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精神还乡
春节期间的寻根问祖和寻找传统文化
![春节期间的寻根问祖和寻找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4454dc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7.png)
春节期间的寻根问祖和寻找传统文化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常常会进行寻根问祖的活动,以及寻找传统文化的源头和精髓。
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能够重新审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寻根问祖是指人们在春节期间通过拜祖、祭祖等活动,来了解和纪念自己的祖先。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传统之一,代表着人们对家族血脉、亲情和传统价值的关注。
人们会回到自己的故乡,踏上寻觅祖先的旅程。
他们会拜访家族的祖坟,认真整理祭祀的仪式,感恩祖先的恩德,并祈求祖灵庇佑整个家族的安康和兴旺发达。
这种寻根问祖的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后代的家族观念和传统意识,让年轻一代更好地认识和继承先辈的智慧和品德。
除了寻根问祖,春节期间还有许多人们寻找传统文化的活动。
这主要体现在春节期间的庙会、灯会和民俗表演等传统传统文化活动中。
庙会是集市的一种形式,汇集了各种传统手工艺品、食品、娱乐项目等。
参观庙会不仅可以体验到悠久的历史文化,还能够品味到传统的美食和娱乐。
灯会则是春节期间的另一项重要活动,人们会在街道、庙宇等地点悬挂各种红灯笼以庆祝新春的到来,夜晚赏灯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项活动。
此外,传统的舞龙舞狮、杂技表演等也是人们寻找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些活动不仅使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气氛,更能够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寻根问祖和寻找传统文化是春节期间活动的重要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传统文化停留在过去。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文化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每年春节期间,电视台和广播等媒体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联欢晚会、文艺演出等。
这些活动让更多人能够了解传统文化,也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同时,网络等新兴媒体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观看在线直播、参与线上互动等方式来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春节期间的寻根问祖和寻找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一种追寻和传承。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a7e620b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3.png)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指以寻找民族文化根源为主题的文学创作。
该流派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与文化倾美的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回顾历史,寻找中国文化传统的渊源,以期从中汲取力量,启迪民众,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寻根文学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揭示历史真相和反思中华民族的文化困境,试图摆脱外来文化的束缚,塑造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
同时,寻根文学也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为当代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新。
在创作主题上,寻根文学多关注农村、山区和边疆地区,探讨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作家们常常以寻找自我、回归乡土为线索,通过对人物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矛盾心理的描述,展示当代中国人在文化转型中的困惑与挣扎。
这种创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贴近现实,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寻根文学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对细节的刻画,通过描写传统文化的符号、艺术形式等细节,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性。
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对诗词、小调、传统戏剧等的引用与借鉴,同时也注重对方言、方言诗、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传承与创新。
然而,寻根文学并不是简单地做传统文化的宣传或模仿,而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中寻找时代联系和现实价值的转换。
寻根文学的艺术追求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的反思,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文学形象,描绘出更加复杂、真实的社会图景。
总之,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通过寻找传统文化根源,探讨民族文化困境,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并在艺术表现中注重对细节的刻画。
寻根文学的价值在于它对历史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文化寻根作文800字
![文化寻根作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2ef3c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b.png)
文化寻根作文800字文化寻根作文一:寻找传统节日的温馨乡愁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似乎渐渐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根源。
为了寻找这份温馨的乡愁,我决定重拾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首先,我参加了家乡农村的春节庙会。
那里布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小吃的、有卖玩具的、还有卖年货的。
庙里供奉着我祖辈们崇拜的神明,人们在这里祈求来年的好运和丰收。
当晚,缤纷的焰火点亮了整个夜空,照亮了乡间的家家户户。
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感受到了传统节日带给我的温暖。
其次,我前往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村落,参加了他们的传统节日活动。
每年的这个时候,当地的人们会穿上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地庆祝节日。
他们的歌声充满了热情和豪放,让我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在他们的村寨里,我品尝了地道的民族美食,了解了他们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
这些经历,让我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我参观了一些博物馆和文化遗址,了解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文化遗址上,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体验了古代人们的生活。
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让我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认识。
通过寻找传统节日、参与民族活动、参观博物馆和文化遗址,我重拾了对文化根源的热爱和热情。
我意识到,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也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瑰宝。
只有牢记自己的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才能保持永不磨灭的文化乡愁。
文化寻根作文二:追溯祖辈的智慧和勤劳近年来,我对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决定追溯祖辈的智慧和勤劳,寻找文化的根源。
第一步,我开始查阅家谱和家族文史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祖辈们的传统生活和成就。
通过和长辈的交流和亲友的帮助,我打听到了一些祖辈们的事迹和故事。
他们是勤劳的农民、聪明的商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们的智慧和努力为我们后代树立了榜样,也为家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二步,我选择到祖辈的故乡去考察和参观,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地理与文学意义的双重梦境——陈世旭《重归鄱阳湖》赏读
![地理与文学意义的双重梦境——陈世旭《重归鄱阳湖》赏读](https://img.taocdn.com/s3/m/c97177d2d15abe23482f4dfe.png)
5”
-
,
到梭 罗把 湖 称作 “ 大地 的 眼睛 ” 再 到荷 尔德 林 人 类必 将 重返 故 里 , , 重返 童 贞 的预感 ,
似 乎都 有 一 以贯 之 的传 承 , 而在 作 者 的这篇 文 章 中表 现得 更 为 突 出。●
鄱 阳湖是 中国最大 的 淡水 湖 , 至今 保持 着 良好 的生态 , 特别 难 得 。作 家 陈世旭 曾在那 里 生活 了将近 十年 , 它 有着深 厚 的情感 , 回第二 故 乡, 对 重 见到纯 净美 丽 的湖 光水色 , 不禁
惊喜 有加 。 字里行 间, 达 了作 者对 鄱 阳湖 的无 比深 情 。 表
作 者笔 下 的鄱 阳湖 , 有两个 层 面 的意义 。一 是“ 理 意义 上 的梦境 ” 具 地 。作者 列举 鄱 阳 县 生态 上 的诸 多优 势 , 泊数 量和 面 积 的优 势 , 界 最 大 的 白鹤和 天 鹅 栖 息地 的优 势 , 湖 世 世 界生 物 多样 性 最 丰 富的湿地 的优 势 , 等。 者把 如此 澄澈 、 此 明亮 的湖 比作“ 等 作 如 大地 的眼 睛” “ 季 是天 鹅和 白鹤 的天 堂 , ,冬 夏季 是 白鹭和 灰 鹭 的王 国” 真是 动 物 的乐 园, 间的天 , 人
诚 , 与 乡亲对 话 , 去 去聆 听 最质朴 也 最灵 动 的语 言 , 享 受最真 实 的美 ” 去 。这 真 是 一种 最 为 美 好 的精 神之旅 , 亲近 自然 , 贴近 乡亲 , 归心灵 , 回 接近 本 质 , 去享 受 生命 中的真 实和 美 好 。
这 些都 是所 谓“ 意地栖 居” 诗 之题 中应有之 义 。
生命返顾与精神还乡——读舒仁庆《时间印记》
![生命返顾与精神还乡——读舒仁庆《时间印记》](https://img.taocdn.com/s3/m/a2d695a8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79.png)
视野而言,根本没有现在的大学生丰富和开阔。
相比而言,现在的大学,无论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知识结构,还是教育的管理体制,都远远优越于80年代初期,可是为什么现在却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呢?在我看来,现在的大学真正比不上当年的原因,恐怕还是大学精神的缺失。
如果说精神这个词笼统了一些,或者说过于宽泛,那么这里仅说一个具体的职业伦理精神。
那时的大学,每个人都把履行他在现世中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视为天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在业务上十分敬业,普遍地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尽管那个年代百废待举,学术条件远不如现在,但是师生们诚如孔子所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校园里充满了生机蓬勃的气象。
比如舒仁庆当年发表的《浅谈批评风格》,以当时几位一线批评家的代表作品为例证,从思维方式、批评视角和批评语言三个方面,详尽地论述了当代批评文体的风格;在那个并没有多少书可读的年代,可谓是做足了功课。
即使是放在今天,这也是一篇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你也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个在读的大学生之手。
我认为,就《时间印记》来说,指出这点很重要。
谁都知道,文学创作原本就是一种艰辛的劳作,何况我们还处于一个红尘滚滚的年月,倘若没有一种自由而高贵的自我超越精神,业余的文学创作是难以为继的。
舒仁庆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机关与基层履职,“无论岗位和角色如何变动,可对文学的偏好却几乎没有断绝过”。
这就是说,大学期间铸就的职业伦理精神,在他的内心,业已铸就一条纯银的自我警醒的标示,时常在它黯淡之际翻出意念的砂纸,沾上当下的冲动和思索,把它擦亮。
完全可以想象,曾经的专业和如今的爱好都如此执着,那么对于自身现今的职业及其责任能不忠于职守吗?因此,仅仅依据他这些年的业余写作,我们就可以想象他对本职工作的投入和付出,也可以清晰地辨析他的人生价值追求中的坚实步履。
当然,无论古今中外,也无论彼岸与在世的思维向度,职业伦理的背后都有一种超越性的精神支撑。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范本模板】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e1ff057fd0a79563d1e72cd.png)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从文化寻根看传统文化热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文学界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作家,他们利用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 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时光如逝,寻找传统镜头转眼聚焦在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百家讲堂》将一场以研读论语为名的国学热遍及中国各个阶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有学者(董乃强,中国孔子协会理事)认为,当今的文化热,即当年的寻根热的延续.两者在产生背景、指导思想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寻根文学发端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动乱走向稳定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人们思想开始跳出阶级的囚笼,旧的意识形态显然无法对现实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是再次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还是批判性接纳?茫然中的人们需要令人信服的答案。
于是,人们寻求答案的眼睛转向曾被自己亲手打垮的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上。
作为文坛上力量日益成熟的知青作家们需要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改变文学受到政治控制的现状,“寻根热”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出现在中国文学界。
知青作家们通过一篇篇富有黄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将这股思潮推向顶峰.传统文化热兴起的背景,虽没有权威论断,但个人认为有三点:第一,这与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国家地位,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关系.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标准之一的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现重要性。
新时期“崛起”的含义不单是做个经济强国、军事大国而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文化领域里发起的新的“争夺战".例如,我们的近邻韩国将端午节、屈原、汉字、孔子申请世界遗产;日本早在多年前通过漫画、动漫、电影向世界宣传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及本国价值观。
中国在这方面也不能干于人后。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5ea7b6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3a.png)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寻根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兴起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
寻根文学主要关注个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通过对个体经历和乡土生活的探索,回溯和重建祖国的根源和文化记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寻根文学的内涵。
一、回归乡土,追溯根源寻根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回归乡土,追溯个体和祖国的根源。
作家通过刻画主人公的乡土经历和成长环境,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的描写,表达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热爱与理解。
这种追溯根源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体成长背景的反思,也是对祖国民族文化的探索和传承。
二、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寻根文学在探讨个体与文化的关系时,常常涉及到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体的身份认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寻根文学通过展示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彷徨,探讨个体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选择和平衡,引发人们对文化认同的思考。
三、历史记忆与群体命运寻根文学借助历史记忆,回顾群体的命运变迁。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个体的亲身经历的描写,寻根文学以文学的方式记录历史的痕迹和群体的命运,揭示社会矛盾和历史变迁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这种对历史记忆的追溯,同时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审视。
四、乡土叙事与艺术创新寻根文学强调乡土的特殊性和个人经历的独特性,倡导以乡土为背景的叙事创作方式。
通过细腻的描写,作者能够让读者深度体验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寻根文学的乡土叙事方式注重细节的描绘,力求还原乡村的真实画面,给人以真实感和历史感。
五、对乡村现实的反思与呼唤寻根文学中的作家通过对乡村现实的反思和呼唤,探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他们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命运,关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问题。
这种对乡村现实的反思和呼唤,体现了作家们对乡村的责任与担当,也激励社会各界和政府加强对农村的关注与支持。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素材:传统文化专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素材:传统文化专题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571b460b4c2e3f572763bc.png)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素材:传统文化专题阅读①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力求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春节之际,催动无数人返乡脚步的,也正是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从教育部提出“书法进课堂”,到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从语文教材中加大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比例,到各种以传统文化建设乡村的实践……越来越多人饮水思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追寻文化水脉、瞩望文化复兴。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地基和屋顶,都因文化而来。
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滋养“不虚、不私、不妄”的真情;以古代典籍中的典故、名句,讲述治国理政的道理;要求“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念兹在兹,正是因为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因而视之为“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喻之为“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毋庸讳言,我们有过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困惑与犹疑。
中国历史上,有“三晚”之说——晚周、晚明、晚清,都是社会文化断裂期。
1842年,英军陈兵南京城下,中国被抛入“全球时间”。
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抗争、变法,经革命、战争,经建设、改革,不到200年时间里,中国文化经历着剧烈的变革。
及至今日,面对传统,人们往往有“雾里看花”之惑;面对世界,又难免有“乡愁何寄”之困。
在不少人那里,“中国风”不过是丝绸、水墨、大屋檐的符号堆砌,节日的行礼如仪敌不过电商促销的广告,人际的传统美德被消费社会的物质战车甩在身后。
在现代化的轨道上疾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游弋,我们急需重新定义自身。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
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借助现代技术,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
![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https://img.taocdn.com/s3/m/08a4575b02768e9951e738d4.png)
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1.引言寻根文学兴盛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期。
在新时期文化热的小说形态的嬗变中,它无疑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文学潮流。
它以独特的创作实绩,对小说都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创造与革新。
那么,寻根派的作家们所要寻找的文学的根究竟在哪里?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到:“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1]又说:“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深后精神和文化物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
”[1]他的这两段文字恰恰概括了寻根文学的本意。
所以“文化寻根”意识,大致概括了以下三个方面,“一、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的传统文化遗风,寻找能够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二、对当代社会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的进行批判;三、在文学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2]这三方面是不能分开的,一部作品中可能会交叉出现这三种寻根意识。
作为特定的文学,它本身就应该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那么,寻找传统民族文化之根与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它是值得推敲的。
然而,正确认识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是寻根文学的关键。
从寻根派小说家的主张看,它所探寻的根就是传统的文化哲学的观点。
支撑中国文化殿堂架构小说灵魂的是儒道释。
其中的儒道二家,尤为得到一些寻根派作家的推崇和认同。
2.《小鲍庄》中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小鲍庄》有着两个引子、两个尾声、四十个小节的中篇,涉及了五个家庭、十数个人物。
应该说它标志着作者创作风格的转变,是王安忆小说创作中成功的一篇。
这部在对小鲍庄方方面面的呈现中,隐含着儒家传统文化道德。
如何对待儒家思想文化?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这在《小鲍庄》中有着独特的体现。
2.1传统文化的优根小鲍庄是一个鲍姓的家族村落,联系、支配着庄子里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道德。
儒家文化将这一点作为基点,发展成“仁义”。
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c5ed061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3.png)
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and shapes theses more tolerant men based on her experiences to declare that women have already made the breakthrough and the future for women is promising.4. Conclusion:Being prominent black female writers, both Zora Neale Hurston and Alice Walker concerns with the black women’s self-awareness and fights encouraging black women to resist on. Living in a more complex environment and having borrowed the experiences and motifs from Hurston, Alice Walker touches deeper and more complicated issues about black women and achieves a wider effect in more aspects.Hurston confirms Janie’s struggle and enlightens women’s self-awareness to rouse more black women’s consciousness to fight against patriarchy. Awakening from man’s oppression and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know how to fight back effectively. Alice Walker uses her distinct female images to show black women an appropriate way to fight—only get independent on economy can black women get real independence from patriarchy. However personal independence is not enough for black women in a man-dominated society. Black women live in the bottom of the patriarchic society under the double oppression from both men and white people. A better way for them to get freedom and rights is mutual help and mutual promotion. They have to unite together—helping to comfort each other, affecting more women to fight and achieving more successes as Celie, Shug, Mary Agnes, Nettie do. Most men in The Color Purple are not as stubborn and conservative as men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Because of their liberal attitude towards women and women’s effor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men has been improved greatly which is also an indication that women’s awareness movement has made a big progress. Compared with Zora Neale Hurston’s ending, Alice Walker uses the happy endings to encourage African-American women to fight on for their promising future.References:[1]Hurston,Zora Neale.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2006.[2]Walker.Alice.The Color Purple.London:Phoenix,2004.[3]董丽敏,韩建军.美国黑人作家艾丽斯.沃克与她的《紫色》[J].沈阳大学学报,2009(4).[4]胡佳佳.《他们眼往上苍》中珍妮女性意识的觉醒[J].语文学刊,2013(11).[5]雷华.寻找自我、实现自我之路: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他们眼睛望着上苍》.[6]孙薇,程锡麟.解读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从《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紫色》看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传统[J].当代外国文学,2004(2).[7]王冬梅.种族、性别:文化寻根——从《紫色》管窥艾丽斯.沃克的文化寻根意识[J].宁夏社会科学,2014(4).[8]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生态女性主义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研究生/郭士琳 指导教师/李花丽【摘要】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批评理论,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关注的是对女性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其核心观点是西方文化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关系。
寻根祭祖有什么用途
![寻根祭祖有什么用途](https://img.taocdn.com/s3/m/a3f22c6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b.png)
寻根祭祖有什么用途寻根祭祖是指回到祖先的故乡,进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
这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保留了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仍然广泛存在。
寻根祭祖有许多重要的用途,以下是其中一些:1. 缅怀祖先:寻根祭祖是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表达。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身份和家族的传承,纪念先祖为家族所付出的一切。
这种纪念可以激发人们对家族历史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2. 加深家族联系:寻根祭祖不仅仅是个人的活动,也是整个家族的集体纪念和团结活动。
通过共同参与祭祀仪式,家族成员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增进亲情和团结感。
这种家族凝聚力对于家族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要。
3. 传承家族文化:寻根祭祖是一种家族文化的传承方式。
通过参与祭祀仪式,人们可以亲自体验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学习祖辈的故事和智慧,了解自己的根源和文化背景。
这有助于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4. 弘扬民族文化:寻根祭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传统。
通过积极参与寻根祭祖活动,人们可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有助于培养国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心。
5. 促进社会和谐:寻根祭祖活动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和平。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表达了对祖宗的感恩之情,同时也借此机会横跨了时空的界限,弥合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这种感恩和团结的情感可以向其他人传递,促进社会互助和和谐共处。
寻根祭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仅是祭祀活动,更是对过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引导。
它是一个传统的价值体系,突显了家族的重要性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通过寻根祭祖,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份和传统,弘扬优秀的家族传统,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
因此,寻根祭祖是非常有用的,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文化寻根 精神还乡——“于漪、李吉林、洪宗礼教育实践与教育家成长座谈会”综述
![文化寻根 精神还乡——“于漪、李吉林、洪宗礼教育实践与教育家成长座谈会”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36b60d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9b.png)
文化寻根精神还乡——“于漪、李吉林、洪宗礼教育实践与
教育家成长座谈会”综述
裴伟;朱洪祥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如何让普通教师更好地走上教育家成长之路?”2015年4月28日,镇江市主办了于漪、李吉林、洪宗礼教育实践与教育家成长座谈会,市教育局领导和全市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代表以及市优秀语文教师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
【总页数】6页(P3-8)
【作者】裴伟;朱洪祥
【作者单位】[1]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2]江苏大学文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2.6
【相关文献】
1.文化寻根精神还乡--“于漪李吉林洪宗礼教育实践与教育家成长座谈会”综述[J], 裴伟;朱洪祥;张苗苗;何巧玲;仇昌蕾
2.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促进吉林省小康社会建设——吉林省社科界学习十六大精神座谈会综述 [J], 黑土;
3.语文教育巨擘的精神还乡——“于漪、李吉林、洪宗礼教育实践与教育家成长座
谈会”内容简述 [J], 裴伟;朱洪祥;
4.教育家的成长路径探究——以李吉林为例 [J], 樊晓旭
5.教育家的成长路径探究--以李吉林为例 [J], 樊晓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寻根文化的名词解释
![寻根文化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12c9e5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e.png)
寻根文化的名词解释寻根文化是指人们追溯和探寻自己的根源和传统文化的行为和态度。
它是一种对自身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追寻和探索,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寻根文化可以是个人层面的,也可以是整个社会共同的努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寻根文化的含义和重要性。
1. 寻根文化的含义寻根文化是对个人或群体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身份的一种追寻。
它首先是对自身根源的认知和理解,通过了解自己的身世、祖辈和传统,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身份。
寻根文化不仅是对个人层面的追求,也是对整个社会文化的继承和传承。
通过寻根文化,人们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从中提炼出价值观和生活哲学,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2. 寻根文化的重要性寻根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寻根文化有助于加强个人的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通过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
这种自我认知将促使个体更加自信和坚定,为个人发展提供稳定的内在支持。
其次,寻根文化对社会的共同认同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是由一群拥有共同文化和价值观的个体组成的,而这些文化和价值观往往是通过寻根文化的过程得到梳理和传承的。
寻根文化可以帮助社会成员共同认同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并构建起一个共同的社会认同基础。
这种共同认同有助于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增加社会凝聚力,形成共同的责任和目标。
另外,寻根文化也对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具有指导作用。
文化传统中常蕴含着一种智慧和经验,它们是前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
通过寻根文化,人们可以汲取前辈们的智慧和经验,获得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这种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指导着个人的行为选择和道德判断,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3. 寻根文化的方式和途径寻根文化有多种形式和途径,人们可以通过探访祖籍地、寻找族谱、研读经典著作等方式来深入了解自己的根源和文化传统。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8a3b43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2.png)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寻根文学是一种文艺活动,它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要方式,具有历史、地理、民族和语言等元素,目的是探求文化根源,对文化由深入到广,从古老历史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变迁全面加深认识和了解。
它以采集历史、民俗及地方文献资料为本,通过个人的徒步旅行,以及实地调查调研、民族语言文化与当地景观地理环境的探讨、宗教礼仪的体验等的方式,最终实现文化认知与传承、文学创作与追溯的目的。
寻根文学的活动形式也很多,从时间的长短上来说,可以分为短期旅行和长期考察。
寻根文学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使文化遗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其有效地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成为文化传统演变过程中重要的纽带。
同时,寻根文学也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可以用来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差异性研究以及文化地理格局现象,对于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现象、地域文化转型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寻根文学的方式,可以帮助文化艺术创作者更好地接受文化知识,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才能,让其让其创作的文化作品更具有文化性。
寻根文学活动的进行,可以更好地促进公众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国家文化的传播和思维深入,让文化知识传播变得更有意义,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文化艺术传播效率和文化艺术创作质量。
寻根文学是一种交流、沟通、表达和传播的文化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思想探究力,具有追溯认知文化的基本性质,能够发现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坚持符合文化传统精神的历史陈述和传播,以及把握历史经验的普适性和多样性,以此来指导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寻根文学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也为教育和国家文化认同提供了重要支柱,它赋予国民一种自信和力量,帮助国民重新发现历史文脉,重塑新的文化认同,把握当代人文思想流变的理论脉络。
另外,寻根文学也是文化变革的重要推手之一,它支持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动文化发展的新样态,拓展民族文化的视野,它能够为思想创新和文化创作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全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融合,构建一个强大的文化地域,培养一代又一代双文化人才,使国家文化更加灿烂。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0249a044a7302768e9939d9.png)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前言一、文化的定义什么是文化?“文化”定义有一个基本内核:文化是各民族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自身留下的痕迹,它对人们始终发生着影响。
(广义理解)文化包括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或自然物(物质文明、工具材料等等),以及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可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以及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
(狭义理解)二、文化的特征文化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整体性: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
二是传统性:文化由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或价值系统所构成。
三是独特性: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文化马赛克”或“地球文化马赛克”。
三、文化的交流与比较1、交流的必要性同的文化体系,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在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就已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体系,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预示着文化交流暗伏冲突。
2、比较的必要性文化的比较是整体的比较,或某一个侧面的比较,应对比较的双方整体进行大致的、熟练的认识。
文化的比较是历史的比较,不能割断历史,要追溯源流。
3、融合的必要性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象两条互不相交的河流,相交汇流。
今天,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各种文化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
但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融合两种文化产生出另一种新文化,各自仍需保留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第一讲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第一节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3、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复杂多样的气候一是光、热资源丰富。
文化寻根与精神还乡——略论刘先国散文创作
![文化寻根与精神还乡——略论刘先国散文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3ef50052be23482fb4da4c33.png)
的庞 然 大物 , 不 是 一个 业 已解 决 了 的问 题 。以 “ 并 沉潜 ”
的方式来保持 自己的特 立独行 , 是知识分子长期不变的
记 。每 当我读到刘先 国的散文 , ” 都会由衷地发出这样 的
感叹。刘先国写得沉稳 、 淡定 , 毫无功利和虚饰之情 , 他
基于 一 个 独特 的文 化视 角 , 认真 记 录 着 自己对 山村 自然
和民间底层的深入体察 , 记录着一砖一瓦 、 一山一水 , 其 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 、 质朴厚 重的情感泼墨 、 神奇古怪
而机 巧、 粗厉而雅致 、 冷冽而温厚的恬静风格 。 换句话说 , 刘先 国不是过往 岁月的失癔者 , 也不是
打捞 生活的梦呓者 , 更不是情感抛锚的孤独者 , 他是亲 历者、 观察者、 思考者。 他把亲历 、 观察 、 思考之后的心灵
冲动沉积下来 , 储存 、 发酵 、 萌芽 、 开花 。 这是一个漫长的 过程。有 了这个过程 , 他就可以 自信地把 心中厚重的温 情和发烫的记忆表达得委婉 、 舒达 、 从容和悠闲。 即便是
读刘先国的散文 , 我常常想起 “ 寻根小说 ” 的代表作 家韩少功 ,他往返于繁华 的海 口与沉静的汩 罗乡下 , 他 的翅膀在城市里飞翔 ,而根子永远扎入故 乡的泥土里 。 例如 :我喜爱远方 , “ 喜欢天空和土地……我现在只能闭
记得五年前, 我曾在《 芙蓉》 杂志上读到刘先国的一 组散文 , 记忆非常深刻。 在我看来 , 刘先国的 乡村经验成 为他i 寺眭叙事和意义原点的动力所在 。 其意义原点见证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导写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导写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d5d16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55.png)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导写及范文原题再现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微信微博;过去熟悉的是笔墨纸砚,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书香墨宝,现在熟悉的是电脑。
现在与过去对比,会引起我们许多联想和感慨。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选择一个切入点,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思路本文运用排比简洁明了引入正题,接着从是什么的层面阐述了文化以及文化传承的本质,最后反面立意,通过对文化虚无的否定再次强调守住传统文化的观点。
本文层次分明,观点鲜明,层层递进。
审题立意材料作文审题很重要。
审题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多角度原则和限定性则。
审题的步骤:明确材料中的主要对象;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主旨;根据相关信息因果分析;联系生活实际确立中心。
本则材料信封信纸、笔墨纸砚、书香墨宝,代表的是传统文化;飞信微信、鼠标键盘、电脑是现代科技。
这则材料实际上引导我们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
可以从“守住传统文化”的角度立意。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看来,传统文化不能丢,应该坚守。
可以从“没有发展便没有一切”的角度立意。
如果一味抓住传统文化而不知变通,势必会造成畏步不前的情况。
因此,要注重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来谈,既要注重传统文化,又要重视科技发展,两者并不是水火不容,矛盾对立的。
考生可以选取以上立意,也可以自行立意。
文体不限,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把选择文体的权利交给了你,让你选择最擅长的一种文体来写。
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随笔、书信、日记等等体载,任你选择一种。
写成记叙文选材要贴近生活,内容要充实,切忌大且空。
切入的角度要小且巧,从小角度折射出一个大问题。
一定要写出的典型细节,用细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浅入深,有真情实感。
写成议论文一定要观点鲜明,材料详实典型,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切不可空发议论,牢骚满腹。
写成散文要紧扣话题,时空转换自然得体,形式新巧,语言优美。
《五猖会》:重识民俗与文化寻根
![《五猖会》:重识民俗与文化寻根](https://img.taocdn.com/s3/m/783776c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b.png)
《五猖会》:重识民俗与文化寻根赖秀俞【摘要】《五猖会》从鲁迅童年参加迎神赛会时的遭遇写起,描写了故乡绍兴的民俗文化,反映鲁迅对民俗的肯定态度,以及其中蕴藏的文化寻根倾向.鲁迅在精神返乡过程中进行文化寻根,呈现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理性态度:肯定并支持节日、赛神报会等良俗,反对并批判承载着封建礼教意识的“庸俗”.【期刊名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3)003【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鲁迅;五猖会;民俗;文化寻根;庸俗【作者】赖秀俞【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96/.97《五猖会》是鲁迅描写故乡民俗的记事作品,写的是鲁迅七岁时的事情。
七岁时鲁迅刚刚进入私塾,开始正式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读的书只有一本,那就是《鉴略》。
但在《五猖会》中,鲁迅明显对儒学教育的抽象刻板并无兴趣,而对民俗文化更有兴趣。
鲁迅学习“不太用功,却喜爱到东关镇去看‘五猖会’。
开始看《西游记》《水浒》等小说”[1](P.5)这一点,在《五猖会》的结构上可知。
《五猖会》在结构上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五猖会之民俗,后半部分写父亲让“我”背《鉴略》。
两部分呈对立状态。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
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2](P.270),“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2](P.272)。
鲁迅在描写民俗与民间文化的时候,引经据典,字里行间既有儿童的活泼灵动,又有对民俗文化的热忱和惋惜。
文章开篇首句是“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2](P.269),落笔便是鲁迅对故乡民俗的温情回忆。
迎神赛会,是绍兴民俗中的一种,文中引晚明张岱的小品集《陶庵梦忆》中的记载以述江浙一带风俗。
接下来,鲁迅开始提到儿时所见迎神赛会的寥落现状:“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
中国人乡愁文化解读
![中国人乡愁文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2449da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d.png)
中国人乡愁文化解读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儿歌,“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长大后才明白这表达的是一种思乡情。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的重要主题。
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关山重重,音信难通,远在异乡的游子,念及家乡,每每禁不住悲从中来,千百年来形成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思乡或乡愁成为中国文化异于其他文化的一支奇葩。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乡关何处》中写道:“我想,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项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
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
"[1](P148)“乡愁”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发扬、积淀,早已嵌入中国人心理结构的底层,成为文化遗传的基因密码,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本能化的情感之一。
乡愁缘由《汉书•元帝纪》日:“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认为安于故土,不愿轻易迁居他乡,这是黎民百姓之本性。
由于土地对于农耕民族来说至关重要,人们世代生活在一块土地上,久而久之,对所生活的这块土地就产生了深深的依赖和眷恋之情,如果没有天灾兵祸,是不会轻易迁离家乡的,即使是不得不离开家乡,也断不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汉代无名氏的《古诗》云:“日暮途且远,游子悲故乡。
”晋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三国魏时曹操的《却东西门行》云「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唐代刘长卿的《代边将有怀》云:“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0”清代崔岱齐的《岁暮送戴衣闻还苕溪》云:“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
”最著名的还是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里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描写游子思乡的名句,短短的四句诗,既朴实又清新,既平常又深沉,鲜明地勾画出一副生动的月夜思乡图。
[2](P24)汉语中一些成语也与安土重迁有关:安土重迁,落叶归根,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五店市寻根之旅活动意义
![五店市寻根之旅活动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6b55ac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72.png)
五店市寻根之旅活动意义
所谓寻根,就是要知道自已从哪里来,这是千百万纪氏族人共同的心愿。
寻根,就是要与同族人有密切的来往,做到家族和谐。
寻根,就是本族先祖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日子,我们共同进行庆祝活动。
寻根,就是传承家族文化,修谱,续谱,修善宗祠,维护好祖业。
寻根,就是要有奉献精神。
寻根,就是宏扬先祖的优良传统。
寻根,不是争名夺利,争个高低。
寻根,不是索取。
寻根,不是吃喝玩乐。
寻根,不是分个高低贵贱。
寻根,不是请客吃饭。
寻根,不是哪个人的事,是全族宗亲共同的责任。
所以我们从必不计较个人得失,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寻根--精神还乡文化寻根精神还乡——“于漪李吉林洪宗礼教育实践与教育家成长座谈会”综述裴伟,朱洪祥,张苗苗,等“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如何让普通教师更好地走上教育家成长之路?” 2015年4月28日,镇江市教育局和《未来教育家》编辑部联合主办了于漪、李吉林、洪宗礼教育实践与教育家成长座谈会,市教育局领导和市江苏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代表以及市语文优秀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于漪、李吉林、洪宗礼这三位镇江籍教育家,是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旗帜,他们的教育教学影响了中国几代语文教师。
座谈会由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主持,于漪、洪宗礼和代李吉林赴会的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叶水涛分别作了精彩演讲。
三位教育大家结合自身成长历程,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等热点问题,通过交流、对话、互动的方式,为镇江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席精神上的盛宴。
一、于漪:一辈子学做人师于漪常说,精神的成长铸就精彩的课堂,价值的取向展现人生的力量。
她认为基础教育给了她扎实的做人基础和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
演讲中,她深情回忆了在镇江的求学经历,觉得基础教育阶段老师的教育教学令她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让于漪记了一辈子的,是她在曾经的薛家巷小学上的两堂课,还有在省镇中的高中生涯。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堂描红写字课,还有一堂音乐课,对于漪影响很深。
教写字的是一位和蔼的女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描红准确,她让学生们把描红作品高高举起,迎着太阳看,并且告诉学生,描得好的字,对着太阳会看到每个笔画边缘都有红色的边,多漂亮!中国汉字是“形美以悦目,声美以悦耳,意美以悦心”。
最早的启蒙教育,让于漪知道中国的文字是多么美!而那堂音乐课是1937年镇江沦陷前的最后一节课。
当时,年轻的男老师一边弹着风琴,一边含着泪教学生们唱《苏武牧羊》。
音乐老师讲,学校即将解散,明天大家要去逃难了,但是要记得“亡国奴”是“奴隶”的“奴”字,记得你们是中国人,镇江人!此后,这位年轻老师教唱《苏武牧羊》的形象一直萦绕在于漪的心中!这四堂课构成了她生命成长的基因!那首歌的曲调、老师的话语影响了她一辈子。
粉碎“四人帮”后,她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马上就想到小学老师教学时的情景,所以,于漪一再强调,基础教育影响很大!高二时,于漪回到镇江,在省镇中度过了两年读书生涯,也有两位老师对她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数学老师教学语言非常精练,没有一句废话。
他用英语一步一步地推导的那种数学逻辑思维,使学生受到极好的训练,以至于至今,于漪讲话也从不打草稿。
数学老师不仅教数学,他还非常注意育人。
有一次数学考试时,她想帮助同学,把试卷给同座看了,没想到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很严肃地批评了于漪,他说帮助同学是对的,但是用这样不正当的手段是极端错误的,学习是求真的,怎么能够弄虚作假呢?于是当着于漪的面,在她的试卷上打了一个零分。
“我一辈子就记着这个零分,我并不是记得这个分数,他教我做人要求真,教人要求真,不能有任何的虚假。
”陶行知先生讲搞教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书育人讲一百遍,不及这位数学老师对自己这样一个“零分的教育”,他让自己知道了应该怎么做。
语文老师赵继武是国学大师黄侃的弟子,他上课没有教案,也没有教科书,两只手合上,文章倒背如流,讲课很有激情。
比如说他教诗词,教李后主的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老师讲课全身心的投入,以至学生分不清楚他是亡国之君李后主还是赵继武老师。
由此可见,言传身教,身教比言传重要得多。
又比如,老师教李密的《陈情表》。
“茕茕孑立”,他把“茕”这个字写在黑板上。
告诉大家这是“茕”,记得这个字读音是qióng。
怎么写,下面不是“凡是”的“凡”,它是一竖,不是一撇,威武不能屈,再穷脊梁骨要硬、要直。
讲的是字形,传授的是做人之道!反之,语言文字,如果把它抽掉了魂,剥离了魂以后,就很难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讨论了许许多多的教学模式,许许多多的理念。
我们前辈老师没有讲这么多美丽的辞藻、那么多宏大的理念,但是,做得非常到位。
由此,于漪深有感触地说:镇江母校“教的不仅是知识文化,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它灌输我的生命之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深层次的最有力量的是价值观,而母校、家乡,它教给学生的是最深层次的人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这是最有力量的。
年轻时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影响非常深远,为她后来从事教育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于漪还谈了她对教师职业、基础教育的认识。
她认为,选择教师也就选择了高尚,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它是人对人的,以教师的高尚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自然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合格公民、优秀公民,以你自己的真才实学激发孩子的旺盛的求知欲;没有真才实学,就不能够激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
以自己的高尚情趣熏陶感染学生,让孩子能够有良好的审美情趣。
因此,它是以人育人的。
言教重要,最重要的是身教!要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率先做到,她将自己一辈子的经验总结为4个字——“以身作则”。
于漪说,一个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的是他的精神成长。
教师当然要有文化,但是一定要以自己的精神成长来创作课堂教育的精彩,来铸就教师生命的辉煌。
人有了脊梁骨才能直立行走,人有了精神支柱才能够永远向前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永远面向未来。
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成长,不只是培养学生成长。
如果教师在教育岗位上不成长,那么你充电就是寿命一次完成。
现在社会,信息都是网络化的,不可能是一次完成,教师必须是蓄电池,之后不断地充电。
如果你不会发展、不会成长,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
她还对自己的一句名言作了解释。
“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1]一辈子“学做人师”,至今仍然在学做人师,为什么?作为一个知识传授者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我们只是知识传授的话,那用电脑就可以了。
但是,教育美妙就在于以人育人,以你的高尚的道德、高尚的情操,以你的才学识影响学生。
因此,教育、教师是永存的,任何机器不能够代替,机器没有灵气。
什么叫教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你是用生命在歌唱,用自己做人的内心的体会来不断地感染一代一代的莘莘学子,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成为中国的脊梁。
成尚荣所长对于漪的演讲给予高度评价。
他说,于漪老师讲到的基础,它不只是知识,而是人的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在于漪老师的讲述中那就是家国情怀,那就是民族的脊梁,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基因植入我们的心灵深处。
课堂教学是生命的展开,课堂教学是学生的精神成长,镇江给了于漪生命之魂,生命之魂造就了她课堂的精彩。
二、洪宗礼:把工作当学问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洪宗礼给一线的语文教师做了很好的示范。
作为语文教师,洪先生学贯中西,居高临下,把语文教学的研究成为一门大的学问,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洪宗礼在演讲中提醒广大一线教师,要在实践中研究学问,不要将教育科研停留在操作和模仿的层面,并提示了把工作当学问做的诀窍。
洪宗礼认为,教师工作有学问,轻视自己的工作,就不能搞出学问来。
教学工作,特别是语文教学工作,处处有学问,天天有学问,时时可以做学问。
教育工作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格、人性、人的认知规律、人的心理特征、人的发展,都有学问。
所以说,我们不要小看了中学老师,不要小看了老师们的教科研论文,我们做的是研究人的学问。
搞学问仅仅停留在教书育人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从讲台上走到书架上去。
虽然学问有深浅、高低,但是不能否认,中小学教师研究自己的工作做出来的学问不是学问!当然,中小学教师搞学问,跟书斋里的研究不同,跟大学里学者理论研究的学问确实有区别。
中小学一线教师,更应注重在实践中的研究,应用性的理论研究。
所以,教育科研工作是我们老师的本职,而且是天职,不能把它看成是功利主义的东西。
怎样才能把工作当学问做呢?洪宗礼总结为要做到四个字:学,思,行,爱。
第一个字是“学”。
要把工作作为学问,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
学专业知识,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经验、学理论。
要学习近代的,学习古代的;要学习中国的,学习外国的。
洪宗礼先生很谦虚地说:“在学习这个问题上我始终是在起点上,没有终点。
”有着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侧重点是学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目的还是为了应用。
第二个字要“思”。
有思想、有研究心,这点也很重要。
工作里有什么学问呢?主要的要靠思。
现在应思考的问题太多了,往往我们搞教育科研,停留在抄书、模仿,没有自己的主见。
扬州大学的顾黄初先生,他的文章都是自己思考的结果。
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真正把工作当学问做,要好好地思考。
现在有些口号不能照着做,要在研究当中分清是非,如:工具性与人文性,工具性与思想性;先教后学、后教先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与学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各种矛盾,都要思考,就是要用辩证法和教育学来考虑。
尤其一股思潮来的时候,老师们要动脑筋。
第三个字是“行”,践行。
践行最主要的就是搞实验。
中国百年语文教学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名家,在顾先生的《中国语文教育史》上都列出来了,他对每一个教育家都进行了研究,这些教育家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双翼齐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以说这些教育家没有一个不是把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的。
就是说他们都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包括叶圣陶先生在内。
叶圣陶解放前做过小学教师,进行小学教育,后来编教材,研究教材,都是把工作作为学问来做作为首要任务。
最后一点是“爱”。
学、思、行、爱四者中,爱是核心。
“有爱才有理想,有爱才有情智,有爱才有执着,有爱才有自强,有爱才有韧性。
”[2]要坚信和热爱我们的工作,相信我们的事业是宏伟的事业,有这样的信念才可能为它付出。
在几十年的过程中,洪先生一直埋头学语文、教语文、研究语文,是个虔诚的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
他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一生致力的把工作作为学问来做”。
洪宗礼感谢镇江教育界同志,“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给了我帮助,提供我从事工作的不竭的动力。
”三十年前,洪氏语文教材实验班、样本班,在全国只有15个点,其中有两个在镇江;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丹阳举办了全国性的教师培训会。
21世纪初,镇江举办了洪宗礼语文教材培训会。
近六七年来,他到丹徒宝堰中学调研,到母校去,和孩子们交谈,试用教材。
对江苏省丹阳中学和当年教育、培养自己的老师们充满感激……洪宗礼的演讲引起了成尚荣所长的共鸣。
他说,洪老师把工作当作学问来做。
“他重新定义一件事情,也重新在演绎和定义什么叫做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教师应该是个研究者,但是教师这个研究者的研究在哪里呢?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在自己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