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基础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摘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其实质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首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信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主干课程,理论、实践教学难度大,学生期望、诉求趋于多元化,因此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是概论课教学的根本任务。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黑格尔曾有一段经典言论,提及:“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与别的科学比较起来,也可以说是一个缺点,就是我们对于它的本质,对于它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任务,有许多大不相同的看法”。
对于马克思主义也同样如此。
追问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的一个根本问题。
从整体上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首要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从理论特征、政治立场、理论品格、社会理想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做了科学概括,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树立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定义。
马列毛邓三理论主要内容
1.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合称,简称马列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缩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
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阐明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指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革命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新型政党,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九个方面)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在《邓小平文选》第1~3卷中。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马列主义基本问题
马列主义基本问题一、马列主义的含义、诞生及其特点(一)马列主义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广义与狭义2、列宁主义的含义(二)马列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列宁主义的诞生(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五)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立场:人民大众方法:实事求是理想:共产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一)哲学基础: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3、世界的物质性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5、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6、对立统一规律7、质量互变规律8、否定之否定规律9、认识与实践10、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11、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二)主要内容: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问题1、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商品劳动的二重性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3、剩余价值论第一、资本与雇佣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第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使用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生产是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三)核心问题: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空想社会主义2、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3、科学社会主义两大基石: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四)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1、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
2、社会主义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
3、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4、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的要消失。
5、工人阶级的解放,要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
三、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一)帝国主义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问题1、帝国主义论的创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2、帝国主义论的主要内容第一,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历史地位第二,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阶级本性第三,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二)一国首先胜利论1、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在其链条中,存在最薄弱的环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的统一。
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大家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①德国的黑格尔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体系的“合理内核”(也称内核),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②德国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大胆的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这种思想是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
3.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结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地革命性和自觉的实验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原因。
5.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 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实用哦一、什么是马克思?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函(1)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
(2)列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斯大林: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2、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进一步理解(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基本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最深刻,是详细的证明和应用,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科学,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规律科学。
(3)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和归宿。
二、马克思主义和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巨大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思想体系,它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对于解释社会现象、揭示社会规律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私有制的产生和消亡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革命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解决办法。
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者揭示出了历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的矛盾斗争推动的。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内部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过不断的斗争和变化实现统一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和阶级斗争的规律,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而剩余价值则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维持生活所需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剥削的产物,是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和掠夺。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结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等方面。
这些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通过深入学习和运用其中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提供科学的指引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答案: A22002年,英国路透社评选“千年伟人”,马克思排第几位?()A、一B、二C、三D、四正确答案: B3下列哪个运动是历史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A、十月革命B、巴黎公社C、法国二月革命D、宪章运动正确答案: D42005年,英国BBC举办“古今伟大哲学家”调查,下列哪位人物位居榜首?()A、恩格斯B、柏拉图C、马克思D、黑格尔正确答案: C5历史上最早的工人阶级武装起义发生在什么地方?()A、西欧B、东欧C、非洲D、美洲正确答案: A6毛泽东当年写信给新民协会会员罗章龙的信强调改造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很重要。
()正确答案:√7马克思主义一词在马克思生前就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流行起来。
()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谁?()A、李大钊B、陈独秀C、周恩来D、毛泽东正确答案: D2谁第一次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A、毛泽东B、刘少奇C、朱德D、邓小平正确答案: B3李大钊在什么地方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A、德国B、法国C、日本D、俄国正确答案: C4毛泽东在哪一年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A、1927B、1929C、1938D、1941正确答案: C5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也有其他流派主义传入中国。
()正确答案:√61899年,万国公报上第一次提到“马克思”。
()正确答案:×7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一书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不需要学习的。
()正确答案:×8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并没有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其他国家是不同的。
()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三)1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做出了三个选择,这三个选择对应了三大转折并最终形成两大成果,请问这三个选择不包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重要内容。
这
两个理论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哲学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之一。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
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辩证统一和矛盾运动。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量变质变、同一斗争等基本原理。
通过辩证法的运用,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认识到事物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现象及其演变过程。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强
调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现象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变革的动力,揭示社会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和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各种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事物的辩证观察和历史的唯物解释,强调社
会现象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揭示。
通过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深入分析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演化过程,为实践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这两个基本理论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为分析社会现象和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在深化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推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列主义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后人的发展。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它的内涵,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
它是一个完备的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两个最辉煌、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一个是唯物史观,一个是剩余价值学说。
前一个伟大发现“在整个世界观上实现了变革”,后一个伟大发现“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正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来源?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可概括为三条: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
总之,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任务的提出,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要求一种科学理论的诞生和指导,而且也为这种科学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⑵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在社会科学方面,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思想来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把上述优秀成果加以吸收和改造,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他们的新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伟大变革?(1)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包括四重含义。
第一,对世界的理解由“客体原则”进人到“主体原则”,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正是把“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方面”三等同起来看待的。
把握这一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节点,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思维方式革命的关节点。
第二,哲学本身的结构由“思维与存在”的二维结构进入到“维、实践、存在”的三维结构,实现了哲学结构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结构是二极型的--思维与存在,承认思维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的是唯物主义。
这种二极型的哲学结构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全部哲学之中。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实践”置于思维与存在的二极之中,指出人类把握和改造世界是以实践为中介的,由此展开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结构。
第三,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由物质则”进入到“实践原则”,实现了哲学体系由封闭向开放的根本变革。
旧唯物主义坚持“客体原则”来理解对象世界,它的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也必定是“物质”原则,也就是以“物质”的运动、变化来规范人类思维、人类社会、人类世界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则要求从“实践”出发,以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格局来说明人类思维、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及其发展,并要求随着实践格局的时代性的转换,形成新的哲学结构。
第四,对哲学中心点的理解由“解释世界”转换到“改变世界”,实现了哲学功能的根本变革。
旧唯物主义从客体原则出发,围绕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用自然界说明社会,用存在来说明思维,其宗旨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统一于什么”,为人们提供观察世界的方法利原则:所有这些,那是如何“解释世界”。
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答: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哲学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提出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的基本原理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实践目标的一种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基本原理。
首先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每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深刻理解社会现象,就必须从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其次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世界,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从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出发,进行全面、具体、历史地分析。
接着是阶级斗争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发展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理论告诉我们,要改变社会,就必须依靠无产阶级领导的广大劳动群众,进行坚决的阶级斗争。
此外,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规律,指出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的现象。
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要消灭剥削,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最后是社会主义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理论告诉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就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
这些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它们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革的方向,对于指导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什么是、如何建社会主义
❖ 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 阶级社会的过渡。“
❖ ——1852年马克思致魏德迈的信
18
2,马克思恩格斯 过渡时期理论
❖第一,马克思说的过渡时期是从哪 里向哪里的过渡?
❖第二,按照上述所引的几段论述, 能否推断一下过渡时期有哪些特征?
19
列 宁 1918年
16
1,马克思恩格斯的 过渡时期的理论
❖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 个从前者转变未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 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 政。”
❖ ——《哥达纲领批判》1878年
17
2,马克思恩格斯 过渡时期理论
❖ 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 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 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 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第四章: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
本讲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二、 什么是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到当代 三、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四、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
社 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兼谈 “社会主义本质论” 五、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_兼谈生产力与社会 主义的关系问题 六、发展是第一要务
思 考 讨 论 题 目
15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 重新认识:矛盾的解决
❖对于斯大林和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观与 马列的社会主义观之间的差异做出符合 现实与逻辑的、一以贯之的解释,既是 理论向我们提出的挑战,也是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因此,对这个问 题的回答,或者说,正确解决这个矛盾, 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一、来自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马列文论》课件
列宁对文艺的阐述
列宁认为文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革命,文艺是为了 服务人民阶级利益。
高尔基的文学批评
高尔基认为文学应该深入人民群众,反映大众生活 和共同利益。
中国马列论
1
鲁迅文艺思想的形成
鲁迅是中国文艺革命的先驱,他提出了“文学的社会化”的观点。
2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认为文艺应该为工农兵服务,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当代马列文论更注重对当代社会、文化、科技变革 的批判和反思,并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迁过程中 文艺的反映和应对。
结论
1 马列文论的价值与作用
马列文论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使文艺与人民有了更紧密的关系。
2 马列文论的启示与思考
马列文论启示我们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理念,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文艺的马 列化道路。
盖达尔从影像美学的角度阐 述了黑色电影对社会的批判 和宣泄,强调艺术对社会的 反哺作用。
阿多诺的“审美理论”
阿多诺认为审美是对理想社 会的向往,艺术创作是人类 与他民族精神的表现。
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马列文论
马列理论研究现状
当今对马列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具有广泛的跨学科性 和多样性,如当代艺术领域。
当代马列文论的发展趋势
《马列文论》PPT课件
本课程旨在介绍马列文论的发展历程和理论成果,以及对当代文艺现实的启 示和思考。
马列理论基础概述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
文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领域,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
政治与文学关系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作品,还有着深刻的政治含义。
初期马列文论
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的看法
马克思认为文艺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产物,文艺创作 应该为人民服务。
马列主义思想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指导意义
马列主义思想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指导意义马列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列主义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革命理论,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因此,马列主义思想对公共政策制定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建设、阶级斗争、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论述马列主义思想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指导作用。
一、社会主义建设马列主义思想认为,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马列主义提倡实行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无产阶级专政。
这些原则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指导。
首先,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公共财富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注重公有制的发展和巩固,通过建立和完善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制度、产权制度,促进公共财富的增长和再分配。
其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马列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
计划经济的核心是国家对经济进行统一规划和调控,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高效运行。
在公共政策制定中,需要考虑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衔接,通过制定合理的计划、推动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列主义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
公共政策制定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
同时,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阶级斗争马列主义思想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只是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
马列主义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正确的阶级斗争观。
首先,公共政策制定应当注意阶级斗争的实际特点。
马列主义指出,阶级斗争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政策制定者需要准确判断不同阶级、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合理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公共政策制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关注劳动者权益,发展群众自治和群众参与的机制,使广大劳动人民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事务。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实践是一种能动的、有目的性的活动,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与外部世界进行直接的、实际的接触与作用,进而从实践中获取对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实践的基础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源于实践,反映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与外部世界建立起联系,通过感官和感觉等手段,收集客观世界的各种信息,从而进行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论之一,它有效地打破了旧哲学对认识起源的种种偏见,强调人的认识活动始终离不开实践。
二、实践是验证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在于实践的检验。
任何真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被认定为真理。
只有通过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理论的局限性和错误之处,并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实证,逐渐完善和修正理论,使之适应实践的需要。
三、实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在。
社会的各种变革和进步都离不开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实践创新。
实践不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人类思想觉悟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动力。
四、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通过主体对客体进行积极的变革和改造的途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总体而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具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为世界带来真正的变革和进步。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时,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它们之间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了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
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的意义
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坚持科学社度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我矛国实际情况,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题记众所周知,马克思基本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须之物。
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人学理论与交往理论,两者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起着关键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人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将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付诸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找到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政治上解放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道路。
邓小平的人学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南。
邓小平的人学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而且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在本质上是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它不仅要回答社会发展可能的问题,而且要解答社会的延续性问题。
展望21世纪,交往将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发展维度,交往中发展,发展中交往将是各国强盛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现实途径,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在新一轮世界交往中重新定位。
人的全面发展在交往中得到培育和锻造,与此相应,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日益凸显出来。
马克思基本原理理论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起了人类的认识史上空前的革命,结束了人类在黑暗中迷茫不知所措的困境。
我们党正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同时也就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这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党一直要做下去的一篇大文章,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
马克思主义基础与理论论文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等问题的理解上,我国哲学界经历了从物质本体论到实践哲学的转变。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
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质的理解却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叫做“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也有人把它叫做“历史现象学”一、传统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的理解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传统哲学教科书为代表的辩证唯物主义。
它的唯物主义原理被归结为:( 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特性和反映;(2)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3)物质在时空中运动,时空是运动的形式;(4)运动是有规律的。
我们把它概括为“物质本体论”。
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关系上的辩证法,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辩证法。
因为这一关系正是在实践中发生、而且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旧唯物主义只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基本原则,而没有解决意识如何从物质世界中产生、如何反映物质世界、如何作用于物质世界的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离开实践是不能解决的,而旧唯物主义不仅不理解实践,而且在本质上是反实践的。
因此,旧唯物主义并没有、也不能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
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的现实的统一,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实践中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已经消除了“何者是第一性的”这一本体论的问题。
因此,实践哲学只能在本体论思维之外才能存在。
二、体系改革: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的“颠倒”,也并不是把精神颠倒为物质,而是把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活动史颠倒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史。
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关于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以及感性活动史的辩证法,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的感性活动史的唯物主义。
教科书讲的那种唯物主义,即使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一个倒退。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思想理论,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呢?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首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视马列主义为革命理论的真理标准,认为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是革命胜利的根本所在。
他认为,马列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矛盾的本质,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崩溃,无产阶级必然取得胜利的历史趋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提出了“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一系列新思想理论,强调了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鼓励革命群众建立自己的权利,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打造一个国有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国家。
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还包含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在改造传统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如农村包围城市、发扬群众性、三个代表等。
同时,毛泽东思想也从意识形态层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核心理论,强调了无产阶级思想文化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还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认为人民意识形态是社会物质基础的反映和表达,推崇文化大革命等群众革命运动,以此发动群众、激发热情、扭转形势,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
同时毛泽东强调领导干部的纪律观念和作风,建立良好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管理和有计划的指导。
总之,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使其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遗产,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促进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马哲的理论来源: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实践性是马哲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特征。
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前进性与曲折性)。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是剩余产品的出现。
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