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治杂病 擅用君臣三味方
说说毛德西先生的“三味方”
说说毛德西先生的“三味方”今天这篇文章主要介绍毛德西先生治疗脾胃病的三味方,因为每个方子都由三味药组成,所以叫“三味方”。
1、黄连、吴茱萸、刀豆子(左金豆子汤)用来治疗肝火犯胃导致的胃痛、烧心、反酸、呕吐等。
黄连清心火,在中医五行中,肝属木,心属火,肝木生心火,也就是说肝是心的母亲,又说实则泻其子,通过清心火来达到泻肝火的目的。
但是黄连苦寒,苦寒之药容易伤胃气,所以又加了吴茱萸,吴茱萸的味道也不好,也是苦的,但它是苦温,黄连和吴茱萸,一个苦寒,一个苦温,一温一寒,相互辅佐又相互制约,合起来叫左金丸。
调了肝,还得再调调脾。
刀豆子是豆科植物刀豆的种子,因为豆荚长的很像武侠小说中的大刀,所以叫刀豆,刀豆子温中下气、和胃降逆,和左金丸组合在一起,叫左金豆子汤。
左金豆子汤:黄连6克,吴茱萸3克,刀豆子6克2、青皮、陈皮、大腹皮(理气三皮饮)主要作用,理气消胀。
老感觉肚子里胀鼓鼓的,那很可能就是身体里的那股气不顺了,青皮调肝气,陈皮调脾气,大腹皮是槟榔的外皮,也是一味行气的良药。
理气三皮饮:青皮6克,陈皮10克,大腹皮15克3、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三仙饮)也叫焦三仙,主要作用消食导滞。
食物堆在胃里消化不掉,民间也叫食积了,神曲、山楂、大麦芽可以把肚子里运化不了的食物分解掉,帮脾胃分担一点压力。
其中,山楂消肉积,麦芽、神曲消米面之积。
三仙饮:神曲15克,山楂15克,大麦芽15克4、大麦芽、稻芽、谷芽(开胃三芽饮)如果只是偶尔一次吃多了,不消化,就用三仙饮。
如果平素脾胃便不怎么好,脾胃之气板结的厉害,可以用开胃三芽饮。
这些芽须虽然看上去柔弱,但是一旦你把它丢到土里去,它就会钻来钻去,最后破土而出。
脾胃板结得像久未耕耘的土地一样,谷芽、麦芽、稻芽一丢下去,脾土就松通了,就又能消化食物,长养庄稼了。
开胃三芽饮:大麦芽30克,稻芽15克,谷芽15克5、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味饮)用来治疗中焦湿浊不化导致的胃脘痞闷,倦怠无力,饮食无味,或者口气不清新,呼出的气体有浊臭味,只要是舌苔白腻水滑的都可以一用。
?毛德西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毛德西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1.甘草干姜苓术汤治疗肾着病治验:男性,46岁。
适逢初冬,驱车外出(脚踏车),汗透内衣,遂敞胸露怀,迎风狂奔,不料当晚洗后即觉腰痛,初不在意,日渐加重,多方治疗无效,遂求治之。
刻诊:痛苦面容,步履艰难,坐卧不安。
自诉:腰以下重冷痛,如坐水中,受风尤甚。
饮食尚可,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白不渴,脉沉。
问及所服之药,皆消炎止痛、强筋壮骨之属。
脉证合参,系肾着病也,当温中驱寒、健脾除湿,遂书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治之。
方药:干姜30克,茯苓30克,白术30克,甘草20克。
2剂,取瓦罐,水煎温服。
1剂3煎,日1剂。
2剂药后,痛减冷除,重感若失。
后以原方减量,加炙杜仲10克,2剂,病愈。
来源:张世友.经方验案 3 则[J].河南中医,2002,22(3):14.注释:《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云:“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肾着之病,属风寒湿痹范畴。
其症状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其典型症状为“腰重如带五千钱”。
致病因素为“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所以用“着”字,言黏着而不去也。
其病内因是肾气不足(卫气出于下焦),肾气失于温养,卫气自然失去卫外之能力。
若遇湿邪,着于腰部,聚而不散,便会形成肾着病。
所用药物,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本非肾家之药,均脾经之药,健脾、渗湿、温中、利尿,缘其病因而用也。
又:湿气重者,土壅也,五行之中土克水,土壅则肾气被遏,“腰为肾之府”,水土壅于此,故“腰中冷,如坐水中”。
若无土壅,则无此腰疾。
所以医圣用健脾祛湿之方药,使土不壅,自无克伐肾水之患。
约言:水湿着于腰部,腰中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2.甘草干姜苓术汤治疗黑苔治验:女性,五旬。
毛德西临证妙用半夏泻心汤(附:毛德西临证常用药对)
毛德西临证妙用半夏泻心汤(附:毛德西临证常用药对)应用指征:胸脘痞满,纳呆气逆,苔腻舌红,脉象弦滑。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是《伤寒论》中最为常用的经方之一。
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教授对半夏泻心汤体验颇深,运用娴熟,经过近年来门诊病历统计,在治疗消化系疾病中,半夏泻心汤应用率有三分之一多。
他根据《伤寒论》有关条文,并结合诊治实践,总结出半夏泻心汤应用指征十六字:胸脘痞满,纳呆气逆,苔腻舌红,脉象弦滑。
具体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或痞满,隐痛;或呃逆,嗳气,或泛酸,烧心;舌苔腻,或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脉象弦滑,或有数象。
常用于慢性胃炎、食道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并指出半夏泻心汤的作用机理在于:寒热互用以除湿热,辛开苦降以序升降,补泻同施以扶正祛邪。
根据毛德西的门诊病例,今总结出临床应用18法,供同道参考。
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或肉桂):主治慢性胃炎伴有泛酸、呕恶者,方中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为左金丸,有抑肝和胃制酸之功效。
具体应用时,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2:1。
若将吴茱萸改为肉桂,为交泰丸,有交通心肾,清心安神之效。
应用时,黄连与肉桂的用量比例为2:1为宜。
半夏泻心汤加夏枯草: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头痛、失眠者,方中半夏与夏枯草为对药,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阴阳交替,引阳入阴,颇宜失眠症;夏枯草还可解肝经郁热之头痛,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此基础上加入珍珠母,以入肝安魂,用于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性失眠。
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三味:即加藿香、佩兰、砂仁,此三味有醒脾开胃之功,合用之,主治湿浊阻中,阻遏纳运,五谷不馨,口腻而黏,或时有黏沫吐出,舌苔细腻,具体应用时,藿香三味以后下为宜。
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
具有清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
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简析毛德西教授诊治心系病“三味方”
绞痛 ,如见心痛彻 背、背痛彻心 、手足青至节 、四肢发凉 、口 唇青紫、遇寒加重的人 ,服 用此 药尤为适宜 。 8 黄 芪、赤芍 、防风 ( 黄芪 赤风汤 ) 黄芪赤风汤源 于王清任 《 医林 改错 》 ,原方主 治 “ 瘫腿 ”
和病虚之诸疮者 。 王 氏善 于 用 黄 芪 是 有 名 的 , 例如黄芪甘草汤、
3 红景天 、茶树根 、甘松 ( 红茶松散 )
李 康
( 河南中医学院 2 0 1 3级研 究生,河南
郑州,4 5 0 0 0 0)
中图分类号 :1 1 2 5 6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7 8 6 0( 2 0 1 5 )2 5 . 0 0 1 8 . 0 2
【 摘 要 】 毛德 西教授 I 临床擅长遣方用药,其 “ 三味方 ”在 治疗心 系疾病方面疗效突 出,值得 临床推广应用。
[ Ke y wo r d s ] Ma o D e x i ; T h e S a n we i p r e s c r i p t i o n ; He a r t d i s e a s e s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4 . 7 8 6 0 . 2 0 1 5 . 2 5 . 0 0 7
麻黄 、细辛、附子合用 ,除常用于治疗素体 阳虚,外感风
寒证 外,合用还具有温通经 脉、扶助心阳 、改善循环 、提高心 率的作用 。有研 究认为 ,此方有 “ 天然心脏起搏器 ”之称。
7 高 良姜 、荜拨 、川椒 ( 小宽胸汤 )
宽胸丸来 自古方 “ 哭来笑 去散 ” 。凡寒凝络脉所 引起 的心
心悸气短等有 良效 。
毛德西教授“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效果显著
毛德西教授“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效果显著毛德西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从事中医内科工作50年,学验俱丰,临床善于“抓主症、选主方、用主药”。
在选方用药方面,以《内经》“君一臣二”为宗旨,发挥经方遣药之义,临证用药多以三味为君臣药,故称“三味”方。
主药明确,方证合拍,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教授,侍诊其身,耳濡目染,受益良多。
今就其常用“三味”方简析如下,以飨读者。
1、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味饮)三味为芳香健胃化湿之主药。
藿香与佩兰配伍出自《时病论》,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解表、止呕作用。
唯佩兰对脾经湿热之口中甘腻多涎最为合拍,而砂仁化湿醒脾作用明显。
三味用于中焦湿浊不化之胃炎,症见胃脘痞闷,口淡乏味,或口有秽浊之气,肢体疲倦,脉缓舌白润腻等,起效快。
略予加减,对上消化道疾病颇有效验。
2、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汤)三花均为芳香理气化滞药。
代代花偏于开胃宽胸,厚朴花偏于理气消胀,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
三味合用,对肝胃气郁于胸胁、脘腹,出现痞闷、胀痛、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
三味泡水代茶饮,还有消胀减肥之效。
3、大麦芽、稻芽、谷芽(开胃三芽饮)三芽亦具芳香气味,有疏肝健脾开胃之用。
麦芽为消食药,但有明显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与麦芽相似,帮助消化,但药力缓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温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
三味药合用,舒达肝气,开胃进食,并有温散湿邪的功效。
4、半夏、黄连、黄芩(辛开苦降散)此三味为半夏泻心汤的君臣药,为辛开苦降之代表组合,又为苦寒与苦温之相反配伍。
具有辛开湿浊散,苦降热邪除之功效。
凡见心下痞满,隐隐作痛,泛泛欲呕,舌苔湿腻者,此三味为必选之药。
唯其用量,当视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定,而湿热之孰轻孰重,又当以舌苔为标尺。
毛德西小方治大病三味方
毛德西小方治大病三味方毛德西先生药对:1止痢:马齿苋白头翁生山楂。
2止泻:炒山楂肉豆蔻石榴皮。
3降酶:垂盆草败酱草生甘草。
4通便:生白术80炒枳壳20决明子20火麻仁30。
5止夜汗:桑叶丹皮地骨皮浮小麦。
6止痒:徐长卿地肤子白鲜皮。
7清利头目:夏枯草谷精草川芎雨灾后防大疫_名中医毛德西献方!针对于郑州洪涝后易导致的腹泻疫情,毛老查阅典籍,结合六十余年临床经验,贡献出效佳价廉的预防和治疗腹泻中药方。
针对于因湿浊内扰中阻导致的胃肠疾病,如:脘腹痞满、不思饮食、呕吐、胃脘痛、腹泻、腹痛等症有显著效果。
水灾后预防胃肠病中药方藿香五味饮:藿香10g、佩兰10g、砂仁8g后下、白扁豆花20g后下、肉豆蔻10g。
水煎当茶饮之。
功效:芳香化湿、开胃、醒脾、祛浊、整肠等。
注:小儿减量!全国名中医毛德西教授暴雨后第一时间贡献四个灾后常见病中药方,对肠胃疾病、泌尿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疾病适用。
水灾后常见病中药方1.肠胃炎中药方:藿香二术二仁二蔻汤藿香10g、炒苍术10g、炒白术10g 、砂仁8g(后下)、生薏仁15g、白豆蔻8g、肉豆蔻10g、生甘草10g2.泌尿系感染中药方:加味五苓散金钱草20g、桉树叶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5g、桂枝6g、炒白术10g、生甘草10g3.湿性咳嗽中药方:加味二陈汤生麻黄5g、炙麻黄5g、陈皮10g、茯苓10g、姜半夏10g、大贝8g、生姜10g、生甘草10g4.皮肤瘙痒中药方:荆防五味饮荆芥10g、防风10g、地肤子15g、白鲜皮 10g、蛇床子10g注:以上四方均为水煎服毛德西治颈肩腰腿痛“三味方”毛德西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三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近60年,学验俱丰。
临证推崇经方、善用经方,以经方简而效特点,经临床应用总结,制定“三味方”数十首,并善用“三味方”治疗疑难杂病。
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教授,受益匪浅。
毛德西经验方篇方药1
毛德西经验方篇方药1有一位老中医,经验可谓“丰富”,应诊可谓繁忙,开始年轻人都愿意跟他抄方学习,但学习不到一个月,就都转科而去了。
问其原因,缘由这位老中医只用经验方,方不改动,药不变更,且仅有26首方子。
也要在临床实践中再加以化裁,还要“因人、因地、因时”而修正。
唯此,经验方才具有实用性和活力。
1.青白退热饮——透发肌表解热毒组成:青蒿30克,白薇30克,银柴胡15克,北柴胡15克,黄芩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连翘30克,苏叶5~10克(后下),薄荷5~10克(后下),生甘草10克。
加减:无汗出者,加荆芥15克,防风10克;夜热甚者,加生鳖甲30克(先煎);阴虚者,加石斛、芦根;头痛者,加葛根15克,川芎6克;苔腻口淡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小便短赤者,加白茅根30克,冬瓜皮30克;便秘者,加生大黄5~10克,炒牵牛子5克;咳嗽者,加百部15克,桑白皮15克。
功用:祛风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感冒发热,或内伤发热,或伴有轻微恶寒,无汗或少汗,或头痛,或昼安夜热,舌苔薄白,脉象浮滑而数。
2.肃肺止咳汤——民间验方不可轻组成:青皮6克,陈皮6克,桑白皮10~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6克,川贝6~10克,茯苓10克,杏仁10克,姜半夏10克,冰糖为引。
加减:咳甚,加炙麻黄;干咳少痰,加北沙参、天门冬;咽痒,加蝉衣、射干;痰黏不利,加桑白皮、瓜蒌皮;闷气喘息,加葶苈子、地龙。
功用:肃肺止咳,化痰平喘。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用法:水煎服。
方解:此方是20世纪50年代流传的一帖验方。
原方11味,各2钱,水煎服用。
服用方法为第1天晚上煎服第1剂头煎药液(药渣留存),第2天早上煎服第2剂头煎药液(药渣留存),第2天中午煎服第3剂头煎药液(药渣留存),第2天晚上,将所留3剂药渣同煎取液,一次顿服。
服药期间,禁止吸烟、饮酒、食辛辣之物,并禁止夫妻同房。
1周服用9剂药(休息1天)为1个疗程。
杂病三味组方及其功效方毛德西
杂病三味组方及其功效方毛德西:杂病“三味”方毛德西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从事中医内科工作50 年,学验俱丰,临床善于“抓主症、选主方、用主药”。
今就毛德西教授治疗杂病“三味”方简析如下,以飨读者。
1.大黄、附子、川楝子(疝气化瘀汤)此方取大黄附子汤义,为相反形成之配伍;又参考《芷园医话》治疝方,罗云:“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即罗氏所用川楝子方),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
”毛老除用于疝气外,还将此“三味”用于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睾丸炎、前列腺疾患等,凡见小腹坠胀,隐隐作痛,湿热互结者,每收疗效。
2 .砂仁、黄柏、甘草(封髓丹)此三味为古方封髓丹,是治疗梦遗早泄的良方。
当代著名中医蒲辅周将此方用于口腔溃疡,效果良好。
他说: “封髓丹乃补土伏火之剂,土虚则水中之阴火无所抑制,便上炎而发为口疮。
”是方以砂仁醒脾培土,黄柏清泄阴火,甘草和中清热,毛老常加入肉桂、干姜、牛膝以引火归元,于平淡中取效。
3. 浮小麦、霜桑叶、地骨皮(清热止汗散)毛老对于汗症,不论是气虚自汗,或是阴虚盗汗,都首选此三味,名曰“清热止汗散”。
气虚自汗合用玉屏风散;阴虚盗汗合用二至丸加知母、黄柏。
若是产后大汗不止,则加入麻黄根、炮附子,以温阳增卫气,固表止阴耗。
4 .青蒿、白薇、银柴胡(退热散)此三味是毛老治疗低热经验方“青白退热散”之主药。
青蒿以清解阴分热见长;白薇长于清肺热,也是退阴分虚热之要药;银柴胡清肝经虚热。
三味合用,以治夜热早凉、低热绵绵、舌苔不厚,脉象细数为应用指证。
若舌苔厚腻,舌质红赤,可加升降散治之。
5 .桂枝、茯苓、白术(温阳化饮汤)此三味有温阳健脾化饮的功效。
取之于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和桂枝茯苓丸等方义。
桂枝配茯苓,温阳化饮,加入白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毛老常将此三味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舌苔白润口不渴者,具有温化三焦水湿的功效。
毛德西教授辨治消化系统疾病医案四则
毛德西教授辨治消化系统疾病医案四则升阳益胃汤治疗胃下垂患者某,女,48岁,1996年10月初诊。
3年前出现胃脘部痞满,每至秋冬季加重,腹部有“无底气”的感觉,伴烧心、纳呆、口淡、唾涎多,排便慢,不成形,畏寒喜热等症。
曾在某医院做钡餐造影检查,诊断为“胃窦炎”、“胃下垂”。
刻诊: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言语无力,苔薄腻,脉小滑。
证属中气虚馁,寒由内生。
治以补益中气,升清温中;拟升阳益胃汤加减治之。
党参10g,炒白术6g,生黄芪10g,黄连3g,清半夏6g,陈皮6g,茯苓10g,防风6g,柴胡6g,淡干姜5g,炒枳实10g,炙甘草10g,水煎服。
服用10剂后,胃脘部痞满明显减轻,原方去陈皮、防风,加砂仁6g,吴茱萸3g。
服7剂后,烧心、纳呆均有好转,食欲增加。
后又分别加入升麻、淡干姜,服30余剂,诸症近于消失。
钡餐检查:胃在骼嵴连线1cm之内。
继用补中益气丸与香砂六君子丸以善其后,并嘱多食米面之粥,以助其药力。
随访1年,体质量增加,面色转润,无特别不适。
按:本案属中医学“胃痞”范畴,用升阳益胃汤化裁治疗,经2月余而收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患者素体虚弱,中气不足,“气不足便为寒”,故易罹患脾胃虚寒之症。
清气不升,则有腹部“无底气”、大便不成形之症;浊气在上,则有胃脘痞满之苦。
毛德西教授指出,升阳益胃汤乃李东垣为治疗脾肺气虚、清阳不升而设。
但原方中羌独二活,偏于燥性,故暂弃不用;后加入升麻、干姜,意在温中升阳。
毛教授特别指出,枳实的作用是降浊而升清,这是枳实的特殊功效,若浊气在上,不离其位,清气则无以升举。
白虎汤治疗慢性胃炎呃逆患者某,女,51岁,2008年4月初诊。
患慢性浅表性胃炎4年余,经中、西药物治疗,原有胃脘痛、痞满已除,而呃逆频频发作。
曾用吗丁啉、西沙必利及香砂六君子丸等,均无效果。
初诊曾用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及小方苏连饮、左金丸(汤剂)等治疗,效果甚微。
?毛德西十 四逆散类方治验
毛德西十四逆散类方治验十四逆散类方治验1.四逆散加良附丸治疗消化性溃疡治验:男性,54岁。
患胃、十二指肠溃疡,西药、中成药无所不用,终日胃脘绵绵作痛,有时剧痛,腹胀气滞,大便溏软,舌淡、苔薄白,脉缓有力。
以四逆散加良附丸治之。
方药: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炙甘草6克,高良姜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服5剂,疼痛基本控制,后拟四逆散合六君子汤调治,近期疗效显著。
来源:李赛美等.经方临床应用(第一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98.注释:本例为伤寒学家陈瑞春的治验。
陈氏认为,四逆散为“疏肝理气,调和脾胃”的代表方。
他将四逆散四味药分为两组,一组是柴胡、芍药为肝药;一组是枳实、甘草为脾药。
此外,枳实、芍药相配,又是《金匮要略》枳实芍药散,为妇人之良方。
他的临床经验是,凡临床从肝论治的疾患,诸如颈与颌下淋巴结核、乳腺小叶增生、肋间神经痛、胃脘痛、胆囊炎、胆道蛔虫、肝炎胁痛、腹痛、泄泻、甲状腺囊肿、睾丸鞘膜积液、肝硬化、慢性肠炎、耳鸣、耳聋等,均可以本方化裁治之。
本例有肝郁,又有寒凝,所以加用良附丸温中化滞,郁金疏肝理气而止痛,所以很快痛止;后又加用六君子汤调理脾胃功能,肝胃同治,疗效显著。
约言:消化性溃疡,肝郁脾胃寒凝者,四逆散加良附丸治之。
2.四逆散类方治疗妇科诸疾治验:30岁。
4年前早孕而行人流术,术后反复下腹疼痛,左侧为甚,伴有带下量多,色白,味臭。
平素有口干,失眠,二便调,纳可。
妇科检查:外阴已婚未产型;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常大,质中,活动,无压痛;左侧附件压痛明显,右侧无异常。
白带常规检查,清洁度Ⅱ,未见滴虫真菌。
舌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滑。
辨证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治以四逆散加味,以冀肝气舒达、湿热分离、和血止痛。
方药:柴胡10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枳壳10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14克,川牛膝10克,炒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土茯苓15克,丹参10克,合欢皮10克,夜交藤10克。
毛德西治心血管病三味方(转载)
毛德西治心血管病三味方(转载)毛德西教授临证擅用“三味”方。
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特总结介绍其治心血管病“三味”方。
供大家参考使用。
人参、麦冬、五味子(生脉饮)生脉散为补益心脏气阴的基本方,具有补气不燥,滋阴不腻的特点,为心脏病补益方之祖。
若气虚偏重,还可加入保元汤(黄芪、肉桂、炙甘草、人参),名为保元生脉饮,已具扶心阳的作用。
若加入四逆汤,为抗休克合剂,用于心衰,有回阳救逆、益气养阴之功。
丹参、赤芍、川芎(小冠心2号)此方取自冠心2号方(丹参、赤芍、川芎、降香、红花),为治疗胸痹心痛血瘀证的主方。
原方主药为川芎,臣药为丹参、赤芍。
毛老以其君臣药为主药,注重活血而不破血,养血而不留瘀,于胸痹心痛之心胸闷痛、舌黯、脉行不利者,最为适宜。
据研究,川芎偏于活心脉,赤芍偏于通脑络,故用量各有偏重。
红景天、茶树根、甘松(红茶松散)红景天为藏药,有“西藏人参”之称,其药理作用为:抗缺氧、抗疲劳、抗紫外线照射。
茶树根抗缺氧作用非常明显,甘松有中枢镇静、抗心律失常、对平滑肌解痉的作用。
三味合用,有活血化瘀、改善缺氧、调整心律的作用。
毛老在继承古方的基础上,还不时吸取现代科研成果,充实于临床,效果如期。
瓜蒌、半夏、薤白(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为治疗胸痹心痛之主方。
毛老认为此方应用指证为:心胸憋闷,舌苔白腻。
其效应为宽胸散结、除湿降逆、通阳活络。
心胸憋闷者,加重薤白用量;舌苔厚腻者,加重半夏用量;大便不爽者,加重瓜蒌用量。
若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用更好。
檀香、降香、冰片(二香一片散)此三味以芳香透窍为胜,重点是开灵窍,宽胸膈,止心痛。
檀香芳香温通,行气止痛;降香长于温通化瘀,活血止痛;冰片偏于开窍醒神,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且在脑蓄积时间长。
三味合用,对于血脑血管疾病之神昏、心痛、头痛、胸膈满闷等,其药效快是其特点。
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二仁欢心汤)二仁欢心汤专为失眠、烦躁而设。
心阴不足,肝气郁结,心阴失养则失眠,肝气不展则烦躁。
国家级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经验方58首
国家级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经验方58首毛德西是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科普专家,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主持编辑的《消渴病中医防治》《疑难病证名验方辑要》《中国医学诊疗法大全》等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
毛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心得,在中医辨证治疗胃痛方面,颇有见地,善用经方,多用小方,随症化裁,疗效显著。
1.安胃清幽汤【处方】黄芪党参白术白芍槟榔高良姜桂枝甘草。
【主治】胃溃疡2.老子养生酒红参首乌丹参山楂。
【功效】消积化瘀,化痰利湿【主治】高血脂症,辨证属于痰浊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者。
3.推气散【处方】枳实(或枳壳)3克,郁金3克,桂心1.5克,炙甘草1.5克,桔梗2.5克,陈皮2.5克,生姜2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2~3次服用。
此方用量为原书所载,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适当加大用量。
4.白马四味汤:白头翁马齿苋薏仁各三十克丹皮十五克,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主治肠炎痢疾(加山楂)。
【功效】理气疏肝,和胃止痛。
【主治】由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或肋间神经痛引起的胁痛。
【加减】不欲饮食,加焦三仙;口苦,加黄芩、石斛;胃脘胀满,加代代花、厚朴花;大便不实,加炒山药、炒山楂。
5.贝母二冬膏【处方】麦冬8两(240克)、天冬8两(240克)【用法】水熬去渣,加入川贝2两(60克),水煎去渣;再用鸭梨20个,去核,压取汁,与药汁混合,加蜂蜜收膏。
【主治】咽喉干燥,干咳少痰6.五参心乐丸【处方】西洋参(或者红参)丹参苦参三七沙参赤芍水蛭。
【主治】用于治疗冠心病风心病气阴两虚夹瘀证。
7.救阴止崩汤【处方】当归20克山药25克元肉 30 五味子30 炒枣仁20克。
【主治】崩漏:8.风疹用奇效良方【处方】威灵仙石菖蒲苦参黑芝麻何首乌甘草等分【用法】研末冲服。
毛德西教授 “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毛德西教授“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毛德西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从事中医内科工作50年,学验俱丰,临床善于“抓主症、选主方、用主药”。
在选方用药方面,以《内经》“君一臣二”为宗旨,发挥经方遣药之义,临证用药多以三味为君臣药,故称“三味”方。
主药明确,方证合拍,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教授,侍诊其身,耳濡目染,受益良多。
今就其常用“三味”方简析如下,以飨读者。
1.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味饮)三味为芳香健胃化湿之主药。
藿香与佩兰配伍出自《时病论》,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解表、止呕作用。
唯佩兰对脾经湿热之口中甘腻多涎最为合拍,而砂仁化湿醒脾作用明显。
三味用于中焦湿浊不化之胃炎,症见胃脘痞闷,口淡乏味,或口有秽浊之气,肢体疲倦,脉缓舌白润腻等,起效快。
略予加减,对上消化道疾病颇有效验。
2、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汤)三花均为芳香理气化滞药。
代代花偏于开胃宽胸,厚朴花偏于理气消胀,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
三味合用,对肝胃气郁于胸胁、脘腹,出现痞闷、胀痛、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
三味泡水代茶饮,还有消胀减肥之效。
3、大麦芽、稻芽、谷芽(开胃三芽饮)三芽亦具芳香气味,有疏肝健脾开胃之用。
麦芽为消食药,但有明显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与麦芽相似,帮助消化,但药力缓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温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
三味药合用,舒达肝气,开胃进食,并有温散湿邪的功效。
4、半夏、黄连、黄芩(辛开苦降散)此三味为半夏泻心汤的君臣药,为辛开苦降之代表组合,又为苦寒与苦温之相反配伍。
具有辛开湿浊散,苦降热邪除之功效。
凡见心下痞满,隐隐作痛,泛泛欲呕,舌苔湿腻者,此三味为必选之药。
唯其用量,当视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定,而湿热之孰轻孰重,又当以舌苔为标尺。
5、竹茹、生姜、芦根(清胃三味汤)此三味为清胃降逆组合。
20210717养生堂视频和笔记:毛德西,三三九气汤,脾胃不和,减肥
20210717养生堂视频和笔记:毛德西,三三九气汤,脾胃不和,减肥本页提供2021年7月17日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视频全集和要点笔记,节目请到的嘉宾是毛德西。
主题是《名老中医的调脾胃“三味方”》。
主要介绍调理脾胃的“三三九气汤”又能解决哪些困扰我们的脾胃疾病等相关内容,百年养生网提供视频全集的在线观看和主要内容介绍(节目要点笔记)。
81岁首届全国名中医毛德西毛老家中有一样东西非常多,那就是毛老的数千本藏书,足足占了两室一厅。
在毛老的众多医书里,有一本书他天天随身携带。
毛老行医60余年,博古纳今,总结出120首只有三味药的小方,就与他随身携带的这本书有关。
到底毛老的治病妙法“三味方”是什么?其中最常用来调理脾胃的“三三九气汤”又能解决哪些困扰我们的脾胃疾病?在毛老总结的120个“三味方”中,很大部分都是调理脾胃的“三味方”,毛老认为脾胃病是人一生中最常遇到的问题,而且“脾胃不和,九窍不通”,所以毛老非常重视调理脾胃。
而他调理脾胃最常用的,就是三香、三芽、三花,三个“三味方”组成的“三三九气汤”。
据毛老介绍,此方可以治疗绝大多数的脾胃问题。
三个方子可以合用,也可根据症状单独应用。
图:白扁豆花毛老夏季最爱吃的河南当地特色美食菜坨,主要原料就是“三三九气汤”中第一个“三味方”三香中的君药!这个三味方可以防治夏季常见的湿浊导致的脾胃不和,如肠胃炎症等等。
其中这个药食同源的君药,毛老用它做成菜坨沾蒜汁食用,可以防治夏季肠胃疾病。
到底这味药食同源的应季美味是什么?三香还可以解决哪些脾胃问题?都知道白扁豆健脾,为何毛老却钟爱用白扁豆花来调理脾胃?“三三九气汤”中第二个“三味方”三花,主要针对肝胃气郁导致的升降失司。
其中的君药就是白扁豆花。
这个“三味方”不仅能和胃消胀,还有减肥作用?到底是什么呢?第三个“三味方”中的三芽,又蕴含了什么中医文化?能解决什么脾胃问题?敬请关注今晚播出的《养生堂》——《名老中医的调脾胃“三味方”》。
毛德西教授治疗杂病经验
此三味为古方封髓丹,出白 《御药院方》,原方用于肾精不 固之滑精者,当代名医蒲辅周将此方应用于 口糜,效果 良好【 。 口糜 ,即口腔溃疡 ,比较常见,治疗时常用泻实火之药,见效 甚少,特 别是反 复发作者 ,不可 以实火对待 ,而是虚火上炎, 即龙雷之火上越所致 。龙雷之火源于下焦 ,居于肾中,平时安 中于 内,温养 肾中之命 门,进而温养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 若 肾中阳气虚馁 ,少有 阳气浮越于上 ,就会 出现龙雷之火上越 之 口糜 ,治疗时,应 引火归元 。毛老认为封髓丹为补土伏火之 剂,方 中砂仁醒脾培土 ,黄柏清泄 阴火 ,甘草和中清 热,三药 合用 ,重 在 调 和 水 火 ,至 平 至 常 ,,至 神 至 妙 。
中医临床研 究 2016年第 8卷 第 36期
毛 德 西 教 授治 疗 杂病 经 验
Professor M ao Dexi’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miscellaneous diseases
理 萍 苑 勇 毛德西 (指导老师 ) (1.周 口市第六人 民院,河南 周 口,466000;2.河南省 中医院 ,河 南 郑州 ,450002)
力当逊色 ”【 。毛老治疗 多例 疝气 选此三 味药为主药 ,往 往收 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方知此言非虚。除治疗疝气外,毛老将此 三 味 药还 广 泛 应 用 于盆 腔 炎 、睾 丸 炎 、前 列 腺 等 疾 患 ,但 见 小 腹 坠 胀 , 隐 隐作 痛 ,证 属 湿 热 互 结 者 ,用 之 必 验 。
[Keywords]Professor Mao Dexi;Sanwei formula;Hernia;Oral ulcer;Tinnit us doi:10.3969 ̄.issn.1674-7860.2016.36.001
【毛德西】实用验方四则
【毛德西】实用验方四则医道学术传承 2022-09-18 00:00 发表于吉林收录于合集#验方秘方688个验方,或出自一人笔下,或出于众人之口,多数难以明确渊源,虽无经方那样规范严谨,证治合拍,但却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所以颇受医家与病人的欢迎,有的流传数百年且被载入医籍。
验方也不是包治百病(或证)的良方,亦需要在辨证的前提下选用。
本文所述四方,虽为偶得,但都是笔者历验多例的,故书于报端,供同道参考。
1治气管炎方青皮陈皮桑白皮当归白芍北五味川贝茯苓光杏仁半夏冰糖服之宜此方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流传于社会的一个验方,且散见于某些医学著作中(如杨作楳《临证录》中载有此方,但与余所见原方药物稍有出入)。
原方十一味,各二钱,水煎服用。
服用方法与杨氏所述一致,即第一天晚上煎服第一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早上煎服第二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中午煎服第三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晚上,将所留三剂药渣同煎取液,一次顿服。
服药期间,禁止吸烟、饮酒、食辛辣物,并禁止夫妻同房。
一周服用九剂药(休息一天)为一疗程。
本方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入桑白皮、杏仁、川贝、五味子止咳平喘,当归、白芍养阴活血,青皮行肝理气、消食化积,有利于肺气的肃降与痰浊的运化。
此方具有祛痰止咳、肃肺平喘的作用。
个人体验,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效果尤佳。
至于证候却无明显特征,似以痰浊内蕴、阻塞肺气、寒热征象等不明显者为宜。
或者以“中和”二字言其作用更恰当。
笔者常用药量为:青皮10g,桑白皮15~30g,陈皮10g,当归10g,炒白芍10g,五味子5g,川贝10g,茯苓20g,光杏仁10g,清半夏10g,冰糖30g。
还可用于早期肺气肿与哮喘病人。
随证可加入炒葶苈子、山萸肉、徐长卿、穿山龙等。
2治荨麻疹方灵仙甘草石菖蒲苦参胡麻何首乌药末二钱酒一碗浑身瘙痒一时无此方出自明代董宿《奇效良方》,主治“遍身瘙痒,明目爽神”。
笔者初识此方时,曾治男性荨麻疹一例,30余岁,患病10余年,所用药多为抗过敏剂与中药消风散、荆防败毒散等,时有好转,但每至心烦、紧张时仍不时发作。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 毛德西教授精研中医经典,博采众家之长,以 《内经》 “君一臣二” 为则,结合其 50余年的临证经验, 提出小而精的三味方。其中芳香三味饮为芳香化湿增食欲的代表方。方中藿香、佩兰、砂仁三味为健脾化湿的主药,用于 治疗中焦湿浊不化之胃脘痞闷、不思饮食、口淡黏腻或有秽浊之气、肢体困倦、苔白腻等症。附验案两则以佐证。
芳香三味饮组成为:藿香 10g,佩兰 10g,砂 仁 6~8g(后下)。此三味为芳 香 化 湿 健 脾 之 主 药。藿香,味 辛 性 微 温,归 脾 胃 经,芳 香 化 湿, 和中止呕。 《本草正义》 云: “藿香善理中州湿浊 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之妙品[2]”, 《图经 衍义本草》 称其为 “脾胃呕逆最要之药”。佩兰, 味平性平,归脾胃肺经。 《本草经疏》 言其: “兰 草辛平……芳香能除秽恶,散郁结之要药也”,其 药性平 和, 辛 散 温 通, 专 于 利 水 除 湿, 消 除 中 焦 秽浊陈腐,为 治 脾 瘅 口 甜 口 臭 之 佳 品[3]。 藿 香 与 佩兰相须为 用, 为 芳 香 醒 脾 之 首 药, 现 代 药 理 研 究发现,二 者 均 有 促 进 胃 液 分 泌,助 消 化 的 作 用[4]。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和胃醒脾,
1 组方释意
清代叶天士 《温热论》 中有言 “且吾吴湿邪害 人最广”,湿邪为病,缠绵难愈,阻滞气机,易伤中 焦脾胃。对于湿邪,毛老言其由中焦而生,应以温 药和之,芳香药化湿。 《本草正义》 言: “芳香能助 中州清气,胜湿辟秽”,依据 “土爱暖而喜芳香” 之则,选取芳香药以苏醒胃气,芳化湿浊[2]。
运用藿香三味饮加减治疗杂病举偶
运用藿香三味饮加减治疗杂病举偶
王超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3()23
【摘要】藿香三味饮为毛德西老师自创经验方,为芳化中焦湿浊的代表方,方药组成为藿香,佩兰和砂仁。
组方简练,用法灵活,对于各种内科杂病兼有湿浊壅滞之象皆可辨证使用。
文中简举3例以论述其用法。
【总页数】2页(P58-58)
【关键词】湿浊;藿香三味饮;中焦
【作者】王超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1
【相关文献】
1.叶传蕙教授运用三仁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肾炎蛋白尿经验举偶 [J], 易晓颖;赵良斌;何玉华;李明权
2.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八正散、四苓散复方加减治疗肾脓肿临床运用疗效[J], 马梦全
3.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痛风验案举隅 [J], 周光照
4.林启展教授运用清心莲子饮治疗肾病验案举偶 [J], 郑凯荣; 夏蔼; 吴禹池; 林启展
5.王瑛主任运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方治疗小儿抽动症验案举隅 [J], 王怀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止园医话》头痛方——屡试屡验的偏头痛治疗方(毛德西),不适合寒性、痰厥头痛
《止园医话》头痛方——屡试屡验的偏头痛治疗方(毛德西),不适合寒性、痰厥头痛导读:本方出自当代名医罗止园所撰写的经验集《止园医话》。
罗氏说:“此方治偏头痛极灵,屡试屡验也。
”岳美中先生曾用此方治愈其女儿剧烈性头痛。
本文作者毛德西先生也用过此方。
究竟效果如何呢?欢迎各位书友临床使用、分享经验。
《止园医话》头痛方——偏正头痛皆安康组成:连翘15克,菊花15克,桑叶15克,黄芩10克,薄荷10克(后下),苦丁茶10克,夏枯草15克,藁本10克,白芷10克,荷叶边15克,鲜茅根30克。
加减:失眠者,加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各15克;心经有热,舌质红赤,加柏子仁15克、莲子心5克;睡眠易惊醒,加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舌苔白腻,加石菖蒲、炙远志各10克。
功用:清利头目,散结止痛。
主治:偏正头痛。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方解:《止园医话》是当代名医罗止园所撰写的经验集,近几年才流传于世,看到它的真正风采。
此方出自《止园医话》“头痛与眩晕”篇,罗氏从自身患偏头痛说起,罹患数年,服用中西药治疗,时发时止,后每至午后,体温升高,偏头痛更甚,急以此方治疗,一剂奇效,病减大半,三剂大效,六剂痊愈。
文中还有一例治验,女性,50岁,患习惯性眩晕,服用此方数剂,数年未发。
罗氏说:“此方治偏头痛极灵,屡试屡验也。
”岳美中先生曾用此方治愈其女儿剧烈性头痛。
本方连翘轻浮,为解热清气分之妙品,菊花、薄荷清利头目,消散上焦之风热,桑叶搜肝经络脉之风邪,黄芩清除中上焦之火邪,苦丁茶祛头部之热邪,夏枯草解散热郁,荷叶边疏散邪热,鲜茅根消除痰热,更佐以白芷通窍散发表邪,引以藁本直达头顶,以除风邪。
共奏祛风散热之效,以治风热上攻之正偏头痛。
病案:齐某,女,38岁,公务员,于1998年8月就诊。
患头痛3年余,多家医院均诊为“神经性疼痛”,给予谷维素、苯巴比妥、镇脑宁、清脑丸等,最初尚好,继之则无效。
发作时以左侧偏头痛为主,但会波及到头枕与颈部,睡眠不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德西治杂病擅用君臣三味方
□张文宗张海杰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名医工作室
毛德西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工作50年,学验俱丰。
在选方用药方面,其以《内经》“君一臣二”为宗旨,发挥经方遣药之义,临证用药多以三味为君臣药,故称三味方。
三味方主药明确,方证合拍,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今将毛德西教授治疗杂病“三味”方简析如下,以飨读者。
大黄、附子、川楝子(疝气化瘀汤)
此方取大黄附子汤义,为相反形成之配伍;又参考《止圆医话》治疝方,罗云:“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即罗氏所用川楝子方),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
”毛德西除用于疝气外,还将此“三味”用于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睾丸炎、前列腺疾患等,凡见小腹坠胀,隐隐作痛,湿热互结者,每收疗效。
砂仁、黄柏、甘草(封髓丹)
此三味为古方封髓丹,是治疗梦遗早泄的良方。
当代著名中医蒲辅周将此方用于口腔溃疡,效果良好。
他说:“封髓丹乃补土伏火之剂,土虚则水中之阴火无所抑制,便上炎而发为口疮。
”是方以砂仁醒脾培土,黄柏清泄阴火,甘草和中清热,毛德西常加入肉桂、干姜、牛膝以引火归元,于平淡中取效。
浮小麦、霜桑叶、地骨皮(清热止汗散)
毛德西对于汗症,不论是气虚自汗,或是阴虚盗汗,都首选此三味,名曰“清热止汗散”。
气虚自汗合用玉屏风散;阴虚盗汗合用二至丸加知母、黄柏。
若是产后大汗不止,则加入麻黄根、炮附子,以温阳增卫气,固表止阴耗。
青蒿、白薇、银柴胡(退热散)
此三味是毛德西治疗低热经验方“青白退热散”之主药。
青蒿以清解阴分热见长;白薇长于清肺热,也是退阴分虚热之要药;银柴胡清肝经虚热。
三味合用,以治夜热早凉、低热绵绵、舌苔不厚,脉象细数为应用指证。
若舌苔厚腻,舌质红赤,可加升降散治之。
桂枝、茯苓、白术(温阳化饮汤)
此三味有温阳健脾化饮的功效。
取之于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和桂枝茯苓丸等方义。
桂枝配茯苓,温阳化饮,加入白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毛德西常将此三味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舌苔白润口不渴者,具有温化三焦水湿的功效。
橘核仁、橘叶、橘络(通络散结散)
此三味均取之于橘,均以疏肝理气见长。
橘核仁理气的作用大于橘叶;而橘叶“散阳明、厥阴经滞气”(《本草纲目拾遗》)为长,橘络作用缓和,善于舒理中焦气滞,有化痰湿之功。
三味合用,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散结消胀为目的,常用于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或身体某处有囊肿及赘生物者。
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除风止痒剂)
毛德西常将此三味用于皮肤瘙痒症。
白鲜皮为清热燥湿止痒剂,地肤子为祛风除湿止痒剂,徐长卿为祛风止痛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三味协同,为治疗皮肤痘疹瘙痒之常用方。
但在应用时,应在辨别证候性质的基础上,针对体质的偏颇,选用方药,然后加入除风止痒剂三味,其效更为显著。
熟地、生麻黄、白芥子(补肾通络饮)
此三味为阳和汤的主药。
熟地补肾增髓,生麻黄与白芥子辛温通络开窍,特别是搜细络之风痰,是其他药难于比配的。
毛德西用此三味,以治疗下肢寒滞细络,肾髓不充,如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足、风湿病、足跟痛等,以下肢疼痛、麻木为主症者,熟地用量可达30克,白芥子用量10~15克,生麻黄用量5克为宜。
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三藤汤)
此三味皆可祛风湿、通经络。
青风藤善通一身之经络,络石藤善通一身之筋脉,海风藤善祛一身之风湿,三味合力,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除郁胀之效。
毛德西用于风寒湿痹,症见腰膝酸软,关节肿胀,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三味还可煎煮外洗,以助药效。
绞股蓝、银杏叶、生山楂(化瘀降脂饮)
绞股蓝在民间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消炎,用来治疗痈疽肿毒,肺痨咳血等,而近年来发现有降脂、降压、调节心律、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银杏叶亦有降脂、降压作用;生山楂活血降脂功效明显。
三味合用,沸水冲泡,频频饮用,有降脂、降压、化瘀之功,为民间常用验方。
大枣、小麦、珍珠母(麦枣珍珠散)
此方取自经方“甘麦大枣汤”,以珍珠母代甘草,以增强镇静安神的功效。
用于抑郁症、以及失眠、心悸等。
大枣与小麦甘平,养心安神,但取效较慢,珍珠母对于心神不宁、惊悸不安者,具有平肝镇静作用,起效较快。
如果说大枣、小麦以“养心”为主,那么珍珠母就是以“镇静”为主,两相配合,安神尤良。
大贝、玄参、生牡蛎(消瘰散)
此三味为清代程钟龄之消瘰散,原方用于瘰疬,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之效。
毛德西用其义,扩大用于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皮下囊肿、脂肪肝等。
常加入夏枯草清热散结,天门冬滋阴软坚,生麦芽疏肝散结。
桉树叶、瞿麦、半枝莲(泌尿三味饮)
此方是毛德西学习马瑞亭先生经验方而得来。
马先生发现桉树叶对于泌尿系感染有特殊效果,云“桉树叶有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功效”,毛德西配以瞿麦、半枝莲清热散结,用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远比导赤散等方效果好。
毛德西云,这是前辈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应当认真学习、应用。
玫瑰花、灵芝、岷当归(美容三味酒)
此三味为毛德西常用的美容三味酒,常用量为玫瑰花15克,灵芝15克,岷当归15克,或加入丹参15克,茯苓25克。
取黄酒500毫升,浸泡15天为宜。
每日50毫升,加热饮用。
有润肤活血、美容祛斑、淡化湿浊的作用。
用于多例面色黄褐者,一般在一月左右见效。
用红葡萄酒浸泡亦可,但不宜用白酒浸泡。
胎盘、贝母、地龙(胎盘贝龙粉)
此三味为毛德西治疗哮喘的经验方。
胎盘粉30克,贝母30克,地龙15克。
共研细末,每取3克,温开水冲服,一日3次。
痰热者,用浙贝母;痰湿者,用川贝母。
痰盛者,可与鲜竹沥液同时服用。
但有对地龙过敏者,请注意观察修正。
柴胡、升麻、枳实(三味升压汤)
此三味为升发阳气之主药。
李东垣常用柴胡、升麻升举阳气,而枳实为宽中下气之药,“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但从辨证角度看,只有浊气下降,清气才能升举,这就是有些人不明白枳实能升压的缘故。
柴胡、升麻用量宜小,枳实量应大于升、柴。
白附子、白芥子、白僵蚕(三白解语散)
古代医家治疗中风之语言蹇涩常取此三味,用以祛风邪、解痰郁、通络脉。
如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的解语汤,白附子祛风通络,白芥子祛痰通络,白僵蚕散结通络,且三味均可通达细络,不但可以缓解语言蹇涩,还可以通络止痛,用于三叉神经痛、头风痛、牙痛等。
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防过量伤气耗阴。
桃仁、红花、甘草(桃红甘草饮)
此三味是毛德西治疗慢性咽炎的常用方药,取自王清任会厌逐瘀汤。
以活血化瘀、清热利咽为组方之义。
毛德西指出,慢性咽炎必有“瘀”,不是一般清热解毒所能为,对于常用抗生素或苦寒药的慢性咽炎者,可加入麦冬、天冬、桔梗、射干等,或加牛膝、肉桂引火归源,其效更佳。
川椒目、瓜蒌皮、白芥子(椒目瓜芥散)
此方用于渗出性胸膜炎,以痰液白黏稀薄不成块,伴有胸痛者。
川椒目辛温通络逐痰,
瓜蒌皮宽胸利气,研究认为还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白芥子利皮里膜外之水。
三味合力,可以入于细络利气搜痰,非一般化痰药可比。
夏枯草、谷精草、川芎(清头散)
此三味以清头目,散结止痛为主功。
夏枯草以清肝火、散郁结为主,是治疗头痛目赤之要药;谷精草“谷田余气所生”,以疏散头部风热,通痹止痛见长;川芎“搜肝风,补肝血,润肝燥”,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要药。
三味配伍,具有清头目、散郁结、除风热之功效,常用于肝经风热之头痛、目赤肿痛,起效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