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1

合集下载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历史变革(课件)[1]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历史变革(课件)[1]

材料五 从新中国 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 放以前,是我国大规 模现代化建设进程真 正起步的第一个阶段, ……农业的现代化实 际上还没有真正步上 正轨,只是靠农民组
织起来的力量, 先解决粮食和温 饱问题。
——《我国农 村现代化进程的历史 思考》
二 改革开放30年的 今天 ★原因: 人民公社旧体制严重阻碍了农 村生产力的发展。 ( 四 ★内容: ◆实现“耕者有其权”到“耕者有其利”; 1.土地政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 ) 体 农 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集体所有, 村制 ◆由农业支援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 个体经营) 经改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 济革 非农产业。 ◆重在通过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 1.实现“耕者有其权” , ★影响: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 解决了温饱问题,再 善了农民的生活,解放了农村 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 社会化方向发展。
上世纪最伟大的红手印 新世纪划时代的决议
专题背景
1978—2008
上世纪最伟大的红手印
新世纪划时代的决议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高三专题复习——
备 专 考 题 价 知 值 识 预 结 估 构
点年,济,济七 重是生 问高此发都工届月点中产 重点知识: 题考专展对作三、内国关建 一、历史记忆中的昨天 1.结合建国后历次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 。 题 作 新 会 中 1978 容 备 近系国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至 年改革开放前) 背景、内容和影响,把握不同时期政策调整 考必出形议全月,现的以 的历史联系; 的将了势的会份随代调来 二、改革开放 30年的今天 2.通过对建国后历次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成重 下先和党着史整党 重 ( 1978 的学习,感悟党的农村生产力发展观; 为要农后中的 部原对 点年以来的农村改革) 决村召央第 分本农 和 3.总结提炼建国后农村生产变革对当 热 定经开经十年的就村 前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启示。 12 2008 2009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安徽凤阳小岗村订立“分田到户”字据
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
时期 过渡时期
农业政策 土地改革
时间
影响
土地所有制形式
1950——1952 年 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 地 主 私 有 —— 农 底 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 民私有 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 分 田 ( 农 民 获 得 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 土地所有权) 件 农 民 私 有 —— 国 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 家和集体公有 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 合作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
• 根据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的指导,我国开展 了“一五计划”(1953——1957年)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底)。 • “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农业的改造采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办法,走集体化道路。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 虽然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了国家主 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 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 化程度高。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民公社被乡人民政府取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中对内农村改革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 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 自己的。”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课件
第十八页,共27页。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 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奇唱歌 来怪唱歌,单季稻亩产三千多,谷子黄豆大,挑了一箩又一 箩,挑到日头落了水,还要用架板车拖。奇唱歌来怪唱歌,红 薯亩产三万多,南瓜大一个,抱都抱不合,要拿重得像秤砣, 急得他喊爹喊妈莫奈何!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第二十三页,共27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的,其特征包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基本标准;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 的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 放式经营向集约
体制转变
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式经营转变
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第六页,共27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 党中央在认
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 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 识国情和总
原 因
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面的经验和教训,特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 别是吸取了“文化大 二公”,急于完成工业 革命”的教训,并借
第二十一页,共27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 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十二页,共27页。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 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 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经济 体制。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 高频考点十六 20世纪50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讲练测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 高频考点十六 20世纪50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讲练测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十六 20世纪50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讲练测高频考点解读K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背景①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经济形势好转。

②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2)成就①“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1956-1966年)(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任务是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左”倾错误①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

②1958年的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经济调整①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3.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十年,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核心提示本部分知识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挺大,在复习时要对20世纪50—70年代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同时注意把它与建国前的经济发展概况与20世纪7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概况进行对比,以此对不同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在宏观上有进一步认知。

【典型例题】据统计: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0%,超过抗战前最高产量的9%,据此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土地改革使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C.土地改革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能力,知识点为建国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概况。

【试题分析】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农村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土地改革只是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但仍然是私有制,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项。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1、1950—52,土改:地主土地私有→农私;作用:利于完成民革,积极性,但是,小农不利工业化。

2、1953—56,三改:农业合作化运动;农私→公有;作用:生产力增长,积极性,但是,有利于工业化。

3、1958—78,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作用:挫伤民革,积极性。

4、1978—农改=家联、乡企、非农产业,废除公社;作用:利于调动积极性。

新中国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1、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建社义性质的国企;作用:人民政府掌握经济命脉,利于巩权,恢经。

2、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作用:利于国计民生。

3、建国初,工矿企业民主改革;作用:确定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4、三改中,对资义工商业的社改;作用:私→公,标志社义制度的建立。

5、11届3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大大生产力。

高考材答提问归类:
一、变化类:变化前后的内容都要表达
二、趋势类:看提示语,数据增减趋势,恶化衰退、兴起超过进一步更
三、特征类:古、政、经、思、民族、外交;世界史:十国际关,民族解放,社义史
四、经济类:农业原因:政局、政策、前代、工具、水利。

工业原因:1、2工
业革命。

商业原因:农工为基础,时空扩大。

五、变化原因类:内外;主次:根直
六、评价类:积消;正面,反面,正反面
七、目的类:直接,间接=根目
八、启示类:经验、认识、启发、结论、建议:来自于史实
近两年已考大题的专题(成绵1、2、3,上年川、全高考)不考。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知识]1、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冬——1952年底。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开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展土地改革。

〔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国土地改革法》〔4〕核心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皆为私有〕〔5〕历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展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局部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根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阔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务,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开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立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运动。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立的需要。

〔3〕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工人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核心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5〕历程:从1953年春,国家开场对农业进展社会主义改造,从穿凿列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开展。

1955年,政府回忆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根本完成。

〔6〕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开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1978年。

〔2〕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开展;党在社会主义建立方面的经历缺乏,又急于求成,无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目的:建立人民公社是试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12课1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12课1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第12课 1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

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开始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农民诗人王老九受到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回乡后,他走街串巷用自己的诗歌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他领导的互助组经过整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些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解放战争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国民大革命时期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历史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由“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信息可知B项正确。

3.某校开展“创作历史漫画”的活动,小王同学创作了《流行“生吃”和“烧烤”》漫画(如下图)。

下列对此漫画理解错误的是( )A.它描绘的历史运动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B.讽刺了忽视经济客观规律的现象C.揭示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D.关注了经济建设中的民生问题解析:C。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图片信息看,人们把各种铁质工具用来炼铁,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情景,不是关于人民公社体制的问题,故C项的说法错误。

A、B、D三项均正确。

4.“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安徽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 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解析:A。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依据“凤阳”“1979年”“1978年增长49%”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凤阳农业的发展,这与其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密切相关,故选A 项。

古今中外历史知识大全

古今中外历史知识大全

古今中外历史知识大全一一、我国的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土地国有制(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均采用)。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土地兼并:(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

(2)、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

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

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

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

二二、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1、赋税制度:(1)、演变过程:①、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③、西汉:编户齐民。

④、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⑤、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第二课时:中国古代经济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第二课时:中国古代经济

第三讲专题二中国的农业和土地政策教学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教学时间:1课时复习导入:通过介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在封建时期的关系导入复习。

教学主体:一、我国的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井田制。

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土地国有制(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均采用)。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土地兼并:(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

(2)、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

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

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

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

二、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1、赋税制度:(1)、演变过程:①、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③、西汉:编户齐民;④、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第一章农村生产关系

第一章农村生产关系

减25%(习称“二五减租”)。减租后另立新 约,地主不得因减租而退佃。减息,利息高过 三分的,减到三分,并计征公粮(征收稻谷), 佃户承佃时交付的佃金一律退回。据不完全 统计,全区减、退粮食9890吨,分配给贫苦农 民,既扶助农民恢复了生产,重建了家园,又 为土地改革创造了条件。 1950 年 5 月和 7 月,在专区土地改革委 员会的指导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 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中共浮梁地委和中 共上饶地委分别在万年县新华乡(今大黄乡) 和上饶县圳底 ( 今清水乡圳底村 ) 等 12 个乡 进行土地改革试点,取得了经验,培训了 8000余名土地改革干部。是年冬到年 春,全区分3期进行土地改革。参加土地改革 的有地、县、区、乡干部,民主党派人士,大学 师生土地改革工作团,并按农村人口千分之 一的比例,吸收了一批土地改革工作员。土地 改革分丈量土地、划分阶级、没收征收土地和 分配土地等四步进行。在土地改革过程中,自 始至终执行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 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的总路线,保证了土地改革顺利进行。运动 前,广泛幵展反霸斗争和诉苦运动,揭露地主 阶级的反动本质,提高贫雇农的阶级觉悟。运 动中,及时打击地主阶级中不法分子的违法 行为,情节严重的,人民法庭绳之以法。全区 累计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征收富农阶级多 余的土地280多万亩,没收地主阶级的耕牛、 农具等生产资料和房屋等生活资料折谷 10 余万吨,无偿分给了无地或少地的贫农、雇 农,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保护了中农利益, 对地主阶级本着给出路的政策,分给了与贫 雇农相当的土地。 全区随着土地改革的进程,分批开展土 地改革复查工作。在复查中坚持充分发动群 众,查漏划,纠错划,处理没收、征收和分配中 的遗留问 三 种 植 业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1.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土地私有制2.1953-1956年,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土地私有为公有3.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4.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农民拥有使用权。

2.近代时期中国政府名称变化晚清政府(1840—1912),中华民国政府(1912—1949),这期间由于政治中心和掌握实际权力的政治派别不同,又分为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结束於1912年3月12日),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3.中国近现代史分期近代(1840--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5.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1919年5月——1921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19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1924年——1927年:国民大革命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1946年6月——1949年9月:解放战争时期现代(1949-至今)1.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开始三大改造)2.1956-1965,十年建设时期(1956,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4.1978-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4.中共领导军队名称变化1924-1927, 国民革命军1927~1937,中国工农红军1937~1945,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但仍习惯叫八路)新编第四军1945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5.中国近代国旗变化(大清龙旗) (五色旗) (青天白日旗)6.国共重要会议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2.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3.中共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四步曲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四步曲

难点24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四步曲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和政府在农村先后实行过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有的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的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进而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但除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外,大都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党和政府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难点磁场1.〔★★★★〕人民公社体制约存在A.10多年B.20多年C.30多年D.40多年2.〔★★★★★〕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与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案例探究1.〔★★★★★〕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近代〔1840年~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命题意图:本题是20##的文科综合试题中跨学科的一道综合性试题的前两问,主要考查历史方面的知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农业收成的丰歉决定着国家的实力和民众的命运,因此历代王朝都以农为本,重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问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归纳能力,答案在教材中,但要做进一步的归纳概括.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点,同时也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份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知识依托:《天朝田亩制度》、三##义、中共##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经济体制改革.错解分析:第〔1〕问的错误答案主要是答不全,或者只回答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或者答出的是土地政策的内容.出现以上错误的原因,首先是审题不清,没有抓住题干中"代表性主张或纲领〞和"哪几种〞;其次是没有把握住答题的方法,要按不同的阶级主张去回答.第〔2〕问的错误答案主要是认识不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土地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出现以上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没有真正领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即改革的是生产经营体制和分配方式,实际上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第〔1〕问,首先要仔细审清题干中的要求,即"近代〞"代表性主张或纲领〞"哪几种〞;其次要从不同阶级对土地问题的主张或纲领去回答,即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解答第〔2〕问,关键是把握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即改革的是生产管理体制和分配方式,没有改变原有的公有制;同时,还要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去分析.答案:〔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如答《兴国土地法》、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等亦可〕〔2〕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材料 2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质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结合材料回答:〔1〕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与其危害.〔2〕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以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历史问题进行理论认识的能力.虽然阅读理解的难度不大,但是理论要求较高.同时,通过本题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认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与其从中应该吸取的历史教训,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应该遵循的规律.知识依托:〔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局限性.〔2〕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以与影响.〔3〕三年经济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错解分析:〔1〕没有分清"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因而找不出它们的错误所在.〔2〕没有认识到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是生产关系中的两个方面,因而回答不好"危害〞.〔3〕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水平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学生难以答全教训.解题方法与技巧:在解答第〔1〕问时,应先分清哪些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错误,哪些是分配方式方面的错误,还要从理论认识的高度分析出错误在哪儿.对危害的考虑还要延伸到"三年经济困难〞.第〔2〕问要从两个方面总结历史教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答案:〔1〕错误: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违背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锦囊妙计〔1〕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应该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不能单纯地追求生产关系的变化而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建设的方针、路线、政策.〔3〕对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或变革措施的认识,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而分清哪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哪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4〕坚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5〕新中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的失误,是建设中的失误,是暂时的失误,党中央和政府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纠正错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歼灭难点训练一、选择题1.〔★★★〕建国初期,旨在完成##革命任务的是A."三反〞"五反〞运动B.农业合作化C.抗美援朝D.土地改革2.〔★★★〕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3.〔★★★★〕1953年~1956年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B.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C.我国是按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D.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的作用4.〔★★★★〕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初级和高级农业合作社最根本的区别是A.规模B.性质C.分布地区D.社会地位5.〔★★★〕下列史实严重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是A.整风运动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明A.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农业的需要B.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D.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革的主要方面是A.生产的经营管理和分配方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农村的基层组织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 这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是在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党面临的最大课题已不是如何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而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也在于此.……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可能,在政策上,对富农,由过去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改为保存富农经济……对地主,限制了没收其财产的范围.对小土地出租者,提高了保留其土地数量的标准.实行这些政策,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农,有利于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还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摘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2 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摘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请回答:〔1〕据材料1和你的认识,联系历史背景,指出土地改革的目的和突出特点.〔2〕据材料2,分析土地改革以后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3〕你怎样看待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性质?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以与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人民公社建立的时间,学生可以依据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始时间来判断,即1958年.但是,人民公社废止的时间只能依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来判断、推理,事实上人民公社废止的时间是1982年,共存在20多年的时间.答案:B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准确理解和运用以与归纳、概括的能力.本题有三问,由浅入深,贴近教材.关键是要回答好第〔1〕问"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的步骤〞.生产关系的内涵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按照生产关系的内涵逐次分析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然后分析每次变革或调整的原因、内容、后果.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归纳应遵循的原则.答案: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歼灭难点训练]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主义革命内涵的理解.##主义革命仍属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三反〞是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是在私营企业中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因而A项不是反帝反封建,应排除.B项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也应排除.C项虽然是反帝,但它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是##革命遗留的任务,也应排除.土地改革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属于##革命的性质,故 D项正确.答案: D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解放后土地改革内容的理解.全面解放后,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直到"三大改造〞时期,才废除了土地的私有制,实行土地公有制.答案:A3.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住"实行农业合作化〞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因而 C项可以排除掉.封建土地制度早已经在土地改革时废除了,已经不存在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了,故A项可以排除掉."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的作用〞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故D项也可以排除掉.答案:B4.解析:初级合作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合作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答案:B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本理论的认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生产关系〞的内涵."整风运动〞是在党内进行的一次以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为目的的思想教育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是一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大跃进运动〞是一场盲目追求高速度、高产量的生产运动,它们都没有涉与到生产关系的调整.答案:C6.解析:本题是一道程度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历史现象以与理论认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地把握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它起到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的作用,说明这种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现代农业的发展,从经营管理方面来说,要实行集约化经营,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下的经营管理依然是粗放式的,因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不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又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D项的内容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理论,它背离了客观经济规律,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答案:B7.解析:本题是一道程度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以与分析、理解的能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或调整,因而C项可以排除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既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目的,又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因而D项也可以排除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并没有涉与到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因而B项可以排除.答案:A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第〔1〕问,主要是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答第〔2〕问,除了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外,还要对其进行归纳、概括.解答第〔3〕问,首先要把握住这两次调整或变革的不同性质,然后紧扣住"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来作答.答案:〔1〕土地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以摧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突出特点是保存了富农经济.〔2〕土地改革后,农村有重新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小农经济给发展公益事业和推广现代生产技术带来不便,并且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粮食的需求.〔3〕土地改革运动是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是立足实际、合理调整生产关系,从而解放生产力.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历史变革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历史变革

领导人认识偏差
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 体制改革
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影响:进一步使生产关系超前变革,严重脱离了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挫伤了农民 的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农村经济陷入 混乱状态。
一、土地改革运动
为工业化 开辟道路
农民土地所有制
(个体经营)
解决温饱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 满足工业 化需要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集体经营) 加强农民 合作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
的历史变革
下列是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的 图片,对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D )
① 农民积极加入生产合作社
②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土地改革法》
③农民在领取包产到户的合同书
④人民公社化时期毛泽东在河南视察
A.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D .②①④③
一、土地改革(1950~1952)
原因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区域:广大新解放区)
(1)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 主要内容 土 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 ( 2 )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 1 )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
影响
削土地制度。 (2)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 经济上翻了身 (3)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 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
材料一: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
议》提出:党在农村工作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逐步实
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由落后的小规模个体经济变为先
进的大规模的合作经济。......经过...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

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AB
12、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是因为①急于求成②对国情 认识不清③苏联撕毁合同④对社会主义建设 缺乏经验(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质上反 映了 A.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 状况的愿望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成功经验 C.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D.党 和政府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CD
14、“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首歌谣是农民赞扬( ) A、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实行 B、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实行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农业生产合作 社的成立 1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 变化经历了几个步骤,按先后顺序排列是:① 土地改革;②人民公社;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④农业合作社(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BB
CB
3、下列运动中,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两 千多年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4、新中国成立初实行土地改革的根本目 的是( )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C、实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D、满足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5、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真正实现了“耕 者有其田”是在: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 1952年 ABD
归纳: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 历了四次变革: (1)、土地改革: 根本原因:封建地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 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实施地区:新解放区。 时间:1950年冬——1952年底。 开展:A、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 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决定 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B、1950年 冬,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对新解放区分批 进行土地改革。

建国后党和国家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党和国家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一、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

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如何区分现代史上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如何区分现代史上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如何区分现代史上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学生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很容易概念混淆。

所以我以课堂实例来谈谈对这四次调整的区分。

这四次调整牵涉到: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情分析:这四件事中,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容易区分,但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念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学生最困惑的地方就是“都是合作,都是集体化,到底哪里不一样?”这是我本次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这个分析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要考虑的就是怎么能让初二的学生对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个清晰的了解。

环节一:图说历史图一:图二:图三:图四:问题1:请说出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问题2:请将这四件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问题3:如果让你在这四件事中找出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事,是哪一个?问题4:你这么区分的依据是什么?问题5:土地改革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设计目的:一个是要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另一个是让学生掌握四件事中只有土地改革是土地私有,其他都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之上。

过渡:土地改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但是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土地的公有制。

哪件事实现土地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环节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PK:一看加入方式:材料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材料二:人民公社:不需要申请,不需要任何加入手续,只要具有村中户口即为成员,不入便被打入“另册”,一经加入无法退出。

问题1:通过这则材料,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二看集体化程度材料一:农业生产合作社中的社员私有的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社员私有的耕畜、大中型农机具则按合理价格由社收买,或为集体财产。

社员的生活资料和零星树木、家畜、家禽、小农具以及家庭副业所需要的工具等,仍属社员私有。

材料二: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而成,一个乡成立一个公社,以公社为核算分配单位,由公社把高级社之间的经济收入扯平。

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制度和意义

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制度和意义

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制度和意义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晦涩难懂?其实呢,说白了就是农民种地、养牲口、办合作社,怎么分工、怎么合作、谁拿什么收益的事儿。

这事儿关乎的是农民兄弟姐妹们的利益,关系到咱们农村的“家底”能不能越来越厚,日子能不能越过越好。

别小看这事,调整好了,咱村的经济能飞起来;调不好,可能又得吃土豆、喝白开水了。

要说这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咱得从头说。

以前嘛,农村那叫一个“人多地少”。

谁家有两亩地,大家伙都得抢着种。

那时候,地是自家的,干得好,收成好,日子过得不错;可干不好,风吹雨打,或者天灾人祸,一年下来,庄稼颗粒无收,家里根本没得吃。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得自己管自己,根本没有合作什么的,啥都靠自己。

这不,大家个个都盯着自己那块地,哪有心思想着别人呢?这就是当时农村生产关系的一个典型样子。

你别看农村地少,人多,大家一心想着“自家”事儿,根本没想着集体合作,大家互不相让。

后来,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生产关系可就发生了大变化了。

那时候相关部门提出了一个口号:“土地承包制”,这可是个大招,大家分地种,自己干,自己得。

还记得当时农村放开的那段时间,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男人在田间地头干活,女人也忙着做家务,大家忙得像是旋转的陀螺。

那时候,一家一户分田种地,结果呢,地没法整合,农民也没有什么规模化的生产,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小算盘忙活。

这就得调整了,怎么调整?别急,这就是“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由头。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又开始推进合作社的建立。

别看这合作社听着高大上,但说白了就像是大家伙联合起来干事儿,分工合作,利益共享。

这下可好了,大家伙的力量一下子聚集起来,产量也比以前大了,农民的收入也上去了。

特别是在大规模种植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的进步也能起到大作用,咱们一大家子人一起干活,忙得不累,赚得还不少。

这个合作社可真是为农民带来了福音。

比如说,有了合作社,农民就能买得起更好的农机,农田也能搞得更整齐,减少了耕作的时间和劳动强度,真是省力又省心。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汇系列考点4.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含解析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汇系列考点4.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含解析

精讲考点汇总表题号考点难度星级命题可能★★★○○○5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0世界市场格局的变化★★★○○○12小农经济解体★★★★○○○○16一五计划★★★○○○1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题再现】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A。

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B。

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C。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

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答案】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①基本国情: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8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②体制弊端:原有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实施过程①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和生产自由支配权〉②这种生产责任制的经营方式得到中央的肯定。

③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性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但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实质改革生产关系,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

作用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调整主要原因核心内容结果经验教训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行土改。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地主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私有。

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农业合作化小农经济难以满足把土地等生产资料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承包责任制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1961八字方针名词解释

1961八字方针名词解释

1961八字方针名词解释
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会议正式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内容:1、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

2、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

3、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保住重点项目。

4、节减财政支出。

5、稳定市场物价,对部分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

6、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专业协作。

7、制定适合当时情况的有关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各项具体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