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_《鬼谷子》谋略术_原文_逐句_注释_译文_解读_案例_点评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_《鬼谷子》谋略术_原文_逐句_注释_译文_解读_案例_点评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瞷奸邪。
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
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
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
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
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
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
”言有讳忌也。
“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
【出处】本句出自《鬼谷子》:权篇【原文】故口者,机关①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瞷奸邪②。
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③。
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④者,观要得理⑤。
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
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⑥。
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
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
”言有讳忌也。
“众口铄金”⑦,言有曲⑧故也。
【注释】①机关:指人的口可以张开,也可以关闭。
②窥瞷奸邪:窥见间隙,明察奸邪。
③参调而应,利道而动:陶弘景注:“口者,所以发言语,故曰口者机关也。
情意宜否,在于机关,故曰所以关闭情意也。
耳目者,所以助心通理,故曰心之佐助也。
心得耳目,即能窥见间隙,见彼奸邪,故曰窥间见奸邪。
”参同三,指心眼耳三器官。
利道,即因势利导。
④变易而不危:改变方向而不诡谲。
危,通诡。
⑤观要得理:要,纲要。
理,事理。
《韩非子·扬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⑥“故不”句:指选择谈话的对象和把握论说的程度。
陶弘景注:“此不可以往说于彼者,为彼暗滞,无所可开也;彼所不来说与此者,为此浅局,无所可受也。
夫浅局之与暗滞者,常闭塞而不通,故圣人不事也。
”⑦众口铄金:比喻舆论影响强大。
⑧曲:不正。
《玉篇·曲部》:“曲,枉也。
”《战国策·赵策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
”陶弘景注:“金为坚物,众口能烁之,则以众口有私曲故也。
”【译文】所以,口是人体的机关,用来透露或隐藏真情实意;耳目是心的辅助,可以用来窥察间隙发现奸邪。
鬼谷子第十三篇
鬼谷子第十三篇第一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先抑制一下对方的势头,诱使对手反驳,以试探对方实力。
有时也可以信口开河,以让对方放松警惕,倾吐衷肠;有时专听对方陈说,以考察其诚意。
要反驳别人就要抓牢证据,要不让人抓到证据,就要滴水不漏。
对付对手有时要开放,有时要封锁,能把放开与封锁灵活运用就可以滔滔不绝,变化多端。
只有这样才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第二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运用反复的手法。
反过去可以知其过去,复回来可知其现今。
如果反反复复地试探,没有摸不到的底细。
有时可以运用反辞来试探对手,要想听到声音就先沉默,要想张开,就先关闭;要想升高,就先下降;要想夺取,就先给予。
第三篇大意是说:要掌握进退的诀窍,这诀窍就是抓住君主的爱好,只要抓住了就可以随心所欲,独往独来。
如能顺着君主的情绪去引导或提出建议,就能随机应变,说服君主。
第四篇大意说:凡事都不是铁板一块,都是有裂痕的。
在辩论中要能利用别人的裂痕,同时,还要防止自己一方的裂痕。
秋毫一样的裂痕,可以发展为泰山那样大。
所以当裂痕小时要补住,大点时要切断裂缝,当大到不可收拾时就干脆将其打破,裂痕也就消灭了。
第五篇大意说:与人雄辩要设法钩出对方的意图,用飞扬之法套出对方的真话,再用钳子钳住,使其不得缩回,只好被牵着走。
这样就可纵可横,可南可北,可东可西,可反可复。
第六篇大意说:要想说服他人,必先衡量一下自己的才能长短,比较优劣,自身才质不如他人,就不可能战胜他人。
第七篇大意说:要游说天下人君,必须会揣测诸侯真情,当人极度兴奋时,就无法隐瞒真情,当人极度恐惧时也无法隐瞒真情。
在这时才能有效地游说和说服人。
第八篇大意说:善于摩意的人就象钓鱼一样不动声色,让鱼自动上钩,“摩”的目的就是刺激对方,让他不由自主地上你的钩。
把事情办成功,使人不知不觉。
第九篇大意说:要游说入主,就要量天下之权,要比较各诸侯国的地形、谋略、财货、宾客、天时、安危,然后才能去游说。
《鬼谷子》全文及译文
《鬼谷子》全文及译文捭阖第一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
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
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
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⑩之。
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
必豫审其变化。
吉凶大命系焉。
口者,心之门户也。
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
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
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故与阳言者,依崇高。
与阴言者,依卑小。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
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淮南子》卷九 主术训全文、注释、鉴赏
《淮南子》卷九主术训全文、注释、鉴赏〔题解〕主,君也。
术,道也。
君之宰国,统御臣下,五帝三王以来,无不用道而兴,故曰“主术”也,因以题篇。
〔要略〕《主术》者,君人之事也,所以因作任督责①,使群臣各尽其能也。
明摄权操柄,以制群下,提名责实②,考之参伍,所以使人主秉数持要,不妄喜怒也。
其数直施而正邪,外私而立公③,使百官条通而辐辏④,各务其业,人致其功,此主术之明也。
〔一〕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⑤。
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⑥;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⑦。
〔二〕上多故则下多诈⑧,上多事则下多态⑨,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
不直之于本⑩,而事之于末,譬犹扬堁而弭尘⑪,抱薪以救火也。
故圣人事省而易治,求寡而易澹⑫;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块然保真⑬,抱德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景之像形: 其所修者本也。
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至精为神⑭。
〔三〕夫人主之听治也⑮,清明而不暗,虚心而弱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⑯,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
于是乃始陈其礼,建以为基。
是乘众势以为车,御众智以为马,虽幽野险途则无由惑矣。
人主深居隐处以避燥湿,闺门重袭以避奸贼⑰。
内不知闾里之情,外不知山泽之形;帷幕之外⑱,目不能见十里之前,耳不能闻百步之外,天下之物无不通者⑲,其灌输之者大,而斟酌之者众也⑳。
是故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知天道㉑。
乘众人之智,则天下之不足有也;专用其心,则独身不能保也㉒!是故人主覆之以德,不行其智,而因万人之所利,夫举踵天下而得所利㉓。
故百姓载之上弗重也,错之前弗害也,举之而弗高也,推之而弗猒㉔。
主道员者㉕,运转而无端,化育如神,虚无因循,常后而不先也。
臣道员者运转而无方者㉖,论是而处当,为事先倡㉗,守职分明,以立成功也。
是故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㉘;各得其宜,处其当,则上下有以相使也㉙。
夫人主之听治也,虚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者㉚,则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国之道明矣。
《鬼谷子》(全文)
《鬼谷子》(全文)《鬼谷子》,战国著名道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的著作。
《鬼谷子》,又名《捭阖策》。
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
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转丸、胠乱)失传。
(一说二十一篇,一说十七篇)纵横家(以《鬼谷子》为代表)的哲学观,深受《老子》道家哲学的影响。
纵横家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其纵横“捭阖”的社会活动之中;纵横策士们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力求“变动阴阳”,从而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
鬼谷子,名王诩,又名王禅,道号鬼谷子。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相传祖籍朝歌(今淇县)城南。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是纵横家的鼻祖,被誉为千古奇人。
鬼谷子精通数学星纬、兵学韬略、游学势理、养性舍身及纵横术,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
周游四方,广交朋友。
曾到过扶风池阳(今陕西省泾阳)、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太白山(今宁波县东)等地,后到云梦山(朝歌城西15公里)水帘洞隐居讲学,创建中国古代第一座军事学校——“战国军庠”。
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尉缭子;纵横家:苏秦、张仪、毛遂;被誉为商圣的范蠡等。
创作背景《鬼谷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周朝衰微,无实际控制能力,中原各国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各国间战争日益加剧。
根据许倬云编写的统计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
各国之间的竞争,也间接带动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于是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
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诸子百家·《鬼谷子》译文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诸子百家·《鬼谷子》译文《鬼谷子》原文及译文鬼谷子捭阖第一【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①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②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③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④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⑤。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⑥。
【注释】①众生:使有生命者生存,也就是人民大众。
②阖:闭的意思。
③筹策:原为古代计算用具。
这里指谋划。
④见:发现。
⑤门户:即上文所说"存亡之门户"。
⑥阴、阳、柔、刚、开、闭、弛、张:分别指事物所处的不同状态及表现,因此,应采用相应行动。
【译文】考察过去的历史,生存在天地之间的圣人是芸芸众生的先导。
通过观察阴和阳两类事物的开合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且进一步了解事物存在和死亡的途径,筹划万事万物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过程,揭示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预测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变化的关键。
所以圣人在世上的作用,从古至今,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一致的。
虽然事物的变化没有止境,然而他们最终都各有自己的归宿。
或者是阴气,或者是阳气;或者是柔弱,或者是刚强;或者是开启,或者是闭合;或者是松弛,或者是紧张。
【原文】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①,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②。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③,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④。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⑤。
【注释】①度权量能:推测权变、能力之大小优劣。
②差:差别。
③实虚:实情与表面现象。
④阖而闭之:闭合并表示不同意见,以观察其诚意。
⑤先从其志:先顺从对方的意思。
【译文】因此,圣人要一以贯之把握住事物变化的关键,审视体察事物变化的先后顺序,推测对方的能力,预估对方的技巧。
鬼谷子全文及译文
《鬼谷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其全文及译文如下:全文:捭阖第一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反应第二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以无形求有声。
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其犹张置网而取兽也。
多张其会而司之。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常持其网驱之。
内揵第三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
独往独来,莫知能圉非在乎用力多寡也。
抵巇第四巇者,罅也。
罅者,(山间)也。
(山间)者,成大隙也。
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
独保其用。
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其施外兆萌牙□膓之谋未发威怒之日。
圣人纵之于己以为文,归之于度以为常。
顺之于理以为和猛之于物以为宽;填之于道以为实;固之于民为易;备之于前为吉;晦之于后为否;行之于明为险;说之于国为甘露;哽之于敌为溃痈;行之于大顺为国家基石。
飞箝第五飞箝之术:使人充满欲望而不能自禁按既定计划行动、言谈的心理状态为实现大我战略服务。
《鬼谷子》原文十三篇及译文[精品]
《鬼谷子》原文十三篇及译文[精品]一、捭阖篇原文: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译文:捭阖之道,在于变动阴阳,如同四季的交替,以化育万物。
纵横、反出、反复、反忤,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二、反应篇原文: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译文:古代的伟大变革者,与无形之物共同生长。
通过回顾过去来观察未来,通过验证过去来了解现在;通过了解过去来认识现在,通过了解他人来认识自己。
动静虚实之理,如果不符合当今的情况,就应反观古代寻求答案。
三、内揵篇原文: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而不用,去而反求。
其故何也?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
其施外,兆内;其知外,情外;用之,故内者,用之也。
在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中,有的距离虽远却亲近,有的距离虽近却疏远;有的在位时不受重用,离职后反而被重新寻求。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智慧不表现为智慧,大谋略不表现为谋略,大勇气不表现为勇气,大利益不表现为利益。
外在的行为是内在意图的体现;外在的知识是内在情感的反映;只有了解内在,才能正确运用。
四、抵巇篇原文:物有自然,事有合离。
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
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
译文:事物有其自然规律,事情有其离合之分。
有的距离虽近却不可见,有的距离虽远却可知。
对于近在咫尺却不可见的事物,是因为没有仔细观察其言辞;对于远在天边却可知的事物,是因为通过回顾过去来验证未来。
五、飞箝篇原文: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
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
译文:古代善于处理背向关系的人,能够协调四海、包容诸侯,在矛盾对立的地方进行转化,然后寻求合作。
因此,伊尹五次投奔商汤,五次投奔夏桀,都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应,才与商汤合作。
六、忤合篇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
管子注释原文与解析
管子注释原文与解析管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鬼谷子。
它包含了对政治、军事、经济、道德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本文将介绍管子的注释原文及其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第一节:政治思想管子第1章:“王道”原文:“宇者大也,前有山川,后有盗贼,上有神明,下有鬼魅,左右有亲里。
故判宇之大者立其山川,务其诛贼,勉其敬神,祷其鬼魅,结其亲里者以顺天伦而称之王道。
”解析:这段原文深入探讨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国家是一个大家庭,需要通过建立山川,打击盗贼,尊敬神明,祈祷鬼魅,团结亲戚,才能实现天伦之乐,并称之为“王道”。
第二节:军事思想管子第2章:“兵势”原文:“古者天有三才:天禄、地禄、人禄。
权利掌握在天,土地和人民都是战争的因素。
因此,建国时需要好地理,冠勇者,怜民且为之其利,能取之谓之兵。
非战之国,不用谓之人。
”解析:在这一部分,作者强调了军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具备有利地理条件,统治者勇猛、关心人民福利,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才能被称为“军”。
第三节:经济思想管子第3章:“权利与秩序”原文:“国之利在于内,兵之贵在于外。
外力不可而制,故国内务则己由之,力行礼仪,并因教化,以经济四海。
”解析:这段原文揭示了经济在国家繁荣发展中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国家的利益在于内部发展,而军事力量则需要在外部得以保护。
因此,建国者需要推行礼仪,加强教育,以实现经济的繁荣发展。
第四节:道德思想管子第4章:“德行”原文:“德行者,贞于小尊于大。
知其所行,率以臧其言;知其所不行,率以距其言。
亿万岁,庶之则臧也;不有所知,诸侯则臧也;不知故,逆言则止也。
”解析:在这一节中,作者强调了道德在统治者身上的重要性。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具备真实信念,将言行一致地展示给人民,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说什么,知道什么时候不应该说什么。
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赖。
结论:管子是一部对政治、军事、经济、道德等方面进行深刻思考的著作。
鬼谷子全集原文及白话解说
鬼谷子全集原文及白话解说捭阖第一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情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白话解说:考察历史就会知道,圣人在天地之间是众人的先导。
观察阴阳二气的开合来给事物命名,知晓事物生存与死亡的关键,谋划万事万物从开始到终结的发展过程,了解人们内心的想法,发现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所以圣人在天下,从古至今,他们遵循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但都各有自己的归宿。
有的属阴,有的属阳;有的柔弱,有的刚强;有的开放,有的封闭;有的松弛,有的紧张。
因此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审察事情的先后顺序,权衡人们的智谋和能力,比较其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人有贤良、不肖、聪明、愚蠢、勇敢、怯懦等差别。
因此可以开放,可以封闭;可以进取,可以后退;可以轻视,可以敬重;用无为的方法来驾驭他们。
审查确定对方的有无虚实,顺着对方的喜好欲望来发现其志向意图,稍微驳斥对方所说的话,然后诱导他说出实情,从而得到他的真实想法,先封闭而后开放,以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或者开放使其显现,或者封闭使其隐藏。
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与对方情感相通;封闭使其隐藏是因为与对方情感相异。
可行与不可行,要审察清楚对方的计谋,探究其中相同与不同之处。
与对方离合要有节度,要先顺从对方的意愿。
鬼谷子详解
鬼谷子详解鬼谷子(陶仲景注)作者:鬼谷子注者:陶弘景难解字以□代替。
一、《鬼谷子》上卷1."捭阖"[捭,拨动也;阖,闭藏也。
凡与人之言道:或拨动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
[若,顺;稽,考也。
圣人在天地间,观人设教,必须考古道而为之。
]为众生之先,[首出万物以前人,用先知觉后知,用先觉觉后觉,故为众生先。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阳开以生物,阴阖以成物,生成既着,须立名以命之也。
]知存亡之门户,[不忘亡者存,有其存者亡,能知吉凶之先见者,其惟知机乎!故曰:知存亡之门户也。
]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
[万类终始人心之理,变化眹迹,莫不朗然玄悟,而无幽不测,故能筹策达见焉。
]而守司其门户,[司,主守也。
门户,即上存亡之门户也。
圣人既达物理终始,知存亡之门户,能守而司之,令其背亡而趣存也。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
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莫不背亡而趣存,故曰: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其道虽一,行之不同,故曰:变化无穷。
然有条而不紊,故曰:各有所归也。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此二者,法象各异,施教不同。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政教虽殊,至于守司门户则一,故审察其所宜先者先行,所宜后者后行之也。
]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权谓权谋,能谓材能,伎巧谓百工之役,言圣人之用人,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用。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言贤不肖、智愚、勇怯材性一同,各有差品,贤者可捭而同之,不肖者可阖而异之,智之与勇,可进而贵之,愚之与怯,可退而贱之,贤愚各当其分,股肱尽其力,但恭己无为,牧之而已矣。
]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言任贤之道,必审定其材术之有无,性行之虚实,然后随其嗜欲而任之,以见其志意之真伪也。
鬼谷子名言名句,经典语录
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其为春秋战国时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20年前后。
是一位活动在战国中期的著名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更是纵横家的鼻祖,精于心理揣摩之谋,深明刚柔相济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
1、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出自《鬼谷子·忤合》。
【译文】世界上没有永远高贵的事物,做事情没有永远不变的老师。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人的认识也是变化的。
2、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
出自《鬼谷子·谋篇第十》。
【译文】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心里有数而不张扬,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心中没数却大肆张扬。
3、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出自《鬼谷子》。
【译文】了解别人先从自己开始,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别人。
这句话旨在说明要想了解别人,首先要先了解自己,做不到这一点,一切无从谈起。
要认识自己,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过错,取彼长,补己短,才能走向成功。
4、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
出自《鬼谷子·谋篇第十》。
【译文】想要除掉他,就要放纵他,待条件成熟就乘机一举除掉他。
5、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出自《鬼谷子·谋篇第十》。
【译文】观察一个人,见善不高兴,见恶不非议,是个重感情的人,可以托之以机密大事。
6、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出自《鬼谷子·揣术》。
【译文】揣摩人情,游说人主的谋士,应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去游说,要使其欲望极度膨胀。
7、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
出自《鬼谷子·揣术》。
【译文】所以说谋划必须周到缜密;游说要选择与自己观点相通的对象。
所以说:“办事情要稳健,无懈可击。
”8、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出自《鬼谷子·捭阖》。
【译文】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万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审察它的变化顺序,揣度它的权谋,测量它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优劣。
鬼谷子阴符九篇原文译文
鬼谷子阴符九篇原文译文《鬼谷子·阴符九篇》原文及白话译文:原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译文:你看啊,这老天爷做事儿是有它自个儿的一套道理的,咱要是能瞅准了老天爷的做法,然后照着去做,那就齐活了,没别的了。
老天爷呢,有五种挺神乎的东西,就像贼一样不好捉摸,你要是能发现这五种东西啊,那你就发达了。
这五种神乎的东西得放在心里头琢磨,然后按照老天爷的规律去做。
你要是能做到这样啊,就好像整个宇宙都在你手心里攥着似的,各种各样的变化都能从你自个儿身上产生出来呢。
这天性啊,其实和人是有关系的;人心里头那些个想法呢,就像是关键的机关一样。
老天爷建立的那些个道理,就是用来给人定规矩的。
原文: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译文:老天爷要是发起狠来啊,那星星的位置都能给变了,星宿都得挪窝。
大地要是发了威呢,那些龙啊蛇啊都能从地上蹦起来。
人要是发起火儿来,那可不得了,整个天地都能给翻个个儿。
要是老天爷和人一块儿发火儿、一块儿有大动作,那这世间万物的变化基础就这么给定下来了。
原文: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译文:人的性子啊,有灵巧的,也有笨笨的,不过不管咋样,都能藏起来,不让别人轻易看出来。
人身上有九个窍儿,这里面要是有邪乎的东西,关键就在眼睛、耳朵、嘴巴这三个重要的地方,它们有时候动,有时候静。
火是从木头里生出来的,一旦着起火来,木头肯定得被烧坏喽。
奸邪的人要是在国家里出现,到了一定的时候,这个国家肯定得乱套。
要是知道这些道理,还能去修炼自己,那这样的人就是圣人了。
出处:《鬼谷子·阴符九篇》。
这《鬼谷子》可是咱中国古代一部特别神秘又充满智慧的书,里面讲了好多关于谋略、人性、天地规律之类的东西。
鬼谷子权篇原文与译文
鬼谷子权篇原文与译文
鬼谷子《权篇》原文:
夫权者,生物之要,国家之本也。
权亦分,一为合情,二为革弊。
合情,则民怀其德;革弊,则功效其功。
天道以此为载,地利以此为券,人情以此为底,神明以此为神。
是以贤者尽权于发愿,不贤者斥权以塞事。
权之本原,无过于情,而情之本原,无过于真。
是故人之始根,无过于其形;治国之本原,必欲其正。
正在情信,而情信无过于真心。
真心则天下怀之矣,故论道而语权,必从其历。
思其衷要,辽辽乎万物之情在其中矣。
虚心万物,故鬼神感应,
感应去,便是天地之祥也。
鬼谷子《权篇》译文:
权力对于生物来说很重要,是国家的基础。
权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合乎情理的,一种是用于改革弊病的。
合乎情理的权力可以让人民认同领导的品德;改革弊病的权力可以让领导的工作事半功倍。
天道、地利、人情、神灵都是权力的证明。
因此,有才德的人要发挥自己的权力,无才德的人则要避免滥用权力。
权力的基础在于情理,而情理的基础在于真诚。
因此,人的本质在于其形,治国的基础则在于正直。
正直的核心在于信任,而信任的根本在于真心。
真诚的心可以让全世界共同怀抱,因此在讨论道路和权力时,必须从它们的历史出发。
仔细思考,会发现所有万物的情感都在其中表达。
虚心敬畏,鬼神就会感应到自己。
如果这种感应消失了,那么人世间就不会有祥和。
[宝典]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宝典]鬼谷子原文及译文【《鬼谷子》序言】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此矣。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
必豫审其变化。
吉两个弟子…见《战国策》?。
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凶大命?焉。
口者~心之门户也。
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说…见《孙庞演义》?。
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故关之矣捭阖~制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之以出入。
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
因此~历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
阖之者~闭也~默也~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
其实阴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
即「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体与否。
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
而张仪又凭其谋略曰『终』。
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
诸言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
」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故与阳言者~依崇高。
与在。
《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阴言者~依卑小。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
鬼谷子-抵戏、忤合、飞箝
【抵戏第四】物有自然,事有合离。
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
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戏者,罅也。
罅者,涧也。
涧者,成大隙也。
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其施外兆萌牙之谋,皆由抵戏。
抵戏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
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
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
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
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
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
圣人者,天地之使也。
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
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注释】抵:抵塞。
戏:隙。
抵戏:意为堵塞有缺漏的地方。
【飞箝第五】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
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
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
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
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
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戏。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
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茫艘泽榍笾*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
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
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
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
或抵如此,或抵如彼。
或抵反之,或抵覆之。
五帝之政,抵而塞之。
三王之事,抵而得之。
诸侯相抵,不可胜
数。
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出处】
本句出自《鬼谷子》:抵巇
【原文】
天下分错①,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②,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③;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
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
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
或抵如此,或抵如彼。
或抵反之④,或抵覆之⑤。
五帝⑥之政,抵而塞之。
三王⑦之事,抵而得之。
诸侯相抵⑧,不可胜数。
当此之时,能抵为右⑨。
【注释】
①分错:混乱,分裂。
②窜匿:逃离隐匿。
③伐射:征伐相射。
④反之:任其背反,不加控制。
⑤覆之:使之颠覆,取而代之。
陶弘景注:“如此谓抵而塞之,如彼谓抵而得之;反之谓助之为理,覆之谓因取其国。
”
⑥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即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
一说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⑦三王:这里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因为夏商周有征伐之事。
陶弘景注:“五帝之政,世间犹可理,故曰抵而塞之,是以有禅让之事。
三王之事,世间不可理,故曰抵而得之,是以有征伐之事也。
”
⑧诸侯相抵:指春秋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穆公,互相抵制、对抗。
⑨右:上策。
【译文】
天下动乱不止,国无明主,那么公侯缺乏道德约束,就会任由小人谗言害人,贤能之臣不被任用,圣人逃离隐遁。
贪婪狡诈之人兴风作浪,君臣上下互相猜疑,国家就会土崩瓦解,诸侯之间互相攻伐。
父子离散,没有规则,反目成仇,以上这些,都是国家出现轻微裂痕的状况。
圣人看到这些萌生的轻微裂痕,则会想方设法加以弥补。
假如国家还有治理的希望,就用“抵巇”法去堵塞;假如国家乱到不可治理时,就用“抵巇”法使其崩溃并取而代之。
或者采取措施,以防形势恶化;或者任其崩溃,计划取代;或者加以治理,使其步入正轨;或者将其彻底取代。
五帝当政,虽然也有动荡之时,但圣人出来堵塞弥补,仍可延续;三王之时,天下大乱,只能取代前世君主,获取天下。
诸侯间互相征伐,互相取代,这样的事不可胜数。
在动乱的时代,采取措施,善用抵巇,才是国家发展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