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讲 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区域发展差异知识点总结
区域发展差异知识点总结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区域发展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着地区内部的发展,也对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区域发展差异的知识点对于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发展差异的概念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包括了同一地区内不同地方之间的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包括GDP、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水平、医疗条件、就业状况等方面。
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包括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分布、政策和制度、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
同时,区域发展差异也会进一步影响着地区内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形成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区域发展差异对地区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区域发展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次,区域发展差异也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地区缺乏资源支撑,无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区域发展差异也容易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加剧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在国际层面上,区域发展差异还会影响着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
一些发达地区会借助其发达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优势,对其他地区进行资源垄断和文化输出,加剧地区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甚至会导致地缘政治冲突。
三、区域发展差异的解决为了解决区域发展差异,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政策。
首先是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支持力度。
其次,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提升地区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水平。
中国的区域差异学习指导讲解
中国的区域差异学习指导一、单元基本内容概述本单元整体介绍了了我国的区域差异,为国土整治与开发提供了基础背景知识。
从内容上看本单元分为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大部分,自然差异从“地形、气候”两个决定自然环境差异的主导因素入手,把我国分为三大自然区,并详细介绍了三大自然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明显差异。
经济差异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状出发,重点讲述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经济地带之间的协调发展所采取的发展战略。
学习本单元知识要特别重视将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并整合到三大自然区与经济区的知识系统中,运用对比、综合分析等方法将中国地理的知识形成有序的整体结构。
二、单元知识结构1.1 中国的三大自然区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1.3 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1.4 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比较三、重点难点知识分析1.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是什么?区域自然差异的核心问题一个整体: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两个基本要素:气候、地貌(对于中国)两面镜子:植被、土壤区域经济差异的核心问题一个划分依据: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三个评价指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发展速度(反映经济发展潜力)新指标:绿色GDP(自主创新能力)2.区域差异的详细对比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我国三大经济地带比较总体经济对比四、学习方法指导1.1.1与1.2节三大自然区知识体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特征。
学习时应当以初中地理相关知识作基础,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地理事物的图象,运用读图、析图、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找出各区域地理要素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学习时注意图文结合,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落实到空间地图上,进行对比分析。
另外在分析三区内部差异时要特别关注分界线知识,同时充分应用初中要素特征(如降水、温度、干湿)知识,运用高中基本原理知识,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解决区域实际问题。
中国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界限:东部季风区——400mm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3000m等高线——青藏高寒区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
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
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
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地理背景:⑴特征:①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②千沟万壑,支流破碎⑵脆弱的生态系统: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a.地理位置特殊,多处过渡地带 b.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草地垦耕)②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⑶尖锐的人地矛盾:恶性循环2、问题和解决措施:⑴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⑵整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3、发展农业自然条件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利: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①位于半干旱区,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可持续发展: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第二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1、背景:⑴位置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
“中国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同步训练
节分配不均( 或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 垦 , ② 殖过度 , 土地贫瘠 , 土壤侵蚀强度大( 或水土流失严重 )③ ;
耕作不合理, 土地 收 益低 , 地 生 产力 低 。 土 土地 利 用 不合 理
年 降水量 ( m) m
自然环 境 ≥l℃积 温 ( ) 0 ℃ 土 壤侵 蚀强 度 ( 年・ 吨, 平方 公 里 )
② 农牧过渡地带的荒漠化 。可以将这两个地区的荒漠化对
比分析 。
3 .三类农 业 区 的开发 ( 业 低产 区 的治 理 、 区农 业 资 农 山 源 的开 发 、 品农 业 区域 的开发 ) 商 。
我 国是一 个人 1 大 国 。也是 一 个农 业 大 国 。由于 我 国 2 1 广, 因此 。 要进 一 步发 展农 业 , 农 产 品基 本 满 足 l 人 1 使 3亿 2 1 的需 求 , 不得 不 把眼 光放 在 中、 产 田的改 造上 。 低 区域 农 业开 发 应注 意 这两 个方 面的 问题 :分析 某 区域
18 9l
一
小 麦一 小 麦 一 小 麦一 马 2 0 铃 薯一 马 铃薯 o5
( )根据 资料 1 从 B至 A反 映 出 1 ,
—
—
和
—
—
地 域
分 异规 律 , 穿过 的经 济地带 包括
( )根据 资料 2 当年降 水量 小于 3 0m 时 , 2 , 0 m 森林 的覆 盖率 较低 , 降水 的侵 蚀 力
析 某 区域 农业 生 产 的条件 、 布局 特 点和 问题 , 出农 业 可持 提
续 发展 的措 施 。
6 0森 林
侵 加
蚀 力
4 0 鐾 塞
2 0
高中地理课程目录
高中地理课程目录
第一章行星地球 (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9)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57)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73)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91)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7)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57)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77)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89)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7)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45)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65)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87)
第一章宇宙
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章海洋水体
第四章海-气作用
第五章海洋开发
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第二章旅游资源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
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01)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 (24)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 (62)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01)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15)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4)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61)
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83)。
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测试题
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测试题一、本卷共25小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交替自北向南变化规律的是()A.针叶林一针阔混交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 B.冬小麦一玉米一春小麦一水稻C.棉花一亚麻一桑蚕丝一剑麻 D一年一熟一一年两熟一两年三熟一一年三熟2新疆的瓜果特别甜,主要原因是()A.云量多,光照弱,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瓜果作物生长3.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读图6一l,判断4-6题。
4.我国下列地区及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A.江南丘陵一红漠化 B.黄土高原一盐渍化C.云贵高原一沙漠化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一石漠化5.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较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6.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江南丘陵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作用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与工矿交通建设有关D‘松嫩平原西部荒漠化主要是风蚀读“黄淮海平原高、中、低产品分布图”(图6一2)回答7-8题。
7.①地区为高产田②地区为低产田,形成该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降水条件不同 B.热量、蒸发条件不同C.地形、土壤条件不同 D.农业技术水平不同8.引起黄淮海地区水盐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 B.河流水位的涨落C.土地结构的季节变化 D.不合理的灌排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图6-3),回答9-11题。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的含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①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的特点⎩⎪⎨⎪⎧ 边界:有的明确,有的具有②过渡的特性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③相对一致的特性层次性:范围④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差异性: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3.划分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目的 (1)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⑤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⑥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
2.自然区域划分:依据地形、气候、水文、⑦土壤、植被等因素来划分,其中⑧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⑨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1)东部季风区Ⅰ.范围:包括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阔区域。
Ⅱ.特征a .⑩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等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b .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下;c .随⑪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Ⅰ.范围:包括⑫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大部分地区。
Ⅱ.特征a .地处内陆,四周多山,气候干旱;b .海拔较高,地形主要是高原或⑬高山和盆地;c .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⑭干湿状况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3)青藏高寒区Ⅰ.范围:地处中国西南部,由一系列平行走向的山脉和⑮山间高地组成。
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及柴达木盆地。
Ⅱ.特征a .海拔高,形成独特的“⑯高寒气候”;b.内外流区兼备,高山耸立、湖泊众多;c.随海拔而变化的⑰水热组合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很精准)
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
2.联系实际: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受、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教 学 内 容 要 点
知 识 要 求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二)环境问题的后果
(三)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四)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
3.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4. 综合分析:从气候、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5.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四、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
教 学 内 容 要 点
知 识 要 求
(一)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3.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二)自然灾害有其防治
1. 主要灾害类型及其危害
选修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及其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2.初步掌握学习人文地理的调查、访问、分析资料等基本方法,学习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思考和分析问题。
3.了解中国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区域差异。了解中国在区域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能够联系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本地国土整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区域发展差异课件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公平将 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
深入研究方向探讨
区域发展差异的测度与评价
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差异的测度方法,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深入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与 实现路径,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创新驱动与区域协调发展
中部地区发展现状
01
02
03
农业基础
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 食生产基地之一,农业基 础较好。
工业发展
该地区工业发展较快,拥 有众多制造业企业和工业 园区。
交通枢纽
中部地区交通便利,拥有 较为完善的铁路、公路和 水路交通网络。
西部地区发展现状
自然资源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 资源,如煤炭、石油、天 然气、有色金属等。
引导资金要素流动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引导资金要素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支持欠发 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加强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 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培育新兴产业
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 新团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制度环境
03
制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包括产
权保护、市场准入、政府效率等方面。
全球化与区域化进程影响
01
全球化进程
全球化推动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使得不同区域
在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
02 03
区域化进程
地理教案创意设计(通用8篇)
地理教案创意设计(通用8篇)地理教案创意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
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
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
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二、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
”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1、半球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人教版高中地理目录(选修二)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二)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2.1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2.2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第三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3.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3.2水土流失的治理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4.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5.1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5.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第六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6.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第七单元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7.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7.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第八单元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8.1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8.2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8.3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九单元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9.1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9.2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第十单元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10.1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10.2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第十一单元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11.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1.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十二单元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12.1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12.2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开发。
简述点轴开发模式在我国区域开发中的应用
简述点轴开发模式在我国区域开发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点轴开发模式的概述,简要论述其在我国不同区域开发中的应用,总结点轴开发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获得的成果和出现的不足,并尝试性提出一些对点轴开发模式的改进意见,让点轴开发模式在我国区域开发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点轴开发模式;区域开发;应用一、点轴开发模式概述“点轴”开发模式和发展轴的概念由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它是在增长极理论、中心地理论和生长轴理论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陆大道认为,“点轴”开发模式中的“点”是各级中心城市,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轴”是在一定的方向上连接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社会经济密集带。
重点开发轴线一般是指重要线状基础设施束如交通干线、能源输送线、水源及通讯干线等经过、附近有较强的社会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的地带,这个地带的宽度因轴线的等级、长度和对区域的作用不同而有异,确定开发轴线的宽度,还要考察相对干线状基础设施束的距离及线状基础设施束的关系。
发展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在按“点——轴”系统进行开发时,一般为1-2个小时的车程,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发展轴的直接吸引范围会扩大,两个同级别的发展轴之间,除了有各自的直接吸引范围外,还有大面积的混合吸引范围,同时与两个发展轴联系。
点轴开发模式基本上符合生产力空间运动的客观规律,它通过重点轴线的开发和渐进扩散形式,更好地协调城市与区域及区域间的经济发展。
二、点轴开发模式的应用我国的区域开发政策是立足于区域差异,旨在促使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控制区域间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差距、协调区际之间关系、促进生产力布局逐渐平衡化的区域政策。
我国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一直奉行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即注重沿海与内地的均衡关系,平衡配置生产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开发经济特区为标志,我国开始实施一种有重点的梯次非均衡发展战略。
即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个经济地带,重点开发东部沿海。
区域经济学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绪论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答: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区域”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经济发展和空间差异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
区域经济学因此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2、区域经济学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答:“区域”尺度上的积极发展问题有许多特点:①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它不仅涉及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区域的管理、政府的效率等。
②区域经济除了是一个产业系统以外,还是一个地域系统,是一个由区域内具有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地理单元,如城镇、乡村和道路,和由具有不同产业分工的地理单元,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运输枢纽等构成的地理空间。
③因为区域经济是一个产业系统和地域系统,所以它必然与区域的地理条件、地理环境发生必然的关系,区域的气候、地形、矿物资源、地表植被、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④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条件、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障碍和发展道路等许多方面差异是必然的。
⑤区域经济由于是一个小于国民经济的尺度系统,所以它不可能具有国民经济的全部功能和内容。
3、我国地方经济现象有哪些?答:①历史上中原的政治经济重心从西(渭河流域)向东(洛阳、开封等)的转移,和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都与地方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格局变换有关。
②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仍然发育了明显的地方经济。
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使我国中西部部分省份的工业得以发展,彻底改变了那里的传统产业面貌,初步形成了这些省份的工业体系。
④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各种地方经济现象层出不穷的时期。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地方经济现象?答:①地方经济的发展现象。
②地方经济的差异现象,表现为水平的差异和垂直的差异两个方面。
③地方经济的地方经济竞争现象。
④地方经济的地方联合现象。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湘教版):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时59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一、我国的四类主体功能区功能区名称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划分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划分目的结合区域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才能合理发展二、区域的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生产总值少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出现一系列工业基地由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态势转向新型工业化水平高,地区生产总值高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转移由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区域内部发展差异不大,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城市,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稀疏。
区域开放程度较低集聚作用大为加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不断提高由停滞、受限到调整再提高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由建设停滞、方式落后转向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和完善交通网现代化交通运输、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城市化特点水平较低,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城市城市化快速推进,形成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由城市衰败、人口外迁转向城市复兴、城市化水平再提高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人地关系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表现为明显的不协调,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由不平衡加剧状态向均衡状态转变谋求人地协调,处于高水平的均衡状态特别提醒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1)初期: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比重很低。
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协调
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协调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区域发展差异是十分明显的现象。
在不同的地区,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给整个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因此,区域协调势在必行。
本文将就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协调问题展开论述。
一、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1.地理差异中国地理广阔,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
例如,西部地区山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交通不便,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相比之下,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相对发达。
2.历史文化差异中国历史悠久,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同。
南方地区受到长期海外文化的影响,开放度较高,产业结构多样化;而北方地区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农业和重工业发展相对突出。
3.政策差异中国政府实行不同政策以促进区域发展,但在实践中,并不同地方发展的差异有所扩大。
东部沿海地区通常享受更多优惠政策和外商投资,而西部地区则得到了国家重点扶持。
二、区域协调的必要性1.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可以消除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均衡健康发展。
如果发展差异过大,将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不稳定。
2.优化资源配置区域协调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资源,通过合理的区域协调,可以实现互补优势,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
3.构建和谐社会通过区域协调可以缩小地区间的社会差距,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满意度,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区域协调的实践探索1.优化政策布局政府可以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
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中国政府为缩小东西部差距而实施的一项政策。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这样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资源和产业的流动。
3.推动科技创新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导和转化。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原创学案)
人教地理八年级下册学案教案一体化唐山市友谊中学地理组王志伟 QQ:858887048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案)2010.3【教学要求】1.通过对我国一些重点区域及学生家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学习,进一步对已经掌握的有关中国区域地理基本知识加深印象,同时获取新知;能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能够通过搜集祖国走向世界、世界不断发展相关信息,进而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与他人交流。
3.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对地理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自主预习】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差异大;人口 , 较低。
2.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 的方式也不相同。
一个区域要实现 ,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对不利的地理条件进行合理的改造, 、地发展经济。
二、在世界中求发展1.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仍然是第一位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日益增强, 逐渐提高。
2.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的世界。
各国家之间的会越来越密切。
我国在积极融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引进和先进的、 ,努力开拓。
3.目前人类面临着、和等问题,我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某些世界性______成员。
4.我国对保卫 ,保护 ,促使的进步,肩负着重大责任。
【教师点拨】1.中国的基本国情(1)国土辽阔,山川壮丽。
(2)自然环境多种多样,资源、物产丰富。
(3)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4)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
(5)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6)地区差异明显。
(7)经济建设成就巨大,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专业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中国地理》( 1) 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因此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 2) 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 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 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看课本时候, 一定要理解其含义。
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 还应看其它相关书籍。
………………( 7) 中国地理方面, 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 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
因此, 建议大家有时间时, 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 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 该书介绍更为详细。
( 8) 《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
8道题目中, 有5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
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 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 特别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规律、特征等内容。
另一方面, 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 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 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 其它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 特别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
, 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出台, 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
平时能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 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 归纳其中的要点, 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体上的认识。
总之, 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 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 而并不再是记忆力。
总之, 从基础开始, 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 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 但并不是脱离课本, 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6讲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考纲要求]
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知识精讲]
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综合地貌气候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
两大要素分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北部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三大自然区青藏高寒区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2)三大自然区特点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热量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分成为北部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黑土肥沃,只能种植春小麦,一年一熟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为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分不足、旱作为主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水田为主,一年两熟两三熟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四季常绿,一年三熟、可种植热带作物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内蒙古温带高原地区:基本在内蒙古高原上,宽广坦荡,距海较近属半干旱气候,草原为主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光照丰富、河流少、短、流量小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半年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垂直分异明显
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划分(组成省区)
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12个省级行政区
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10个省级行政区
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9个省级行政区
(2)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
经济发展速度:由东向西变慢,差距扩大。
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潜力
(3)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
社会和经济原因: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
产业结构较优,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较高,改革开放早,依据有利的区位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1)国土整治
概念:是为了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定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我国国土整治的难度: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总体基础比较薄弱,科技水平较低。
因此国土整治,要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
我国的国土整治工作
①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洪是整治大江大河的首要任务
②跨流域调水:主要工程有南水北调、北水南调(东北地区引嫩江、松花江到辽宁)、引黄工程等
③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中国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三北“防护林是世界最大魇生态
工程,还有长江中上游、沿海护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正在建设中
④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6.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1)遥感概念: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是人的视力和延伸关键装置:传感器
关键装置:传感器
遥感技术:从传感器接受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过程
(2)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简称GIS,它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3)全球定位系统
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系统,简称GPS
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基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能力训练]
读下表,完成1~3题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A.经济发展水平B.改革开放的程度
C.经济发展潜力D.地理位置
2.下列关于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东部>中部>西部
B.经济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
C.东部经济在发展,中西部呈现负增长
D.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有所扩大
3.既位于西部经济地带,又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的省区是A.陕西B.四川C.内蒙古D.甘肃
读我国某地区水热状况图,回答4---6题
4.三地区中,海拔相对较低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乙地和丙地
5.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极地气候
6.以上地区水热条件的变化属于()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同一地点的季节变化
7.读鲁西北地区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滥形成的。
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
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⑴试气候、土壤及人活动等方面分析鲁西北平原土地风沙化的原因。
⑵在沙利用中,种植单一的农作物,为什么会加速或重新引起土地风沙化?
⑶试从资源利用、土地保护两方面,对在沙区采用“果粮间作”的利用方式加以评价。
8.分析“山西能源基地1986~2000年工业投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从图中看出山西的三大工业部门是、、。
⑵山西省电力投资比重接近了煤炭投资,这有何优点?。
⑶山西省发展色金属工业的区位优势是:①,
②。
⑷长期以来山西省一直是我国的煤炭大省,却没有能成为经济强省的主要原因是
从图中看出,山西省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⑸山西煤炭外运量最大铁路线是
9.读中美两国地形剖面图,回答
⑴在中国和美国地形图上分别注明太平洋的位置。
⑵概括中、美两国地势特征:。
⑶中、美两国西部地区海陆位置的差异为:
,所以造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最主要的自然原因
是。
⑷中、美两国在西部开发过程中都有过惨痛的教训,现在我国为保护西部地区脆弱的生
态环境,采取的一项重要生物工程措施是:。
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从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
展。
10.读下图,比较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特点,完成下表。
11、读图,列表比较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北)和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的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区别。
[能力训练答案]
1、A
2、C
3、D
4、A
5、B
6、B
7、⑴气候: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且降水少 土壤:沙质土地分布广泛 人类活动:
粗放开荒,天然植被破坏 ⑵休耕期及翻耕土地,使疏松土壤暴露在大风中,易沙化。
⑶资源利用方面:果粮间作可以合理而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土地保护方面:果树林可以减小风速,涵养水源,防止土地沙化。
8、⑴能源冶金化工⑵改善能源工业结构;减轻煤炭外运压力⑶原料(铝土)丰富
能源充足⑷工业结构长期以单一的原煤生产为主,价格低,经济效益差优化工业结构,延长生产链,形成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冶炼和煤化学工业多元化发展的生产模式(或生产结构模式由以煤炭为主过渡到以二次能源和高能耗工业(冶金、化工)为主⑸大秦线
9、(1)略(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美国地形分三大区,西部和东部是高
原、山地,地势高,中部是平原纵贯南北,地势低。
)(3)中国西部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美国西部濒临海洋。
水资源缺乏
10、1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