想,并运用于实践,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砸碎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列宁在理论上坚持了马恩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唯物史观。
他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
1920年5月列宁读布哈林的《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读到书中“资本主义是对抗的、矛盾的制度”时,批注:“极不确切。
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尤将存在。
”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研究上,毛泽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方面是放弃了斯大林的“完全适合论”及社会主义发展的同一动力论,另一方面是提出许多宝贵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