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成功案例(7个doc)2
国企改革成功的案例
国企改革成功的案例【篇一:国企改革成功的案例】国企改革的关键环节,在于两个方面:1、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国企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针对国企改革中股权多元化改革,我们总结出十大典型模式。
完全退出:家化2011年,上海家化公告,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11月7日发布家化集团100%股权转让竞价结果通知,平安信托旗下公司平浦投资为家化集团100%股权受让人。
上海家化作为国内化妆品行业首家上市企业,拥有六神、美加净、佰草集等众多国人知名的日化品牌,被称为是国内日化行业中少有的能与跨国公司开展全方位竞争的本土企业。
作为试点,近5年来已经两次进行股权激励,员工覆盖面达到40%左右。
2010年,我国日化亏损企业77家,亏损额5.12亿元。
我国4000家化妆品企业仅仅控制着中国10%的市场,90%的中国市场都被外资控制。
即通过股权制度的改革,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企业,进而能够制定符合市场规则的薪酬体系、股权激励机制和公司发展战略,最终使上海家化成为一家综合时尚产业集团。
2008年9月上海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明确国资战略调整方向”一节明确提出:“推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资的调整退出。
”部分退出即员工持股:海螺2014年2月,海螺集团改制完成。
改制后,海螺集团由原来的国有独资公司变更为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仍保持国有控股地位。
其中,安徽省投资集团作为安徽省省属国有资产出资人,占51%;安徽海螺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创)占49%。
海创是海螺集团及旗下子公司、孙子公司的8名高管和7750名职工通过四家工会投资设立。
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海螺型材(000619)和海螺水泥,集团拨付的身份置换金和工资结余占了转让价款的一半左右。
51与49这个比例,既实现了高管和职工持股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国有控股地位不变,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不变,就不需要经过国资委和证监会的审批。
国有企业改革成功案例1
03
经营状况
在改革前,中国石油化工 集团公司的经营状况存在 一些问题,如管理效率低 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体制机制
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存在一 些弊端,如缺乏市场竞争 意识、决策效率不高、员 工激励机制不健全等。
面临问题
在改革前,中国石油化工 集团公司面临着市场竞争 加剧、国际油价波动等挑 战。
02
改革方案
员工持股计划
通过员工持股计划,让员工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提高员工积 极性和忠诚度。
管理层优化方案
职业经理人制度
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招聘具有丰富经验和能力的职业经理人,提高企业管理水 平和效率。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
03
改革实施及效果
混改实施及效果
04
案例总结与启示
改革成功的原因分析
战略调整
治理结构优化
该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和竞 争环境,调整了发展战略,明确了核心业 务和拓展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通过完善董事会制度、优化内部管理流程 等措施,提高了企业的治理水平和运营效 率。
科技创新
引入市场化激励机制,完善员工培训和晋 升制度,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 素养。
股权激励实施及效果
总结词
股权激励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激励机 制之一,通过给予员工股份或股票期权 等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 力。
VS
详细描述
该企业在股权激励方面,采取了员工持股 计划和股票期权等方式,给予了核心员工 一定比例的股份或期权。这种激励机制的 实施,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 创造力,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 争力。同时,员工持股计划也增强了员工 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发 展。
国企混改成功案例
国企混改成功案例国企混改是指国有企业引入非国有资本,改变产权结构和经营机制,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一种改革模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企混改成为了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国企混改的成功案例之一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石油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企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
在混改之前,中石油一直是完全由国有资本控制的企业,面临着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等问题。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石油引入了社会资本,优化了企业的治理结构,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同时,中石油也在混改之后加大了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投入,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其次,中国联通的混改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中国联通是中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之一,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典范之一。
在混改之前,中国联通一直面临着固定资产过剩、效率低下等问题。
通过引入民营资本,中国联通优化了企业的管理结构,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在混改之后,中国联通积极推进了5G网络建设,加大了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另外,中国铁路集团公司的混改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中国铁路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铁路运输企业,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对象。
在混改之前,中国铁路集团公司面临着资金紧张、效率低下等问题。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中国铁路集团公司优化了企业的资产结构,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在混改之后,中国铁路集团公司加大了对高铁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投入,推动了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的交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国企混改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混改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其他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信随着国企混改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国有企业一定能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国际企业转型成功案例
国际企业转型成功案例1:国有企业转型,我认为,有两个关键:一是产权关系,二是人才关系,处理好了这两个关系,国企转型发展就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最近的8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的第三部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中,有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深化企业内部用人制度改革等3段内容,是关于人才机制改革的,足见人才机制在国企转型中的重要性。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我谈四点看法:一是英国的内部持股机制。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英国对石油公司、天然气、海岸设施、电报电话、铁路等竞争行业实行私有化,实行公开上市、职工内部持股等改革办法。
改革强化了产权激励与约束作用,员工归属感和主人翁明显增强,带来的是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善,成功实现了国有企业转型。
我们当前推行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企改革,发挥群众力量,激发群众活力。
二是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
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创造了“全球国有企业赢利神话”。
多年来淡马锡坚持贯彻“精英治企”及“能者居其位”的理念,其主要的人才机制:一是高度国际化、市场化的人才选聘机制;二是与长远绩效挂钩的高管薪酬制度。
我们的国资监管,要善于用好“两把刀”,一是切开国资委与企业的联系,二是切开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联系。
根据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派出董事会成员,仿照公务员管理,总经理则完全从市场聘任。
只有切断脐带,新生的市场型企业才能脱离母体。
按照现行管理制度,国有企业领导人既享受行政级别的党政干部待遇,同时又可以拿到市场化的所谓职业经理人的高薪待遇。
这种不合理现象,应该结束了。
三是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模式。
特别电工是湖南国企改革成功的典范,公司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主要归结于观念超前、体制创新以及管理人性化三个方面。
追求员工观念的转变,在公司内部实行“一级核算,分级管理”的成本核算体系,全面贯彻按劳分配,并通过各类培训提高企业中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培养了一支能自我生存、富有团队精神的员工队伍。
国企改革成功案例
国企改革成功案例我国的国企改革从1978年开始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在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债转股、公司制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后,从经济效益上来讲,部分国企改革已初见成效,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企改革成功案例,欢迎阅读!国企改革成功案例1:这是我国南方一个以外贸业务为主的国有控股集团公司(本文以MAC代称)近四年的业务增长情况,与中国近些年来进出口额增长情况的对比。
实际上,这个企业过去10年中一直保持超过20%的复合增长率。
这个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旗下拥有纺织服装、发电成套设备、船舶、新能源、大宗商品、机械等6大业务板块,数十家海外分支机构,并收购美国、欧洲等地5家竞争对手,在东南亚等地成功发展出新的生产基地,员工总数近3000人,销售额超过400亿人民币。
即使在竞争最为激烈的服装出口领域,MAC集团下辖的服装子公司,成为中国出口欧盟第一、美国第四的企业,并成为优衣库、H&M 等企业争相合作的目标,成功收购美国一品牌商,并在国内孵化出一个市场领先的服装品牌。
MAC集团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超过90%,在过去8年中,员工流失率仅为5%,员工满意度极高。
不仅如此,该集团千万富翁超过100个。
每天早晨8:30开始,办公楼下面的员工自动排队等候电梯,这些千万富翁散落在他们的同事中间,说说笑笑,丝毫没有遭遇发展困境的感觉、也丝毫没有“领导”的感觉。
我们知道,近些年来,中国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外贸为主业的企业遇到如下困难:国际需求疲软,美日欧等主要出口市场增长乏力;中国国内要素成本迅速提高,传统的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逐步降低;中国本身进行艰难的产业升级,部分传统产业开始了国际转移。
那么,这个企业如何在困难重重的外贸领域、克服国有企业的体制束缚获取超常规发展?2014年,受该公司的委托,和君咨询协助该企业进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的研究,其中的一个课题深入分析了这一问题。
经过多次讨论,和君咨询与MAC集团得到的结论认为,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国有体制下成功进行了以合伙人制度精神为核心的混合所有制”。
国有企业改革成功案例(7个doc)
投资银行在国企改革中的战略地位赵炳贤中国经过十八年的改革,其成就举世瞩目。
但我们的经济发展基本上仍是速度效益型,表现出高投入、低效率、高通涨、大波动的明显特征。
十四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转向提高经济效益。
这一思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明确提出,但总体效果不明显。
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
中国的改革经过十余年的渐进历程,现已触及到问题的关键,即建设现代企业制度。
各国历史经验和中国改革的实践表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处理好三个层次的基本问题。
在宏观上,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我们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除了借鉴西方的经验,强调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意义,还要强调建立两个基本机制,即有限责任制度和兼并破产机制,这对在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微观上,企业必须重视对核心能力的培养,企业既要善于有效管理内部资源,又要善于吸纳整合外部资源,从而企业发展必须运用两种战略,即企业内部管理型战略和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而要有效运用这两种战略,必须建设两支队伍,即真正的企业家队伍和中国的投资银行家队伍。
每个层次的两个方面是一组对立的统一体,而这三个层次的问题又相互依存。
可以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涉及的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不只是企业本身的制度与管理问题。
因此,发展投资银行业对中国企业改造与重组、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构造两个机制:投资银行业的宏观职能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两项基本机能:一是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源投入经济建设;二是在经济系统中高效率地使用所支配的资源。
本世纪中,人们在几乎半个世界的范围内实验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曾用行政手段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高强度动员,却因资源利用的低效率而失败了,从而导致了大范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
国企改革成功案例
国企改革成功案例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
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不断探索国企改革的有效路径,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案例,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成功的国企改革案例。
首先,中国石油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石油企业,曾经面临着效率低下、管理混乱
等问题。
为了提高竞争力,中国石油集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包括分拆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管理结构等措施。
通过改革,中国石油集团实现了资源整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成为了国际知名的能源企业。
其次,中国铁路总公司也进行了深化改革,提高了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中国
铁路总公司引入了市场化机制,实行了分拆运营、多元化经营等举措,推动了铁路行业的发展。
改革后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在高铁建设、线路布局、运输组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了国际铁路行业的领军企业。
此外,中国电信集团也进行了改革,实现了从传统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
提供商的转变。
中国电信集团通过整合资源、拓展业务、提升服务水平,成功实现了业务结构的优化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改革后的中国电信集团在移动通信、宽带网络、互联网服务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国企改革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和
经验。
这些案例的成功不仅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信随着不断深化改革,我国国有企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国内外企业资产重组的成功案例
国内外企业资产重组的成功案例首先,依据我国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政府要确立以“相对退出”和“逐步绝对退出”为主的国有企业产业重组战略。
要明确国有企业产业重组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既要积极推进,又要采取稳妥措施。
这一点看来在“十五大”和最近召开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已经得到确认。
所谓“相对退出”是指由于产业中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而造成的国有企业的比重下降的一种状态。
“逐步绝对退出”是指国有企业在某些产业领域的比重绝对减少的状态。
其次,要鼓励集体、私营和外资企业购买或参股国有企业。
特别是外资,对它们与国有企业的合资、合作要给予政策优惠。
这一招的目的在于,创造出国有企业产业重组时资产变现的一个买家和降低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中国有产权的比重。
再次,要探索并鼓励各种类型职工持股制度的试验。
通过职工购买与划转国有资产将国有企业的部分产权具体量化到职工个人名下。
当然这一做法不能搞得太快,也不应被作为给予职工的一种福利,而要通过这种做法形成一个激励机制,并由此最终实现这部分资产的流动和增值。
第四,要鼓励发展一批以运作资产为主营业务的投资公司、控股公司和投资银行。
尽管现在已有相当数量的这种公司或组织,但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国有资产重组的需要。
因此需要迅速扩大它们的规模,提高它们的资产运营能力,允许这些公司按照市场原则来运营需要重组的国有资产,比如最近政府批准设立了几家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企业的债务转股权进行运作。
它们首先将企业的债务转化成其股权,然后逐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培育企业上市,到那时资产管理公司就可以在市场上将其持有的股份变现,并从中获得一定的盈利。
这个结果就实现了国有资产的有效退出。
第五,要逐步取消上市公司回购的各种限制,鼓励国家股和法人股上市。
国家股和法人股比重较大的上市公司,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利用剩余资本金回购国家股,形成一定量的“库藏股”,作为激励公司经营者的期权的股份来源和以奖励的形式给予公司员工职工股,以实现上市的大盘国企中的国有股权的变现退出和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
混合所有制经济 成功的案例
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功的案例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国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组成的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下面将从中国、新加坡和德国的角度,分别介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成功案例。
首先,中国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一个典型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外资,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典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
国家保持了对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同时允许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发展。
在中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下,许多国有企业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改革和重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例如,中国的航空、电信、能源和银行业等重要行业都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共同参与,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新加坡也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一个成功案例。
新加坡在独立后通过积极吸引外资和发展国有企业,建立了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
国家通过引入外资和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新加坡的经济转型和发展。
新加坡的经济以制造业、金融服务和高科技产业为主要支柱,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例如,新加坡电信和新加坡航空是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合作的成功案例,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
最后,德国也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一个成功案例。
德国采用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国家和私营企业共同参与经济发展。
德国的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中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德国的汽车和机械制造业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大众汽车和戴姆勒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德国的成功可以归因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的灵活性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以上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功的一些案例。
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能够充分发挥国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然,混合所有制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维护国家利益、保护私营企业和促进公平竞争。
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工作实施方案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协调,确保改革重组工作的顺利 推进。
资金保障措施
设立专项资金
设立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专项资金,为改革重组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
多渠道筹措资金
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 金,满足改革重组的资金需求。
加强资金监管
加强对改革重组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
02
整合风险分析
对识别出的整合风险进行深入分析, 包括风险发生概率、影响范围以及可 能造成的损失等。
03
整合风险应对措施
根据整合风险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 应对措施,如加强文化交流、优化组 织结构等。
06
改革重组成功案例展示
案例一:某国有企业剥离非主营业务成功案例
总结词
某国有企业通过剥离非主营业务,聚焦 主业发展,实现了企业转型升级和效益 提升。
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改革重组有利于优化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推动 国有企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3
有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
改革重组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 竞争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02
改革重组核心任务
剥离非主营业务
01
聚焦主业发展
将非主营、非优势业务剥离,以 突出主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
市场保障措施
完善市场机制
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完善市场准入、退出 、监管等方面的规定,提高市场透明度和
公正性。
加强市场预测和分析
加强对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等方面的预 测和分析,为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提供参考 。
鼓励市场竞争
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促 进市场竞争,推动国有企业优化升级。
企业创新成功案例
企业创新成功案例石家庄化肥集团的改制,是国企改革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关键在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好在哪里?晋煤集团作为国家大型重点国有企业,有着先进的管理模式,而且近年来该集团开始注重“非煤产业”发展,正好与煤炭下游企业———化肥集团有着很好的互补优势,可以共同构建高度相关的产业链条。
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和合作成功的关键因素。
改革发展轨迹找准合作伙伴,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双赢政府政策支持,平稳改制,企业快速发展引入新的理念,引入人才,观念根本转变创新管理机制,以人为本,确保做强做大找准合作伙伴冲出经营困境2004年9月,石家庄化肥集团与山西晋城煤业集团合资合作,成立了石家庄金石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新公司成立后,企业当年扭亏为盈,截至今年2月底,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利润689万元,上缴税金974万元。
改制使企业起死回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双方开始合资合作、企业改制谈判,经过多次协商,8月9日签订协议,8月16日,晋煤集团进驻企业实行托管,9月6日正式注册成立石家庄金石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注册资本1.6亿元。
其中,晋煤集团现金出资9000万元,占56.25%;化肥集团资产出资4000万元,占25%;化肥集团工会出资3000万元,占18.75%。
同时,新公司收购了化肥集团2.4亿元资产和等额债务。
化肥集团的改制,给企业带来了发展资金,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使企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日产合成氨由改制前的297吨猛增到目前的624吨,创造了企业历史上的最好水平。
他们的做法为我市大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双方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双赢政府政策支持推进企业平稳快速改制引入优秀企业家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引入新的理念带来观念根本转变严格管理以人为本企业面貌大改变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保证企业做强做大可持续发展通过化肥集团与晋煤集团的合作,使他们近距离地接触到了外地大型国有企业快速发展做强做大的态势。
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经验与教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可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等目标。
在过去几十年中,国有企业改制经历了一系列的成功和失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经验与教训,为今后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成功经验1.市场化导向国有企业改制的首要原则是市场化导向。
市场化改革可以有效地激发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成功的案例表明,将国有企业纳入市场竞争,借助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必要的。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2.法制保障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依赖于健全的法制保障。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依法进行,明确产权关系、合理制定法律法规,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成功案例揭示了法律规范对于改革的重要性。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为改革提供坚实的法制基础,为国有企业改制提供保障。
3.引入外部资本和技术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经验中,不乏引入外部资本和技术的案例。
通过引入外部资本,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提升资本实力。
同时,引入外部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成功的案例表明,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途径。
二、教训总结1.政府角色要明确国有企业改制中的教训之一是政府角色要明确。
政府在改革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必须明确政府的职能和责任,避免过度干预和干预不力。
政府应放手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决策,同时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管,防范市场风险。
2.员工保障措施要完善国有企业改制的失败教训中,员工保障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
改制过程中,必须注重处理好企业与员工间的关系,采取合理的人员安置和转岗方案。
教育培训、职业转换等举措可以帮助被改制企业的员工顺利过渡,减少其负面影响。
3.资产处置要合理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资产处置是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一个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国企改革案例
国企改革案例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
国企改革的核心是要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成功的国企改革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一个案例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的改革。
中国石油作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和经营企业,曾经面临着效益低下、管理混乱等问题。
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中国石油进行了全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等方式,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效益。
同时,中国石油还加大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中国联通的改革。
中国联通作为我国主要的电信运营商之一,也曾经面临着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中国联通进行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和员工持股计划。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同时,中国联通还加大了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后一个案例是中国铁路的改革。
中国铁路作为我国铁路运输的主要运营商,也曾经面临着效益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中国铁路进行了体制机制改革,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和员工持股计划。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同时,中国铁路还加大了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坚定改革的决心,找准改革的方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希望各国有企业能够以这些成功案例为借鉴,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有企业改革成功案例
随着国际油价波动、市场竞争加 剧以及环保要求提高,中石化面 临着一系列经营和管理上的挑战 。
改革措施
01
02
03
04
管理体制优化
通过精简机构、下放权力,使 决策更加快速高效,激发企业
活力。
资产重组与剥离
将非核心业务和资产进行剥离 ,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主营业务
。
技术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石油化工 领域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
改革成果
运营效率提升
通过重组改制和市场化改革,中国铁路总 公司运营效率得到提升,运输能力得到优
化。
财务状况改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财务 透明度,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财务状况得到
显著改善,企业盈利能力增强。
服务质量改善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票价改革和货运市 场化,铁路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乘客 和货主满意度提高。
改革措施
市场化改革
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 结构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市场化
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内部管理改革
推行全员绩效管理,优化组织结构 和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和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技术创新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5G、云计 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 信行业的应用,提升企业的技术创 新能力。
管理体制变革
实施扁平化管理,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流程, 提高决策效率。
人才培养与引进
注重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激励机制 ,激发企业活力。
改革成果
经营业绩提升
通过改革,企业经营业绩显著提升, 实现了持续稳健发展。
服务质量改善
电力供应更加可靠,客户服务水平有 效提升,得到广大用户认可。
国企改革成功的案例
国企改革成功的案例【篇一:国企改革成功的案例】国企改革的关键环节,在于两个方面:1、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国企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针对国企改革中股权多元化改革,我们总结出十大典型模式。
完全退出:家化2011年,上海家化公告,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11月7日发布家化集团100%股权转让竞价结果通知,平安信托旗下公司平浦投资为家化集团100%股权受让人。
上海家化作为国内化妆品行业首家上市企业,拥有六神、美加净、佰草集等众多国人知名的日化品牌,被称为是国内日化行业中少有的能与跨国公司开展全方位竞争的本土企业。
作为试点,近5年来已经两次进行股权激励,员工覆盖面达到40%左右。
2010年,我国日化亏损企业77家,亏损额5.12亿元。
我国4000家化妆品企业仅仅控制着中国10%的市场,90%的中国市场都被外资控制。
即通过股权制度的改革,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企业,进而能够制定符合市场规则的薪酬体系、股权激励机制和公司发展战略,最终使上海家化成为一家综合时尚产业集团。
2008年9月上海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明确国资战略调整方向”一节明确提出:“推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资的调整退出。
”部分退出即员工持股:海螺2014年2月,海螺集团改制完成。
改制后,海螺集团由原来的国有独资公司变更为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仍保持国有控股地位。
其中,安徽省投资集团作为安徽省省属国有资产出资人,占51%;安徽海螺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创)占49%。
海创是海螺集团及旗下子公司、孙子公司的8名高管和7750名职工通过四家工会投资设立。
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海螺型材(000619)和海螺水泥,集团拨付的身份置换金和工资结余占了转让价款的一半左右。
51与49这个比例,既实现了高管和职工持股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国有控股地位不变,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不变,就不需要经过国资委和证监会的审批。
国有企业改革成功案例
优化组织架构
中国电信对内部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减少了管 理层级,提高了决策效率。同时,公司加强了对 研发、市场、运营等关键部门的投入,提高了企 业的市场响应速度。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积极实施国际 化战略,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了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坚定的改革决心 科学规划
专业化发展 国际化战略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高层领导具有 坚定的改革决心,推动了改革的 深入进行。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通过重组改制 ,实现了专业化发展,提高了企 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03
中国铁路总公司
研究意义
通过对国有企业改革成功案例的研究,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 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国有企业改革成功案例的梳理和分析,探究 其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参 考和借鉴。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 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有 企业改革成功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进一步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 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探究不同 行业、不同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
的差异和共性。
加强国有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的 比较研究,探讨国有企业的优势 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
路径。
关注国有企业改革的长期效果和 可持续性,研究如何提高国有企 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国
争力得到提升。
促进铁路行业发展:中国铁路 总公司的改革对于推动整个铁 路行业的改革具有示范作用。
八年级国企改革相关知识点
八年级国企改革相关知识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愈加重要。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较为热门的话题。
那么,我们具体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点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国企改革的背景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讲。
1. 国际背景: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的激烈化,使得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更多的冲击。
2. 国内背景:国有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的产权划转和由于国有企业利益集团的产生等因素,使得国有企业面临严重的管理和效益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化改革: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市场化运作,健全市场经济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国际化进程:国有企业改革还可以帮助国有企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更好的立足,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影响力。
3. 整体实力:推进改革后的国有企业可以更好地强化整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实力。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展时间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开展改革。
1. 198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改革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和队伍建设”。
2. 1992年,中共中央亲自对国有企业改制作出指示,引导全渠道改制。
3. 1996年,经济体制改革十四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深化国企改革的意义和改革补充措施。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式和目标国有企业改革方式主要有:1. 股份形式:股权分置改革、股份制重组、上市公司转制等。
2. 按行业分类:分业整合、资产重组、行业协会论坛改制等。
3. 特定行业改革:如铁路系统的重组、航空等实行分拆上市等。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包括:1. 对国有企业实行产权划分和多级经营。
2. 强调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
3. 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经营决策机制的规范化。
四、国企改革的难点国有企业改革不仅仅面临着改革难度问题,更要面对包括利益分配、产权划分、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等多个方面的行业难题。
国有企业 制度建设案例集
国有企业制度建设案例集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或控股的企业,其改革与制度建设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包括制度建设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案例。
本文将围绕国有企业的制度建设案例展开讨论。
首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是中国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
该企业在制度建设方面有着一系列的成功案例。
其中,中国石油在提高透明度方面做出了重大努力。
为了改善企业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中国石油制定了《信息披露及公司文件管理办法》,并建立了信息披露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和监督信息披露计划。
此举旨在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另外,中国石油在员工激励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探索。
为了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中国石油建立了员工奖励制度,并设立了科技创新奖、优秀团队奖等多种奖项,激励员工在科研创新、生产管理、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此外,中国石油还在企业治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
该企业成立了独立的董事会,并建立了董事会治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和提名委员会,完善了公司树木架构,提高了企业的治理效率和透明度。
另一个国有企业制度建设的案例是中国建设银行。
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中国建设银行在内控合规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该行成立了内部合规总监办公室,设立了内部合规委员会,建立了内部合规框架和内控管理制度。
同时,中国建设银行大力加强风险管理,建立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信贷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确保了企业风险的可控性。
另外,中国建设银行还在人才激励和培养方面做出了努力。
该行建立了多元化的员工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激励、职业发展激励、团队激励等多种形式,同时注重员工职业发展和培训,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最后,中国建设银行在社会责任方面也有着显著的成绩。
该行坚持“发展与责任相嵌合”的发展理念,不仅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还主动承担了一系列社会责任项目,包括扶贫帮困、环保公益、教育支持等多个领域,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管理咨询顾问的角度看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有企业改革是倍受国内外关注的中心课题。
但是,现在各方面研究的主要环节是外部激励问题,如公司化、停止财政补贴、建立竞争环境等;对于内部激励问题,则研究的很不够,对于市场导向的管理体制的研究与分析较少。
正如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局局长尼古拉斯•C•霍普先生所言,“我们在建议用市场方式来改善不良管理方面还不太成功,这种改善在具有成熟的资本市场的经济里是自动发生的。
”我们认为,在建立外部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深入研究内部激励机制问题,建立在转型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向市场导向型的管理体制转变的基本理论框架,这就是:完成企业组织各项基本管理职能的转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建立战略管理体制。
一、关于国企改革与管理的几个认识问题
1、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评估
从目前中国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大致有三种成功的管理模式:一是国有企业管理模式,二是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三是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
这三类管理模式各有优缺点,应该相互学习,但其中国有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问题更突出。
国有企业的优点是生产管理水平较高,企业组织较成熟、较完整,制度较健全,与政府、与社会关系较密切;缺点是市场导向较差,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运行机制不灵活,战略管理刚刚起步,水平较低,尤其是对管理模式的转变不适应,各种管理都处于转型期的混乱状态。
民营企业的优点,是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市场了解较深,战略管理水平较高,运行机制较灵活,对市场适应性较强,但管理组织、制度、监控、计划都还很粗放,管理与发展形成尖锐的矛盾,往往管理跟不上发展。
跨国公司的管理优点是组织、制度都十分完善,市场化水平亦较高,但其本土化水平较差,面对中国市场的战略管理水平不高,机制亦不灵活。
2、改革和管理的关系
这是现在理论界争议比较大的问题,也有理论界人士强烈呼吁:不能以改革代替管理,必须加强企业管理。
对此,我们的看法是,改革和管理的关系有两层:一是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制度改革,以界定企业与政府、与社会、与投资者(股东)、与员工的关系,奠定企业管理的制度基础,带来企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这是企业现代管理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
如果企业的产权界界不清晰,外部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即使内部管理改革取得突破,也是不能持久的;二是企业管理体制(或组织结构)的改革,以带来管理模式的市场化,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在以产权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以后,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任务更艰巨,对企业的竞争力、经营绩效的影响更直接。
这两种改革是并行的、相互促进的,都直接与企业管理相关。
就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珠管理现状来说,必须通过改革来加强和深化管理。
一方面,,通过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的改革,奠定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导向型的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向现代企业的组织转型,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
否则,光是希冀于加强管理,采取的主要手段还是加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制度的方法,是无济于事的。
改革,必须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改革企业的管理模式。
中国的国有企业,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市场化导向的改革还远没有完成,众多的企业从“外型”到“内核”都甚至上是工厂制企业;有些企业,组织形式虽然由工厂变成了公司,甚至是上市公司,但实际上只有一个现代公司的外壳,组织结构和管理形态还完全是工厂化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通过对现有组织的完善和加强管理来完成市场化的变革,必须通过改革来改变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使之成为一个法人意志明确的、能够贯彻企业战略意图的、进行科学的计划和合理的控制的真正的现代公司。
从企业改革的历程来看,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多年来的国有企业改
革一直是政府主导型的改革,着眼点放在政企关系、社企关系等方面,而基本未触及企业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因此,企业改革要从政府主导型改革转向企业主导型改革。
3、抓大放小
“抓大放小”是近几年来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最大的指导思想创新,它极大地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丰富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在“抓大”的问题上,除了抓企业规模之外,更应该注意抓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尤其应该注意促进高技术大公司的成长和发展,这对于提高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抓大”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在增加效益的基础上活化资产存量,力戒增加新的存量。
同时,注意以市场的手段促进大公司大集团的形成,注意推进政企分开,否则,光靠政府,是“抓”不出大公司的,光靠大项目,也培育不出大公司,扎堆拼凑,更是“凑”不出大公司。
所谓“放小”,指的是放开放活小企业,它使城市中相当多的企业员工和潜藏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直接加入改革的过程,并第一次参加到产权制度的改革中。
“放小”带来了相当深刻的丰富多彩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城市经济自公私合营以来最深刻的一次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放小”在内容和涵量上都远过超过农村实行承包制和允许多种经济成分企业的发展,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4、内部人控制
“内部人控制”,是一些国外经济学家向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理论问题,意指要警惕中国国有企业出现内部人控制,以致从外部无法对企业进行监控,企业家个人说了算的局面。
但是,现在中国正是培育企业家的阶段,也正是需要企业
家的阶段,“内部人控制”,还远远没有上升为企业发展和企业家培育中的主要矛盾。
不能因为几个企管理者出现了问题而否定了培育企业家的必要性,忽视了企业家的重要作用。
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培育一批能够在市场经济运作中有远见、有胆识的企业家,政府应该帮助企业家形成明确的法人意志,在企业内部形成决策统一的运作机制。
在目前政企不分、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企业的自主性和“内部人控制”有时是解决政企不分现状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不宜过分夸大和指责,更不应成为拖延国有企业市场化导向改革,甚至向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复归的借口。
5、关于企业的计划
在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的计划应扮演什么角色?对此,现在企业界有很多混乱思想。
许多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内部也要市场化,在企业内部层层推行承包制,以致企业内部各个部分追求的主要目标成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导致企业组织被肢解,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
越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越需要根据市场竞争态势和企业的基础条件制订科学的计划。
国家搞市场经济,企业却需要搞计划经济,这是由企业的本质决定的。
企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组织部分代替市场,以减少个人间的交易,减少交易成本。
众多的人形成一个企业组织,使交易内部化,个人间的交易变成企业组织间的交易,企业能否形成一个拳头,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计划水平起相当大的作用。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要不要做计划的问题,关键在于怎样做计划,做什么样的计划。
企业计划部门是企业内外信息的分析中心,只有认真分析市场,研究市场规律,充分掌握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劣势,了解企业自身的能力与运作规律,才能做出符合市场特点的计划。
企业只有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性,让80%的事情发生在计划之内,企业家们对企业的运作才能有更准确的把握,日常经营的问题才会更集约,也才能增强企业的稳定性,把握好企业发展的速度。
6、关于企业内部监控
企业管理可简约理解为计划、执行、监控,加强内部监控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原来国有企业对这一功能说得多、做得少,消极的多、积极的少,非正式的多、正式的少。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监控职能与国有企业原来的监督职能完全不同,主要体现在:第一,主要着眼于事前的预防,而不是出了问题以后才去解决;主要方式不是对出问题(犯错误)者的惩诫,而是对运行过程(包括运行程序)的全程跟踪。
第二,主要依靠对关键环节的量化指标的监测,而不致于因非正式的、不确切的、主观的信息泛滥而无法决断。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经营中每一种重要行为都应处于监控之下,监控最主要的作用体现在对业务运行的设计和组织功能的定位,一个企业能否良性运转、管理有序,其核心在于监控。
(摘自: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