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1、1950—52,土改:地主土地私有→农私;作用:利于完成民革,积极性,但是,小农不利工业化。
2、1953—56,三改:农业合作化运动;农私→公有;作用:生产力增长,积极性,但是,有利于工业化。
3、1958—78,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作用:挫伤民革,积极性。
4、1978—农改=家联、乡企、非农产业,废除公社;作用:利于调动积极性。
新中国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1、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建社义性质的国企;作用:人民政府掌握经济命脉,利于巩权,恢经。
2、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作用:利于国计民生。
3、建国初,工矿企业民主改革;作用:确定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4、三改中,对资义工商业的社改;作用:私→公,标志社义制度的建立。
5、11届3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大大生产力。
高考材答提问归类:
一、变化类:变化前后的内容都要表达
二、趋势类:看提示语,数据增减趋势,恶化衰退、兴起超过进一步更
三、特征类:古、政、经、思、民族、外交;世界史:十国际关,民族解放,社义史
四、经济类:农业原因:政局、政策、前代、工具、水利。
工业原因:1、2工
业革命。
商业原因:农工为基础,时空扩大。
五、变化原因类:内外;主次:根直
六、评价类:积消;正面,反面,正反面
七、目的类:直接,间接=根目
八、启示类:经验、认识、启发、结论、建议:来自于史实
近两年已考大题的专题(成绵1、2、3,上年川、全高考)不考。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知识]1、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冬——1952年底。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开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展土地改革。
〔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国土地改革法》〔4〕核心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皆为私有〕〔5〕历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展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局部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根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阔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务,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开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立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运动。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立的需要。
〔3〕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工人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核心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5〕历程:从1953年春,国家开场对农业进展社会主义改造,从穿凿列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开展。
1955年,政府回忆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根本完成。
〔6〕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开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1978年。
〔2〕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开展;党在社会主义建立方面的经历缺乏,又急于求成,无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目的:建立人民公社是试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兼 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体现了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到1982年,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这一制度。
意义:使农民有了生
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 的弊端,极大地调动 了他们的积极性。随 后,全国普遍实行以家 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 式的责任制
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 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
而深刻的变革,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包产到户四个 阶段。
一、土地改革(1950-1953)
背景:建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和迅速恢
复国民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 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在尚未进行土改的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 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首先揭开了
改革的序幕。这次改革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 为主要形式的多种责任制,包产到户,中心 目的是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在所有制关系上: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
农民只有经营和使用权,并要接受国家计划 的指导。
在经营方式上:体现了“统”“分”结合的
特点。
在产品分配方面: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
路线:土改中坚决贯彻“依
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 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 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 农业生产”的总路线,特别 是对富农经济采取了保护的 正确策略,加上走群众路线 和建立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 统一战线,从而减少了土改 的阻力,使土改工作进展顺 利。
土地改革 彻底废除 了封建剥 削的土地 制度,使 亿万人民 实现了 “耕者有 其田”的 千年梦想, 生产积极 性得到极 大提高
最新-高中历史 浅谈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教材精解素材 精品
浅谈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包产到户四个阶段,本文拟对这一演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梳理。
一、土地改革(1950-1953)建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和迅速恢复国民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尚未进行土改的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土改中坚决贯彻“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总路线,特别是对富农经济采取了保护的正确策略,加上走群众路线和建立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从而减少了土改的阻力,使土改工作进展顺利。
到1953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改基本完成。
3亿多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约4600多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免除了约700亿斤粮食的地租,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这次土地改革,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经济上使得农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1953-1956)随着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这首先是因为农业不能满足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商品粮的需求。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经营方式落后,力量薄弱,无法抵御自然灾害,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土改后的农民虽分得了土地,但有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和农具等生产资料不足,生产、生活上仍有困难,重新受高利贷剥削,甚至典当、出卖土地,农村极易出现两极分化。
因此实行农业合作化,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改造成集体经济,是符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是必要的。
农业合作化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改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主要是兴办互助组。
这种形式其实在1949——1952年就已出现了。
土改后,一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农具、种子等不足,自发地互帮互助,组织起互助组(有常年性和季节临时性两种),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专题: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PPT
1、请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
政策回顾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
的
运动在全国展开。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对
农业实行
。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随后在全国开展了
• 历史认识
• 通过上述“分析对比”,您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 历史认识: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发展农业也要重视科学技 术的应用和推广等。
2、材料 我国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 解决,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与整个国民 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在 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2)材料二中“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缘故。 (2)人民公社;
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时期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
•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 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 (3)材料三体现了农村实责任制;
和
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
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
,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20世纪七
十年代初,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1)土地改革;
(2)社会主义改造
(3)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袁隆平
• 分析对比
• (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能够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 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2分)
历史知识点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工业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一、新中国成立后工业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一、近代中国五种经济形态比较二、近代西方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差异(一)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1)基本肯定说。
①梁启超运用资产阶级历史观对其进行评价和总结,他认为,洋务运动实为维新变法起了“开路”的作用。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本肯定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进步性的运动,它揭开了封建制度下的中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尽管它存在消极作用,但总的来说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
(2)基本否定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本否定者认为洋务运动总体上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需要,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但他们也承认洋务派兴办工业,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刺激和推动的作用。
(二)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1)基本肯定。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一些问题和缺点,但总体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应当肯定。
(2)基本否定。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改造过早,脱离了中国国情;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实践,中国又回归到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学者认为,中国应该按照《共同纲领》搞新民主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3)在基本肯定的基础上对失误进行足够的估计。
多数学者认为,当年的所有制改造和今天的所有制形式改革特别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
两者都是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大决策。
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今天的改革而怀疑或否定当年的改造,也不能因为肯定了当年的改造而指责今天的改革。
许多文章专门探讨了三大改造后期工作过急、过快、过粗和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的原因与教训。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PPT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中对内农村改革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 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的 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 是自己的。”
主义初级阶段; • 3、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 4、了解改革开放中农村改革的部分。
建国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给我们的启示:
•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客观经济规 律。
•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 3、农业政策的制定要保证农民的基本利益,实行惠农政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后四次农村 生产关系的调整
1 土地改革(1950——1952
年底)
2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
1956年底)
3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70年代末80年代初)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0年
代末80年代初——至今)
课标要求
• 1、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 2、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
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 虽然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了国家主要 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1958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 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 有化程度高。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 生产的发展。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观的经济规律
内容: 一大二公(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办公办食堂
土地所有制性质:公有制
公有制
影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1978年
地点:安徽理方式。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土地所有制性质:公有制
公有制
影响: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农民收入提高
1.土地改革
时间:1950-1952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性质:私有制
私有制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农业合作化运动
时间:1953-1956
原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
工业化 的需要;农民有进行互助合作的需求
内容: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所有制性质:私有制
私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1958年
原因: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1.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土地私有制2.1953-1956年,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土地私有为公有3.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4.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农民拥有使用权。
2.近代时期中国政府名称变化晚清政府(1840—1912),中华民国政府(1912—1949),这期间由于政治中心和掌握实际权力的政治派别不同,又分为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结束於1912年3月12日),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3.中国近现代史分期近代(1840--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5.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1919年5月——1921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19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1924年——1927年:国民大革命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1946年6月——1949年9月:解放战争时期现代(1949-至今)1.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开始三大改造)2.1956-1965,十年建设时期(1956,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4.1978-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4.中共领导军队名称变化1924-1927, 国民革命军1927~1937,中国工农红军1937~1945,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但仍习惯叫八路)新编第四军1945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5.中国近代国旗变化(大清龙旗) (五色旗) (青天白日旗)6.国共重要会议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2.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3.中共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调整
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调整——2011年中考专题复习一、专题综述我国是人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党都特别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对于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更是关爱有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入政策来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学习本专题知识,既有利于综合掌握历史知识,又能更好地理解党的先进性,坚定前进的方向。
二、专题目标1、梳理掌握本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2、培训学生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认识党在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的实质及意义。
3、认识及感受党对于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人生信条,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不息的信念。
三、专题资源历史课本(主要是八年级下册及九年级下册)多媒体课件,资料习题等四、专题复习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导入内容)2004年3月,国务院宣布逐步免除农业税。
从事青铜铸造15年的河北灵寿农民王三妮,开始酝酿铸鼎,2005年年初拟定铭文,同年9月29日,王三妮制出“告别田赋鼎”模型,之后,又经一年多,耗资8万元的“告别田赋鼎”终于铸成。
告别田赋鼎见证了新中国免除农业税的重要举措,也见证了我们的党为人民利益而努力的进程,是中国农业史,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我们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中,也有许多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史实,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回顾复习。
二)、知识梳理1、土地改革:⑴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背景):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而贫农、中农和雇农占有少量土地,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这种封建的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迫切要求取得土地。
⑵土地改革的实施:①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历史变革
领导人认识偏差
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 体制改革
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影响:进一步使生产关系超前变革,严重脱离了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挫伤了农民 的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农村经济陷入 混乱状态。
一、土地改革运动
为工业化 开辟道路
农民土地所有制
(个体经营)
解决温饱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 满足工业 化需要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集体经营) 加强农民 合作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
的历史变革
下列是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的 图片,对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D )
① 农民积极加入生产合作社
②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土地改革法》
③农民在领取包产到户的合同书
④人民公社化时期毛泽东在河南视察
A.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D .②①④③
一、土地改革(1950~1952)
原因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区域:广大新解放区)
(1)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 主要内容 土 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 ( 2 )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 1 )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
影响
削土地制度。 (2)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 经济上翻了身 (3)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 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
材料一: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
议》提出:党在农村工作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逐步实
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由落后的小规模个体经济变为先
进的大规模的合作经济。......经过...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路线:土改中坚决贯彻“依 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 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 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 农业生产”的总路线,特别 是对富农经济采取了保护的 正确策略,加上走群众路线 和建立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 统一战线,从而减少了土改 的阻力,使土改工作进展顺 利。
土地改革 彻底废除 了封建剥 削的土地 制度,使 亿万人民 实现了 “耕者有 其田”的 千年梦想, 生产积极 性得到极 大提高
鼓 足 干 劲, 力 争 上 游
影响:进一步使生产关系超前变革,严重脱 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挫 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 农村经济陷入混乱状态。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背景:经过6O年代初调整以后的人民公社体 制,仍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一是生产规模仍 然较大,生产关系仍超越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二是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 严重挫伤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的工业化也受到很大影响。
意义:这次土地改革,政治上巩固了工 农联盟和人民政权;经济上使得农村经 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 开辟了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1953-1956) 农业合作化(1953-1956)
背景:随着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 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决 定在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这首先是因 为农业不能满足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商 品粮的需求。其次,土改后的农民虽分得了 土地,但有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和农具等生产 资料不足,生产、生活上仍有困难。因此实 行农业合作化,是符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 是必要的。
三、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 -1978)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
• 根据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的指导,我国开展 了“一五计划”(1953——1957年)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底)。
• “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农业的改造采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办法,走集体化道路。
合作化
建设社会 人民公社化
主义探索
运动
时期
1958年
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 社会主义公有制
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更大规模的合作
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 新时期 包责任制
(包干到户)
1978年底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 社会主义公有制
村经济的发展
分田(农民获得
-
土地使用权)
建国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给我们的启示:
-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 虽然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了国家主 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 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 化程度高。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专题复习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大同六中 崔振华
-
建国后四次农村 生产关系的调整
1 土地改革(1950——1952
年底)
2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
1956年底)
3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如何区分现代史上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如何区分现代史上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学生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很容易概念混淆。
所以我以课堂实例来谈谈对这四次调整的区分。
这四次调整牵涉到: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情分析:这四件事中,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容易区分,但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念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学生最困惑的地方就是“都是合作,都是集体化,到底哪里不一样?”这是我本次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这个分析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要考虑的就是怎么能让初二的学生对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个清晰的了解。
环节一:图说历史图一:图二:图三:图四:问题1:请说出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问题2:请将这四件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问题3:如果让你在这四件事中找出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事,是哪一个?问题4:你这么区分的依据是什么?问题5:土地改革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设计目的:一个是要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另一个是让学生掌握四件事中只有土地改革是土地私有,其他都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之上。
过渡:土地改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但是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土地的公有制。
哪件事实现土地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环节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PK:一看加入方式:材料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材料二:人民公社:不需要申请,不需要任何加入手续,只要具有村中户口即为成员,不入便被打入“另册”,一经加入无法退出。
问题1:通过这则材料,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二看集体化程度材料一:农业生产合作社中的社员私有的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社员私有的耕畜、大中型农机具则按合理价格由社收买,或为集体财产。
社员的生活资料和零星树木、家畜、家禽、小农具以及家庭副业所需要的工具等,仍属社员私有。
材料二: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而成,一个乡成立一个公社,以公社为核算分配单位,由公社把高级社之间的经济收入扯平。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0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错因归纳:搞不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答案】D【解析】依据时间“1961年”可知,当时的农村处于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出现于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0—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题意无关,故C 项错误;由材料中“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家庭式作业”分析可知,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D项正确。
2.(2014·安徽文综·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中的关键信息“单家独户的经营”、“互助组”,可以判定建国后国家对于土改后的个人私有农业进行改造,故A项正确;“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没有出现互助组,故B 项错误;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出现了公社,公有化的程度比合作社还要强,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改革开放以后的举措,是在人民公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并没有出现互助组,故D项错误。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主要农村政策
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 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 行集体经营。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 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 农业合作社。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 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 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5年下 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 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 动迅猛发展时期。
农业合作化评价
土改后的农村经济还是小农的个体经济,它在所有制的形式上和生产 能力上还是十分落后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不适应。 因此,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把小规模的小农经济改造为较大规模的 合作经济,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 需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为解决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方面的一些 急迫问题,在当时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农业合作化相对于其他方案来 讲,确实是最佳选择。 问题在于合作化仅仅是组织和实现农业生产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它不 应该成为一经建立就永世不变的、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更不应该把 合作化代表的方向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方向而不顾一切的将事物朝 着这个方向推向极端。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 形式单一。严重伤害了群众利益 也伤害了社会主义的利益。
土地改革评价
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 产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 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焕发了多数群众的生产热情,粮食生产得到增长,几乎满足了 群众生活,也极大支持了抗美援朝、剿匪等历史任务 然而,土改从本质上来说也仅仅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对于社会主 义国家而言,土地的重要生产资料的国有化是必然的,土改后不 到5年,全国农村公社化就使其彻底终结,中国耕地的国有化成 为唯一的道路 划分成份的标准有问题,镇压的依据缺乏,造成了群众对立, 扭曲了改革方向,有些人把个人仇怨和分浮财当作最好的事情, 兼具了专制朝廷的强权和造反农民的暴力,且手段和过程更加 激烈。有300万—500万的地主、富农被整死,如今想想当年遭 到镇压的这些人,穷就是善,富就是恶,那今天呢??
历史小作文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历史小作文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听起来好像是个很严肃的话题,但其实呢,它就像是我们村子里的大妈们闲聊时的一个话题。
她们总是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把这个复杂的概念讲得清清楚楚。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们村子里的生产关系是怎么调整的。
咱们得明白,生产关系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以前,我们村子里的生产关系可是很不合理的。
那时候,大家都是种地为生,但是地都是公家的,每个人都只能分到一点点。
而且,大家还都得按照规定的时间、方式去种地,不能随便改动。
这就导致了,有些人明明家里有闲人,却还要去种地;有些人家里有地,却还要去租别人的地种。
这样一来,生产效率就很低。
后来,我们村子领导看到了这个问题,就开始想办法调整生产关系。
他们先是让大家自己商量,看看能不能把地分成几块,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
大家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就同意了。
然后,领导又规定了每个人的土地使用期限,让大家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去种地。
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生产,效率提高了不少。
但是,领导发现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
那就是我们村子的劳动力资源还是比较紧张的。
有些人家虽然有地,但是没有人手去种。
于是,领导又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们鼓励那些家里有闲人的,去城里打工赚钱,然后再把钱拿回来买地种。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劳动力问题,还让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地。
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人还不理解这个改革的意义。
他们觉得,既然都是公家的地,为什么要分给个人呢?还有的人担心,自己去了城里打工,孩子没人照顾怎么办?但是,领导们没有放弃,他们耐心地给大家做工作,最后终于说服了大家。
现在,我们村子的生产关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地,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种。
而且,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有些家庭甚至还开起了小店,做起了生意。
你看,这就是我们村子里的生产关系调整的故事。
虽然听起来有点儿像一个乡村爱情故事,但是它确实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第一篇: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村,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没有土地或仅有少量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地主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土地改革(1950~1952)土地改革的必要性: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有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②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不仅使广大贫雇农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还严重地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土地改革的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过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1952年,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
意义:①彻底推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②农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③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④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 注:土地改革后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仍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不是公有制,公有制的实现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之一)原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产品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
内容: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村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 注:是一种公有制,土地归集体和国家所有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夏秋之季,各地纷纷建立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
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收入不多,生产积极性不高,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 注:八大的正确方针没有能够坚持下去,是左倾错误发展的一种表现,是一次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一次生产关系调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全面推广)内容:在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家庭使用,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农民生产的产品首先保证上交国家和集体,剩余产品归农户所有,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内容
结果 解放了生产力 进一步提高了 生产力 严重挫伤了农 民生产积极性 调动农民积极性 推动农业发展
地主土地所有制阻 实行农民土 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地所有制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 生产资料公 国民经济发展的需 有,集体经营 要 领导人认识偏差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
人民公社化 运动1958-1983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197—今提高公有化 程度、规模
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土地公有 分户经营
实质: 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土地 改革 农业 改造
人民公社 化运动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1953
1956
1958
1978
土地农民 土地公有, 所有,自 经营使用 主经营 归集体
土地公有 经营使用 归集体
土地公有 使用经营 归农民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四次调整
原因 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