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矿地质学》学习指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第六章油气藏流体

流体密度差: 越大,则浮力越大, 分异程度越强, 过渡段越薄, 含油饱和度越高 表面张力:越大,则毛管力越大,不利于油水分异。 润湿角: 随岩石亲水程度降低,含水饱和度降低; 亲油油藏的过渡段很小,可忽略不计。
油底
水顶
过渡段厚度影响因素:
取决于油水分异程度 油层渗透性及均匀程度 油水密度差 润湿性 构造倾角 油藏形成时间
水洗 效率
微观 残余油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构造起伏 构造 断层 层间非均质 平面非均质 层内非均质 微观非均质性
剩 余 油 分 布 主 控 因 素
非 均 匀 驱 油
油 藏 非 均 质
储层
流体
开 采 非 均 匀
层系组合 井网部署 注采 状况 射孔位置 注采对应 注采强度
剩余油分布模式 一、未动用或基本未动用的剩余油层
00 36
3 60 0
36 50
3 65 0
GS67
GS14-16
GS14-15 GS16-14 GS16-16 GS94
00 35
GS63-2
36 50
3 60 0
GS19
3 55
GS18-16 GS18-18
0
36 00
GS18-20
00 36
GS20-18
3 60 0
3650
284000 282000
水动力油藏的 油水界面 为倾斜面。
垂向油水过渡段
实际的油水界面不是一个整齐的、油水截然分开的界面。
产油段:只产油、不产水。水的相对渗透率为零。
油水过渡段:油水同产。
含水产油带 含油产水带
油底
产水段:只产水、不产油。
中国石油大学油矿地质学第七章温压ppt(共44张PPT)

A点压降: PA = P1 + P2 + P3
2. 油层静止压力的确定
井点处油层静止压力:实测
关井一段时间后,用深井压力计直接测量
•油井测压力恢复曲线,水井测压力降落曲线
3. 油层静止压力等压图的编制与应用
井点处不同时刻油层静止压力的换算
不同时测试
不同时刻的压力值换算为 同一时刻的压力值
约为1 104Pa/m。
4. 地层压力 (孔隙流体压力)
Pf
概念:指作用于岩层孔隙内流体上的压力,
又称孔隙流体压力。
•在含油、气区域内的地层压力 又叫油层压力或气层压力。
地层压力 - 井底压力
生产压差
二、异常地层压力预测
回顾
内容
异常地层压力: 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 压力,或称为压力异常。
1. 油层折算压力的概念
(1)折算压头
折算基准面
海平面 原始油-水(油-气界面) 或任意水平面
定义:井内静液面距某一折算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l=h+H-L
l----折算压头,m, h----静液柱高度,m;
L----井口至油层顶面(或中部) 的垂直距离,m;
H----井口海拔高度,m。
(静液面在折算面之下,折算压头取负值; 静液面在折算面之上,折算压头取正值;)
r----研究点与井筒轴的距离,m;
rn ----井筒半径,m;
Q----油井产量(地层条件下) m3/s;
---- 地层原油密度,Pa·s;
K---- 油层渗透率,m2 ;
h----油层有效厚度,m。
压力降落
呈对数关系
压降漏斗示意图
强化《油矿地质学》实践教学 提升地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 油矿地质学》 实践教学
提升地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 0 2 2 4 9 )
岳大力 , 吴欣松 , 吴胜和 , 徐怀 民, 尹志军
( 中国石油大 学 ( 北 京 ) 地球科 学学 院 , 北京
摘要 : 实践教 学是提 高学生能力、 培养创 新意识的关键环 节, 在“ 油矿地质学”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 中, 通过重视
和 理解 程 度 , 影 响学 生 的学 习 积极 性 , 直 接影 响教 学 的 效 果。 作为专业教师 , 在教学过程 中应该力求采取通俗易懂 ,
毕业 , 理论基础 比较扎实 , 但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强 。因 此,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课教师就必须多从事与本专 业相关的生产活动 ,多去施工现场或者实验室进行试验 , 这样在实际讲课过程 中, 才能将一些现场施T要领讲解的 更生动 、 更详细 , 在实际试验操作过程 中为学生做好示范 作用。以“ 道路勘测设计” 专业课为例 , 教材上虽然将各种 路线的选取 , 横纵断面的设计讲解的非常清楚 , 但如果专 业课教 师 自身没有从事过相关的_ T程设计甚 至勘测等工
实 践教 学是 评 价学 校教 学质 量 的重要 指 标 , 是 提升 学
件, 对 高校 在 实践 教学 、 实验 经费 投入 、 高水平 教 师从 事 实
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 ,是培养高水平 、 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l l _ 。 近年来 , 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
・ 十 ”+ ”— ・ ”+ “+ 一+ ”+ 一— +一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 一一 十 ”+
系或者利用课余时间进入相关施工单位或企业从事一些 与本专业相关 的工作 , 同时积极争取承担工程设计 、 检测 试验和咨询等技术服务项 目。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梗概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油气藏的形成原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三个知识模块;油气资源勘查原理知识模块为扩展内容。
课程重点是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和油气藏的形成原理。
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主要学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储集层和盖层的特征及其评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主要特征等知识;油气藏的形成原理主要学习油气成因的基本理论、烃源岩的主要评价方法,油气运移的机理、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与综合地质条件等知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主要学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含油气系统等知识;油气资源勘查原理主要介绍盆地模拟方法、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基本原理等知识。
按照一般认识规律,将课程基本体系设计成以油气藏概念为核心,先认识油气藏是什么、再理解油气藏如何形成、再掌握油气藏如何分布、最后了解怎样勘探油气藏。
课程学习时,特别注意把控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内容有:1)石油及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及同位素特征;2)储集层物理性质、储集层与盖层的评价;3)圈闭和油气藏的构成要素、分类及各种类型的特征;4)油气有机成因理论及烃源岩的评价;5)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基本原理;6)油气藏形成的综合地质条件。
本课程的主要难点包括:1)建立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三维空间形态的概念;2)理解油气有机成因的系统理论;3)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及模式、油气二次运移与聚集成藏的流体动力学原理及规律;4)综合分析油气藏(田)形成的地质条件;5)油气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问题。
对于重点内容,采取重点教学的办法。
首先安排了较多的理论教学学时,同时设计了相应的实习或实验教学环节。
75%的学时用于以上重点及其相关的教学内容。
全部的实习实验课都安排在重点内容的章节中。
针对不同的难点问题,教学中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给予解决。
1)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三维空间形态概念,还设计了透明、不透明的圈闭与油气藏三维实物模型,配合实习内容,利用计算机设计了圈闭及油气藏平面、剖面、立体图示。
油矿地质学pdf第五版

油矿地质学pdf第五版油矿地质学是一门研究油气形成、储集与分布的学科,它对于石油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油矿地质学的研究中,我们通常会涉及到油气地质特征、油气运移方式、油气成因以及油气藏综合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了解油气地质特征对于开发油气资源非常关键。
通过对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确定油气藏的类型、规模以及储量。
此外,地质特征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油气的储集形式以及可能存在的漏失情况,从而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其次,油气运移方式是油矿地质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地下储集层的渗透性、孔隙度以及岩石物性等因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油气在地层中的运移规律。
这对于确定油气的运移路径、寻找新的油气资源以及预测油气的产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油气成因是油矿地质学中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油气形成机理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油气的生成过程及其与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油气藏的综合评价是油矿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对油气藏的地质-物理特征、地震数据以及测井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全面评价油气藏的含量、储集能力以及可采程度等。
这对于确定油气开发策略、提高开发效率以及保证采收率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油矿地质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油气地质特征、油气运移方式、油气成因以及油气藏综合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油气资源,并提供科学的指导,推动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Mining Geology课程编号:HZ161990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2.5学时:40(其中: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4 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采矿工程开课部门:环境与资源学院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后继课程:采矿工程专业与地质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学B、岩石力学A、地质灾害与防治、矿床地下开采、矿床露天开采、井巷工程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具有地质学基础及矿床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质构造、矿床、矿石、脉石、矿体、围岩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类地质构造的野外判断方法;初步能阅读地形地质图;了解矿体的基本形态产状要素与矿山开采的关系。
2、了解基础地质及矿床的基本理论在矿产勘查工作具体应用,初步具有矿产勘查和矿山地质等应用地质的基础知识,如原始地质编录的具体内容及要求,揭露矿体工程手段的特点及适用,矿产取样的概念及各种取样方法的特点,矿体圈定的工业指标,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类型与矿产开发各阶段的关系等。
3、初步具备进行矿山地质管理工作的能力,在掌握矿山地质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熟悉矿山地质工作内容,初步具备分析岩石、地质构造与矿山开采技术的能力,初步具备分析矿山地质管理具体工作内容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理论学时部分第1单元绪论(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知识点]: 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概念、特点、研究方法及两者的关系;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发展方向及发展趋势[重点]: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概念、特点及二者的关系。
[难点]:地质学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1、识记:地质学、矿山地质学基本概念。
2、领会: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关系。
3、简单应用: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地质学与矿山地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油矿地质学岩屑录井资料.

⑶特殊岩性法
⑶ 特殊岩性法
利用大段单一岩性中的特殊岩层
▲大段砂岩中的泥岩
▲大段泥岩中的灰岩
▲大段泥岩中的砂岩等
▲ 钻时(曲线)配合-- 特殊岩层表现出特高或特低值:
● 记录钻遇时间 ● 上返至井口时间
二者之差即为迟到时间
需要注意:迟到时间随井深加大而延长→一般
每隔一定的间隔测算一次迟到时间,作为该间 距内的迟到时间。
⑶碳酸盐岩、火成岩、变质岩中缝洞发育情况描述
缝洞不能通过岩屑直接看到,可根据一些 特殊标志(充填物--主要为次生矿物)间接推 断岩石缝洞发育情况。
●次生矿物越多,缝洞就愈发育--但可能存 在死缝、死洞。●次生矿物的结晶程度能反映缝
洞发育的有效程度:▲自形晶或半自形晶发育→说 明缝洞空间大,连通性好;▲它形晶发育→表明缝 洞小,连通性差。
样品在环 形空间内 上返时间
t1
样品在钻 杆内的下
行时间t0
※ 实物测定法的优点:
▲ 实物与地层密度相似或接近,所测迟到时间较准确 ▲ 颜色鲜艳,易辨认 ▲ 实物沿钻杆下行到井底的时间t0:
钻铤--上接钻杆、 下接钻头,提供钻 压以破碎岩。
V1、V2--钻杆和钻铤的内容积(查表而得) ,m3 d1、d2--钻杆和钻铤的内径,m L1、L2--钻杆和钻铤的长度,m
③除油气层、砂层的深度、厚度解释应与组合测井 解释深度和厚度一致外,其他岩层解释界限可画在 整毫米格上。 ④岩性综述--分小段地层描述,包括岩性、颜 色、结构、构造特点以及纵向变化规律等。
⑷烘晒岩屑--最好自然晾干;来不及时可烘烤; 含油气试验及生油条件分析的岩样,严禁烘烤。
▲样品保存(装袋):洗净的干样,每袋≥500g
油矿地质学复习资料

油矿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钻井地质1. 地质井:在区域勘探的盆地普查阶段,为了确定盆地构造,查明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及浅层油气情况,在盆地浅部地层或盆地边缘地层而钻的井。
又叫剖面井或构造井。
2. 参数井:又称区域探井,在区域勘探的区域详查阶段,为了解一级构造单元的区域地层层序、厚度、岩性、油气生储盖及其组合关系,并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3. 预探井:在油气勘探的圈闭预探阶段,以局部圈闭、新层系或构造带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4. 评价井:又称详探井,在已获得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处于油藏评价阶段),为查明油气藏类型、油气藏边界、构造形态、油气层厚度及物性变化,评价油气田规模、产能及经济价值,以计算探明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5. 开发井:评价井钻探后根据开发方案按照一定的井网密度和井网方式所钻探的井6. 水文井:为了解水文地质问题和寻找水源而钻探的井7. 调整井:油气田开发一段时间,根据开发动态和数值模拟资料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为目的而钻探的井井型直井、定向井8. 定向井:按照预先设计的井斜方位和井眼轴线形状进行钻进的井,其特点是井眼轨迹是倾斜的。
9. 补心高度:方补心顶面至地面的高度10. 补心海拔:方补心顶面至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补心高度与地面海拔之和。
11. 井斜角a :测点处的井眼轴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12. 井斜变化率K a :单位井段井斜角的变化值,表示井斜角随井深度变化的快慢程度13. 井斜方位角© :井眼轴线的切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14. 固井:在井壁和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内注入水泥,以防止井壁坍塌,影响钻井安全,也可以起到分隔油气层和其他地层的作用15. 录井:在钻井过程中,在钻井井场的不同部位或者井下钻柱中,通过人工操作或者安装传感器,录取反映地下地质情况和钻井工程动态的各种信息,包括地质信息、油气信息、钻井工程信息16. 套管程序:钻井过程中,为了保障安全钻进、有效分隔产层和其他地层等采取的一系列下套管措施17. 岩心编号:采用分数形式表示,如4总表示第4次取心中共有51块岩心,此51块为第5块。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矿地质学这门学科显得越发重要。
油矿地质学是研究油气地质规律和勘探开发技术的学科,它涉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针对这门学科的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油矿地质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油矿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具备分析和解决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地质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油气的成因地质学2. 油田勘探地质学3. 油田地质工程学4. 油气储藏地质学5. 油气勘探地球物理学6. 油藏开发地质学7. 油气地球化学8. 油田环境地质学以上八个方面是油矿地质学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油田勘探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在油矿地质学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文献阅读、试验、观摩等。
其中,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的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试验和观摩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油矿地质学的理论知识。
四、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例如PPT演示、视频教学、电子白板、实物模型、三维动画等。
这些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才能真正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油矿地质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的评价方法,例如平时作业、课堂测验、实验报告、论文等,同时也可以评选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总之,油矿地质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也是未来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强化《油矿地质学》实践教学提升地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油矿地质学》实践教学提升地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作者:岳大力吴欣松吴胜和徐怀民尹志军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08期摘要: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环节,在“油矿地质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重视专项技能训练、深化课程综合训练、强化油田现场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研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
关键词:油矿地质学;实践教学;专项技能训练;综合训练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38-03实践教学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1]。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高校在实践教学、实验经费投入、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
面对新形势,高校如何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当今的热门话题。
为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课程组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从教学条件、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效果显著[3,4]。
《油矿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重要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自1953年建校以来,一直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重点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校的传统和特色课程之一[5]。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油气田地下地质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了解所学知识在油田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油矿地质学》课程设计三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即专项技能训练、课程综合训练、油田现场实习。
《石油地质学》构造及石油地质学基础知识培训3

由于网状河呈固定的交织状多河 道河流,而且沉积与沉降速率保 持较长时间的均衡补偿,因此砂
体几何形态呈典型的窄而厚的交
织条带状砂体
国外已有许多网状河砂体作为油气储集层的报导 马岭油田延10组储集层被认为是近似于网状河属于限制性河谷充填沉积 马岭油田的主力油层。以砂砾岩为主,占剖面70%的厚度,矿物成熟度低, 局部可见泥石流沉积。岩相层序为多个小正韵律组成的总体和上变细的层序。 每个小韵律上有厘米级厚度的废弃充填物(纹层状粉砂或泥岩)。砂体内发 育数十厘米厚的大型交错层理。砂体呈典型的鞋带状,宽仅数百米,各层河 谷继承性相当强 储集层由于遭受强烈的成岩作用,已成为低渗透储集层
•
•
石油烃类的初次运移,主要发生在泥质岩孔隙度为30一10% 的时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之一,是压实作用。因此,可以 综合这两个条件(30—10%的孔隙度和60—100oC的温度), 预测所勘探盆地的生油情况及油气藏形成情况。
在不同的地温梯度条件下,初次迁移时(埋藏深度1500~2800米) 的温度及形成大油藏的可能性
网状河的二维河流样式与辫状河相似,最主要的差别: • 网状河河道稳定,具有较低的宽/深比,因而具有排列完好 三维空间组合 • 辫状河具有高的河道宽/深比,以快速迁移为特征,在三维 空间上缺乏有序排列
油矿地质学

油矿地质学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油矿地质学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油矿地质学啊,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谜团,等着咱去解开。
咱就好比那寻宝的人,在这片充满神秘的领域里摸索着。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地质同行一起去实地考察。
那地方可真是荒僻啊,一路上大家都在打趣说会不会遇到啥神秘怪兽。
到了地方,大家就开始忙碌起来。
“嘿,你看这块石头,是不是有点特别啊?”小李喊我。
我凑过去一看,“嗯,是有点不一样,说不定藏着啥秘密呢!”
旁边的老张也凑过来,“别瞎猜了,赶紧采集样本回去研究研究。
”
于是我们就开始各种敲敲打打,收集着各种可能有用的信息。
这过程就像是在拼凑一幅巨大的拼图,每一块小碎片都可能是解开谜团的关键。
在研究油矿地质学的时候,你还得有足够的耐心。
有时候可能找了半天啥也没发现,那也不能气馁。
就像钓鱼一样,得耐得住性子等鱼儿上钩。
还有啊,要多和同行交流。
有次开会,大家都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发现。
有个老兄讲得眉飞色舞,说他在某个地方发现了特别的地质构造,可能和油藏有关系。
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还不停地提问。
这就是交流的好处呀,能让咱学到好多新东西。
咱学油矿地质学的,就是要不断地探索、尝试。
有时候可能会走弯路,但那也没啥,就当积累经验了。
每一次的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一步。
总的来说,油矿地质学是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领域。
只要咱保持热情和好奇心,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在这个领域里有所收获,为咱国家的石油
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咱可不能小瞧了自己的工作,这可是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的大事儿呢!。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油气田:指受构造或地层因素掌握的,同一产油面积上的油气藏总和。
2.干酪根: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3.特别地层压力:通常我们把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空隙流体压力称为特别地层压力。
4.油气初次运移:石油和自然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初次运移.5.油层有效厚度:指储集层中具有工业产油力量的那局部厚度。
6.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格外简单的自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7.断点组合:把单井的断点联系起来争论整条断层特征的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8.储集单元:一个储集层为一个储集单元。
9.空隙构造: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简单的孔喉网络的外形,大小,孔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10.压力梯度:指每增加单位高度所增加的压力。
11.地温级度:地温每增高一度时深度的增加值。
12.可采储量: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出来的石油储量。
13.自然气:指在地下岩层中存在的,以烃类为主的气体。
14.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挡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拢的一种场所。
15.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钻探阶段完成或根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并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供给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牢靠储量。
16.油气聚拢带:指受背斜带等同一个二级构造单元掌握的,具有相像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聚拢条件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7.生油岩:凡能生成并供给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和自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
18.储集层:由储集岩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
19.空隙构造: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简单的孔喉网络的外形,大小,孔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20.标准层:作为划分和比照层位用的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地层。
21.地质储量:地下油层中石油的实际储量。
22.折算压力: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
23.油气藏:是地壳中油气聚拢的最根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的根本聚拢。
油矿地质-地下构造

层的不同位置,其封闭差异是
3.断层两 盘流体性质 及分布差异
油藏断层研究 在正常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漏 一般认为,在油气聚集期已经
失、井涌及油气显示等现象,以 4.钻井过程 中的显示
5.断层活动时期 与油气聚集期的 关系
6. 开发过程 中的断层封闭 性研究
停止活动的断层具封闭性,在主 及岩心有断层角砾岩,岩屑中存 要油气聚集期之后产生并继续活 在次生方解石,石英含量增高, 动的断层,多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钻时减少等现象,这将预示钻遇 具纵向开启性。许多次生浅层油 的断层多为开启性的,否则为封 (1)压力判断 气藏就是沿断层向上进行二次运 闭性断层。 依据断层两侧油水井的压力反 移的结果。 同生断层常常具有良好的封闭 映来判断断层的封闭性 性,这是因为沉积和断裂同时发 (2)注采连通判断 生,断裂活动使尚未压实固结的 依据断层附近油水井的生产动 半塑性状态的泥质层沿断面或破 态资料,可以准确地判断该断 裂带发生塑性流动,在断面处形 层的封闭性 成不渗透的天然屏障。
油气田地质剖面图及构造图的编制 (二)剖面位置的选择与井位校正 1.剖面位置的选择 (l)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或平行于地层走向,以便 真实地反映地下构造。否则,剖面上反映出来的仅仅 是地层的视倾角和视厚度。 (2)剖面线应尽量穿过更多的井,以便提高剖面的 可靠程度。 (3)剖面线应尽量均匀分布于油田构造上,以便全 面了解油气田地下构造特征。 此外,为达到某些特殊目的,对剖面方向和位置应 作特殊安排。
油藏断层研究
六、断面构造图的编制与应用
1、获取数据 1)读取每口井同一断层之断点的深度数据。 2)井斜校正,获得制图层的井口坐标 2、绘制构造等值线 作图一般用三角网法 。 3、绘制断层线 断面构造图与油层构造等值线图重叠,把相同数值的等高线的 交点连接起来,即得到构造图上断层线的位置 。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

走向断层效应
断层倾斜与地层倾斜的关系 断层性质 正断层 逆断层 二者倾向相反 重复(A) 缺失(D) 重复(B) 缺失(E) 二者倾向相同 断层倾角大于岩层倾角 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 重复(C) 缺失(F) 上升盘出现新地层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 下降盘出现新 下降盘出现新地层 地层
二、倾向断层效应 (一)倾向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效应
二、断层位移
(一)断层滑距
滑距:断层两盘的实际位移距离,错动前一点,错动后两点的 距离。
(二)断距
第二节 断层分类
断层的分类主要依据:断层与有关构 造的几何关系;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 分类
一、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
(一)断层与岩层产状的关系 (二)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关系
走向断层、倾向断层
斜向断层、顺层断层
(二)倾向正(逆)断层引起的效应效应
正断层横向错断褶皱时,上盘核部地层比下 盘出露宽;逆断层横错断褶皱时,上盘核部 地层比下盘出露窄。
第五节 断层的识别
断层的识别主要包括地貌 标志、构造标志、地层标 志、岩浆岩和矿化及岩相 厚度标志。
一、地貌标志
地貌标志断层活动及存在,常在 地貌上有明显的表现,这些由断 层引起的地貌现象就成为识别断 层的直接标志。主要包括:断层 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 串珠状湖泊、泉水带状、水系忽 然转向。
(二)牵引褶皱
(三)擦痕和阶步
擦痕
阶步
阶步
滑抹晶体
(四)羽状节理
(五)断层两侧伴生小构造
(六)断层角砾岩
第 七 节 断 层 作 用 时 间
断层一般是在一定的构造运动中形成的。对于这些 基本上于一次构造运动中形成的断层,可以利用断 层与同期变开的地层褶皱来判定。
《石油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基本原理和富集规律的一门学科,属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和开发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内容包括石油天然气是如何生成的?石油天然气储存在地下哪些岩层中?呈流体状态的石油天然气是如何运移聚集在一起的?石油天然气聚集在什么地方?石油天然气为什么能够保存至今?即石油天然气的成因、成藏及分布规律问题。
本课程是对大学阶段所学基础地质学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等专业基础科和专业课的升华与拓展应用,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地震、测井、构造、地球化学等地质和地球物理知识、手段进行含油气目标勘探设计和评价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物探工程师运用地质思维针对具体地质目标进行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设计、处理及解释的重要基础。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控制石油天然气成藏的“生、储、盖、圈、运、保”六大地质要素为主线,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典型案例实训和专题讲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认识- 1 -石油天然气在社会、国民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重要地位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储集保存、聚集成藏的基本要素、概念和理论,并了解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特殊石油天然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勘探开发现状,培养同学们将所学的普通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理论知识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相结合综合进行地下含油气目标勘探与评价的能力,使同学们掌握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的基本工作技能和方法。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石油天然气的生成与烃源岩、石油天然气的储层与盖层、圈闭与油气藏、石油天然气的运移、石油天然气的聚集和保存及石油天然气藏相关理论进展七部分内容,环环相扣、学以致用,穿插地震、测井及有机地球化学等处理技术与测试手段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实例,介绍相关理论进展,提升同学们学习石油天然气勘探系列专业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并适应学科发展。
油矿地质学-前言

ASSEL-1 TEIMA-3
TEIMA-2
TEIMA-1
均方根振幅
ASSEL-E-1
1500
1600
1700
1800
1853
点到线到面、地质与地球物理结合的储层描述一体化研究思路
前言
三、主要内容
涉及范围广:
地质资料录取到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实验室 分析及测试资料来解决油气田构造、储层特征、油气水 分布、油气藏的能量、油气储量计算等问题。
FI17
PM19
PAL-2
PM21
PM23
PAL-S-1
PAL-S-3
PAL-S-4
FAL-4
FI19
FJ20
FG19
FI21
FENTI-1 FK23
FM24
FG21
FI23
FJ24
FK25
FAL-3
PO23 PAL-1 PO25
PQ25
FG23 FH24
FI25
FAL-
FG27
FH28
FE27
FF28
FG29
FK27
FM28
FK29
FM30
FI29 FAL-2 FI31
FAL-7
PM25
PN26
PO27
PAL-3
FE29
FF30
FG31
FI33
PL26
PM27
FD30
FE31
PAL-4 PK29
PM29
FAL-5
FO30
ANBAR-2
ASSEL-2 ASSEL-3
前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石油地质学:讲授石油地质的基本理论(生、 储、盖、圈、运、保等)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石油和天然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能源的主要来源,还是化学工业、农业、医药、制冷和运输等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需求持续增加,导致资源紧张和价格波动。
因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1.2 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有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记载。
20世纪初,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开展油气资源的调查和勘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0年代,发现了大庆、胜利等大型油田,使我国成为石油生产大国。
此后,我国在陆地和海域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多个重要的油气产区。
1.3 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的发展历程与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密切相关。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油作为照明燃料,推动了石油勘探的兴起。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石油需求激增,促使勘探技术不断进步。
20世纪初,地质学家们提出了油气成因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后,地震勘探、钻井技术、油气藏评价等技术的突破,使得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扩大,发现了大量油气田。
第二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基本特征2.1 石油的元素组成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C)和氢(H)两种元素组成,碳的含量约占83%至87%,氢的含量约占11%至14%。
此外,石油中还含有少量的硫(S)、氮(N)、氧(O)和微量金属元素等。
2.2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烷烃是石油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甲烷、乙烷、丙烷等。
环烷烃包括环戊烷、环己烷等。
芳香烃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
2.3 石油的馏分组成与组分组成石油可以通过蒸馏分离成不同的馏分,主要包括:轻馏分(液化石油气、汽油)、中馏分(柴油、煤油)、重馏分(润滑油、沥青)和残余油(重油、渣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导学
本课程共分十章,课内学时64。
教学包括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践教学(专项技能训练)、课后习题练习等三个环节。
学时安排见表1。
1. 课堂理论教学
(1)教学材料
A.教材:《油矿地质学》(第四版)(吴胜和、蔡正旗、施尚明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
B.PPT课件(见各模块教学资源)
C.教学录像(见各模块教学资源)
D.习题(见各模块教学资源)
E.参考文献(见各模块教学资源)
上述材料在课前提供,作为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用。
(2)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课程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设计讨论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得到合理的认识。
在这一环节,学生以听课为主,并参与讨论。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见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
2. 课堂实践教学
为课内设置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内容由九个相互独立的单元组成,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程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技能,特别是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1)教学材料与内容
材料取自于实际的油田区块,包括岩心描述资料、测井资料等(详见课程资源)。
实践内容包括:①井斜水平投影图的编绘(不占学时);②岩心录井图的编绘(2学时);③油层对比(6学时);④断层面图的编绘(2学时);⑤油田构造平面图的编绘(2学时);⑥油田构造剖面图的编制(2学时);⑦沉积微相图的编制(4学时);⑧油藏剖面图的编制(2学时);⑨油层有效厚度图的编制(2学时)。
(2)教学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安排在制图室内进行,教师提供训练(作业)素材并提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操作。
具体过程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
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
组长按专项内容轮流担任,组长协调各组员的工作。
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实际资料分析与编图工作,同时学生之间要互相检查和验证自己的分析结果,使每个小组最终能够提交准确的分析成果与完善的地质图件。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3. 习题练习
针对课程的每一章,均会给出若干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给任课教师。
教师批改后,及时给学生反馈。
同时,针对每一章,均有复习思考题,学生结合听课、作业、习题、自学等进行复习思考。
表1 油矿地质学各章各环节学时安排
另:课程总结2学时,考试2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